祁克果的人生哲学

合集下载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大全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大全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大全《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籍,以下是搜集整理的《苏菲的世界》摘抄大全,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

更多资讯尽在读书笔记栏目!《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一【序】《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

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信】———————————————你是谁? 她怎么会知道?不用说,她的名字叫苏菲,但那个叫做苏菲的人又是谁呢?她还没有想出来。

如果她取了另外一个名字呢?比方说,如果她叫做安妮的话,她会不会变成别人?这使她想起爸爸原本要将她取名为莉莉。

她试着想象自己与别人握手,并且介绍自己名叫莉莉的情景,但却觉得好像很不对劲,像是别人在一般。

苏菲站在石子路上想着。

她努力思考活着的意义,好让自己忘掉她不会永远活着这件事。

然而,这实在不太可能。

现在,只要她一专心思索活着这件事,脑海中便会马上浮现死亡的念头。

反过来说也是如此: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

这两件事就像钱币的正反两面,被她不断翻来转去,当一面变得更大、更清晰时,另外一面也随之变得大而清晰。

生与死正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

苏菲一直认为这个花园自成一个世界。

事实上,我们就是那只被人从帽子里拉出来的小白兔。

我们与小白兔之间唯一的不同是:小白兔并不明白它本身参与了一场魔术表演。

我们则相反。

我们觉得自己是某种神秘事物的一部分,我们想了解其中的奥秘。

P.S:关于小白兔,最好将它比做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

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善与恶之间脆弱的平衡……——————————【神话】——————————所谓神话就是有关诸神的,其目的在解释为何生命是这一番面貌。

苏菲的世界》所涉及的哲学家与哲学

苏菲的世界》所涉及的哲学家与哲学

哲学家泰利斯安那西梅尼斯帕梅尼德斯赫拉克里特斯恩培窦可里斯安纳萨哥拉斯德谟克里特斯普罗塔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耶稣圣奥古斯丁圣多玛斯费其诺巴洛克笛卡尔史宾诺莎洛克休姆祁克果伯克莱康德黑格尔祁克果马克思达尔文佛洛伊德尼采萨特哲学一.【古希腊哲学】自然哲学泰利斯(Thales)1.万物源于水,又复归于水。

2.万物中皆有"神"在。

安纳克西曼德(Anaximander)1.我们的世界只是所谓的“无限定者”(注:世界由无限定者元素所构成)中无数个生生灭灭的世界之一。

"无限定者"并非指具体的物质形态。

安那西梅尼斯(Anaximenes)1.万物源于空气。

(以上三者想要从古代神话以外的观点来了解周遭发生的事。

他们想要透过对大自然本身的研究来了解实际的变化过程。

)帕梅尼德斯(Parmenes)1.万物亘古长存。

2.世上没有真正的变化。

3.在感觉与理性中信任理性。

赫拉克里特斯(Hera—creterus)1.世物是流变的。

2.相信理性,但信任感觉。

恩培窦可里斯(Empe—docles)?1.水火气土四根说。

2.万物中各有四根一部分,"爱"使事物相聚,"恨"令其分离。

3.将物质与力量分开。

安纳萨哥拉斯(Anaxagoras)1.万物由"世界细胞"构成,无限可分,须弥芥子。

2.秧序(心灵)令世物聚散。

3.认为别的星球上可能也有人类。

他并指出,月亮自己并不会发光,它的光来自于地球。

同时他还解释了日蚀的现象。

?德谟克里特斯(Democrltus)1.原子虚空论,原子形状不同,不可分割。

2.唯物主义者。

智者学派普罗塔哥拉斯(Protagoras)1.“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以人为中心。

2.不可知论,怀疑论者。

古希腊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1.承认自己无知,"爱智慧"。

"苏格拉底式的反讽"。

祁克果的人生哲学

祁克果的人生哲学

祁克果的人生哲学
祁克果的人生哲学
作为一位著名的哲学家,祁克果所形成的人生哲学,他有自己独特的思想看待人生,以实现真正的生活价值。

他认为,要想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要拥有持久的动力来推动步伐,即要坚持不懈地追求成功。

在实践中,祁克果坚持“四首经典”的人生哲学,即“注重实践、面对变化、勇于尝试纽结友谊”。

首先,祁克果主张注重实践。

他认为面对生活中的不同问题,必须要培养自己
的实践能力,敢于尝试各种行动,因为只有真正的实践,才能够了解它的实际影响。

其次,祁克果坚持面对变化。

他在《自由人生》一书中说:“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

世界是不断变化的,籍此改变自己,才能够走在变化中拥有自己的梦想”。

此外,祁克果还积极推崇勇于尝试,从未被拒绝的安慰。

他认为,只有勇于尝试什么事情,你才会有动力去追求你的梦想。

最后,祁克果认为,要想取得成功,最宝贵的动力就是结交友谊。

他曾经写道:“和友谊扩改变你的生活、审视你的观点、展示你的特色。


总之,祁克果的人生哲学概括为四点:注重实践、面对变化、勇于尝试纽结友谊。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和追求,他希望让每个人都能在变幻的生命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价值,实现美好的人生梦想。

《现代西方哲学》阅读笔记精选6篇600字

《现代西方哲学》阅读笔记精选6篇600字

《现代西方哲学》阅读笔记精选6篇600字尼采把道德分为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属于后者,其实质有三:复仇精神、坏良心和禁欲理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希望你喜欢。

《现代西方哲学》阅读笔记1本书重点知识1.西方哲学是怎么从近代走向现代的?近代西方哲学面对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开始质疑自身理论根基的可靠性。

之后,在培根与笛卡尔的怀疑主义的推动下,突破了经院哲学的影响,确认了理性的地位,并论证了人作为理性主体的可靠性。

然而,从康德、斯宾诺莎、费希特、谢林一直到黑格尔,关于人如何能够获得可靠的知识,哲学家们并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2.现代西方哲学的两条主线是什么?现代西方哲学两条最重要的线索,一个是从尼采到海德格尔的意志哲学和存在主义思想,另一条就是从胡塞尔到维特根斯坦的现象学与分析哲学。

(1)尼采哲学延续的是康德哲学中本体世界的这一支,他并没有通过逻辑实证的方法去演绎规律,而是直接思考表象世界背后的决定性力量,也就是他哲学的核心概念:权力意志。

(2)尼采将康德哲学的外在本体转向了生命本身;而海德格尔彻底终结了形而上学,将研究深入到了生命内在,对后来的存在主义思潮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3)胡塞尔现象学彻底解决了近代西方哲学陷入的二元困境,超越了主客体的对立关系,把人与世界看成一个整体。

(4)维特根斯坦沿袭着理性主义倾向的路子在进行哲学研究,把对康德所说的现象世界的理性探究走到了极致。

他从语言分析的角度,给哲学的目标画了一张“勘测图”,把哲学与科学严格区分,不再让哲学跑偏。

小结1.在19世纪中叶,现代西方哲学开始了,人们对抽象思辨的兴趣减弱,哲学从思辨转向实际,关心的对象变成了具体的人。

2.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给近代哲学带来了危机,这才带来了西方哲学从近代向现代的过渡。

圣经作为知识和真理的来源这个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动摇。

3.康德的理论并没有完全解决人怎么追求真理这个问题。

即使斯宾诺莎、费希特、谢林一直到黑格尔,关于人如何能够获得可靠的知识,哲学家们也并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

主要著作
《恶心》(Nausea,1938年,中篇小说) 《墙》(The Wall,1939年,短篇小说) 《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 1943年,哲学) 《反犹分子》(Anti-Semite and Jew,1943年)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Existentialism and Humanism1946年,哲学) 《自由之路》(The Roads to Freedom,长篇 小说)等
存在主义先驱:祁克果
祁克果(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 又译作克尔凯戈尔、基尔凯郭尔、齐克果。
丹麦哥本哈根人,1836年遭遇过一次想要自杀的 体验,又经历了与未婚妻订婚与解除婚约,遂改变 了神学和道德观念。(亚伯拉罕将以撒献给上帝燔祭)
《或此或彼(either/or) 》(1843)、《恐惧与 颤抖》、《焦虑的观念》、《哲学片断》 (1844)、《生活道路诸阶段》(1845)、《非 科学的最后附言》(1846)、《观点》(1848)、 《致死之痼疾》(1849)
“昨天在加拿大有一架飞机,因为某些事故在空 中绕了七天之后降落。”
地平线法(界域) 来到世界的临界处
总结:现象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放弃一切 偏见、成见、习惯看法,“回到事物本 身”。
存在主义
祁克果、萨特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20世纪最有特色的思潮之一,它是 人类面对苦难的反思哲学,以自由为尚,强调 “自我选择,重在行动”。 兴起于第一次大战后的德国(雅斯贝尔斯和海 德格尔),二战后移向法国(萨特、马塞尔、 加缪、梅洛-庞蒂、德.波伏瓦 ) 60年代青年造反运动、嬉皮士运动,80年代初, 在我国的知识界和青年学生中得到了广泛传播 先驱:祁克果 大师:萨特、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

哲学论文题目哲学毕业论文

哲学论文题目哲学毕业论文

哲学论文题目哲学毕业论文哲学论文题目一:科学技术哲学 1.对科学的崇拜与批判:两种对峙的科学观2.近代自然科学为何未能诞生于中国从科学自身的原因看3.科学价值中立可能4.试析科学发现中的机遇现象从现代物理学中的实验发现看5.从近代科学未能诞生于中国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缺陷以及此问题之现实意义6.科学与技术关系的一种阐释7.“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评析8.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9.当代科技的价值论分析10.论科学家(或工程技术人员)的社会责任11.技术发展与社会公正12.科学与政治的张力13.试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14.祁克果生存哲学研究15.祁克果的人生三阶段论研究16.尼采的“权利意志”研究17.看待尼采的“超人”18.尼采与叔本华哲学比较19.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研究20.柏格森眼中的道德与宗教21.狄尔泰的生命哲学研究22.狄尔泰的释义学研究23.何谓“现象学”?24.胡塞尔眼中的“逻辑学”25.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26.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影响27.海德格尔是区分存在与存在者的?28.海德格尔存在哲:内容与影响29.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研究30.海德格尔看待“艺术”?。

3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吗?32.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33.哲学、科学与宗教34.试论宗教与科学的关系35.试论“人工生命”36.自然科学的价值研究37.技术与人关系的演变38.“技术双刃剑”评析39.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无可能?40.科学技术的发展需不需要受到约束?41.技术是价值中立的吗?42.科学是价值中立的吗?43.技术发展与社会公正44.试论工程技术人员的伦理责任45.克隆人的哲学研究哲学论文题目二:应用伦理学 1.西方应用伦理学兴起的思想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分析2.通过应用伦理学与现代社会的各种制度之关联性,分析论证现代社会的各种制度建构3.环境伦理与社会伦理关系之辨析4.人类基因研究面临的伦理问题5.克隆人面临的伦理学问题6.安乐死的伦理学之维7.分析器官移植中的伦理学问题8.从经济伦理的角度来理解经济效率和分配正义以及二者的关系问题9.分析说明网络主体的权利和义务10.当代中国的企业伦理应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11.分配公正12.中国家族企业的伦理动因研究13.国有企业改革的伦理分析14.当代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伦理问题15.效率:一种功利主义的公平观16.节制伦理的当代重建17.单位制度与单位的伦理困惑18.价值货币化与当代人的伦理冲突19.考试伦理研究20.当代农村伦理道德变迁研究哲学论文题目三:马克思主义哲学 1.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困境及可能的出路2.在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近代西方哲学的对话4.评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区分,5.评“重返马克思”6.哲学基本问题再释7.基于实践的物质观研究8.实践辩证法研究9.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10.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11.马克思的“自然观”研究12.自由与时间:马克思的回答13.作为一种解释学的辩证法14.刘斐伏尔与阿格妮丝·赫勒的“日常生活”比较15.比较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16.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17.关于马克思历史定位的观点及其论证思路18.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历史现状、方法和意义19.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现状、症结与可能性的出路20.自由与时间马克思的考察。

西方哲学史第一讲现代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史第一讲现代西方哲学

2、非理性主义(反对科学与理性) (理性指判断、推理等活动的,跟感性相对;从理智上 控制行为的能力)

西方哲学从古代开始,就存在着一个强大的理性主义传 统,这个传统到近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他们认为人 是理性的动物,必须受理性指导。经验是知识的起源, 理性才是真理的裁判。理性既是存在的本质,也是真理 的保证。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禁欲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观点反映 德国贵族地主的利益,也反映了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 历史地位的变化,正迎合了1848年革命失败后德国资 产阶级的悲观失望的精神状态。

他的唯意志论和非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对尼采的 权力意志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成为现代西方生命哲 学、存在主义思潮的重要思想渊源。


l809年至1811年在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 1812年至1813年在柏林大学学哲学。对柏拉图和康德 的哲学所倾服。1813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1820年 至1831年在柏林大学任讲师、副教授。 这期间黑格尔(1820年在柏林大学任讲师)也在柏林 大学,如日中天,可叔本华偏要将他的课安排在黑格 尔讲课的同一时间。此举精神固然可嘉,但却并不成 功。黑格尔的课依然人头攒动,而他的课却门可罗雀, 最终被迫取消。

在叔本华看来,理性及其抽象不是最重要的,重
要的是生命的具体。抑制理性的无上地位和霸权 主义不是要反理性,而是要恢复鲜活的生命。这 是现代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的基本思路。

3、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在人生哲学上,他抱着悲观主义的厌世思想,认为意 志的欲求无穷无尽,不能得到永久的满足,因此“欲 望按其性质来说就是痛苦”。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 痛苦。意愿(意志)是人生的痛苦之源。意志是自由 的,是不可遏制的冲动,是永不满足的欲求。包括人 在内的一切东西都是意志的客体化形式。从一生下来, 人就是受制于生命冲动的摆布。由于人的一生都要受 到生存意志的左右,人就要一刻不停地去实现自己的 生存意志,就要不顾一切地去满足自己的生命欲求。

祁克果哲学

祁克果哲学

祁克果的生存哲学一、产生的背景(黑格尔哲学与存在哲学)理性之架构表现,注重知性的作用,是静态的讲法(康德);通着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动态的讲法,但这两种讲法都是往外开显出“意义”来,到了黑格尔哲学把此意义充分展现出来。

中国文化的发展实还需要此部分,因为宋明理性做的是往里收的工作,到了王阳明达到颠峰,此后乃形成一大闭塞,故需往外通、往外开。

然而,黑格尔哲学有一问题不能解决:从纯思想(“纯有”)过渡不到具体的存在。

黑格尔哲学讲宇宙是以“纯有”为起点,由纯粹逻辑推出来,以形成一合理的系统,此必须把握普遍性,它是通过具体事实以把握,即扣紧具体事实来分析透显其外在之理。

而纯粹之“有”是极端抽象的,即将差别抽掉,而形成抽象之普遍性,在此“纯有”即等于“纯无”。

如何从“纯无”演变成有,此即必使“纯有”在辩证发展过程之中,步步限定和决定其自己而显出眉目来,即演变出具体世界中的各个领域可理解的范畴。

而范畴在康德那里是分解的讲法,是散开的、不能统一,在黑格尔这里诸范畴即在辩证之发展中统一起来。

然黑格尔创造的大系统虽“放之则弥六合”,但它是单线的、同质的发展,是一条鞭,它如同滚雪球,越滚越大,却总是雪。

故看康德哲学很慰帖,看黑格尔哲学鲜有不起反感者。

然而,黑格尔哲学本不必推出具体的存在来,只是要推出人的本质。

也就是说,黑格尔哲学只说明存在,而不推出存在。

祁克果则批判黑格尔哲学所讲的抽象的、普遍性的非存在的、非人格的、非个性的、非具体的,皆是客观化的、理性化的、形式化的,乃将原始生命放出去投射到普遍性的纯粹理性世界中,此即不能接触真实的人生。

祁克果此讲法是从存在之观点讲,不是从理智的思辩上讲,纯思辩的讲道德宗教之所以可能之理是讲哲学,而祁克果是从道德宗教之体现上讲,此即要实践,要去做如何成为基督徒的工夫。

重如何(how),而不是重是何(what),祁克果哲学这一途径,却正是中国文化所走的路:儒释道于修行中成圣成贤、成佛成道,皆是实践的,理学家讲学问也是绝对离不开实践而讲道,盖要享福,必在具体之人生实践中体现道福。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第三讲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第三讲

3.“现实性”问题和“生存”概念。
(1)祁克果认为,哲学应当用来解答个体生存的 意义问题,如死亡的意义、个体的不朽以及婚姻 的意义等。 (2)思辨哲学的“客观真理体系”只代表着“知 性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个体生存的本 真意义,即“伦理的-宗教的”意义,“伦理的宗教的”知识是“本质的知识”与生存有着内在 的关联。
2.“生存”指人的实在存在及其方式:“生存本 身,也就是去生存,是一场斗争,它既充满悲情 同时又显得很滑稽。说它充满悲情是因为这斗争 是无止境的,它冲着无限而去,且不会终结,而 这一点正是最高程度的情致。说它滑稽则是因为 这斗争本身就是一个自我矛盾。”
“什么是生存?生存就是无限与有限、永 恒与瞬间所孕育的孩子,因此它是持续不 断地斗争着的。这一点正是苏格拉底的意 思:爱就是持续不断地斗争着的,也就是 说,那个正在思想着的主体是生存着的。 可是那些体系哲学家们和客观思想家们已 经停止为人而变成了思辨,思辨的家园在 于纯粹存在。”
(4)如何通达真理:人类只有调动其主体或者“ 心性”的全部激情来与这种“真理”建立起一种 动态的关系,从而使个体永远地走在通往“真理 ”的路途上,去不断地接近真理。 (5)接近真理是个没有确定保证的冒险:“没有 冒险也就没有信仰。信仰就是个体心性的无限的 激情与客观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
2.著作(三个主要阶段)
(1)假名写作时期(1843-1846):《非此即彼》、18 则《启示性训导文》(真名)、《恐惧与战栗》等。
(2)“基督教时期”(1847-1851):《爱的作为》、 《不同情境下的启示性训导文》、《基督教训导文》、《 致死之疾病》、《基督教的训练》。 (3)与国教会论战时期(1854-1855):以真名在《瞬 间》等报刊上发表系列言辞犀利的短文,并出版小册子, 公开向丹麦新教路量未发表的日记 、笔记、写作提纲等总计多达75本笔记本。 (5)祁克果不是专业的哲学家,是个自由撰稿人 且自费出版作品,他在写作时向来无视学术规范 ,其表达思想的方式亦呈现出非体系化的、非学 院式的甚至反学院式的特点。

祁克果(克尔凯郭尔)思想

祁克果(克尔凯郭尔)思想

祁克果——哥本哈根教堂园地里的孤独背影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他的原创性贡献,即存在的视角,就出自虔信派和自主性、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这些相互关联的紧张。

克尔凯郭尔成了对我们的人得生存作真诚的阐明和分析的充满激情的代言人。

在现代哲学中,它被视为存在主义的先驱。

(P540)“直接交流”例如“12点30分”、“飓风从东南方吹来”“双重反思的交流”(P541)“一种更具诗意的自然的形式”试图沟通的是作为对事态之理解的出发点的整个态度和“情绪”祁克果的“生命道路的三阶段论”(审美的、伦理的、宗教的)P542-544他将人的存在描述成三种不同层次:感性、理性和宗教性(或称审美,伦理,宗教) 。

◆教化性的诠释:“通过有意识的选择。

成就一种根本上已经就是的独一无二的存在(hinenkelte)”“三个阶段代表了不同的基本态度或存在方式”P543“审美阶段的特点是从一种远距的自我放纵的视角出发来体验的生活”P543“伦理主义者通过遵循已被选择的道路来赋予生活及意义”P544“宗教阶段的特征是生存的介入—不仅是个体的介入,而且是对活生生上帝之信仰的介入”P544◆综合性的诠释三个阶段存在“质的飞跃”,强调生存论选择的重要性。

“宗教阶段无论在洞见和生活的品质上都高于伦理阶段,伦理阶段高于审美阶段”P545 ◆反讽-反思性的诠释“差别是内在的,在于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态度”“唯美主义者是尼采意义上的欧洲虚无主义的化身:没有什么价值比其他价值更有价值。

他们具有同等的效力,基本上都是无足轻重的。

”P546“向伦理阶段的飞跃,不是一个选择好价值而非坏价值的问题。

这一飞跃的特点是人们把他们自己作为目的来加以选择。

”P547“关键词可以是自我意识以及过自己特有生活的意志,或者激情和真诚的内向性。

”“历史上上帝就是基督,他不是教条,而是生命。

对他的信仰不是对某物有所了解,因为我主基督并不是某物,而是某人。

祁克果人生三阶段祁克果的人生哲学

祁克果人生三阶段祁克果的人生哲学

祁克果人生三阶段祁克果的人生哲学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祁克果的人生哲学”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序在本卷,我们把一位在百余年前欧洲丹麦的伟大基督教哲学家所作的若干卓绝论文,介绍给中国读者。

他的著作,因以世间不大流行的丹麦文字写成,不受国外注视者达半个世纪以上;后来慢慢由德国学人,再由英语界发见,而译行于世。

祁克果的论文集,由德拉克曼(A. B. Drachmann)及海贝革(J. L. Heiberg)郎格(H. O. Lange)共编,以“Samlede Vaerker”题名,于一九○一——○六年,在哥本哈根出版。

此外,他的杂集,第一次编辑印行者为九卷本(一八六九——八一),题名作“Efterladte Papirer”。

第二次所编较完备的二十卷本(一九○九——四八),单题“Papirer”的名称。

这第二次所重编的杂集,其内容被分为甲、乙、丙三大类:甲类为日记之属;乙类为文学之属;丙类为笔记之属。

各类之下,又序列为段数。

祁氏著作的德、英译本,至本世纪始逐续出现。

最初德人郭雪特(H. Gottsched)和叔林夫(Chr. Shrempf)自一九○九——二二年间译行十二卷。

现在希士(Emanuel Hirsch)正从事于一较完备的德译全集。

英语界则未曾有这样整套计划;约从一九三○年为始,只见若干个别作品被陆续译了出来。

本卷编辑顾问教授雷吾斯(Karl Löwith),是一杰出的哲学家兼神学家。

他的著作大致都是德文,但亦有用英文写的一种:历史中的意义。

汉译初出谢秉德君之手,旋由谢扶雅君编订,并撰为导论,来概述原作者的生平及思想。

我们因无从物色一位了解丹语的译人,所以译校工作只好根据英译本,但若有德译本可得者,亦利用它来作比核校勘,对于若干晦涩文句的澄清,帮忙甚大。

熟谂故邹秉彝博士的朋友们,必会记得他当年是何等重视祁克果的作品。

真的,祁克果在西方,已成了哲学及神学思想界一个新学派的灵源。

孤独的个体之人——祁克果宗教生存哲学探析

孤独的个体之人——祁克果宗教生存哲学探析

孤独的个体之人——祁克果宗教生存哲学探析【摘要】孤独的个体之人是祁克果宗教生存哲学的全部出发点;真理意味着价值与个体息息相关,"真理即主观性":“存在”包括人的自我参与、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三个环节;宗教信仰纯粹是一种个体性的行为而非群体性的行为;人的生存境遇面临着三种最基本的选择,即"审美的"、"伦理的"和"宗教的"三个层面,人最终只能在宗教层面即上帝那里获得拯救。

【关键词】祁克果;孤独的个体之人;宗教生存哲学祁克果(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是19 世纪上半叶丹麦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和宗教神学家。

他天性孤僻内向,行为怪诞,对生活有着常人所没有的独特的体验。

也许正是这一点,造就了他伟大的生存哲学,开创了存在主义的先河,被称为"存在主义之父"。

孤独的"个体之人"是祁克果整个哲学的核心词,是个体之人"赢得自我,获得自我"的必备条件,也是成为一位真正的基督徒的必要前提。

人的生存面临着三种境遇,也是人的生存的三个层面,对这三个层面的论述构成祁克果哲学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个体之人”的彰显:反抗黑格尔哲学在黑格尔看来,哲学应该是客观的、理性的和系统的科学,而他借以支撑其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石则是"绝对精神"的观念。

许多黑格尔学派的学者都认为,这个观念实质上来自于康德的"先验自我"。

然而,作为康德的"先验自我"是根本不可能被感知到的,而只能通过论证作为人能够拥有经验的先天条件。

因此,这种“先验自我”的观念不可能包括个体化,因为"先验自我"属于"物自体",即本体的领域,而只适用于现象界的知性范畴不可能把握得到它。

其次,黑格尔的自由观是"实现自我"的力量,而非一种随心所欲的能力。

齐克果的实践哲学思想与社会实践研究

齐克果的实践哲学思想与社会实践研究

齐克果的实践哲学思想与社会实践研究齐克果(Jean-Paul Sartre)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小说家、剧作家和政治活动家。

他的实践哲学思想对于当代哲学界和社会实践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齐克果的实践哲学思想,并探讨其在社会实践研究中的重要性。

在齐克果的哲学体系中,实践是其核心概念之一。

他认为,人只有通过行动和实践才能真正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实践使人超越他所处的具体境遇,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

齐克果主张,人的意识是通过实践对世界的介入而形成的,而不是空洞地等待客观的真理被赐予。

齐克果的实践哲学思想强调自由和选择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在选择之中体现了自己的自由和责任。

每个人都应当以主体的身份对待自己和他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实践是个体以主体的身份在现实中行动的过程,通过实践的过程来实现对自己的理解,并对世界产生有意义的影响。

在社会实践研究中,齐克果的实践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框架。

他强调人在社会中的自主性和责任感,认为每个人都应当以主体的身份在社会中行动。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实践中,个体不再被动地顺应客观条件,而是通过自主的行动塑造自己的世界。

齐克果对于政治实践的思考也是其实践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政治实践是个体对社会现实的介入和改变。

政治实践不是一种客观的科学,而是个体对社会现实的主观介入。

在政治实践中,每个人都应当行使自己的自由和责任,通过具体的行动来改变社会现实。

总的来说,齐克果的实践哲学思想强调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在社会实践研究中,他的思想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和理论框架。

通过行动和实践,个体能够超越自身的局限,实现对自己和世界的理解,实现对社会的积极改变。

齐克果的实践哲学思想对于推动社会实践研究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棵树上七个果的传奇故事: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一棵树上七个果的传奇故事: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一棵树上七个果的传奇故事: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2033年,有一个传奇故事是流传于世的,那就是关于一棵树上七个果的故事。

现在回忆起来,这个故事不仅仅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们明白了何为自然的美。

这是一个关于一棵在风雨中不断成长的树和七个果实的故事,这树由一位叫做西蒙的自然主义者发现于他的园林里。

这个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结果累累。

然而,这棵树上的每个果实都非常特别,因为每个果实都代表了人类的七个重要特征:爱、善、诚实、担当、勇气、慷慨和仁慈。

西蒙知道,如果这些果实被采下,它们所代表的人类七个重要特征就会消失。

因此,他决定保护这些果实,让他们在树上成长。

然而,有一个人,一个伪善者,他想要拿下这些果实,却不知道这些果实的意义和价值。

于是他开始砍伐这棵树,试图让这七个果实落入他的手中。

尽管树的主人一再警告他,那个伪善者没有放弃,在树上抽出根,砍下枝条,不惜用各种方法。

树虽然受了惊,但依然不断成长,最终有了一个奇异的特点:当有人想要砍倒时,树会发射出一种特殊的辐射,让那个人的动力失去效用。

这个奇异的能力让树免于被伪善者们砍倒,因为伪善者意识到这个树有了巨大的价值。

一个愿意了解这个树密密麻麻的叶片和树干的科学家随后解释了这个奇异的能力,然而人们普遍认为,这种能力是在这棵树为了保护这七个果实而演变而来的。

这个故事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意义呢?首先,在文化和自然保护方面,这个故事表明我们应该努力保护我们周围的自然资源。

人类应该懂得自然的美和生命的价值,从而对想要破坏自然生态奇观的人和组织保持警觉。

其次,在心理和情感方面,这个故事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尝试着表达爱和慷慨、勇气和诚实、担当和仁慈。

人类支持这七个价值原则,它们包括了人类的优秀品质。

每个人都应该致力于将这些美德传递下去,保护和弘扬这些品质。

最后,这个故事象征了希望和生机。

这棵树的成长不停歇,如果我们也像这棵树一样,支持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还会发现这世界充满着生机和美好。

关于单个的人的基督教生存论——祁克果宗教哲学思想述评(上).doc

关于单个的人的基督教生存论——祁克果宗教哲学思想述评(上).doc

表明了“公众”所谈目标的虚假性。

因此,祁克果给自己规定的一个终生性的任务就是:让人们从“众人”中出来成为单个的人。

因此成为单个的人这个主题对于祁克果作为一个思想家(而非作为他自己)来说,”是最为决定性的主题”,人如何成为单个的人,或者在基督教的语境中说,人如何成为一个基督徒,成为贯穿他整个作品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他定意作为一个宗教作家的目的所在:我之所以定意人作为一个宗教作家,是想作一个关注单个的人的作家,因为在这个范畴中(单个的人对众人)集中了整个的生活与世界观。

如果说“众人”是一种虚假的存在,那么无疑,在祁克果看来,生存中的单个的人是比“众人”更为真实的存在,换句话说,生存中的个人是比以“众人”方式表现或言说出来的普遍观念更为真实的存在。

这种思想显然是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一种颠倒。

它也把我们引入到西方哲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个体问题”。

在西方哲学史中,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哲学观点认为,事物确实是以个别的方式存在着,但寓于其中的普遍特性却占据着本质的地位,以至某类别中个别事物的区别只是现象或表象层面上的区别。

然而,这种普遍被接受的观点实际上使得具体存在着的个别事物的“个体性”被普遍性所遮掩着。

祁克果单个的人的思想线索使我们能够追问,使个别事物之为该个别事物的“个体性”是否只是现象层面上的?这是我们所谓“个体问题”(theproblemofindividuality)最初的提问形式。

第二节西方哲学史中的“个体问题”在古代本体论的发展中,从古希腊的哲学家直到中世纪后期的经院哲学家,个体的问题一直是缠绕在他们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不同的时期,个体问题总会以各种的方式表现出来。

首先,在古希腊哲学思想中,个体问题以个别和普遍的矛盾冲突方式表现出来,并比较突出地反映在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

就柏拉图的相论来说,其明显的两个特征就是“分离学说”和“普遍型相论”,并且这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按照“分离学说”,世界被区别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

祁克果人生哲学思潮

祁克果人生哲学思潮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申芳瑜 2013012485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祁克果的人生哲学思潮祁克果(1813年5月5日-1855年11月11日)是丹麦神学家、哲学家及作家,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

跟犹太诸先知和其它民族的先知们相类似地,他呼喊永恒的神国临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人应当从尘世一切罪恶脱离而归至永恒的怀抱。

(一)祁克果的生平祁克果生于哥本哈根一个富裕家庭,在众兄弟姊妹中最年幼。

祁克果的父亲早年是一个乡下农民,后来白手兴家成为城中暴发户,并与富豪之女结婚,跻身哥本哈根的上流社会。

后来其妻去世,祁克果之父另娶家中女佣为妻,并在老年得幼子索伦·祁克果。

祁克果的父亲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所有丹麦人一出生就自动成为路德会,本身所受正式教育不多,但勤于自学。

他性格忧郁,且深信自己因早年不虔敬的行为而受到神的咒诅(而祁克果大部分兄长、姊姊活不过三十四岁──那接近耶稣被钉十架的年龄),对祁克果管教──特别是宗教教育──非常严厉。

祁克果深受父亲影响。

另一方面,祁克果自少生活富裕,但体弱多病,且与兄长们的相处不融洽。

种种因素造成祁克果忧郁的性格。

1830年,祁克果开始学习心理学及哲学,并于翌年开始攻读神学学位。

但于1834年,他的宗教信仰陷入低潮,生活变得糜烂,直至1838年才恢复过来。

1840年,他完成学位考试、同年向维珍妮·奥逊求婚,并于1841年取得在其他学系等同博士的哲学硕士学位。

1841年,祁克果觉得自己不可能摆脱忧郁,更不可能有美满婚姻,最终决定跟维珍妮解除婚约。

这对他日后创作生涯影响深远。

后来他成为活跃的作家,以不同笔名出版多部文学、哲学作品。

他一生大力反对当时得令的黑格尔哲学,并致力于反思神学。

1855年祁克果于哥本哈根一家医院逝世,临终时不肯接受丹麦国家教会的圣餐,也不肯让教会参与其丧礼。

(二)祁克果的着手方法祁克果怎样来表达他所澈悟的真理呢?或者说,怎样来传福音呢?他采取了苏格拉底“产婆术”,传苏格拉底的母亲是营接生的职业。

关于单个的人的基督教生存论祁克果宗教哲学思想述评(下)

关于单个的人的基督教生存论祁克果宗教哲学思想述评(下)

关于单个的人的基督教生存论---祁克果宗教哲学思想述评(下)第五章罪与人的个体化对祁克果来说,宗教B或基督教是与宗教A完全不同的途径,是宗教阶段中的最高境界或途径,唯由此途径才能最终成为单个的人。

而这个途径的起点就是罪,或个人自己对罪的意识。

因此,祁克果希望在理论上再次唤起了人们对罪的问题的重视。

可以说罪的问题在他的思想中占据着某种核心的地位。

他自己认为所写的最好的两本书之一,《致死的疾病》,就专门讨论了绝望与罪的问题。

他的罪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把罪与生存中的个体精神觉醒直接关联起来,并且进而将其置于已被忽视的那个超越之维面前。

在他看来,绝望证明了个体觉醒的精神具有非自立性,它依赖于一种更高的力量。

而罪从根本上说就是对这种更高力量的拒绝。

他对罪的讨论开创了一种生存论的阐释立场,因而成为现代思想试图去理解罪的重要进路之一。

尽管祁克果把自己对罪的阐释方法归之为一种“心理学”方法,但它实际上更近于一种生存“现象学”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始终包含着这样一种维度:生存的个人对自己罪的意识或觉醒。

具体地说,从这种进路去理解罪,即是将罪的问题置于人之成为单个的人(或一个基督徒)的生存过程中去理解它。

第一节祁克果罪论的出发点在上个世纪祁克果所处的时代,自然神学和思辩哲学分别在神学和哲学领域占据了主流。

受启蒙运动以来人文精神的影响,它们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把人的理性看作是终极性的,力求在理性中找到对于一切事物的最终说明。

理性法庭成为人认识的终审法庭。

当人们在这个原则下去认识罪的问题时,上帝这一超越的维度被取消了,罪(sin)的问题也就随之变成了恶(evil)的问题。

在康德那里,这种恶的问题典型地表现为是一种道德论上的问题。

于是罪的起源问题成为恶的来源问题,原罪似乎成为不可理解的。

他认为:“最不适当的一种方式,就是把恶设想为是通过遗传从我们的始祖传给我们”。

他力求从理性上寻找恶的根源,将恶与人的理性和行为关联起来,从而使每个人要为这种由于自己的行为而出现的恶承担责任。

齐克果(克尔凯戈

齐克果(克尔凯戈

某一事物对人类而言是否为真理, 某一事物对人类而言是否为真理,取决于人类 是否能以充分的热爱视之为个人的真理; 是否能以充分的热爱视之为个人的真理;真理 只有对坚决想要获得它、 只有对坚决想要获得它、并且在自身具体的存 在中实现它的人是存在的, 在中实现它的人是存在的,齐克果将这个观点 应用到自己身上: 应用到自己身上:“寻找一个对我而言是真理 的真理,寻找一个我愿意为它而活、 的真理,寻找一个我愿意为它而活、为它而死 的理念。 的理念。”
自我剖析
我的生命是一个其它人不晓得也不清楚的巨大 痛苦,一切看来就好像是骄傲与虚荣, 痛苦,一切看来就好像是骄傲与虚荣,但事实 上并非如此。我有我的苦恼,所以我不结婚, 上并非如此。我有我的苦恼,所以我不结婚, 也不担任任何职务,取而代之的我是一个例外。 也不担任任何职务,取而代之的我是一个例外。 白天我工作与努力,晚上我被搁置一旁, 白天我工作与努力,晚上我被搁置一旁,这就 是我的例外之处。然而,最后他却又说: 是我的例外之处。然而,最后他却又说:对我 而言,我如此地忧郁实在是一种幸福。 而言,我如此地忧郁实在是一种幸福。
《非此即彼》 非此即彼》
《非此即彼》(Either/Or)序言中,讲故事 非此即彼》 )序言中, 的人名叫Victor Eremita叙说着他如何获得手 的人名叫 叙说着他如何获得手 并以《非此即彼》书名出版。 此者〉 稿,并以《非此即彼》书名出版。〈此者〉 (Either)的作者A君的写作较具乐趣且灵活, )的作者 君的写作较具乐趣且灵活, 君的写作较具乐趣且灵活 彼者〉 君的写作比较单调, 而〈彼者〉(Or)的作者 君的写作比较单调, )的作者B君的写作比较单调 甚至于匠气。 君的生活取向为美学取向 君的生活取向为美学取向, 甚至于匠气。A君的生活取向为美学取向,即 一种基于追求感官愉悦的生活方式, 君的生 一种基于追求感官愉悦的生活方式,B君的生 活取向为伦理取向, 活取向为伦理取向,即一种为自己的抉择负责 的生活。 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在本卷,我们把一位在百余年前欧洲丹麦的伟大基督教哲学家所作的若干卓绝论文,介绍给中国读者。

他的著作,因以世间不大流行的丹麦文字写成,不受国外注视者达半个世纪以上;后来慢慢由德国学人,再由英语界发见,而译行于世。

祁克果的论文集,由德拉克曼(A. B. Drachmann)及海贝革(J. L. Heiberg)郎格(H. O. Lange)共编,以“Samlede Vaerker”题名,于一九○一——○六年,在哥本哈根出版。

此外,他的杂集,第一次编辑印行者为九卷本(一八六九——八一),题名作“Efterladte Papirer”。

第二次所编较完备的二十卷本(一九○九——四八),单题“Papirer”的名称。

这第二次所重编的杂集,其内容被分为甲、乙、丙三大类:甲类为日记之属;乙类为文学之属;丙类为笔记之属。

各类之下,又序列为段数。

祁氏著作的德、英译本,至本世纪始逐续出现。

最初德人郭雪特(H. Gottsched)和叔林夫(Chr. Shrempf)自一九○九——二二年间译行十二卷。

现在希士(Emanuel Hirsch)正从事于一较完备的德译全集。

英语界则未曾有这样整套计划;约从一九三○年为始,只见若干个别作品被陆续译了出来。

本卷编辑顾问教授雷吾斯(Karl Löwith),是一杰出的哲学家兼神学家。

他的著作大致都是德文,但亦有用英文写的一种:历史中的意义。

汉译初出谢秉德君之手,旋由谢扶雅君编订,并撰为导论,来概述原作者的生平及思想。

我们因无从物色一位了解丹语的译人,所以译校工作只好根据英译本,但若有德译本可得者,亦利用它来作比核校勘,对于若干晦涩文句的澄清,帮忙甚大。

熟谂故邹秉彝博士的朋友们,必会记得他当年是何等重视祁克果的作品。

真的,祁克果在西方,已成了哲学及神学思想界一个新学派的灵源。

我深信,本卷所选译他的主要著作,必将受中国有思人士的热烈欢迎。

章文新祁克果的人生哲学导论谢扶雅(一)祁克果的生平祁克果(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是一位丹麦的先知。

跟犹太诸先知和其它民族的先知们相类似地,他呼喊永恒的神国临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人应当从尘世一切罪恶脱离而归至永恒的怀抱。

祁克果英译家史温生博士称祁克果为丹麦的“苏格拉底”(注一)。

诚然,祁克果曾力赞苏格拉底,不过他并不以苏格拉底自足,他要追踪基督耶稣,从极度受苦难中赢得永恒的生命。

苏格拉底不治生计,没有温暖的家庭,祁克果亦与其未婚妻决裂,毕生无家庭的乐趣。

苏格拉底被诬为惑乱青年,亵渎神祗(希腊多神教的),而遭雅典国法的死刑。

祁克果虽未身登十架,但因其思想迥异时辈,其言论文章皆不见容于当世,以致悒抑劳苦而英年以终。

他虽生于十九世纪初叶,然对西方工业社会,普选及议会政治的流弊,早经预察无遗。

他尤强烈反对庸俗的教会思想及社会主义(注二),昌言人类须凭(个人)(The individual)单独向上帝自作交代,而非可以趸卖整批得救。

故其著作直至本世纪上半(即第二世界大战前后)才由德译而慢慢延及于英语世界,并被推为当代一个主潮“实存主义”(Existentialism)的先河。

(注一)见其著祁克果事略(David F. Swenson: Something About Kierkegaard, 1941)第二章。

祁氏所作大学毕业论文曾以苏格拉底的“讽刺”观为题。

(注二)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于一八四八年发表。

祁克果适亦多种作品成于此时;可谓尖锐显明的对照。

祁克果系出丹麦西北部寒乡一贫贱的家族。

丹语Kirke意即“教会”,Gaard意即“园庭”,盖其先祖曾借教会内牧师住宅之一角而居,遂采用为姓氏。

其父(Miahael P. Kierkegaard)始移居首都哥本哈根(Copenhagen),承继了一商人叔父之后,故颇拥有资财;但当祁克果出生之时(注),战后之丹麦币钞已因通货膨胀而大为贬值。

不过他终得受高等教育,且在大学时代,尤嗜文学及音乐,以天生的敏感,早驰骋于文坛。

他常引用窝尔咨窝特(Wordsworth)“情感促生行动而造环境,非行动环境激发情感”的话,亦可以表出他的一生言行,无不受支配于其强烈的情绪了。

毕业后,出至社会活动,自由写作投稿,评论文艺,讥讽时政,祁氏自称此一阶段为最不道德的生活。

其时莫差特(Mozart)名作“唐潢”(Don Juan)歌剧在丹麦首都盛行,祁氏受其刺激甚大,并称“唐潢”为“谋杀我幸福的人”。

二十四岁时曾与丽琪娜(Regina Olson)热恋,旋订婚约,但不知由于何故而在二十七四时卒致破裂,孤寂以终其身。

逝世前数年,他屡自誓再不为著作家,而欲献身教会。

然祁克果对其时太庸俗化的教会极无好感,公开抨击,教界对他亦深表厌忌;所以他在日记中常自问:“我究竟将作什么呢?”或者“我应当作什么呢?”(注)祁克果在七弟兄中行居最幼,体格不佳,患佝偻病;生时父已年五十七。

相传父性格古板严肃,晚年更甚,每严格刻苦磨练其儿女。

祁克果少时帮助放羊入山,挨饿受寒,不禁时怨上帝,因而养成忧抑伤感的性情。

无疑,祁克果是一天才者,但正如他在恐怖与战栗(英译Fear and Trembling, by Payne, 1939)书中所引亚里斯多德的话:大天才总不免带些癫狂的气质。

据知祁克果的家世具有精神病的倾向;兄弟七人之中,早死者五,长兄虽得长寿并晋任主教,然晚年因神经失调而不得不离职,且其子(即祁克果之侄)在少壮时期须入精神病院治疗,一时曾图自杀。

祁氏本身之英年殂谢,盖由于其身体与精神两者之不相均衡。

他的体质在先天后天两方面既皆遭受顾挫,而智性却自幼早熟,思虑过度,精神生活特别发展,使得他深深感觉到他自己是和一般常人不同。

“例外者”(Ausnahme)的自称,祁克果和德人尼采(Nietzsche)不谋而合。

祁氏从小就意识到自身是从普遍群众里被抛出来,而孑然孤立。

他在学校时代即为所有同学所歧视,投至社会后,更感触行踽踽,与世格格不相入。

他常深刻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最后,势非归结于“与神独对”不可。

“群众”乃属无有,“个独”才是实存。

这样祁克果身心的长期冲突,便演成了他纷歧争斗的人生。

他在著作中每用辩证的手法来表出他的慧见。

他自大学时已深受黑格尔主义(Hegelianism)的影响(注),但他的哲学结论偏跟黑格尔大不相同。

黑格尔有“大理性”(Logos)的形上学,认绝对精神为客观存在的真理,而祁克果的真理则是纯粹主观性的。

这完全是由于祁氏出发于自我主体的问题,所以与希腊哲学中的理智主义不合了。

(注)丹麦作家海贝革(G. L. Heiberg)为当时最著名的黑格尔主义者。

祁克果时亦热中于黑格尔哲学,百读其大著逻辑学不厌。

于是祁克果由黑格尔,由苏格拉底,而一跃至于基督教的人生了。

但祁氏并不傲然自命已是一基督徒,而其所努力奋斗的,乃求如何实成为一基督徒,他绝不满意于通常基督教国家或社会里陈陈相因地普遍所称谓的基督徒,一群有名无实的基督徒。

他认为要实成一真正基督徒,必须摒弃一切向外的幻觉和妄见,而深刻内心反省,严厉自绳,其结果如是“罪”的自我意识,而发生懊丧,悔恨,绝望,和痛心。

所以这种内省作用不是思辨的,理智的,却是情意的,主我的。

通按古今大思想家所成就者,大抵是建立知识论和形上学的伟大体系,却每忽略了内心生命。

然而祁克果要在幽渺的心曲中,在精神的渊海中,探索永恒生命的实在。

他认为基督教不是一连串的教义,当然更不是组织,体制,仪式;基督教是争取属灵的生命。

祁氏从他本身的实际经验,一一揭发了世俗的人生态度,而指出它们无不走向自我毁灭之途;他认为那都是死症。

死症是绝望的病症,但只有罪才致人于灭亡,绝望是要死而不死的病,面临死神而不能死去的病,所以绝望反能招致希望。

这便是祁克果反逆的人生观(Paradoxial view of life);而基督教正是这种反逆人生的宗教。

祁克果后来的宗教著作,无一不在发挥反逆的人生真理。

“受苦只一次,得胜就无穷”;“不幸正是大幸”;“你越显得软弱,神在你里面便越刚强”。

祁氏的绝笔是瞬间(注)。

基督教假定着生命的瞬间是有决定性的,永福的丧失或取得,即在此一瞬间。

所以瞬间里就寓有永恒。

(注)一八五五年五月写出第一小册(预计写十小册)。

同年十月即以神经太紧张之故而晕仆于街头,被运至医院,四旬而终长逝。

(二)祁克果的着手方法祁克果怎样来表达他所澈悟的真理呢?或者说,怎样来传福音呢?他采取了苏格拉底“产婆术”相传苏格拉底的母亲是营接生的职业。

受了这影响的苏格拉底,曾用接生法去诱导雅典青年,使其自悟真理,自己为人。

产婆的任务并不在制造婴儿,只是接引婴儿出世。

而最犀利的引导方法,苏格拉底用的是讽刺的问难。

他对当代一帮所谓“智者”的态度,便是极好的讽刺。

虽然雅典国人已皆公认苏格拉底是一最有知识的智者,他却自命毫无所知,而单知一事;这一事之知即是他自己之毫无所知(I know only one thing, that is: I do not know anything)。

祁克果廿八岁时的硕士论文题目就是“经常参照苏格拉底的讽刺概念”。

他认为苏格拉底的工作是在使各个人从邦国里解放出来。

祁克果本人亦以解放“个人”为务。

苏格拉底对当时的本国雅典,对流行风尚的知识,抱了一种否定的态度;祁克果对其时俗,对当时的基督教界,对通常所称为作一基督徒的概念,亦抱了一个否定的态度。

祁氏志在使人知道什么才真是基督教,怎样才真是成一基督徒,他从苏格拉底取得了秘诀。

他援用了苏格拉底的“一无所知”,而不随波逐流地自称为已是一个基督徒。

在宗教的乐园里,他只是一个学生而并不是教师。

祁克果固然很讨厌庸俗,群众,但亦嘲笑专家,学究,或自命不凡的教授们。

他在哲学断片集后记(注)里调侃着高级教界人士,说他们已把基督教构成好似一种体系,虽然不及黑格尔哲学体系那么好,他们又好像把基督当作一位大教授,而使徒们是组成了一个学会。

祁克果虽曾热心研究过当时压倒丹麦学术界的黑格尔哲学,但他决不是黑格尔主义者。

黑格尔曾以辩证法(Dialectik)为其整个体系的骨干。

绝对理性是由“正”和“反”两大矛盾移行综合而成。

祁克果虽在其著作中充满了辩证历程的论调,但他只拿它作为“接生术”的一种工具。

他的真理观毋宁和黑格尔的恰恰相反。

黑格尔着眼于“大全”,把所有个殊溶入于抽象的全体之中;而祁克果则着眼于具体的“个人”,而且就是当前来往街头的每一个人。

因为就宗教而言,进入天堂的门户,是为智者和无知者同等敞开着的。

只要你意识着自己的存在,尤其是意识着自己是个病人,而且患着致死症而绝望的病人,你便有了希望。

须知祁克果是个近代哲学的革命家,近代哲学的祖师应推笛卡儿(Rene Descartes)。

笛卡儿的着手方法是怀疑一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