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

合集下载

论风骨作文

论风骨作文

谈风骨作文精选5篇篇一:论风骨作文慷慨“风骨”,遗世独立“风骨”一词流传至今,内涵丰富。

见到此词,就仿佛穿过历史云烟,来到了战火频仍却又人才辈出的魏晋时期,领略建安文学的慷慨激昂与清新秀丽,感受到嵇康等一众文学精英的仙风道骨与高洁志趣。

从美学要求到形容人物,“风骨”一词含义的深化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

正如刘强教授所说,就历史而言,魏晋是个乱世,王纲解纽,礼崩乐坏;但就文化而言,魏晋是个花园,价值多元,个性张扬,人才辈出,有道不完的剑胆琴心和名士风流。

风雨飘摇,家国动荡,文人们笔下的文字不再拘泥于小情小调,而是大量涌现出表达建功立业抑或是壮志未酬感慨的文字。

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文字之美。

更强烈地投射出诗歌背后文人的铁骨铮铮。

在乱世的时代背景下,本就高贵而孤傲的文人们展现出了更加硬气的人格。

除开乱世背景,根植文人内心的张扬个性与熠熠生辉的才华是“风骨”含义的根本来源。

所谓道不完的剑胆琴心和名士风流,是嵇康临死前一曲荡气回肠的《广陵散》;是陶渊明隐逸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气才情;是王羲之在会稽山修褉时的游目聘怀,不拘一格;是聚众清谈、集于竹林饮酒作赋、厌恶官场的文人群像。

他们不为外物所拘束,个性像河水一般恣意涌流,即使世界不与之相容,仍守住自己任诞的心性,在自己的天地中活得自在自得。

如今,我们眼前一派盛世图景,无数机会等着我们去把握,崇高梦想等着我们去追求。

但有时我们也会发现自己被困于生活的桎梏之中。

当我们被所谓无形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或许可以回望历史,去听听古人的故事,看看“风骨”的精神,寻得自己的一片桃花源。

追求理想之时,读读他们建功立业时的欢喜与失意;感觉伸展不开手脚之时,看看魏晋名士如何张扬个性,任诞不羁,我们终能敞开心的大门,跳出束缚个性的牢笼,挖掘与理解自己的个性,心怀本真,不虚不佞,活出本我,飘飘乎而遗世独立。

历史难以再现,乱世下的慷慨“风骨”永恒地闪耀在时间之河的上游,但现代人也要有现代人的风骨,不卑不亢,锐意进取,迎难而上,顽强自立,亦要尊重本心,以坚定的勇毅张扬自己的个性,遗世而独立。

形容君子风骨的句子

形容君子风骨的句子

形容君子风骨的句子形容君子风骨的句子如下:1.君子不因风霜折腰,纵死而风骨犹存。

2.君子世无双,郎眉星目,温润似玉。

生得翩翩风骨,遗世独立,一双云袖舒展,尽显怀若谷之姿。

左家有娇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生得娉婷玉立,淡扫的蛾眉处处显着娇俏心思,不见岁月的忧愁之色。

3.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国风卫风淇奥》)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4.能赢得干净,也能输得绅士;能收获得坦然,也能失去得淡定;能有铮铮铁骨,也能有古道热肠;能担当道义,也能成人之美,是为君子。

5.夫君子之风,君子如剑,剑入剑鞘,锋芒不显,温文尔雅;利剑出鞘,锋芒毕露,剑锋所指,血溅七步,要么敌死,要么我亡。

6.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7.竹,绿衣绕心,风过自清,叶落飘飘,有节,有气节,有风骨,不屈亦不弯,万风俱动宁折不弯,千磨万击依旧坚劲,无私付出,虚心廉正,破岩而立根,风过竹间,猎猎作响,青碧翠林,刚强无斜。

君当如竹,谦虚刚毅,知难而上。

8.这世间有真君子,也有真小人。

还有披着君子外衣的小人,称其友,却筹谋其国,夺其家,毁其业,抢其所爱。

最后又用天下大仁大义胁迫与人,灭其志,毁其魂,亡其身,埋其骨,永世不得翻身。

9.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

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

群居不倚,独立不惧。

10.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卫风·淇奥》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11.忠义于心,知恩图报,叹温酒当时,横举一刀惊日月;志仁在抱,刮骨何妨?笑微风过处,轻移数子壮河山。

12.忠义于心,知恩图报,叹温酒当时,横举一刀惊日月;志仁在抱,刮骨何妨?笑微风过处,轻移数子壮河山。

1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同学们是我们心目中的英才,未来必有大好前程。

希望的所有的毕业生,牢记校训,弘扬校风,用法律为人民谋利益,为社会谋福祉。

《文心雕龙·风骨》

《文心雕龙·风骨》

第二部分
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 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 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 则云“有逸气”。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 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并重气之旨 也。翬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 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 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 若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 笔之鸣凤也。
第二部分首论文气,从曹丕、刘 桢等人的论述,说明“气”的重 要。这个“气”,指作家的气质 体现在作品之中而形成的文章特 色,因此,和本篇所讲的“风” 有着密切联系。
文采与风骨的关系
翬翟备色,而翾翥百 步,肌丰而力沈也; 鹰隼乏采,而翰飞戾 天,骨劲而气猛也。 文章才力,有似于此 :若风骨乏采,则鸷 集翰林;若乏风骨, 则雉窜文囿。唯藻耀 而高翔,固文笔之鸣 凤也。
诗总六义,风冠 其首①,斯乃化 感之本源,志气 之符契也②。是 以怊怅述情,必 始乎风;沉吟③ 铺辞,莫先于骨 。
①风冠其首:“六义”的 次序按照《毛诗序》是风 、赋、比、兴、雅、颂, 风居首位。 ②志:情志。气:个性、 气质。符契:信约,指作 品和志气一致。符,古代 的凭信之物。契,约券。 ③沉吟:低声吟咏。
文心雕龙•风骨
总论: 《原道》 《征圣》 《宗经》 《正纬》 《辨骚》
文体论: 《明诗》以下二十篇 神思论:《神思、物色、 熔裁、附会、隐秀》 创作论: 方法论:《情采、事类、 《总术》 比兴、夸饰》 声律论:《声律、章句、 丽辞、练字》
结 语: 《 序 作家论:《养气、才略、程器》 志》 批 风格论:《体性、风骨、定势》 评 鉴赏论:《知音、指瑕》 论 流变论:《通变、时序》
就是没有风力的迹象了。 15

刘勰“风骨”论的形成及内涵述评

刘勰“风骨”论的形成及内涵述评

刘勰“风骨”论的形成及内涵述评“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南朝以迄唐代人们品评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学术界对风骨一词的意义曾进行过讨论,意见颇为分歧,尚无定论。

罗宗强说:“风骨论是刘勰最激动人心而又最扑朔迷离的理论命题,也是他的理论的最出色的成就之一。

刘勰的风骨命题的确切含义,它的理论价值何在,一直为学术界争论不休。

”刘勰的风骨论极大的丰富了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给后人的学术研究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的遗产。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五四”以来的文学观念及入思、运思方式与古人已迥然有别,而与西人学术之精密,系统之严谨更为接近。

因此对于“风骨”的阐释最后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得出统一的结论。

本文坚持“风骨”是对作品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标准的这种观点,并试图从“风骨”范畴的渊源、涵义、以及刘勰提倡风骨的原由等几方面来诠释观点,同时对《风骨》篇做简略的分析。

一、风骨论渊源“风”的来源,本于《诗经》中的国风。

刘勰以六义之“风” 为风骨之开篇,显然是取风诗的教化意义而言。

《毛诗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风有教化作用。

孔颖达《正义》:“微动若风,言出而过改,犹风行而草偃,故曰风。

”风的具有教化的意义,最早是由比喻而来。

另外,刘勰又说:“志气之符契。

”《书?舜典》:“诗言志。

”《孟子?公孙丑》:“夫志,气之帅也。

”风又和志气联系。

风含有以情动人,移情性之义,风来自情志,故称其为“志气之符契”。

所以风诗的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之教化意义是风骨思想渊源之一。

风骨范畴的另一思想渊源,可能来自品藻人物的风气。

魏晋时期,“风”已被广泛应用于品评人物,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非常重视人物风度的清俊爽朗之美。

《世说新语》中品评人物时就大量用到“风”这一概念,如“闻其风采”“风姿特秀”“风神清冷”“风仪秀整“等,主要指的是人的生动的神态和内在气质的具体表现。

《世说?容止》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论“风骨”的含义

论“风骨”的含义

l 风” “ 的含义与“ “ 、骨” 风骨” 统一论
“ 、骨” 风”“ 有各 自不同的含义 , 而且当将二者合二为~时 , 其
含 义又 有所 不 同。
1 “ ”骨 ” . 风 “ 的含 义 1
明如 果使 用大量 的华 美得 辞 藻 而 内容 薄 弱 , 么 这就 是没 有 “ 那 骨” 的象征 。所 以 ,骨” “ 虽与“ ” 系紧密 , 不 是“ ” 身 。最 后 , 辞 联 但它 辞 本 刘勰 以能 代表 “ ” 文章 为正面 例 子 。“ 潘 勖锡 魏 , 摹经典 , 骨 的 昔 思 群 才韬 笔 , 骨髓 峻 也 。” 乃其 刘勰 认 为潘 勖模 仿 经典 即 《 书》 尚 的典 诰 之体 , 质朴 而强 健有 力 , 是 “ 语言 可谓 骨髓 峻 也” 以看 出 , 对 。可 刘勰 潘勖 的 文章 给 予 “ ” 骨 的评 价 是 从 语 言 的特 点 上入 手 的 。 遣 词 方 即 面, 而未 涉及 思想 内 容方 面 。所 以 ,骨 ” “ 的含 义是 指文 辞或 语 言 表 达得 强健 有 力 、 质朴 。正如 王运 熙 先生所 认 为的 “ 具 有两 点 精简 骨” 显著 的风格 特征 :其 一 是刚健 。其 二是精 要 和体要 。”目 我并 不 “ 但 赞 同王运 熙 先生 将 “ ” 义 为 “ 素 而 劲健 有 力的语 言 ” 骨 定 质 正如 我 上面 所说 ,骨” 文 辞表 达得 强健 有 力 、 精简 的这 么 一 种表 现 “ 是 明朗
局限 性 , 无法 真正 的理 解刘 勰 的文学 主张 。
辞本 身 ,我 们可 以从 篇 章 中加 以证 明 。首 先 ,沈吟 铺 辞 ,莫 先 于 “ 骨 。” 告诉 我 们遣 词 造句 必须 以 “ 为先 , 要做 到 使作 品 有 他 骨” 一定 “ ”即 言辞 的运 用要 能 产生 “ ” 骨 。 骨 的效 果 , 说 明 了骨 的 重要 性 和 这 “ ” 同于 “ 而且 某种程 度 上比 文辞 更重 要 。其次 ,辞之待 骨 , 骨 不 辞” “ 如 体之 树 骸 。”骨 ” “ 本来 是 骨骼 之意 , 勰借 以 表达 文学 理 论 上 的 刘 概 念 。 生动 又贴切 。文章 有 了“ 才 能使整 个 作 品挺 立起 来 , 既 骨” 才 能给 人 以骨 感和 挺拔 之感 。另一 方面 ,辞之 待 骨” 明了辞 是 由骨 “ 说 来 决定 的 , 当然 也就 不 等同 于骨 了 。再 者 ,结 言端 直 , 它 “ 则文 骨 成 焉 。” 意思 是如 果 文章 在遣 词 造句 方面 正 确而 又合 乎 规 则 , 么就 那 会 使 文章 形 成 “ ”所 以 “ ” 文 辞 的运 用 达 到较 高 层 次 的 而 自 骨 . 骨 是 然 而然 所显 现 出来 的状 态 。 以 ,故 练 于骨者 , 词 必精 。 善于使 所 “ 析 ” 文章 有 “ 的作家 能 够分析 运 用 文辞 来准 确 恰 当地表 达 出思 想 感 骨”

2023高三长沙市一中月考三作文----风骨(佳作、素材)

2023高三长沙市一中月考三作文----风骨(佳作、素材)

2023高三长沙市一中月考三作文----风骨(佳作、素材)作文题目【2023高三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市一中月考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风骨”的意思指顽强的风度、气质;写字、作画或作文的风格有个性、有力量。

“风骨”最初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以“风骨”来形容人物,大约始于汉末。

此后“风骨”二字含义不断深化,到魏晋时期,一度达到高峰。

人们认为,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反映了现实社会,抒发了建功立业的精神,表达出壮志未酬的幽怨;魏晋时期的名士,各个才高八斗,性格独特,具有别样的人格魅力。

就如专家刘强教授的观点:“就历史而言,魏晋是个乱世,王纲解纽、礼崩乐坏;但就文化而言,魏晋是个花园,价值多元、个性张扬、人才辈出,有道不完的剑胆琴心和名士风流。

”魏晋名士的风骨会深深影响当代青年的成长。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审题提示这道作文的关键词是“风骨”。

材料先概括“风骨”的概念,可以指人,也可以指文艺作品。

和风骨相似或相关的词:气度、气节、骨气、风范、脊梁、节操。

材料接着重点解说了“风骨”在魏晋时的具体表现:文学作品的风骨(反映现实,建功立业,壮志未酬);文人名士的风骨(才高八斗,性格独特,有人格魅力)。

再引用专家的观点,进一步阐释魏晋风骨的内涵。

最后指出魏晋风骨影响当代青年成长,要求立足青年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行文时,应紧扣“风骨”来写,可以讨论为文风骨,要张扬个性,反映时代风貌,激浊扬清等,也可以写做人风骨,有顽强的风度、气质,还可以将两者综合来写,能涉及为文、做人两个方面最好。

对“风骨”内涵的把握,可以充分利用作文材料,也可以适当延伸,合理转换,比如把“风骨”解释为其他传统美德或当今核心价值观涉及的内容:道义、正直、顽强、独立、爱国、诚信、公正等。

参考立意①当代青年应有风骨、宽宏气度和高远境界;②锻造坚实的风骨,树立最美人生坐标;③做人要大气,作文要有风骨;④用奋斗和爱国热忱,锻造忠诚为国的风骨;⑤才学可逊色,风骨不可输;⑥挺立青年风骨,坚实中华脊梁。

风骨内涵

风骨内涵

“风骨”说的内涵刘勰《文心雕龙》曰:“诗总六艺,风冠其首”,指出“风”乃出自《诗经》。

在《风骨篇》里,刘勰提出自己对“风骨”的理解:“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

”即“风”乃是表达情感之始,“骨”则是文章结构所在。

可知“风骨”这一命题,当从“风”与“骨”两方面来看。

《风骨篇》曰:“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思不环周,莫索乏气,则无风之验也”,这是说“风”在表达情感方面的必要性。

假如文章缺少“风力”,则枯燥无味。

那么“风”又是什么呢?《风骨篇》云:“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此乃风力酋也。

”司马相如乃汉赋第一大家,所作大赋《上林》《子虚》皆极尽铺陈,文采斐然。

而其“蔚为辞宗”,可见其文辞之功。

因此可以说,“风”即指文章的文辞表达,也是文章的表面形式。

如果文章没有文采,则干涩乏味,犹如道学家之言,这样的文章自然也不会是成功的。

在“骨”这方面,《风骨篇》提到:“练于骨者,析辞必精”,“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就是说,文章要有“骨气”。

如果文章缺少“骨气”,那么就会“繁杂失统”,即杂乱无章。

“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

这其中的“骨”即文章骨干、内涵,即文章的深层意蕴。

古人云:“文以载道”,“骨”虽说不全是“道”,然而却也包含“道”。

若文章空洞无物,没有思想内涵,那么就会失之流浮,如人之无心,自然也不会是什么好文章。

然而“风”与“骨”绝不是互相独立而存在的。

一篇好的文章要讲究“风清骨峻”,即文采与内涵皆佳。

否则缺其一则不能称之为好文章。

子曰:“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即文章空有好文采而言之无物,就是取悦他人,过于华丽。

比如魏晋时的宫体诗和骈体文、明清的八股,在开始时自然是文辞并茂,声色俱佳。

然而发展到以后越来越看重修辞与声律,只看重形式上的美感,而忽略了作为文章核心的思想内涵。

这就是有风而无骨,自然不是好的。

另一方面,如果过分强调内涵与思想深度,那么文章就会枯涩乏味,又有粗野之感。

风骨名词解释

风骨名词解释

风骨名词解释“风骨”:①文章﹑诗歌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及语言特色。

②指清晰而完整的表达。

③不媚俗﹐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④不以空泛的议论取人,而重在简洁的表达。

名词解释:“风骨”:①文章﹑诗歌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及语言特色。

②指清晰而完整的表达。

③不媚俗﹐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④不以空泛的议论取人,而重在简洁的表达。

⑤具有清晰而完整的表达能力。

⑥以诗歌为例,这里是指诗歌必须精炼,要言不烦。

“风骨”:形容事物的气韵格调,指语言的风格特点。

相关名句:1.所贵乎枯槁者,非谓其风骨棱棱,寒松之操也。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2.唐子西《柳子厚墓志铭》:“风骨棱棱,见于言谈。

” 3.士之有风骨,犹女之有色也。

——《汉书·儒林传·李寻传》 4.观其字势,疏瘦严重,皆有风骨。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5.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古诗如李太白,杜子美,苏子瞻,其风骨乃尔。

” 6.《东坡题跋》:“米元章云:‘高邮王氏书画为江南第一,余每观其书法,风骨高秀,意态萧闲,疑其所从来者。

’” 7.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五:“字有笔锋,如士人有风骨。

” 8.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后之人,虽欲另立一家,不过拾前人余唾,而终不能出于己。

” 9.巴金《灭亡》第二章:“我愿意看到你有风骨的地方,我愿意看到你决不屈服的地方。

” 10.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之二》:“大抵凡男子皆如此,惟顽梗者有风骨。

” 11.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故考其著作,则所表现,或直以为抒发性灵,而风骨则常卓然自成一家。

” 12.梁实秋《雅舍小品·潘老师》:“先生风骨嶙峋,却极有幽默感。

”历来主张“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冰心,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诗。

这类作品饱含着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生活的挚诚,文笔清新细腻,感情真挚深沉,想象丰富奇特,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风骨名词解释

风骨名词解释

风骨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实质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

以“风骨”评诗论文最完备最系统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风骨”用来品评人物,始于汉末,魏晋以后曾广泛流行,如《宋书·武帝纪》称刘裕“风骨奇特”,《世说新语·赏誉门》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称王羲之“风骨清举”,《南史·蔡撙传》称蔡撙“风骨鲠正”等。

当时所谓“风骨”,一般指人的神气风度方面的特点而言。

这一品评人物的概念,不久即为文论和画论所采用。

画论中谈风骨,始见于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

谢赫在序中提出评画的六个标准,其一是“气韵生动”,其二是“骨法用笔”。

前者重在风神,与神似相近,后者重在笔致的骨梗有力。

谢赫又将画家分为六品,评一品画家曹不兴说:“不兴之迹,殆莫复传,唯秘阁之内一龙而已。

观其风骨,名岂虚哉!”以后“风骨”这一概念,便被广泛运用于画论。

“风骨”也被用于书法品评。

晋卫夫人《笔阵图》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

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书法要录》)唐代张怀□的《书议》,始将“风骨”引入书法评论中。

他说:“以风神骨气者居上。

妍美功用者居下。

”又论草书说:“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

”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说:“用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如何理解刘勰“风骨”的确切含义,后世众说纷纭。

曹学□在明天启刻、梅庆生音注《文心雕龙》的序文中说:“风者,化感之本原,性情之符契。

诗贵自然,自然者,风也;辞达而已,达者,风也。

……岂非风振则本举,风微则末坠乎!故《风骨》一篇,归之于气,气属风也。

”又在《风骨》篇的批语中说:“风骨二字虽是分重,然毕竟以风为主。

风骨词语的近义词有哪些

风骨词语的近义词有哪些

风骨词语的近义词有哪些风骨指刚正的气概;顽强的风度、气质。

关于风骨词语的近义词是什么呢?如何使用风骨造句呢?小编给大家收集了关于表达风骨造句三年级上,希望能帮助大家,欢迎大家学习参考!风骨词语风骨的相关词:风雅、风紧、风头、风烟、风险、风度、风暴、风知、风子、风潮风骨的意思:风骨,指刚正的气概;顽强的风度、气质。

语出《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论》:“然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姚兴覩之而醉心,宋祖闻之而动色。

”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实质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

以“风骨”评诗论文最完备最系统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风骨的拼音:[ fēng gǔ ]近义词的意思:1、风雅:风雅一词源自《诗经》。

《诗经》分《风》、《雅》、《颂》三类,《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后世常用“风雅”一词作为高贵典雅的指代。

同时风雅一词又为多义词,谓文雅,端庄的或高雅的,尤指外貌或举止端庄的或高雅的。

因六经之一的《诗经》有《国风》、《大雅》、《小雅》等部分,是华夏文学诗词之源与经典,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对后世汉族文学影响深远,后世也用“风雅”泛指诗文方面的事。

汉班固《东都赋》:“临之以《王制》,考之以《风》《雅》。

”2、风笛:管乐器,由风囊、吹管和若干簧管组成,流行于欧洲民间。

3、风机:风机是依靠输入的机械能,提高气体压力并排送气体的机械,它是一种从动的流体机械。

4、风头:风的势头。

5、风量:单位时间内空气的流通量,用于表明鼓风机或通风设备的能力,计算单位是每秒立方米。

6、风烟:1.风和烟雾:~俱净,天山共色。

7、风节:风节,汉语词汇。

拼音:fēngjié释义:风骨节操。

8、风度: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和仪态。

语出《后汉书·窦融传论》:“尝独详味此子之风度,虽经国之术无足多谈,而进退之礼良可言矣。

”9、风潮:风潮,是由于台风、温带气旋、冷峰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水面异常升降现象。

《文心雕龙·风骨》新释及分析

《文心雕龙·风骨》新释及分析

《文心雕龙·风骨》新释及分析风骨是中国文论中一个非常成熟的诗学范畴,刘勰《文心雕龙》的《风骨》篇最早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对风骨做了阐释。

历来对《文心雕龙风骨》的解释丰富多样而又莫衷一是,又有研究者对不同的解释进行分类评述,形成解释的解释。

本文立足元典,首先从语义上解读《风骨》,试图接近风骨的本初意义;其次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以及中国文化传统来探讨风骨所具有的深厚内涵;最后探讨风骨之包容的语义所拓展形成的艺术范畴。

一、《风骨》的多种解读《风骨》是《文心雕龙》中十分重要的篇目,然由于其涵义的丰富性与模糊性,研究者对之解释歧异甚多。

各种不同的解读有意义交叉之处,亦有一定的理解差异。

他们或从风与骨各自的含义出发进行阐述,或从整体上论述风骨,这里形成一个巨大的阐释场域。

第一类解释将风骨分属不同的意义,将风解释为文意、内容,将骨解释为文辞、用辞。

黄侃先生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他认为风是属于文意范畴的事,骨是属于文辞范畴的事,他重视从作品的文辞结构方面来理解风骨。

周振甫先生持类似观点,认为风是感动人的力量,是符合志气的,跟内容有关;骨是对构辞的要求,用辞极精练才有骨。

另有几家认为风为情志,骨为事义。

廖仲安、刘国盈等先生持情志事义说,他们认为风就是情志,骨是事义,前者是作家发自内心的、集中充沛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在文章中的表现。

后者就是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一切材料观点逻辑的内容。

刘永济先生将风情、骨事相互关联,认为风是文之情思,骨是喻文之事义前者发于作者之心,运事义以成篇章;后者建立篇章而表情思。

罗宗强先生也指出,风为感情之力,骨为事义之力,感情之力借其强烈浓郁、借其流动与气概动人。

事义之力,借其结构谨严之文辞,借其逻辑力量动人。

风骨合而论之,乃是提倡一种内在力量的美。

宗白华先生从美学的角度来阐释风骨,强调其艺术性;从根本上,他认为骨与文辞相关,风与情感相关。

宗白华指出,骨是和词有关联的,它是一个词藻(铺辞)的问题。

“风骨”论

“风骨”论

“风骨”论“风骨”是刘勰所倡导的一种文学风格。

“风骨”是受到魏晋人物品评风气而出现的术语。

《世说新语·赏誉》篇注引《晋安帝纪》:“羲之风骨清举。

”《世说新语·轻诋》篇:“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

”又《宋书·武帝纪》:“(刘裕)及长,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家贫有大志,不治廉隅”;“(桓)玄见高祖,谓司徒王谧曰:昨见刘裕,风骨不恒,盖人杰也。

”此外,刘劭又提出“骨”、“气”、“力”与人物的内存在精神的必然联系:“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

弘毅也者,仁之质也。

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

文理也者,礼之本也……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人物志·九征》);“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气清力劲则烈名生焉”(《人物志·八观》)。

两晋以后,开始出现用“骨势”、“骨力”、“骨气”、“风骨”来评论书法、绘画。

《南齐王僧虔论书》:“郗超草书亚于二王,紧媚过其父,骨力不及也”;“崔、杜之后,共推张芝、仲将,谓之笔圣。

伯玉得其筋,巨山得其骨”。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曹不兴条:“不兴之迹,殆莫复传,惟秘阁之内一龙而已。

观其风骨,名岂虚哉!”又张墨、荀条:“风范气候,极妙参神,但取精灵,遗其骨法。

”继书法、绘画评论之后,刘勰始借“风骨”论文。

《文心雕龙·风骨》篇云:“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

”“风骨”之风,首先同情感的表现分不开。

风在《毛诗序》中是讲“风以动之”,动人之力在夹带情感的“风”。

风同情感的表现分不开,“风末力寡”,风是一种感情的力。

刘勰很重视风与情的联系:“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风骨

风骨

•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爽,则文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 风清焉。 风清焉。 • 然“结言端直”,又关乎作者之性格习气; 结言端直” 又关乎作者之性格习气; 意气骏爽,能无赖篇章之置辞精准? 意气骏爽,能无赖篇章之置辞精准?虽曰 两端,实无可分。下文“风骨”合一, 两端,实无可分。下文“风骨”合一,即 为明证。 为明证。 • 此“清”字即“体之清浊”之“清”,指 字即“体之清浊” 清明阳刚之气质。 清明阳刚之气质。
• 魏晋以后,以“风骨”、“气骨”等语汇 魏晋以后, 风骨” 气骨” 品评人物蔚然成风。 品评人物蔚然成风。 南朝齐梁画家谢赫《古画品录》谓曹不兴, 南朝齐梁画家谢赫《古画品录》谓曹不兴, 观其风骨,名岂虚哉! 晋安帝纪》 “观其风骨,名岂虚哉!”。《晋安帝纪》 评王羲之“风骨清举”。 评王羲之“风骨清举” 刘勰首次将“风骨”正式引入文论, 刘勰首次将“风骨”正式引入文论,详细剖 析“风”“骨”各自的内涵。在《体性》 ”“骨 各自的内涵。 体性》 篇所概括的八类文体风格之外,另标“ 篇所概括的八类文体风格之外,另标“风 之美范,在中国文论史上意义重大。 骨”之美范,在中国文论史上意义重大。
风骨》 第九讲 《风骨》解读
“风骨”内涵的演变 风骨”
• 《荀子·非相》:“徐偃王之状,目可瞻 荀子·非相》 徐偃王之状, 仲尼之状,面如蒙倛……从者将论其 焉;仲尼之状,面如蒙倛……从者将论其 志意、比类文学邪?”“相形不如论心 相形不如论心, 志意、比类文学邪?”“相形不如论心, 论心不如择术。 论心不如择术。” • 《史记·淮阴侯列传》: 史记 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列传 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 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 动之,以相人说韩信曰: 动之,以相人说韩信曰:“仆尝受相人之 韩信曰: 先生相人何如? 对曰: 术。”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对曰: 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 “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 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 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

谈《文心雕龙》“风骨”及其审美特征

谈《文心雕龙》“风骨”及其审美特征

2013.07张少殿一.何谓“风骨”“风骨”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批评的关键术语,有关“风骨”的最早出处和具体含义却尚未有结论。

一般认为,“风骨”一词源于魏晋六朝时期人物品藻和谈书论画的社会风尚,涉及书法、绘画、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记述:“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

”韩氏是一个著名学者,但他胳膊肥胖、其貌不扬,时人认为他没有风度。

沈约《宋书》记述宋高祖刘裕:“身长七尺八寸,风骨奇特,家贫,有大志”。

刘裕的相貌颇为奇特,这里的风骨着重指外貌和风度。

韩氏和刘裕都是南朝的才俊人物,当时所谓“风骨”,大致指人的神韵、风度方面的特点。

除了文学领域,魏晋六朝时期的绘画领域也讲究“风骨”,谢赫《古画品录》说:“一曰,气韵,生动是也;二曰,骨法,用笔是也”。

谢赫在评论曹丕兴的画时说:“观其风骨,名岂虚哉!”这里的“风骨”侧重指书画作品中流露的气韵———画得生动就有风度;用笔遒劲,就是骨。

将“风骨”运用到文学理论中,进行具体阐释的则是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

《文心雕龙·风骨》篇说:“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是以惆怅述情,必始风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诗经有“风、雅、颂、赋、比、兴”,“风”居六义之首,这里强调“风”是感化人心的根本力量,是志气的具体表现。

文学作品里,深厚浓烈的情感和志气正是“风”的体现:“情之含风,如形之包气”,蕴涵了深厚情感的作品正好比人的形体里包含了充沛蓬勃的志气。

“风”的解释出自《诗经》,“骨”的含义源自哪里,却不得而知。

在古代,“骨”侧重从生理角度来谈其含义。

《孟子·告子下》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孟子认为个人锻炼成才的必经途径是经过筋骨上的磨砺,这里的“骨”是对人的生理体格提出的要求。

就像做人一样,写文章也要有骨,文章的“骨”指它的文辞和语言。

“沉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如形之包气”。

论风骨的内涵及建安风骨的渐次形成

论风骨的内涵及建安风骨的渐次形成

建安文学的主流是诗歌,而诗歌的主要特点是豪情奔放。这种豪情奔放不仅 仅表现在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上,更表现在作品的形式和语言上。建安诗人运用自 由、奔放的诗歌语言,表达了他们对时代变迁、社会动荡的深刻感受,以及人生 短暂、命运无常的悲慨。
2、气韵沉雄
建安诗歌不仅具有豪情奔放的特点,还具有气韵沉雄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 在曹操的诗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观沧海》、《短歌行》等作品,既有深沉 的思想内涵,又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风骨凛然
建安风骨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风骨凛然。这种特点表现在作品中对人的尊严、 道德、正义等基本价值观的坚守和维护。建安诗人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表达了他们对社会正义和人道主义的追求。
二、建安风骨的美学价值
1、真实与自然
建安风骨在美学上具有真实与自然的价值。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无论是描 写自然风光还是抒发个人情感,都表现出了对真实和自然的尊重和追求。这种真 实和自然的美学价值,不仅体现在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上,也体现在作品所运用的 语言和形式上。
的精神。他们的作品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 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
总之,风骨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精神追求,它体现了人的品格、风格和气质 等多方面的内涵。而建安风骨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学风格,它真实地反 映了历史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了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 对风骨和建安风
论风骨的内涵及建安风骨的渐 次形成
目录
01 一、风骨的内涵
03 参考内容
02
二、建安风骨的渐次 形成
风骨,是一个富有深度的词语,它涵盖了刚正的气概、雄健的风格、气质、 人的品格、性格以及文学作品刚健遒劲的格调等多方面的含义。在中国文化中, 风骨被赋予了极高的评价,它是人们追求高尚品格和艺术境界的重要标志。

魏晋风骨名词解释

魏晋风骨名词解释

魏晋风骨名词解释魏晋风骨又称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及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 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一己欲在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简练刚健,自然明白而流畅,成为后世诗歌推崇的榜样.风骨最早用于品评人物,有人认为风骨即风格,也有人认为风骨即形式、文辞与内容、思想的关系.《解说》中的“风清骨骏”即“文情并茂的、结构严密的、刚健朗畅的美”,这才是后世人所乐道的魏晋风骨.自古来,诗便有“言志”之说.所谓的“志”从《尚书》的实际讲应“是指作者的志向抱负”(朱自清《诗言志辩》),也就是一种个性的主张.而在后世的社会实践中,“志”的内涵逐渐开始包含有儒家的道德内涵,而个性化的含义越来越少.西汉初,五言不盛,止于民间,士大夫多视作民间俚曲,不甚重视.后进于乐府,这才渐为吸纳.也正因为如此,乐府诗中包含了许多民歌的气息.其诗,天真率洁,不尚雕琢.辞风上自然古朴,保留了大量的民间语言.这对后世的诗歌影响颇大.魏晋诗歌承接乐府余脉,但又独有新意.首先是乐府风格的文人化,使五言由民歌向文人诗转变.另一方面,文人诗由于吸收了民歌的精华,也开始摆脱汉赋的浮华气,形成了一种自然天成,个性飞张的风格.这方面成就较高,具有代表性,众耳能详的莫过于“三曹”父子.关于“三曹”其它文章说的很多,这里不再多说.我只有一点想说明一下.曹氏父子不同于其它建安文人.“三曹”是诗人,但更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角.这种显而易见的主角意识是旁人所不能比的.也正是这种主角意识使他们可以说旁人所不能说,想旁人所不能想.曹操的率直从里到外都透着大气.他的“悲凉”、“古直”(锺嵘语)不是一般文人的感叹人生短促,而是包含了深刻的政治眼光(如《蒿里行》、《短歌行》等).再有,曹植的《白马篇》中的游侠与一般文士的游侠也大不相同,没有忠君的包袱,“思想感情高迈不凡”(见《汉魏六朝诗鉴赏大辞典》).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主角意识的深刻表现.在他们看来他们不只是在评说历史,创造历史的主体就是他们自己.至于正始文学,则明显具有文人气的特征,但在表现个性上却与建安一脉相承.至若入晋之后,则渐少爽朗刚健的风骨.。

风骨

风骨

风骨读王运熙先生的《中古文论要义十讲》①,略有所感。

本书分为五个专题,我这里着重讲的十第四个专题,即第七、第八讲,分析风骨的含义及建安风骨的特色。

中国文学史中古期的第一段自汉魏到唐前期,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

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可算是集中谈艺术创作标准的一个专篇。

《风骨》中开篇即讲到“《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②刘勰借用其义,指出作品的外部风貌是读者最先感受到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一印象,“风”起了关键作用。

对于“骨”,《风骨》中提到:“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又说:“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即骨是辞的基干部分,如同骸骨是躯体的基干部分那样。

简而言之,风骨即内在与外在的兼修。

风为外,骨为内,二者兼具,而作者认为的风骨指作品具有明朗刚健的艺术风格与之并不矛盾。

郭绍虞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在分析《风骨》时曾说:“骨在说得精,风在说得畅。

”③也说明风骨是一个艺术表现问题。

在提出风骨要求的同时,刘勰提出风骨当与文采相结合,明朗刚健的文风偏于质,文采则主推骈体文学的华美语言。

《风骨》中提到:“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

”由此可见风骨与文采的精神实质是一样的。

而风骨之说最先并非来自文论。

画论中的风骨论产生时代相对于文论中的风骨论要早,文论中的风骨理念或许是从画论中移植过来的。

钟嵘《诗品序》:“干之以风力(即风骨),润之以丹采。

”与刘勰的风骨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无论是画作还是文学的风骨,其根柢在于作者的意气。

《世说新语·容止》注引《江左名士传》④曰:“杜弘治清标令上,为后来之美。

”指出其“清标令上”即清俊爽朗之意。

可见人物品评也有风骨之说,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吧。

由画及文至人,无不崇尚风骨,而“建安风骨”这一文学史上很有名的概念,又有怎样的特色呢?建安时代,社会动荡,生灵涂炭,“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局面。

《文心雕龙·风骨》 翻译整理

《文心雕龙·风骨》 翻译整理

风骨《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符契:古时君敕臣,书写命令于竹简之上,一分为二,君臣各执一份,他日检验,或赏或罚。

《毛诗序》:风,风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

怊怅:悲恨沈:沉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四句互文:文辞正直端正,意气俊爽豪迈。

】典型例:屈原厌恶楚王朝的腐朽,虽被谗放逐,仍心系宗邦,不变心从俗,著《离骚》以发布其“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离骚》成为“金玉相质”的“奇文”。

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之做《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这是作者“意气”的豪迈,使文辞正直,而风骨美善、纯请的典型。

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

克:能赡:充足振采:发布文采【针对晋宋以来形式主义猖獗,玄风侵袭,作者意气萎靡,作品内竭外奢,有欠振作。

】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

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

缀虑:构思辉光乃新:比喻文采征鸟:郑玄注“或曰鹰”。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练:通达结响:协调文辞的生律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

思不环周,牵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

译:文章的意义贫乏又雕饰淫奢,以至于繁杂失去统序,这是文辞无骨的表现。

作文的思想不够精密周到,文风阴沉而意气不骏爽,情绪渺茫而不振奋人心,是文辞无风的表现。

【文辞之肥源于义之不定,剪之不当,不得要约】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

典故1:潘勖为汉献帝作赐给魏公曹操之文,思想模拟经典,其他有才力的作者都收笔而不作文了,这是其文骨髓遒峻的结果。

典故2:司马相如以汉武帝好仙道而仿屈原《远游》作《大人赋》,其文气放旷清高,称为辞宗,是其文风力遒劲所致。

赞美文人风骨的文案

赞美文人风骨的文案

赞美文人风骨的文案
1、“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代表着社会的良知、承载着社会的希冀、享受着社会的尊敬。

2、中国的文人之所以每每被推置到时代的浪尖、历史的潮头,
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知识和智慧的载体与象征,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的风骨。

3、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前行,风云变幻、沧海桑田。

然而,中国
历代文人却一直恪守着他们的操守和风骨。

哪怕家国破碎、流落他乡,乃至生命都得不到保障,他们都从来不肯低下高贵的头颅。

4、有一种诗词气度,叫做“文人风骨”中国文人敢舍生就义,
且死不旋重;能苟且忍辱,成千古文章。

这是属于他们的矜持与自重,是他们的一身风骨,是千百年后仍能为人称道的高尚品德。

5、文人在他生活的时代都是孤独的,因为他们的思想已经超越
了当时人类的局限,他们是未来世界的来者,他们的灵魂撞击着时间的不公,他们的笔犹如利剑一般刺痛着某些人的丑陋的内心,这便是属于他们的风骨。

风骨的名言名句

风骨的名言名句

风骨的名言名句风骨的名言名句是那些表达了人们坚韧、坚毅和正直的品质的名言和句子。

这些名言和名句激励并鼓舞着人们,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保持坚强的姿态。

它们帮助我们保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并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考验。

1. '风骨不是指一个人的身体坚强,而是指一个人的心灵坚定。

' 这句名言强调了内心的力量和坚持的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逆境中保持坚韧和决心是非常重要的。

2. '风骨是一种内在的修养,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锻炼。

' 这句名言强调了风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通过面对挑战和困难来逐渐发展自己的风骨,并成为更加坚强和有魄力的人。

3. '风骨是坚守信仰和原则的象征。

' 这句名言指出,风骨与我们的信仰和原则密不可分。

它要求我们在面对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时,始终保持自己的底线和准则。

4. '风骨是在困境中展现的品质,而不是在顺境中炫耀的资本。

' 这句名言提醒我们,真正的风骨是在困难时展现出来的。

它强调了在逆境中保持坚强和忠诚的重要性,而不是在顺境中变得傲慢和自负。

5. '风骨是一种不屈的精神力量,它使人们在挫折中重新站起来。

' 这句名言强调了风骨作为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

它鼓励我们在失败和挫折中寻找力量和勇气,重新开始并追求自己的目标。

总而言之,风骨的名言名句提醒我们在生活中保持坚韧、正直和对自我的执着。

它们激励我们在逆境中保持冷静和勇敢,并成为一个有魄力和智慧的人。

无论我们面临什么样的挑战,这些名言和名句都能够给予我们力量和启示,让我们永远坚持自己的风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盛唐气象与盛唐风骨
摘要:严羽在《沧浪诗话》中首次提出“盛唐气象”这个概念。

林庚先生指出:“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

”林先生这里指出了盛唐气象的本质,但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透露出“风骨”是唐诗的重要特征,但“风骨”并不能全面反映盛唐诗歌的总体特征。

清人王士祯《师友诗传录》云:“盛唐诗或高,或古,或深,或厚,或长,或雄浑,或飘逸,或悲壮,或凄婉,皆可师法。

”而盛唐气象就是这诸多风格凝聚渗透之后所生成的总体风貌。

关键词:盛唐气象;风骨;内涵
(一)
“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提出及其解说由来已久,无论是六朝时期的书、画美学理论,还是齐梁年间的诗、文理论著作,都曾在各自的艺术领域里以“风骨”来品评或阐释艺术对象。

而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有专篇来论述“风骨”;钟嵘也在他的《诗品》里推赏“建安风力”,认为曹植的作品“骨气奇高”,刘桢则是“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这些论说对盛唐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有深刻影响的。

殷璠曰:“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

”这是正确的。

近人往往认为唐代上承南北朝,其诗歌以溶合北方刚健、南方清丽见长。

如梁启超所说:“经过南北朝向百年民族的化学作用,到唐朝算是告一段落。

唐朝的文学用温柔敦厚的底子,加入许多慷慨悲歌的新成分。

不知不觉便产生出一种异彩来。

盛唐各大家为什么能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呢?他们的价值在于能洗却南朝的铅华靡曼,参入伉爽直率,却又不是北朝粗犷的一路。

”是不是南北文化的简单相加,魏晋风骨加上六朝靡丽就形成了唐诗,就能形成了盛唐气象呢?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的概念,从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看,为刘勰首创。

这一概念既总结了汉魏以来文学的发展的经验,特别是“建安风骨”创造的艺术经验,同时又直接萌发了初唐陈子昂所呼唤的“汉魏风骨”,对后来刚健、爽朗、生动的“盛唐之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文心雕龙》中是这样阐释“风骨”的:“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关于“风骨”历来有十几种解释,其中以“风意骨辞”说和“情志事义”说影响深远。

历代学者论及风骨时, 常以“汉魏风骨”或“建安风骨”作为品评诗歌的标准和圭臬。

唐诗的风骨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展,它继承了建安文学的“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文心雕龙·时序》) 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而由于唐朝国力的空前强盛, 经济的繁荣, 政治的开明, 使唐代士人对前途充满乐观的理想和信念, 而扬弃了建安风骨中感慨悲凉的因素, 唐诗在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扬弃中形成自己特有的质和风格。

同时, 唐诗脱胎于六朝诗歌, 六朝诗歌风格绮靡轻艳, 儿女情多, 风云气少, 所谓“乱世之征, 文章匿而采”(裴
子野《雕虫论》) , 对待六朝文学传统, 唐人在变革的基础上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试图用南北文风溶合的方式改革诗风, 魏征将南北朝文学各自的特征作了比较, 提出了颇有见地的观点: “江左宫商发越, 贵于轻绮; 河溯词义贞刚, 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 清绮则文过意。

理深者便于时用, 文华者宜于咏歌, 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若能掇彼轻音, 简兹累句, 各去其短, 合其两长, 则文质斌斌, 尽善尽美矣”。

(二)
“盛唐气象”这一文学概念滥觞于南宋严羽,但他并未将其作为诗论中的专有术语而完整地提出,只是在论述诗歌发展演变和创作方法时分别提到“盛唐”和“气象”。

《沧浪诗话·诗法》曰:“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沧浪诗话·考证》曰:“‘迎旦东风骑蹇驴’绝句,决非盛唐人气象。

”《答吴景仙书》云:“盛唐诸公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同时,严羽还有“盛唐风骨”的说法,所谓“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注:严羽:《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引自《沧浪诗话校释》)。

但“盛唐风骨”并不能涵摄盛唐诗歌的全貌。

例如,杜甫而言,杜甫诗歌集众家之所长,古人云:“昔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公干之诗,长于豪逸;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淡;谢灵运、鲍照之诗,长于峻洁;徐陵、庾信之诗,长于藻丽。

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峻洁之恣,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

”(魏庆之《少游进论》)“大乐非一音之奏,佳肴非一味之尝,子美所以集大成也。

”(吴乔《围炉诗话》卷一)显然,杜甫诗歌具备风骨,而又非风骨所能尽囿,于雄阔高浑之外,还有逸宕奇仄、委婉细密之处。

清人王士祯《师友诗传录》云:“盛唐诗或高,或古,或深,或厚,或长,或雄浑,或飘逸,或悲壮,或凄婉,皆可师法。

”而盛唐气象就是这诸多风格凝聚渗透之后所生成的总体风貌。

从这看来,“盛唐气象”并非一种面貌,“盛唐之音”决非单一声部。

它不仅撷取了千汇万状的古今中外艺术文化,浑融了进人隋唐以来一个多世纪探寻求索的审美成果,从而将中国古典审美文化推向了雄浑与秀丽统一、“风骨”与“兴象”并重的丰厚境界和最高巅峰,而且以其充盈圆熟、高苍浑朴的博大精神及多维指向,开启着中唐时期、甚至整个隋唐后期艺术审美的历史转换和更新。

李泽厚在其《美的历程》中曾这样谈到两种“盛唐”在美学上所具有的“大不相同的意义和价值”:
如果说,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是对旧的社会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任何束缚拘束,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

那么,以杜甫、颜真抑等人为代表的“盛唐”,则恰恰是对新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其特征是讲求形式,要求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

如果说,前者更突出反映新兴世俗地主知识分子的“破旧”、“冲决形式”;那么,后者突出的则是他们的“立新”、“建立形式”。

“盛唐气象”所呈现的艺术审美境界、所显露的历史时代精神、所具有的审美文化意义确应在此层面上来加以领会和体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