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格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的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是临床检验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它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种指标来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
在血液检验中,有时会出现标本不合格的情况,这可能会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本文将对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一、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1. 标本采集不规范:血液检验是需要依靠血液标本来进行的,而不合格的标本采集可能导致标本质量不佳。
不规范的操作可能导致标本含有可溶性物质,如肌酸酐、尿素氮等,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 标本储存条件不当:血液标本在采集后需要储存,如果储存条件不当,如温度过高或过低,可能导致细胞活性降低、细胞破裂等情况,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 标本污染:血液标本是容易受到外界污染的,如果在采集、储存或运输过程中发生了污染,可能会导致标本中存在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 标本量不足:血液检验需要一定的标本量才能进行相应的检测,如果标本量不足,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的稀释或者无法进行相应检测,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二、处理措施1. 标本采集规范:确保标本采集人员熟悉标本采集的操作规范,避免不必要的污染和损害。
标本采集前应仔细询问患者的个人信息,如用药情况、病史等,以确保采集适宜的标本。
2. 标本储存条件优化:确保标本储存的环境符合要求,如储存温度适宜、避免光线直射、避免冻融循环等。
并且要注意不同检测项目的标本储存条件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要求进行储存。
3. 标本运输规范:对于需要运输的标本,应选择合适的容器进行包装,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破损或污染。
4. 标本质量控制:建立标本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采集的标本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及时发现问题标本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如重新采集、重复检测等。
5. 标本量要求明确:制定标本采集的标准操作规范,明确不同项目所需的标本量,并合理安排标本采集时间和顺序,以确保采集到足够的标本量。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欢迎阅读关于【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的文章。
检验科作为临床医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合格标本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临床诊断的质量。
对不合格标本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
1. 标本采集不规范:患者的血液、尿液、组织等标本采集不规范,导致标本质量不佳,容易出现各类异常情况。
2. 标本运送过程中出现问题:在标本从采集点到检验科的运送过程中,可能出现温度变化、振动、压力等外界影响,导致标本质量下降。
3. 标本预处理不当:在标本送至实验室后,可能由于标本预处理的不当,如离心、分离、保存等环节出现问题,导致标本质量下降。
4. 样本信息标注不准确:患者的基本信息、采集时间、样本类型等信息标注不准确,导致在后续的检验过程中出现错检漏检等问题。
5. 实验室操作失误:在实验室检验过程中,可能由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流程、设备设施等方面出现问题,导致标本不合格。
6. 其他原因:如标本老化、不合格器材、标本量不足等也可能会导致标本不合格的情况。
二、改进对策1. 加强标本采集培训: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标本采集规范培训,提高其标本采集技术水平,减少因采集不规范导致的标本不合格情况。
2. 优化标本运输方式:对标本的运输环节加强管理,建立良好的标本运输温控系统,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
3. 完善标本预处理流程:建立标本预处理质量控制规范,确保标本的离心、分离、保存等环节得到妥善处理,提高标本质量。
4. 强化标本信息管理:建立信息标注、采集时间记录、样本保存追溯机制,提高样本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避免因信息标注不准确导致的标本不合格情况。
5. 完善实验室操作规范:制定严格的实验室操作规范,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加强对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减少实验室操作失误带来的不合格标本。
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判定及对策
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判定及对策临床检验是指针对患者的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观察等需要进行综合分析的一项重要医学检查。
在临床检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不合格标本结果的情况。
不合格标本结果可能是由于采样不规范、标本保存不当、试剂污染等原因引起的,这会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观察等产生严重影响。
对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结果进行准确的判定及采取相应的对策非常重要。
对于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判定,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
对于可能导致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因素,临床实验室应进行调查和分析,并与采样、保存、运输等相关人员进行交流。
需要检查所有相关的设备和试剂,以确定是否存在技术问题或污染。
还应对检验过程中的所有步骤进行复核,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
在判定不合格标本结果时,临床实验室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
当不合格标本结果仅出现在一个标本中时,实验室可以选择重新采样并进行再次检测。
如果再次检测结果与不合格结果相符,可以进一步考虑是否存在其他问题,例如标本质量、分析方法的灵敏度等。
如果再次检测结果与不合格结果不符,那么可以认定不合格标本结果为误差,并将该结果从患者报告中删除。
当不合格标本结果出现在多个标本中时,实验室应该考虑整个批次标本的质量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应对所有相关标本进行全面检查,并进一步调查可能导致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原因。
实验室应对问题进行纠正,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保证未来的标本质量。
为了减少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发生,临床实验室应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实验室应建立标本采集、保存和运输等标准操作流程,并对操作人员进行规范培训。
应定期检查设备和试剂的性能,并进行合理的质量控制措施。
实验室还应与相关医疗单位合作,共同完善标本采集和传输的质量管理系统。
对于临床检验的不合格标本结果,我们应进行准确的判定和采取相应的对策。
通过全面分析,排查可能的问题,纠正错误,并加强质量管理,可以确保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判定及对策
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判定及对策临床检验中的样本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和可靠的关键环节之一。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会出现样本质量不合格的情况,如血清/血浆分离不良、采集管坏掉或污染、标本量不足、存放不当等等。
在发现样本质量不合格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如何判定这些样本的检验结果,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呢?当发现样本质量不合格时,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
如果样本质量不合格,那么首先需要判定这些样本的检验结果能否反映实际的生理或病理情况。
如果无法确定,就需要重新采集样本,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 检查样本标志是否正确:首先需要检查样本标志是否和患者信息一致,以此确定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如果出现样本混淆或标志错误,就需要重新采集样本,并对样本质量进行重新评估。
2. 判断影响检验结果的问题是否存在:例如血清中的胆固醇水平与采血部位、时间、饮食等因素有关,而血糖水平受饮食、体内代谢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判定样本质量不良后,需要考虑是否与上述因素有关,进行确定。
3. 与其它检验结果比对:如果只有单一的指标受影响,可以与其它检验结果进行比对,以此判断是否临床可信。
4. 重复检测:如果以上方法均不能确定样本的检验结果,我们需要进行样本的重复检测,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二、对策1. 重新采样:如果样本质量不良,正常的处理方法是重新采集样本。
对于血清或血浆,应确保其分离完整,无血红蛋白或脂肪酸的污染。
对于尿液、粪便等样本,应避免污染或受到外界干预。
2. 处理检验数据:在确定检验结果不可信之后,如果样本不可重复或者重复检验后结果依旧不准确,就需要处理这些数据。
处理数据的方式包括:删除不可靠数据、将数据设为不确定或疑似异常、阳性或阴性判断时应在必要的情况下等待重测结果。
3. 加强样本管理:未来,我们应该加强对样本质量控制的管理。
对于检测前需要的检查项目,应事先通知患者以及医务人员,配合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相应的采样。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检验科是医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负责对患者的样本进行检验和分析,从而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在检验科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合格的标本,这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于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以及原因分析和改进对策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
1. 样本容器破损或污染:有些标本容器在制造或运输过程中可能会破损或受到污染,导致样本不再适合进行检验。
这种情况下,需要对不合格的标本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破损或污染的比例和原因,以便制定相应的改进对策。
2. 样本数量不足:有时候,患者提供的样本数量可能不足,无法进行完整的检验。
这可能是因为患者不了解检验的要求,或者是因为收集样本的方法不正确。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统计分析不合格标本中数量不足的比例和原因,并向医生和患者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
3. 样本存放时间过长:样本在采集后应尽快送到检验科进行检验,过长的存放时间可能会导致样本的变质或失效。
如果有大量的不合格标本在检验科中发现是存放时间过长导致的,那么需要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评估样本存放的流程和时间,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缩短样本的存放时间。
4. 样本交接不规范:在样本从医生或护士手中交接给检验科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交接不规范的情况,导致样本的标签丢失或混淆。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对不合格标本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找出交接不规范的原因和环节,建立规范的样本交接流程和培训。
二、改进对策1. 加强标本容器的质量控制:医院应选择质量可靠的标本容器供应商,并建立与供应商的良好合作关系,确保标本容器的质量和完整性。
在接收到标本容器时,检验科应对标本容器进行检查,如有发现破损或污染,应及时与供应商联系进行更换。
2. 提供标本采集的培训和教育:医院的护士和医生需要接受标本采集的培训和教育,包括采集样本的方法、样本数量的要求、存放时间等。
通过提供培训和教育,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采集技术水平,降低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
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判定及对策
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判定及对策临床检验在医学诊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结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检验也出现了一些不合格标本结果的情况。
这些不合格的标本结果可能会对医学诊断和患者治疗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判定不合格标本结果并采取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一、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判定不合格标本结果通常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导致的:1. 采样不规范:采样过程中如果不符合规范操作,可能会导致标本污染或者失真,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 标本质量不佳:标本保存不当、自溶或者破坏等问题都会导致标本质量不佳,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 仪器故障:临床检验仪器也有可能出现故障,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
4. 检验人员技术不过关:不熟悉检验方法、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
对于以上不同的不合格标本结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定,以便及时采取对策,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针对不合格标本结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对策来解决问题:1. 加强质控:通过建立健全的质控体系,对采样、检验过程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 优化技术流程:对采样、标本保存、检验过程等环节进行优化,提高操作规范性和效率,降低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3. 定期设备维护:对临床检验仪器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减少仪器故障对结果的影响。
4. 提高人员技术水平:加强对检验操作规范和技术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减少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5. 加强外部质控:参与和组织外部质控,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对于不合格标本结果,我们需要在判定问题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
只有加强质控、优化技术流程、定期设备维护、提高人员技术水平和加强外部质控,才能有效解决不合格标本结果所引发的问题,提高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000字】。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一、引言检验科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不合格标本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对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以及改进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二、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在进行不合格标本的统计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不合格标本的原因进行分类和梳理。
根据我们的工作经验,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标本采集不规范标本采集是影响标本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规范的标本采集往往导致标本质量下降,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血液标本采集时没有按规定的时间进行,或者采集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等。
2. 标本处理不当标本采集完成后,标本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过程,如标本分装、保存、运送等。
这些环节如果处理不当,都会对标本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分装时未注明标本类型和采集时间,保存时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标本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3. 信息标识不清标本信息标识不清不仅影响标本的识别和追溯,也会导致误认、混淆,甚至交叉感染。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标本的信息标识经常存在不清晰、脱落或错误的情况,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4. 客观原因在标本采集和处理过程中,还有一些客观原因也会导致不合格标本的出现,比如患者体质因素、采集技术水平、医护人员工作态度和技术操作能力等。
以上就是不合格标本的主要分类原因,这些原因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给医疗诊断、治疗和患者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三、改进对策针对上述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结果,我们制定了以下改进对策:1. 加强标本采集规范化培训通过定期组织标本采集规范化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标本采集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规范操作流程和标准动作,确保每一次标本采集都可以做到规范化、标准化。
2. 建立标本处理流程标准建立完善的标本处理流程标准,规范分装、保存、运送等每一个环节,加强标本处理操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每一个标本的处理过程都可以按照标准要求进行,从而提高标本的质量和稳定性。
不合格标本分析范文
不合格标本分析范文引言:在实验室工作中,不合格标本是一种相对常见的情况。
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如样本质量不佳、不合适的采集方法、处理过程中的错误等。
本文将分析不合格标本的一些常见问题,以期提高实验室工作的整体质量以及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
一、样本质量不佳1.1表面干燥:在血液样本中,如果样本表面干燥可能导致血细胞的聚集和降解。
这会对一些实验的结果产生影响,如细胞计数、血液生化等。
解决办法是在采集过程中确保样本留存期间,避免脱水。
这包括正确操作、封存容器等。
1.2血气混合:血液样本的气体分析在很多临床诊断中都是重要指标。
然而,常见问题是血液样本的气体混合。
这可能是由于样本收集期间的气体渗入或采集过程中的错误操作导致的。
应在采集血液样本时,尽量避免气体渗入,并确保所有容器和管道无损。
1.3废品可能导致污染:在一些实验中,精确的浓度测量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废品的错误处理可能导致废品逸出,进而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
解决办法是在样本处理过程中严格控制废品的处理,以避免任何可能的污染。
二、不合适的采集方法2.1采集容量不足:在一些实验中,样本的量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采集的样本量不足,可能会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
因此,在采集样本之前应对实验所需量进行准确计算,并确保样品的采集量符合要求。
2.2不合适的采集时间:对于一些实验,需要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采集样本。
如果超过这个时间范围,可能会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可靠。
因此,在采集样本之前应清楚所需的采集时间范围,并在此范围内进行采集。
三、处理过程中的错误3.1样本处理过程中的交叉污染:在实验室中,样本处理过程中的交叉污染是一种常见的问题。
这可能会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应在样本处理过程中严格控制样品的标识和容器,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防止交叉污染。
3.2错误的试剂使用:在实验中,试剂的选择和使用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试剂选择错误或者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一、引言医学检验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而不合格标本的产生不仅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还会延误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甚至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及改进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二、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不合格标本是指在采集、处理、保存或运送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不能满足临床检验要求的标本。
不合格标本的产生原因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采集不规范采集不规范是导致不合格标本的主要原因之一。
抽血时针头未插入血管内、采血时使用了过期的抗凝剂、采血时未充分搅拌抗凝管等,都会导致标本不合格。
2. 标本保存不当在临床检验过程中,标本保存的环节尤为重要,但是很多时候由于保存条件不当,会导致标本受损或者变质,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 运送过程出现问题在标本采集完成后,需将标本送往检验科室进行检验,但在运送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标本受损或者变质,也会导致不合格的标本产生。
4. 人为因素在整个标本采集、保存、运送的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的疏忽大意或者不熟悉操作流程,会导致不合格标本的产生。
5. 患者因素有些不合格标本的产生也与患者本身的生理状况有关,如患者血液稀释度较高、静脉破裂、静脉反流等都会导致不合格标本的产生。
三、不合格标本的改进对策针对不合格标本的产生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对策:为了降低不合格标本的产生率,首先需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采血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确保采血操作规范。
在采血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新的一次性器具,避免受到外界污染,确保采集的标本质量。
为了保证标本的保存质量,有必要对标本保存条件进行规范化管理。
首先要确保标本保存的环境温度和湿度符合要求,其次要加强对标本保存容器的消毒和清洁工作,避免标本保存容器受到细菌污染。
3. 加强标本运送管理在标本运送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运送环节的管理,确保标本在运送的过程中不受到挤压和震动,避免标本变质。
病理科不合格标本处理制度与程序
病理科不合格标本处理制度与程序一、背景介绍病理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负责对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为医生提供疾病诊断依据。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会存在不合格标本的情况。
不合格标本处理不当将导致检查结果的不准确,进一步影响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不合格标本处理制度与程序是病理科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不合格标本定义与分类不合格标本是指由于标本处理过程中存在质量问题,导致无法进行病理学检查或检查结果不准确的标本。
根据具体情况,不合格标本可分为以下几类:1.标本数量不足:标本数量不满足病理学检查要求。
2.标本质量问题:标本质量不好,例如标本干瘪、坏死、钙化等。
3.标本失误:标本患者信息错误,标本配对错误等。
4.标本污染:标本受污染,例如污染细菌、真菌等。
5.标本保存问题:标本保存条件不符合病理学检查要求。
1.标本核查流程:病理科应建立标本核查流程,包括标本接收、登记、核对、记录等环节,确保标本信息的准确性。
2.不合格标本报告:标本经核查后如发现不合格,应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包括患者医生、护士长、病理科主任等,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
3.不合格标本记录:病理科应建立不合格标本记录系统,记录标本的不合格原因、负责人、处理情况等信息,以备后续参考和分析。
5.不合格标本追踪:病理科应建立不合格标本追踪机制,确保处理结果的质量。
对于难以处理的不合格标本,应及时与临床科室沟通,协商后再行决策。
四、不合格标本处理的原则1.保证患者权益:不合格标本处理过程中,要始终以患者的权益为重,确保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不受影响。
2.不合格标本回避:不合格标本不得参与病理学检查流程,避免对检查结果的影响。
3.安全措施:对于不合格标本的处理,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防止标本污染和传染病交叉感染。
4.再次采集:对于数量不足、质量问题的不合格标本,应与临床科室沟通,重新采集符合要求的标本。
5.记录与追踪:病理科应严格记录不合格标本的处理情况,并建立追踪机制,确保处理结果的质量。
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判定及对策
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判定及对策临床检验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诊断和治疗的效果。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许多原因,有时会出现不合格的检验结果,这给临床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就如何判定不合格标本结果以及对策进行介绍。
一、什么是不合格标本结果不合格标本结果指的是检验结果不符合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标准或生物学变异范围,与患者的临床病情不符合,不能作为诊断或治疗的参考。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异常值超过实验室参考范围异常值指的是检验结果超过正常生物学变异范围,或超出实验室所设定的参考范围。
通常情况下,实验室会对样本进行多次测试,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测试的结果超出了参考范围,就判定该样本为不合格标本结果。
2、结果误差大于质量控制标准结果误差指的是同一样本在不同时期、不同仪器上测试结果的差异,误差大于实验室质量控制标准即为不合格标本结果。
3、实验方法不准确或操作不规范所造成的结果临床检验涉及的方法和技术非常繁多,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操作规程和限制。
如果实验员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不规范或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情况,会导致结果不准确,同时也是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原因之一。
对于出现的不合格标本结果,实验室和临床医生需从以下几点进行判定:1、认真检查实验数据在实验室操作时需要认真检查每一个数据,确保操作无误。
如果数据出现异常要及时记录,避免造成进一步的损失。
2、参考质控数据进行判定实验室在测试样本前会设置控制数据,以确保每日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如果出现质控异常,要及时停止实验并排查原因。
3、重采样或再次检查如果出现不合格标本结果,可以对样本进行重采样,或者重新检查,以确保结果可靠。
同时要对出现异常的原因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尽可能的规避问题发生。
三、对策1、提高实验人员素质实验室操作是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基础,任何操作失误都可能导致不准确的结果。
在实验前需要对实验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加强操作规范和安全操作意识。
不合格样本对凝血试验结果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影响及对策
不合格样本对凝血试验结果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影响及对策摘要】目的探讨不合格样本对凝血试验结果及(I N R)的影响及对策。
方法从样本的采集、运送、处理、检测等方面阐明影响结果的因素。
结果以上的各方面对实验结果均有影响,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勿视。
结论特别应重视试验前和试验中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不合格样本凝血试验及(INR)影响和对策Unsatisfactory samples on coagulation test results and the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 andCountermeasures【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unsatisfactory samples on coagulation test results and the (INR) of theinfluence and countermeasures. Method from the sample collection, transportation, processing, testing, etc. to clarify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outcome. results of the above results have implications for all parties concerned, anyone link in the chain can not be Do not regard. Conclusion particular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before the test andtesting in quality control.【Key words】Unsatisfactory samples coagulation tests and (INR) impacts and responses近年来,随着血栓与止血检测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凝血试验(凝血酶原时间PT及I N 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 T T、纤维蛋白原F I B、凝血酶时间T T)已成为手术病人手术前常规检查,抗凝和溶栓治疗的监测,出血性疾病的诊断的过筛实验,凝血或止血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影响其实验结果的因素很多,其中不合格样本导致的结果误差占有很大的比例[1],P T试验结果作为控制用药量的指标,要求I N R应在1.5~3.0。
检验微生物不合格标本质量指标解读
一、概述微生物检验是临床实验室中常见的一项检验项目,其结果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而微生物不合格标本在检验过程中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有必要对微生物不合格标本的质量指标进行解读。
二、微生物不合格标本的质量指标1. 标本采集:采集标本时需要注意标本的来源及采集技术,避免空气、皮肤等外源性菌的污染。
另外,应选择合适的采集容器并妥善保存,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标本送检:送检标本时应注意尽快送达实验室,并避免在送检过程中引起标本的保存条件变化。
3. 标本质量:标本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要求标本应为新鲜标本,无过多血液、分泌物等。
4. 标本数量:对于不同的微生物检验项目,标本数量要求也有所不同,需要严格按照要求采集足够数量的标本。
5. 标本保存:在送检前及检验过程中,标本需要妥善保存,避免标本质量因保存条件不当而受到影响。
6. 其他要求:标本的标签、信息填写等方面也需要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标本的可追溯性和信息准确性。
三、微生物不合格标本可能导致的问题1. 结果不准确:微生物不合格标本可能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这将对临床诊断及治疗产生误导,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
2. 增加成本:不合格的标本需要重新采集,送检及处理,将增加临床及实验室的成本。
3. 延误诊断:对于需要紧急处理的病例,因为标本不合格而延误了检验结果的出具,将对病人造成不良影响。
四、如何解决微生物不合格标本的问题1. 提高标本采集质量: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标本采集技术的培训,提高标本采集质量。
2. 规范标本送检流程:建立健全的标本送检流程,加强标本的追踪和监控。
3. 完善标本管理制度:建立标本管理规范,加强对标本的保存、处理及记录。
4. 强化质量控制:加强对实验室操作的质量控制,确保检验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结语微生物不合格标本在微生物检验中是一个常见但也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更可能影响临床诊断及治疗的准确性。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拒检制度—检验科上墙制度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拒检制度—检验科上墙制度一、背景介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检验科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而检验科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效果。
然而,由于人为因素和流程管理的问题,检验科出现不合格标本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了减少不合格标本带来的差错和损失,建立一套有效的不合格标本拒检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不合格标本的影响1.检验结果错误:不合格标本可能会产生误差,导致错误的检验结果。
患者根据错误的结果进行治疗,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危害。
2.患者健康风险增加:错误的检验结果可能会导致患者未能及时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延误病情。
3.医院声誉受损:错误的检验结果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伤害,还会对医院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
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降低,可能导致医院的业务量下降。
三、不合格标本拒检制度的必要性由于不合格标本的潜在风险,为了降低错误的发生,建立不合格标本拒检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1.保护患者安全:不合格标本可能导致错误的诊断和治疗,建立不合格标本拒检制度可以减少患者的健康风险。
2.提高医疗质量:不合格标本的拒检可以提高检验科的标本质量要求和操作标准,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
3.强化流程管理:不合格标本拒检制度的建立可以强化流程管理,减少人为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提高流程的规范性和标准化。
1.上墙内容:检验科应明确不合格标本的定义、分类、识别和处理流程等内容。
并在墙上设置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教育宣传资料,以供工作人员参考。
2.墙面位置:检验科上墙制度应放在检验科的核心位置,使得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够直观地看到。
3.墙面更新:随着技术的更新和工作要求的变化,检验科上墙制度应定期更新和修订,以确保所有操作步骤和要求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定期培训:检验科上墙制度应与定期培训相结合,定期组织对不合格标本拒检制度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制度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五、不合格标本拒检制度的实施1.制定不合格标本拒检标准:制定不合格标本的标准和分类,并明确不同标本的拒检流程。
不合格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试题
不合格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试题
在进行标本检验时,不合格标本可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影响因素:
1. 样本污染:不合格标本可能受到外部污染,例如细菌、病毒等,这些污染物可能干扰检验结果。
因此,在测定某个特定物质时,若标本受到污染,则可能检测出不准确的结果。
这种情况在微生物学和病理学实验室中尤为常见。
2. 样本稀释:某些标本,如血液或尿液,对于某些检验项目而言,可能需要一定的稀释才能准确测量。
如果标本量过少,无法进行必要的稀释,将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3. 样本干扰:某些标本的化学成分可能干扰特定的检验过程。
例如,血液中的胆红素在某些生化测定中会产生干扰,导致结果的误差。
4. 样本质量:合格标本通常是高质量的样本,可以确保准确的检验结果。
但是,不合格标本可能会因多种原因而使其质量降低,例如长时间储存、不正确的采集或处理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样本的失真,从而使得检验结果出现偏差。
5. 样本数量:合格标本通常需要一定数量的样本才能进行复查和重测。
如果标本数量不足,急需进行重测或引发争议时,将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检验,从而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以上是不合格标本可能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的一些常见因素。
在进行标本检验时,确保标本合格和准确是至关重要的。
当标本不合格时,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例如重新采集标本或进行其他适当处理,以确保最终的检验结果是可靠和准确的。
如何提高强化检验血液标本采集的技能
特别关注如何提高强化检验血液标本采集的技能蒋中宇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广元 628017)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疾病监测工作中,血液检验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而保证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疾病预防控制监测评估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因素都可能对检验血液标本采集质量造成影响,进而导致最终检验结果出现偏差。
所以,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强化血液标本采集的技能水平,消除不利的影响因素,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为疾病预防控制监测提供充足的依据。
1检验标本不合格对检验结果的不良影响目前,临床检验已进入仪器检验的时代,这也对血液检验中灵魂载体“血液标本”的质量有很高的要求。
如果血液标本质量不合格,将会对检验结果造成不良影响。
例如,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传染病、慢性病、职业人群等监测检验中,使用的采血管含有一定量的抗/促凝剂,需要和血液按照比例混合均匀,如果采集血液标本过多,抗/促凝剂用量不足,将会影响最终监测检验效果。
即使只有肉眼不可见的微弱凝集,也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如艾滋病、乙型肝炎的传染病的治疗效果评估;再如染色体、血小板计数在职业病监测诊断方面的评价等。
如果血液标本过少,会导致血液成分过度稀释,也会发生检验结果偏差的情况。
在不同血液检验项目中,需要使用的血液标本也有所不同,包括全血、血浆、血清等。
其中,全血、血浆都需要抗凝处理,如果血液标本凝固,就无法进行相关项目的检查。
此外,标本溶血也是一种常见的问题。
由于红细胞被破坏,标本中红细胞内容物及碎片增加,均会影响检验结果,进而出现红细胞水平下降,白细胞分类不准确等问题。
此外,血液标本溶血对于比色法等检测方法的应用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
2在检验血液标本采集技术方面进行提升血液标本采集技术对于标本质量和最终检验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需要明确标本采集中技术性相关的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采集技能。
比如在静脉采血的穿刺和操作方法上,不能单单看成是静脉注射的反向操作。
不合格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不合格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临床检验工作中遇到的不合格标本主要表现在溶血、凝血、污染、采集量不足或过多、标识错误等。
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1)使用了错误的容器或添加剂;(2)使用了不恰当的采血器具,如使用规格过小或过大的针头容器,使用过大的负压真空管等;(3)样本标识错误;(4)标本采集过程中的操作不规范使标本发生溶血;(5)采血量过少或过多;(6)标本污染。
不合格标本肯定会影响检验结果。
一、血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采血不顺畅、抗凝剂比例不当或混匀不彻底使得抗凝不充分导致的血液凝固或血细胞聚集,导致相应细胞计数结果的偏低;聚集的细胞还可能被仪器误判为其他细胞数量的不准确。
末梢血采集过程中过分挤压造成组织液混入,导致血小板的聚集,导致血小板计数值偏低,同时组织液的混入还可引起血液的稀释。
抽血、混匀手法过于剧烈或添加物不当造成的溶血,可导致细胞计数结果偏低。
在末梢血采集时,消毒剂未完全干燥之前进行穿刺可能导致血细胞的破坏,引起计数结果偏低。
炎症浸润部位采血导致局部炎症细胞的混入,导致细胞形态的不正常,血细胞的黏附、聚集合并导致细胞分类计数结果受影响。
血液细胞学检查应使用EDTA抗凝,错误的抗凝剂可能引起血细胞形态的变化,造成血细胞计数和分类的不准确,如草酸盐和肝素抗凝可引起血小板数、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计数结果的偏低。
二、出凝血项目采血不顺畅、血量过少引起抗凝剂比例不当或混匀不彻底使得抗凝剂不充分,导致凝血过程激活和凝血因子的消耗。
这种情况可能引起内源性、外源性凝血时间的延长以及部分凝血因子测定结果的偏低。
错误的抗凝剂如EDTA、肝素,尤其是肝素会造成PT、APTT时间的延长;抽血不顺畅,压脉带绑扎时间过长(不宜超过30s)引起血流淤带或血管受损可能引起组织因子进入血液,造成部分凝血因子测定结果降低。
三、红细胞沉降率标本溶血、采血不顺畅、抗凝剂比例不当或混匀不彻底等使得凝血激活,血浆成分改变,红细胞形态变化等标本采集缺陷均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红细胞聚集,从而引起血细胞沉降率的加快。
不合格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试题 (1)
不合格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试题一、单选题1.关于不合格静脉血标本的定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单选题]A.不合格静脉血标本是指静脉血标本样本量错误,需重新进行采集。
B.不合格静脉血标本是指静脉血标本质量无法满足检测要求,需重新进行采集。
C.不合格静脉血标本是指静脉血标本质量无法满足检测要求,需重新进行采集或做让步检验。
(正确答案)D.需进行让步检验的静脉血标本不属于不合格静脉血标本。
2.下列采血顺序正确的是:() [单选题]A.血培养瓶→凝血管→生化管→血常规管(正确答案)B.血培养瓶→生化管→血常规管→凝血管C.凝血管→血常规管→生化管→血培养瓶D.血培养瓶→凝血管→血常规管→生化管3.下列哪项不是造成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常见原因() [单选题]A. 标本采集量不足B. 标本保存不当C. 标本运输时间过长D. 检验仪器故障(正确答案)4.血液标本在采集后,应在多长时间内送至实验室检验() [单选题]A. 1小时内(正确答案)B. 2小时内C. 4小时内D. 6小时内5.尿液标本的采集,以下哪项描述是错误的() [单选题]A. 应使用清洁的容器收集B. 女性患者应避免在经期采集C. 尿液标本可以在室温下保存超过24小时(正确答案)D. 采集前应告知患者清洗外阴6.对于生化检验,下列哪项操作可能影响标本质量() [单选题]A. 使用干燥清洁的试管采集血液B. 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合C. 标本溶血(正确答案)D. 标本及时送检7.以下哪项不属于不合格标本的处理方法() [单选题]A. 重新采集标本B. 对标本进行特殊处理C. 告知临床医生重新送检D. 直接使用不合格标本进行检验(正确答案)8.以下检验项目同时采血时应先采集何种样本() [单选题]A.肝功能B.性激素C凝血(正确答案)D.血常规9.血常规/凝血/血沉的正常采血量是()ml。
[单选题]A.1B.1.5C.2(正确答案)D.2.510.以下不属于血培养采血指征的是() [单选题]A.体温37.8℃(正确答案)B.WBC:13×109/LC.WBC:2.5×109/LD.CRP:76mg∕L11.成人一套血培养的采血量应是()m1 [单选题]A.5B.10C.20(正确答案)D.3012.以下不属于痰培养标本自然咳痰法采集要素的是() [单选题]A.医生/护士监督B.清洁口腔C.深咳D.吸鼻后液(正确答案)13.以下不适合进行尿液培养的标本是() [单选题]A.清洁中段尿B.耻骨上膀胱穿刺尿C.尿袋收集尿(正确答案)D.直接导尿14.以下不适合做厌氧菌培养的样本是() [单选题]A.静脉血液B.脑脊液C.封闭脓疮穿刺抽取液D.外伤伤口渗出液(正确答案)15.采血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特别是对采血量要求很高的凝血检查。
不合格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试题
不合格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的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合格血液标本可能导致以下哪种情况发生?()
A. 检验结果准确
B. 检验结果异常
C. 检验结果无影响
D. 检验结果延迟
2.不合格的尿液标本可能影响以下哪种检验项目?()
A. 蛋白质检测
B. 葡萄糖检测
C. 红细胞检测
D. 所有上述项目
3.下列哪项不是导致血液标本凝固的原因?()
A. 采血量过多
B. 采血时间过长
C. 抗凝剂不适当
D. 血液标本未及时送检
4.不合格的脑脊液标本可能导致哪种后果?()
A. 检验结果准确
B. 检验结果异常
C. 检验结果无影响
D. 无法进行检验
5.下列哪项不是导致微生物培养标本污染的原因?()
A. 采集时无菌操作不当
B. 采集后未及时送检
C. 采集容器不清洁
D. 采集量过多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因素可能导致血液标本溶血?()
A. 采血器具不干燥
B. 采血时消毒剂未干透
C. 血液标本未及时送检
D. 采血时用力过猛
2.下列哪些因素可能导致粪便标本异常?()
A. 采集容器不清洁
B. 采集量过多或过少
C. 采集后未及时送检
D. 采集时混入尿液等杂质
3.下列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尿液标本浑浊?()
A. 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过高
B. 尿液中存在结晶体
C. 尿液中存在细菌等微生物
D. 尿液中存在大量上皮细胞。
医院不合格标本拒检制度
医院不合格标本拒检制度引言:医院是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场所,其质量和安全问题关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利益。
而医院不合格标本拒检制度主要是为了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
然而,目前我国医院不合格标本拒检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本文将从医院不合格标本的定义、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不合格标本拒检制度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医院不合格标本的定义医院不合格标本是指患者在就诊过程中提供给医院的标本,无法契合质量要求和测试标准的标本。
不合格标本可能是由于采样不规范、保存不当、操作失误等原因导致的。
不合格标本可能会影响后续的检测结果,给患者带来风险和困扰,同时也增加了医院的负担和追责的风险。
二、医院不合格标本拒检制度存在的问题1.拒检标准不明确当前医院不合格标本拒检制度中的拒检标准并不明确,导致医生和医院在拒检标本时存在主观判断的问题。
这种模糊性增加了医生的工作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医院面临的风险,容易产生纠纷。
2.患者权益保护需要加强在医院不合格标本拒检制度中,患者的权益保护还不够完善。
由于拒检标本的存在,可能导致患者无法及时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甚至对患者的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因此,需要在制定不合格标本拒检制度时更加重视患者的权益保护。
3.社会舆论关注度较低目前,对医院不合格标本拒检制度的关注度还相对较低。
这可能是由于公众对于医疗质量和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不足,或者是对于医院拒检标本的风险和影响缺乏了解。
为了更好地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的权益,需要提高社会舆论关注度,加强相关宣传教育工作。
三、完善医院不合格标本拒检制度的建议1.明确拒检标准为了减少医生和医院的工作难度,完善医院不合格标本拒检制度,需要明确拒检标准。
可以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指导,明确哪些标本属于不合格标本,以及拒检的具体判定依据。
这样既可以提高医生的判断准确性,又能降低因主观判断而引发纠纷的可能性。
2.优化检验流程在医院不合格标本拒检制度中,应该注重优化检验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合格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临床检验工作中遇到的不合格标本主要表现在溶血、凝血、污染、采集量不足或过多、标识错误等。
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1)使用了错误的容器或添加剂;(2)使用了不恰当的采血器具,如使用规格过小或过大的针头容器,使用过大的负压真空管等;(3)样本标识错误;(4)标本采集过程中的操作不规范使标本发生溶血;(5)采血量过少或过多;(6)标本污染。
不合格标本肯定会影响检验结果。
一、血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采血不顺畅、抗凝剂比例不当或混匀不彻底使得抗凝不充分导致的血液凝固或血细胞聚集,导致相应细胞计数结果的偏低;聚集的细胞还可能被仪器误判为其他细胞数量的不准确。
末梢血采集过程中过分挤压造成组织液混入,导致血小板的聚集,导致血小板计数值偏低,同时组织液的混入还可引起血液的稀释。
抽血、混匀手法过于剧烈或添加物不当造成的溶血,可导致细胞计数结果偏低。
在末梢血采集时,消毒剂未完全干燥之前进行穿刺可能导致血细胞的破坏,引起计数结果偏低。
炎症浸润部位采血导致局部炎症细胞的混入,导致细胞形态的不正常,血细胞的黏附、聚集合并导致细胞分类计数结果受影响。
血液细胞学检查应使用EDTA抗凝,错误的抗凝剂可能引起血细胞形态的变化,造成血细胞计数和分类的不准确,如草酸盐和肝素抗凝可引起血小板数、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计数结果的偏低。
二、出凝血项目采血不顺畅、血量过少引起抗凝剂比例不当或混匀不彻底使得抗凝剂不充分,导致凝血过程激活和凝血因子的消耗。
这种情况可能引起内源性、外源性凝血时间的延长以及部分凝血因子测定结果的偏低。
错误的抗凝剂如EDTA、肝素,尤其是肝素会造成PT、APTT时间的延长;抽血不顺畅,压脉带绑扎时间过长(不宜超过30s)引起血流淤带或血管受损可能引起组织因子进入血液,造成部分凝血因子测定结果降低。
三、红细胞沉降率标本溶血、采血不顺畅、抗凝剂比例不当或混匀不彻底等使得凝血激活,血浆成分改变,红细胞形态变化等标本采集缺陷均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红细胞聚集,从而引起血细胞沉降率的加快。
此时可能引起组织因子进入血液,造成部分凝血因子测定结果降低。
四、生物化学项目生物化学主要测定人体内的离子、酶类和代谢物质。
这些物质在人体不同组织、细胞内浓度差异比较大,受溶血影响大;部分物质如酶类和代谢产物稳定性差,易降解,还有化学方法本身特异性较差,易受标本中异常物质的干扰,因此生物化学项目的检测对标本要求较高。
1.溶血:当溶血发生时,红细胞内容物进入血浆,引起血浆成分的改变,对一些细胞内外浓度差较大的检测项目(如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钾)的测定结果造成较大的影响。
2.脂血:脂血主要是由于血清中的乳糜微粒增多引起的,因后者具有散射光的特性,对比色法和比浊法均可产生严重的干扰,而且这种干扰不能通过双波长进行消除。
3.黄疸:胆红素在400~540nm波长处有光吸收,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或通过氧化剂后胆红素还可被氧化为胆绿素、胆褐素,这些物质同样可以引起光吸收的改变,从而影响检验结果,对于单波长的仪器这种影响更为显著。
4.抽血不顺畅、压脉带使用可导致静脉血血流的瘀滞,造成血乳酸浓度的升高。
5.血气分析样品在样本采集过程中若未排空气或未与空气完全隔离,则可能引起氧分压测定结果升高,二氧化碳分压测定结果降低。
四、免疫学检测项目免疫学项目是通过标记或不标记的抗原抗体反应对被测物(抗原或抗体)进行测定,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因此测定结果受影响相对较少。
然而由于免疫学检查项目被测物含量一般较低,若样本存在缺陷,尤其是交叉污染,一旦发生,对结果产生的影响可能较大。
免疫学测定常用的方法包括免疫浊度法、酶标记显色的方法,如ELISA和免疫印迹、荧光标记的方法、胶体金标记的斑点渗滤或层析方法,不同的检测方法对标本缺陷的敏感性
不同。
1.免疫浊度法。
使用光学方法直接对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沉淀进行检测,因此对标本的颜色、透明度比较敏感,严重的溶血、脂血和黄疸可能对此类实验产生干扰,造成结果偏高。
2.酶标记显色技术。
通常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等进行标记并催化底物显色,标本中如有强还原剂污染(如维生素C输注同侧肢体采血)时,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产生假阴性。
另外由于血红蛋白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严重的溶血标本也可能催化底物显色,提高本底或产生假阳性。
三、血培养不合格血培养标本主要为污染、血液和培养液比例不当、不恰当的血培养瓶。
1.污染采集不规范可以造成污染可能发生于血培养操作的任何阶段,大量研究表明,皮肤定植菌群是血培养污染的常见细菌,说明皮肤消毒的不彻底和采血操作不当是污染的主要原因。
采血过程中血液易受到皮肤表面菌群的污染,主要在外周静脉穿刺时,局部皮肤消毒不彻底,细菌随针刺带入被检血液而被培养出来。
其次,长期留置血管导管的患者,其导管长期暴露于皮肤外界,造成这些菌群的移生。
血液培养也常从这些导管处采血,因此经常会在采血过程中将导管内移生的细菌带走而培养出来。
即使严格的无菌操作采集血标本也很难将污染率控制在2%以下。
血培养污染将导致不必要的抗生素治疗,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医疗费用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2.血液和培养瓶比例不当成人和儿童血培养血量的采集标准不同,应严格按照厂家推荐的标准进行采集,采血量过多或少均会降低血培养的阳性率。
3.选择不恰当的血培养瓶全自动血培养瓶的种类有普通瓶、中和抗生素瓶、厌氧瓶、儿童瓶等,每一种培养瓶满足不同的临床需求,选择不恰当的血培养瓶将降低阳性率。
七、分子生物学检测项目分子生物学标本的不合格常见于抽血操作不规范引起的外源核酸污染。
模板RNA降解以及PCR抑制物的存在。
1.外源核酸污染由于PCR的灵敏度非常高,理论上一个核酸分子的污染都有可能引起结果的假阳性,因此PCR标本采集最好使用无菌、无核酶的一次性器材,取材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小心防止混入操作者或受检者的毛发、皮屑等。
密封运输和保存,不能在扩增区域进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防止PCR产物的污染。
2.靶基因的降解一般情况下,无菌采集的DNA样本稳定性较好,在室温下放置8h仍不影响检验,但如果操作不当、抽血容器不清洁、放置时间过长或有污染,DNA链有可能发生断裂,使长片段的扩增变得困难。
靶基因降解对于RNA样品影响更为严重,由于环境中大量RNA酶的存在,若样品保存、运输条件不佳或存放时间过长,模板RNA非常容易降解,造成假阴性。
3.PCR抑制物反转录反应和PCR反应均为酶促反应,任何可能抑制这些反应的物质都会影响检验的结果。
样本采集缺陷导致的常见的抑制物包括肝素、血红蛋白、乳铁蛋白、IgG、蛋白酶、纤维素等。
八、末梢血和静脉穿刺样本分析物的差异尽管末梢血和静脉血分析物差异很小,但葡萄糖、钾、总蛋白和钙等项目的统计学和(或)临床存在显著性差异。
末梢血的血红蛋白、葡萄糖、钾检测的结果高于静脉血,而钠、氯、钙、胆红素和总蛋白的检测结果低于静脉血。
末梢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低于动脉血。
运用末梢血检测这些项目时应建立参考范围,同时在检验报告上注明标本类型。
对于不合格的标本,即使实验室采用最好的方法和技术,检测工作都是无效的劳动,检测结果会贻误患者的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
因此,正确采集标本是临床检验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临床检验结果准确、可靠、有效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