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试题分类汇总)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题组四)一、选择题1 .(2011 新课标全国文综,4分)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2.(2011 福建文综,4分)《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3.(2010新课标全国文综,4分)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4.(2010福建文综,4分)《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七,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有未,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5.(2010全国文综Ⅱ,4分)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
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凶是A.儒学丧失,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6.(2010浙江文综,4分)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
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B.设霞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C。
没立寅蚊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7.(2009天津文综,4分)F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8.(2009全国文综Ⅱ,4分)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
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思维导图】【考点梳理】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1)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照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分配制度。
(4)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及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得到扩大。
(5)瓦解: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战国时各国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
考点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1.皇帝制度:秦始皇创立,具有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的突出特征。
2.中央官制的演变(1)秦:实行三公九卿制。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事,集权于皇帝。
(2)西汉:实行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完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政令的起草、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割相权。
(4)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明: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6)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考点三中央集权的演进1.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地方行政制度的划时代变革。
2.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3.宋朝: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
4.元朝: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
考点四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1.选官制度的演变2.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继承制度:禅让制转为王位世袭制等级制度:宗法制、礼乐制地方制度:分封制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秦汉时期中央制度:皇帝制度(秦)、三公九卿制(秦)、内外朝(西汉)地方制度: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西汉初)选官制度:军功爵制(秦)、察举制(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制度:三省初步形成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中央制度:三省六部制地方制度:节度使、都护府制度选官制度:科举制两宋时期中央制度(或机构):二府三司地方制度(或机构):文臣知州、通判监督、转运使主财政、军事上强干弱枝元朝时期中央制度(或机构):中书省地方制度:行省制明朝时期中央制度:内阁制、厂卫制清朝时期中央制度(或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南书房(康熙帝)、军机处(雍正帝以后)古代中国监察、谏议制度的发展战国时期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下属组成人员:御史职责:掌管文献记载、纠察地方机构:组成人员:阶段:萌芽秦朝时期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大夫(中央监察长官)下属组成人员:御史中丞、侍御史职责:掌管文献记载、监察、弹劾地方机构:组成人员:阶段:初步形成汉朝时期【注1】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府(宪台)下属组成人员:监察御史、御史中丞(御史府长官)职责:监察御史负责监察、弹劾;御史中丞负责文献记载地方机构:州组成人员:州刺史、司隶校尉(负责京畿地区监察)阶段: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机构或人员):门下省、御史台下属组成人员:御史大夫、侍御史、治书侍御史、监察御史职责:弹劾、纠察、文献记载、封驳地方机构:司隶台组成人员:司隶大夫阶段:发展唐朝时期【注2】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台(内分台院、殿院、察院)、谏议大夫下属组成人员:侍御史(台院)、殿中侍御史(殿院)、监察御史(察院)职责:文献记载、监察、弹劾、规谏地方机构:道组成人员:监司官阶段:发展宋朝时期【注3】中央(机构或人员):中书门下下属组成人员:左谏议大夫、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职责:监察、弹劾、谏议、审查诏令地方机构:组成人员:通判阶段:发展元朝时期【注4】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台下属组成人员:御史大夫职责:监察、文献记载地方机构: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组成人员:行御史、肃政廉访使阶段:发展明清时期【注5】中央(机构或人员):都察院下属组成人员:给事中御史、监察御史职责:规谏、科抄、廷议、廷推地方机构:按察司(明代)组成人员:按察使(明代)阶段:完备。
(2017-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生版)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4,4分)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2.(2018年4月浙江选考,1,2分)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这表明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2017年江苏卷,1,3分)《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3.(2017年11月浙江选考,1,2分)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三年高考(2017-2019)历史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11代出现12位王,平均每代有王,从而可以推导出周代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为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根据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突出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4,4分)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 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全国通用_三年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政治形态【2022年】1.(2022·浙江·高考真题)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
下列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体现西周将分风之语宗法制相结合的一种现象,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②不符合题意,中国早期国家不是在西周开始的,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故选B项。
2.(2022·浙江·高考真题)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答案】A【详解】“从周”是指孔子推崇的主张周代的礼制,维护有序的等级秩序,“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周代的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A项正确;“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是战国以后的郡县制,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的儒学独尊主张,排除C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涉及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
故选A项。
3.(2022·湖南·高考真题)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
这()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答案】C【详解】材料反映了思想的传播,思想的传播伴随着人才的流动,依据所学可知,诸侯国君出于争霸需要,大量吸收人才,“士”阶层随之崛起,从而冲击了当地旧有贵族(依靠血缘获得官位)对政治的垄断,C项正确;百家的思想各异,并不能促进国家政治统一,排除A;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排除B项;D项颠倒因果,诸侯国的矛盾导致各家的盛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试题分类汇编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3课标Ⅰ,24,4分)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 C2.(2013广东文综,12,4分)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答案 B3.(2013浙江文综,14,4分)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 D4.(2013山东文综,9,4分)《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答案 B5.(2013安徽文综,37,6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
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
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
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狄仁杰传》(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
(6分)答案(1)父系血缘关系或“家天下”政治等;礼乐制度等。
6.(2013重庆文综,14,10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高考历史真题分项解析: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含解析)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01.(年浙江卷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及其影响【名师点睛】“宗法制及其影响”是浙江高考常考查的一个基本知识点,本题是以选择支还带有有一定的文言文,这样使题目显得古香古色,很有可读性,从命题角度来看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宗法制及其影响)非常精准,并且四个选择支中均采取了文言文形式,可谓是短小精悍,题目不难,但所要考查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所以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一定要提高重要的知识点的时候掌握的“准确度”。
02.(年江苏卷历史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 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分封制与郡县制区别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0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2008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2008广东历史4)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之巧。
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
该判断: D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2.(2008上海历史分叉部分A组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句话指的是 A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3.(2008江苏历史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C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4.(2008上海历史分叉部分A组4)东汉时期“豪强”的基本特征是 DA.拥兵自重称霸一方B.依靠巧取豪夺聚敛财富C.通过科举获得功名D.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5.(20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20)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
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BA.西周B.秦朝C.东汉D.明朝6.(2008海南历史3)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其目的在于 A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7.(2008宁夏文综25)《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定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
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 A 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士族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8.(2008山东文综8)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B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9.(2008江苏历史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2016-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版含解析)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20年】1.(2020·新课标I)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A.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 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 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A项说法过于绝对,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除C。
故选D2.(2020·新课标I)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
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 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 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 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答案】B【解析】“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在族谱中存在这些内容说明宗谱的纂修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故选B;宗谱纂修不是选官,和科举制无关,排除A;仅依靠纂修不一定能维持血统的纯正,排除C;四民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及社会环境有关,不是靠纂修宗谱确立的,排除D。
故选B。
3.(2020·新课标Ⅱ)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
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 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 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 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答案】C【解析】宋朝初年科举考试中,省试主考官李昉徇私一案被告发后,皇帝主持的殿试成为常制,这体现出宋朝科举制的考试录取程序渐趋完善,C项正确;在隋朝创立科举制时已经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A项错误;确立“省试考试权威”与“皇帝出题”的“殿试成为常制”不符,B项错误;“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与材料主题不符,D项错误。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试题分类汇总)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题组三)一、选择题1 .(2011 江苏,3分)右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土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2.(2011 江苏,3分)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3.(2011 北京文综,4分)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4.(2010安徽文综,4分)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5.(2010广东文综,4分)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6.(2010江苏,3分)“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7.(2010浙江文综,4分)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B.(2009辽宁、宁夏文综,4分)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9.(2009全国文综,4分)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内容:西周时;武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巩固周王朝的统治..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自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作用: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但是到西周后期;由于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落;分封受到破坏;导致出现春秋战国分裂混战的局面..2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大宗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小宗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秦——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从秦到清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影响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4、从汉到元清政治制度的特点:1呈现出两大基本矛盾和斗争: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2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3其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5、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影响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证..消极作用:皇权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际;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等;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极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高三历史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详解】1、分封制:(商-西周-春秋)根本目的:巩固统治,保证周王室的稳定对象:同姓亲族(主体)(晋、燕、卫、鲁)、异姓(功臣[齐]、姻亲、殷商降族[宋]、先代贵族)权利与义务:周王对诸侯授土、授民;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作用:使周人势力X围扩大;形成天下共主的地位;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动了边远地区的进步。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2、宗法制:目的:(主要原因)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直接原因)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上的矛盾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3、礼乐制度:推行和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②秦朝正式建立中央:皇帝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长官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大夫丞相太尉(三公)太尉:协助皇帝管理政务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九卿三公九卿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地方:郡县制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秦朝全面推行。
郡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意义:巩固了统一,维护了社会安定,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1)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机构,三公九卿分工细密,各司其职,军政大权由皇帝一人操纵(2)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
(3)中央、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免,官位不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③西汉巩固(“汉承秦制”。
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2013年重庆卷历史)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答案】C2.(2013年北京卷历史,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B.秦C.汉D.唐【答案】B3.(2013年北京卷历史,13)读图7,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图7 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答案】C4.(2013年福建卷历史,13)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号称80万屯兵江北,周瑜率兵数万布防江南,大战(参见图6)一战即发。
时值隆冬季节,北风呼啸。
周瑜忧心忡忡,孔明密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里“东风”指A.自西北吹向东南的风B.自东南吹向西北的风C.刘备统领的孙刘联军D.增援的船只及燃烧品图6【答案】B5.(2013年广东卷历史,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答案】B6.(2013年江苏卷历史,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答案】A7.(2013年江苏卷历史,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试题分类汇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题组) C .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 .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一、单项选择题1 . (2011广东文综,4分)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B .察举制的完善D .科举制的推行4分)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湖南、湖北 C •山东、山西D •广东、广西3. (2010山东文综,4分)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4. (2009山东文综,4分)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 •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 .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 .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5. (2009浙江文综,4分)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 .唐代B .宋代C .元代D .明代6. (2008天津文综,4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 .专制皇权B .中央集权C .监察权力D .对农民的控制8. (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9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 .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9. (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10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按章节分类汇编--人教版必修一部分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按章节分类汇编(人教版)必修一部分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2019全国卷Ⅰ·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解析】答案B。
在西周以前,奴隶制王朝(尤其是商朝)的王位承袭制度不以“父死子继”为重,而是“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
西周实行王位世袭制,此制度是与宗法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是父子相承。
故选B。
2.(2019全国卷Ⅲ·24)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解析】答案A。
儒学古称“周孔之道”,周公旦是早期儒学大师。
“孝”“悌”“礼”最有可能源于西周的某项制度,所以选A。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无)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9全国卷Ⅰ·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解析】答案C。
B选项未涉及,D选项排除,原因是因为诸侯国的存在,为完全控制。
A选项无关。
故选C。
主要是加强中央的权力,削弱地方的权力。
2.(2019全国卷Ⅲ·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解析】答案A。
高考总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高考总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夏、商、西周政治制度1.夏(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夏启开创第一个国家政权,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由此开始。
2.商(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2)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3.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1)分封制:以同姓王族为分封主体,分配土地和人口的制度,形成了以周王为“天下共主”的制度。
(2)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4.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公元前770~公元前221)1.由分裂到统一: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原则不断遭到破坏;秦灭六国,政局由分裂渐趋统一。
2.封建制度确立: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奴隶制度逐步废除,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三、秦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1.统一全国:相继攻灭六国,对周边地区实施政治控制,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创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权力,具有皇位世袭、皇权独尊的特点。
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1)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权专制。
(2)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限制,彼此分权,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颁布《秦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垄断教育,文化专制。
四、两汉时期的政治(公元前220~公元220)1.中央集权巩固:汉初郡国并行,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东汉时演变为州一级行政区划。
2.君主专制强化:汉承秦制;汉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3.选官制度:先秦实行世卿世禄制;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0年广东卷)14.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题眼:古代唐宋代谏官的职能变化。
考点:古代皇权加强解析: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答案:D。
(10年广东卷)12.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 宗法制B. 郡县制C.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解析】A 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评:这道题可能有学生考虑到“忠君”,会选择“君主专制”,本题的干扰项有点难度。
再看源头,忠君之源,依然是宗法制。
)(10年新课标卷)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
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
故选A。
(10年新课标卷)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解析: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
高考历史总复习政治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综述:本单元重点讲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沿革状况。
商周时期,分封制、宗法制构成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其基本特点是政治关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比较松散。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分封制逐步瓦解,宗法制的影响则延续到现在。
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它成为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对此后二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汉代到元朝,一方面,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西汉王国问题得以解决;北宋采取一系列措施,消除了唐朝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另一方面,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三省六部制分化了相权,加强了皇权;选官制度日趋完善,皇帝通过控制人事任免权,巩固了自身的地位;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贯穿于本专题的常考知识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与发展、皇权与相权之争。
命题规律:本专题是高中历史课程的第一单元,是政治专题部分中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属于重点命题区域,因为这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根本所在,是中国政治文明演进的重要环节。
考查内容:(1)一方面侧重于对行政机构职能的考察,要求认识行政机构职能的变革对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另一方面侧重于对汉到元行政机构的考查,2010年、2011年、2012年的高考试题大部分集中于这一考点。
(2)比较中外政治制度及中国内部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如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选官制度的不同,西周和秦朝主要政治制度及其主要区别。
(3)通过“科教兴国”战略等热点问题,考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作用。
能力层次:试题对本专题的考查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为主,难度系数在0.65左右。
考查方式:本专题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文字材料为载体进行考查,二是借助图片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干知识。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商周的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0年广东卷)14.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题眼:古代唐宋代谏官的职能变化。
考点:古代皇权加强解析: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答案:D。
(10年广东卷)12.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 宗法制B. 郡县制C.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解析】A 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评:这道题可能有学生考虑到“忠君”,会选择“君主专制”,本题的干扰项有点难度。
再看源头,忠君之源,依然是宗法制。
)(10年新课标卷)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
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
故选A。
(10年新课标卷)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解析: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
此题也是对西周分封形势图的释读。
答案为C。
(10年上海历史卷)34. 皇权与相权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
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10分)(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
按示例完成空格。
(6分)(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4分)答案:(1)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
(6分)34.(2)8226;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答案2: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
(2分)8226;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
(10年上海历史卷)10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分别设置了A.中书省、伊犁将军B.宣政院、中书省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解析:D。
此题考察第3分册第22课元朝的统一一课内容,是最基础知识的检测。
中书省管辖大都及其周围地区;伊犁将军(清朝设立),管辖新疆天山南北的军务与民政。
(10年上海历史卷)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A.夏人的活动地域B.周朝的重要都城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解析:此题考察第2分册第5课社会变革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
各国之间不断开辟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
所以根据材料叙述,应该是B。
周朝,尤其是东周时期,正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0年浙江卷)19.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
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答案:D 考基本的记忆内容。
1783,清廷册封哲布尊丹巴,颁给金册金印,掌握喀尔喀教务(10年浙江卷)16.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解析】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
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10年重庆卷)12.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为封为定远侯。
他在西域的主要活动有①派甘英出使大秦②出使大宛、大月之氏③任西域都护,管理西域④大败被匈奴,使其政权瓦解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 考查基础知识,②是张骞,④窦固、窦宪先后大败北匈奴,其政权瓦解。
(10年安徽卷)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答案:C 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D,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
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 (10年北京卷)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回答第12、13题。
12.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督地方。
所以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应该是在汉朝,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10年福建卷)14.《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做相权加强皇权【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均是正确的。
B选项转换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
【启示】新课程一标多本,但历史基本概念是不变的。
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把握一定要到位,也是今后高考必然会考到的。
(10年山东卷)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答案:C【解析】这是宋代分割相权采取的措施,为了集中皇权,分割相权,宋代设立中书省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
故本题答案为C。
(10年全国卷2)14.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
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答案】B【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文选》中选录了自先秦到齐梁时期的许多诗文作品。
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首先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就没丧失过独尊地位,故A不符合史实;其次是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故C项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不符合史实;第三,唐朝人喜欢南朝文化太过牵强,应排除。
唐太宗时期,实行进士科考诗文策论,符合题意。
(10年全国卷2)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成为“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汉代被称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操应为A.金德B.木德C.水德D.土德【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行相生的问题。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本题的关键词是“禅让”。
而“禅让”是指古代帝王让位给有才能的人,如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
根据五行相生: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火德”后应为“土德”。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补充】五行相生: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五行相生含义: 木生火, 是因为木性温暖, 火隐伏其中, 钻木而生火, 所以木生火;火生土, 是因为火灼热, 所以能够焚烧木, 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 灰即土,所以火生土;土生金, 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 依附着山, 津润而生, 聚土成山, 有山必生石, 所以土生金;金生水, 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 金靠水生, 销锻金也可变为水, 所以金生水;水生木, 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 所以水生木。
五行相克含义: 是因为天地之性众胜寡, 故水胜火;精胜坚, 故火胜金. 刚胜柔, 故金胜木;专胜散, 故木胜土;实胜虚, 故土胜水。
五行生克制化宜忌: 金: 金旺得火, 方成器皿.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强金得水, 方挫其锋. 金能克木, 木多金缺;木弱逢金, 必为砍折;金赖土生, 土多金埋;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
火: 火旺得水, 方成相济;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强火得土, 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 金多火熄;金弱遇火, 必见销熔.;火赖木生, 木多火炽;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水: 水旺得土, 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强水得木, 方泄其势。
水能克火, 火多水干;火弱遇水, 必不熄灭。
水赖金生, 金多水浊;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土:土旺得水, 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强土得金, 方制其壅;土能克水, 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 必为淤塞;土赖火生, 火多土焦;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木: 木旺得金, 方成栋梁;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强木得火, 方化其顽。
木能克土, 土多木折;土弱逢木, 必为倾陷;木赖水生, 水多木漂;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10年全国卷1)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