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政府
整体性治理理论
整体性治理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与实践启示发端于英国的整体性治理理论和以澳大利亚、新西兰为代表的整体政府建设实践,对于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也要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
发端于英国的整体性治理理论和以澳大利亚、新西兰为代表的整体政府建设实践,对于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提出及由来整体性治理理论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统官僚制政府以功能为导向而导致政府职能重复分散的批判,是对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而导致公共服务碎片化的回应。
整体性治理理论由英国学者佩里·希克斯首倡。
1997年,佩里·希克斯在其《整体政府》一书中第一次提出整体性治理理念。
整体性治理就是以公众需求为治理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治理手段,以协调、整合和责任为治理机制,跨越组织功能边界,在政策、规章、服务、监督四个方面,对治理层级、功能、公私部门关系及信息系统等碎片化问题进行有机协调与整合,不断从分散走向集中,从部分走向整体,从破碎走向整合,为公众提供无缝隙、非分离的整体性服务,充分体现国家治理的包容性、整合性。
1997年,托尼·布莱尔执政的英国工党政府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作为其政府改革纲领,并提出协同政府概念。
1999年,英国政府出版《现代化政府》白皮书,在对前两年工作进行总结基础上推行整体政府改革十年规划。
这一模式也迅速推广到经合组织诸多国家。
澳大利亚通过引入整体性治理理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打造整体政府,是最早响应整体性治理的英联邦国家。
《澳大利亚联合政府报告》中对整体政府定义进行了说明:横向上,对国家安全、科学、统计、环境、区域发展、就业等领域进行革新,实现组织间跨部门合作;纵向上,强化总理在行政领域的主导地位,实行统一财政管理体制。
“整体政府”视角下的政府治理
义等价值通过整个政府的服务渗透到 实际的政府服务 中, 而
不 只 是通 过 服 务 设施 等 来 体现 服务 型政 府 的 全部 内 容 , 样 这 才 能使 服 务型 政 府 的 建设 更 加深 入 和完 善 。
距。
的整 体 政 府 , 包 括 横 向合 作 或 纵 向 台作 的 整 体 政 府 , 涉 其 及范 围 可 以 是任 何 一个政 府 机 构 或 所 有 层 级 的政 府 , 也可 以 是 政 府 以 外 的组 织 ; 是 在 高层 的 } , 是 旨在 加 强 地 方 它 办同 也 整 合 的 基层 的 协 同 , 时 d包 括 公 私之 间 的 伙 伴 关 系 。 整 体 同 土 政 府 的 溉念 是 希 望 解 决 公 共 部 门 和 公 共 恨 务 中 日益 严 重 的
的产生 ; 次, 再 世界 的不 安 定 因 素 增 多 , 荡 不 断 , 实 状 况 动 现
使政 府 之 间 的 联 系越 来 越 紧 密 ; 最后 , 体 政 府 能 够 提 高 效 整 率 , 解 财政 预算 压 力 。此 外 , 息 和 通 讯 技 术 的 发 展 减 少 缓 信 了 向沟 通 与 } 的 成 本 。公 众 参 与 政 府 的 渠 道 和 方 式 呈 办诃 多样 化 , 门之 问 的 沟通 和 合 作 d变 得 更 为 有效 和 简 单 。 部 土
整 体 政 府 的 含义 非 常广 , 既包 括 决 策 的 整 体 政 府 与 执 行
闲此 , 阶段 应 该 更 加 注 重 公 共 服 务 精 冲 内 陔 的 发 展 , 包 括 公 共服 务 的 价 值 提 升 、 共 服 务 的 理 念 内 化 、 共 服 务 公 公
当代西方政府治理的理论化系谱——整体政府改革时代政府治理模式创新解析及启示
当代西方政府治理的理论化系谱——整体政府改革时代政府治理模式创新解析及启示曾维和【摘要】随着新公共管理治理模式终结与整体政府改革兴起,当代西方政府治理在模式创新中涌现出协作性公共管理、多中心治理、数字时代的治理、网络化治理、整体治理等多种政府治理理论.这些理论形成了一种以整体政府与跨部门协同为特征的理论化系谱,对我国政府改革与治理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期刊名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08)001【总页数】7页(P72-78)【关键词】整体政府;政府治理;理论化系谱【作者】曾维和【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523治理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个热门话语。
最早提出治理问题的是1989年世界银行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时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mance)一词,此后“治理”被逐步地运用于政府政治社会学领域,尤其是1992年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使用“治理与发展”的标题,同年罗西瑙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没有政府的治理》一书,“治理”就迅速流行开来,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经济与政府改革领域。
政府治理模式创新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逐步成为西方政府改革过程的产物与理论归依。
当代西方各国通过政府改革与政府再造运动,积极地探索新型的政府治理模式,涌现出多种政府治理模式,形成了一种政府治理的理论化系谱。
分析这些治理理论的缘起、发展与内在联系,并进行系统的理论化解析,归纳其特点、内容与经验,对我国当前的政府改革与治理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的终结与整体政府改革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各国进行了一场以“新公共管理”为内容的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运动。
新公共管理从私营部门借鉴一整套管理原则、方法、技术和价值观来寻求管理变革,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官僚制统治模式的政府改革与治理模式。
经合组织(OECD)1995年度的公共管理发展报告《转变中的治理》把新公共管理的特征归纳为:转移权威,提供灵活性;保证绩效、控制和责任制;发展竞争和选择;提供灵活性;改善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信息技术;改善管制质量;加强中央指导职能。
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实现策略
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整体性治理的措施,包括建立跨部门工作小 组、制定共同目标、实施信息共享、推动资源整合等。
实践效果
英国政府整体性治理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提高了政府服务效率 和质量,增强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案例二:美国联邦政府协同实践
实践背景
美国联邦政府在21世纪初面临着 国内外的挑战,需要加强国内各 州之间的协同合作,同时推动与 其他国家的国际合作。
整体性政府的定义
整体性政府是指政府在治理过程 中,以整体、协调、整合的思想 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整 合各种资源,实现跨部门、跨层 级、跨地域的协同与合作,提供 无缝隙的公共服务。
整体性政府的特点
整体性政府强调政府的整体性、 协调性和整合性,它以信息技术 为手段,整合各种资源,打破部 门壁垒,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 量和效率。
01
优化组织结构
根据整体性治理的要求,优化组织结构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消除 信息孤岛现象。
02
03
完善运作机制
制定完善的运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 职责、权力、工作流程等,确保各部 门之间的高效协同和无缝衔接。
策略三:构建信息共享与沟通机制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搭建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各部门的信息资源, 实现信息共享和互通。
制定信息共享制度
制定信息共享的制度和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的信息 共享责任和义务,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更新。
加强沟通与协作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建立常态化的信息交 流机制,促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04
整体性治理的实践案例与启示
案例一:英国政府整体性治理改革
改革背景
英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面临着严峻的财政压力和公众对政府服 务质量的质疑,需要提高政府整体效率和协同能力。
整体性政府
•
“内”是指组织内部的合作,意味着一种新的组织结构形式,它的“联合” 途径包括新的组织文化、价值观念、信息管理、人员培训等;
•
“外”是指组织之间的合作,意味着一种跨组织的工作方式,它的“联合” 途径包括分享领导权、共同预算、融合性结构、联合团队等;
•
“上”是指组织目标的设定自上而下以及对上的责任承担,意味着一种新的 责任和激励机制,它的“联合”途径包括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分享、绩效评 估、公共服务协议等;
what
一个工具 三个特征 四种整合
工具
• 伙伴关系:伙伴关系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组织或机构分享共同议程协同工作,同时 保持自身的目标及其活动独立性。
特征
• 公平正义的公共服务目标 • 联合的公共服务方法 • 协调的公共服务政策
整合
• 机构整合:建立以联合为特征的组织结构形 式 • 信息资源整合:形成以共享为特征的信息运 行机制 • 业务整合:再造以协同为特征的行政流程 • 服务与沟通渠道的整合:构建以整体为特征 的公共服务平台
服务的组织间关系和网络管理等跨组织边界的公共管理问题,发表了与整体政府理论
相关的多部论著。 • 他的独著主要有:《整体政府》、《电子治理:信息时代政府机构的评价类型》和《公众 情绪》;他和舒尔兹、利特、斯多克、佩克等人合著了多部著作:《全观型治理:整体政府 的战略》、《走向整体治理:新的改革议程》、《21世纪的网络管理》。希克斯的代表 性论文有:《制度有效性:一个新涂尔干主义的理论乡》、《西方国家整体政府研究的比 较视角:一个基本的文献评估与探索》等等。 • 在这些论著中,希克斯在对后新公共管理改革中产生碎片化治理及协调与整合问题进 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体政府理论,形成了一个跨部门协同的系统化理论 体系。
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本文旨在对整体性治理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合性述评,探讨相关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及不足之处,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整体性治理是指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等多元主体,通过协同合作、资源整合和系统规划等方式,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
自20世纪90年代起,整体性治理在西方国家逐渐兴起,并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社会福利、医疗卫生等领域。
在我国,整体性治理的概念也逐渐受到,相关研究正逐步展开。
在国外研究方面,整体性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共管理领域。
众多学者对整体性治理的理论体系、实践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不同角度对成功案例进行分析。
例如,学者们通过对英国“整体政府”改革的案例研究,总结出整体性治理在推动政府改革、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
同时,也有学者整体性治理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问题,提出了有关跨文化、制度等方面的挑战与困难。
国内研究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整体性治理的相关研究。
主要集中于分析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实践模式以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等方面。
针对我国特定领域的整体性治理实践,学者们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推动我国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整体性治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
其中,定性研究主要是对整体性治理的理论框架、实践经验等进行梳理和总结;定量研究则通过数据分析和模拟实验等手段,对整体性治理的效果进行评价和预测;案例分析则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总结实践经验并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问卷调查则通过收集公众对整体性治理的看法和意见,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整体性治理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整体性治理可以有效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整体性治理能够推动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整体性治理在推动政府改革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整体政府模式及对我国政府部门问协调的启示
[ 收稿 日期 ]0 9 1 — 6 20— 22
[ 者简介] f 乍 高
轩(9 2_ ,男 ,山东泰安人 ,中共 中央党校政治学理论博士研 究生,研 究方向为 当代 中国政府与政 治。 1 8_ )
朱满 良(9 1 ) 15一 ,男,江苏无锡人 ,中共 中央党校教授 ,博 士研 究生导 师,研 究方 向为政治体制改革。
一
政策 目标 ,但它们 的运作却互相拆 台。 ()重 复 ,它导致浪费并使 服务使 用者感到沮丧 。 3
()互 相 冲突 的 目标 ,一些 不 同的服 务 目标会 导 致严 重 的 冲突 。 () 由于缺 乏 沟通 ,不 同机 构 4 5
或专 业 缺乏恰 当的干 预或 干预结 果 不理 想 。 () 在对 需要 做 出反应 时各 自为政 。 ()公 众无 法 6 7 得 到服务 ,或 对得 到 的服 务感 到 困惑 ,他 们 常常 不知 道到 哪里 去获 得恰 当 的服务 瞳。 ] 针对 这些 问题 ,西 方 国家 开始 在理论 上 和实 践 中探索 变革 之路 。理 论上 ,最 早提 出整 体性 政
“ 联合政府报告 ”给整体政府所下 的定义 为: “ 整 体政府是指公共服务机构为了完成共 同的 目 标而实 行 的跨 部 门协作 ,以及为 了解 决某些 特 殊 问题 组成 联合机构。所采取的措施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 正 式 的 ;可 以侧 重政 策 的制 定 、项 目的管理或 者服 务 的提 供 。” [
“整体政府”模式的政治学分析
另外,整体政府” “ 与既有政治文化的适应及其对新的公共管理文化的培育, 使其具有了较为深厚的文
化 基础。 关键 词 : 整体政府 ; 因 ; 法 }; 原 合 生 权力关 系; 政治文化
发轫于 2 世纪 7 年代末、 O 0 0 8 年代初的新公共管理运 动在9 年代末期遭到了越来越强烈的批评。一般认为, 0 正
中一起工作 , 产生协同效应 ; 为公众提供无缝隙的服务。¨ 2 世纪 9 年代末以来 , 0 0 以整体性治理为特征的公共 管理改革开始在英国、 澳大利亚、 新西兰等国兴起。1 9 97 年, 布莱尔所 在的工党 在大选 中获胜 , 取得 执政地位 。
定以及责任和激励机制四个方面对“ 整体政府” 公共服务实 践经验进行了理论总结 , 了“ 形成 整体政府” 公共服务的最
佳实践模型( 见图 1 。 )
中图分类号 : 9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0 — 9 72 1)4 0 0 — 5 D632 A 1 8 54 (0 00 — 0 4 0 0 摘要 : “ 整体政府” 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公共管理改革的新趋势。整体政府” “ 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现 实原因。整体政府” “ 因其在价值 E 的正当性、 目标上的可接受性及其较好的绩效而具有 了合法性。其
指一种通过横向和纵向协调的思想与行动以实现预期利益
的政府治理模式。 B g a1 r o d 1 认为, " 0 与遵循经济学逻辑 的新公共管理改革不同,整体政府” “ 主要借鉴社会科学的 理论而非经济学的理论。∞这种治理模式运用于公共服务 领域的要义有四: 排除相互破坏与腐蚀的政策情境; 更好地 使用稀缺资源 ; 促使风险管理者在特殊的政策领域和 网络
整体性治理理论
整体治理是一种政府治理模式,它以公民的需求为治理导向,信息技术为治理手段,协调,整合和责任为治理机制,并有机地协调和整合诸如治理水平,职能,公私部门关系之类的零散问题。
信息系统,从分散到集中,从局部到整体,从分散到融合,不断为公民提供无缝,不分离的整体服务。
将整体治理理论修订为新的公共管理。
新公共管理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看待政府管理。
其背景是,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需要效率,西方现代工业社会要求公共服务多样化,官僚体系的结构和运作模式由于繁琐的工作和低效率而普遍受到污染。
因此,新公共管理所采用的治理方法,如强调绩效,结果,权力下放,解散,效率和重塑政府,都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整体治理理论基于政府内部机构和部门的整体运作,其背景是信息时代的到来。
随着1990年代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新公共管理的某些治理方法已经终止或改革。
新的公共管理在提高政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服务提供商竞争过程中引入多样性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
但是,新公共管理的市场化,分权化和解体化也破坏了政府机构,大大增加了决策系统的复杂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政府管理从分权到集权,从部分到整体,从分散到集成。
邓立伟认为,数字信息时代的治理核心在于强调服务的重新整合,整体和协作的决策模式以及电子行政运作的广泛数字化。
此外,与新公共管理打破官僚主义的努力不同,整体治理基于官僚主义,也就是说,整体治理强调信息技术的运营是基于官僚组织。
正如菲利普·库伦(Philip Cullen)所说,现代公共管理在垂直权限模式和并行协商模式相互交叉的条件下运作。
唐纳德·基特尔(Donald keitel)在评论由斯蒂芬·戈德史密斯(Stephen Goldsmith)和威廉·埃格斯(William D. Egers)撰写的《网络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式》一书时指出:“戈德史密斯和埃格斯最深刻的见解是,他们必须根据传统的最高水平建立垂直的电力线。
整体政府:政府改革的新谋划
2 纪7 0世 0年代 末期 ,西方 国家先后 开始 了 管理改革 所造 成 的上 述 问题 。
以向公共部 门引入 市场原则 为特征 的新公 共管
赵石 强 姜 洁
( 中国矿业大 学 江 苏 徐 州 2 1 1 ) 2 1 6
摘 要 :“ 整体政府 ”理论缘起 于西方对新公共管理理论 的反思 ,其基本的涵义是 公共服务机构为 了完 成共 同
的 目标而实行的包括政府 内部合作 ,政 府与非政府 治理主体 的协作 ,以及新 的行 政文化在 内的新 的治理模 式。作 为对新公共管理理论 的批判及完 善 ,整体 政府有效 的解决 了行政领 域存在 的 “ 碎片化 ” 和部 门的 自我 中心主义 , 增强 了合作与协调 ,从 而提 高政府的效益与效率 。 关键词:新公共 管理 ;整体政府 ;政府改革
持续 提高 ,也 与公 共 服 务 应 当具 有 的公 共 性 相 地方机 构 在提 供 公 共 服 务 时进 行 的协 作 。与 此 悖 ,从而使 西方各 国新公共 管 理 改革 陷入 困境 。 相联系 ,整 体政 府 有 着 诸 多 称谓 ,除 WO 外 , G
因此 ,从 2 0世 纪 9 0年 代 中后 期 开 始 ,以英 国 还 包 括 “ 络 化 治 理 ” ( oe m n b e 网 G vr et yN t n -
・ 9・ 4
下 门协 作 ” ( rs —aec oaoao ) 等 等 。 公 共服务 协议 等 ;“ ” 是 指 以顾 客需 要 为服 务 Cos gnyCl brt n l i
整体性治理理论
整体性治理理论与实践启示发端于英国的整体性治理理论和以澳大利亚、新西兰为代表的整体政府建设实践,对于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也要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
发端于英国的整体性治理理论和以澳大利亚、新西兰为代表的整体政府建设实践,对于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提出及由来整体性治理理论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统官僚制政府以功能为导向而导致政府职能重复分散的批判,是对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而导致公共服务碎片化的回应。
整体性治理理论由英国学者佩里·希克斯首倡。
1997年,佩里·希克斯在其《整体政府》一书中第一次提出整体性治理理念。
整体性治理就是以公众需求为治理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治理手段,以协调、整合和责任为治理机制,跨越组织功能边界,在政策、规章、服务、监督四个方面,对治理层级、功能、公私部门关系及信息系统等碎片化问题进行有机协调与整合,不断从分散走向集中,从部分走向整体,从破碎走向整合,为公众提供无缝隙、非分离的整体性服务,充分体现国家治理的包容性、整合性。
1997年,托尼·布莱尔执政的英国工党政府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作为其政府改革纲领,并提出协同政府概念。
1999年,英国政府出版《现代化政府》白皮书,在对前两年工作进行总结基础上推行整体政府改革十年规划。
这一模式也迅速推广到经合组织诸多国家。
澳大利亚通过引入整体性治理理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打造整体政府,是最早响应整体性治理的英联邦国家。
《澳大利亚联合政府报告》中对整体政府定义进行了说明:横向上,对国家安全、科学、统计、环境、区域发展、就业等领域进行革新,实现组织间跨部门合作;纵向上,强化总理在行政领域的主导地位,实行统一财政管理体制。
澳大利亚整体政府建设实践主要体现为在政府内部建立伙伴关系,整合自身资源;对外建立协同关系,拉近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建立“中央链接(Centre link)”,同一系统集结各种社会服务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
整体性治理的对比研究
整体性治理的对比研究摘要:整体性治理理论是治理时代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其产生源自于对新公共管理运动造成的碎片化问题的解决,作为公共管理学的前沿理论,在其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与其他同时代前沿理论的混淆状况,将整体性治理与其他易混淆的同时代前沿理论进行对比,从而明晰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内涵。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协同治理;网络治理;概念比较①这里要指出的是“Collaborative Government”的翻译虽与前面两者不同,但就其写作中引用的关于协同政府的国外研究文献来看,基本上也出自前两种翻译之中,因而它只能算是在国外基础上的发展,就其本源来看,与前面两种是一致的。
自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终结之后,公共行政理论进入百花齐放的治理时代,治理时代可以作为新公共管理之后公共行政理论的一个概括性总结,整体性治理作为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理论内涵,因而整体性治理与其他理论既有区别又有不同,这也使得国内学界在整体性治理的翻译过程中对于整体性治理的内涵描述各有不同,对于整体性治理与其他治理时代理论关系的描述也不尽一致。
基于理论规范性的思考以及为了使人们更准确直观地了解整体性治理并将其较好地运用于实践,本文将对整体性治理与其他一些治理时代的理论进行对比分析。
一、整体性治理与整体性政府学界一般将整体性治理和整体性政府作为一体两面的同一个词加以论述,这种论述从理论的宏观理解来看是可行的,但具体比较而言,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些比较细微的差别。
整体性治理英文名为“Holistic governance”,整体性政府英文名为“Holistic government”,两个词的不同之处在于后缀上,“governance”意思是“The governance of a country is the way in which it is governed”,也即(国家的)统治方式、管理方法;“government”的“The government of a country is the group of people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governing it”以及“Government consists of the activities,methods,and principles involved in governing a country or other political unit”,也即政府、内阁或者(国家等的)治理、管理、执政。
整体政府
“整体政府”公共服务模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进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创新,即通过发展联合的知识和信息策略,增进公共服务中各供给主体之间持续地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形成协同的工作方式,为公众提供联合服务。
1.推动政府服务信息化平台的完善
加快实施以电子政务为重点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可以也应当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力支撑。要注重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大力建设公共服务的信息网络,要加强公共服务主体和公务人员的现代信息意识和通信技术能力的培训,实现先进服务文化与先进服务技术的无缝隙链接。
建构合作型信任下以不确定性合作治理为导向的后工业社会诚信政府是我们应为之努力的方向。首先,要改善行政沟通,增进行政人员之间的信任关系,打破彼此之间的利益隔阂,建构共同服务的理念,实现政府体系内部的集体理性和一致的治理行动。其次,确立政府与其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包括各种私营部门、第三部门、公民个人等多元治理主体的参与和协商,给予他们在政府治理方面的平等的话语权,推进彼此的相互信任和合作。
以整体政府理念超越大部制
泛 的社会 、 历史与文化 背景 , 在实践层 面可 能会使 改
革 偏离预期 目标 ,在认 识层面则使人们 对改革特 别 是改革的效果产生困惑 。
在政 治与行政关系 中理解政府机构 改
革
政治是政策 或 国家意志 的表达 ,行政 则是政策 或 国家意 志的执行 。这是一个 多世纪前美 国政治学 家 古德诺 ( F r a n k J . G o o d n o w ) 有关在 二分法框 架 中 理解政治 与行政 关系的一个经 典表述 , 但有趣 的是 , 这一 旨在 区分二者界线 的表述却在 价值层面传 达 了 政治与行政密切 关联的重要信 息。 国家意志 的表达 和 国家意志 的执行 是政府 的两种基 本职能 ,要 理解 政府 的职能就不 能忽视 国家政 治及其 相关制度 这一 宏观背景 ,以及 不同时期特定 的国家与社会关 系背
于在语言 、 思想 、 原则和 目标等方面 实现美 国化 的努 力使美 国的行政 学研 究很快脱颖而 出并获得 了世 界 影响,而美 国则成为风靡世 界 的诸 多现 代行政理论 的原产 地 ,以及学者讨论 公共 行政相 关 问题 的重要 案例 。2 0世纪 ,美国经历了几 个重要的行政重组 时 期, 不 同时期的行政重组 回应 了不 同的时代 问题 , 也 是不同时期 国家意志与政策取 向以及社会 流行观念 氛围的重要 结果。 2 O 世纪初 , 尚处 于进步 时代 的美 国 采取 了以行政 权力为 中心 的国家建设策 略,在一定 程度上 修复了因三权分立和党 派政治而受 到削弱 的 行政机 构。其 时 的公共行政理 论与其说是 公共行政 理论 , 不 如说就 是政治理论 。在操作 层面 , 在权 力分 立 的大背景下 ,美国总统通过政府 重组包括 设置一 些专 门委 员会 实现了行政权力 的加强 。进步 时代 的 美国 国家议程 导致 了政府活动 的扩 张和行政 能力的 增强 。 开始于上个世纪 6 0年代的行政重组强调行政 部 门对政策制 定、 执行 和评估 的控制 , 改革 的重点则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研究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研究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是通过整合地方政府部门和事项,以最大限度发挥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而这与整体性治理的中心理念、组织结构、现实目标有着较高契合性。
因此,选取广东顺德大部制这一地方典型改革为例,结合整体性治理理论深入分析大部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为地方政府未来改革提出以下建议:建立大部制下的整体性内部协同机制;职责整合机制;内外协调机制;监察约束机制。
标签:大部制改革;整体性治理;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是近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2008年以来,我国部分省份开始探索大部制改革。
2009年初,广东省印发《关于将深圳等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的意见》,将广州、深圳、珠海和佛山顺德等列入“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先行先试”地区,自此顺德作为“先行先试”地区之一开始探索大部制改革。
如今六年过去,顺德大部制改革格外引人瞩目,涉及目前政府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具典型性。
然而却也遇到诸多问题和挑战,亟须寻找改革突破口,因此本文结合整体性治理理论深入剖析顺德大部制改革实践,以期为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未来方向提供有益启发。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与地方大部制改革的契合性整体性治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由佩里·希克斯提出,是指在政府组织治理过程中,以公民需求为导向,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强调组织整合与协同治理,对治理层级、职能、公私部门关系等碎片化问题进行有机的协调与整合,使政府治理不断“从分散走向集中,从部分走向整体,从破碎走向整合”[1],这显然与我国近年来的大部制改革有着较大兼容性。
首先,在中心理念上,整体性治理要求以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為其理念先导,强调政府承担公共责任的重要性,主张政府职能回归公共服务,把解决公众问题作为核心任务。
“整体政府”概念的城市系统化管理实践
要制 定 职 能分 工 与协 调 的 办 法 ,规 定 责 任 、义 务 以及 惩 行政事 务 的决策 权交 给 一个 部 门 ,加强 政策 协调 。
罚办法 ,增 强约束 性 。
5 .继续 完善 大部 门体制 改革
3 加 强部 门 间 监 督 .
目前 ,对 政 府 部 门行 政 权 力 的制 约 可分 为行 政 体制
能 ,才能从 根本 上真正 起到 机构 精简 、 促 进 协调 的 目的 。今 后要 进 一步 转 变
龙 。 决 策 和 执 行 部 门
适 度 分 开 就 可 以 中 断
部 门利 益 实现 的 链 条 , 决 策 和 执 行 分 开 可 以 采 取 多 样 形 式 。 我 们
可 以 在 原 来 单 个 部 门
就 是 要 割 断 权 力 与 利益 这 种 联 系 ,单 靠 “ 粮 ” 生活 。 皇
一
要全面 落实 “ 收支 两 条线 ”规定 , 范完 善 , 化监管 。 规 强
对继 续搞 坐收 坐支 , 留 、 用 、 截 挪 私分 收 费收人 和罚没 款 ,
以及公 款私分 、 私设 “ 小金 库 ” 的违 法违 纪行 为 , 法查处 。 依 二是 为 了防止 各 部 门 的冲 突 ,尽 快 制定 各 级政 府 法定 支 出 目录 ,规 范政府 投资 范 围 ,积 极推行 部 门预 算制 。
构建数字化“整体政府”的核心理念概述李响1
构建数字化“整体政府”的核心理念概述李响1发布时间:2021-08-20T07:34:02.723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5期作者:李响1[导读] 本文回顾了我国政务信息化的发展历史,并总结了未来在信息化技术条件下,政府整体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构建数字化“整体政府”的核心理念,并以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的实践,阐述了“整体、协同、共享”的核心理念。
1.广东君略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市 510627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政务信息化的发展历史,并总结了未来在信息化技术条件下,政府整体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构建数字化“整体政府”的核心理念,并以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的实践,阐述了“整体、协同、共享”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数字政府;整体政府;整体;协同;共享Overview of the Core Idea of Constructing Digital "Whole Government"Li Xiang11.GuangZhou Genlor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sulting Co,. Ltd,Guangzhou 510627,Guangdong【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government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summarizes the trend of government integration in the future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puts forward the core idea of building a digital "whole government",and expounds the core idea of "whole,synergism and sharing"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digital government" construc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Keywords】Digital Government;Whole Government;Whole;Synergism;Sharing1.引言“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带着全局观的视角,成体系地谋划、推进,利用信息技术,打破过去各部门资源分散、能力不均的局面,构建数字化的“整体政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立辉:整体政府:分割模式的一场管理革命作者:蔡立辉龚鸣时间:2010-10-06 浏览次数:940 次[摘要] 以分工为基础、以各司其职和层级节制为特征的传统官僚制,日益导致了行政业务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各地方政府之间、垂直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各行政层级之间的分割,形成了“碎片化”的分割管理模式。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这种管理模式的缺陷日益凸显,既妨碍了政府整体效能的实现、加大了部门间协调的成本,又妨碍了服务政府的建设、给公众办事带来了极大不便。
整体政府就是针对分割和“碎片化”问题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政府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
整体政府以元素服从集合、部分服从整体的系统论为核心理念,以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为特征,以目标、机构、资源、业务、服务及其提供途径等要素的整合为内容,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
整体政府是当代行政改革的新理念,是变革分割管理模式、实现“跨部门协作”的一场革命,是21 世纪公共服务改革最迫切的需求,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 整体政府分割管理模式碎片化业务协同资源整合一、分割管理模式的形成及其弊端分析从历史的观点来分析,分割管理模式源于18 世纪中后期亚当·斯密(Smith) 的“劳动分工原理”和19 世纪弗雷德里克·泰勒(F. W. Taylor) 的“制度化管理理论”。
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在劳动生产率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都是分工的结果。
[1] (P5) 泰勒的“制度化管理理论”强调专业化分工,强调把业务过程分解为最简单、最基本的工序,这样工作人员只需重复一种工作,熟练程度大大提高,同时对各个业务过程实施严格控制。
的确,在工业革命后形成的工厂经济时代,“分工出效率”在社会生产和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充分应验,并形成了层级节制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和部门化管理方式。
20 世纪初期,以专业分工、等级制和非人格化为特征的“官僚制”政府组织形式的确立为这种分割管理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日益发展成为支配公共行政的普遍组织形式,政府组织中的专业化和分工化倾向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2] (P24) 这种专业化分工的管理模式强调以职能为中心设置政府部门,这种方法使一个部门、一个岗位只需重复一种工作而有助于效率的提高。
因此,早期行政学者积极推崇基于专业分工、等级制管理的官僚制组织形式,如怀特、威洛比、古利克等人积极探索专业化分工、管理层次与幅度、统一指挥等公共行政的一般原则和原理。
韦伯(Max Weber) 也坚信,“推进官僚制度的决定性理由一直是超过其他组织形式的纯技术优越性……精确、速度、细节分明……减少摩擦、降低人和物的成本,在严格的官僚制治理中这一切都提高到最佳点”, [3] (P37) 这种以职能为中心设置部门和层级节制的组织结构,具有效率高、便于控制和指挥等优点,但也使一个行政业务流程分割为若干环节、横跨多个部门,人为地把行政流程割裂开来,使一个完整的流程消失在具有不同职能的部门和人员之中,容易造成多头指挥。
20 世纪70 年代末,针对传统官僚制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反应迟钝等弊端,西方各国普遍推行了以“政府再造” (Reengineering Government) 为内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大量借鉴工商企业的管理方法(私有化、分权化、市场检验、强制性竞争等) 对政府组织进行改造,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的目的。
无论是奥斯本、盖布勒倡导的“企业家政府”(Entrepreneur Government) 组织模式,还是彼得斯提出的未来政府治理模式,其突破性变革在于大量建立执行机构或半自治性的分散机构,让它们负责公共项目的执行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从而使政府组织结构从官僚制组织模式向分散化、独立化、分权化和灵活性的组织模式转变。
但这种新公共管理运动在革除官僚制效率低下、反应迟钝等弊端的同时,又进一步强化了“机构裂化”、“管理分割”,因此,这种基于专业分工、等级制的官僚制组织形式和分割管理模式,虽然一直占据着公共行政的统治地位,但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分割管理模式日益暴露出其固有的弊端,越来越遭到学者和实践家们的批评。
马丁·米诺格(Martin Minogue) 等人批评了西方国家大量存在的管理分权、“机构化”和“公司化”的问题; [4] 英国“撒切尔时期公共行政改革在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严重忽视了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造成了碎片化的制度结构”。
[5] (P251) 佩里·希克斯认为,从功能上讲,分割化的治理存在让其他机构来承担代价、互相冲突的项目、重复、导致浪费并使服务使用者感到沮丧、在对需要作出反应时各自为政、公众无法得到服务,或对得到的服务感到困惑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正是治理中的一些协调、合作、整合或整体性运作想解决的。
[6]综合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分工理论在不断提高效率的同时,也给行政组织的持续发展套上了一道无形的枷锁。
以分工为基础的分割管理模式及其诱发的其他问题已经严重妨碍了网络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阻碍了统一市场的形成进程。
其弊端日益表现为:第一,分工过细导致了部门林立、职责交叉重复、多头指挥和无所适从。
按照分工的原则,政府管理按照职能划分为诸多不同的部门,同一个行政事项多个部门同时管辖,“九龙治水”就是部门林立、职责交叉重复的真实写照。
第二,分工过细导致了流程破碎、组织僵化和资源共享程度差。
分工过细意味着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被若干部门和环节所分割,即使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也要被拆分成一系列繁琐的活动。
将一个完整、连贯的业务流程分割成许多支离破碎的片段,造成了相互隔离的部门壁垒,增加了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协调工作,使得行政过程运作时间长、协调成本高。
“我们大部分政府和商业组织建立的原则是劳动分工、专业化、标准化、明确的等级制度、个人责任、可互换的零部件和员工,这些原则产生了以隔离为特征的高度分散的组织:部门之间的隔离,部门与职员的隔离,机构和顾客的隔离,机构和供应商以及卖主的隔离”。
[2] (P24) 这种相互隔离和自我封闭使行政组织的灵活性大为下降,很难适应快速多变的信息化社会环境,也无法对公众的需求作出快速、及时的回应。
分割管理使资源分散在不同的领导、部门、业务人员和环节之中,不可能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资源从一个部门转到另一个部门,必然增加了交换环节和复杂程度。
第三,分工过细导致了本位主义、整体效能低下和无人对整体负责。
每个部门都有自身的利益追求和目标,各司其职。
在执行任务时,部门往往从本部门的工作和利益出发,精心构思自己的行为,只注重局部环节而缺乏整体协调,忽视了政府的整体使命和目标,甚至使本部门的目标凌驾于政府整体目标之上。
过细的专业分工导致部门把工作重心放在个别作业与环节效率的提升上,而忽视政府的整体使命; 部门间的利益分歧往往促使个体的短期利益凌驾于政府发展目标之上,阻碍了政府整体目标的实现,并日益演化为“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管理盲点、僵化的本位主义和管理的“真空地带”。
这种分散主义和利益分歧,或许有助于局部效率和部门绩效的提高,但严重的本位主义日益导致了政府整体绩效的下降和弱化。
“职权要分割,每一级的治理都以排他的方式实施其职权。
领域要分割,每个领域都由一个部门机构负责。
行动者分割,每个人,特别是公共行动者,都有自身的责任领域。
对明晰的追求,出发点是好的,即需要区分权力、明确责任,但是当问题相互关联时,当任何问题都不能脱离其他问题而被单独处理时,这种明晰就成了效率的障碍。
” [7] (P11) 如图1 所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不是国家不重视,也不是没有专门的机构,而是机构间的分割削弱了监管效能。
第四,分工过细和专业化劳动导致了行政人员技能单一、适应性差。
分工将一个连贯的业务流程分割成多个支离破碎的片段,不仅增加了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交流工作和大大增加了交易费用,而且也导致了行政人员的技能愈加专业化,成为一个片面发展的机器附属。
行政人员的管理行为被同化于标准化产品的生产之中,不再带有个人的印记。
行政人员如同官僚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固守着各种规章制度,在各自职责范围长期从事某种单调的工作。
这种非人性化的官僚体系必然导致“新的奴役铁笼”,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逐渐成为外在于劳动者的一种“异化”,从而破坏了工作的趣味性。
“狭隘的求同现象; 对个人进取心和创造性的限制,难以忍受的一致服从,称职但并不出色的工作表现,以及同样的自鸣得意……这样,工作变成了乏味的例行公事。
” [8] (P51) 因此,专业化分工限制了人的创造性的发展,没有刺激,导致行政人员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责任感差,直接影响了工作质量与服务质量。
此外,长期从事某一种或一类工作,使得行政人员的技能过于单一,如同凡勃伦所说的“受过专业训练的无能”一样,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要求。
第五,分工强化管理驱动、局部效率与个体绩效,导致了对社会的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效能低下。
分割管理模式遵循“管理驱动”的逻辑,以个体自身管理的便利为出发点,并非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为导向。
在碎片化的分割管理模式下,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服务、提供多少,一般都是由部门自己来决定。
企业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常常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庞大的政府机构各有自己的规章、行为方式与办事要求,它们常常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影响公众和企业的活动。
公众为了实现权利、履行义务而与这些不同部门发生的联系常常要经过若干个部门与繁杂的手续,进行相关资料的重复提交和重复申请。
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增加了社会交易成本,也大大损害了公共部门的形象,使得政府部门与公众的矛盾日益加深,并为政府部门的腐败行为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如某公民因申请户口迁移而导致他要与相当多的政府部门发生联系。
每一个部门都要求该公民以不同的形式并在不同期限内提供其个人信息,这些信息虽然不是同一个信息、填写的格式不同,但内容却非常相似。
为此该公民必须周旋于这些部门之中。
另外,人们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没有选择的余地,更谈不上享受个性化的服务。
在分割管理模式下,政府部门办事繁琐、效率低下和服务的分散化,日益加深了公众对政府部门的不满。
二、构建整体政府的途径:整合与协同从结构性分权、机构裁减和设立单一职能的机构转向整体政府, [9] 是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西方国家行政改革所采取的新举措,是在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对传统官僚制和新公共管理运动所形成和强化的分割管理模式进行深刻反思而提出来的。
整体政府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对政府内部相互独立的各个部门和各种行政要素的整合、政府与社会的整合以及社会与社会的整合来实现公共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