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

篇小说》读书笔记

申丹教授的《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是一本研究与应用欧美文学批评的专著。在读完这本作品三遍之后,我仍然如堕五里雾中,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我的理解困难。第一,文学批评的理论研究本身是一门有一定难度的科学,它有着繁杂的概念,有着多样的研究流派和研究方法;第二,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总是处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会深刻地受到一定时期的政治、文化的影响,要理清这些影响也是很困难的;第三,作家的文学创作有一部分是根据自身经验和天赋进行创作,有一部分是在接受文学理论的学习之后进行的创作,这两部分的创作都会对文学批评理论产生反作用,所以文学批评的理论研究是动态的,复杂的,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第四,申丹教授在该专著的上篇的概述中说到“本书为文学领域的读者撰写”,已经明确指出了受众。文学领域的读者就应该对文学概论、文学批评理论、文学潮流等有非常熟悉的认知,否则在阅读、理解该书时就会产生与我类似的困难,进而不能把握该书的理论框架、理解该书的观点和看法,更不要说对申丹教授提出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了。

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面对上述种种困难,但读者应选择继续阅读,并通过收集其他方面的资料来帮助理解。

一、为什么要阅读这本专著?

前面已经提到这是一本文学批评方面的专著,它提供的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路。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通过虚构、改编等方式或明或暗来展现现实生活的本质,要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把握文学作品的实质,就需要掌握文学批评的方法。作为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研究生,掌握一定的文学批评的方法,进行文学批评的实践,对于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文学作品是作者精心创作出来的,体现了作者的立场和价值判断,阅读文学作品,能引起读者的审美体验和思考,这就需要读者能尽可能地走进作者,挖掘出作者创作的真实意图,同情作者,进而生出自己的思考;同时,文学创作不是简单直白的说教,文学作品的深层次意义,有可能是不明显的,或者在文本内部是矛盾的,这就要求读者掌握一定的批评方法,能挖掘出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而对现实生活有更深层的认识。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才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指导作用,才能为学生的文学鉴赏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

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流派多种多样,造就了文学批评理论的多样性。“而西方文论则承受了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希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的远缘与多元塑造”[1],是一种破裂式的文学批评理论,“西方文论则在远缘多元杂交环境中长成,屡屡走极端,先后呈现出人学、神学、认识论、语言论和文化论等‘转向’”

[2],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文学院教授王一川在他的文章《西方文论的知识型及其转向——兼谈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转向》中,在“知识型”和“范式”理论的视角下,对西方文论的五次转向和在“转向”基础上产生的新的文学理论进行了详细地阐述,“‘知识型’当于特定时代的具有话语生产能力的基本话语

关联总体,而‘范式’相当于建立在它之上的有助于特定话语系统产生的话语系统模型。”[3]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文论的发展是破裂的,是复杂的,是不断流变的,例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的“语言论转向”(linguistic tum)中,语言、语言学模型、语言哲学等被视为知识领域中最重要的东西,并产生了如现代主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阐释—接受文论等以语言研究为中心的文论流派。而到了20世纪后期,“文化论转向”(cultural tum)则在语言学模型的框架中专注于文化及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性别、大众文化、亚文化、视觉文化、网络文化等,并产生了如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等文论流派。[4] 这是“知识型”和“范式”理论下西方文论的发展轨迹。而“这五次‘转向’可以成为我们理解各时期西方文论状况及其演变的宏大的知识背景与方法论基础。”[5]因此了解西方文论的发展轨迹和基本概念有利于了解和深入理解某一具体的文学批评系统。相对于西方文论,中国文论的现代性建设起步较晚,多借鉴西方文论,且相关的名家专著已汗牛充栋,在这里就不做阐述了。

西方文论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背景知识影响、产生了不同的文学批评系统。而在这个复杂、不断流变的过程中,批评家或者评论家拥有不同的背景知识,秉持不同的文学观念,坚持不同的文学批评立场,选择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对同一个文学作品就会有不同的解读。解读的多样性源于作品文学意义的不确定性,而误读更多的是由批评家对很多批评方法和批评概念的误读与误解造成的。而申丹教授在《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中廓清了一些常常被理论家误解的概念和关系,因此研读这本专著有助于加深对欧美文学批评理论知识的认识,同时,申丹教授还在专著的下篇通过具体的文本重读,给已被奉为经典的文学作品的意义阐释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在这本专著中,申丹教授对西方权威的批评理论大家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质疑,并给出了合理的理由、进行了有力地论证。这就一方面使读者叹服申丹教授扎实的基本功、逻辑连贯的论证思路和创新意识,而另一方面加深了文学研究的初学者对文学批评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的恐惧:权威的专家在文学作品的解读方式和批评观念上都有分歧,初学者要如何有效地进行文学批评工作呢?学习、模仿、借鉴申丹教授的文学批评思路和方法是我们研读这本专著的主要目的。

二、如何运用“叙事”与“文体”进行文学批评

就是对于专门的文学批评家而言,文学批评也并不见得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张荣翼教授在他1995年发表的文章《文学批评中的“二律背反”困窘》中,就从批评的位置、批评的操作、批评的取值、批评的方法和批评的自觉等方面揭示出了文学批评面临的一系列“二律背反”的困窘。[6]即便如此,文学批评家们依然在文学批评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并形成各自的流派,发出各自批评的声音。申丹教授作为欧美文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在叙事理论与小说阐释,文体学和翻译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相关专著除了《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还有《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Literary Stylistics and Fictional Translation)。相关论文也有很多,2002年在《外国文学评论》上发表的《“故事与话语”解构之“解构”》和2003年的《经典叙事学究竟是否已经过时?》,都是针对叙事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所做的讨论。作为理论研究专家,申丹教授非常注意对基本的概念作出清晰的界定,对已存在的文学批评的观点进行客观的评述,进而引出自己的观点。在《叙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