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第一章)
引言概述:行为金融学是一门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研究人们投资和决策行为的学科。
通过研究人类的行为模式和认知偏差,行为金融学试图解释为什么人们在投资决策中往往会出现非理性行为,从而进一步揭示市场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第一章进行详细阐述,包括理论基础、决策过程和认知偏差等方面。
正文内容:1.理论基础1.1行为金融学的起源行为金融学是由传统金融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成的学科,起源于1980年代。
傅尔德和肯特纳等学者首次提出了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并提出了人们在投资决策中存在着非理性行为。
1.2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包括认知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实证金融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对信息的处理方式,行为经济学研究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规律,实证金融学研究市场行为和投资效应。
1.3行为金融学的价值和应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投资者理解市场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
行为金融学也提供了更全面的投资策略,比如基于认知偏差的交易策略等。
2.决策过程2.1决策理论的基本原理决策理论研究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和风险时做出决策的过程。
基于效用理论,人们在决策中追求最大化的效用,但实际情况中往往存在认知偏差。
2.2决策的认知偏差保守主义偏差:人们在新信息面前往往保持原有观点,对新信息的接受存在偏差。
锚定效应:人们在做决策时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产生特定的心理锚点。
过度自信: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容易过度自信,影响投资决策的准确性。
前景理论:人们在对待利益和损失时表现出不对称的态度,对损失更为敏感。
群体决策偏差:人们在群体决策中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忽视个人观点。
3.认知偏差3.1选择框架选择框架研究人们如何对不同选项进行分类和选择。
人们在对待相同概率的风险时,会受到不同的选择框架的影响,偏好避免损失。
3.2信息处理信息过载:人们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容易选择性检索和过滤信息,造成信息过载。
经济学中的行为金融学研究
经济学中的行为金融学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化,金融行为的研究成为了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
行为金融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旨在分析人们在金融市场中的决策行为以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进行介绍。
一、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行为金融学是对传统金融理论的一种补充和修正。
传统金融理论假设投资者在决策中是理性的、完全信息的,并且能够根据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作出理性决策。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决策行为常常受到认知偏差、情绪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做出与理性决策相悖的选择。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投资者的心理特征、认知偏差和市场效应等。
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行为金融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实验研究和理论建模。
实证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数据,来研究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和其对市场的影响。
实验研究则通过人为设置实验条件,来模拟实际金融市场中的决策情境,以观察和分析投资者的行为反应。
理论建模则通过构建行为金融学模型,来解释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和市场现象。
三、行为金融学的应用领域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金融市场和投资管理中。
其中一项重要的应用就是行为金融学对市场波动和投资效率的解释。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投资者的情绪波动和认知偏差会导致市场出现非理性的价格波动,从而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此外,行为金融学还可以用于解释和预测股票市场的异常收益和投资者行为。
此外,行为金融学还可以应用于金融市场监管和风险管理中。
金融监管部门可以通过研究投资者的行为模式和市场效应,识别和防范市场操纵、潜在风险和欺诈行为。
投资机构可以利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改进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策略,提高投资组合的回报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总结起来,行为金融学是经济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通过对投资者行为的分析和解释,为金融市场和投资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经济学理论体系,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稳定性。
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介绍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进行金融决策时的行为模式和决策偏差。
它结合了心理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对金融市场和金融决策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对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制定金融政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行为金融学的起源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系列实证研究。
这些研究观察到实证数据与传统金融理论的预测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推动了对金融决策行为的深入研究。
其中著名的一项实证研究是Richard Thaler和Daniel Kahneman关于“前景理论”的研究,揭示了人们在决策中会出现的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偏差。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从各个角度探讨了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决策偏差。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核心理论之一,由Kahneman和Tversky于1979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受到对潜在损失和潜在收益的不同反应,即人们更倾向于避免损失而不是追求利润。
这种倾向导致人们在投资决策中产生非理性行为。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指的是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模式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在金融市场中,情绪的传导和信息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例如,当市场情绪高涨时,投资者更容易盲目跟风,导致市场泡沫的形成。
决策偏差决策偏差是指人们在金融决策中常常偏离理性决策的现象。
这些偏差包括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套利限制等。
这些偏差导致人们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进而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行。
行为金融学的应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对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制定金融政策都具有较大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行为金融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投资者教育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投资者了解自己在金融决策中的偏差和弱点。
通过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投资者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决策风格,避免一些常见的投资错误。
金融产品设计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金融机构设计更符合投资者需求的金融产品。
行为金融学的八大效应
行为金融学的八大效应
1、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2、搭便车效应:个人支付本钱取得的收益被集体中的其他成员免费分享的现象。
由于个人支付全部本钱而只享受较少的收益份额,因此集体中的理性个人没有动力去提供公共物品。
并且组织规模越大,公共物品越是供给缺乏。
3、二八定律: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即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4、长尾理论:只要产品的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
因此,“长尾理论”也被认为是对“二八定律”的彻底叛逆。
5、羊群效应:追随大众,市场上那些没有形成自己的预期或没有获得一手信息的投资者,他们将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6、棘轮效应:也叫制轮作用,指人一旦形成某种消费习惯就具有不可逆性,而且很容易向上调整。
司马光《训俭示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7、挤出效应:政府为了平衡财政预算赤字,采取发行
政府债券的方式,向私人借贷资金市场筹措资金,从而导致市场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和支出因而相应地下降。
8、隧道效应: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初期阶段,收入差距会快速拉大,但整个社会可能对此持相当宽容的态度,因为大部分人预期在不久的将来自身也能从经济发展中获益。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结合心理学、行为科学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它致力于研究金融市场中投资者行为及其对资产定价、市场波动和投资决策的影响。
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化和投资者行为的多样化,行为金融学逐渐成为金融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行为金融学基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提出了与传统金融学不同的观点。
它认为,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并非完全理性,而是受到心理、情感、认知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行为金融学强调研究投资者行为、市场情绪、心理偏差等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三、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 投资者行为研究:这是行为金融学最核心的研究领域,主要探讨投资者的心理特征、决策过程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2. 资产定价与市场波动:研究心理偏差和市场情绪如何影响资产定价和市场的波动性,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准确的投资策略。
3. 金融市场异象:针对金融市场中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封闭式基金折价、IPO溢价等,探讨其背后的行为因素。
4. 行为资产组合理论:研究投资者在投资组合选择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投资者的资产配置。
四、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调查法和实证分析法。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环境,观察投资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调查法则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研究投资者行为的规律;实证分析法则通过运用统计分析等手段来检验理论和模型的有效性。
五、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自行为金融学诞生以来,其在金融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首先,许多学者对投资者的心理偏差进行了深入研究,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锚定效应等。
这些研究揭示了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其次,行为金融学对资产定价和市场波动的解释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证支持。
此外,行为金融学还为金融市场监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行为金融学的概念
行为金融学的概念一、前言行为金融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结合了心理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人类在投资决策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特征以及这些行为特征对金融市场和投资效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行为金融学的概念。
二、行为金融学的起源行为金融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开始研究人类在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偏差。
他们发现,人们在面对同样的选择时,会因为各种心理因素而做出不同的决策,这些决策可能与理性经济学模型所预测的结果不同。
这一发现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兴领域——行为经济学。
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发现这些心理偏差不仅存在于个体层面上,也存在于市场层面上。
这些行为特征对金融市场和投资效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行为金融学。
三、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内容1. 人类在投资决策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偏差人们在投资决策中会因为各种心理因素而做出不同的决策,这些心理偏差可以分为认知偏差和情感偏差两类。
其中认知偏差包括过度自信、过度乐观、过度关注已知信息等;情感偏差包括损失厌恶、避免风险等。
2.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效果的影响行为金融学研究发现,由于人们在投资决策中存在各种心理偏差,导致他们往往会做出不符合经济学模型预测的选择。
这些选择可能导致投资效果不佳,甚至造成重大亏损。
3. 行为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行为金融学研究还发现,由于市场参与者也存在各种心理偏差,导致市场价格往往不符合基本面价值。
这些价格波动可能会引起市场失灵,从而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四、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行为金融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
其中实验研究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受试者进行投资决策实验,来观察他们在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
五、行为金融学的应用1. 投资决策了解人类在投资决策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偏差,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制定投资策略,避免因情感偏差而产生错误决策。
浅析行为金融学
浅析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对金融决策的影响的学科。
传统金融学假设投资者都是理性的,并且能够做出理性的决策。
行为金融学研究发现,人类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各种心理和行为因素的影响,很少能够做出完全理性的决策。
行为金融学的核心理论是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结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决策行为受到认知偏差、情绪影响和羊群行为等因素的影响。
经济学研究表明,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受到风险厌恶、财务约束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通过研究这些因素,试图解释金融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和投资者的集体行为。
行为金融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行为金融学研究投资者的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是指投资者在对信息加工和决策过程中,由于个人经验和心理偏见,会产生错误的认知和判断。
常见的认知偏差包括过度自信、顺从偏差和损失厌恶等。
这些认知偏差会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影响投资效果。
行为金融学研究投资者的情绪影响。
情绪是指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受到的情绪体验,如恐惧、贪婪和悲观等。
研究表明,情绪会对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和决策倾向产生显著影响。
当市场情绪低迷时,投资者往往更加谨慎和保守。
行为金融学研究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从而模仿或跟随他人的投资行为。
研究发现,投资者往往会倾向于跟随他人的投资行为,而忽视自己的判断。
这种跟随行为会导致市场异常波动和投资者集体的错误判断。
行为金融学研究投资者的交易行为。
交易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买卖金融资产时的决策行为。
研究发现,投资者往往在买入时过于乐观,而在卖出时过于悲观。
这种决策偏差会导致投资者频繁交易,增加交易成本,从而对投资收益产生负面影响。
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理论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它揭示了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偏差,有助于理解金融市场的波动和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决策偏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投资效果。
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概述引言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金融决策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的学科。
与传统金融学关注理性人假设相比,行为金融学更注重理解投资者的情感和心理因素对金融决策的影响。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定义、起源、研究方法以及主要理论进行概述。
定义行为金融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结合了心理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它关注投资者的情感、认知、行为方式以及信息加工的机制,旨在揭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和市场的非效率性。
起源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经济学家们开始质疑传统金融学中的理性人假设。
传统金融学假设人们在决策过程中都是理性的,能够充分地利用信息、评估风险并做出最优决策。
然而,实际的金融市场往往出现了明显的非理性行为和市场的非效率性,这使得人们开始探索更为真实的金融行为模式。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经济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等人的研究成果对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提出了关于决策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揭示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情感因素的作用。
这些理论的出现为行为金融学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
研究方法行为金融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来揭示投资者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其中,实证研究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历史市场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人员可以发现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和市场的非效率性现象。
实证研究依赖于大数据和计量模型,能够提供一定的定量证据。
此外,实验方法也是行为金融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构建控制实验来观察投资者在特定情境下的决策行为。
实验方法能够有效地控制变量,并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来研究心理因素对金融决策的影响。
主要理论非理性行为理论行为金融学的非理性行为理论认为,投资者在金融决策中存在认知偏差和情感因素的干扰,导致了非理性的决策行为。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它探讨的不仅仅是传统金融学所研究的投资、融资等问题,而是更关注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动机。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对于理解金融市场的行为和预测市场波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进行深入探讨。
一、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行为金融学是从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人们在金融决策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相比于传统金融学只考虑理性决策者的假设,行为金融学告诉我们,人们在决策时常常受到情绪、认知偏误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1. 情绪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情绪是人们行为的重要动力,而在金融市场中,情绪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家认为,由于人类的情绪波动,金融市场会出现过度反应和价格波动。
当市场情绪处于极度恐慌时,投资者会出现过度抛售的情况,导致股价短期内暴跌;而当市场情绪处于极度乐观时,投资者则会出现过度追涨的情况,导致股价短期内暴涨。
这种情绪的波动会使市场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形成市场泡沫和崩盘,给投资者和整个市场带来巨大的风险。
2. 认知偏误对金融决策的影响认知偏误是指人们在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决策时,由于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经验限制,产生了不符合逻辑的判断和决策。
在金融决策中,认知偏误对投资者的判断和决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投资者往往会对所持有的股票抱有过高的乐观预期,导致对其价值的高估;而在面临亏损时,投资者往往表现出过度的乐观,认为股票价格会很快反弹,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认知偏误导致投资者对市场风险的判断产生偏差,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除了情绪和认知偏误,社会心理因素也对金融市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人们在金融决策中,往往受到他人的行为和言论的影响,产生跟风效应和羊群行为。
当市场中出现大量的抛售行为时,其他投资者往往会跟随抛售,导致市场的恐慌情绪进一步加剧;而当市场中出现大量的追涨行为时,其他投资者也会跟随追涨,导致市场的过度繁荣。
关于行为金融学
关于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
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
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行为金融学对于两大传统假设的挑战为我们研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其一,传统金融理论关于人的行为假设。
传统金融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RationalExpectation 、风险回避(Risk Aversion)、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机抉择等假设基础之上的。
但是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实际投资决策并非如此。
比如,人们总是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人们往往是根据自己对决策结果的盈亏状况的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的等等。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研究表明,这种对理性决策的偏离是系统性的,并不能因为统计平均而消除。
其二,有效的市场竞争。
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能抓住每一个由非理性投资者创造的套利机会。
因此,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幸存下来的只有理性的投资者。
但在现实世界中,市场并非像理论描述得那么完美,大量“反常现象”的出现使得传统金融理论无法应对。
传统理论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最优化的道路,告诉人们“该怎么做”,让我们知道“应该发生什么”。
可惜,并非每个市场参与者都能完全理性地按照理论中的模型去行动,人的非理性行为在经济系统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因此,不能再将人的因素仅仅作为假设排斥在外,行为分析应纳入理论分析之中,理论研究应转向“实际发生了什么”,从而指导决策者们进行正确的决策。
行为金融学起源早在半个世纪前,爱德华就将决策的制定引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勾画了未来研究的蓝图。
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研究直到卡内曼和屠夫斯基发表他们在判断和决策课题上的研究成果才取得巨大的突破。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行为金融学,作为金融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实际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它挑战了传统金融学中的理性人假设,提出了人的行为和心理因素在金融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对其发展历程、主要研究领域及成果进行综述。
二、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行为金融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心理学和金融学的交叉研究。
早期,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人的决策过程,而经济学家则关注市场效率与价格形成机制。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传统金融学的理性人假设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于是行为金融学逐渐兴起。
三、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 投资者行为研究投资者行为研究是行为金融学的核心领域之一。
该领域主要研究投资者的心理偏差、认知误区、情感因素等如何影响其投资决策。
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锚定效应等心理现象均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
2. 市场异象研究市场异象是指无法用传统金融学理论解释的金融市场现象。
行为金融学通过对这些异象进行研究,试图揭示其背后的心理和行为因素。
如股票溢价之谜、封闭式基金之谜等都是市场异象研究的典型案例。
3. 金融市场预测与风险管理行为金融学通过研究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为金融市场预测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如投资者情绪指数的构建、市场泡沫的识别与防范等都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四、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与影响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对金融市场的理解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行为金融学挑战了传统金融学的理性人假设,提出了人的心理和行为在金融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行为金融学为金融市场预测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此外,行为金融学还为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五、未来展望尽管行为金融学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未来,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交叉研究,结合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深入探讨人的心理和行为在金融市场中的影响机制。
行为金融学的认知与思考
汇报人: 2023-12-07
目录
• 行为金融学概述 •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 • 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 • 行为金融学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行为金融学对实践的启示 • 结论与总结
01
行为金融学概述
定义与背景
行为金融学是一种研究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行为和决策 的学科,它基于心理学和金融学的理论,探讨投资者的认 知、情感和决策过程对市场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对现实金融市场的应用价值
提高投资策略的有效性
行为金融学为投资者提供了基于人类行为和市场心理的投资策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把握 市场机会,提高投资收益。
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
通过对投资者情绪和认知偏差的研究,行为金融学可以为监管机构提供政策建议,引导投 资者理性投资,降低市场波动,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
群体行为
投资者在市场中并非独立行动,而是形成一个整体的群体行为。行为金融学研究群体行为如何导致市场波动和市 场异常现象。
经济学基础
市场有效性假说
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市场是有效的,即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可用信息。但行为金 融学对这一假说提出质疑,认为市场并非完全有效,投资者行为和其他因素可 能导致市场价格偏离其真实价值。
推动金融创新
行为金融学对于传统金融理论的挑战和补充,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 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和进步。
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展望
深化理论体系研究
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化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体系 建设,从更广泛的视角探讨人类行为和市场 心理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加强应用研究
加强行为金融学在现实金融市场中的应用研究,开 发更加有效的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工具。
代表性启发
投资者在决策时往往受到代表性启发,即更倾向于根据以往经验来 判断未来的可能性,而忽略了更全面的信息和统计规律。
行为金融学7个经典理论
行为金融学7个经典理论一、折现准则折现准则即现值准则,是狄利克雷发现的简单有效的管理财务决策的规律。
它结果来自基本折现计算公式:F/(1+r)^N,F表示一次性收益,r表示折现率,N表示延迟发生,即未来时刻。
那么,这个公式提出一个有趣的结论,即越早的收益,现值即使折现及大,而越晚的收益,其现值便折现得越小。
折现准则可以说是财务计算中最重要的决策规律之一。
二、资产定价理论资产定价理论指所有已发行资产的价值定位,即资产的定价。
它出发点是资产收益的未来预期和折现率之间的关系,即只有未来收益能大于折现率时,资产才会持续发展,而资产价格也会上涨。
从另一个角度说,当未来收益小于折现率时,该资产的价格就会下跌。
资产定价理论有助于了解投资者如何使用未来收益来决定当前资产价格,从而定价资产。
三、时间价值理论时间价值理论认为,时间价值是投资决策的基础。
它把投资回报归结为两个部分:投资收益和时间价值。
投资收益是收益的流动,时间价值是收益的延期,用时间换来的价值。
因此,投资者应该合理分配资金使未来收益最大化,并充分利用时间来提高收益,从而把流动的收益更加合理地转变为延期的收益。
四、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假说是美国金融学家墨瑟(Muth)提出的一个假说,该假说认为,所有股票市场可以被视为有效市场,也就是说,在股票市场交易中,信息是完全公开的。
股票市场其实是由不同投资者构成的,他们在市场中追求利润,根据市场情况购买和出售股票,他们很难同时便宜地购买任何股票,而且很难把一只股票轻松有价值地出售给别人。
这表明在有效市场的情境下,股票的价格比较合理,而且很难出现单一投资者从市场中获取大量暴利的情况。
五、现金流量折现法现金流量折现法是一种财务决策的经典方法,基于一项财务决策是否有效,要根据其在支付前后的现金流量进行比较,判断它是否对公司有利可图。
它强调对那些可以确定现金流量的投资,现金流量要高于原始投资数额才能支付这笔投资,并且它必须创造足够的现金流量来抵消折现率的影响,否则将无法获得正的内部收益率。
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1. 引言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与心理学的交叉领域,研究人们的行为决策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
相比传统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更加关注人类行为中的偏差和非理性,旨在揭示金融市场中的行为模式并提供解释。
本文将介绍行为金融学的概念、重要理论和应用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2. 行为金融学的概念行为金融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门学科,以对经典金融学模型进行修正和补充为特点。
传统金融学假设市场参与者是理性的、冷静的和有信息完备的,而行为金融学则认为人类行为存在种种偏差,如情感影响、过度自信和羊群效应等。
行为金融学认为这些行为模式会对金融市场产生显著影响。
3.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3.1 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是行为金融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由Kahneman和Tversky于1979年提出。
该理论强调人们在决策中对损失和收益的态度不对等,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度要远大于对收益的敏感度,即“损失厌恶”。
此外,前景理论还指出人们倾向于参考一个参考点进行决策,使得他们在面对获利时更为保守,在面对亏损时则更为冒险。
3.2 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倾向于跟随大众的行为,忽视自身的判断和决策。
这种效应会导致市场出现过度买入或过度卖出的情况,从而引发市场的波动。
羊群效应在金融市场中的表现尤为明显,投资者倾向于跟随其他人的投资行为,而不是基于自己对资产的研究和分析作出决策。
4. 行为金融学的应用4.1 投资者行为分析行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分析投资者的行为。
通过研究投资者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模式,可以预测和解释市场的变动。
分析投资者的情感对于预测市场短期波动和长期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4.2 金融教育与决策辅助行为金融学还可以应用于金融教育和决策辅助。
通过了解人们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偏差,可以设计出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决策辅助工具,帮助投资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5. 行为金融学的未来发展行为金融学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未来的研究可以重点关注以下方面:•偏好和选择:进一步研究人们的偏好和选择行为,探索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金融市场的行为金融学分析
金融市场的行为金融学分析金融市场是一个涉及金融资产交易和相关行为的重要领域。
行为金融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金融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学科。
通过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行为和市场效率等问题。
本文将对金融市场中的行为金融学进行分析和探讨。
1. 行为金融学的基本原理行为金融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主要集中于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
该学科的核心理论是行为经济学和理性选择理论的结合。
行为经济学提供了对投资者行为的理性解释,而理性选择理论则从市场效率和投资者决策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
2. 金融市场中的行为金融学现象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行为往往被心理和行为模式所影响。
例如,情绪偏差是指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受到情绪的影响,从而导致投资决策的偏差。
常见的情绪偏差有过度自信、恐惧和贪婪等。
此外,投资者也会出现羊群行为,即跟风买卖,导致市场的非理性波动。
3. 市场效率与行为金融学市场效率是指市场上的价格是否反映了全部可得信息。
根据市场效率假设,市场参与者都是理性的,组成了一个信息有效的市场。
然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表明,投资者的行为可能不总是理性,市场上的价格也可能不完全反映全部信息,从而挑战了市场效率假设。
4. 高频交易与行为金融学高频交易是指利用计算机算法进行快速买卖的交易策略。
行为金融学指出,高频交易可能导致市场非理性波动,因为这些算法往往基于短期的价格模式,而忽视了长期的基本面因素。
由于高频交易的频繁操作,市场上的价格可能出现过度波动,并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5.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者的启示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结果给投资者提供了一些启示。
首先,投资者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偏差,并努力避免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其次,投资者应该进行长期的投资规划,避免追逐短期的市场波动。
最后,投资者应该注重基本面因素,并根据市场的长期趋势进行投资决策。
结论:金融市场的行为金融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的特点和投资者的行为。
行为金融学的认知与思考
行为金融学的认知与思考随着人们对于经济、金融知识的深入了解以及媒体的渲染,理财、投资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个基础上,行为金融学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行为金融学是一个涉及心理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的是人类在投资和金融决策中的心理行为。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行为金融学的认知与思考。
一、行为金融学的定义行为金融学是一门“借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探究被人们所忽略、忽视或无法解释的个体、群体在金融市场交易行为中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制定,以及这些行为和决策产生的市场异常波动的研究”。
行为金融学跳出了传统经济学单纯的“理智经济人”假设,认为人在决策过程中会受到许多情绪、偏见等非理性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他们的决策,而这些因素也会导致市场价格的波动。
二、行为金融学在理财中的应用行为金融学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金融决策,如投资、退休计划等。
以下是几个实用的应用:1.了解你的决策模式了解自己的决策模式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帮助你避免容易陷入的陷阱。
例如,有些人会陷入“随群体走”的陷阱,这时他们可能会追赶最新潮流(如前一阵“口红经济”等)。
而有些人可能会“锚定”,他们会对某个数字或价格印象非常深刻,并将其作为比较依据,而这个数字或价格并不是他们实际需求的。
了解自己的决策模式可以帮助你避免这些问题。
2.分散化投资投资者往往具有过度自信的心理倾向。
他们可能会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并把大部分资金都投资于少数的证券品种上。
这种做法有时会给他们带来不小的风险和损失。
行为金融学建议投资者应该分散化投资,在多种股票、债券、基金等不同资产之间分配投资资金,从而降低风险。
3.长期投资反对短期交易行为金融学认为,以长期投资为基础的策略是最有效的。
当你放弃追逐单次交易的利润时,你就可以建立起一种长期的视野,并从整个市场周期和财务数据的长期趋势中寻找潜在的收益。
三、行为金融学中的有效认知方式行为金融学研究了许多有关金融决策过程的模式和认知偏差。
金融市场中的行为金融学研究
金融市场中的行为金融学研究一、引言金融市场中的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投资者行为及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的学科。
相较于传统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更加注重心理学、经济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人类行为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并研究这些行为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
二、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1.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假说是传统金融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在有效市场下,投资者都是理性的、具有完美的信息、完全充分地利用信息。
然而,行为金融学通过对实际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市场并非如此完美,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例如投资者存在羊群效应、情绪误导等。
2.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是解释和预测金融市场中非理性投资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它认为投资者个体在面临风险的决策中,更倾向于对赢利进行谨慎的估计,而对于亏损则更为悲观。
这种不对称性导致了人们认为前景比较显著,即使是出现了一点点风险,人们也会感到害怕和紧张,因此容易对市场产生过度反应。
三、行为金融学的影响因素1.个体的认识水平个体的认识水平是股市投资的基础,也是影响投资决策的最基本因素之一。
行为经济学中的关键概念是不完全理性,即投资者的认识水平存在偏差,影响到按有效市场准则进行投资和对风险的认知。
投资者面对不同的市场环境,他们对市场影响的意识和反应是不同的。
2.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股票市场是信息高度透明的市场,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是影响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股市中信息的传播和处理不断加快。
虽然信息高度透明,但由于媒体、代理人和上市公司的信息传递过程不稳定,股票市场的信息传递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导致投资者可能对于公司财务状况、管理层状况等信息存在不当判断,影响到投资决策。
3.代理问题代理问题是指股东(委托人)与公司管理层(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
代理问题也是影响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主要复杂决策过程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关系,管理者行为对企业的经营结果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由此导致股权利益受到损害。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1. 引言1.1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概述行为金融学是研究个体或群体在金融决策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学科。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则是对这种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和建模的工具和框架。
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中,人们通过观察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揭示了投资者做出决策时所出现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影响,从而有助于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规律。
行为金融学的模型则可以帮助投资者和决策者更好地预测市场变化和制定有效的投资策略。
通过对行为金融学的历史发展、认知偏差理论、市场情绪理论、行为金融学的模型应用以及与传统金融理论的比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不仅可以为金融决策者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和决策支持,也可以为学术界进一步拓展和完善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体系和模型框架提供参考和指导。
在未来的发展中,行为金融学还有很多启示性的内容和研究方向,有望为金融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带来新的思路和机遇。
2. 正文2.1 行为金融学的历史发展行为金融学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1982年,当时Robert Shiller 和Richard Thaler等学者开始关注投资者行为的心理学因素。
随后,奥斯卡•明格斯提出了存在套利机会的市场行为可能是因为投资者对信息的不完全获取以及行为的非理性。
这一理论为行为金融学奠定了基础。
随着研究的深入,行为金融学不断扩展和完善,包括认知偏差理论、市场情绪理论等。
这些理论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投资者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从而更好地解释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和波动。
行为金融学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从对传统金融理论的质疑到建立自己的独立体系的过程,为我们理解金融市场的非理性和波动行为提供了有力理论支持。
2.2 认知偏差理论认知偏差理论是行为金融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指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受到多种认知偏差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偏离理性决策。
认知偏差理论通过研究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复杂信息时的认知处理方式,揭示了投资者决策中存在的误判和错误偏好。
行为金融学八大现象
行为金融学八大现象概述行为金融学是对投资者决策和市场行为进行研究的领域,通过揭示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和认知偏差,解释金融市场中出现的一系列现象。
在行为金融学中,有八大现象广为人知,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些现象,并分析其对市场和投资者的影响。
1. 奇异短视1.1 现象描述奇异短视是指投资者在评估长期投资时往往过分关注短期波动和即时收益,而忽视长期价值和风险。
1.2 影响•投资者过分追求短期利益,导致不理性的投资决策。
•忽视长期价值和风险,容易受到市场噪音和情绪波动的影响。
•长期资产配置不合理,错失长期投资收益。
1.3 克服方法•建立长期投资观念,关注基本面和长期价值。
•设定长期投资目标,避免被短期市场波动左右。
•分散投资风险,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
2. 过度自信2.1 现象描述过度自信是指投资者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和预测能力,过分自信地进行投资决策。
•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过于激进,盲目追求高风险高回报。
•高估自身能力,低估市场风险,容易出现投资损失。
•过度自信还可能导致忽视他人的建议和意见,增加错误决策的可能性。
2.3 克服方法•保持谦虚,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建立科学的投资方法和策略,避免凭主观感觉进行决策。
•寻求他人的建议和意见,避免孤立决策。
3. 损失厌恶3.1 现象描述损失厌恶是指投资者对损失的反应强于对收益的反应,对于避免损失的需求高于追求收益。
3.2 影响•损失厌恶导致投资者偏好保守的投资策略和风险规避。
•高风险的投资机会被忽视,影响投资组合的多样化和收益。
•在决策中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做出不理性的选择。
3.3 克服方法•认识到损失厌恶的影响,理性对待风险和收益。
•分散投资风险,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
•设定适当的风险容忍度,平衡风险和收益。
4. 核心人群效应4.1 现象描述核心人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会受到他人的行为和意见的影响,容易出现从众行为。
•投资者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产生投资决策的集体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
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
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行为金融学对于两大传统假设的挑战为我们研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其一,传统金融理论关于人的行为假设。
传统金融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RationalExpectation 、风险回避(Risk Aversion)、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机抉择等假设基础之上的。
但是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实际投资决策并非如此。
比如,人们总是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人们往往是根据自己对决策结果的盈亏状况的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的等等。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研究表明,这种对理性决策的偏离是系统性的,并不能因为统计平均而消除。
其二,有效的市场竞争。
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能抓住每一个由非理性投资者创造的套利机会。
因此,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幸存下来的只有理性的投资者。
但在现实世界中,市场并非像理论描述得那么完美,大量“反常现象”的出现使得传统金融理论无法应对。
传统理论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最优化的道路,告诉人们“该怎么做”,让我们知道“应该发生什么”。
可惜,并非每个市场参与者都能完全理性地按照理论中的模型去行动,人的非理性行为在经济系统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因此,不能再将人的因素仅仅作为假设排斥在外,行为分析应纳入理论分析之中,理论研究应转向“实际发生了什么”,从而指导决策者们进行正确的决策。
行为金融学起源早在半个世纪前,爱德华就将决策的制定引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勾画了未来研究的蓝图。
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研究直到卡内曼和屠夫斯基发表他们在判断和决策课题上的研究成果才取得巨大的突破。
在介绍卡内曼的贡献之前,我们将首先介绍经济学和心理学在关于决策制定的理论假设方面的一些本质的区别。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
它是和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相对应的一种学说,主要内容可分为套利限制(limits of arbitrage)和心理学两部分。
20世纪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onNeumannandMorgenstern)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rationalactor)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数理论。
阿罗和德布鲁(ArrowandDebreu)后来发展并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论,成为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从而建立了现代经济学统一的分析范式。
这个范式也成为现代金融学分析理性人决策的基础。
1952年马克威茨(Markowitz)发表了著名的论文“portfolioselection”,建立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标志着现代金融学的诞生。
此后莫迪戈里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andMiller)建立了MM定理,开创了公司金融学,成为现代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0世纪60年代夏普和林特纳等(SharpandLintner)建立并扩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20世纪70年代罗斯(Ross)基于无套利原理建立了更具一般性的套利定价理论(APT)。
20世纪70年代法马(Fama)对有效市场假说(EMH)进行了正式表述,布莱克、斯科尔斯和莫顿(Black-Scholes-Merton)建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M),至此,现代金融学已经成为一门逻辑严密的具有统一分析框架的学科。
但是,20世纪80年代对金融市场的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了许多现代金融学无法解释的异象(anomalies),为了解释这些异象,一些金融学家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对投资者的行为分析,至90年代这个领域涌现了大量高质量的理论和实证文献,形成最具活力的行为金融学派。
1999年克拉克奖得主马修(Matthew〃Rabin)和2002年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弗农〃史密斯(Vernon〃Smith),都是这个领域的代表人物,为这个领域的基础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将这些奖项授予这个领域的专家也说明了主流经济学对这个蓬勃发展的领域的肯定,更促进了这个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国外将这一领域称之为behavioralfinance,国内大多数的文献和专著将其称为“行为金融学”。
传统的经济学通常假定市场行为是由物质动机驱动的,并且人们所做出的经济决策是理性的并且是追求自我利益的必然结果。
这里的理性意味着决策者对所有可得的信息进行系统分析,面对众多选择作出最优的决策。
决策同时也是前瞻性的,也就是说,决策是建立在对将来的所有可能的后果进行慎密的权衡的基础上的。
换言之,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行为是由外在激励决定的。
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却认为,决策者个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有意识地,理性地识别并解释一些可得的信息。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难以被意识觉察的因素系统地影响人类的行为。
总体而言,人类的行为是由内在的动机决定的。
金融学的主要理论一、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这个理论的表述为:人们对相同情境的反应决取于他是盈利状态还是亏损状态。
一般而言,当盈利额与亏损额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在亏损状态时会变得更为沮丧,而当盈利时却没有那么快乐。
当个体在看到等量损失时的沮丧程度会比同等获利情况下的高兴程度强烈得多。
研究还发现:投资者在亏损一美元时的痛苦的强烈程度是在获利一美元时高兴程度的两倍。
他们也发现个体对相同情境的不同反应取决于他目前是赢利还是亏损状况。
具体来说,某只股票现在是20元,一位投资者是22元买入的,而另一位投资者是18元买入的,当股价产生变化时,这两位投资者的反应是极为不同的。
当股价上涨时,18元买入的投资者会坚定地持有,因为对于他来说,只是利润的扩大化;而对于22元的投资者来说,只是意味着亏损的减少,其坚定持有的信心不强。
由于厌恶亏损,他极有可能在解套之时卖出股票;而当股价下跌之时,两者的反应恰好相反。
18元买入的投资者会急于兑现利润,因为他害怕利润会化为乌有,同时,由于厌恶亏损可能发生,会极早获利了结。
但对于22元买入的投资者来说,持股不卖或是继续买人可能是最好的策略,因为割肉出局意味着实现亏损,这是投资者最不愿看到的结果。
所以,其反而会寻找各种有利的信息,以增强自己持股的信心。
Tversky和Kahnemn在1979年的文章中认为:投资者更愿意冒风险去避免亏损,而不愿冒风险去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在有利润的情况下,多数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而在有亏损的情况下,多数投资者变成了风险的承担者。
换句话说:在面临确信有赚钱的机会时,多数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而在面临确信要赔钱时,多数投资者成为了风险的承受者。
在这里,风险是指股价未来走势的一种不确定性。
二、后悔理论的主要内容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出现后悔的心理状态。
在大牛市背景下,没有及时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会后悔,过早卖出获利的股票也会后悔;在熊市(bear market)背景下,没能及时止损出局会后悔,获点小利没能兑现,然后又被套牢也会后悔;在平衡市场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涨不跌,别人推荐的股票上涨,自己会因为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而及时换股后悔;当下定决心,卖出手中不涨的股票,而买人专家推荐的股票,又发现自己原来持有的股票不断上涨,而专家推荐的股票不涨反跌时,更加后悔。
Santa Clara大学的Meir Statman教授是研究“害怕后悔”行为的专家。
由于人们在投资判断和决策上经常容易出现错误,而当出现这种失误操作时,通常感到非常难过和悲哀。
所以,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为了避免后悔心态的出现,经常会表现出一种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
投资者在决定是否卖出一只股票时,往往受到买人时的成本比现价高或是低的情绪影响,由于害怕后悔而想方设法尽量避免后悔的发生。
有研究者认为:投资者不愿卖出已下跌的股票,是为了避免作了一次失败投资的痛苦和后悔心情,向其他人报告投资亏损的难堪也使其不愿去卖出已亏损的股票。
另一些研究者认为:投资者的从众行为和追随常识,是为了避免由于做出了一个错误的投资决定而后悔。
许多投资者认为:买一只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较容易,因为大家都看好它并且买了它,即使股价下跌也没什么。
大家都错了,所以我错了也没什么!而如果自作主张买了一只市场形象不佳的股票,如果买人之后它就下跌,自己就很难合理地解释当时买它的理由。
此外,基金经理人和股评家喜欢名气大的上市公司股票,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如果这些股票下跌,他们因为操作得不好而被解雇的可能性较小。
害怕后悔也反映了投资者对自我的一种期望。
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在一个研究中发现: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除了避免后悔以外,还有一种追求自豪的动机在起作用。
害怕后悔与追求自豪造成了投资者持有获利股票的时间太短,而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太长。
他们称这种现象为卖出效应。
他们发现:当投资者持有两只股票,股票A获利20 ,而股票B亏损20%,此时又有一个新的投资机会,而投资者由于没有别的钱,必需先卖掉一只股票时,多数投资者往往卖掉股票A 而不是股票B。
因为卖出股票B会对从前的买人决策后悔,而卖出股票A 会让投资者有一种做出正确投资的自豪感。
行为金融学的未来发展作为蓬勃发展的新兴领域,行为金融学依然存在很多缺陷;要在现代金融学领域中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未来必须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理论创新和探索。
第一,需要建立新的基本理论框架行为金融学发现,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会受到过度自信、代表性、可得性、框定依赖、锚定和调整、损失规避等信念影响,出现系统性认知偏差。
而现代金融学是基于理性人假设,认为理性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是严格依照贝叶斯法则计算的期望效用函数进行决策的;即使有些人非理性,这种非理性也是非系统性的,会彼此抵消,从而在总体上是理性的;如果这种错误不能完全相互抵消,套利者的套利也会淘汰这些犯错误的决策者,使市场恢复到均衡状态,达到总体理性。
行为金融学以Kahneman和Tversky的展望理论(prospecttheory)(1979)取代了传统金融学的期望方差理论,将“芝加哥人”假设扩展为“KT人”(指Kahneman和Tversky展望理论中的行为人)假设,这不仅是对传统金融学的挑战,也是对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