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脉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理论脉络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

1、重商主义:15-17世纪,威廉-斯塔福、托马斯-孟

原则:增加国内货币积累,防止货币外流

政策:绝对禁止金银贵重金属外流措施:禁止货币出口,国家垄断全部贸易

托马斯-孟:

实质:贸易差额论原则:贸易顺差政策:奖出限入

思想:变管理金银进出口为管理货物进出口,力图通过奖出限入,保证贸易出超,以达到金银流入目的。反对进口,鼓励出口

2、重农主义:18 世纪 50 ~ 70 年代,魁奈(Francois Quesany)和杜尔戈

主要思想:重农主义继承了 17 世纪下半期以来重视农业和主张经济自由的思潮。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3、休谟(D.Humo1752)的“物价与金银流动的调整机能”理论(贸易差额平衡学说)

他认为商品价格的提高是金银增加的必然结果,但价格变动并不紧随着金银的增加而是需要一些时间,这是所谓价格滞后现象,而这种货币贬值只在最后才提高劳动价格即提高工资,这是所谓工资滞后。正是在这滞后时期,货币贬值对于工商业起了鼓舞作用。

二、古典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亚当. 斯密(1776)

斯密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绝对差异。在劳动是唯一投入的情况下,一个经济如果在某一产品上具有比另一经济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或者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低于另一经济,那么它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了绝对优势。如果各个经济都生产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那么,交换各方都可以从中获得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就克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但是其存在缺点:1、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有力批驳了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2、斯密将劳动分工可以提供劳动生产率的命题推广到国际领域;3、其证明简单、直观4、以机会成本不变为前提;5、一国要参与国际贸易,就必须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否则,该国就不具备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

2、比较优势理论:多伦斯、大卫.李嘉图

3、相互需求理论:约翰·穆勒、马歇尔

基本内容:国际分工中若两个国家生产力水平不等,一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另一国,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国则处于绝对劣势。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那种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双方国家均可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消费,世界也因为分工和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便是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传统基础。

分工原则: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

缺点:1)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1.揭示了国际贸易因比较利益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

2.假设前提过于苛刻,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

3.不能解释当今世界贸易的基本格局

4.不能解释当今世界各国的国际贸易政策倾向

2)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 1.未从根本上揭示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实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而非比较利益2.在该理论中出现了同一商品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交换比率的不同,这违背了李嘉图自己坚持的劳动价值论;3.该学说隐含一命题,即越是落后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后收益越大。没有看到国际贸易具有不等价交换的倾向和价值流向的复杂性。

三、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1919)、俄林(1933)

基本结论:

1、一个国家出口的总是那些需要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而进口的总是那些需要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

2、国际贸易的结果会缩小贸易国间生产要素报酬的国际差异,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并且会使商品价格趋于均等化。

3、贸易的结果可以实现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间接移动。

H-O定理的政策含义:

发挥一国固有的优势,从优势出发进行贸易。

对H-O理论的评价

益处: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贸易发生的原因,贸易模式;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

缺陷:禀赋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比较强调。静态结果,影响了理论的广泛适用性;对需求因素未予以充分重视。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1941)

假设: 没有要素密集度逆转;每一国均从事不完全专业化生产。

内容:原先同一种要素的绝对价格在不同国家不相等,经过自由贸易后,同一种要素的绝对价格会逐渐趋于均等,最后达到完全均等。即自由贸易会使两国工资绝对拉平,也会使地租水平拉平,尽管假设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是不能流动的。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萨缪尔森(Samuelson-1948)

罗伯津斯基定理:(Rybcznski-1951):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里昂惕夫反论:(Leontief-1953):美国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劳动生产率说---美国工人具有其他国家工人3倍的劳动生产率;

反向需求说---美国偏好资本密集型产品,对方偏好劳动密集型产品;

关税结构说---美国大多数重点保护的工业是劳动密集型工业;

要素密集度反向说---在美国发生要素密集度逆转;

自然资源稀缺说---许多资源的生产过程需要进口大量物质资本。

技术差距说----模仿时滞假说:波斯纳(M.V.Posner-1959)

内容:贸易国之间技术差异存在时解释某类贸易发生的原因。新产品总是在发达国家首先诞生,其他国家由于技术差距要等一段实践后才能进行模仿性生产,在这段实践内便存在贸易的机会了。

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论:郝尔兹、雷蒙得.佛农(Raymond Vernon-1966)

四阶段:1、创新发生在创新国,并对该产品有生产和市场的垄断:2、外国开始模仿,创新国产品在外国的竞争力下降;3、外国模仿者开始向第三国出口,创新国出口受到影响

4、外国产品进入创新国市场,创新国开始从出口国变为进口国。

四、国际贸易新要素禀赋理论

1、人力资本说(凯南1966美国)

2、研究与开发说:罗伯特-鲍德温、格鲁伯(W.H.Gruber)和佛农(R.Vernon)、基辛(Kessing)

3、信息贸易理论

五、新贸易理论

1、产业内贸易理论与产品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分为两种类型:

1、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

2、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符合产业内贸易标准的商品分两类:

1、同质产品:指那些消费者偏好完全一样,从而相互之间存在着完全替代性的产品。由于市场区位、市场时间的差异也存在国际贸易。

2、差别产品:又称异质产品,指那些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用途基本相同,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