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篇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第2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
《世纪金榜》2017高考历史(通用教)二轮专题通关课件第一阶段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2.1.5
![《世纪金榜》2017高考历史(通用教)二轮专题通关课件第一阶段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2.1.5](https://img.taocdn.com/s3/m/6871620743323968011c92bb.png)
【命题人揭秘】 (1)关于命题:考查学科素养之历史解释。材料中的历 史叙述是“公民……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 为”,解释的是当时雅典公民的自由有一定的限制。 (2)一题多解:从自由与权力的相对性角度分析亦可, 即自由是在法律范围内的自由。
【解析】选C。古代雅典留给人类文明最大的成果是 其民主政治,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达到完备的程度,故 A错误。雅典城邦不禁止自杀,而是自杀行为须得到城 邦的允许,故B错误。公民试图自杀是个人行为,但这 一个人行为必须得到允许,这说明公民个人自由受到 严格限制,故C正确。D与题干材料无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事物进行描述和阐释的 能力,第(1)题,主要是通过阅读理解材料分别对孟子 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进行归纳概括。依据材料一信 息可概括出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的法制 观念;依据信息“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可 概括出当法律与人伦发生冲突时,维护人伦的法制观 念。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可归纳概括出苏格拉底的法 制观念。第(2)题首先判断出孟子和苏格拉底生活的 时代,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其社会背景。 回答历史价值时,要从人类法制思想史的角度分析其 深远影响。
【拓展延伸】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说明
古希腊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渊源
项目 政治
经济
影响
创造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为近现 代民主政治制度所借鉴;法律制度也成为西 方法律制度的蓝本
工商业、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发达,政府鼓励 工商业的发展,这种面向海洋的经济形态成 为欧洲工业文明的先声
项目
影响
二、经济文明 1.希腊:雅典等希腊城邦,良港众多,航海和海外贸易 条件优越,奴隶制工商业经济发达,为古希腊辉煌文明 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2.罗马:公元前6世纪以来,随着罗马的扩张和国际交 往的扩大,罗马的奴隶制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得到了 充分发展。
《世纪金榜》2017高考历史(通用教)二轮专题通关课件第一阶段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2.1.4
![《世纪金榜》2017高考历史(通用教)二轮专题通关课件第一阶段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2.1.4](https://img.taocdn.com/s3/m/85bfcb5daf1ffc4ffe47acbb.png)
【命题人揭秘】 (1)关于命题:考查学科素养之历史解释。江南地区百 年前后雇工待遇与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一现象 本质上是手工业经济发展的反映。 (2)一题多解:本题还可以结合明朝江南地区工商业市 镇的大量兴起与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来分析。
【解析】选A。材料中“百年前”与“如今”雇工待 遇的变化,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手工业者地位上升,这与 市镇经济及手工业发展密不可分,故选A。材料反映明 清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提高,未涉及是否重农,故B错误。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C。随 着一条鞭法出台,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排除D。
考向二 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及原因 1.新经济现象: (1)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 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3)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
(4)各地之间和内部,尤其是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涌 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5)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 弱。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逐渐向边地迁徙,向 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
【拓展延伸】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行省制度、选官制度体现了 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 (2)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 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3)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 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特征。
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 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 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 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 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 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2
![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 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2](https://img.taocdn.com/s3/m/f37e02c926fff705cc170a71.png)
3.宋元时期 (1)宋代:中央增设参知政事、________和三司使,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地方设置知州、通判、转运使分割 地方行政权、财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元代:中央以________为最高行政机构,直辖河北、山 西、山东等地;设________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 方实行________, 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影响:兵权收归中央,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混乱局 面;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带来“兵不知将, 将不知兵”的弊端,战斗力低下;军队数量膨胀,增加政府财 政负担,带来冗兵冗费弊端。 (回答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第一时间巩固
反思学习,实践
1.唐初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但后来借口李世民即位前 曾任此职, 唐朝便不再置尚书令, 仅以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其事。 唐代中央机构的这一变动反映出统治者的深意是( A.为了改变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 B.力图保持三省长官之间权力的平衡 C.竭力维护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秩序 D.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
解析:根据题干中“不再臵尚书令,仅以副长官左右仆射 领其事 ” 可知其目的是分割尚书省权力以达到三省权力的平 衡,以最终实现加强皇权的作用,故 B 项正确。
答案:B
2.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 结: “三代以上出于学, 战国至秦出于客, 汉以后出于郡县吏, 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对此分析正确 的是( )
02 高效课堂合作探究
全程互动导学,活化学科思维
考点一 通史主干整合
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 提炼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扫除盲点 [主干知识]
1.魏晋南北朝时期 (1)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__________使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专题讲座1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融会贯通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专题讲座1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融会贯通](https://img.taocdn.com/s3/m/4460dac4f7ec4afe05a1df28.png)
专题讲座(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融会贯通专题知识整合重组类比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2.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3.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用于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专制集权制度的继承与创新朝代中央机构地方机构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朝汉武帝设立中朝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恩令”;刺史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中期的藩镇北宋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使)收地方权力。
文官做知州,通判监督;中央掌控地方财政元朝一省制(中书省) 宣政院行省制;宣慰司管理边疆事务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废除行省制,设三司清朝军机处沿用行省制发展趋势中央政府机构日益完善;相权削弱直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地方自主性减到消亡,皇权加强小,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1.秦汉秦始皇置御史大夫监察中央官员;西汉武帝时期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2.隋唐监察制度更完善。
3.宋、元、明、清宋代设立通判监察地方官;元代设御史台,明清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与初步发展;汉代耦犁和一牛挽犁法;唐代曲辕犁。
2.基本特征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播种工具耧车。
(2)生产技术: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
(3)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
3.基本模式:小农经济(1)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2)特点: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妇织;自给自足。
(3)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制夏商周时期以井田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战国时期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体地位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推行的土地国有制享誉世界的手工业管理方式产品用途劳动力官营手工业政府经营官府、皇室专用;不流通无偿征调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市场流通个体工匠家庭手工业家庭农户自主经营家庭消费、交纳赋税;部分流通农民自身冶金业商周青铜器铸造;春秋开始冶铁;南北朝发明灌钢法制瓷业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两大体系;宋朝五大名窑;元代青花瓷;明清彩瓷、珐琅彩纺织业丝织业:唐朝吸收波斯风格与织法;明清在苏杭设织造局棉纺织业:南宋兴起,元朝改进技术;明朝后期,棉布成为主要的衣料商业的发展与对外贸易时期概况先秦“商人”出现;官府控制;私商的发展;市场的形成秦汉推行重农抑商;开通丝绸之路隋唐市坊分开的城市布局;“柜坊”“飞钱”的出现;市舶使专管外贸宋元使用“交子”;市坊界限打破的城市布局;夜市与早市兴盛;海外贸易发达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的涌现;商帮的活跃与兴盛;对外贸易渐趋萎缩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历程:秦国商鞅首倡,历代沿用。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优选习题 阶段训练1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优选习题 阶段训练1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https://img.taocdn.com/s3/m/5ca1fc341ed9ad51f01df2ef.png)
学习资料专题阶段训练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1.(2017·9月浙江金华十校高三联考)分封诸侯之制度肇始于西周。
研读下图,可知( )西周分封的重要诸侯国示意图①诸侯国主要集中于都城以东②当时的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③周文化形式覆盖黄河中下游④同姓亲族多受封于边远地区A.①④B.②④C.①③D.③④2.(2018·浙江丽水高二下期末)《殷商制度论》载:“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然使于诸子之中,可以任择一人而立之;而此子又可任立其欲立者;则其争益甚……而嫡庶之法亦与之俱生。
”该史料主要说明( )A.分封制实施的必要B.嫡庶之法产生的缘由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宗法制下的等级森严3.(2018·浙江宁波十校联考高三上期末)下列关于两汉“刺史”与“州”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汉武帝时设刺史②刺史最初主要监察地方政治③该制度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④州在东汉后期演变为郡县之上的高一级地方机构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4.(2018·3月浙江绿色教育联盟高三)地方志是对一个地方的记载和记述。
《华阳国志》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据此可知,“华阳国”位于今天的( )A.四川B.陕西C.河南D.山东5.(2018·3月浙江十校联盟选考模拟)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两汉时期农业就达到精耕细作水平,在此起关键作用的是农业工具的发明和改进。
这些“发明和改进”包括( )①出现曲柄锄和耧车②发明了铁铲和铁锄③从耦犁到一牛挽犁④从直辕犁到曲辕犁A.①②③B.①③C.③④D.①②④6.(2017·9月浙江台州选考模拟)古代某思想家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A.“民贵君轻”“君舟民水”B.“制天命而用之”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D.“兼相爱、交相利”7.(2017·10月浙江选考模拟)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
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 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模块整合1
![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 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模块整合1](https://img.taocdn.com/s3/m/cc51d29dec3a87c24028c470.png)
2.形成差异的原因 (1)就地理条件而言, 中国平原多, 为形成统一局面提供了 可能性,为农业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 性,需要国家统一,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提供了经济基 础。 (2)希腊多山、多港湾,适宜工商业和航海业的发展,有利 于形成平等、民主、协作的民主精神,有利于形成小国寡民的 城邦民主政体。
三、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进与科技文化 专题主线 1.古代中国思想上起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 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 中国思想相对活跃,秦汉至宋元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 历程如下:
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 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 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佛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 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对专制)。
3.西方人文精神起源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重点研究人与社 会,强调人的价值与作用。公元前 5 世纪,在雅典奴隶制民主 政治繁荣的背景下,智者学派兴起,提出了 “ 人是万物的尺 度”,充分肯定人的尊严与权威。苏格拉底更加关注人的伦理 道德,提出了“认识你自己”和“美德即知识”。雅典的人文 精神成为西方文明之根, 为近代人文主义的复兴及成熟奠定了 基础。
专题拓展 中西方早期政治文明的不同发展方向及认识 1.不同发展方向 (1)春秋战国时期与同时期的古希腊均处于分裂状态。 春秋 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从分裂走向统一、从奴隶社会 向封建社会过渡,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古希腊小国寡民、 城邦林立。 城邦处于奴隶制的鼎盛时 期,实行民主政治,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2.科技成就:古代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领 先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文学与艺术成就:从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国文学经历 了《诗经》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 展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独具 东方神韵,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是戏曲艺术 的瑰宝,成为我国的“国粹”。
《世纪金榜》2017高考历史(通用教)二轮专题通关课件第一阶段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2.1.3
![《世纪金榜》2017高考历史(通用教)二轮专题通关课件第一阶段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2.1.3](https://img.taocdn.com/s3/m/f4b7c2cf910ef12d2af9e762.png)
2.科技: (1)宋代:_活__字__印__刷__术__、__火__药__和指南针三大发明进一 步完善和西传。 (2)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_授__时__历__》领先 世界;王祯的《农书》特别重视农具及农业技术。
3.艺术:
文 学
宋代文学以_词__著称,豪放派代表有_苏__轼__和辛 弃疾;婉约派代表有柳永和_李__清__照__;元代以 _散__曲__和__杂__剧__为代表;宋元时期出现话本
去求解释。开国时的大政方针有了错误,致国势积弱不 振,到了中期和南宋以后,以格物穷理为志向的道学家 出来,有什么办法呢?他们没有政权,更没有兵权,而且 他们所专门研究的问题,也只是宇宙、人生、文化、心 性方面的根本问题,与军事、政治、财政并没有直接关 系。把由开国时国策错误所引起的危机,大政治家如范 仲淹、王安石尚无法挽救的危机,强要程伊川、朱晦庵 这些道学家负责,恐怕走错了门道了吧。
【典例2】(2016·张家界模拟)(节选)阅读材料,完成 下列要求。 材料二 普通批评宋儒的人,大都把宋朝国势的衰弱, 和宋明之亡于异族归罪于宋儒,说宋儒只知道“平时 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甚至于说宋学盛行 时期,就是民族衰亡时期。宋明理学,好像是不祥之物。 在我们看来,这都是只就表面立论,似是而非的说法。 宋朝受制于异族,似乎主要的应该向军事和政治方面
【解析】选B。由材料中“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 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 户’”,可知宋代出现了土地的高度集中即土地兼并 现象;多数封建政府都采取过抑制兼并的措施,北宋政 府却“不抑兼并”,导致兼并现象严重,故B正确。
考向二 宋明理学的特点 1.宋明理学是哲学化的儒学:传统儒学经由宋元明时 期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仁、义、修身、 和谐等)发展成哲学理论体系(如理学的“天理论”, 仁义礼智等都包含其中)。
《世纪金榜》2017高考历史(通用教)二轮专题通关课件第一阶段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2.1.1
![《世纪金榜》2017高考历史(通用教)二轮专题通关课件第一阶段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2.1.1](https://img.taocdn.com/s3/m/84e00ac2f90f76c661371a63.png)
【命题人揭秘】
(1)关于命题:考查学科素养之历史理解。国家档案文
献是一个政权重要制度、重大事件及治国理念等重要
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
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
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
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
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
发展。(10分)
【拓展延伸】中国古代影响小农经济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犁、牛耕的普及;②农 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 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③封建 政府的扶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
1.政治: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
秦国进行商鞅变法;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2.经济: 土地私有制形成 铁犁牛 (1)农业:井田制遭到破坏,_______________; 小农经济 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 耕推广;自给自足的_________
的经济形态;实行重农政策。
官营手 (2)手工业: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以_______
考向二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篇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篇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https://img.taocdn.com/s3/m/3764dc30336c1eb91a375d8c.png)
1.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 )
提示:废除丞相的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置内阁的是明成祖朱棣。
2.明朝的内阁制与之前宰相制相类似。( × )
提示:在宰相制下,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 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内阁制是君主专 制强化的产物,根本不可能真正制约皇权。
5.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参与机要政务,有一定的决策 权。( × )
提示: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都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 权。
6.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的政治制度。( × )
提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集权趋势,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古 希腊、罗马)具有强烈的民主色彩,两种文明制度分别与当地的大河文明和海洋 文明相适应,但不能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
7.手工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表 现。( × )
提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不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表现,相反它反映了 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8.闭关锁国是禁绝对外贸易。( × )
提示:闭关锁国不是禁绝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9.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 政策的实行。( × )
3.商业发展 (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 商业资本 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 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3)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等地区, 工商业 市镇大量涌现。 (4)商帮: 区域性 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帮。 (5)政策:对内继续推行 重农抑商 政策,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 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2017高考历史二轮温习第一部分通史专题冲破模块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1先秦秦汉__中国古代文明
![2017高考历史二轮温习第一部分通史专题冲破模块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1先秦秦汉__中国古代文明](https://img.taocdn.com/s3/m/ef04ecfaa8114431b90dd8ec.png)
课时作业1 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进展时刻:45分钟总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6·湖南郴州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中国衣冠衣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眉目,到周朝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那么显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风俗”的现象。
这说明先秦时期( )A.衣饰多元成为主流B.品级政治走向消亡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D.宗法礼法慢慢崩溃解析:战国时期衣饰多元仅仅是种现象,衣饰由“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到多元化,背后显示的是宗法品级的崩溃,故A项错误;材料衣冠衣饰的转变并非是品级政治走向消亡的反映,依照所学知识品级政治也没有走向消亡,故B项错误;材料与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显示的是宗法礼乐制在春秋战国时期慢慢走向崩溃,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6·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
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
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
造成姓氏不分的要紧因素是( ) A.贵族政治的慢慢没落B.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C.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D.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解析:此题要紧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经历和明白得的能力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依照题干中“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
”可知春秋以后随着奴隶制的瓦解,贵族政治的慢慢没落,氏以别贵贱的作用慢慢丧失,因此氏与姓已难分辨。
因此A正确。
B民族地域界限还存在,没被完全打破;C平等意识在那时错误;D宗法观念至今仍存在,没消亡。
答案:A3.[2016·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一模]有学者以为“用现代的说法,能够说战国的军队在硬件上多数相同,即弓弩、青铜武器与盔甲。
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
秦国“软件”是指( )A.有效的治理制度B.优越的地理位置C.承继了西周国土D.初创了郡县制度解析:此题要紧考查秦国的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作业2专题一 农业文明时期的中国和世界 含答案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作业2专题一 农业文明时期的中国和世界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4433df04a1b0717fd5ddcf.png)
课时作业(二)一、单项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
这表明当时()A.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B.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C.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D.三教合一有了新的发展答案 A解析儒学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以后,一直居于正统地位。
官方意识形态受到挑战,说明文化观念上不再是儒学一统天下,也就是文化观念的多元化,A项正确。
儒学并未失去正统地位,B项错误。
佛、道、儒三教合一应在隋朝以后,D项错误。
当时只是一些人崇尚“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并不能说明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C项错误。
2.西晋在品官“占田荫客令”中,品官按其尊卑(即品第,由第一至第九品)可占田(下图),荫亲属及非亲属(即佃客和衣食客)。
官吏无论占田多少,所有官吏和他们的亲属,可免除一切课、役。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西晋时期()A.士族地主享有等级特权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强C.租佃关系开始产生D.中央集权受到侵蚀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
由“占田荫客令”的规定来看,“官吏无论占田多少,所有官吏和他们的亲属,可免除一切课、役”必然会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影响中央集权统治的物质基础,从根本上看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
A 项是在描述现象,不是本质;B、C两项从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3.据史书记载:“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玄宗开元年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设吏房、户房等五房,分掌庶务,“其政事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
这一变化说明了()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职权重合B.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处理政务的机关C.宰相失去议定军国大事权力D.唐初三省权力制衡关系被完全打破答案 B解析根据所学门下省负责审议封驳,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材料说的是中书门下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设吏房、户房等五房,分掌庶务,‘其政事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可知中书门下掌握着吏、户等行政权力,分掌庶务,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设吏房、户房等五房,分掌庶务”可知宰相依然拥有行政权力,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及唐朝三省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世纪金榜》2017高考历史(通用教)二轮专题通关课件第一阶段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2.1.2
![《世纪金榜》2017高考历史(通用教)二轮专题通关课件第一阶段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2.1.2](https://img.taocdn.com/s3/m/afcc1dc9941ea76e58fa0463.png)
【命题人揭秘】 (1)关于命题:考查学科素养之历史理解。科举制实行 “自由投考”“差额录用”能调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因此客观上有利于推动社会教育文化的发展。 (2)一题多解:本题还可以通过比较察举制、九品中正 制和科举制的不同特点得出结论。
【解析】选D。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和做官结合起来, 有利于提升官员的文化素质,客观上必然也会推动社 会教育文化的发展,故D正确;A说法过于绝对;B是汉代 察举制的选官标准;C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能和学识, 世家子弟也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故C说法不正确。
【命题人揭秘】 (1)关于命题:考查学科素养之史料实证。材料表明了 在唐代佛、道地位不断发生变化,说明了儒学的地位 稳固这一事实。 (2)一题多解:除上述方法分析以外,还可以结合儒学 在古代中国的地位来分析。自汉代以来,儒学其主流 文化的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这与儒学逐渐调整与 现实的关系,服务于现实政治有关。
科举制
隋唐 考试成 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 至清末 绩 密联系起来
2.演变趋势: (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2)选拔方式:地方评定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3)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 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典例2】(2016·全国卷Ⅱ·T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 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 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3)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 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 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 大改革和进步。
3.军事制度: (1)府兵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对其进行调整和健 全,有利于巩固边防和加强中央集权。 (2)募兵制,唐玄宗建立,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 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模块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1.1.1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模块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1.1.1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https://img.taocdn.com/s3/m/7224d3d367ec102de3bd895a.png)
表明西周时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在西周 C
时并未受到严重挑战
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用的礼器和战争用
D 的兵器,从商代到西周,其功用并未发
生重大改变
正误 × √ × ×
错因归类 基础知识不牢
历史概念不清 知识理解不透
[历史追问]上题中提到的“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 战”,那么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何时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依据 是什么?宗法制度受到严重破坏后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影 响?
提示:①受到严重挑战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②一些诸侯国不再听从周王的命令,“礼乐征伐自诸侯 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大宗与小宗之间的关系遭到破 坏。 ③嫡长子继承制基本为后世封建王朝采用;“尊宗敬祖” 的观念保留了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一体”深受宗法 制的影响;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弊端,如重男轻女、 传宗接代的观念、家长制、任人唯亲等。
答案:B
考点深化拓展
热点考向,重难探究
1.对宗法制理解的两个核心点
(1)宗法制是商周时期确立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它有严
格的规定和很强的约束力。宗法观念是保留在人们头脑中的一
种理念和思想,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和制度约束力。宗法制度
随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而消失,但宗法观念至今仍存在
于绝大部分中国人的心中。
第一时间巩固
反思学习,实践检验
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
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
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
周社会在政治上( )
A.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
B.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模块能力培养 一、通史纵横 用联系的观点记牢历史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模块能力培养 一、通史纵横 用联系的观点记牢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7dcc7e4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b.png)
[政治、经济、文化——交相辉映]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变革 1.分封制和宗法制
(2)医学: ①《黄帝内经》:战国编撰、西汉成书,奠定了我国中医 学理论的基础。 ②《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编撰,奠定中医临床学的 理论基础。 (3)天文学成就: ①《甘石星经》(战国):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 ②张衡(东汉)的贡献:发明浑象仪;发明候风地动仪,用 于测定地震方位。 (4)造纸术的发明: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
(2)代表人物及主张:
派别 代表 时间
地位
主张
核心:“仁”;政治:以德治
孔子 春秋 儒学创始人 民,克己复礼;教育:有教
无类
被尊为“亚圣
儒家 孟子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论;
荀子 战国 集大成者 性本恶;礼法并用;制天命
而用之
派别 代表 时间
地位
主张
世界的本原是“道”;“
高行政机构,其 军权和财政 改变了藩镇割
长官行使宰相职 权,强化中 据的分裂局面,
发 北 中 权。又设参知政 央集 权。削 强化了中央集
展 宋 央 事、枢密院和三 弱地方,消 权。造成“三冗
司使分割宰相的 除地方割据 ”“两积”的局面
行政权、军权和 的物质基础
财政权
朝代
主要内容
特点
影响
派文臣出任州郡 分割宰相的军权 改变了藩镇割
2.手工业 (1)先秦时期: ①夏、商、西周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③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晚期冶铁业发展起来;丝织业发展较快。 (2)秦汉时期: ①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②瓷器生产技术日益成熟。 ③丝绸之路开通,丝绸外销激增。
2017高三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复习: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
![2017高三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复习: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https://img.taocdn.com/s3/m/962baa3baaea998fcd220e14.png)
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之间的联系必修第二册(经济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教师一、复习准备:1、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农业自远古时代开始就占据地位。
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
3、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经营为主。
4、,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
5、使得无数小农破产。
开明的政治家们想,以缓和社会矛盾,而往往不能成功。
6、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二、主干知识1、阅读材料:一、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二、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说明:农业在我国古代有着怎样重要的地位?2: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发展变化?它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总趋势:耕作技术具体变化:动力:方式:反映:3、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4、水利在农业发展中有何作用,历代对水利的治理有哪些?5、奴隶社会时土地制度是?后来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6、不利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有何危害?7、造成土地兼并的原因是?历朝封建统治者都想改变这一问题,为何?但无成效,又为何?为此农民们有怎样的要求?8、结合图文材料和本课所学,谈谈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三、拓展阅读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所谓“男耕女织”,即是典型的小农生产形式。
它的特点:土地块小而散乱;生产资料分散;土地私有并不断发生兼并和分割;经营方式趋于分散;沉重的租税剥削和超经济的压迫;脆弱的佃农、自耕农如汪洋大海;极易涌现破产逃亡、背井离乡之潮;小农业辅之以家庭小手工业。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农业文明时期的中国和世界 第3讲 魏晋南北朝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农业文明时期的中国和世界 第3讲 魏晋南北朝](https://img.taocdn.com/s3/m/9fc1d60952d380eb62946dc3.png)
• (2014·海南单科·T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 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 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 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 制的目的是 ( ) • A.抵制土地兼并 • B.促进人口增长 • C.增加财税收入 • D.稳定个体小农
• (2014·重庆文综·T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 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 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 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 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 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经 济
文 化
思想:焚书坑儒(“以法 为教,以吏为师”) 科技: 文艺:统一文字(小篆 )、 隶书、兵马俑
专题一
农业文明时期的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220——589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魏晋南北朝(220—589)
北朝 魏 东 蜀 汉 南 吴
方 北 方
十六国
北魏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 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 宗法制、礼乐制
春秋战国
大变革: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瓦解
经 济
1.农业: 1.农业: 土地制度:井田制 土地制度: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渐 耕作方式: 形成 石器锄耕(少量青铜农具)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得到推广 经营方式:千耦其耕 生产技术:注意精耕细作, 2.工商业: (垄作法、都江堰和郑国渠) “商人”“工商食官” 经营方式: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商朝已烧制瓷器 西周晚期已有铁器(青铜时代)2.手工业:三种形态产生,冶铁 3.商业:商人地位提高(大商人和都市) 商朝有了织机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板块3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_明清试题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板块3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_明清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42f85316336c1eb91a375dda.png)
板块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河北保定模拟)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
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
”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
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 )A.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B.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C.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D.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解析:C 本题材料提到“治天下者,正家为先。
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
因此选C。
2.(2017·安徽江淮十校三模)有学者指出:明朝完整的科举考试共有三场,不仅包括《四书》《五经》的记诵,还包括诏、诰、表、判和策问等内容,八股文只占第一场中的一小部分。
假如只知道有第一场,那么这个所谓科举,只不过是其全部内容的1/4甚至1/5而已。
材料旨在说明( )A.科举考试存在复杂程序B.应该全面评判科举制度C.八股文不利于人才选拔D.应辩证评价八股文考试解析:B 题干材料表明八股文考试只占科举考试内容的一小部分,不能因为八股文的僵化形式而管中窥豹否定科举制度,应对其进行全面分析,故B项正确。
3.(2017·河南郑州一中入学考试)雍正帝用暴力手段打击腐败,维护政治生态的同时,也袒护功臣后代、八旗子弟,特免勤职官员。
乾隆帝则鉴于官场人心不稳,干脆对官员采取宽容政策。
嘉庆帝更是把和珅贪墨所得收入自己囊中而不是缴纳国库。
这说明清朝惩治贪腐的目的主要是( )A.维护君主利益B.清除政敌势力C.保持官场稳定D.提高行政效率解析:A 从材料清朝各代君主的惩治贪腐措施,及清朝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的史实,可知清朝惩治贪腐的目的主要是维护君主利益,故答案为A项;清除政敌势力不是目的,是维护皇权的手段,故排除B项;清朝皇帝惩治贪腐有维持官场稳定的目的,根源依然是维护皇权,故排除C项;提高行政效率最终的目的也是维护君主的统治,故排除 D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微练2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贵州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金史》记载“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
上述材料说明( )A.监察是丞相的一项重要权力B.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C.监察机构的权力来源于皇权D.对监察官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分析得知,丞相监察职责是在特定时期、特殊情况下被赋予的,并非丞相的本职,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从汉代的刺史、唐朝丞相、金朝纠弹之官的设立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完善过程,故B项正确;监察机构的权力虽来源于皇权,但与材料内容和宗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监察官员素质的要求,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6·安徽六安一中高三下期一模考试文综)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
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 )A.成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B.完全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C.有效地制约了皇帝滥用权力D.实现了民主政治的最初创建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唐代的相权在决策和行政方面都实现了分层,按照严格的运作流程行使权力,说明唐代的行政权力实现了分割,A项正确;B项“完全保证”和C项“有效地制约”说法绝对,排除;唐代的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不是民主政治,D项排除。
故选A。
答案 A3.(2016·山东实验中学高校招生模拟文综测试)依据下列史料反映的信息,按时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举取士要当质以史学、询以时政”是隋唐时期;“诏郡国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诣公车”是汉代的;“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于巩以奉王”是西周时期分封制;“为本州大中正,访问铨邑人品状”是魏晋时期,依据时间排序,C符合题意。
答案 C4.(2016·山东德州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
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
这反映出当时( )A.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C.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D.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解析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能够选拔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世家大族出身的宰相不到宰辅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因此不能说明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故B项错误;世家大族出身的宰相数量众多,反映出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故C项正确;宰相中虽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但却并非职位承袭,而是科举出身,故D项错误。
答案 C5.(2016·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元代地方政务一般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
这一制度在当时被称为圆署或圆坐署事。
该制度( )A.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B.减少了政权的民族色彩C.体现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专制解析中书省是元代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与材料“元代地方政务”无关,故A项错误;元代地方政务(行省内部)实行的是圆署或圆坐署事,即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保留了元代蒙古贵族集体决策的民族色彩,故B项错误;圆署或圆坐署事是蒙古贵族内部比较民主的集体决策方式,体现了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故C项正确;元代地方政务实行圆署或圆坐署事,使每个地方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这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故D项错误。
答案 C6.(2016·安徽六安市一中高三下期综合训练)下图是出土的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的抄件片段。
据此可知当时( )张文信于康海多边【处】租取田五亩,直价【租价】一亩麦小一斛……若到六月(租价)不了者,一罚入康(海多);若到种田之日,不得田佃者,一斛罚二斛入张文信。
两和立契书,画指为记。
契两本,各执一本。
田主康海多租田人张文信知见人霍寅武、白六洛、赵胡单A.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B.农耕经济开始向河西走廊扩展C.均田制已经被迫彻底废弃D.一些经济活动蕴含着契约意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给出了一张租田契,从这张租田契中我们能知道当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种契约意识,通过契约来保护自己的土地利益;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除了租佃制之外当时还有均田制的存在,因此C选项也错误。
B选项不是材料的主要含义,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答案 D7.(2016·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阶段性检测)宋太宗曾“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五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江北诸州,亦令就水广种粳稻,并免其租”。
宋统治者的这种做法( )A.促进了南北作物品种的交流B.体现了政府以发展农业抑制商业的举措C.标志着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D.反映出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解析鼓励江南种粟、麦,江北种粳稻,这促进了南北作物品种的交流,故A项正确;材料与重农抑商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精耕细作,故C项错误;材料不仅涉及江南,也涉及了江北,未体现重心南移,故D项错误。
答案 A8.(2016·福建漳州八校高三下期第三次联考文综)“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分工过细B.利益内耗C.管理僵化D.外部竞争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官营手工业如果分工过细导致利益降低,最终结果就是分工发展被迫终止,分工过细只是导致效益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是主要因素,故A项错误;利益内耗指的官营手工业下,分工过细,导致代理链拉长,管理成本增加,最终导致利益内耗增加,成为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故B项正确;材料仅仅提到管理成本增加,并未涉及管理僵化,故C项错误;外部竞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B9.(2016·河北保定高三下第一次模拟文综)唐朝长安城内宣阳坊里开设有彩缬铺,延寿坊里有金银珠宝店,丰邑坊有出租丧葬用具的店铺。
这表明当时 ( ) A.宅第逾制现象明显B.市民的商业观念发生了改变C.坊市分离制度难以维持D.工商业者与政府的矛盾比较突出解析材料文字“唐朝长安城内宣阳坊里开设有彩缬铺,延寿坊里有金银珠宝店,丰邑坊有出租丧葬用具的店铺”说明“坊”和“市”的界限已打破,没有体现出住宅的逾制现象,故C项正确,A项不选;材料体现了坊市制度打破的状况,并没有体现出商业观念的改变,也未体现出工商业者与政府的矛盾,故B、D项不选,故选C。
答案 C10.(2016·四川资阳市高三下期第三次模拟文综)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范仲淹创有范氏义庄赡养族人,各地士绅纷纷效仿,办有“义仓”“义学”“义冢”,等等。
这一风气逐渐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A.强化对乡里的控制B.重建三代宗法制度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D.儒学深入社会生活解析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强化对乡里的控制,故A项错误;重建三代宗法制度不符合宋代的时代特点,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土地兼并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义仓”“义学”“义冢”等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的观念,故D项正确。
答案 D11.(2016·福建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检文综)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
”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A.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C.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史料的能力,材料主要阐述了北宋时水师在海上辨别方向时,晚上依靠星星,白天则依靠太阳,只有在阴雨天气时才用到指南针,据此可知指南针在当时水师辨别方向时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综合可判断出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的发展均起到了促进的作用,A项符合题意;B项“迷信”的表述与题意无关,C项“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材料中无体现,D项“各国”的表述不合题意,题干中只是谈到中国北宋时期,排除B、C、D。
故选A。
答案 A12.(2016·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读下图,下列作品体现的共同特点是( )A.“笔墨当随时代”B.“以形写神”C.“人与物者,其多至不可指数”D.“图之工妙入神”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用诗歌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急剧变化时期的社会现实。
关汉卿是元曲的代表。
《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马远艺术上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尤善于在章法上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
由此可知,答案选A,其他选项不符合,排除。
答案 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016·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
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
……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
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
……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
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材料三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
……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
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