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诗(可编辑修改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 届高三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三)
万里江ft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
登临诗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登临诗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2.用典。
二、学习过程
(一)高考真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9 江苏卷)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ft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ft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ft、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ft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ft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 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 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 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8 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ft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 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2011 湖北卷)
登城望湖楼晚景
刘敞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ft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 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2 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 分)
(二)登临诗的常见意象:流水,落叶,青ft;常用手法:即景抒情,用典;常见意境:伤感,愁苦
(三) 登临诗的常见情感:
意象多数为物象,但也有特殊的,比如说“登临”,它是一个动作。“登临”是常见
且内涵丰富的一个意象,它构成唐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唐诗宋词选读(选修)》
(苏教版)所选的 31 首唐诗中,涉及到“登临”意象的就有滕王阁》《与诸子登岘ft》《登柳
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西塞ft怀古》《九日齐ft登高》等 8 首。
一般来说,登高(ft)、登楼、登台(阁)都属于“登临”的范畴。“登临”何以能成为
意象?在这个动作之中,是否也包含着人的情感?常言道,“登楼必愁,登台必悲”,可见,
是登临能触发人的悲愁——这一文学永远的情感主题的特点,使得它成为独特的意象。然而,
大家去登高ft也好,登楼阁也罢,或是远眺美景以舒畅心胸,或是因循胜迹、追慕古人,大抵乘
兴而来,当然也有本身愁思满怀而欲借登临一抒其内心郁闷的,却绝没有人会为了故意生发自己心中的愁苦而特意去“登临”。那又为何常常会败兴而归,无愁生愁、愁上加愁呢?
登临必到高处,到高处则视野广阔、一览无遗,胸襟为之开阔,无所阻碍,一种浩然
之气顿时从中喷涌而出,从而获得某种期待的生命意义,正所谓“荡胸生层云”,可借此暂
时从世间琐事中挣脱,无复辗转腾挪于其间。故而登临初是兴致盎然的。但伫立高处,人
迹少至,在获得一份宁静的同时,也易将登临者的思绪拉入对自己生活、生命的思考之中。原因在于,登上高处,看到天地的广阔、宇宙的无穷,联系自身,极易产生自我的渺小之
感:登上高处,也极易感受到周围物体的细微的变化,于是感受到时间的邈远和不以人意志
为转移的流逝,常常让人思古人、追来者,发出生命短暂的慨叹。所以,登临的结果往往是
愁思满怀。
诗歌中登临的时间大多在春、秋季节。并不是在夏、冬时分没人登临,而是因为春日
之融融迟迟能触发登临者对自己境遇的感伤,暮春的阑珊之景也能引发登临者的伤春之感: 而
秋天的肃杀、萧条、凄凉,更是古往今来人们悲凉情感生发的主要季节背景。春与秋本,身就是
人们情思多发的时节。
"登临"意象包含的情感之多,构成了"登临"丰富的内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感怀身世
自古以来,身世不畅者多喜登临,他们本欲借广阔之景聊以自慰,希望获得精神的超脱,但往往却更深地沉浸于其间,咀嚼自己的遭遇,触发出催人泪下的愤懑抑郁之情。比如陈子
昂以歌当哭,通过《登幽州台歌》中广袤无垠的时空背景,刻画了自己独立苍茫、怆然涕下
的形象,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知音难觅、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等复杂情感。又如杜甫《登
高»,诗人本乘兴而登,却无端因夔州的辽阔之景而顿生艰难潦倒的困苦之情,再加上白发日多
却因病断酒,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愁。
(2)思亲怀乡
古人安土重迁,一般不轻易离家出门,一旦迫不得己而抛家离乡,则思亲怀乡之情将一直萦绕左右,那低回吟唱,真挚动人,也成为中国文学永恒的主题:戍边将士登临,伴随着
他们思乡思亲之情的是对无休无止战争的厌恶:旅人登临,伴随着他们的是一颗四处飘零、
疲惫不堪的焦灼之心,一种对精神家园的渴望和呼唤:思妇登临,伴随着她们的是独守空闺、亟盼夫归而不知其在何方的愁绪。大凡登临思乡思人,或是送目远看却被青ft、浮云阻隔、遮蔽,不能极望天涯:或是望尽天涯,那人却在天涯之外、杳不知其踪:诗人通过巧妙的构思,
再加上精细的描绘,寄寓深沉的悲凉伤感之情。
(3)怀古伤今
众多风云一时的历史人物,众多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都留下了印迹,面对着这些胜
迹或残迹,后来的登临者怎能不怀古,怎能不对历史展开他们的思考?于是吊古伤今、感
时抚事、忧国忧民的情绪油然而生。他们或是因为那些残留的人文景观而感怀身世,发出钦
慕古人、伤己遭遇的感叹,孟浩然《与诸子登岘ft》即是如此:或是凭吊已经荒废的历史
遗迹,探寻历史规律,发出兴亡之感,希望总结历史教训,刘禹锡《西塞ft怀古》即是如
此:或是面对残破江ft,悲叹ft间的破碎、历史的无情和局势的不可扭转,"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ft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戴复古《江阴浮远堂》)即是
如此。
(4)言志抒情
有时登临(尤其是登高)不惟要耗费登临者的体力,更是考验登临者的精神意志。经过
登临的过程,参悟到人生意义之所在,抒发积极的人生理念,这是登临者的本意。比如说
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ft小"(《望岳》)表现了他不畏困难险阻、敢于攀登绝顶、立
志俯瞰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通过普通
的登楼过程,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高瞻远瞩的气魄,也道破了站得高、看
得远的人生哲理。李商隐在"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销雏竟未休"(《安定城楼》)中以凤
凰自比,有力地表白了鲜明的处世态度,既是他登临的自负和抑郁情怀的深化,也是他通过
登临送目抒写的崇高理想的小结。当然,也有故作开阔之语的人,比如杜牧的"但将酩町
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ft何必独沾衣"(《九日齐ft登高》)中所
表露的随安的旷达、豪爽是建立在"尘世难逢开口笑"基础上的,那种愁情是愈想排遣愈不
能遣,情感是挣扎的。
当然,登临的内蕴并不止于上述几种,我们需要知道,登临,经过千百年来的积淀,
其本身己经成为中华文化独特的组成部分(登高长期以来就是一种文化习俗) ,登临的心理
历程也成为我国民族心理构建的组成部分,它已经和我们的生活分不开了。
(四)表现手法
用典: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的目的就是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所谓典
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
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