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的角色行当
粤剧的表演艺术是什么
粤剧的表演艺术是什么粤剧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随着粤语华人的移民及其对粤剧的喜爱和传唱,被传播到美国、加拿大、英国、东南亚等广府华侨聚集地。
如新加坡素有“粤剧第二故乡”之称。
那么粤剧的表演艺术是什么?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粤剧的表演艺术,希望能帮到你。
唱念做打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
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采用平喉演出。
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
除了以音阶来分类,也会以声音特色来分类。
大喉是使用粗犷声音。
同时,粤剧也会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独特唱腔,例如来自福建的广东南音、木鱼、广东的本地民谣粤讴及板眼。
做是指做功,又称身段,即身体表演。
当中包括手势、台步、走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须功、水发、抽象表演和传统功架。
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词。
用说话交代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
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发、玩扇子、武刀弄枪、耍棍挥棒,舞动旗帜等等。
唱腔清朝初期,外江班把戈阳腔及昆山腔传入广东。
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本地班逐渐出现,但唱腔仍以梆子为主。
后来随着昆曲衰落及受徽班影响,转为以西皮二黄为基础唱调。
辛亥革命时期,志士班将戏棚官话改为白话,又称为新腔。
抗战时期,不断有著名老倌冒起,各自钻研粤剧并发展自己的唱腔。
例如:薛觉先的“薛腔”,潇洒典雅,韵味醇浓。
马师曾的“马腔”,半唱半白,生鬼通俗。
小明星的“星腔”,感情细腻,低回宛转,荡气回肠。
罗家宝的“虾腔”则真假嗓结合,清新悦耳,还有以甜、脆、圆、润、娇为特色红线女的“红腔”、新马师曾-清越绵长的“新马腔”、何非凡的“凡腔”、芳艳芬的“芳腔”、陈笑风的“风腔”等等。
身段演员透过象征性的姿态及动作,演绎出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时空的改变及剧情的发展。
基本身段包括:站相、台步、七星步、指掌、云掌、亮相、跑圆台、开门、拉山(云手)、上马及背供。
粤剧介绍
在唱腔和唱腔之间的场面用作衬托演员 动作和渲染气氛之用。
一、粤剧的起源 二、粤剧的历史
五、粤剧的戏服 六、粤剧的音乐与唱
三、粤剧的行当 七、粤剧名伶与粤 剧欣赏
四、粤剧的化装
一、粤剧的起源
粤剧(又名广府大戏)是广东地区 主要戏曲种类,源流上溯明嘉靖年间, 明清两代已见传演,最初的演唱语言是 戏蓬官话,后来渐渐演变成粤语。粤剧 在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等地最常见 ,而且十分流行。粤剧融合了中国其他 戏曲,例如戈阳腔、昆腔等。清朝末年 ,粤剧开始出现广州方言,因为文化人 想利用粤剧作为宣传革命的途径,所以 为了令广州人更容易明白,于是加入了 大量广州话。粤剧早期多在戏蓬内演出 , 戏蓬内设置神像、安放神坛供奉神明。
贱,褶、用子ຫໍສະໝຸດ 老途亦、甚称少广海
均 可 穿 。
;
文 、 武 、 贵 、
青 是 生 角 常 服
, 的不 褶大开
文 低能 子领氅
()
角 穿 官 衣 。
级 , 通 常 武 角 穿 开 氅
穿 用 , 但 身 份 比 穿 蟒
海 青 相 似 。 无 官 者
斜 襟 , 阔 袖 长 袍 , 和
皇 亲 大 宦 之 常 服 , 是
粤剧乐器的种类
吹管乐器 弹拨乐器
拉弦乐器 敲击乐 器
器吹 管 乐
弹拨乐
拉弦乐 器
敲击乐
粤 大喉(男角高腔 剧) 的 平喉(男角平 唱 腔) 腔 子喉(女角专用
【粤剧百科】基本功、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程式
【粤剧百科】基本功、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程式基本功戏曲演员表演程式和表演技巧的基础功夫。
它包括了走圆台、台步、水袖功、扇子功、翎子功、腰腿功、把子功、身段、打武棚等表演基础科目,统称“基本功”。
因为这些表演程式和技巧的掌握和运用,大都与被训练者身体的柔韧程度有关,一般需要演员从小就开始接受专门的训练,所以,凡是基本功扎实的粤剧演员,就被称作是练过童子功(京剧称“幼功”)。
旧时戏班的粤剧演员,几乎都是从小就随戏班生活或在专门教习的机构中练功学戏,行内把他们称作“科班出身”。
他们在练功的时候一律穿着红色的练功裤,因此从科班出身、基本功较为扎实的演员,就被褒称为“红裤仔”(意指穿红裤的少年)。
四功五法表演术语。
是戏曲演员必须训练和掌握的基本功。
“四功”,指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功夫(粤剧曾有“唱做念打翻” 之说)。
“五法”,是指手、眼、身、法、步(一说“口眼身法步”)五种做功的技术方法。
“四功五法”是以上的简称和合称,它是戏曲演员的基本修养和素质要求。
唱念做打表演术语。
这是指粤剧舞台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所有戏曲演员都要训练的四项基本功夫,习称“四功”。
唱,是指演员的唱功,对演唱的技巧和唱腔的处理。
念,指念白的功夫,戏谚有“千斤白四两唱”的说法,体现了念白在戏曲表演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做,是做戏的功夫,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演员的身段和技巧的表演,还有就是演员将人物喜怒哀乐各种情绪准确地在面部表现出来的能力。
打,指武打,除了打武棚中翻打跌扑的跟斗和武功难度技巧外,徒手对打和把子功都纳入打的范畴。
粤剧演员必须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严格的基本功训练。
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
戏曲的表演艺术主要由歌和舞两大要素构成,唱和念属歌,做和打属舞。
其中有些行当演员擅长唱(譬如小生、花旦),有的行当以武打为主(如小武、武旦),有些又偏重发挥做的所长(如武生、丑生)。
他们虽然各有侧重,但每个演员都必须掌握和运用唱念做打这四个方面的功夫,才能充分发挥戏曲艺术的表演特征,才能胜任演出的需要。
非遗系列之粤剧介绍
• 清咸丰年间,粤剧传入广西。
• 清光绪年间,粤剧的名称出现。 • 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改用广州方言 。 • 辛亥革命后,粤剧受文明戏、话剧的影响,20
年代以后又受西方现代电影艺术的影响,从而引 进了时代歌曲和西方爵士音乐,除使用民族乐器 演奏外,还使用了小提琴、电吉它、爵士鼓、小 号等,并改“戏棚官话”为广州方言——粤语 演唱 。 •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 艺人积极挖掘优秀剧目、继承粤剧传统,在艺术 上也全面革新,而且培养了一批新艺人。 • 1953年,广州粤剧团成立。 • 1956年,周恩来给予粤剧“南国红豆”的称号。 • 1958年,广州地区9个粤剧大班合并成立了广东 粤剧院。 • 1960年,广东粤剧学校及其湛江分校成立
2003年开始,粤港澳三地政府将每年11月最后的一个星期日定为 粤剧日,藉以扩阔观众层面,达到推广及保存粤剧的目的。 2006 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 36 [2]。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被 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浅谈小旦在粤剧中的表演程式
舞台艺术研究Research on Stage Art 浅谈小旦在粤剧中的表演程式林碧娴(广东粤剧院,广东 广州 510080)摘要:粤剧又称大戏,是具有多种行当的戏剧。
在粤剧中旦行还可以分成小旦、花旦、老旦等,而小旦是其中最为特殊的一种行当。
小旦在戏曲中的表演程式,不但包含了规范性,并且具有灵活性,因此,有当地人民 将戏曲称为具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和其他民族戏剧相比较,中国戏曲还有一个突出特征为具有高度程式化,戏曲舞台中人物的动作并不是对生活中的人物动作进行模仿,往往是基于生活动作,对其进行详细美化、加工,使其变得更加规范化。
文章着重对粤剧中小旦的表演程式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小旦;粤剧;表演程式一、引言表演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舞台艺术,怎样表演号一场戏的知识就像深不可测的井,越挖越深。
因此,就算演员学习了一部分表演程式,但不同剧情以及人物,表演出来整体效果具有很大不同,不能以为掌握了几种程式就能对所有表演进行套用。
二、表演程式概述程序最初的意思是法式、规程。
它是指中国传统戏曲中以歌舞的方式来展示生活的一种特殊的技术格式。
在戏曲表演中,其表演方式四个组成部分——唱念做打都具有一定程式,这是戏曲刻画舞台形象的艺术语汇。
戏曲可以分为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这三种特征。
程式性主要是中国历代艺术家刻画人物形象需求,结合生活形态、总结、提炼、改变、规范、舞蹈化等赋予表演的基本固定形式。
程式性在戏曲中极为普遍,并且获得了广泛使用,“形成了戏曲对生活的反映,而且和生命形式具有一定的距离”;其取材来自生活,但又比生活更夸张、更有美丽独特的色彩。
如果没有程式,则戏曲鲜明的节奏以及歌舞性则会不断减少,其艺术个性也会逐渐模糊。
也就是说,程式贯穿于戏曲各个部分,但并未对戏曲局部展示,往往是戏曲形势总体构建的特点。
戏曲是一种程式化的艺术,因此,戏曲毫不回避“程式化”,是戏曲严格的程序,形成了自身审美特点的表演优势。
程式如果和人物特定情绪相结合,就能展现自身巨大表现力,让人物精神世界迸发耀眼光彩,获得奇妙的艺术成果。
粤剧十大行当是哪些
粤剧行当经过百年发展,形成了一个非常完备的角色体系。
清乾隆年间,本地班艺人成立行会组织“琼花会馆”时,脚色行当分为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行。
清同治年间以后,十大行当变化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正旦、花旦、公脚、总生、净和丑。
每个行当下还细分多种类别,如旦行的闺门旦、刀马旦、老旦等。
随着历史的推进,许多行当逐渐失传。
现时则以文武生、花旦、丑生行当较为常见。
文武生是别的戏曲剧种中没有的,具有粤剧特色的行当,要求演员既能胜任文质彬彬的书生,也能饰演威风凛凛的武将。
末末为十大行当之首,末脚分公脚和总生两类型。
多扮演年老文弱的人物。
如《三娘教子》中的薛保、《香花山大贺寿》中的曹国舅、《访臣》中的赵普、《六国封相》中的太监之类。
公脚和总生必须挂须演出,公脚多挂“白三绺”或“白五柳”,讲究须功和眼神的运用。
净净又称大净或花脸,曾在粤剧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多演中军、旗牌、差役,老家院等角色,有时也演有姓名的角色,如地位较高,性格暴躁的曹操、性格刚强的包公等。
在传统剧目“大排场十八本”中,《三下南唐》、《五郎救弟》、《孝忠卖武》、《打洞结拜》等都是净脚的首本戏。
生“生”在古代社会是读书人的统称。
粤剧早期的“生”又称正生,扮演老成持重的文士朝臣和皇帝一类角色,大多是正面人物,如《六国封相》的苏秦,《玉皇登殿》的玉皇大帝等。
生后来又发展为正生和武生,演出中都是挂黑三绺和黑五柳,扮演挂须的中年或老年角色,多为剧中的重要人物,如有身份地位的文官武将,文武兼备的角色。
武生的剧目多属袍甲戏,排场复杂,表演丰富,重功架和唱功,要求武生功底要扎实,腰腿功夫过硬,举手投足适度得体。
如表现人物的激愤心情时,要跪步走单边配以左右拂须动作,还有“震翅”、“震须”、“震手”等特技。
旦旦又称正旦,多扮演端庄娴淑的女性角色,如《三娘教子》的王春娥,《仕林祭塔》的白素贞。
早期粤剧全用男演员扮演旦角,称之为男旦。
现在旦角又分花旦、武旦等。
梨园粤韵简介
梨园粤韵简介你提供的标题是“梨园粤韵简介”,但后面要求的内容却是关于方程式的,两者存在矛盾。
如果是要制作关于“梨园粤韵”的文档,以下是一个示例:梨园粤韵简介一、梨园粤韵的基本概念梨园粤韵,“梨园”在传统戏曲文化中是对戏班、剧团或戏曲界的代称,而“粤韵”则特指具有广东地方特色的戏曲韵味,主要体现于粤剧之中。
粤剧是广东地区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
二、粤剧的艺术表现形式1. 唱腔粤剧的唱腔丰富多样,主要有梆子腔、二黄腔等。
梆子腔节奏明快,音调高亢,善于表现激昂的情绪;二黄腔则较为委婉抒情,旋律优美动听。
还有独特的“龙舟”“木鱼”等民间说唱曲调的运用,这些唱腔特色鲜明,为粤剧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2. 表演形式粤剧的表演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元素。
演员在舞台上通过优美的身段、手势、台步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和身份。
例如“水袖功”,演员通过舞动长袖来表达情感,如愤怒时的有力挥动,悲伤时的轻柔摇曳等。
3. 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行当。
生角又有小生、武生等细分,小生多扮演年轻英俊的男性角色,武生则注重武艺展示。
旦角包括花旦、青衣等,花旦活泼俏皮,青衣端庄稳重。
三、梨园粤韵的历史发展1. 起源粤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当时弋阳腔、昆腔等传入广东,与当地民间音乐、曲调融合,逐渐形成了早期的粤剧雏形。
2. 发展历程在清朝时期,粤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戏班数量增多,演出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到了近代,粤剧随着广东移民的脚步传播到海外,在东南亚、美洲等地广受欢迎,成为传播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四、梨园粤韵的文化价值1. 传承岭南文化粤剧的剧本内容、表演形式、音乐唱腔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岭南文化元素,如广东的风俗习惯、民间传说等。
通过粤剧的传承,可以让岭南文化得以延续和发扬。
2. 艺术审美价值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是精美的服饰、华丽的舞台布景,还是演员精湛的表演技艺,都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论粤剧舞台表演程式及技巧
论粤剧舞台表演程式及技巧摘要: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由人物形象、表演情节、场面、布景和音乐等共同组建成戏曲舞台这一综合艺术。
在戏曲舞台上最重要的是要求演员能够饰演好形形色色、多种多样、变化多端的人物形象,其演员须具备相当高的表演技巧,在表演过程中演员所表达出栩栩如生的舞台人物形象,才能够使戏曲文化艺术绽放光彩。
粤剧是戏剧的一种,有其独特的舞台表演程式和技巧,通过在多姿多彩的表演中,合理的使用其自身演绎技巧来充分展现人物的特点和风貌。
关键词:粤剧;作用;表演程式;技巧粤剧是我国戏剧文化的精髓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文化。
粤剧中的角色种类繁多,具体分为十大行当,不同的角色也应有其相对应的表演程式及技巧。
戏剧源自于生活,都是通过艺术的美化、创新而成,为了能够让粤剧表演的曲尽其妙、动人心弦,粤剧演员需要针对各种各样的剧情、角色,将自己精湛的演绎技巧展示出来。
1.十大行当的表演程式和技巧1.1旦行的地位和作用程式在粤剧表演艺术当中是无处不在的,是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花旦在粤剧中是一名特别重要的角色,例如:《铁弓缘》当中的陈秀英、《小放牛》当中的村姑、《拾玉镯》当中的孙玉娇,尽管这些花旦在舞台上看似装扮相同,但是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因此每个角色都要求有各自相对应的个性化程式:《铁弓缘》中的陈秀英出自官宦家庭,之后家族衰落跟母亲靠经营茶馆为生,导致其任性的独立性格,在经过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之后学会了明辨善恶是非的能力,坚毅果敢、有胆识,对爱情表现出果断和坚决,她心系匡忠,运用了“大圆场、翻身”等武生的程式来表达对匡忠的情意。
《小放牛》中的村姑则是另一种程式设计,天真浪漫的小女孩,在赶牛回家的路中,偶遇牧童小哥,两人打闹嬉戏,小跳、马鞭、原地翻身卧月、蹉步、后踢等都是小旦应有的表演程式。
《拾玉镯》中的孙玉娇是一名深居简出的大小姐,经过严格的家庭管教,导致其性格温顺且拘谨,遇见意中人傅鹏面露羞涩,眼神下垂,用手巾遮挡自己的脸,表现出其拘束之态和羞色,通过穿针引线、喂养家畜、小圆场等程式设计展现小旦应有的纯朴、善良和天真【1】。
广东粤剧简介
广东粤剧简介广东粤剧,汉族地方戏曲,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
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
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
粤剧名列于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公元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剧花旦造型:广东粤剧: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积极挖掘优秀剧码、继承粤剧传统,在艺术上也全面革新,而且培养了一批新艺人。
公元1958年,广东粤剧院正式成立。
公元1960年和公元1962年先后创立广东粤剧学校和广东粤剧学校湛江分校。
在粤剧历史上,是第一次有了培养接班人的综合性专业学校。
同时期电影开始蓬勃,粤剧吸引力大减。
可是后来创作的粤剧电影重新把粤剧带入电影院,使粤剧重获昔日光辉。
当时著名的粤剧电影有“蟹美人”、“龙王三宫主”、“黄飞虎反五关”、“万里琵琶关外月”、“四郎探母”、“宝莲灯”、“双仙拜月亭”、“红娘”、“夜光杯”、“千面美人鱼”、“香罗冢”等等。
20世纪50年代末,香港的粤剧形势不妙,当时红伶芳艳芬因为结婚而退下来,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离开香港,连红透半边天的新马师曾都不大热衷于演出。
幸好后来麦炳荣和凤凰女组织班霸“大龙凤剧团”,有谭兰卿加入,并由林家声担当小生,演出很多著名剧目《百战荣归迎彩凤》、《刁蛮元帅莽将军》、《三夕恩情廿载仇》《彩凤荣华双拜相》、《凤阁恩仇未了情》等。
不久,陈好逑与林家声另立新班“大龙凤剧团”。
及后新的剧团纷纷迭起,包括羽佳的庆红佳剧团、何非凡的非凡响剧团、林家声的庆新声剧团。
《三夕恩情廿载仇》小生花旦造型:广东粤剧很受群众欢迎,不但深受广东人喜爱,而且深受云、桂人民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的喜爱,是中国最先走向世界的剧种,可见其魅力四射。
粤剧小知识科普
粤剧小知识科普
粤剧是广东艺人吸纳外省入粤戏班的戏曲声腔,加以易语而歌并融进本地的歌谣、小曲而形成的剧种。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粤剧小知识科普,一起来看一下吧。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广府戏”,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珠江三角洲等广府民系聚居地。
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
行当分类
戏剧内的角色,在粤剧及中国戏曲中被称为行当。
粤剧的行当原为一末(老生)、二净(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丑(男女导角)、六员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八贴(二帮花旦)、九夫(老旦)、十杂(手下、龙套之类),合称十大行当。
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
这都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征来分类的。
“末”代表年老角色。
“生”代表男性角色。
“旦”代表女性角色。
“净”
就是性格刚强、暴躁的男性角色。
“丑”就是滑稽角色。
唱念做打
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
唱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
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采用平喉演出。
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
除了以音阶来分类,也会以声音特色来分类。
大喉是使用粗犷声音。
同时,粤剧也会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独特唱腔,例如来自福建的广东南音、木鱼、。
粤剧简介介绍
粤剧的特点
表演形式
粤剧以唱、做、念、打为基本 表演形式,其中唱腔是最重要
的部分。
角色划分
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 等行当,其中生和旦是最主要 的行当。
服饰与道具
粤剧的服饰和道具非常精美,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曲牌与唱腔
粤剧的曲牌和唱腔独具特色, 旋律优美动听。
粤剧的流派与传承
流派
粤剧有不同的流派,如广派、潮派和 海派等,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
道教色彩
道教在岭南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粤剧中的一些神仙鬼怪题材也反 映了道教的信仰和文化。
民间神祇 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粤剧中。
粤剧的传承与发展
05
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1 2 3
观众流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娱乐选择增多,粤剧观 众数量减少,尤其是年轻观众的流失比较严重。
技艺特点
粤剧的技艺特点在于细腻入微的表 情和丰富多样的身段,演员需要具 备高超的演唱和舞蹈技巧。
唱腔与音乐
唱腔特点
粤剧的唱腔具有韵律优美、抑扬 顿挫的特点,每个角色都有独特 的唱腔设计,以表现角色的性格
和情感。
音乐元素
粤剧的音乐元素包括粤曲、粤乐 和广东音乐等,这些元素为粤剧 的音乐部分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力
剧本结构与特点
严格的戏曲结构
01
粤剧剧本一般遵循严格的戏曲结构,包括唱、做、念
、打等表演形式,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唱腔独特
02 粤剧的唱腔具有独特的特点,音韵和谐、旋律优美,
是粤剧的重要特色之一。
表演形式多样化
03
粤剧的表演形式非常多样化,包括单人表演、双人表
演、多人表演等,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岭南文化--- 粤剧
早期的粤剧是沒有女艺人演出 的,无论是花旦或是小生,都 是由男艺人扮演,直至后期才 有女艺人在戏班演出。到了八 十年代中期,有不少粤剧爱好 者以唱粵曲作为生活嗜好。
四十年代初,粤剧名伶薛觉先 和马师曾专心致志地革新粤剧, 无论在题材、舞台美术、服装、 化装等,均作出很大的贡献。 另马师曾设立西乐部,引入大 提琴、色士风、小提琴等西洋 乐器。
三、粤剧的行当
“十大行当”: “六柱制”:
末、净、生、旦、 丑、外、小、贴、 夫、杂。
文武生、小生、花旦、 二帮花旦、武生、丑 生
“文武生”:顾名思义就是能文能武的角色。演 员的要求,难度很大,要求能唱能打。不仅演 出的戏路广,对演员的声、色、艺,唱、做、 念、打’的要求也十分严格。 “小生”:经常扮演温文尔雅、风流倜傥的青 年书生、学士一类角色。多演唱功戏,重吊嗓, 要求音色圆脆,真假嗓结合:身段动作要潇洒 大方,柔中带刚。饰演的人物如《宝玉怨婚》 的贾宝玉。
“花旦”:大多饰演大家闺秀、名门淑女和巾帼 英雄和端庄娴淑的女性角色。如《二度梅》的 陈杏元,《西厢记》的崔莺莺,《寒江关》的 樊利花,《仕林祭塔》的白素贞。 “二帮花旦”:一般扮演刁诈淫邪的女性,如 《金莲戏叔》的潘金莲等。
“武生”:多为剧中的重要人物,如有身份地 位的文官武将,文武兼备的角色, 扮演的人物 如《六郎罪子》的杨六郎、《苏武牧羊》的苏 武、《六国封相》的公孙衍等 。
粤剧乐器的种类 吹管乐器
拉弦乐器
弹拨乐器
敲击乐器
吹 管 乐 器
弹拨乐器
拉弦乐器
敲击乐器
粤 剧 的 唱 腔
大喉(角专用腔)
姓名:红线女 籍贯:广东开平 出生:1927年
家庭状况:名伶马师曾妻子
唱腔:吸收京剧、昆曲、歌 剧和西洋歌唱技巧,形成独 树一帜的“女腔”(“红 腔”)。 代表作:《关汉卿》、《昭 君出塞》、《荔枝颂》、 《搜书院》等
粤剧的表演方式
粤剧的表演方式
粤剧的表演方式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
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采用平喉演出。
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
除了以音阶来分类,也会以声音特色来分类。
大喉是使用粗犷声音。
同时,粤剧也会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独特唱腔,例如来自福建的广东南音、木鱼、广东的本地民谣粤讴及板眼。
做是指做功,又称身段,即身体表演。
当中包括手势、台步、走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须功、水发、抽象表演和传统功架。
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词。
用说话交代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
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发、玩扇子、武刀弄枪、耍棍挥棒,舞动旗帜等等。
粤剧
粤剧的化妆
• 化妆颜色以红、黑、白、蓝、 黄为主。红色代表血性忠勇, 黑色代表刚耿忠直,白色代表 奸恶阴险,蓝色代表狂妄凶猛, 黄色代表剽悍干练。
粤剧的化妆
• 到了20世纪20年代,薛觉先把京剧、 话剧及电影化妆法和传统化妆法结合。 化妆转趋轻描淡扫,朴实自然。最常见 的化妆就是“红白脸”,先把整个脸涂 上白色粉底,然后围绕著眼睛及颧骨涂 抹红色胭脂。有时候画了长长的眉毛, 并使用鲜红色的口红。 。
粤剧的化妆
• 早期流行浓脂厚粉,但是所用化妆品比 较简单。根据行内习惯,所有老倌都是 自行照著镜子化妆。一般旧式化妆是先 拉起脸部皮肤,用布条扎著头发,用白 色颜料画了个底稿,确定线条对称公正, 然后才正式填上其他鲜艳颜色。
粤剧的化妆
• 对于净角(例如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张郃) 的化妆,行内称呼为“开面”。先用白 色颜料描画底稿,在眼睛及口部附近涂 上黑色,把眉毛画得长长并向上翘来表 现威严,在其他的地方涂上红色,就完 成整个“开面”过程。当然不同行当就 有其独特的化妆方式。丑角常有一个大 白点在脸的中央。
粤剧的表演方式
自报家门:戏曲中主要人物出场时的自我介绍。 它由打引、定场诗、坐场白组成。 • 打引:是剧中主角第一次上场时,半念半唱 一些韵文结构的词句,这叫打引。它简单地 自叙心情、处境、身份、经历、性格,抒发 志趣、抱负、情绪。 • 定场诗:当角色念完“打引”以后要念的四 句诗,为定场诗。内容大半是介绍剧中的特 定情景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 坐场白:主要角色念完打引、定场白以后所 念的一段独白。内容是介绍人物的姓名、籍 贯、身世、经历、心理等。
粤剧的头饰
其实男角亦有头饰配戴的,但不多,如太子盔之类。 红楼梦中贾宝玉及洛神中的曹子建所配戴的便是太 子盔。根据《香江梨园:粤剧文武生罗家英》,太 子盔又名“紫金冠”,为太子或年轻将领作用的。 冠顶作云龙吞珠图纹,加上大红球缨,插上雉鸡尾 的则是军中的主将。
南国红豆粤剧48
2005-6-3
33
7《六国大封相》
着重排场表演,剧中人物均须出齐按指定
表演。例如:正武生演坐车,副武生坐轿待诏,
正花旦推车,二花旦担罗伞,小武、二花脸等
分饰元帅。小生、丑生、大花脸等分饰六国王。
均有规定,让观众检阅全班角色人物完备与否。
演出时间约一小时,然后才续演主剧。
2005-6-3
34
八、粤剧的五大流派
(1)粗犷、质朴的特点:不少名演员都具有单脚、筋 斗、滑索、踩跻、运眼、甩发、髯口等方面的绝招。
(2)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包括刚劲有力的靶 子、手桥、少林拳以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脚 色登场后,男常“小跳”,女多“拗腰”的表演,亦 颇罕见。
(3)粤剧的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 武戏,并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创造一些新的表演程式, 又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取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 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
武功。
2005-6-3
31
4《醉打金枝》
只从“郭子仪祝寿”起至“打金枝后绑子
上殿”止,采取它的热闹气氛,迎合观众爱好。
2005-6-3
32
6《香花山大贺寿》
此戏剧情简单,只重舞蹈功架身形,如:
降龙架、罗汉架、韦陀架、刘海架、观音化身
架、童子拜观音架等,俱为粤剧基本功动作,
场面优美有敲击吹打乐配合。
(1)粤剧是由多种唱腔溶汇而成。明清以来,流入广 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吸收珠江三角洲 的民间音乐,逐渐演进成南方一大戏曲剧种。
(2)明清以来,弋阳腔、昆山腔由“外江班”传入广 东,继而出现了广东“本地班”,所唱弋腔是一唱众 和,称为“广腔”。
(3)清嘉庆、道光年间,高腔、昆腔逐渐衰落,“本 地班”遂以梆子为主要唱腔。后徽班影响日益扩大, 又以“梆簧”(即西皮、二黄)作为基本唱腔,同时 也保留了部分昆腔、弋腔,并吸收广东民间乐曲和时 调,逐渐形成粤剧。现在保留的粤剧传统剧目大多数 以唱梆子腔为主。
粤剧脸谱的色彩研究
性角色,在化妆中以几何图形或在脸上点颗“痣”,或是加重脸部 腮红的位置来刻画彩旦脸谱这个角色。
三、净角脸谱的色彩特点 净角脸谱款式较多样,颜色丰富。最早的净角脸谱是涂抹全 脸,即在整个脸部只涂一种颜色,多用于黑色和白色,随着时代 变迁,粤剧先辈们的创新,现用于脸谱上的已不止于红、黑、白三 色,现能看到的是其它更多的颜色一起展现在脸谱上,用更复杂 的脸谱来表现剧目的众多角色。净角行当分为“正净”和“副净”。 正净就是我们常能看到剧种五颜六色的“大花脸”,正净的脸谱 纹样相对于下面所说的“二花脸”纹样会较简介大方。副净又称 “二花脸”,在脸谱中纹样较花俏。 四、 “主色”是脸谱的标志性颜色 粤剧脸谱的用色规律一般分为三种:单色、双色和多色。应 用在脸谱上的颜色除了以上所说的红、黑、白、金、蓝,还有紫、 灰、粉、绿等等十几余种颜色。除了用来大面积涂抹在脸上外,还 能运用在图形的勾画上,如眼窝、眉窝、鼻窝、嘴岔的位置突出人 物的五官,还用于绘制额头与腮红边上的花纹,作为突出骨骼、 皱纹与肌肉的纹理。 “主色”是每个脸谱上必须有的颜色,它能刻画出戏中角色 的性格、气度和品格的重要手段,色彩的不同展现出的含义就会 有所不同。它是利用某种颜色的寓意和象征性来刻画角色的性 格、气度的重要手段。 一个脸谱除了用“主色”之外,还需要用其它的辅助色进行 刻画,主色做底色后,用辅助在其之上勾勒与晕染,称之为“副 色”。 五、结语 总的来说,粤剧脸谱既有深厚的传统和独特的风格,作为刻 画剧种人物的形貌特征和性格特征的化妆手段,脸谱是粤剧艺 术不可分割的遗产,我们应该加以传承与保护,使广东本土文化 粤剧有更好的发展。
一、粤剧脸谱常用颜色及意义 脸谱简单来说就是图案化的性格装扮和艺术化的表示,人 物不同和角色不同,图案与色彩就会有所不同,古代的面具和涂 面化妆一般较为简单,通常只有红色、黑色、白色三种与人的皮 肤相近的颜色。随着戏曲剧种的形成,脸谱的色彩和图案逐渐演 变为从简单到复杂,综合绘画、视觉、艺术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 个几种:(1)红面面谱,是以红色为主色彩勾画的面谱,称之为 “红面”,表示角色示正义、忠耿的人物特点。(2)金面面谱,统称 “金面”,是以金色油彩为主色调勾画的脸谱,表示角色威严勇
粤剧的演变
净
生
旦
丑
末
谈粤剧必谈红线女。海内外的广府人都知道,哪里有粤语,哪里就有红 线女的“红派”曲腔。 红线女从艺六十年,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红线女独有的以 声带情、炉火纯青的唱腔艺术塑造了一个个光彩夺目的舞台形象——王昭君、 李香君、刘胡兰、焦桂英、崔莺娘……在粤剧史上留下了绚丽篇章。红线女 的艺术代表着当代粤剧旦角艺术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岭南文化瑰宝。 红线 女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有40多年是学习、工作、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的 怀抱里。党和政府的教导、支持,人民群众的哺育,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人 的关怀鼓励,使她的思想政治觉悟有了质的飞跃,同时获得了更为广阔的艺 术创造天地。她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她全心投入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她虽有过坎坷,却不改其志;她始终牢记毛主席在 1958年给她的信中提出的希望,身体力行,努力做“劳动人民的红线女”。 红线女以自己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和人生道路证明,她真正成为了劳动人 民的艺术家。对于红线女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党和人民 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嘉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剧的角色行当
粤剧的角色行当
原分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10 大行, 以后行当愈来愈繁多,到了清末民初,按照“戏班论位”的惯例排列是:武生、小武、花旦、正旦、正生、总生、小生、公脚、大花面、二花面、男丑、女丑,此外还有武旦、夫旦、六分、拉扯、五官虎、手下等。
戏班实际上只看重武生、小武、小生、花旦和丑五行,其余行当成为次要的行当。
武生:
又称须生,近似京剧的老生。
扮演挂须的中年或老年角色,多为剧中的重要人物,如有身份地位的文官武将,文武兼备的角色,武生的剧目多属袍甲允,排场复杂,表演丰富,重功架和唱功,要求武生底功要厚实,腰腿功夫过硬,举手投足适度得体。
如表现人物的激愤心情时,要跪步走单边配以左右拂须动作,还有“震翅”、“震面”、“震手”等特技。
武生在戏班被称为“骑龙头”的行当,又可分为“软功”武生和“硬功”武生。
软功武生讲究唱、念和功架的表演,扮演的人物如《六郎罪子》的杨六郎,《苏武牧羊》的苏武,著名演员有新华、新白菜等;硬功武生注重腰、腿功夫和功架表演,所扮人物如《六国封相》的公孙衍等。
又名“笔贴武”,相当于京剧的武生。
扮演青年、壮年的英雄侠客或江湖好汉,多为武打戏中的正面或反面人物。
小武以做功见长,扑打跳跃、长靠短打,均应擅长;又以少林武功为正宗,注重“南拳” 的运用;身段功作稳健遒劲,干净利索;念白要紧、快、清、实,一气呵成而又字字清晰。
小武又可分为“白面”小武和“红面”小武两类,红面小武身段威武利索,动作火爆炽烈,重视武打技击和眼神的运用,扮演的人物如《马福龙卖箭》的马福龙,《西河会》的赵英强等;白面小武重唱不重武,表演倜傥温文,如扮演风流儒将周瑜,突出周瑜的心胸狭隘,
花旦:
青年妇女的角色由花旦扮演,有贵有贱,可文可武,或正或邪。
花旦又有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之分,正印花旦大多饰演大家闺秀、名门淑女和巾帼英雄,如《二度梅》的陈杏元,《西厢记》的崔莺莺,《寒江关》的樊利花;二帮花旦一般扮演刁诈淫邪的女性,如《金
莲戏叔》的潘金莲等。
正旦:
多扮演端庄娴淑的女性角色,如《三娘教子》的王春娥,《仕林祭塔》的白素贞。
正生:
扮演老成持重的文士朝臣和皇帝一类角色,大多是正面人物,如
《六国封相》的苏秦,《玉皇登殿》的玉皇大帝等。
原在一些剧目扮演主要角角,偏重唱功,如《沙陀国借兵》的李克用,《借东风》的鲁肃等,可挂白须、黑须、苍髯等;后来逐渐转为扮演
帝王、朝臣、员外等配角。
小生:
经常扮演温文尔雅、风流倜傥的青年书生、学士一类角色。
多演唱功戏,重吊嗓,要求音色圆脆,真假嗓结合:身段动作要潇洒大方,柔中带刚。
饰演的人物如《宝玉怨婚》的贾宝玉,《王大儒供状》的王大儒,《评雪辩踪》的吕蒙正。
公脚:
主要扮演年老善良的正面人物,包括贵贱尊卑各种角色。
所扮人物年迈却体健,善良而又刚正。
对唱念要求苍凉雄浑,字正音清,铿锵有力。
动作讲究眼神和须功的运用。
扮演的人物如《百里奚会妻》的百里奚,《三娘教子》的薛保。
大花面:
又称“外脚”,扮演权倾朝野的重臣,或险诈阴毒的奸雄,如《十奏严嵩》的严嵩,《连环记》的董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