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设计报告
TCP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设计报告
湖北工业大学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TCP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10计科2班学号:11姓名:吕红杰指导老师:涂军一.设计题目发送和接收TCP数据包二.设计要求1.正确理解题意;2.具有良好的编程规范和适当的注释;3.有详细的文档,文档中应包括设计题目涉及的基础知识、设计思路、程序流程图、程序清单、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设计中待解决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三.需求分析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层协议。
TCP协议工作在网络层IP 协议的基础上。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设计一个发送和接收TCP数据包的程序,其功能是填充一个TCP数据包,发送给目的主机,并在目的主机接收此TCP数据包,将数据字段显示显示在标准输出上。
四.具体设计1.创建一个原始套接字,并设置IP头选项SOCKET sock;sock = socket(AF_INET,SOCK_RAW,IPPROTO_IP);或者:sock=WSASoccket(AF_INET,SOCK_RAW,IPPROTO_IP,NULL,0,WSA_FLAG_OVERL APPED);这里,设置了SOCK_RAW标志,表示我们声明的是一个原始套接字类型。
为使用发送接收超时设置,必须将标志位置位置为WSA_FLAG_OVERLAPPED。
在本课程设计中,发送TCP包时隐藏了自己的IP地址,因此我们要自己填充IP 头,设置IP头操作选项。
其中flag设置为ture,并设定 IP_HDRINCL 选项,表明自己来构造IP头。
setsockopt(sock, IPPROTO_IP, IP_HDRINCL, (char *)&Flag, sizeof(Flag));int timeout=1000;setsockopt(sock, SOL_SOCKET,SO_SNDTIMEO,(char*)&timeout, sizeof(timeout));在这里我们使用基本套接字SOL_SOCKET,设置SO_SNDTIMEO表示使用发送超时设置,超时时间设置为1000ms。
tcp报文发送课程设计
tcp报文发送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TCP协议的基本原理,掌握TCP报文的结构和组成。
2. 学生能描述TCP报文的发送过程,包括建立连接、数据传输和关闭连接。
3. 学生能解释TCP报文中序列号、确认号的作用,了解数据可靠传输的机制。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构建简单的TCP报文发送程序,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
2. 学生能够分析网络通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TCP报文发送过程,培养对网络通信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信息素养。
2. 学生能够认识到网络通信技术在日常生活和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3. 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尊重他人意见,共同解决问题。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TCP协议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分组合作、实践操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1. TCP协议基本原理:讲解TCP协议的特点、工作流程及可靠性保证机制。
- 教材章节:第三章“传输层协议”第二节“TCP协议”2. TCP报文结构:详细介绍TCP报文的组成,包括源端口、目的端口、序列号、确认号等字段。
- 教材章节:第三章“传输层协议”第二节“TCP协议”3. TCP连接建立与终止:讲解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的过程,分析其原理。
- 教材章节:第三章“传输层协议”第二节“TCP协议”4. 数据传输过程:阐述TCP报文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可靠性保证措施,如序列号、确认应答、流量控制等。
- 教材章节:第三章“传输层协议”第二节“TCP协议”5.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分组进行TCP报文发送程序编写,实现简单数据传输。
UDP及TCP通信程序的设计与实现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课程计算机网络(双语)(课程设计)实验名称UDP及TCP通信程序的设计与实现专业班级姓名学号2013 年 5 月30 日目录实验目的和内容 (1)实验目的 (1)实验内容 (1)实验环境 (2)程序的逻辑框图 (2)UDP通信程序的逻辑框图: (2)TCP通信程序的逻辑框图: (3)程序源代码(数据结构的描述、核心算法) (4)1.TCP通信程序源代码 (4)2.TCP通信程序数据结构的描述 (7)3.TCP通信程序的核心算法 (7)4.UDP通信程序源代码 (8)5.UDP通信程序数据结构的描述 (11)6.UDP通信程序的核心算法 (12)实验数据、结果分析 (13)TCP通信程序实验结果分析 (13)UDP通信程序实验结果分析 (14)总结 (16)实验目的和内容实验目的掌握win32平台下,使用winsock API来实现UDP通信程序和TCP通信程序。
实验内容1.实现控制台模式下,在单机上基于UDP的聊天程序;2.实现控制台模式下,在单机上基于TCP的聊天程序;3.上述两个程序,最简单的实现方式是:一方发送、另一方接收、交替进行;4.提交上述2个程序的源程序,程序代码有充分的注释,并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为说明程序设计的思路,程序代码的流程。
实验环境在win7系统下,visual studio 2008环境下的win32平台下程序的逻辑框图UDP通信程序的逻辑框图:Server端:Client端:TCP通信程序的逻辑框图:Server端:程序源代码(数据结构的描述、核心算法)1.TCP通信程序源代码Client端:#include"stdafx.h"#include<stdlib.h>#include<stdio.h>#include<string.h>#include<winsock.h>//初始化函数,初始化版本号int InitSock(BYTE minorVer = 2, BYTE majorVer = 2){WSADATA wsaData;WORD sockVersion = MAKEWORD(minorVer, majorVer);if(WSAStartup(sockVersion, &wsaData) != 0)exit(0);return 1;}int main(){char rbuf[256];char szText[256];InitSock();//创建socket,第一个参数表示用IP协议,第二个参数表示用TCP传输,第三个不大清楚SOCKET sListen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IPPROTO_TCP);//判断socket是否创建成功if(sListen == INVALID_SOCKET){printf("Failed socket() \n");return 0;}//用于存储IP地址和端口号的变量sockaddr_in sin;sin.sin_family = AF_INET; //IP协议sin.sin_port = htons(4567); //端口号sin.sin_addr.S_un.S_addr = INADDR_ANY; //接收任何IP的连接//绑定函数,将socket 与IP地址和端口绑定在一块if(bind(sListen, (LPSOCKADDR)&sin, sizeof(sin)) == SOCKET_ERROR){printf("Failed bind() \n");return 0;}//开始监听,第二个参数表示最大连接数if(listen(sListen, 2) == SOCKET_ERROR){printf("Failed listen() \n");return 0;}//定义一个新的变量sockaddr_in remoteAddr;int nAddrLen = sizeof(remoteAddr);//用于存储连接客户端的socketSOCKET sClient;//accept函数会阻塞,直到等到有socket连接服务器为止,才继续往后执行,并将客户端的IP 和端口号存在remoteAddr中sClient = accept(sListen, (SOCKADDR*)&remoteAddr, &nAddrLen);printf("接收到一个连接%s \r\n", inet_ntoa(remoteAddr.sin_addr));while(TRUE){if(sClient == INVALID_SOCKET){printf("Failed accept()");continue;}printf("send:");scanf("%s",szText);//发送函数,往sClient这个socket中发送szTextsend(sClient, szText, strlen(szText), 0);//recv为阻塞函数,等待sClient中传来数据int nRecv = recv(sClient, rbuf, 256, 0);if(nRecv>0){rbuf[nRecv] = '\0';printf("receive:%s\n", rbuf);}}closesocket(sClient);closesocket(sListen);WSACleanup();return 0;}Server端:#include"stdafx.h"#include<stdlib.h>#include<stdio.h>#include<string.h>#include<winsock.h>//初始化函数,初始化版本号int InitSock(BYTE minorVer = 2, BYTE majorVer = 2){WSADATA wsaData;WORD sockVersion = MAKEWORD(minorVer, majorVer);if(WSAStartup(sockVersion, &wsaData) != 0)exit(0);return 1;}int main(){InitSock();//创建socket,第一个参数表示用IP协议,第二个参数表示用TCP传输,第三个不大清楚SOCKET s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IPPROTO_TCP);if(s == INVALID_SOCKET){printf(" Failed socket() \n");return 0;}//用于存储IP地址和端口号的变量sockaddr_in servAddr;servAddr.sin_family = AF_INET;servAddr.sin_port = htons(4567); //要连接的端口号servAddr.sin_addr.S_un.S_addr = inet_addr("127.0.0.1");//要连接的IP地址//连接函数,是一个阻塞类型的函数,用s这个socket与服务器地址的某个端口连接,之后往s这个socket中写数据,服务器就能收到if(connect(s, (sockaddr*)&servAddr, sizeof(servAddr)) == -1){printf(" Failed connect() \n");return 0;}char buff[256];char szText[256];while(true){//接收函数,是一个阻塞类型的函数,等待s这个socket中传来数据,256表示接收的最大字符数int nRecv = recv(s, buff, 256, 0);if(nRecv > 0){buff[nRecv] = '\0';printf("receive:%s\n", buff);}printf("send:");scanf("%s",szText);//发送函数,往s这个socket中发送szText这个字符串send(s, szText, strlen(szText), 0);}closesocket(s);WSACleanup();return 0;}2.TCP通信程序数据结构的描述(1)客户端及服务器都含有存储IP地址及端口号的数据结构,sockaddr_in remoteAddr;和servAddr(2)用于存储连接客户端的socket:SOCKET sClient;和用于存储连接服务器的socket:SOCKET s3.TCP通信程序的核心算法服务器首先启动,通过调用socket( )建立一个套接口,然后bind( )将该套接口和本地地址(IP地址和端口)联系在一起,再listen( )使套接口做好侦听的准备,并规定它的请求队列的长度, 之后就调用accept( )来接收连接,并获得客户机的地址信息;客户在建立套接口后就可调用connect( ) 和服务器建立连接;连接一旦建立,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就可以通过调用:send( )和recv( ) (或read( )和write( ))来发送和接收数据;最后,待数据传送结束后,双方调用closesocket() 关闭套接口。
网络课程设计-tcp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
目录一、软件概要简介 (6)二、概要设计 (6)1 62类图 (6)3.数据结构的定义 (6)4.程序截图 (7)三、详细设计 (8)1关键性代码 (8)1.1内存映射文件读 (9)1.2内存映射文件写 (9)1.3文件的发送 (9)1.4文件的接收 (9)1.4.1客户端接收套接字 (9)1.4.2 客户端把接收到的文件写人自己的文件..10四、调试分析及测试结果 (15)一、软件概要简介我们做的是基于tcp数据包发送和接收的文件传输,采用的是客户/服务器模式,首先客户端连接到服务器,然后服务器端就可以选择需要传输的文件,开始传输。
二、概要设计11.1内存映射文件我们首先是用内存映射文件的方法把文件一块一块的从磁盘映射到内存,每映射一块,就传输一块,直到把整个文件都传输完毕为止。
内存映射文件内存映射文件与虚拟内存有些类似,通过内存映射文件可以保留一个地址空间的区域,同时将物理存储器提交给此区域,只是内存文件映射的物理存储器来自一个已经存在于磁盘上的文件,而非系统的页文件,而且在对该文件进行操作之前必须首先对文件进行映射,就如同将整个文件从磁盘加载到内存。
由此可以看出,使用内存映射文件处理存储于磁盘上的文件时,将不必再对文件执行I/O操作,这意味着在对文件进行处理时将不必再为文件申请并分配缓存,所有的文件缓存操作均由系统直接管理,由于取消了将文件数据加载到内存、数据从内存到文件的回写以及释放内存块等步骤,使得内存映射文件在处理大数据量的文件时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另外,实际工程中的系统往往需要在多个进程之间共享数据,如果数据量小,处理方法是灵活多变的,如果共享数据容量巨大,那么就需要借助于内存映射文件来进行。
实际上,内存映射文件正是解决本地多个进程间数据共享的最有效方法。
内存映射文件并不是简单的文件I/O操作,实际用到了Windows的核心编程技术--内存管理。
所以,如果想对内存映射文件有更深刻的认识,必须对Windows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机制有清楚的认识,内存管理的相关知识非常复杂,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畴,在此就不再赘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其他相关书籍。
tcp实验总结
tcp实验总结摘要:1.TCP协议简介2.TCP实验目的与过程3.TCP实验结果与分析4.TCP协议的优点与不足5.总结与建议正文:一、TCP协议简介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可靠、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协议。
它与IP协议共同构成了TCP/IP协议族,是互联网中最常用的协议之一。
TCP协议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具有错误检测和纠正功能。
二、TCP实验目的与过程本次TCP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TCP协议的工作原理,掌握TCP 连接的建立、数据传输和断开过程,以及分析TCP协议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表现。
实验过程如下:1.搭建TCP服务器和客户端2.实现TCP客户端与服务器的通信3.观察TCP连接的建立与断开4.分析TCP协议的传输性能三、TCP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显示,TCP协议能够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
通过对TCP连接的建立、数据传输和断开过程的观察,发现TCP协议具有以下特点:1.TCP连接建立:通过三次握手,客户端与服务器确认对方的存在,并为后续数据传输做好准备。
2.数据传输:TCP协议采用字节流的方式发送数据,保证了数据的顺序和完整性。
3.TCP断开:通过四次挥手,双方确认对方已接收完毕数据,并依次关闭连接。
四、TCP协议的优点与不足优点:1.面向连接,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2.错误检测和纠正功能,保证数据完整性3.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不足:1.相对复杂的实现,占用较多资源2.传输延迟较高,不适合实时应用3.依赖IP协议,不能单独使用五、总结与建议通过TCP实验,我们对TCP协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协议,充分发挥TCP协议的优点,避免其不足。
tcp协议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tcp协议实验报告篇一:Tcp实验报告Tcp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深入理解Tcp原理,掌握连接状态控制、可靠传输等重要机制;2.为应用层提供网络编程接口,即socket接口。
二、实验要求1.理解Tcp的主要原理,针对客户端角色的、“停-等”模式的Tcp,设计接收和发送流程。
2.编程实现Tcp段的接收流程,重点是段接收的有限状态机3.编程实现Tcp段的发送流程,完成Tcp段的封装处理。
4.编程实现客户端socket接口函数三、编程实现1.停-等协议的实现停-等协议主要体现在stud_tcp_send()函数和stud_tcp_recv()和函数中。
实现的主要思路是:a)调用stud_tcp_send()发送一个数据包时,直到收到ack包并把ack交给stud_tcp_input()处理才退出b)调用stud_tcp_recv()接收一个数据包成功后,紧接着发送一个相应的ack包才退出上述两个设计保证了发送和接收窗口大小为12.接收流程的有限状态机首先检查校验和与序号是否正确,只有当这两者都无误之后才进入状态机部分。
状态机基于switch结构实现,根据当前Tcb的状态分情形讨论状态的变化。
处理流程如下3.发送时的封装和有限状态机a)查看当前的Tcb是否为空,为空则创建当前的Tcbb)封装数据i.ii.iii.iv.v.vi.拷贝数据设置源端口和目的端口设置包序列和ack 序号设置包头长度设置flag设置windowsize和urgentpointerc)改变状态d)变换字节序将字节序从本地序变成网络序4.各接口函数的实现a)stud_tcp_socket()b)stud_tcp_connect()c)stud_tcp_send()d)stud_tcp_recv()e)stud_tcp_close()5.校验和的计算与Ip包的校验类似,但是要求对伪首部进行校验伪首部由以下部分组成:a)32位Ip源地址b)32位Ip目的地址篇二:Tcp协议实验网络课第四次上机实验报告实验内容实验内容主要包括:?设计保存Tcp连接相关信息的数据结构(Tcb);?Tcp协议的接收处理和封装发送;?Tcp协议提供的socket函数接口。
基于TCP的文件传输实验报告
综合课程设计报告基于TCP协议的文件传输系统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所在系:所学专业:年级:2011年6月目录摘要 (2)1、实验的相关知识 (3)1.1、通信的模式 (3)1.1.1、传输的可靠性 (3)1.2.1、TCP/IP的网络体系结构 (3)1.2.2、TCP/IP网络协议 (4)1.2.3、TCP——传输控制协议 (4)2、winsock控件 (5)2.1.1、winsock的重要属性、方法和事件 (5)2.1.2、winsock控件通信的工作原理 (7)3、程序设计与实现 (8)3.1、程序设计 (8)3.1.1、总体设计 (8)3.1.2、模块设计 (9)3.2、程序实现 (10)3.2.1、工作原理 (10)3.2.2、服务器端主程序 (11)3.2.3、客户端主程序 (14)4、实验总结 (17)参考文献...............................................................17. 成绩评定. (18)基于TCP协议的文件传输系统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编程显得尤其重要。
本实验使用Winsock控件实现两台计算机间的文件传输,描述了Winsock控件的使用方法及有关文件传输的算法。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如今网络编程已成为计算机发展的热点,而在众多的网络通信中,又以TCP/IP协议最为流行。
本文讨论的Winsock控件,提供了访问TCP/IP网络的捷径,使用它可以不必了解TCP/IP的细节和调用Winsock API,只要设置好相应的属性和触发事件后的处理,就可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进行文件传输了。
同时为了便于传输文件过程中的中断现象,在实验时应该充分考虑断点续传问题,即中断文件传输后已经传输的文件不丢失,等到再传时,能继续接着传送。
关键词:TCP/IP协议,Winsock控件,网络编程,文件传输,断点续传。
计算机网络实验原理实验六TCP 协议分析实验报告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实验报告实验六、TCP 协议分析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理解TCP报文首部格式和字段的作用,TCP连接的建立和释放过程,TCP数据传输过程中编号与确认的过程。
2.实验环境:连网环境,可以是局域网,也可以是连入Internet的单机。
3.实验步骤:(1)启动Etherel协议分析软件,并开始抓包。
(2)启动某个基于TCP的应用程序,例如连接某个FTP站点,或通过浏览器访问某个网页。
(3)等出现浏览的网页后停止数据包的捕获。
(4)出现协议分析界面,将filter 一栏填入tcp,则只显示TCP协议信息,通过此信息,可以看到TCP连接的三次握手过程和协商的初始的序列号,数据传输过程以及拆除连接的相应信息。
4.实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打开捕获文件tcp-ethereal-trace-1,通过捕获的数据包分析TCP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的过程,并将TCP建立连接过程中的三个报文填写下来。
字段名称第一条报文第二条报文第三条报文报文序号 1 2 3Sequence Number 0 0 1 Acknowedgement Numbber 无 1 1ACK 0 1 1SYN 1 1 0(1)TCP建立连接时的三个报文,其报文首部与其他TCP报文有什么不同?答:前3个报文表示TCP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因此前三条报文的标识与其他tcp报文不同。
第一次握手:SYN=1,ACK=0第二次握手:SYN=1,ACK=1第三次握手:SYN=0,ACK=1(2)报文首部的OPTION字段的作用是什么?值为多少?答:OPTION可用来指定数据封包的大小。
值为8 bytes(3)分析TCP数据传输阶段的前8个报文,将报文信息填入到表中数据传送阶段第一个报文的序号字段值是否等于连接建立时第三个报文的序号? 答:不等。
应等于第三个报文的ACK 号。
ACK 号表示下一报文的顺序号。
(4)捕获一个拆除TCP 连接的数据包,附上捕获截图,主要要包含拆除连接的数据包部分,分析TCP 释放连接的过程,选择TCP 释放连接过程当中的四个报文,将报文信息填在下表。
实验六、TCP 协议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六、TCP 协议分析实验报告序号:姓名:学号:成绩:1.实验目的:理解TCP报文首部格式和字段的作用,TCP连接的建立和释放过程,TCP数据传输过程中编号与确认的过程。
2.实验环境:连网环境,可以是局域网,也可以是连入Internet的单机。
3.实验步骤:(1)启动Etherel协议分析软件,并开始抓包。
(2)启动某个基于TCP的应用程序,例如连接某个FTP站点,或通过浏览器访问某个网页。
(3)等出现浏览的网页后停止数据包的捕获。
(4)出现协议分析界面,将filter 一栏填入tcp,则只显示TCP协议信息,通过此信息,可以看到TCP连接的三次握手过程和协商的初始的序列号,数据传输过程以及拆除连接的相应信息。
4.实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打开捕获文件tcp-ethereal-trace-1,通过捕获的数据包分析TCP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的过程,并将TCP建立连接过程中的三个报文填写下来。
字段名称第一条报文第二条报文第三条报文报文序号 1 23Sequence Number 0 1 1 Acknowedgement Numbber 0 1 1ACK 0 1 1SYN 1 1 0(1)TCP建立连接时的三个报文,其报文首部与其他TCP报文有什么不同?答:都使用了SYN协议。
TCP建立连接时的三个报文的首部具有Options字段,且其Sequence和Acknowedgement Numbber为0或者1。
(2)报文首部的OPTION字段的作用是什么?值为多少?答:Options字段里包含了MSS字段,表明了本断能接收的最大长度的报文段。
它的值为(3)分析TCP数据传输阶段的前8个报文,将报文信息填入到表中报文序号报文种类(发送/确认)序号字段确认号字段数据长度窗口4 发送 1 1 566 64325 发送566 1 1460 64326 确认 1 566 0 64327 发送2026 1 1460 655358 发送3486 1 1460 64329 确认 1 2026 0 6553510 发送4946 1 1460 750411 发送6460 1 1460 7504数据传送阶段第一个报文的序号字段值是否等于连接建立时第三个报文的序号?答:等于,都为1。
传输层协议分析实验报告
传输层协议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传输层协议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掌握传输层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机制,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理解网络通信的整体结构和工作流程。
二、实验原理传输层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负责端到端通信的协议,常用的传输层协议有TCP和UDP。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通信服务,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顺序。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则提供无连接的通信服务,数据传输速度快但不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三、实验内容本实验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TCP协议的分析,第二部分是对UDP协议的分析。
1.TCP协议分析首先,我们通过抓包工具Wireshark,捕获一段TCP协议的通信数据。
然后,我们观察捕获到的数据包,分析TCP的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的过程。
在连接建立阶段,我们可以看到TCP连接的三次握手过程,即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SYN报文段,服务器回复SYN+ACK报文段,客户端再次回复ACK报文段。
通过这个过程,建立了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可靠连接。
在数据传输阶段,我们可以看到TCP协议通过序号和确认号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发送方将数据划分为若干个报文段,并为每个报文段分配一个序号。
接收方在接收到报文段后,通过确认号告知发送方已接收到数据,并通过序号保证数据的顺序。
在连接释放阶段,我们可以看到TCP连接的四次挥手过程,即发送方向接收方发送FIN报文段,接收方回复ACK报文段,然后接收方再向发送方发送FIN报文段,发送方回复ACK报文段。
通过这个过程,断开了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连接。
根据抓包分析的结果,我们对TCP协议的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UDP协议分析接下来,我们捕获一段UDP协议的通信数据,并通过Wireshark进行分析。
与TCP不同,UDP是一种无连接的协议,数据传输快速但不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TCP协议实验报告
学生实验报告:学号:班级:指导老师:内容摘要该实验报告了TCP协议分析实验相关分析;TCP协议分析是通过Wireshark分析TCP协议的报文格式,如理解TCP报文段首部各字段的含义,理解TCP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机制,了解TCP的确认机制,了解TCP的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实验目的1.通过协议分析软件掌握TCP协议的报文格式;2.理解TCP报文段首部各字段的含义;3.理解TCP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机制;4.了解TCP的确认机制,了解TCP的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实验原理连上internet的PC机,并且安装有协议分析软件Wireshark实验原理及概况TCP是因特网中最主要的运输层协议,它能够在两个应用程序章提供可靠的、有序的数据流传输,能够检测传输过程中分组是否丢失、失序和改变,并利用重传机制保证分组可靠地传输到接收方;TCP首部格式如下图所示:首先是源端口和目的端口,服务器提供服务的端口号是固定的,比如:Web服务端口号是80,而客户端的端口号是由操作系统随机分配一个用户端口号。
TCP提供字节流服务,它为分组中的每个字节编号,首部中的序号表示分组中第一个字节的编号。
接收方用确认号表示它期望接收的数据流中下一个字节编号,表明确认号之前的字节接收方都已经正确接收了。
数据偏移字段表示报文段的首部长度。
标志部分包含6个标志位,ACK位表明确认号字段是否有效;PUSH位表示发送端应用程序要求数据立即发送;SYN、FIN、RESET三位用来建立连接和关闭连接;URG和紧急指针通常较少使用。
接收端利用窗口字段通知发送方它能够接收多大数据量。
检验和字段是接收方用来检验接收的报文是否在传输过程中出错。
TCP 重传机制:当发送方传输一个报文段的同时启动一个重传计时器,当该报文的确认到达时,这个计时器就会取消,如果这个计时器超时,那么数据将会被重传。
TCP 在重传之前,并不总是等待重传计时器超时,TCP 也会把一系列重复确认的分组当作是数据丢失的先兆;TCP 流量控制机制:当发送方数据发送速率超过接收方的接受速率,利用滑动窗口实现流量控制;16位窗口大小:TCP 的流量控制由连接的每一端通过声明的窗口大小来提供。
tcp协议的工作原理与应用研究报告总结
tcp协议的工作原理与应用研究报告总结
一、引言
TCP(传输控制协议)是互联网协议(IP)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应用程序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服务。
TCP提供了可靠的、有序的和错误校验的数据传输方式,以确保数据能够可靠地到达目标。
二、TCP工作原理
1、TCP连接:TCP连接是通过三次握手建立的,首先客户端发送一个SYN(synchronize)报文给服务器端,服务器端回应一个SYN+ACK(synchronize-acknowledge)报文,客户端再发送一个ACK报文,从而完成TCP的三次握手,建立起一个TCP连接。
2、数据传输:在TCP连接建立后,双方可以在该连接上进行通信,发送数据。
TCP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有序的和错误校验的数据传输方式。
通过使用序列号、确认机制、重传机制、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等机制,确保数据能够可靠地到达目标。
3、TCP断开:当通信完毕后,双方可以断开TCP连接。
通过四次挥手的过程,双方可以结束连接并释放资源。
三、TCP的应用
TCP广泛应用于互联网上的各种应用,如网页浏览、电子邮件、FTP、VoIP等。
这些应用都依赖于TCP提供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四、结论
TCP协议是互联网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应用程序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服务。
TCP的可靠性和有序的数据传输方式,使其在网络通信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对TCP协议的研究和理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互联网协议,提高网络通信的质量和效率。
tcp ip课程设计报告
TCP/IP课程设计报告1. 引言这篇文章旨在总结和分析我们在TCP/IP课程设计中的工作和成果。
我们的设计目标是实现一个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应用程序,并通过对网络通信的理解和实践来加深对该协议的认识。
2. 设计思路在开始设计之前,我们首先对TCP/IP协议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我们了解了该协议的基本原理和各个层次的功能,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
我们意识到在设计应用程序之前,我们需要先建立一个可靠的网络通信基础。
3. 设计步骤3.1 确定应用程序功能我们首先确定了我们要设计的应用程序的功能和用途。
我们选择了一个简单的文件传输应用作为我们的设计目标。
该应用可以通过TCP/IP协议在不同计算机之间传输文件。
3.2 设计网络通信模块在确定了应用程序功能之后,我们开始设计网络通信模块。
我们使用Python编程语言,并借助Python的socket库来实现网络通信。
我们学习了socket库的使用方法,并编写了相应的代码来建立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网络连接。
3.3 实现文件传输功能通过完成网络通信模块的设计,我们开始实现文件传输功能。
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协议来规定文件传输的流程和格式。
我们通过对文件进行分割和封装,使用TCP/IP协议进行可靠的传输,并在接收端进行文件的重组和保存。
3.4 调试和测试在完成文件传输功能的实现之后,我们进行了调试和测试工作。
我们模拟了不同网络环境下的情况,包括网络延迟、丢包等,并对应用程序的性能和稳定性进行了评估和优化。
4. 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我们的努力和不懈的实践,我们成功地实现了一个基于TCP/IP协议的文件传输应用程序。
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测试,并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我们的应用程序在不同网络环境下都能够稳定地进行文件传输,并且具有较高的传输速度和可靠性。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的空间。
我们的应用程序在处理大文件时可能会遇到性能瓶颈,需要进一步优化。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数据包发送和接受程序的实现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一数据包发送和接受程序的实现《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数据包发送和接受程序的实现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10级⑷班3110006379陈泳蒸2012年12月21日数据包发送和接受程序的实现一、设计题目与要求1.设计题目发送TCP数据包2.设计要求本设计的功能孚填充一个TCP数据包,并发送给目的主机。
1)以命令行形式运行:SendTCP sourcejp source_port destjp dest_port, 其中SendTCP是程序名,source_ip为源端IP地址,source_port为源端口号, destjp为目的地址,dest_port为目的端口号。
2)其他的TCP头部参数请自行设定。
3)数据字段为a Thls is my homework of network J am happy!4)成功发送后在屏幕上输出"send OK”。
三、详细设计本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发送一个TCP数据包,可以利用原始套接字来完成这个工作。
整个程序由初始化原始套接字和发送TCP数据包两个部分组成。
当应用进程需要通过TCP发送时,它就将此应用层报文传送给执行TCP协议的传输实体。
TCP 传输实体将用户数据加上TCP报头,形成TCP数据包,在TCP数据包上增加IP头部,形成IP包。
如图-1显示的是TCP数据包和IP包得关系。
TCP 协议的数据传输单位称为报文段,其格式如图-2所示。
报文段报头的长度是20B~60B,选项部分长度最多为40Bo TCP报文段主要包括以下字段。
端口号:端口号字段包括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
每个端口号的长度是16位,分别表示发送该TCP包的应用进程的端口号和接收该TCP包的应用进程的端口号。
-1 TCP IP IP序号:长度为32位。
由于TCP协议是面向数据流的,它所传送的报文段可以视为连续的数据流,因此需要给每一字节编号。
序号字段的“序号”指的是本报文段数据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
tcp ip协议实验报告
tcp ip协议实验报告TCP/IP协议实验报告一、引言TCP/IP协议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它负责实现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TCP/I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相关概念。
二、实验目的1. 了解TCP/IP协议的分层结构和每一层的功能;2. 掌握TCP/IP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3. 实践使用TCP/IP协议进行网络通信。
三、实验环境和工具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实验工具:Wireshark、Telnet、Ping。
四、实验过程和结果1. 实验一:抓包分析通过Wireshark工具抓取网络数据包,观察数据包的结构和内容。
我们发现数据包包含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端口号等信息,这些信息是实现数据传输的关键。
2. 实验二:Telnet实验使用Telnet工具模拟客户端与服务器进行通信。
我们通过输入命令和查看服务器返回的结果,了解了Telnet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
Telnet协议使用TCP协议作为传输层协议,通过建立连接和传输数据实现远程登录和控制。
3. 实验三:Ping实验使用Ping命令测试网络连接的可达性。
Ping命令使用ICMP协议,通过向目标主机发送探测包并等待回复包,判断网络是否通畅。
我们通过Ping命令测试了本地主机和远程主机之间的网络连接情况。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TCP/I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相关概念。
TCP/IP协议采用分层结构,每一层都有特定的功能,实现了数据在网络中的可靠传输。
我们通过抓包分析、Telnet实验和Ping实验,实践了TCP/IP协议的使用,并掌握了一些常用的网络工具和命令。
六、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对TCP/IP协议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认识到TCP/IP协议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它是互联网通信的基础。
同时,我也意识到网络通信的复杂性和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我将继续深入学习网络技术,提升自己的能力。
TCPUDP通信实验报告
TCP/UDP 通信实验报告学号:姓名:实验二:TCP/UDP通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熟练掌握UDP、TCP Client/Server 模式的通信原理。
二、实验内容传输控制协议(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层协议。
面向连接是指一次正常的TCP 传输需要通过在TCP 客户端和TCP 服务端建立特定的虚电路连接来完成,该过程通常被称为“三次握手”。
可靠性可以通过很多种方法来提供保证,在这里我们关心的是数据序列和确认。
TCP 通过数据分段(Segment)中的序列号保证所有传输的数据可以在远端按照正常的次序进行重组,而且通过确认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
要通过TCP 传输数据,必须在两端主机之间建立连接。
举例说明,TCP 客户端需要和TCP 服务端建立连接,过程如图12-1 所示。
图12-1 TCP 客户端与服务端连接过程①、第一步中,客户端向服务端提出连接请求。
这时TCP SYN 标志置位。
客户端告诉服务端序列号区域合法,需要检查。
客户端在TCP 报头的序列号区中插入自己的ISN。
服务端收到该TCP 分段后,在②、第二步以自己的ISN 回应(SYN 标志置位),同时确认收到客户端的第一个TCP 分段(ACK 标志置位)。
③、在第三步中,客户端确认收到服务端的ISN(ACK 标志置位)。
到此为止建立完整的TCP 连接,开始全双工模式的数据传输过程。
根据以上内容编写一个TCP Client/Server 模式的通信程序。
事实上网络程序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客户端和服务器端。
它们的建立步骤如下:服务器端:socket-->bind-->listen-->accept客户端:socket-->connect。
三、实验步骤实验按下述步骤进行:(1)编写UDP、TCP Client/Server模式的通信程序;(2)调试并运行自己编写的实现程序;(3)了解TCP Client/Server模式的工作原理,比较二者的不同,如出现异常情况,在实验报告中写出原因分析;(4)保留编写的实现程序在你的用户目录下,以备辅导教师检查。
发送TCP数据包实验报告
包以下字段: 端口号:端口号字段包括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每个端口号的长度是16位,分别表示发送
TCP包的应用进程的端口号和接收该TCP包的应用进程的端口号。 序号:长度为32位。由于TCP协议时面向数据流的,它所传送的报文字段可以视为连续的数
据流,因此需要给每个字节编号。序号字段的“序号”指本报文段数据的第一个字节 的序列号。 确认号:该字段的长度为32位,它表示接收希望接收的下一个TCP包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 报头的长度:4位长度。TCP报头长度以4B为一个单元计算的,实际上报头长度在20B~60B之 间,因此该字段值在5~15之间。 保留:长度为6位,留做今后使用,目前置0。 控制:该字段有6种不同标志,每个标志占一位,在同一时间可设置一位或多位。URG为1时 表明有要紧急处理的数据;ACK为1时表明确认号字段有效;PSH为1时表明要强制切断 连接。SYN为1时表明有确立连接请求,把序号字段的初始值作为序号字段值以便开始 通信;FIN为1时表明发送方已经没有数据可发。 窗口大小:16位长度 紧急指针; 选项; 校验和。
1)客户端的连接函数Onconnet()代码和分析如下:
void CTcpclientDlg::Onconnet() {
GetDlgItemText(IDC_EDIT5,clientname); if(clientname==" ") {
MessageBox("请输入用户名"); } else {
if(clconect) clconect.Close();
CString ipstr,portstr; int port; GetDlgItemText(IDC_EDIT1,ipstr); GetDlgItemText(IDC_EDIT2,portstr); GetDlgItemText(IDC_EDIT5,clientname); portstr.TrimLeft(); portstr.TrimRight(); port=atoi(portstr);
网络课程设计--发送TCP数据包
课程设计任务书学院专业学生姓名班级学号课程设计题目发送TCP数据包实践教学要求与任务:发送TCP数据包的具体步骤:(1)以命令行形式运行:SendTCP 和ListenTCP,其中,SendTCP是发送程序,ListenTCP是监听程序,发送端套接字为127.0.0.1 20000,接收端套接字为127.0.0.1 10000。
(2)数据字段为“I Love China!”。
(3)成功发送后在屏幕上输出“Send OK!”。
任务交付:1.程序源代码;2课程设计论文及电子文档。
进度安排:本课程设计时间为17、19教学周。
其中包含设计、代码调试、课程设计论文撰写几个阶段。
第1周查找资料、完成初步设计、代码设计与初步调试;第2周调试、测试、验收、课程设计论文撰写、答辩。
指导教师:年月日专业负责人:年月日学院教学副院长:年月日目录1 概述 (3)1.1设计目的 (3)1.2设计要求 (3)1.3设计原理 (3)2 详细设计 (6)2.1 程序流程图 (6)2.2 计算校验和 (6)3 程序代码及运行结果 (8)3.1程序清单 (8)3.2 运行结果 (10)4 总结 (13)5参考文献 (14)1 概述1.1设计目的TCP(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层协议。
TCP协议在网络层IP 协议的基础上,向应用层用户进程提供可靠的、全双工的数据流传输。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设计一个发送TCP数据包的程序,并根据本设计说明TCP数据包的结构以及TCP 协议与TP协议的关系。
1.2设计要求本设计的功能是填充一个TCP数据包,并发送给目的主机。
程序具体要求如下:(1)以命令行形式运行:SendTCP 和ListenTCP,其中,SendTCP是发送程序,ListenTCP是监听程序,发送端套接字为127.0.0.1 20000,接收端套接字为127.0.0.1 10000。
(2)数据字段为“I Love China!”。
tcp协议分析 实验报告
tcp协议分析实验报告TCP协议分析实验报告一、引言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是互联网中最常用的传输层协议之一,负责在网络中可靠地传输数据。
本实验旨在对TCP协议进行分析,了解其工作原理以及性能特点。
二、实验目的1. 了解TCP协议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2. 分析TCP协议的可靠性和拥塞控制机制;3. 掌握使用网络抓包工具对TCP数据包进行分析。
三、实验环境与工具本实验使用的环境为Windows 10操作系统,实验工具为Wireshark网络抓包工具。
四、实验过程及结果1. TCP协议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TCP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协议,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Wireshark对TCP连接过程进行抓包分析。
首先,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SYN包(同步请求);然后,服务器接收到SYN包后,向客户端发送SYN+ACK包(同步确认);最后,客户端接收到SYN+ACK包后,向服务器发送ACK包(确认)。
通过分析抓包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TCP连接建立的过程,并且可以查看每个包的详细信息,如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标端口等。
2. TCP协议的可靠性和拥塞控制机制TCP协议通过序列号和确认应答机制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Wireshark工具查看TCP数据包中的序列号和确认号,以及数据包的重传情况。
此外,TCP协议还具备拥塞控制机制,用于避免网络拥塞和保证网络的稳定性。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查看TCP数据包的窗口大小和拥塞窗口大小来了解TCP协议的拥塞控制机制。
3. 使用Wireshark对TCP数据包进行分析Wireshark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网络抓包工具,可以捕捉并分析网络数据包。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Wireshark对TCP数据包进行抓包分析,以了解TC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通过Wireshark工具,我们可以查看每个TCP数据包的详细信息,如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标端口、序列号、确认号、窗口大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工业大学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TCP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10计科2班学号:11******指导老师:***一.设计题目发送和接收TCP数据包二.设计要求1.正确理解题意;2.具有良好的编程规范和适当的注释;3.有详细的文档,文档中应包括设计题目涉及的基础知识、设计思路、程序流程图、程序清单、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设计中待解决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三.需求分析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层协议。
TCP协议工作在网络层IP协议的基础上。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设计一个发送和接收TCP数据包的程序,其功能是填充一个TCP数据包,发送给目的主机,并在目的主机接收此TCP数据包,将数据字段显示显示在标准输出上。
四.具体设计1.创建一个原始套接字,并设置IP头选项SOCKET sock;sock = socket(AF_INET,SOCK_RAW,IPPROTO_IP);或者:sock=WSASoccket(AF_INET,SOCK_RAW,IPPROTO_IP,NULL,0,WSA_FLAG_OVERLAPPE D);这里,设置了SOCK_RAW标志,表示我们声明的是一个原始套接字类型。
为使用发送接收超时设置,必须将标志位置位置为WSA_FLAG_OVERLAPPED。
在本课程设计中,发送TCP包时隐藏了自己的IP地址,因此我们要自己填充IP头,设置IP头操作选项。
其中flag设置为ture,并设定 IP_HDRINCL 选项,表明自己来构造IP头。
setsockopt(sock, IPPROTO_IP, IP_HDRINCL, (char *)&Flag, sizeof(Flag)); int timeout=1000;setsockopt(sock, SOL_SOCKET,SO_SNDTIMEO,(char*)&timeout, sizeof(timeout));在这里我们使用基本套接字SOL_SOCKET,设置SO_SNDTIMEO表示使用发送超时设置,超时时间设置为1000ms。
2.构造IP头和TCP头这里, IP头和TCP头以及TCP伪部的构造请参考下面它们的数据结构。
typedef struct _iphdr 算校验和的子函数在填充数据包的过程中,需要调用计算校验和的函数checksum两次,分别用于校验IP头和TCP头部(加上伪头部),其实现代码如下:USHORT checksum(USHORT *buffer, int size){unsigned long cksum=0;while(size >1){cksum+=*buffer++;size -=sizeof(USHORT);}if(size ){cksum += *(UCHAR*)buffer;}cksum = (cksum >> 16) + (cksum & 0xffff);cksum += (cksum >>16);return (USHORT)(~cksum);}4.流程图五.实验内容1.先用vc++编译运行程序代码2.用命令指示符运行Debug下的sendTCP3.输入源ip和端口及目的ip和端口4.输入发送内容5.发送完成六.附代码#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pragma comment(lib,"")#define IPVER 4 //IP协议预定#define MAX_BUFF_LEN 65500 //发送缓冲区最大值typedef struct ip_hdr //定义IP首部{UCHAR h_verlen; //4位首部长度,4位IP版本号UCHAR tos; //8位服务类型TOSUSHORT total_len; //16位总长度(字节)USHORT ident; //16位标识USHORT frag_and_flags; //3位标志位UCHAR ttl; //8位生存时间 TTLUCHAR proto; //8位协议 (TCP, UDP 或其他) USHORT checksum; //16位IP首部校验和ULONG sourceIP; //32位源IP地址ULONG destIP; //32位目的IP地址}IP_HEADER;typedef struct tsd_hdr //定义TCP伪首部{ULONG saddr; //源地址ULONG daddr; //目的地址UCHAR mbz; //没用UCHAR ptcl; //协议类型USHORT tcpl; //TCP长度}PSD_HEADER;typedef struct tcp_hdr //定义TCP首部{USHORT th_sport; //16位源端口USHORT th_dport; //16位目的端口ULONG th_seq; //32位序列号ULONG th_ack; //32位确认号UCHAR th_lenres; //4位首部长度/6位保留字UCHAR th_flag; //6位标志位USHORT th_win; //16位窗口大小USHORT th_sum; //16位校验和USHORT th_urp; //16位紧急数据偏移量}TCP_HEADER;//CheckSum:计算校验和的子函数USHORT checksum(USHORT *buffer, int size){unsigned long cksum=0;while(size >1){cksum+=*buffer++;size -=sizeof(USHORT);}if(size){cksum += *(UCHAR*)buffer;}cksum = (cksum >> 16) + (cksum & 0xffff); cksum += (cksum >>16);return (USHORT)(~cksum);}int ReadData(char *str,int maxlen){int readlen=0;char ch=NULL;if(str==NULL||maxlen<=0){printf("ReadData Error\n");return 0;//failed}printf("Input Data(End By Ctrl+Z): \n");while(maxlen){ch=getchar();if(ch==EOF) break;str[readlen++]=ch;maxlen--;}str[readlen]=NULL;return readlen;}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WSADATA WSAData;SOCKET sock;IP_HEADER ipHeader;TCP_HEADER tcpHeader;PSD_HEADER psdHeader;char Sendto_Buff[MAX_BUFF_LEN]; //发送缓冲区unsigned short check_Buff[MAX_BUFF_LEN]; //检验和缓冲区char tcp_send_data[1000];int read_data_len=0;BOOL flag;int rect,nTimeOver;if(argc!= 5){printf("Usage: SendTcp soruce_ip source_port dest_ip dest_port \n");return false;}read_data_len=ReadData(tcp_send_data,1000);if(read_data_len<=0) return 1;if(WSAStartup(MAKEWORD(2,2), &WSAData)!=0){printf("WSAStartup Error!\n");return false;}if((sock=WSASocket(AF_INET,SOCK_RAW,IPPROTO_RAW,NULL,0, WSA_FLAG_OVERLAPPED))==INVALID_SOCKET){printf("Socket Setup Error!\n");return false;}flag=true;if(setsockopt(sock,IPPROTO_IP,IP_HDRINCL,(char*)&flag,sizeof(flag))==SOCKET_ERROR){printf("setsockopt IP_HDRINCL error!\n");return false;}nTimeOver=1000;if (setsockopt(sock, SOL_SOCKET, SO_SNDTIMEO,(char*)&nTimeOver, sizeof(nTimeOver))==SOCKET_ERROR) {printf("setsockopt SO_SNDTIMEO error!\n");return false;}//填充IP首部=(IPVER<<4 | sizeof(ipHeader)/sizeof(unsigned long));=(UCHAR)0;=htons((unsignedshort)sizeof(ipHeader)+sizeof(tcpHeader)+read_data_len);=0; //16位标识=0; //3位标志位=128; //8位生存时间=IPPROTO_TCP; //协议类型=0; //检验和暂时为0=inet_addr(argv[1]); //32位源IP地址=inet_addr(argv[3]); //32位目的IP地址//计算IP头部检验和memset(check_Buff,0,MAX_BUFF_LEN);memcpy(check_Buff,&ipHeader,sizeof(IP_HEADER));=checksum(check_Buff,sizeof(IP_HEADER));//构造TCP伪首部=;=;=0;=;=htons(sizeof(TCP_HEADER)+read_data_len);//填充TCP首部=htons(atoi(argv[4])); //16位目的端口号=htons(atoi(argv[2])); //16位源端口号=0; //SYN序列号=0; //ACK序列号置为0//TCP长度和保留位=(sizeof(tcpHeader)/sizeof(unsigned long)<<4|0);=2; //修改这里来实现不同的标志位探测,2是SYN,1是//FIN,16是ACK探测等等=htons((unsigned short)16384); //窗口大小=0; //偏移大小=0; //检验和暂时填为0//计算TCP校验和memset(check_Buff,0,MAX_BUFF_LEN);memcpy(check_Buff,&psdHeader,sizeof(psdHeader));memcpy(check_Buff+sizeof(psdHeader),&tcpHeader,sizeof(tcpHeader));memcpy(check_Buff+sizeof(PSD_HEADER)+sizeof(TCP_HEADER),tcp_send_data,read_data_len);=checksum(check_Buff,sizeof(PSD_HEADER)+sizeof(TCP_HEADER)+read_data_len);//填充发送缓冲区memset(Sendto_Buff,0,MAX_BUFF_LEN);memcpy(Sendto_Buff,&ipHeader,sizeof(IP_HEADER));memcpy(Sendto_Buff+sizeof(IP_HEADER),&tcpHeader,sizeof(TCP_HEADER));memcpy(Sendto_Buff+sizeof(IP_HEADER)+sizeof(TCP_HEADER), tcp_send_data,read_data_len);intdatasize=sizeof(IP_HEADER)+sizeof(TCP_HEADER)+read_data_len;//发送数据报的目的地址SOCKADDR_IN dest;memset(&dest,0,sizeof(dest));=AF_INET;=htons(atoi(argv[4]));rect=sendto(sock,Sendto_Buff,datasize, 0,(struct sockaddr*)&dest, sizeof(dest));if (rect==SOCKET_ERROR){printf("send error!:%d\n",WSAGetLastError());return false;}elseprintf("\nsend ok!\n");closesocket(sock);WSACleanup();return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