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设计-tcp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

合集下载

tCp流程

tCp流程

tCp流程TCP流程(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流的传输协议,用于在网络中传输数据。

TCP流程主要包括:建立连接、数据传输和连接终止。

建立连接:1. 客户端发送一个带有SYN(同步)标志的数据包到服务器,请求建立连接。

2. 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发送一个带有SYN和ACK(确认)标志的数据包给客户端,表示同意建立连接。

3.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数据包后,发送一个带有ACK标志的数据包给服务器,表示连接成功建立。

4. 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ACK后,连接建立完成,双方可以开始进行数据传输。

数据传输:1. 数据发送端将要发送的数据分割成合适的数据包,并加上序列号发送给接收端。

2. 接收端收到数据包后,对数据进行重新排序和校验,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3. 接收端发送一个带有ACK标志的数据包给发送端,表示收到了数据。

4. 发送端收到ACK后,继续发送下一个数据包。

5. 如果发送端没有收到ACK或者收到了ACK超时的错误信息,需要重新发送数据包。

连接终止:1. 当发送端传输完所有的数据后,发送一个带有FIN(结束)标志的数据包给接收端。

2. 接收端收到FIN后,发送一个带有ACK标志的数据包给发送端,表示接收到了结束请求。

3. 接收端关闭接收通道,不再接收数据,但仍然可以发送数据。

4. 发送端收到ACK后,关闭发送通道,并且等待接收端传来的数据完全接收完毕后才关闭连接。

5. 接收端将剩余的数据都接收完毕后,发送一个带有FIN标志的数据包给发送端。

6. 发送端收到FIN后,发送一个带有ACK标志的数据包给接收端,表示接收到了结束请求。

7. 接收端收到ACK后,关闭连接,终止传输。

TCP流程通过建立连接、数据传输和连接终止的过程,保证了数据的可靠传输。

其中,连接的建立和终止通过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的过程完成,确保传输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数据传输过程中,通过分割数据包、重新排序和校验、确认和超时重传等机制,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tcp发包机制

tcp发包机制

tcp发包机制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是一种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协议,用于在计算机网络中传输数据。

它通过一系列的机制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使得数据能够按顺序到达目的地。

TCP使用三次握手的机制来建立连接。

发送方首先向接收方发送一个带有SYN标志的数据包,表明请求建立连接。

接收方收到后,回复一个带有SYN和ACK标志的数据包,表示接收方愿意建立连接。

最后,发送方再回复一个带有ACK标志的数据包,表示连接已建立。

这个过程就像两个人握手一样,互相确认彼此的存在和愿意建立连接。

接下来,TCP使用滑动窗口的机制来管理数据的传输。

发送方将数据分割成多个报文段,并按顺序发送给接收方。

接收方在收到报文段后,会发送一个确认报文段给发送方,表明已经成功接收到数据。

如果发送方没有收到确认报文段,就会重新发送数据,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同时,TCP还会根据网络的拥塞情况动态调整滑动窗口的大小,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除了滑动窗口,TCP还使用序列号和确认号的机制来保证数据的顺序和完整性。

发送方在发送数据时,会给每个报文段分配一个序列号,接收方在接收数据时,会按序列号的顺序重新组装数据。

同时,接收方会给发送方发送一个确认号,表示已经成功接收到数据。

如果发送方没有收到确认号,就会重新发送数据,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TCP使用四次挥手的机制来关闭连接。

发送方首先发送一个带有FIN标志的数据包,表示不再发送数据。

接收方收到后,发送一个带有ACK标志的数据包,表示确认收到FIN。

然后,接收方再发送一个带有FIN标志的数据包,表示自己也不再发送数据。

通过以上的机制,TCP确保了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协议,广泛应用于互联网和各种计算机网络中。

无论是浏览网页、发送电子邮件还是下载文件,都离不开TCP的支持。

它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传输和共享,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各种网络活动。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报告文件传输协议的简单实现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报告文件传输协议的简单实现

课程设计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题目名称文件传输协议的简单设计与实现学生学院专业班级___ _学号学生姓名______ _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_ _____2010 年 1 月 5 日设计摘要关键词:SOCKET编程,FTPclient/server程序摘要:本课程设计包含了文件传输协议的简单设计与实现。

文件传送是各种计算机网络实现的基本功能,文件传送协议是一种最基本的应用层协议按照客户/服务器的模式进行工作,提供交互式的访问,是INTERNET使用最广泛的协议之一。

文件传输协议的简单设计与实现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实验环境TCP/IP 网络体系结构之上,使用socket 编程接口编写两个程序,分别为客户程序(client.c)和服务器程序(server.c),实现下述命令功能:get , put, pwd, dir, cd, ?, quit 等,利用了已有网络环境设计并实现简单应用层协议。

本设计包括了具体设计任务,基本思路及所涉及的相关理论,设计流程图,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解决办法,实验运行结果,核心程序,个人体会及建议等。

目录1、文件传输协议的简单设计与实现------------------------------181. 1 具体设计任务----------------------------------------------18 1.2 基本思路及所涉及的相关理论--------------------------------181.2.1基本思路-------------------------------------------------182.2.2 相关理论--------------------------------------------18 1.3设计流程图------------------------------------------------191.4实验运行情况----------------------------------------------191.5 核心程序--------------------------------------------------222.5.1 服务器(sever)程序---------------------------------222.5.2 客户(client)程序----------------------------------291.6心得体会-----------------------------------------------------------------------------37参考文献--------------------------------------------------------382、文件传输协议的简单设计与实现2. 1 具体设计任务计算机网络实验环境建立在TCP/IP 网络体系结构之上。

计算机网络技术第四版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第四版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第四版课程设计一、设计题目本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设计的题目是“基于TCP协议的文件传输程序实现”。

二、设计目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课程涉及到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各个方向,例如网络协议、网络体系结构、路由协议、网络安全等。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TCP协议的应用,掌握TCP协议的实现过程和技术要点,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设计要求实现一个基于TCP协议的文件传输程序,要求如下:1.接收方和发送方分别处于不同的机器上。

2.文件传输过程通过TCP协议完成。

3.实现断点续传功能。

4.通过命令行界面输入传输文件的路径和传输模式(上传/下载)等必要信息。

四、设计流程1. 建立网络连接建立TCP连接是实现文件传输的第一步,需要使用Python的socket库实现。

按照TCP三次握手的规则,建立与对方的链接。

2. 传输文件使用Python的文件读取方式,将要传输的文件读取至内存中。

使用TCP协议,将文件分成多个数据块,依次传输至对方机器。

3. 断点续传在传输文件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意外断开连接的情况。

为了实现断点续传功能,传输过程中需要保存已经传输的文件块,当重新建立连接后继续传输。

4. 命令行控制实现一个命令行界面,通过命令行输入文件传输的相关信息,例如待传输文件的路径、传输模式(上传/下载)等信息。

通过分析用户的操作,执行相应的文件传输操作,并在命令行上显示传输过程的相关信息。

五、技术要点1.Python Socket编程2.TCP协议3.文件读取和写入4.断点续传5.命令行控制六、设计结论通过本次基于TCP协议的文件传输程序实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设计,我们深入了解了TCP协议的应用过程,掌握了TCP协议的实现技术要点,并实现了文件传输过程中常见的断点续传功能和命令行控制。

这些技术点均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对我们深入学习和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概念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帮助和启示。

tcp实验报告

tcp实验报告

tcp实验报告TCP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协议,它在互联网通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TC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编程语言:Python3.93. 实验工具:Wireshark三、实验步骤与结果1. 建立TCP连接通过Python的socket库,我们可以轻松地创建TCP连接。

在本实验中,我们编写了一个简单的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程序,通过本地主机进行通信。

2. 数据传输与流量控制在TCP连接建立后,我们进行了数据的传输实验。

首先,我们发送了一个较小的数据包,观察到数据包的传输过程中,TCP协议会自动进行流量控制,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接着,我们发送了一个较大的数据包,发现TCP会将大数据包拆分成多个小数据包进行传输,并在接收端进行重组。

3. 拥塞控制为了模拟网络拥塞的情况,我们在实验中人为地降低了网络带宽。

通过Wireshark抓包分析,我们观察到TCP协议在发现网络拥塞时,会自动减少发送速率,以避免网络的过载。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TCP协议会根据网络的状况动态调整拥塞窗口的大小,以提高网络的利用率。

4. 可靠性与重传机制为了测试TCP协议的可靠性,我们在实验中故意模拟了数据包丢失的情况。

通过Wireshark的分析,我们发现当发送端未收到确认消息时,会自动触发重传机制,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同时,TCP还会根据超时时间的动态调整,以适应不同网络环境下的传输速度。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TC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TCP作为一种可靠的传输协议,在互联网通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和重传机制等手段,确保了数据的可靠传输,并适应了不同网络环境的变化。

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TCP协议的细节,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优化网络通信的性能和可靠性。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IP数据包解析(共5篇)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IP数据包解析(共5篇)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IP数据包解析(共5篇)第一篇: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IP数据包解析课设名称:IP数据包解析班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日期: 2012.6.15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报告目录1.课程设计目的 (1)2.课程设计要求 (1)3.程序设计分析 (1)3.1 网卡设置 (1)3.2 使用套接字 (2)3.2.2 接收数据包 (2)3.3 定义IP头部的数据结构 (3)3.4 IP包的解析 (3)3.5 协议的定义 (4)3.6捕获处理 (4)4.运行结果 (5)5.总结 (5)6.源程序代码 (6)Ip数据包解析1.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设计一个捕获并解析IP数据包的程序,并根据这个程序,说明IP数据包的结构及IP协议的相关问题,从而对IP 层的工作原理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2.课程设计要求本设计的目标是捕获网络中的IP数据包,解析数据包的内容,将结果显示在标准输出上,并同时写入日志文件。

程序的具体要求如下:1)以命令行形式运行:ipparse logfile,其中ipparse是程序名, 而logfile则代表记录结果的日志文件。

2)在标准输出和日志文件中写入捕获的IP包的版本、头长度、服务类型、数据包总长度、数据包标识、分段标志、分段偏移值、生存时间、上层协议类型、头校验和、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等内容。

3)当程序接收到键盘输入Ctrl+C时退出3.程序设计分析3.1 网卡设置为了获取网络中的IP数据包,必须对网卡进行编程,在这里使用套接字(socket)进行编程。

但是,在通常情况下,网络通信的套接字程序只能响应与自己硬件地址相匹配的数据包或是以广播形式发出的数据包。

对于其他形式的数据包,如已到达网络接口,但却不是发送到此地址的数据包,网络接口在骓投递地Ip数据包解析址并非自身地址之后将不引起响应,也就是说应用程序无法收取与自己无关的数据包。

我们要想获取网络设备的所有数据包,就是需要将网卡设置为混杂模式。

tcp网络编程课程设计

tcp网络编程课程设计

tcp网络编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TCP协议的基本原理,掌握TCP网络编程的基本概念和技术要点。

2. 使学生掌握套接字编程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构建简单的TCP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程序。

3. 帮助学生了解网络编程中的异常处理和资源管理,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设计和实现简单的TCP网络应用程序。

2. 提高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使其在编程过程中熟练运用调试工具,排查并解决常见问题。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他人共同分析和讨论网络编程问题,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编程的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索和学习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的学术态度,使其在网络编程过程中遵循相关规范和道德准则。

3. 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使其在编程过程中注重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和网络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掌握TCP网络编程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

通过课后作业、项目实践和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TCP协议基本原理:讲解TCP协议的特点、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可靠传输和流量控制的重要性。

教材章节:第一章TCP/IP协议基础2. 套接字编程:介绍套接字的概念、类型和编程接口,教授如何使用套接字进行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通信。

教材章节:第二章套接字编程基础3. 简单的TCP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程序设计:讲解如何构建TCP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程序,分析常见的编程模型和代码结构。

教材章节:第三章TCP网络编程实例4. 异常处理与资源管理:教授在网络编程过程中如何进行异常处理和资源管理,提高程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tcpip网络编程课程设计

tcpip网络编程课程设计

tcp ip网络编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TCP/IP网络编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网络编程中常用的数据结构和协议;2. 学会使用套接字(Socket)进行网络编程,掌握TCP和UDP协议下的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编程方法;3. 了解网络编程中的异常处理和多线程技术,提高网络应用程序的稳定性和性能。

技能目标:1. 能够独立编写简单的TCP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程序,实现数据的传输和接收;2. 能够独立编写简单的UDP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程序,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网络编程问题,具备一定的网络编程调试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网络编程的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沟通表达和问题解决能力;3. 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编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理解网络编程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动手实践,培养实际编程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对网络编程有一定了解,但实际操作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网络编程技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TCP/IP网络编程基本概念:网络编程概念、TCP/IP协议栈、IP地址和端口号;2. 套接字编程基础:套接字概念、套接字类型、套接字编程流程;3. TCP网络编程:TCP协议原理、TCP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编程、数据传输和接收、多线程服务器端实现;4. UDP网络编程:UDP协议原理、UDP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编程、数据发送和接收、UDP编程中的异常处理;5. 网络编程进阶:网络编程中的多线程和并发、网络通信安全、网络编程调试技巧。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介绍网络编程基本概念,学习TCP/IP协议栈,理解IP地址和端口号;第二周:学习套接字编程基础,动手实践简单的TCP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程序;第三周:深入学习TCP网络编程,编写多线程服务器端程序,实现数据传输和接收;第四周:学习UDP网络编程,编写UDP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程序,了解异常处理;第五周:进行网络编程进阶学习,了解多线程和并发,学习网络通信安全及调试技巧。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TCP 协 议 优 化 方 法 研 究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TCP 协 议 优 化 方 法 研 究
3.1TCP/IP协议的基本原理..……………………………………………....7
3.2TCP释放链接过程…………………………………………………..……8
4 TCP协议的优化……………………………………………………………...……8
4.1TCP协议的广域网优化..………………………………………..………8
其实这些连接也是可以优化的,首先,可以直接做TCP连接优化,例如外部用户发起的1万个连接,经过设备以后合并成100个甚至更少的长连接到服务器,因为在线连接数量的下降,服务器性能发挥就会大很多,免费的节省30%左右的服务器压力;第二个方法,当客户端很慢的时候,可以先将服务器的回应包缓存在设备内,尽快结束和服务器的连接,再由优化设备慢慢将服务器回应传输给客户端,这样也可以降低服务器的在线连接,更好的发挥服务器能力(一般在服务器端实现,与客户端无关,大型应用上比较多)。连接耗的资源更多的是内存,在线连接被优化后,内存消耗的情况会好很多。连接优化、服务器回应优化释放资源,等一系列技术采用后,因为TCP在线连接对服务器造成的压力会很大缓解,更有利于服务器性能提升。
通过一点点的投资IP基础设施逐渐在专有数据网络周边出现。
用IP取代专有服务的需求出现,经常是一个用户要求。
IP替代品过程遍布整个因特网,这使IP替代品比最初的专有网络更加有价值(由于网络效应)。
专有网络受到压制。许多用户开始维护使用IP替代品的复制品。
IP包的间接开销很小,少于1%,这样在成本上非常有竞争性。人们开发了一种能够将IP带到专有网络上的大部分用户的不昂贵的传输媒介。
TCP/IP是Internet/Intranet使用的协议体系,也是大多数网络采用的协议。本文内容主要阐述有关TCP协议如何应用于传输数据及数据传输的详细过程解析。

24分tcpip课程设计

24分tcpip课程设计

24分tcp ip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TCP/IP协议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分层结构和各层的主要协议;2. 学生掌握IP地址的分配原则,能够进行简单的网络规划;3. 学生了解传输层的主要功能,理解TCP和UDP协议的区别及适用场景;4. 学生掌握常用的网络诊断工具,能够分析网络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配置网络设备的IP地址,进行基本的网络设置;2. 学生能够运用抓包工具分析网络数据包,理解数据传输过程;3. 学生能够编写简单的网络程序,实现基于TCP或UDP的通信;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网络问题,提高网络运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2. 学生认识到网络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增强实践操作能力;3.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培养沟通与协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4. 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关注网络道德和法律法规。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TCP/IP课程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的网络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课程内容深入浅出,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解,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网络基础知识:介绍网络分层结构,讲解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等各层的作用及主要协议;教材章节:第一章 网络基础知识2. IP地址与网络规划:讲解IP地址的分类、子网划分、路由选择等,并进行实际案例分析;教材章节:第二章 IP地址与网络规划3. 传输层协议:详细讲解TCP和UDP协议的原理、特点及适用场景,对比分析两种协议;教材章节:第三章 传输层协议4. 网络编程:介绍基于TCP和UDP的网络编程方法,举例说明套接字编程的基本过程;教材章节:第四章 网络编程5. 网络诊断与故障排除:讲解常用的网络诊断工具,如ping、tracert、抓包工具等,分析网络故障原因及解决方案;教材章节:第五章 网络诊断与故障排除6. 网络安全:介绍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如防火墙、加密技术等,强调网络道德和法律法规;教材章节:第六章 网络安全教学内容按照教材章节进行安排,由浅入深,系统性地讲解TCP/IP相关知识。

课程设计tcp

课程设计tcp

课程设计tcp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TCP协议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能够分析常见的TCP通信过程,并理解TCP协议在网络通信中的重要作用。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了解TCP协议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报文格式,以及TCP协议在网络通信中的作用和地位。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TCP协议进行网络通信,能够使用常见的网络工具分析TCP通信过程,并能够对TCP协议进行简单的优化和调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TCP协议,使学生认识到网络通信中协议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增强学生对网络技术的敬畏之心,提高学生对网络通信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TCP协议的基本原理、工作过程和应用场景。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TCP协议的基本概念:介绍TCP协议的定义、特点和作用,以及TCP协议在网络通信中的地位。

2.TCP协议的工作原理:讲解TCP协议的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过程,以及TCP协议的可靠性保证机制。

3.TCP协议的报文格式:详细介绍TCP报文的头部字段和选项字段,以及TCP报文的解析方法。

4.TCP协议的应用场景:分析常见的TCP应用协议,如HTTP、FTP和SMTP等,以及TCP协议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化和调试方法。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讲授法:通过讲解TCP协议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使学生掌握TCP协议的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常见的TCP通信过程和问题,使学生能够运用TCP协议进行网络通信,并能够对TCP协议进行优化和调试。

3.实验法: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亲自体验TCP协议的通信过程,提高学生对TCP协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TCP协议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TCP协议知识。

TCP如何传输数据交互式传输

TCP如何传输数据交互式传输

TCP如何传输数据交互式传输TCP(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网络传输协议,它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传输和错误检测机制,以实现交互式数据传输。

TCP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交互式传输:1.建立连接:在进行数据交互之前,发送方和接收方需要建立一个TCP连接。

建立过程中,发送方和接收方进行三次握手来确认连接。

三次握手的过程如下:a.发送方向接收方发送一个SYN(同步)报文,表明发送方想要建立连接。

b.接收方收到SYN报文后,向发送方发送一个SYN+ACK(同步+确认)报文,表示接收到请求,并准备好建立连接。

c.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的SYN+ACK报文后,再向接收方发送一个ACK(确认)报文,表示连接已建立。

2.数据传输:在连接建立完成后,发送方和接收方可以开始进行数据传输。

TCP通过特定的传输窗口进行数据传输,传输窗口的大小取决于网络的拥塞情况和接收方的处理能力。

发送方将待发送的数据分成小块进行传输,每次传输只发送一个数据块,并等待接收方发送确认报文。

接收方在收到数据后发送确认报文给发送方,如果发送方没有收到确认,它会重新发送数据。

3.保证可靠性:TCP通过多种机制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首先,发送方在发送数据后,会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等待接收方发送确认报文,如果接收方没有发送确认,发送方会重新发送数据。

其次,TCP使用序列号和确认号来保证数据的顺序和完整性。

发送方为每个数据包分配一个序列号,接收方在收到数据后发送确认号给发送方,以表示已经收到该数据。

如果发送方没有收到确认,它会重新发送数据。

最后,TCP还使用校验和来检测数据是否在传输过程中被错误修改。

4.连接终止:在数据交互完成后,发送方和接收方可以选择关闭TCP 连接。

关闭连接需要双方协同工作,分为四个步骤:a.发送方向接收方发送一个FIN(连接终止)报文,表示发送方希望关闭连接。

b.接收方收到FIN报文后,发送一个ACK报文,表示接收到请求。

c.如果接收方也希望关闭连接,它会发送一个FIN报文给发送方。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_报告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_报告

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学生姓名: xxxxxxxxxxxxxxx专业: xxxxxxxxxxxxxxx班级: xxxxxxxxxxxxxxx学号: xxxxxxxxxxxxxxx指导教师: xxxxxxxxxxxxxxx实验成绩:实验地点:实验时间: 2016 年 5 月 6 日一、实验目的与实验要求1、实验目的将书本上抽象的概念与具体实现技术结合,通过网络软件编程的实践,深入理解理论课上学习到的ARP、IP、TCP等重要网络协议的原理,通过自己动手编程封装与发送这些数据包,加深对网络协议的理解,掌握协议帧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及其对协议栈的贡献。

2、实验要求网络课程设计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题目一是数据包的封装发送和解析(ARP/IP/TCP),要求使用Winpcap技术和Socket技术,根据ARP/IP/TCP帧的结构,封装数据包发送到局域网中。

另外要捕获网络中的TCP/IP/ARP数据包,解析数据包的内容,并将结果显示,并同时写入日志文件。

题目二是从可选题目中选择一个,可选题目均是网络应用小程序,要求小组使用网络编程技术设计并实现一个网络应用程序,加深对网络协议协的理解,并锻炼网络编程能力。

二、实验设备(环境)及要求1、实验硬件设备:计算机型号:联想ThinkPad T430u处理器型号:Intel i5 主频:1.8Hz网卡型号:(1)Realtek PCIe GBE (2)Broadcom 802.11n2、实验软件要求:操作系统:Windows10应用软件:Visual Studio 2015 Pro3、小组成员及分工: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实验1:数据包的封装发送和解析(ARP/IP/TCP)(1)实验内容1)程序目标:根据IP帧的结构,封装IP数据包发送到局域网中。

并捕获网络中的IP数据包,解析数据包的内容,并将结果显示,并同时写入日志文件。

2)程序功能:以命令行形式运行在标准输出中显示捕获的IP报文的首部字段的内容。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题目和要求 (1)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题目和要求 (1)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在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发展整体了解的基础上,掌握网络的主要种类和常用协议的概念及原理,初步掌握以TCP/IP协议族为主的网络协议结构,培养学生在TCP/IP协议和LAN、WAN上的实际工作能力;学会网络构建、网络日常维护以及网络管理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建设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网络组网和建设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

运用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思想,按照需求分析、规划、设计、配置的基本流程,经历一个完整的网络工程过程,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资料、手册以及编写技术文档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格式要求及须知:(1)使用信息学院网站()的课程设计模版,要求格式美观,字体及编号要求见表1。

(2)(3)附录:课程设计中的代码或得到的数据包等数据将作为该设计附件或附录,题目需要但没有的相应代码及数据包文件的将记整组不及格,需要重做。

(4)成绩记录:该设计成绩将记录到教务处成绩管理系统中。

(5)打印:经审查(发邮件到指导老师处或当面交流修改)后,方可打印、存档。

打印后递送到信息楼各指导老师的信箱中或办公室中。

(6)如发现两组设计雷同或来自互联网,该组重做。

题目:题目1 应用服务器配置与管理1、设计要求为校园网络中心设计和建立服务器群,能够提供:DNS,DHCP,WEB,FTP服务器。

要求网络中的普通用户使用动态IP地址,在WEB服务器上设置两个不同的站点,使用户可用不同的名字访问不同的站点,而且用户可以使用网内的FTP服务器进行内部网络的文件上传、下载。

FTP、Web服务器能够通过域名访问。

2、课程设计报告内容(1) 解释每个服务器的相关工作原理;(2) 给出各个服务器的功能说明;(3) 列出每个服务器的IP地址及域名规划;(4) 每个服务器给出配置的结果测试;(5) 给出每个服务器的综合验证结果。

题目2 一个简单企业网的设计与实现1、设计要求某企业有办公室、财务部、销售部、设计部、生产部5个部门,每个部门配置8台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数据包发送和接受程序的实现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数据包发送和接受程序的实现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一数据包发送和接受程序的实现《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数据包发送和接受程序的实现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10级⑷班3110006379陈泳蒸2012年12月21日数据包发送和接受程序的实现一、设计题目与要求1.设计题目发送TCP数据包2.设计要求本设计的功能孚填充一个TCP数据包,并发送给目的主机。

1)以命令行形式运行:SendTCP sourcejp source_port destjp dest_port, 其中SendTCP是程序名,source_ip为源端IP地址,source_port为源端口号, destjp为目的地址,dest_port为目的端口号。

2)其他的TCP头部参数请自行设定。

3)数据字段为a Thls is my homework of network J am happy!4)成功发送后在屏幕上输出"send OK”。

三、详细设计本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发送一个TCP数据包,可以利用原始套接字来完成这个工作。

整个程序由初始化原始套接字和发送TCP数据包两个部分组成。

当应用进程需要通过TCP发送时,它就将此应用层报文传送给执行TCP协议的传输实体。

TCP 传输实体将用户数据加上TCP报头,形成TCP数据包,在TCP数据包上增加IP头部,形成IP包。

如图-1显示的是TCP数据包和IP包得关系。

TCP 协议的数据传输单位称为报文段,其格式如图-2所示。

报文段报头的长度是20B~60B,选项部分长度最多为40Bo TCP报文段主要包括以下字段。

端口号:端口号字段包括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

每个端口号的长度是16位,分别表示发送该TCP包的应用进程的端口号和接收该TCP包的应用进程的端口号。

-1 TCP IP IP序号:长度为32位。

由于TCP协议是面向数据流的,它所传送的报文段可以视为连续的数据流,因此需要给每一字节编号。

序号字段的“序号”指的是本报文段数据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

TCP网络通讯课程设计

TCP网络通讯课程设计

TCP网络通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TCP网络通讯的基本原理,掌握TCP协议的特点与工作流程;2. 使学生掌握套接字编程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网络程序设计;3. 引导学生了解网络通讯中的常见问题,如连接建立、数据传输、连接断开等,并掌握相应的解决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或Python等编程语言进行网络编程的能力;2. 培养学生分析网络通讯问题、设计网络通讯解决方案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TCP网络通讯程序编写和调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使其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3. 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通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课程,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对计算机网络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TCP网络通讯的实际应用和编程实践较为陌生。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例教学为主,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TCP网络通讯原理- TCP协议特点与工作流程- 三次握手与四次挥手- 状态转换与异常处理2. 套接字编程基础- 套接字概念与类型- 套接字编程接口(API)- 套接字编程流程3. 网络程序设计实例- 基于TCP的客户端/服务器程序设计- 数据传输与接收- 多客户端处理4. 网络通讯问题与解决方案- 连接建立与断开的异常处理- 数据传输中的安全问题- 网络延迟与拥塞控制5. 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 编写简单的TCP客户端/服务器程序- 调试与优化网络程序- 分析实际网络通讯案例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计算机网络通信程序设计__TCP文件传输程序

计算机网络通信程序设计__TCP文件传输程序

目录一、实验名称:TCP文件传输程序 2二、实验要求 2三、总体规划 21、网络传输协议的选择 22、TCP协议在VC++中的实现 23、传输数据的缓冲问题 34、Socket的文件化管理 35、数据的串行化问题 46、接收数据判断是否传输完毕的方法 4四、实验运行测试 4五、心得体会 7六、程序源代码 71、建立服务器侦听套接字的类CListenSocket的定义与实现 72、建立数据传输套接字的类CTransSocket的定义与实现 83、用于数据串行化的类CSave的定义与实现: 84、主对话框CTcpDlg类的定义与实现: 9七、参考文献 18一、实验名称:TCP文件传输程序二、实验要求1、设计一个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能够实现网络中两台计算机之间传输文件。

2、一个程序既能够建立服务器又能够以终端的形式连接服务器。

3、终端或者服务器既能够发送文件又能够接收文件。

4、传送文件类型应为任何类型,文件大小为任意。

三、总体规划1、网络传输协议的选择在TCP/IP协议栈中,有两个高级协议是我们网络应用程序编写者应该了解的,它们"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简称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m Protocol,简称UDP)。

TCP是面向连接的通信协议,TCP提供两台计算机之间的可靠无错的数据传输。

应用程序利用TCP进行通信时,源和目标之间会建立一个虚拟连接。

这个连接一但建立,两台计算机之间就可以把数据当作一个双向字节流进行交换。

UDP是无连接通信协议,UDP不保证可靠数据的传输,但能够向若干个目标发送数据,接收发自若干个源的数据。

简单地说,如果一个主机向另外一台主机发送数据,这一数据就会立即发出,而不管另外一台主机是否已准备接收数据。

如果另外一台主机收到了数据,它不会确认收到与否。

为了使两台计算机之间传输的文件数据不会丢失或发生错误,应该采用TCP 协议。

TCP使用方法介绍

TCP使用方法介绍

TCP使用方法介绍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是一种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协议,用于在网络中传输数据。

它是基于IP(Internet Protocol)的协议之一,负责将数据分割成合适的小块,并通过网络传输到目标机器。

接收机器接收到这些小块,并将它们重新组装成完整的数据。

本文将介绍TCP的使用方法,包括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终止等。

一、连接建立1. 客户端发送连接请求: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SYN (Synchronize)包,请求建立连接。

2. 服务器确认连接请求:服务器接收到客户端的SYN包后,会发送一个SYN+ACK(Synchronize+Acknowledgment)包作为确认,并告诉客户端可以开始传输数据。

3. 客户端确认连接请求: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后,发送一个ACK(Acknowledgment)包作为确认,表示连接建立成功。

此时,连接建立完毕,双方可以进行数据传输。

二、数据传输1.数据分割:发送方根据TCP的最大传输单元(MSS)将要传输的数据分割成合适的小块。

每个小块称为一个TCP段。

2.TCP段封装:发送方为每个TCP段添加TCP头部,其中包含源端口号、目标端口号、序列号、确认号等信息。

3.数据传输:发送方将TCP段发送给接收方,接收方接收到TCP段后,检查和确认段是否有错误,并将正确的段按序列号重新组装成完整的数据。

4.确认和超时重传:接收方收到正确的TCP段后,发送一个ACK包作为确认。

如果发送方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收到ACK包,将会重传丢失的TCP 段。

三、连接终止1. 客户端发送连接终止请求:当客户端完成数据传输后,发送一个FIN(Finish)包给服务器,请求断开连接。

2.服务器确认连接终止请求:服务器接收到客户端的FIN包后,发送一个ACK包作为确认,表示已经接收到了客户端的断开连接请求。

3.服务器发送连接终止请求:服务器发送一个FIN包给客户端,请求断开连接。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编程实现简单的TCP协议分析器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编程实现简单的TCP协议分析器

编程实现简单的TCP协议分析器一、问题描述编程实现简单的TCP协议分析器,TCP协议分析器是一种用于监督和跟踪网络活动的诊断工具,它从局域网中抓取IP数据包,并对它进行分析得到相应的头部信息,过滤TCP包进行分析,得到TCP包的相应信息。

二、基本要求1.利用原始套接字实现简单的TCP协议分析器。

2.系统功能包括:2.1 原始套接字与网卡绑定,并接收流经网卡的所有数据包;2.2 对数据包进行分析以获得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2.3 对TCP Segment进行分析以获得其首部详细信息;2.4 显示分析结果。

3 建议使用VC++。

三、设计思想TCP协议的数据传送程序是由二个子程序组成的。

也可以看成是服务器端程序和客户端程序,其中:服务器端程序的功能是侦听端口号,接收远程主要的TCP连接申请,并接收远程主机传送来的文字数据。

另外一个子程序,也就是所谓的客户端程序,主要实现向网络的远程主机提出TCP连接申请。

程序利用原始套接字抓取局域网中的IP包。

TCP协议分析器实现了sniffer的一部分功能。

而sniffer的工作原理是:1. 把网卡置于混杂模式;2. 捕获数据包;3. 分析数据包。

Raw Socket: 原始套接字可以用它来发送和接收 IP 层以上的原始数据包, 如 ICMP, TCP, UDP等。

四、系统结构(1)Pcap_addr描述网络接口地址;(2)pcap_pkthdr用来描述每个捕获到的数据包的基本信息;(3)int_pcaplookupnet获取网络地址和网络掩码;(4)int_pcaploop循环捕获网络数据包,直到遇到错误或满足退出条件;(5)pcap_t* pcap_open_dead构造一个libpcap句柄。

五、程序流程(或模块划分)六、源程序#include "pcap.h"struct ether_header{u_int8_t ether_dhost[6];/* 目的以太网地址*/u_int8_t ether_shost[6];/* 源以太网地址*/u_int16_t ether_type;/* 以太网类型*/};struct arp_header{u_int16_t arp_hardware_type;/* 硬件类型*/u_int16_t arp_protocol_type;/* 协议类型*/u_int8_t arp_hardware_length;/* 硬件地址长度*/u_int8_t arp_protocol_length;/* 协议地址长度*/u_int16_t arp_operation_code;/* 操作码*/u_int8_t arp_source_ethernet_address[6];/* 源以太网地址*/u_int8_t arp_source_ip_address[4];/* 源IP地址*/u_int8_t arp_destination_ethernet_address[6];/* 目的以太网地址*/u_int8_t arp_destination_ip_address[4];/* 目的IP地址*/};struct ip_header{#if defined(WORDS_BIGENDIAN)u_int8_t ip_version: 4,/* 版本*/ip_header_length: 4;/* 首部长度*/#elseu_int8_t ip_header_length: 4, ip_version: 4;#endifu_int8_t ip_tos;/* 服务质量*/u_int16_t ip_length;/* 长度*/u_int16_t ip_id;/* 标识*/u_int16_t ip_off;/* 偏移*/u_int8_t ip_ttl;/* 生存时间*/u_int8_t ip_protocol;/* 协议类型*/u_int16_t ip_checksum;/* 校验和*/struct in_addr ip_souce_address;/* 源IP地址*/struct in_addr ip_destination_address;/* 目的IP地址*/};struct udp_header{u_int16_t udp_source_port;/* 源端口号*/u_int16_t udp_destination_port;/* 目的端口号*/u_int16_t udp_length;/* 长度*/u_int16_t udp_checksum;/* 校验和*/};struct tcp_header{u_int16_t tcp_source_port;/* 源端口号*/u_int16_t tcp_destination_port;/* 目的端口号*/u_int32_t tcp_sequence_liuzhen;/* 序列号*/u_int32_t tcp_acknowledgement;/* 确认序列号*/#ifdef WORDS_BIGENDIANu_int8_t tcp_offset: 4,/* 偏移*/tcp_reserved: 4;/* 未用*/#elseu_int8_t tcp_reserved: 4,/* 未用*/tcp_offset: 4;/* 偏移*/#endifu_int8_t tcp_flags;/* 标记*/u_int16_t tcp_windows;/* 窗口大小*/u_int16_t tcp_checksum;/* 校验和*/u_int16_t tcp_urgent_pointer;/* 紧急指针*/};struct icmp_header{u_int8_t icmp_type;/* ICMP类型*/u_int8_t icmp_code;/* ICMP代码*/u_int16_t icmp_checksum;/* 校验和*/u_int16_t icmp_id;/* 标识符*/u_int16_t icmp_sequence;/* 序列码*/};void tcp_protocol_packet_callback(u_char *argument, const struct pcap_pkthdr *packet_header, const u_char *packet_content){struct tcp_header *tcp_protocol;/* TCP协议变量*/u_char flags;/* 标记*/int header_length;/* 长度*/u_short source_port;/* 源端口*/u_short destination_port;/* 目的端口*/u_short windows;/* 窗口大小*/u_short urgent_pointer;/* 紧急指针*/u_int sequence;/* 序列号*/u_int acknowledgement;/* 确认号*/u_int16_t checksum;/* 校验和*/tcp_protocol = (struct tcp_header*)(packet_content + 14+20);/* 获得TCP协议内容*/source_port = ntohs(tcp_protocol->tcp_source_port);/* 获得源端口*/destination_port = ntohs(tcp_protocol->tcp_destination_port);/* 获得目的端口*/header_length = tcp_protocol->tcp_offset *4;/* 长度*/sequence = ntohl(tcp_protocol->tcp_sequence_liuzhen);/* 序列码*/acknowledgement = ntohl(tcp_protocol->tcp_acknowledgement);/* 确认序列码*/windows = ntohs(tcp_protocol->tcp_windows);/* 窗口大小*/urgent_pointer = ntohs(tcp_protocol->tcp_urgent_pointer);/* 紧急指针*/flags = tcp_protocol->tcp_flags;/* 标识*/checksum = ntohs(tcp_protocol->tcp_checksum);/* 校验和*/printf("------- TCP协议-------\n");printf("源端口号:%d\n", source_port);printf("目的端口号:%d\n", destination_port);switch (destination_port){case 80:printf("上层协议为HTTP协议\n");break;case 21:printf("上层协议为FTP协议\n");break;case 23:printf("上层协议为TELNET协议\n");break;case 25:printf("上层协议为SMTP协议\n");break;case 110:printf("上层协议POP3协议\n");break;default:break;}printf("序列码:%u\n", sequence);printf("确认号:%u\n", acknowledgement);printf("首部长度:%d\n", header_length);printf("保留:%d\n", tcp_protocol->tcp_reserved);printf("标记:");if (flags &0x08)printf("PSH ");if (flags &0x10)printf("ACK ");if (flags &0x02)printf("SYN ");if (flags &0x20)printf("URG ");if (flags &0x01)printf("FIN ");if (flags &0x04)printf("RST ");printf("\n");printf("窗口大小:%d\n", windows);printf("校验和:%d\n", checksum);printf("紧急指针:%d\n", urgent_pointer);}void ip_protocol_packet_callback(u_char *argument, const struct pcap_pkthdr *packet_header, const u_char *packet_content){struct ip_header *ip_protocol;/* IP协议变量*/u_int header_length;/* 长度*/u_int offset;/* 偏移*/u_char tos;/* 服务质量*/u_int16_t checksum;/* 校验和*/ip_protocol = (struct ip_header*)(packet_content + 14);/* 获得IP协议内容*/checksum = ntohs(ip_protocol->ip_checksum);/* 获得校验和*/header_length = ip_protocol->ip_header_length *4;/* 获得长度*/tos = ip_protocol->ip_tos;/* 获得服务质量*/offset = ntohs(ip_protocol->ip_off);/* 获得偏移*/if (ip_protocol->ip_protocol==6){printf("----------- IP协议-----------\n");printf("版本号:%d\n", ip_protocol->ip_version);printf("首部长度:%d\n", header_length);printf("服务质量:%d\n", tos);printf("总长度:%d\n", ntohs(ip_protocol->ip_length));printf("标识:%d\n", ntohs(ip_protocol->ip_id));printf("偏移:%d\n", (offset &0x1fff) *8);printf("生存时间:%d\n", ip_protocol->ip_ttl);printf("协议类型:%d\n", ip_protocol->ip_protocol);printf("上层协议为TCP协议\n");printf("校验和:%d\n", checksum);printf("源IP地址:%s\n", inet_ntoa(ip_protocol->ip_souce_address));/* 获得源IP地址*/printf("目的IP地址:%s\n", inet_ntoa(ip_protocol->ip_destination_address));/* 获得目的IP地址*/}}void ethernet_protocol_packet_callback(u_char *argument, const struct pcap_pkthdr *packet_header, const u_char *packet_content){static int packet_number = 1;/* 数据包个数,静态变量*/u_short ethernet_type;/* 以太网类型*/struct ether_header *ethernet_protocol;struct ip_header *ip_protocol;/* IP协议变量*/u_int header_length;/* 长度*/u_int offset;/* 偏移*/u_char tos;/* 服务质量*/u_int16_t checksum;/* 校验和*/ip_protocol = (struct ip_header*)(packet_content + 14);/* 获得IP协议内容*/checksum = ntohs(ip_protocol->ip_checksum);/* 获得校验和*/header_length = ip_protocol->ip_header_length *4;/* 获得长度*/tos = ip_protocol->ip_tos;/* 获得服务质量*/offset = ntohs(ip_protocol->ip_off);/* 获得偏移*//* 以太网协议变量*/ethernet_protocol = (struct ether_header*)packet_content;ethernet_type = ntohs(ethernet_protocol->ether_type);/* 获得以太网类型*/if(ethernet_type==0x0800 && ip_protocol->ip_protocol==6){u_char *mac_string;/* 以太网地址*/printf("**************************************************\n");printf("捕获第%d个TCP网络数据包\n", packet_number);printf("捕获时间:\n");printf("%s", ctime((const time_t*) &packet_header->_sec));/* 获得捕获数据包的时间*/printf("数据包长度:\n");printf("%d\n", packet_header->len);printf("-------- 以太网协议--------\n");/* 获得以太网协议内容*/printf("类型:\n");printf("%04x\n", ethernet_type);printf("源以太网地址: \n");mac_string = ethernet_protocol->ether_shost;printf("%02x:%02x:%02x:%02x:%02x:%02x\n", *mac_string, *(mac_string + 1), *(mac_string + 2), *(mac_string + 3), *(mac_string + 4), *(mac_string + 5));/* 获得源以太网地址*/printf("目的以太网地址: \n");mac_string = ethernet_protocol->ether_dhost;printf("%02x:%02x:%02x:%02x:%02x:%02x\n", *mac_string, *(mac_string + 1), *(mac_string + 2), *(mac_string + 3), *(mac_string + 4), *(mac_string + 5));/* 获得目的以太网地址*/ip_protocol_packet_callback(argument, packet_header, packet_content);packet_number++;printf("**************************************************\n");}}void main(){pcap_t *pcap_handle;/* Winpcap句柄*/char error_content[PCAP_ERRBUF_SIZE];/* 存储错误信息*/char *net_interface;/* 网络接口*/struct bpf_program bpf_filter;/* BPF过滤规则*/char bpf_filter_string[] = "";/* 过滤规则字符串*/bpf_u_int32 net_mask;/* 掩码*/bpf_u_int32 net_ip;/* 网路地址*/net_interface = pcap_lookupdev(error_content);/* 获得可用的网络接口*/pcap_lookupnet(net_interface, &net_ip, &net_mask, error_content);/* 获得网络地址和掩码地址*/pcap_handle = pcap_open_live(net_interface, BUFSIZ, 1, 1, error_content);/* 打开网路接口*/pcap_compile(pcap_handle, &bpf_filter, bpf_filter_string, 0, net_ip);/* 编译BPF过滤规则*/pcap_setfilter(pcap_handle, &bpf_filter);/* 设置过滤规则*/if (pcap_datalink(pcap_handle) != DLT_EN10MB)return ;pcap_loop(pcap_handle, - 1, ethernet_protocol_packet_callback, NULL);/* 注册回调函数,循环捕获网络数据包,利用回调函数来处理每个数据包*/ pcap_close(pcap_handle);/* 关闭Winpcap操作*/}七、测试数据本地局域网IP数据包八、测试情况程序运行结果图:结论通过两周的课程设计,增强了我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实际的编程整合串联了我所学到的知识。

TCP协议实现文件传输

TCP协议实现文件传输

TCP协议实现文件传输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是一种基于连接的协议,用于在计算机网络中可靠地传输数据。

它对数据分割、传输顺序、丢包、拥塞控制等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处理。

因此,TCP协议非常适合用于文件传输。

1.建立连接:发送方(客户端)首先向接收方(服务器)发送一个特殊的请求,即SYN包,该请求用于建立连接。

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向发送方发送一个SYN-ACK包,确认连接的建立。

发送方再发送一个ACK包,确认收到服务器的确认。

这个过程称为三次握手。

2.传输数据:连接建立后,发送方将文件拆分为数据包,并将其按顺序发送给接收方。

接收方根据数据包的顺序将它们重新组装成完整的文件。

如果发送方发送了一个数据包,但没有及时收到接收方的确认,发送方会重新发送该数据包,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通过TCP的拥塞控制机制,它可以根据网络状况来动态调整发送数据包的速率,确保网络的稳定性。

3.关闭连接:在文件传输完成后,发送方向接收方发送一个特殊的请求,即FIN包,表示关闭连接。

接收方收到FIN包后,向发送方发送一个ACK包进行确认。

发送方再发送一个FIN包给接收方,接收方收到后再发送一个ACK包进行确认。

这个过程称为四次挥手。

然而,正是因为TCP协议在可靠性和流量控制方面的强大能力,导致了它的传输效率相对较低。

TCP协议会对每个数据包进行确认和重传,这样会增加传输的延迟。

对于大文件的传输,TCP协议可能会造成网络拥塞,导致传输速度下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一些优化策略,如使用分段传输、窗口大小调整、数据压缩等技术。

此外,还可以使用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协议实现文件传输。

相比TCP,UDP协议不提供可靠性和流控制机制,但传输速度更快。

因此,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可以选择合适的协议来实现文件传输。

总结起来,TCP协议实现文件传输具有可靠性高的优点,但传输效率相对较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软件概要简介 (6)二、概要设计 (6)1 62类图 (6)3.数据结构的定义 (6)4.程序截图 (7)三、详细设计 (8)1关键性代码 (8)1.1内存映射文件读 (9)1.2内存映射文件写 (9)1.3文件的发送 (9)1.4文件的接收 (9)1.4.1客户端接收套接字 (9)1.4.2 客户端把接收到的文件写人自己的文件..10四、调试分析及测试结果 (15)一、软件概要简介我们做的是基于tcp数据包发送和接收的文件传输,采用的是客户/服务器模式,首先客户端连接到服务器,然后服务器端就可以选择需要传输的文件,开始传输。

二、概要设计11.1内存映射文件我们首先是用内存映射文件的方法把文件一块一块的从磁盘映射到内存,每映射一块,就传输一块,直到把整个文件都传输完毕为止。

内存映射文件内存映射文件与虚拟内存有些类似,通过内存映射文件可以保留一个地址空间的区域,同时将物理存储器提交给此区域,只是内存文件映射的物理存储器来自一个已经存在于磁盘上的文件,而非系统的页文件,而且在对该文件进行操作之前必须首先对文件进行映射,就如同将整个文件从磁盘加载到内存。

由此可以看出,使用内存映射文件处理存储于磁盘上的文件时,将不必再对文件执行I/O操作,这意味着在对文件进行处理时将不必再为文件申请并分配缓存,所有的文件缓存操作均由系统直接管理,由于取消了将文件数据加载到内存、数据从内存到文件的回写以及释放内存块等步骤,使得内存映射文件在处理大数据量的文件时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另外,实际工程中的系统往往需要在多个进程之间共享数据,如果数据量小,处理方法是灵活多变的,如果共享数据容量巨大,那么就需要借助于内存映射文件来进行。

实际上,内存映射文件正是解决本地多个进程间数据共享的最有效方法。

内存映射文件并不是简单的文件I/O操作,实际用到了Windows的核心编程技术--内存管理。

所以,如果想对内存映射文件有更深刻的认识,必须对Windows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机制有清楚的认识,内存管理的相关知识非常复杂,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畴,在此就不再赘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其他相关书籍。

下面给出使用内存映射文件的一般方法:首先要通过CreateFile()函数来创建或打开一个文件内核对象,这个对象标识了磁盘上将要用作内存映射文件的文件。

在用CreateFile()将文件映像在物理存储器的位置通告给操作系统后,只指定了映像文件的路径,映像的长度还没有指定。

为了指定文件映射对象需要多大的物理存储空间还需要通过CreateFileMapping()函数来创建一个文件映射内核对象以告诉系统文件的尺寸以及访问文件的方式。

在创建了文件映射对象后,还必须为文件数据保留一个地址空间区域,并把文件数据作为映射到该区域的物理存储器进行提交。

由MapViewOfFile()函数负责通过系统的管理而将文件映射对象的全部或部分映射到进程地址空间。

此时,对内存映射文件的使用和处理同通常加载到内存中的文件数据的处理方式基本一样,在完成了对内存映射文件的使用时,还要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完成对其的清除和使用过资源的释放。

这部分相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UnmapViewOfFile()完成从进程的地址空间撤消文件数据的映像、通过CloseHandle()关闭前面创建的文件映射对象和文件对象。

1.2基于socket的tcp数据包的接收和发送Tcp的Socket编程的步骤基本就是这样:首先客户端请求连接服务器,服务器接受连接,服务器记住客户端的ip地址之后就可以进行通信了。

2类图首先我们用的是高度的抽象类,对于每一个模块功能,我们都设计了一个抽象类,因为服务器跟客户端的功能其实差不多,稍微有些不同而已,所以我们用抽象类来派生子类,在子类中具体实现某些函数的功能,节省了许多代码,提高了复用,并且程序扩展性得到了增强。

Model类主要负责文件传输,基于socket 的tcp数据包的接收和发送都是在这个类里面。

Filemodel类主要负责文件的读写,也就是用内存映射文件的方法去读写内存都是在这里实现的。

Control类主要是MFC窗口信息的控制用的,包括实时更新传输进度等。

还有些类没有画上来,因为比较简单吧,大概说下用途类的名称: CFormat* 基本用途: 定义格式化相关数据信息为字符串形式的接口类的名称: CConfigFile* 基本用途: 定义配置文件的基本操作,供上层的组件调用类的名称: CTray* 基本用途: 定义应用程序托盘操作类的相关属性和方法,为高层组件提供统一的调用接类的名称: CValidJudge* 基本用途: 提供数字配置信息合法性判断的统一接口口3.数据结构的定义/**********************通信消息结构定义*************************************/ typedef enum{/********************server端发送的消息类型定义*************************/ SEND_FILE_INFO_REQ = (WM_USER + 1), //发送文件信息请求SEND_FILE_REQ = (WM_USER + 2), //发送文件请求/********************client端发送的消息类型定义*************************/ RECV_FILE_INFO_ACK = (WM_USER + 3), //接收文件信息成功RECV_FILE_ACK = (WM_USER + 4), //接收文件块成功/********************公用消息定义***************************************/ INTERRUPT_TRANSFER = (WM_USER + 5), //中断传输CLOSE_CONNECT = (WM_USER + 6), //关闭连接/********************模型向视图通信消息定义*****************************/ CONNECT_SUCCESS = (WM_USER + 7), //连接成功TRANSFERRING_FILE = (WM_USER + 8), //传输文件TRANSFER_OVER = (WM_USER + 9), //传输正常结束}MessageType;/************************文件信息结构定义***********************************/ typedef struct{char _name[MAX_FILE_PATH_LEN]; //文件名//long _fileSize; //文件大小//DWORD _size;Size _fileSize; //文件大小}FileInfo;/**************************传输所用的数据结构定义***************************/ typedef struct{BYTE _buf[BLOCK_SIZE]; //发送的文件块内容int _len; //分块的长度//long _offset; //文件内容偏移值//DWORD _offSet; //文件内容偏移值Size _offset; //文件内容偏移值}TransferData;/**********************server给client发送的消息的数据部分的定义*************/ typedef union{FileInfo _fileInfo; //文件信息,第一次传输所发送的内容TransferData _transferData; //传输数据}DataFromServer;4.程序截图三详细设计11.1内存映射文件读/*---------------------------------------------------------------------------* 函数名称: Read* 函数功能: 从指定路径文件读取指定偏移处的指定大小的文件块* 入口参数: CString _strFilePath, 文件路径;Size _fileSize, 文件大小void *_buf, 文件读取缓冲区Size _offset, 读取的偏移处DWORD _size, 指定的读取的内容大小* 出口参数: 正确返回实际读取的长度, 否则返回READ_ERROR---------------------------------------------------------------------------*/DWORD CFileModel::Read(CString _strFilePath, Size _fileSize, void *_buf, Size _offset, DWORD _size){HANDLE hFile = CreateFile(_strFilePath, GENERIC_READ, FILE_SHARE_READ, NULL, OPEN_EXISTING, FILE_ATTRIBUTE_NORMAL, NULL);if (hFile == INV ALID_HANDLE_V ALUE){TRACE("CreateFile Fail, File Path : %s, Error Code : %d \n", _strFilePath, GetLastError());return READ_ERROR;}LARGE_INTEGER _li;_li.QuadPart = _fileSize;HANDLE hFileMap = CreateFileMapping(hFile, NULL, PAGE_READONL Y, (DWORD)(_li.HighPart), (DWORD)(_li.LowPart), NULL);if (hFileMap == INV ALID_HANDLE_V ALUE){TRACE("CreateFileMapping Fail, File Path : %s, Error Code : %d \n", _strFilePath, GetLastError());return READ_ERROR;}CloseHandle(hFile);_li.QuadPart = _offset;LPBYTE lpFile = (LPBYTE)MapViewOfFile(hFileMap, FILE_MAP_READ, (DWORD)(_li.HighPart), (DWORD)(_li.LowPart), _size);//_offset >> 32 _offset & 0xFFFFFFFFif (lpFile == NULL)TRACE("MapViewOfFile Fail, File Path : %s, Error Code : %d \n", _strFilePath, GetLastError());CloseHandle(hFileMap);return READ_ERROR;}memcpy(_buf, lpFile, _size);UnmapViewOfFile(lpFile);CloseHandle(hFileMap);return _size;}1.2 内存映射文件写/*---------------------------------------------------------------------------* 函数名称: Write* 函数功能: 将缓冲区内容写入指定路径的文件的指定偏移位置处* 入口参数: CString _strFilePath, 文件路径;Size _fileSize, 文件大小void *_buf, 需要保存内容的缓冲区Size _offset, 写入的偏移处DWORD _size, 指定的写入的内容大小* 出口参数: 正确返回实际写入的内容的大小; 否则返回FALSE---------------------------------------------------------------------------*/DWORD CFileModel::Write(CString _strFilePath, Size _fileSize, const void *_buf, Size _offset, DWORD _size){HANDLE hFile = CreateFile(_strFilePath, GENERIC_WRITE|GENERIC_READ, FILE_SHARE_WRITE, NULL, OPEN_ALWAYS, FILE_ATTRIBUTE_NORMAL, NULL);if (hFile == INV ALID_HANDLE_V ALUE){TRACE("CreateFile Fail, File Path : %s, Error Code : %d \n", _strFilePath, GetLastError());return WRITE_ERROR;}LARGE_INTEGER _li;_li.QuadPart = _fileSize;HANDLE hFileMap = CreateFileMapping(hFile, NULL, PAGE_READWRITE, (DWORD)(_li.HighPart), (DWORD)(_li.LowPart), NULL);if (hFileMap == INVALID_HANDLE_V ALUE)TRACE("CreateFileMapping Fail, File Path : %s, Error Code : %d \n", _strFilePath, GetLastError());return WRITE_ERROR;}CloseHandle(hFile);_li.QuadPart = _offset;LPBYTE lpFile = (LPBYTE)MapViewOfFile(hFileMap, FILE_MAP_WRITE, (DWORD)(_li.HighPart), (DWORD)(_li.LowPart), _size);if (lpFile == NULL){TRACE("MapViewOfFile Fail, File Path : %s, Error Code : %d \n", _strFilePath, GetLastError());CloseHandle(hFileMap);return WRITE_ERROR;}memcpy(lpFile, _buf, _size);UnmapViewOfFile(lpFile);CloseHandle(hFileMap);return _size;}1.3 文件的发送/*---------------------------------------------------------------------------* 函数名称: TransferProcess* 函数功能: 实现文件传输的接口,对于Server来说,用于实现发送文件的功能* 入口参数: 无* 出口参数: 无* 更新原因: 设置读文件大小的控制逻辑; 调整文件模型的使用接口---------------------------------------------------------------------------*/void CServerModel::TransferProcess(){InitializeCriticalSection(&g_csTransfer);if ( (_offset < _fileInfo._fileSize) && (_fileInfo._fileSize > 0) ){if (_state != TRANSFERRING){AfxEndThread(0);}DWORD _size;if (_offset + BLOCK_SIZE > _fileInfo._fileSize){_size = (DWORD)(_fileInfo._fileSize - _offset);}else{_size = BLOCK_SIZE;}/************************************************************************** */Message _msg;memset(&_msg, 0, sizeof(Message));//CFileModel * _fileModel;//_fileModel = new CFileReadModel(_strFilePath, _fileInfo._fileSize);//读取一块文件, 为提高效率, 此处直接采用静态APIEnterCriticalSection(&g_csTransfer);//_size = _fileModel->Serialize(_msg._messageFromServer._data._transferData._buf, _offset, _size);_size = CFileModel::Read(_strFilePath, _fileInfo._fileSize, _msg._messageFromServer._data._transferData._buf, _offset, _size);LeaveCriticalSection(&g_csTransfer);//delete _fileModel;//_fileModel = NULL;if (_size == READ_ERROR){AfxMessageBox("读文件出错!");InterruptTransfer();AfxEndThread(0);}_msg._messageFromServer._messageType = SEND_FILE_REQ;_msg._messageFromServer._data._transferData._len = _size;_msg._messageFromServer._data._transferData._offset = _offset;//设置待发送的消息的内容if (Send(_msg) == SOCKET_ERROR) //发送一块文件{AfxMessageBox("发送文件出错!");InterruptTransfer();AfxEndThread(0);}EnterCriticalSection(&g_csTransfer);_offset = _offset + _size; //更新进度LeaveCriticalSection(&g_csTransfer);if (_offset >= _fileInfo._fileSize){TransferOver(); //发送完毕AfxEndThread(0);}::SendMessage(m_hWnd, TRANSFERRING_FILE, 0, 0); //发送完一块文件后提示更新视图}}1.4 文件的接收1.4.1客户端接收套接字/*---------------------------------------------------------------------------* 函数名称: MessageProcess* 函数功能: 消息处理过程,此处控制消息处理的流程* 入口参数: 无* 出口参数: 无---------------------------------------------------------------------------*/void CModel::MessageProcess(){InitializeCriticalSection(&g_csMessage);while (TRUE){if (_state == INIT) //断开连接后,关闭消息监听线程{AfxEndThread(0);}else{EnterCriticalSection(&g_csMessage);int _length = recv(_connectedSock, (char *)(&_buffer), sizeof(Message), 0);LeaveCriticalSection(&g_csMessage);if (_length != SOCKET_ERROR){//message handleHandle();}else{Sleep(1);}}}}1.4.2 客户端把接收到的文件写人自己的文件/*---------------------------------------------------------------------------* 函数名称: TransferProcess* 函数功能: 实现具体的文件接收过程* 入口参数: 无* 出口参数: 无* 更新原因: 调整文件模型的使用接口---------------------------------------------------------------------------*/void CClientModel::TransferProcess(){InitializeCriticalSection(&g_csTransfer);if ( (_offset < _fileInfo._fileSize) && (_fileInfo._fileSize > 0) ){if (_state != TRANSFERRING){AfxEndThread(0);}DWORD _size = _buffer._messageFromServer._data._transferData._len;Size _fileSize = _offset + _size; //递增式写入,保证能正确读取断点续传的位置//CFileModel * _fileModel = new CFileWriteModel(_strFilePath, _fileSize);//写一块文件,为提高效率,此处直接采用静态APIEnterCriticalSection(&g_csTransfer);//_size = _fileModel->Serialize(_buffer._messageFromServer._data._transferData._buf, _offset, _size);_size = CFileModel::Write(_strFilePath, _fileSize, _buffer._messageFromServer._data._transferData._buf, _offset, _size);LeaveCriticalSection(&g_csTransfer);//delete _fileModel;//_fileModel = NULL;if (_size != WRITE_ERROR){EnterCriticalSection(&g_csTransfer);_offset = _offset + _size;LeaveCriticalSection(&g_csTransfer);if (_offset >= _fileInfo._fileSize) //接收到文件的最后一块不需要发送确认信息{TransferOver();AfxEndThread(0);}}Message _msg;memset(&_msg, 0, sizeof(Message));_msg._messageFromClient._message = RECV_FILE_ACK;_msg._messageFromClient._offset = _offset;if (Send(_msg) == SOCKET_ERROR){InterruptTransfer();AfxEndThread(0);}::SendMessage(m_hWnd, TRANSFERRING_FILE, 0, 0);}}四、调试分析及测试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