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
蓉城名校联盟2018级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蓉城名校联盟2018级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
每小题4分,共48分。
24~28:ABCBD29~33:DABAC34~35:DA二、非选择题:共52分。
(一)必考题:共37分41.(25分)(1)特点:源远流长,持续发展;颁行法律,处置明确,惩罚严厉;政府是责任主体,而民间作用日渐显现。
(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作用:有利于管控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丰富和完善了国家治理,为后世提供借鉴;(每点2分,任答2点共4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2分)(2)背景:美国食品安全问题极为严重;受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影响,美国联邦政府在食品立法调节方面处于滞后状态;以州食品法为核心的法律规制存在弊端;美国媒体和医学会等社会团体的推动;民众的推动;国家干预主义思潮的兴起;相对完善的民主法制制度。
(每点2分,任答4点共8分)(3)认识:要加强并完善立法规范;应强化中央政府对食品安全管理的职能;必须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行政问责机制,强化监管人员责任意识;防范与处罚并重。
(一点2分,2点4分,任答3点共5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42.(12分)示例一主题:国家经济政策影响经济的发展状况。
(3分)阐释:旧中国,由于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和掠夺,中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非常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禁运,为了巩固政权,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中国借鉴苏联经验,实施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因此50年代钢产量大幅增长,同时轻工业也取得较大发展。
文革时期中国仍然坚持以重工业为主导,钢产量仍然大幅增长。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进,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从而使我国钢产量和棉布产量一直保持稳步增长。
(8分)总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国家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1分)示例二主题:经济改革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12月月考试卷第2套真题
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12月月考试卷一、单选题1. 1873年,英国人创办的上海《申报》追踪报道“杨乃武和小白菜案”中官员滥施酷刑,在舆论压力下,政府指派官员进行复审。
后该报又公开揭露复审官员刑讯逼供六昼夜,由此引发了社会强烈的反响。
最终该案交刑部复查,終得大白、数十名涉案官员被严处。
这可用来说明当时()A . 报刊起到了较强的舆论监督功能B . 上海成为反封建礼教的重要阵地C . 西方人不再受清政府的直接监管D . 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2. 有史料记载:“1888年底。
北京醇亲王府和颐和园装置了电灯,大放光明,引得北京市民纷纷来围观,人群聚集长达数里。
”这一记载体现了当时中国()A . 普及了电灯等用品B . 引入了西方新思想C . 传入西方生活方式D . 学习西方科学技术3. 据统计,1781年英国人口只有890万人,而到了1841年英国的人口增加到了1855万人,其中多数为外来移民,如在英格兰的爱尔兰人突破100万人,这个数字每年还以5万多人的数字不断增长。
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 . 科技革命提高了生产力B .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C . 工业对劳动力需求增加D . 生产发展加速了城市化4. 1928年初,苏联在收购粮食方面遇到了困难,苏共中央政治局为此采取了非常措施。
布哈林认为那是对农民进行“军事封建剥削”,主张苏联建设农业国。
布哈林的观点()A . 鼓舞了苏联人民的经济建设B . 旨在发动农民支持工业化C . 与当时苏联的建设目标不同D . 显示了苏俄政权的农民性5. 下面是20世纪70年代苏联军力变化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年份军队人数洲际导弹潜射导弹坦克战术飞机战略飞机军舰1970年330万人858枚121枚32400辆4000架155架230艘1978年442万人1400枚1015枚50000辆8000架135架286艘A . 欧共体成立对苏联构成了威胁B . 苏联加强军力为应对日本崛起C . 中苏领土争端使苏联加强常规力量D . 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6. 口述史是20世纪40年代首先在西方出现的历史研究方式,它是个人和社会对事件表述,表述的是特定场景下的时空,表述的是被采访人的亲身经历。
四川省成都实验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文科综合试卷
成都实验高级中学2015级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B.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25.蒋廷蔽在《大公报》上撰文指出,在江西苏区,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却能抵抗十倍其众的国军,至今坚挺不倒,根本原因在于它实行了国民党没有实行的民生主义。
这里,蒋廷蔽所说的“民生主义”即中国共产党( B )A.实行工农武装割据B.开展土地革命C.创建革命根据地D.开展游击战争26.19世纪末,中国大豆由于出口量急剧增长,种植面积随之迅速扩大。
与此相反,中国一向远销欧美、日本和朝鲜的蔗糖、蓝靛,却由于欧洲和爪哇甜菜糖的发展以及德国洋靛的畅销一蹶不振,种植甘蔗、蓝靛的土地纷纷改种杂粮。
这说明(B)A.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B.国际供求关系制约中国经济作物的发展C.列强的资本输出加剧了自然经济解体D.中国农产品出口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27.光绪二年,郭嵩焘率随员在伦顿设立了使馆。
他将赴英途中的见闻记入《使西纪程》,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
该书寄到总理衙门,遭到满朝文武大臣们的攻山和谩骂,直到他去世,该书仍未能公开发行。
该书的遭遇反映了(A)A.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势力强大B.洋务派主张变革中国的制度C.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阻力大D.洋务派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28.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D)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29. 德谟斯梯尼指出,雅典五百人会议中处于多数的一般成员的表现:他们“闭着嘴、不提建议,并且很可能,他们不惯于进入举行会议的房间。
四川省绵阳2018-2019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试题历史Word版含答案
2018年12月2018年秋季高2017级12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48分)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一些远古传说进行了重新解释,如把“皇帝四面”解释为“派遣四个大臣去治理四方”,把“皇帝寿长300年”说成“影响后世300年”。
这一现象表明A.儒家思想具有理性精神B.儒家对鬼神敬而远之C.远古神话是儒家的根源D.儒家宣扬君权神授2.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
”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D.以法治国趋势出现3.秦始皇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混战局面,颁布巩固统一的措施,利于国家巩固、人民生活安定和经济发展,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焚书坑儒”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有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也钳制了人民的思想、摧残了文化,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破坏和阻碍作用。
上述材料对历史人物评价体现的史学方法是A.用全面的观点进行评价B.将人物活动分成若干阶段进行评价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D.坚持历史评价优先,辅以道德评价4.下面为汉代教育结构图。
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最有效的信息是A.封建教育系统已大体形成B.儒学已经垄断了学校教育C.汉代的儒学教育逐渐下移D.太学可统领地方各级学校5.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B.程颢、朱熹、李贽、黄宗羲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D.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B.西方已经进入民主社会时期C.当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D.西方科技逐渐具有近代化特征7.根据下列文本材料所示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一朝代是秦朝B.纸得到了推广C.出现的新文体是赋D.设乐府说明市民文化兴盛8.《中华文明史略表》认为,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即“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的出现和活跃”。
2018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
北京市昌平区2018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6题,48分)1、据史书记载,太公吕尚被封于齐,征服了当地土著人“莱夷”。
于是“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
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
这表明分封制()A.扩大了地方权力B.推动了经济发展C.强化了中央权力D.促进文化整合2、春秋时期,很多诸侯国都进行了赋税制度改革。
楚国下令“书土田”,“量人修赋”,即进行土地登记,农夫按照土地收成多少缴纳赋税。
郑国“作丘赋”,以“丘”为单位征收兵赋。
这些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实行重农抑商B.增加财政收入C.抑制土地兼并D.打击豪强势力3、战国时一位思想家认为:挺直的木材,不需要矫直;弯曲的木材,必定需要蒸烤、矫揉,才能挺直。
一般人的本性恶劣,必定需要圣人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
这位思想家是()A. 孟子B.荀子C.韩非子D.庄子4、司马迁认为,图1所示地区“天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秦汉时期有利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有①处于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突出②作为全国道路网络的中心,交通便利③农业发达,贾思勰推广先进农业技术④大兴水利,建设贯通南北的运河体系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④5、西汉政治语汇中,常可看到“拨乱反正”。
如《史记·高祖本纪》说,刘邦“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
西汉前期,起到“拨乱反正”作用的措施是()A.吸取秦亡教训,分封同姓王B.奉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C.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推行盐、铁的统一生产和销售6、在唐代长安的“市”中设有“平准署”,职能是卖出官府不用之物,买进所需物品,根据市场的变化买贱卖贵。
对该机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A.官府放宽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B.具有平抑物价和与民争利的双重影响C.朝廷的财政依赖商税和专卖收入D.保证官营手工业在市场的垄断地位7、732年,官修的礼仪巨著《大唐开元礼》颁行,舍弃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盛行,并为皇室和国家所采用的道教和佛教礼仪。
四川省成都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成都实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的学者虽然承认“地方史研究方法的介入无疑会更加有效地回答人们脑海里被抽象化的‘政治’如何在一些普通中国人的具体行为中发生作用的问题”的观点,但同时担心地方史“难以回答政治为什么会在超地区的范围内如此前无古人地改变着整个生活世界的问题”。
一句话,他们就是认为社会史难以完成学科整合的历史使命。
很显然,这种担心的本质就是否定社会史是一种研究方法,是一种观察历史的视角,仍把社会史当作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了,那么自然也就由此推论出社会史是没有能力解读政治史的。
首先,我们仍认为社会史是一种新的史学研究方法,是观察历史的一种新视角,不论是地方史还是跨地域的整体史。
作为方法论的社会史是有能力驾驭跨地区的宏观政治的,其中最基本的理由之一是,地方视野里的政治史研究,有些选题本身就是在解读跨地域的国家政治的总体演变轨迹。
其次,从社会史对政治史研究的实际操作要求看,这种担心更是没有必要。
从地方社会去解读整个国家的宏观政治,是从各自地方历史场景出发,通过对地方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来考察国家的宏观政治在这个地方的实施以及演变情况的。
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形复杂、经济文化发展历来不平衡、区域差异较大,所以国家的宏观政治,包括法律法规、各种措施和制度等在各个地方的贯彻执行不可能是整齐划一、完全相同的。
即便是在国家政治强烈渗透到普通人生活的近代,国家政治在各地的实施也不可能“刚”性到一成不变的程度,它总会根据各地的实际状况做出某些适当的调整。
近些年的社会史研究成果已毫无疑问地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在社会史这里,或者说与传统的政治史不同的是,“政治”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脱离具体历史情境和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框架,而是立足于具体的时空坐标点上的。
运用从地方史的视角去解读政治史这一新的研究思路,就可以把国家的整体政治在各个地方的具体实施状况较为全面地展现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进而揭示国家宏观政治的总体发展脉络。
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2015级高三上期9月月考测试卷文科综合能力第Ⅰ卷(共140分)24.制度关乎社会的展与步。
柳宗元及秦史事与制度,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
其所一定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 C .郡制D.世官制康德生活在格行新制度的普士的治之下。
他再三,必有“公然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而且,“惟有它才能来人的启发。
”表示.启发的目的就是得言自由.康德将宣理性与反制相合.普士人没法行真实的思虑.康德争得自己的自由而倡启发成于唐朝的道教典《玉清》中元始天尊十戒,第一戒不戾父亲母亲,第二戒不生,第三戒不反叛君王,害国家。
反应了A.儒、道、佛出交融的B.道教地位上涨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 D .佛教开始入中国欧阳修、洵等众多学者倡导敬宗收族、恤里;范仲淹有范氏庄养族人,各地士效仿,有“”、“学”、“冢”等等。
一气逐流行的主要原由是A.儒学深入社会生活B.土地吞并日趋重C.重修三代宗法制度D.化里的控制28.学者日云在从多种度来观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别及二者的个性以后,将其归纳“一”与“多”。
并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入“一”的框架,面有悖于“一”的次序,就会激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于“一”的冲。
古代中国有悖于“一”个次序的制度是A.郡制B.郡国并行制C.三省六部制D.内制法国史学家布代:“史事件是一次性的,或自以是唯一无二的;事频频生,多次频频而获得一般性,甚至成构。
它侵入社会的每个次,在世代相的生计方式和行方式上刻下印⋯⋯我掘事和游,便能露社会的面目。
社会各次的衣、食、住方式决不是没关要的。
”在资猜中,布代A.平时生活的碎性使其不可以成独立、完好的史学系统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能够用平时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化观察中国本主生可站在欧洲史学家的立从体观察欧洲本主的生史学家的主要工作是发掘事露社会的真面目1959年,美国国家展会在莫斯科。
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夫表示工人决不会些无用的小用具,当惹起了美国副尼克松的反。
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 汉代,关中地区是全国粮食中心。
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
元代江南水利专家周文英也说:“所谓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浙右。
”材料反映了A. 江南耕种水田获利最多B. 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C. 浙右田肥水美富甲天下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5.《明实录》中记载的明武宗勤于国事.即使外出巡游,所有的奏章也要及时批答。
而在《明史》中则把他描述为“骄奢淫逸”的昏君。
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A 史官个人才识B 史著编撰意图C 史料运用方式D 史著编撰体例26. 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
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
”这里的“新的内容”A.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B.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C.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D.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27.有学者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
该学者认为纪年改革A.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 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C.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 D.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28.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城,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流通打破地域限制B.商业发展促进商业市镇兴起C.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D.全国手工业的发展相对平衡29.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
这反映出德国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30.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
2018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历史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个2分,共计50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美国学者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原始居民的宗教信仰有灵魂的恐惧,崇拜无处不藏躲的幽灵,敬畏上天,以丰盛的祭品感谢大地……帝王和僧侣几乎是一体的,他们的丰功伟业常常是得之于祷告和诸神的惠助。
下列对材料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A.王权带有神秘的色彩B.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C.科技文化极为落后D.君权神授思想的出现2.《春秋》载,鲁惠公为长子息(隐公)娶宋女为妻,因此女甚美,惠公夺为己妻,并立为夫人。
宋女生子允,立为太子,而息被废。
这说明()A. 鲁国最先确立君主专制B. 鲁国国君摒弃天子礼乐C. 鲁国社会动荡D. 鲁国宗法制度遭到破坏3.下面是唐朝前期、中期和后期明确记载郡望和年份的士族科举入仕人数简表。
表格信息主要反映了()A.C. 门阀大族对科举制由抵制到接受D. 科举中能否入仕与出身没有关系4.以清代昆明县知县为例,从顺治到道光年间约180年,历任知县42人,其任期平均为4.5年,出任知县的绝大多数人是外省儒生。
除2人为满籍外,39人来自闽粤江南或北方。
材料信息可用于研究清朝()A. 君主专制的强化B. 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C. 重视提升官员的素质D. 郡县制逐渐走向成熟5.工业革命以来英国政府通过战争迫使晚清的鸦片贸易合法化。
20世纪初英国议会主动提议逐年削减并最终停止对中国的鸦片出口。
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际政局的动荡影响了英国外交政策B.工业革命的发展使鸦片贸易利润太小C.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D.资本输出的要求6.1843年11月27日,英国驻广州领事要求租用广州石围塘围地,该块地皮本是中国商人潘绍光的物业。
地主潘绍光同意出租,但要求英方必须补偿佃户搬迁损失二万两,否则不能强拆。
由此可见广州租界()A.侵犯了清朝司法主权和农民利益B.是中方受制于英国而被迫划割C.遭到当时国人痛恨并且强制收费D.由清人拥有所有权并收取租金7.“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与上述条文出自的法律文件相关的是()A.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C.实行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D.1949到1954年代行宪法职能8.1979年以来,人民法院和检察院多次坚决果断地依法纠正一大批冤假错案,实行疑罪从无原则,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者改判无罪。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卷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卷2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在封建时代,本来有很多家庭有他们世袭的特权,这些皆所谓贵族。
但从秦汉以后,单只皇室一家是世袭的,政府里便没有第二个职位,第二个家庭,可以照样承袭。
”这一历史现象表明()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B.分封制度已退出历史舞台C.选官用官权力已收归到中央D.宗法血缘制度的逐渐瓦解25.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
这一调整说明()A.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 B.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C.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 D.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26.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
”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
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这说明()A.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B.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C.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D.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27.生活于嘉靖至万历年间的苏州名士王世贞和安徽文士詹景凤曾一起议论苏州文士和徽商密切交往的情况。
王世贞说:“新安贾人见苏州文人如蝇聚一膻。
”詹景凤说:“苏州文人见新安贾人亦如蝇聚一膻。
”这反映出明中后期()A.士商交往,相互影响B.文士清高,不同流速C.商贾逐利,世风日下D.政治腐败,官商勾结28.《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者,皆下于阁。
内外陈奏事件有折奏,有题本,折奏或奉朱笔,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钞录遵行。
”这说明()A.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B.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C.军机处、内阁的分权制衡D.内阁变为传递文件的机关29.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
【解析】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卷 含解析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12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1.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在封建时代,本来有很多家庭有他们世袭的特权,这些皆所谓贵族。
但从秦汉以后,单只皇室一家是世袭的,政府里便没有第二个职位,第二个家庭,可以照样承袭。
”这一历史现象表明A.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B. 分封制度已退出历史舞台C. 选官用官权力已收归到中央D. 宗法血缘制度的逐渐瓦解【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汉以后靠血缘世袭的越来越少,这体现了宗法血缘制度是在逐渐瓦解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的现象和分封制度无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到选官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靠血缘世袭的越来越少体现的是宗法血缘制度是的瓦解。
2. 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
这一调整说明A. 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B. 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C. 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D. 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答案】C【解析】据材料“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经济繁盛,故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需要再分新郡进行管理,故C正确;以上地区并不是秦朝边疆地区,故A 错误;设新郡与消灭六国反叛势力无关,故B错误;以上地区也不全是南方地区,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秦朝再分新郡进行管理的原因,学生要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从中得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地理范围,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发展与地方管理的关系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 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
2018年四川省成都市铁中府河学校高三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
2018年四川省成都市铁中府河学校高三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对于董仲舒,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简略,而东汉班固的《汉书》记载详细,还保留了《天人三策》的原文,增加了“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问其得失”的史实。
这一变化说明A.史学研究关注儒家名士B.史家旨趣关注逸闻趣事C.史书编撰体现国家意志D.史料采集看重一手材料参考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汉书》比《史记》增加了《天人三策》、问政监督等内容,反映了国家加强集权、强化统治秩序的策略,故C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未体现史学研究对儒家人士的关注,排除。
B项,题干中并非强调史学家对逸闻趣事的关注,排除。
D 项,题干并未强调史学注重一手材料的采集,排除。
2. 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揣摩兴亡更替、荣辱盛衰的规律。
历史既有着惊人的相似和轮回,也有着新的变化和发展。
不知道历史,不明白客观规律要不得,但是完全相信过去的经验和办法,也不见得行得通,故选D。
A项错在“历史可以重演”,B项错在“不能以史为鉴”,C项错在“无须学习古人”,因此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史学·司马迁。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
本题以司马迁的话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历史研究的理解。
中国传统史学的特点之一,是彰显史学的功能。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学要自觉地承担起司马迁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
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基本的史观史法。
3. 历史学家马克·布诺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的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
四川省树德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四川省树德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 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
这反映出A. 周王通过赏赐青铜器笼络诸侯B. 分封制推动中原文化传播C. 西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水平高D. 工官制实现器物标准生产【答案】B【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周王把青铜器物赏赐给诸侯,故A项错误;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说明周王朝的文化通过分封制传播到诸侯国,西周的诸侯国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今天的中原地区,故B项正确;C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标准化的器物生产最早出现于工业革命期间,故D项错误。
点睛:这一题考查分封制的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对于巩固西周奴隶制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除此之外,分封制通过家国同构的形式,将西周王室的思想文化等也传播到所分封的地区,对于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和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感也有积极作用,这一认识在高考题中已考过几次,希引起考生注意。
2. 杨朱主张沿着自己的私利行事,墨子强调不讲仪节约束地兼爱他人。
对此,孟子批判说:“无父无君,禽兽也。
”这体现了孟子主张A. 反对私利B. 反对爱人C. 重礼尚义D. 民贵君轻【答案】C【解析】墨子强调兼爱,否定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关系比一般人亲近;杨朱主张,人不为我,天诛地灭;他们的主张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安定与进步,孟子极力反对,认为墨子的主张是“无父”,杨朱的主张是“无君”,这是不讲究礼乐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故选C。
A只体现了对杨朱主张的反对,B的说法与史实不符,D的说法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BD。
3. 《两汉三国学案》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
”这反映出A.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B. 政治生活的伦理化C. 汉代社会秩序混乱D. 儒学成为日常规范【答案】B【解析】由材料“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说明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血缘亲情,排除A;材料无关汉代社会秩序,故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儒学与日常行为规范的关系,排除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24.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
这反映出A.周王通过赏赐青铜器笼络诸侯 B.分封制推动中原文化传播C.西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水平高 D.工官制实现器物标准生产25. 杨朱主张沿着自己的私利行事,墨子强调不讲仪节约束地兼爱他人。
对此,孟子批判说:“无父无君,禽兽也。
”这体现了孟子主张A.反对私利 B.反对爱人 C.重礼尚义 D.民贵君轻26.《两汉三国学案》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
”这反映出A.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B. 政治生活的伦理化C. 汉代社会秩序混乱D. 儒学成为日常规范27. 王羲之40岁以后,给朋友的书信,抄写的文章,草拟的文稿等,凡是他的书迹备受世人珍爱、收藏,或作为书写字体的范本。
王羲之书法名满天下的主要原因是A.王羲之书法艺术难以模仿 B.人们好恶决定书法家命运C.造纸术改进便于艺术普及 D.社会氛围宽松与注重主体价值28.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史学著作,其中《宋史》最为浩繁,各种著述、实录、会要、奏议、文集等应有尽有,卷帙浩大,为二十四史之冠。
这主要是因为宋代A. 中央集权加强B. 社会危机严重C. 文官政治发达D. 印刷术的进步29.明代中叶,“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
光绪年间,“熙攘往来,编审(人丁调查和登记制度)不行,版图之籍亦莫可得而稽矣”。
上述材料反映出明中叶到光绪时期A.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土地税始终高于工商税C.农民的流动性逐步加强 D.统治危机加剧民族危机30.下表为清政府在对外文书中,天朝”和“中国”词汇使用频率统计简表:上表信息的变化反映出A.中国国际地位下降B.清廷注重提升政府形象C.民族国家意识形成D.清朝对外观念有所调整31.西方人对《瀛环志略》给予宽容赞扬,而对《海国图志》未给好评,如有传教士认为其“伟大宗旨是讨论夷人的战略才能和优越之处,以及可供采纳以打败他们之武器”。
据此,西方人对当时中国译介西学的态度是A.惧怕中国产生抵御侵略思想B.拒斥中国宣传学习西方技术C.觉得介绍西方显得无知幼稚D.认为译介宣扬天朝上国观念32.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得知: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曾作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
这些学会2/3是士大夫阶层建立的,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
据此可知,当时A. 士绅积极适应社会潮流B.绅商主导近代社会变革C. 变法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33.《新青年》自1917年开始倡导“文学革命”,但1919年前注意新文学的人并不多。
1919年以后,白话文则以“一日千里”之势传播。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苏俄革命胜利的影响B.全国性爱国运动推动C.《临时约法》的执行D.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34.下表为延安地区延川县第三乡321户(部分)阶级成分统计简表:由上表变化可知A.消灭地主是中共基本政策B.红军打破了国民党的封锁C.边区政府注重根据地建设D.敌后根据地土改成效显著35. 1937年8月,国民党要员陈诚提出,只有“利用大规模战争,调遣各省区部队”,为最良好的时机。
建议得到蒋介石的认同。
该建议的实施A.有利于实现国共军事合作 B.统一了国民党内抗战思想C.消除了军阀拥兵自重局面 D.强化了对红军的军事围剿材料一“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
” ——《管子》“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乘,故地不辟则城不固……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管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管子的思想主张及其社会背景。
(12分)材料二明朝万历年间的湖广官员冯应京提出:“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又如九流百工,皆治生之事也。
”又提出:“(商贾)阜财通商,所以税国饷而利民用,行商坐贾,治生之道最重也。
”在“治生”思想影响下,明清时期一度出现“弃儒从商”的现象。
黄宗羲认为:“今夫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优倡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几乎救弊之一端也。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商品经济思想研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清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作用。
(10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黄宗羲对传统抑末思想的认识?(3分)材料一般来说,在对抗日战争的研究中,既往视角更多集中在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影响方面。
即以革命范式来解读这段历史。
革命范式与现代化范式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从现代化化范式来看,一方面日本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又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
——荣维木《另一个视角:从抗日战争看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顿挫与嬗变》试以“抗日战争与现代化”为主题,提出一个观点,并运用相关史识论证你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充分)(12分)4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宋代沿袭唐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之一,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为台谏系统……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的职责范围有严格的区别,到了宋代,谏官的谏诤对象扩大至包括皇帝、宰相、文武百官等,二者事权逐渐呈现出相互渗透的倾向,御史兼有言谏之任,允许谏官弹劾百官,使得宋代监察权独立而强大……宋代君王主张不罪言者,优叙轻责,使谏官能够保持正义,防范权臣,规正过失,促进了宋代皇帝纳谏、士大夫敢谏的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
在选用标准方面,司马光对选择台谏官提出三条标准: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
宋代通过三个层级来对台谏官实施监控,第一层级为君主亲自通过诏令、月课等方式的监控,第二层级为中枢行政部门等中央行政机构的监督,如尚书省可以弹奏御史的失职,主持考绩台谏官,第三层级则主要通过台谏官之间的互劾互监实现对台谏系统的全面控制,形成完善的双向互察机制,实现奖惩分明。
——王洁《宋代台谏制度及其借鉴意义》(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
(6)(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作用。
(9)4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
黄炎培于1917年联合蔡元培、宋汉章、梁启超等当时教育学界著名学者与实业界人士在上海创办了中华职业教育学社,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研究、提倡与推进职业教育的全国性组织。
很快,又创办了与职业教育发展相关的刊物《职业与教育》,介绍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和最新职业教育发展动态。
1918年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正规的职业院校——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重要基地。
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探索中,黄炎培提出做学合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教育原则,黄炎培不但重视职业教育及职业道德的培养,而且还赋予了职业道德教育爱国主义和高尚人格的含义。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当时的实用主义思想密不可分,特别是20世纪初期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回顾总结了三十多年的职业教育历程,并主动提出将中华职业教育社交给政府。
——燕明先《黄炎培对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贡献述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炎培创办职业教育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黄炎培对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贡献。
(9分)历史部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4-35:BCBDC CDAAB CA40.(1)思想主张:城市布局因地制宜,不必方正、横平竖直;实施城市功能分区的制度;农本思想(农业生产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
(6分)背景:礼制等级思想(宗法等级制)破坏;铁器牛耕推广,农业生产与商业发展;各国变法图强。
(6分)(2)思想主张:治民生思想:通商可以丰富人民生活,增加财政收入,利于国计民生。
工商皆本思想:士农工商地位平等,手工业可以丰富商品,商业便于货物流通。
(4分)作用: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把发展商业与商品流通提高到与农业同等地位,否定了传统的重本抑末思想,促进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提高商人社会地位和。
(6分)(3)认识:黄宗羲认识到商业关之民用的实质意义;否定后人不识时务地简单肯定或否定传统思想,而应区别对待不同性质商业的作用。
(3分)41.示例1:日本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
(2分)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现代化进程明显加速。
30年代中国实现关税自主,关税保护民族经济和支持财政的功能增强;实行币制改革,建立新的金融体系;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工业生产连续快速增长。
(3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掠夺中国现代工业所需的资源,将东北排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之外。
(3分)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的战争破坏,日本在沦陷区建立依附于日本的殖民地经济。
(3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被完全打断。
(1分)示例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
(2分)抗日战争时期,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增长,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沿海工业内迁,较大地改变了中国西部地区工业落后的状况。
(3分)在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探索;减租减息、鼓励垦荒等经济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民的物质生活,促进抗日进步力量的增长。
(3分)中国摆脱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束缚,以平等的地位参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此外,人民政治觉悟、民族意识提高,民族凝聚力加强,妇女解放等等,言之成理即可)(3分)抗日战争时期,也是中国新的现代化因素积累的重要时期,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创造了新的历史条件。
(1分)44.(1)台谏趋于合流,监察权独立而强大;谏官选拔管理制度比较健全。
(6分)(2)有效加强对官僚队伍的监督;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促进了理学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9分)45.(1)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专门人才;中国近代职业教育落后,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
(6)(2)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以及《教育与职业》,提出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新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