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下河文化分析

合集下载

寻访兴化历史

寻访兴化历史

寻访兴化历史 感受古城文化
兴化地处里下河腹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网密布、河泊纵横、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先前,水运发达,但陆路交通较滞后,一定程度影响了兴化的对外交流与发展。

从“张筵赌酒还通夕,策马登山直到嵿”、“日日红桥斗酒卮,家家桃李艳芳姿,诗人千古风骚在,写出幽怀几砚间”(郑板桥句),可窥见一斑。

今天我们踏访了这片美丽的土地。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个地方的饮食结构以及逐渐形成的饮食传统、习惯、文化,首先来自于这片土地所提供的食品资源。

兴化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盛产优质大米、小麦。

水产品四时不绝,鱼、虾、蟹、鳖、螺、蚌、蚬层出不穷,鱼类产品青、鲢、锂、银、黑、鳊、桂鱼、虎头鲨品种繁多。

还有藕、莲、菱、芋头、
莴苣、茨菇等,这些水灵灵的本土蔬菜给酒宴者们吹来股股水乡清凉之风。

垛田香葱,质地柔嫩,香味浓郁,营养丰富,且有中药功效。

这些都为兴化的餐桌提供了丰富的食品原料。

兴化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和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享受着生活
文化是兴化的骄傲,文化是兴化的名片,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让我们自豪。

身为文化人更有一种文化的震撼:文化是一座高山,层层积累;文化是一条大河,源远流长。

兴化八字桥夜景
郑板桥故居北门小胡同
兴化是历史悠远的文化古镇,作为新一代的兴化人,我们怀着一颗敬畏的心,用游客的视角,怀着浓烈的情感漫步在这里,感受它兼具包容性,崇文性,涉水性,
创新性的内在,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里下河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以溱潼镇为例

里下河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以溱潼镇为例

里下河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以溱潼镇为例摘要:溱潼位于江苏省泰州市,是苏中里下河地区典型的水乡岛镇。

本文以溱潼镇为研究对象,从聚落的整体形态、民居的平面形态和街巷空间形态三个方面对其空间形态进行分析,探讨了里下河地区传统聚落的整体形态和空间组织模式。

关键词:里下河地区;溱潼镇;传统聚落;空间形态;1溱潼镇传统聚落概况溱潼镇位于姜堰、兴化、东台三县市的交界处,深处里下河平原腹地,旧有“犬吠三县闻”之说[1],是苏中里下河地区的水乡岛镇。

溱潼,古称“秦泓”,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居住,元朝时期开始设镇,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溱潼镇四面环水,湖网密布,自古以来就是里下河地区盐运和漕运的必经地,商业繁华、经济活跃。

岛镇面积0.54 km2,保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

溱潼镇在2005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录,是泰州地区明清民居保存最多最为完整的古镇。

2溱潼镇传统聚落的整体形态溱潼建于河心孤岛,四周河网密布,是东南西北水源的交汇之处。

岛镇呈南北向,南北长度不足1公里,东西方向最窄处不过百米,整体“北大南小”。

民国之前,孤岛的面积仅为现今的一半,大小不一的地块散落湖心,历经数百年的围湖取地,才逐渐形成今天完整的孤岛格局。

民国时期,溱潼有三条河流穿岛而过,分别为北夹河、中夹河和南夹河。

三条河流将溱潼划分成“井”型格局,古镇的商铺沿原夹河两岸东西向一字展开,居民住宅则沿着夹河两岸南北向分散,建筑的整体布局有着明显的向心性和轴线意识。

(图1)。

图1 溱潼岛镇(图片来源:作者根据Google Earth绘制)3传统民居的平面形态3.1平面构成要素溱潼传统民居以砖木结构为主,房屋围绕天井进行组织,受制于场地限制,大多布局紧凑。

普通的民居一般由正屋、厨房、门楼和天井组成,正屋为溱潼地区典型的三间五架结构;大户住宅的平面构成明显复杂,房屋多,占地广,一般由多进天井院落组成。

3.2平面构成模式溱潼镇普通民居的平面构成单元大致有四种基础模式:第一种,平面呈“一”字型,仅有一座正屋围绕院墙形成天井;第二种,平面呈“L”型,由南向的正屋和东侧的厨房组成;第三种是“内凹”型,这种民居往往将随墙而设的门楼做成门屋的形制,和另一侧的厨房形成轴对称;第四种,平面为“回”字型,在凹字型的基础上,增加与正屋相对的厅屋,形成十字对称的格局。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

(25分)1.(6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ㅤㅤ海安文脉流淌千年,文化“家底”深厚。

从yōu jiǔ璀璨的青墩文化、粮丰盐富的漕运文化,到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独具mèi lì的里下河文化、内涵厚重的红色文化A多元文化集于一身,融于一城。

而今,奋进中的海安人将以文化软实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赋.能加码。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yōu jiǔmèi lì赋.能(2)A处应填的标点符号为(3)下面加点词与“枢纽海安”中的“枢纽”词性相同的一项是A.流淌..千年B.建设..城市C.阳光..保险2.(3分)整本书阅读与思考。

ㅤㅤ读经典,就像看汽车的后视镜,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读鲁迅,谈谈读经典、读鲁迅对你的积极影响。

3.(3分)读《西游记》,适合精读和跳读并用。

其中,精读就是精思,沙僧、猪八戒、唐僧三人关于是否“西行”的对话,表现了各自怎样的心理?人物对话内容心理沙僧“进退两难”猪八戒“拣无火处走”唐僧“只欲往有经处走”4.(4分)学校《经典朗读》午间电声栏目,拟邀请你担任本期朗读者,请你从七年级上册课本中选择一篇散文示例:我选择朗读莫怀戚的《散步》。

分享理由:作品记录了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点滴,笔触细腻温柔,饱含真情深意,担负家庭责任。

我选择朗读(作者)的(篇名)分享理由:5.(9分)用课文原句填空。

ㅤㅤ文以载道,诗以言志。

这志,是“海日生残夜,(1)”的自然之理(王湾《次北因山下》);是“夜发清溪向三峡,(2)”的离乡之愁(李白《峨眉山月歌》);是“(3),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团圆之盼(李商隐《夜雨寄北》);是“(4),应傍战场开”的故园之思(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5),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报国之情(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诸葛亮“(6),(7)”的谆谆叮咛,淡泊宁静(《诚子书》);是郭沫若“(8),(9)”的以灯喻星,美好向往(《天上的街市》)。

里下河文学流派中的民俗研究

里下河文学流派中的民俗研究

里下河文学流派中的民俗研究魏佳怡 沈颖妍 徐筱菲 柴雨泽 徐心意扬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扬州225100摘 要:里下河文化培育了“里下河文学流派”,里下河地区特有的风俗成为了里下河作家群笔下特有的素材。

他们在作品中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婚俗、年岁风俗等民俗传统,为我们描绘了里下河地区斑斓的画卷,突出了里下河“刚柔并济、雅俗共生”民俗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里下河;文学流派;民俗一、“里下河”地域界定“里下河文学”是里下河地域范围内的文学。

“里下河”,并不是一条河,而是江苏苏中地区里河与下河之间由四条水系构成的一个区域空间。

①里下河地区是一个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平原,但它虽处平原,但在地貌上却是四周高中间低,地形如锅,是典型的洼地,境内河湖相连、水运发达,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二、“里下河文学流派”民俗探究里下河地区走出了一大批在写作内容、写作风格、审美倾向等方面具有共生性的作家群体,并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学流派。

特有的婚嫁、饮食、岁时节令等都成为了作家笔下展现里下河地区的素材。

其中影响较大的作家、评论家有汪曾祺、毕飞宇、曹文轩、丁帆等。

他们的文化之根深深埋藏在里下河文化的沃土中,他们的作品中流露出鲜明的里下河文化内涵,显示了里下河特有的民俗画卷。

风俗一定是极具地域性的。

里下河伴随着汪曾祺、毕飞宇等作家的生长,同时也给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当地的地域风貌、民俗人情,都渗透到了他们的作品之中。

无论是汪曾祺的“旧高邮”, 毕飞宇的“平原”, 还是刘仁前的“香河村”, 亦或是庞余亮的“沙沟镇”, 都是里下河平原风光的缩影1。

里下河地区的风俗经过代代相传,形成了具有当地符号的风土民情和民间活动。

(一)民间婚俗在里下河文学作品中,婚丧嫁娶在很多作品中都有出现。

汪曾祺《受戒》中,就向我们介绍了和尚在还俗后也能结婚的风俗,比如明海在受戒后就可以与小英子结婚。

熟知里下河地区风土人情的作家毕飞宇,也展示了大量里下河地区的民俗风情,尤其是里下河“王家庄”一带的民俗。

治水,应当担负的文化责任——水文化建设之悠悠我思

治水,应当担负的文化责任——水文化建设之悠悠我思
资 源 环 境 。而 后 , 秋 战 围 时 期 管 仲 春
力 ,Hale Waihona Puke 是在文化建设 的潮 流中要把握 便
的支撑点 。水 文化 建设 的根本 , 在于
借鉴总结 、传承发扬 治水的思想 、 谋
略和技术 , 让水利工程充 分发挥功能 效益造福人 民 , 让江河 湖泊健康可持 续发展 , 让美好 的河湖 景观改善生态
文 明 的 记 录 ; 以追 求科 技 、 可 材料 、 工
在 的扩展性 ,既具有多元 多样 性 , 又 具有 整体效 应性 , 既是 审美 的 , 又具 有实用价值 。 在走 向实现水 利现代化 的今天 , 水文化既 为人 类提供精神 的 滋养 、 承载情 怀 的寄托 , 更是 民族人
力 ,在推动现代水 利发展 的实践 中 ,
不 断 丰 富 和 完 善 治 水 思 路 , 聚 治 水 汇
息息相关 , 才有 了水文 化。在这人 与 水 的关 系中 , 一面是人类 赖之 以生存 和发展 , 一面是人类 常常受着水 的困 扰。 人与水的相处和斗争从远古 时期 开始 , 从未间断 。就是 在这治水 的历
2 1 第 1期 0 2年
江苏 水利
治水・ I ・ 口 应当担负的文化责任
水 文化 建设 之 悠悠 我 思
— 查 彗 广 ,
水文化是 中华文化 的一部 分 , 而
且 是 极 为 灿 烂 多 姿 的 一 部 分 。 文化 水 本身既具有 内在的探索性 , 具有外 又
中国成立 以后 的江水 北调 ,分 淮入 沂 ; 堤行洪 , 筑 建闸控 制 , 疏堵 结合 ; 修库蓄水 , 开渠灌溉 , 建站提水 , 里下 河治理 “ 上抽 、 中滞 、 泄” 下 等方针 , 治 水理念 、 谋略 以及技术 不断地发展演

浅谈里下河水乡城镇的旅游策划

浅谈里下河水乡城镇的旅游策划
区域协 调 , ) 融入扬州市域旅游体 系。射 阳湖 镇的旅游业应
与宝应县旅游发展相衔接 , 与周 边市 、 镇 宝应县 的旅游业还处在初创 阶段 , 目前还 没有形成 旅游业 纳入扬州市域旅游体系 , 到
市场。20 0 9年宝 应县 国内旅游人 数 8 . 4万人 , 幅 l .5 的 相 关旅 游 协 作发 展 。 协 调 的 重 点 主 要 包 括 旅 游 线 路 的 安 排 组 76 增 9 3 %, 旅游设施的共建共享以及旅 游主题 的统筹安排 。 实现国内旅游 收入 7 7 .2亿元 , 幅 2 .8 两项 指标增 幅均 高 织、 增 8 8 %,
行旅游发展规划。 关键词 : 乡镇旅游 , 旅游策划 , 民俗文化, 古文化 中图分类号 : U 8 .9 T 922 文献标识码 : A
1 现状概况
1 1 里 下 河 地 区概 况 . 里 下河地区位于江苏省中部 , 它西至里运河 , 东到通榆河 , 北
至苏北灌溉 总渠 , 到新通扬运 河。里下河 地处淮河 下游 、 南 黄海
作为扬州旅游体系 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 , 依托里下河地 区湖荡
12 射 阳湖镇 概 况 .
发展成 以生态度假休闲旅游 、 红色文化旅 游 、 古文化旅 射 阳湖镇位于宝应县 县域东 部 , 坐落在射 阳湖 畔 , 域西 与 风光特色 , 镇 望直港镇相接 , 北与西安 丰镇 接壤 , 与鲁垛 镇、 南 广洋湖镇 隔河 相 游为主题 的水 乡旅 游名镇 。 望, 东与盐城市建湖县 、 盐都区毗邻 , 是里下河地 区水路交通要冲。
之滨和北亚热带 北缘 , 自古 以来 饱受 洪 、 、 渍、 、 、 、 涝 旱、 风 雹 潮 卤
田水利基础建设 , 使里下河地 区的面貌发生 了根本变化。

大运河的精神品格和时代价值

大运河的精神品格和时代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大运河是世界最长人工河道,代表传统农业文明最高科学技术水平,有着丰富多彩的物质遗产。

大运河的水工科技、航运技术让人惊叹古人的科技智慧,“活”的航道迄今仍然发挥着航运、供水、灌溉、调水、生态、旅游等综合作用,实用功能无疑超过长城。

近代以来,长城的精神价值得到充分阐发,不断升华,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金名片。

反观大运河,在精神文化上的价值始终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关注度、美誉度远远不及长城。

要将大运河打造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之一,亟待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加强研究,深入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提炼出大运河精神。

只有将大运河真正“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才能不愧对这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以下从五个方面对大运河精神品格和时代价值略加阐述,以期裨益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弘扬。

慈母养育恩泽沿岸长城与大运河以“人”之形状展现在神州大地,如果长城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和筋骨,大运河就象征血脉和经络。

如果说长城担负着守卫家园、保全性命的大任,那么大运河就承担着养育子女、协调内部、耕织持家、保障供给的责任。

中国的运河,多不是平地开河,而是利用自然河道,或人工开凿一段,将自然河流、湖泊沟通,成为运河。

如沟通江淮的邗沟,沟通商鲁的菏水,沟通黄淮的鸿沟等,体现了中国运河的特点。

这些河流湖泊沿线,很早就有人生活,运河的开凿使这些地方成了水陆干道、交通枢纽,带来了经济文化繁荣发展。

有人说过,对于沿线城市而言,大运河即便不是生母,也是乳娘。

江苏最早的城市,多诞生在运河沿线,如苏州、常州、扬州、淮安等。

很多市镇更是运河直接孕育的结果。

江苏城市“沿运、沿江、沿海”先后出现的“三沿”地理分布格局十分鲜明。

过去,大运河是哺育扬州、苏州、淮安、无锡、常州等城市的母亲河,也是杭州、济宁、聊城和临清等历史文化名城的母亲河。

未来,大运河文明需要代代守护,反哺大运河、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将是我们的时代使命。

兴化历史文化浅析

兴化历史文化浅析

工业的发展而发展的, 形成了安丰、 戴窑、 周庄、 大垛等大的 集镇, 一些农村地区还有定期的集市、 , 庙会 更是文化与商 业的结合。县城东距海边百里, 周围腹地广大, 是海盐内运 的中转地和粮食集散地 , 盐务桥 、 税米桥等地名保存了这段 历史。城区形成了多处有特色的工商业街区, 今天米市河、 发财巷、 补锅塘 、 竹巷等地名便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县城有 一批规模较大的商号, 钱庄、 典当业也有相当的规模。万兴 当典主体建筑至今完好, 规模全国罕见。 这批规模较大的老 货真价实, 显示了兴化文化的某些特性。 店经营手段灵活 , 7 . 民 间 文化 。诞生于清代后期的淮剧质朴健美, 直抒胸
座中西合璧的三层小楼, 可以视作兴化建筑文化转型期的
代表。 6.商业文化。兴化商业经济是随着农业 、 、 、 盐业 渔业 手
化县, 兴化从此成为一个独立的县级行政区域延续至今。 在
漫长的历史时期 , 兴化地区的文化内涵逐渐充实, 形式 日 趋 多样。经梳理, 兴化历史文化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七个方面。 1.文学艺术。 兴化人在文学艺术方面成就辉煌。 宗臣为 明“ 嘉靖七子” 之一。 施耐庵著成古典名著《 水浒



杨爱国
(兴化市博物馆, 江苏 兴化 225700 )
兴化地处江淮之间、 里下河腹部, 古代东濒大海, 地理 位置较为偏僻 ,但明清以来人才辈出,涌现出大批文化名 人, 现存文化遗迹丰富, 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本文依据 历史文献和文物 、 、 遗迹 实地调查资料 , 对兴化历史文化试 作个案分析, 以期对地域文化研究、 保护和建设有所裨益二 一、 兴化历史文化简述 兴化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始 自四千年前。战国时期 相传为楚将昭阳的食邑, 唐代在兴化设昭阳镇, 杨吴武义二 年(920年) 于海陵县(后升为泰州)北设招远场, 不久改为兴

大运河:承载中国水利文明的活态文化遗产

大运河:承载中国水利文明的活态文化遗产

大运河:承载中国水利文明的活态文化遗产大运河:中国封建社会兴衰的历史见证中国运河工程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初创期、大发展期、完善期和维持期。

这一进程正好紧扣着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的建立巩固、发展兴盛和逐渐衰落的全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是运河工程的初创期。

这一时期的运河工程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各诸侯国。

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兴起,各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纷纷与周天子分庭抗礼,相互间征战杀伐,攻城略地。

开凿人工运河,发展水上交通,成为大江大河下游各诸侯国兴图霸业的战略举措。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主持开凿今扬州至淮安的邗沟,连通了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这是世界上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人工运河。

夫差同时还开凿了今江南运河中的无锡古运河段。

公元前361年,魏国又在今开封附近开凿了鸿沟,把黄河与淮河支流颍水相连,从而使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可以通航。

齐国为了沟通都城临淄与中原水路联系,也开凿了连通淄水与济水的济淄运河。

其他局部地方的人工运河还有很多,但当时开凿的人工运河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规模都不太大,多是尽可能充分利用现有河流水系进行疏浚、拓展、沟通连接而成的。

秦汉时期,是运河工程的南北向大发展期,也正是大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帝国建立和巩固时期。

秦灭六国,为了征服岭南,在公元前219年开凿了广西兴安的灵渠工程,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通起来。

秦同时还拓展了江南运河工程。

西汉为了改善京都长安与中原地区的运输,于公元前129年开凿了关中漕渠,后又重整鸿沟水系,引黄河水东流分为两支,一支入淮河支流颍水,一支入淮河支流涡水,入涡水一支后称为汴渠。

这样,就在黄淮间形成扇形漕运水系。

东汉定都洛阳,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原和东南,王景治河时,对汴渠工程进行了系统整治,为隋代开凿通济渠奠定了良好基础。

到三国时期,从202年到213年的12年中,曹操为了扩大和巩固对北方的统治,又连续在华北平原黄河以北开凿了白沟、平虏渠、泉州渠、利漕渠、新河等5条人工运河,把黄河水系与海河、滦河水系连成一体,同时又开凿睢阳渠,进一步改善了汴河航道。

里下河渔文化口号

里下河渔文化口号

里下河渔文化口号
以下是为里下河渔文化设计的10个宣传口号:
1.探索里下河,品味渔文化。

2.体验渔家风情,畅游里下河。

3.传承渔文化,感受里下河之美。

4.品味渔乐,尽在里下河。

5.渔光掠影,一览里下河。

6.渔舟唱晚,里下河之韵味。

7.捕鱼之乐,里下河之魂。

8.领略渔家风情,畅游里下河美景。

9.寻觅渔家故事,里下河等你探秘。

10.品味渔家文化,里下河让你流连忘返。

这些口号旨在突出里下河渔文化的特色和魅力,激发人们对渔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也为当地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

河流文化的精解之道

河流文化的精解之道

河流文化的精解之道河流是自然界中最为壮观的景观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

河流文化是指在河流流域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元素,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方面,探讨河流文化的精解之道。

历史篇河流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在河流流域的生存和发展,促进了河流文化的形成。

在中国,黄河、长江、珠江等河流,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岷江文化等,都是河流文化的重要代表。

在世界范围内,尼罗河、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等河流,也孕育了各自独特的文化。

文化篇河流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

在中国,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岷江文化等,都是河流文化的重要代表。

黄河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元素。

长江文化则是中国南方文化的代表,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艺术、民俗等元素。

岷江文化则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代表,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元素。

艺术篇河流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

在中国,黄河壁画、长江石窟、岷江石刻等,都是河流文化的重要艺术遗产。

黄河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代表,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元素。

长江石窟则是中国南方石窟艺术的代表,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艺术、民俗等元素。

岷江石刻则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石刻艺术代表,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元素。

民俗篇河流文化的民俗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节日、习俗、传说等。

在中国,端午节、中秋节、龙舟竞渡等,都是河流文化的重要民俗活动。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与屈原、龙舟竞渡等河流文化元素密切相关。

中秋节则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与月亮、家庭团聚等河流文化元素密切相关。

龙舟竞渡则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它与龙舟、屈原等河流文化元素密切相关。

总结河流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元素。

【doc】试论长江中下游地区民俗文化的主要特点

【doc】试论长江中下游地区民俗文化的主要特点

试论长江中下游地区民俗文化的主要特点第一期镇江高专1998年3月试论长江中下游地区民俗文化的主要特点陈启跃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我国东部,大致位于秦岭和南岭之间,西起巫山,东迄大海.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温暖而湿润的气候条件,有丰富的水利,水能资源,有辽阔而肥沃的冲积平原,有类型复杂多样的亚热带丘陵山地.经过人类的长期开发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成为我国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民俗文化的形成和演变受到这个地区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本文试从地理学的角度,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民俗文化的特点作一初步分析.一,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民俗文化的过渡性明显就地理位置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我国南方与北方的过渡地带.就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亦处在我国南北方的过渡地带.自古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南北方人民交往的中转地区.经过数千年的开发建设,长江中下游的交通极为方便,因而人口的流动性很大,北方人民南下,南方人民北上,都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转地区.这种人口流动,不仅使我国南北文化得到交流,使得中华民族大家庭更为融洽,也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民俗文化不同程度地受到南方和北方民俗文化的影响,因而具有较为明显的过渡特征,这在民居,服饰,饮食,交通,46?农业生产等各个方面的民俗上均有表现.长江中下游地区民俗文化的过渡性,最明显的是体现在与气候条件有关的民俗方面.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内,秦岭一淮河一线是一条重要的气候分界线.依据热量和水分条件差异,习惯上将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南称为"南方",以北称为"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属于"南方",但处在"南方"与"北方"的交界地带,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这种气候的过渡性,对民俗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民居民俗为例,南方如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年降水量一般为1400毫米到2000毫米以上,是全国降水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为了迅速排除雨水并防止雨水打到墙基,因而南方民居的屋顶坡度很陡,屋檐也挑出较长.北方地区的降水量较少,一般年降水量不超过800毫米,有的地区不足4OO毫米,因而民居屋顶对排水的要求不高,很多民居的屋顶都是平顶,也很少有屋檐挑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年降水量小于南方而大于北方,其民居屋顶坡度小于南方而大于北方,屋檐外挑的程度也比南方小而比北方大.再如生产民俗,北方是以旱地为主的农业区,以种植旱地作物象小麦,高梁等为主,其耕作方式具有典型的旱地特征,南方则是以水田为主的农业区,以种植水稻为主,有的地区一年种植两季到三季,具有明显的水田生产习俗.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属于水田耕作区,然而是水田作物和旱田作物兼有,夏半年以种植水稻为主,冬半年则以种植小麦为主.其生产民俗及与此相关的其他民俗既有与南方相似的地方,也有与北方相似的地方.二,受外来民俗影响较大,民俗事象演变较快长江中下游地区北部,毗邻"中原",是我国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大部分土地即已耕垦,且比较普遍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相对来说,淮河以南广大地区发展较晚,生产力水平亦较低.东晋南北朝以后,我国西北各游牧民族进入黄河流域,北部各地曾经长期蒙受战争破坏,土地荒芜,灾荒频繁,广大人民相继南迁,形成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口大迁移,使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得以进一步开发.l2世纪女真族进入黄河流域,北方人口第二次大规模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愈加密集,劳动人民在滨临江河湖泊地区,与水争地,大量开辟农田,并变丘陵坡地为梯田,从而亦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自然面貌.南下的人口不仅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也给这一地区带来了北方当时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对这一地区的一些民俗产生了较大影响或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民俗文化.如农业生产上用的犁,耙等工具就是由中原人南下而传至【『南方的,给南方的生产民俗增添了新的内容.长江中下游地区东部滨临海洋,自古以来交通就比较发达,对外交往也方便.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列强由海上侵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首当其冲,"五口通商"口岸的开辟为外国列强的入侵打开了门户,继而成为扩大侵略的据点.尤其是上海,由于位居我国沿海地区的中央,且又处在便于联系广大腹地的长江入海口,再加上长江三角洲原有经济基础较好,农产品和劳动力都很充足,因此1949年前的近百年中,被外国列强选择为侵略我国的主要根据地.中国的门户被迫开放后,大量西方人来到中国经商,传教.通过洋货带入,传教灌输,租界展示以及中国人出洋考察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等等,将西方的一些民俗介绍到了中国,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一些民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地居沿海比较开放的中国人接受了部份西方文化,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一些民俗而产生了新的习俗.在服饰习俗方面,一改中国原有的用土布或丝绸制作和褒衣博带,等级森严的特点,先用"细密光泽"的机制布代粗糙的土布,用进口呢绒取代传统毛皮衣料,接着是穿洋服,然后是追踪时髦,与服装的国际化趋势相一致.在饮食习俗方面,具有西方风味的食品渐渐受到中国人的欢迎,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如外国饮料(啤酒,咖啡,汽水,冰棒,冰淇淋等),西式糕点(面包,饼干,糖果,蛋糕等)等,现在这些食品已非常大众化,成为我国饮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居住习俗方面,中国人也逐渐受西方居住习俗的影响,有部分人特别是在大中城市里,改变了中国人好居平房,不太注意采光和通风的原有习俗而改居高大的楼房,这样不仅节约地皮,而且楼房门窗宽大,通风与采光条件好,宜于安装自来水,卫生设备,煤气管道等现代生活设施,使居住更舒适,使用的建筑材料也由砖,木,瓦为主改用钢筋水泥为主.在交通习俗方面,中国人也接受了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近现代交通工具,改变了依靠轿子,滑杆,马车,牛车,船等代步工具和骑马,骑驴,骑骆驼等速度较慢的传统交通习俗.在娱乐民俗方面,除继续保持我国传统的文艺活动,游戏和竞技在内的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外,也吸收和接受了西方的一些娱乐活动,如跳交谊舞,赛马,听音乐会,参观画展,打网球,打台球,打扑克,看电影等等,形成了一些新的娱乐民俗.47?1—J由上述可见,长江中下游地区交通极为方便,对外开放较早,且开放程度是全国最大的地区之一,民俗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其演变亦较快.三,民俗文化受"水"的影响非常深刻长江中下游地区濒临海洋,江河湖泊众多,降水量丰沛,居民的生活,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与水的关系十分密切,民俗文化受"水"的影响非常深刻.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量丰富,当地民居适合气候条件,防雨功能较强,一般为砖瓦木结构的两面坡式建筑,屋顶坡度较大,排水比较迅速;屋檐伸出墙壁较远,防止雨水淋打墙面;地面有较为完备的排水系统,一般都修有阴沟等,雨停后水也已排出.人们的生活与水的关系十分密切,表现在每家每户必备雨伞,雨衣,雨鞋等品种繁多的雨具,过去农村常用的斗笠, 蓑衣,现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已不多见,但在山区和内地仍然是重要的雨具.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水稻分布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都要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特别是杭嘉湖平源,长江三角洲,里下河地区,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等都是我国有名的"鱼米之乡".本地区的许多民俗特别是生产民俗都与水稻种植有关,受水田农耕文化的影响深刻.本地区水稻种植从耕田,耙田,育秧,栽秧,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收割,加工,储藏等一系列生产过程都有相应的民俗.如在本地区有开秧门的民俗.每年芒种前后,要选择吉日插秧,插秧前要举行"开秧门"仪式.仪式由家(族)长主持,焚香烛,放鞭炮,祭土地神.祭毕,全家(或全族)会餐,饮"开秧酒".此俗有预祝秋季水稻丰收吉庆意味,至完成插秧任务的最后一天,还举行"关秧门"仪式.至今有些地方仍保持此俗,然仪式中已无祭神一节.48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河湖泊众多,水网密布,自古以来水上交通就十分发达.水上交通的主要工具——船的品种繁多,造型各异.从事水上运输或水上生产的人们,其禁忌民俗比陆上要多得多,如以前不许妇女上船,在船上禁止说带"翻"的字眼,吃鱼禁止将鱼翻身等等.由于河流纵横,水网密布,陆路交通也要逢水架桥,独木桥,木拱桥,石拱桥等可能是传承到今天的最古老的桥梁建筑形式,虽然现在的桥梁基本上为钢筋水泥结构和钢结构的桥梁所替代,但在部分农村和山区仍可见其踪影.长江中下游地区水产业非常发达,不管是内河还是海洋水产的捕捞和养殖,都占全国首位.从事水产捕捞和养殖的渔民在禁忌民俗方面规矩就更多,即使在现在,仍有很多人信奉并传承它们.如旧时在长江,淮河及其它河流的渔业生产有开网的生产民俗, 一年之中,第一天撒网捕鱼,称作"开网".开网之时,渔家有一定规矩,如祀天地,龙神,祀祖宗,祈求保佑渔业丰收等.渔民还根据鱼类的各种不同习性和活动规律,即鱼在不同的时节进人不同的海域,或集群回游,或产卵,或索饵,或育肥,将海上捕捞民俗具体按四季划为"春汛","夏汛","秋涮',"冬讯".随着水域,鱼类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作业方式如张网,溜网,对网,背舢,小拖网等,现在多用机动船对网作业或围网作业.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民俗也有很多与水有关,如赛龙舟等.四,民俗的传承与演变呈两极分化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达,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较高,但地区内部分布极不平衡.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科学技术先进,人们的文化素质好,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上求方便和舒适,人们对传统的一些民俗事象(下转第42页)⑧Isthereanyshortcutforstudying?教师总结:Ofcoursenot.Butagood studyhahitcarlimproveyourgradeIfyouhavea goodstudyhahit,youneedn'thavetospendmore timestudyingandevenstudentsofaverageintelli—gencecanbeatopstudentwithoutadditional work.Then,howtoimproveyourstudyhabits? Let'Sleamfromthetext.这些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四,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用英语进行组织教学,还要在课间和课外多用英语和学生进行交谈,会话,创造说,听语言的环境.如早上见面时可以说"Goodmorning""Hi",课间用英语和学生对话.有一次,我问学生: "Wouldyoumindmyopeningthewindow?"学生自然地用英语回答:"Sorry,it'Scoldto—day."我说:"Buttheairisstuffintheclass—rooln.Thenwhydon'tyouputonnqoreclothes?学生说:"Sorry,Icarl'tunderstandyouo"尽管未听懂,但还是用英语说了.由于学生对stuff这个词不太熟悉,我跟他解释一下, 以后不但会用,而且也不会忘记.另外,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概述段落大意,复述故事,放录音听力材料,用英语介绍学习经验和体会,创办校园英语角等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总之,《大学英语》教学中,只要我们重视听,说的教学,课内,课外引导学生多听,多说,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参考文献1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虞苏美.国外外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上接第48页)看得越来越淡.如过春节,相当一部分人已不再象过去一样,要准备许多年货,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送灶,除夕接灶,敬天地祖先,吃年夜饭,守岁,贴桃符,贴春联等,而是逐渐简化了过春节的过程.因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市场物质供应丰富,很多人已不再在腊月二十以后大量采购年货,有的人为求方便与舒适,也不在自己家准备年夜饭,而是举家到饭店去吃.人们守岁的方式及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过去过春节必放的鞭炮,目前也因安全和保护环境的原因在很多城市(包括小城镇)禁放了.现在城市及部分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的许多人过春节已不象过去那样复42?杂,繁琐了,主要着眼于营造一种团结,欢乐,祥和的气氛.在部分农村和内地则与城市相反,前一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人的科学和文化素质并没有相应地提高, 加之政府在宗教上的"宽松"政策,使本已消失的一些陋习又搬了出来,死灰复燃.如在丧葬习俗中,党和政府早就提出改革旧的丧葬习俗,大力提倡和推行火化,并已实行多年.有的人则反其道而行之,丧葬过程越搞越复杂,浪费的钱财和侵占的土地越来越多,占地少则几平方米,多则上百平方米,有的地方大片大片的白色坟墓代替了青山, 造成"白色污染".这些陋习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是十分不利的,应坚决革除.。

水乡文化古城--兴化

水乡文化古城--兴化

水乡文化古城----兴化古称昭阳,兴化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悠久历史的水乡文化古城。

战国时为楚将昭阳食邑,其死后葬于城西阳山,故名之。

五代以前皆属海陵县地,五代时析置兴化县。

宋代曾一度撤销,但不久后即恢复。

1987年撤县设市。

原属扬州,目前隶属于地级泰州市。

兴化地处里下河腹地,地势低洼,河湖密布,有“锅底洼”之称。

全市年平均气温15℃,降水量1024毫米。

农业极其发达,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盛产水稻、小麦、棉花、油菜以及水产品、生猪等,特产“中庄醉蟹”和皮蛋。

兴化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和“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故乡,现分别保存有他们的墓地和故居。

江苏省兴化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淮河、东海和京杭大运河之间的里下河地域内,是一座农业大市。

一、兴化景点郑板桥故居郑板桥故居位于兴化东城湾古板桥郑家巷。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乾隆元年前曾居于此。

故居坐北朝南,有门楼,上下屋,小书斋,小庭院天井,厨房等,屋内陈列有关郑板桥的文物资料、书画、塑像等。

郑板桥故居粉墙黛瓦,兰竹萧萧,庭院清幽。

室内陈列着古铜色的郑板桥塑像、郑板桥书画复制品及郑板桥的生活用具。

郑板桥纪念馆为三层组合仿明建筑,风格独具。

古典式建筑,迎门有大型白石雕塑郑板桥全身像,照壁墙刻有郑板桥代表作品兰、竹、石。

陈列室介绍板桥生平遗物遗迹以及字画真迹。

并集多种展览厅馆,为兴化市文物博物中心。

郑板桥纪念馆现与兴化名胜四牌楼、李园船厅相互贯通。

四牌楼四牌楼位于兴化城中,原建于明,檐下悬有自宋至民国初兴化历代名人匾额四十七块,1967年毁,存“东海贤人”、“极品封君”、“烈孝格天”、“两朝忠尽”等五块。

1987年重建,已毁匾额按原内容由当代全国著名书法家书写重悬于檐下,围墙上嵌有“重修四牌楼记”碑刻。

李园、船厅李园、船厅位于兴化城中武安街13号。

原为清代富商李小波私家花园,大门朝东,有门楼隐壁二门、南北耳房、前庭井、坐北朝南花厅。

洪泽湖大堤水文化内涵初探

洪泽湖大堤水文化内涵初探
记 。 一 、 “为 政 之 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 于 治 水 ”,这 对
水 患 灾 害 严 重 的 中 国来 说 ,可 以 通 过 对 洪 泽 湖 大 堤 的 治 理 来 理 解 ,甚 至 可 以说 治 水 、治 国 、平 天 下 。
洪泽 湖大堤 ,位 于淮安市境 内洪 泽 湖畔 ,北 起淮 阴 区码 头镇 ,南迄 盱 眙县 张大庄 ,现存全长 67.25 km,是 一 座 始 建 于 东 汉 、扩 建 于 明 清 、加 固 于 当代 的著 名 水 利 工 程 ,至 今 仍 然 发
维普资讯
2008年第 8期 江苏水利


升 官 的微 乎 其 微 。公 元 1569年 至 1735年 , 洪 泽 湖 大 堤 决 堤 l7年 次 。 1577年 ,“全 淮南 徙 ,高堰 湖堤 大 坏 ”; 1593年 ,“高家堰决高 良涧 、周家桥等
公 元 1855年 ,黄 河改道 ,洪泽 湖 大堤才 由受黄河 、淮河双重压 力 ,变 为仅受淮 河洪水威胁 。然而 由于黄淮 交会 地 带 的 不 断 淤 积 ,淮 河 人 海 通 道 已经 不复存在 ,淮河洪水 只得南下侵 袭 里 下 河 地 区 ,造 成 了该 地 区 人 民深 重 的灾难 。1931年大洪水 ,苏北平原 和 里 下 河 地 区 一 片 汪 洋 ,洪 水 淹 没 面 积约 3.2万 km2,受灾 2000余 万人 , 死 亡 约 22万 人 。
千年古堰洪泽湖大堤在其1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记载了淮河儿女千年治水史记载了千年洪泽湖的巨变沧桑也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凝聚了历代治水人的智慧和文化印记
维普资讯
2008年 第 8期 江 苏水 利
千年古堰洪泽湖大堤 ,在其 1800 多年 的历史长河 中 ,记载 了淮河儿女 千年治水史 ,记载 了千年洪 泽湖的 巨 变 沧 桑 ,也 留下 了深 厚 的 文 化 积 淀 , 凝 聚 了 历 代 治 水 人 的 智 慧 和 文 化 印

2024年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年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年海陵区中考适应性训练试卷九年级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8分)泰州秦称海阳,汉称海陵,南唐时为州治,始名泰州。

历史上,“江淮海”三水激荡于泰州,默默【甲】着这方水土,成就了泰州独有的江海文化。

千百年来,江海文化作为“泰州文化的原始基因”,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骨血”,更孕育了独具特色、璀璨xuàn丽的地域文化。

dàn生于长江之滨的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真正的思想启蒙学派,【乙】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郑板桥的诗、书、画独树一帜,被誉为“三绝”;梅兰芳的“梅派”唱腔将京剧这一国cuì推向艺术高峰……新时期,一批泰州籍的作家,让里下河文学逐渐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宝库中的耀眼明珠。

江海奔流,天地广阔。

在文化的传承、探索与创新中,泰州正昂首阔步面向未来,把新时代的长江故事讲述得更加精cǎi。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2.填入【甲】【乙】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养育引领B.滋养引领C.滋养领导D.养育领导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文中加点词“独具特色”和“独树一帜”词意相近,都有风格独特的意思。

B.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对泰州籍作家文学成就的赞扬。

C.“江海奔流,天地广阔”中的“江海”一语双关,既指长江大海,也指江海文化。

D.最后一句语序不当,应将“传承、探索与创新”改为“创新、传承与探索”。

4.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8分,①~④每题1分,第⑤题4分)①潮平两岸阔,_________。

②_________,关山度若飞。

③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

④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

⑤水,流淌千年,诗意万般。

它是“_________ _________”(《黄鹤楼》)中,崔颢的绵绵愁思;它是“_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中,李白的凌云壮志。

基于农耕文化复兴视角下的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盐城市射阳县特庸镇王村为例

基于农耕文化复兴视角下的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盐城市射阳县特庸镇王村为例
1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农耕文化价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视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差距日益明 显,城市成为文明和现代的象征,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 逐渐成为广大农民的朴实梦想。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 市场体系发展加速,为农村人口大量进城提供了契机。 由此,农村土地被抛荒、农村人口外流、农村文化式微、 农村空心化成为中国城乡发展失衡的明显表征。而作为 农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体系的农耕文化也面临着自 身价值的合法性危机和承载主体后继无人的困境。
1.3 农耕文化的生态振兴价值
农耕文化的精髓,就是传承至今的“应时、取宜、 守则、和谐”的哲学内涵,以及“协调和谐的三才观以 及趋时避害的农时观、主观能动的物地观、变废为宝的 循环观,御欲尚俭的节用观”。现代化的耕作方式尽管 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但是化肥农药的滥用已经严重威 胁着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农耕文化的生态治理价值, 是指农耕文化中崇尚自然、与万物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 理念和注重循环的耕作技术,可以为新时期发展生态农 业提供理念引导和技术支持,同时也是形成生态宜居的 美丽乡村的文化基础。因此,重新发现传统农耕文化的 当代生态价值,将是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农耕文化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美化乡村环境的生 态振兴价值 [2]。
实现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和农耕文化的繁荣发展。农耕 文化的发展对乡村来说也是一种公共事务,有必要引入 治理理念和方法,建立农耕文化发展的多元参与机制。 首先,要积极培育参与农耕文化发展的元主体。当前文 化领域的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规模和实力还比较弱,还 需要一定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然后,要为多元主体 参与农耕文化发展搭建平台。适宜的平台和机制有利于 多元主体发挥自身的知识和资源优势,要政府通过法律 和政策搭建能够吸纳多元主体合作的平台 [6]。

串场河的厚重历史与文化特质

串场河的厚重历史与文化特质

92020/4江苏文脉古串场河因串通苏北沿海南、北各盐场,转运海盐至全国各地而得名。

根据《东台市志》(1994年7月版)记载,串场河全长180公里,南与通扬运河相交、经东台向北至阜宁入射阳河。

由于1958年开挖的通榆河在东台安丰镇的通榆村和富安镇的西场村两村边界处与串场河相交,富安镇境内的串场河河道功能被通榆河所替代,渐渐萎缩,失去原设计功能。

2010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中,省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串场河在东台境内安时河南近2公里处,由原东南走向拐向西南走向,即从东台安丰镇境内的仇湖港进入海安县境内西串场河。

新认定的串场河南起海安县海安镇新园村新通扬运河,北至阜宁县阜城镇,全长174公里。

串场河的形成与演变历程串场河是纵贯里下河南北的引水泄洪通道和水运大动脉(盐河),是盐文化的摇篮。

该河从筑堤取土的土塘到全线贯通,历时500多年,大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串场河发端于修筑海堤。

唐大历元年(766),淮南黜陟使李承主持在楚州、扬州海滨施筑海塘,名捍海堰(又名常丰堰),北起阜宁沟墩,南抵海陵新城(大丰刘庄),长71公里。

南唐李升、北宋开宝九年(976)王文佑加修常丰堰到小淘浦(今东台安丰)。

至此,有了捍海堰堤脚下的沟渠,即取土区一段段不连通的“堆河”。

第二阶段:宋天圣二年至六年(1024—1028),泰州西溪(今东台市西溪景区)范仲淹发起修筑捍海堰,北起海陵新城,南至东台富安,筑堤长71.5公里,后人称范公堤。

堤脚下形成断断续续的复堆河道。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连贯通、泰、楚三州的捍海堰筑通,统称范公堤。

光宗至宁宗期间(1190—1194),又对复堆河加以疏通。

第三阶段:随着盐业的发展,从宋朝起,开始有意识地开挖连通串场河,有具体文字记载的历史是南宋咸淳五年(1269),两淮制置使李庭芝利用范公堤下的复堆河,开浚串场河南段(东台海道口以南),使得各场盐河相通。

后又陆续开通了北段串场河,将富安、安丰、梁垛、东台、何垛、丁溪、草堰、小海、白驹、刘庄、伍佑、新兴、庙湾13个大盐场串联起来,方便了淮盐的集散交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 里下河水乡文化研究
1Hale Waihona Puke F范围:02
里下河水乡文化研究
区域范围
区域范围
里下河地区位于江苏省中部, 西起里运河,东至串场河,北自苏
北灌溉总渠,南抵新通扬运河,总
面积13500余平方公里,属江苏省 沿海江滩湖洼平原的一部分。 里下河地区主要有淮安、扬州、 泰州、盐城、南通等城市。
由来:
因里运河简称里河,串场河 俗称下河,平原介于这两条河道之
新中国重视水利基本建设,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使 用,对里下河地区起到了很 重要的保障作用。另外,历 年来进行大规模农田水利基 本建设、河网改造工程,也 使里下河地区的面貌发生了 根本变化。
F
02
里下河水乡文化研究
自然环境
关键词:水、湿地、动物
里下河地区 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其中大 纵湖是里下河地区最大、最深的湖泊,该地区相比周边地势低洼, 其中兴化市为最低洼,俗称“锅底洼”。里下河地区过去一向以水
夏坚勇,江苏海安人。1976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后又毕业于南京大学作家班。历任农民、通讯员、教师, 江阴市文化局创作室创作员。江阴市政协委员。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吹皱一池春水》、《巴黎女士》等。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 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 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5
F
02
里下河水乡文化研究
氤氲文化
风俗
里下河地区的民间风俗经过代代相传,形成了带有当地符号的风土民情和民间活动,例如:箍桶、
卖鸡头、炒炒米、打石磨、卖糖粥、弹棉花、卖烂藕、抽牌九、打秤、银匠、卖甘蔗等等。
6
F
02
里下河水乡文化研究
氤氲文化
文学
里下河文学流派
里下河地区自古以来文气很盛,文人辈出。新中国成立 后,里下河文学创作迅速发展,逐渐涌现出一大批卓有成就的 小说家、评论家、散文家、诗人,形成了一个创作群体,主要 代表作家有汪曾祺、胡石言、夏坚勇、曹文轩、费振钟、王干、 汪政、刘仁前、朱辉、毕飞宇、顾坚、小海、吴义勤、庞余亮、 鲁敏、沈浩波等,创作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蔚然成为一种文 学流派。
4
F
非遗
02
里下河水乡文化研究
氤氲文化
大纵湖地区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溱潼 会船、高邮民歌、里下河灶头画、竹泓木船制造技艺、淮剧、龙舞、 茅山号子、渔民号子、方言快板、建湖杂技、柳编、麦秆剪贴等等。
其中,被专家誉为“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的溱潼
会船节,被列为全国十大民俗节庆活动之一,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是国家重点旅游项目。 “龙文化”是大纵湖镇一个特色文化,一年一度的“龙舞赛”都在 三官村举办,场面恢弘。他们正倾力打造出一个全新的“中国民间文 化艺术舞龙之乡”。“大纵湖民间艺术节以龙舞为主,我们在传统布 龙的基础之上挖掘草龙、火龙、板凳龙、女子百人龙等不同流派的龙 舞,每年都会举行一场龙的聚会、龙的盛会。 渔民的水上婚礼,则是极具水乡特色的一种传统爱情典礼仪式, 在我国民间婚俗中也别俱一格。
特点:
1、从地域文化的影响力上看,里下河地区形成了以文化核心 区为代表的标志性作家群和以文化辐射区为代表的周边作家群。 不管是文化核心区还是辐射区的作家,他们的文化之根都深深 埋藏在里下河文化的沃土中,其文学创作和研究范畴呈现出鲜 明的地域文化内涵。
曹文轩,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任北京作家协 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 文学院客座教授。1991年,推出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1997年,出版小说《草房子》,并担任改编电影编剧。 1999年,出版小说《根鸟》。2005年,推出小说《青铜葵花》。2013年12月5日,以380万元的版税收入登上2013第八 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主榜第27位。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同年8月20日,曹文轩在新西兰领取国 际安徒生奖,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2017年3月31日,2016-2017“影响世界华人大奖”获得者。
运为主,许多地方甚至“无舟不行”,经陆路无法到达,因常年湿
地环境优良,吸引大批禽类在此栖息、活动。
里下河自然湿地有以下四种类型:
1、淡水湖泊湿地。 里下河地区主要湖泊面积695平方公里,由溱湖、宝应湖、射 阳湖、大纵湖等多个零散湖泊群及复杂的河网组成,其浅水区是一 些较大型的涉禽、鹤类主要栖息、活动区域。深水区大都为雁、鸭 类水禽。 2、淡水沼泽、池塘。 这类湿地主要是长期性或季节性沼泽、池塘。李中沼泽水生生 物非常丰富,除了一些大中型的涉禽、鸭类还有湿地珍稀动物大湾、 白鹳、黑鹳等。 3、树木为主的湿地。 里下河地区广泛地存在着沿湖、河、滩岸营造的杨树、水杉防 护林,它们常常季节性或短期被水浸没,因而为一些水禽栖息提供 了优良的生存环境。 4、以芦苇为主的沼泽湿地 如大纵湖的芦苇荡。在此类湿地中栖息、繁殖的水禽非常丰富, 芦苇荡除了冬季收割作业外,其它时间几乎无人为干扰,相对而言, 对水禽栖息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
间,故称里下河地区,即里下河平
原。
河网密布
2
F
02
里下河水乡文化研究
历史进程
地质时期
明清时期 北宋以前 秦汉时期
1949年之后
里下河地区几番海水进退, 几番沧海桑田之变。在距今 7000 年前,苏北 - 苏中海岸 线大致在赣榆、海州、灌云、 灌南、涟水、高邮、扬州一 线。此后,海平面逐渐稳定 下来。
秦汉时期 ,里下河地 区日渐涸出,形成一 些聚落。
黄河频繁溃决,浊水泛溢于苏 中-苏北平原,填海造陆,淤塞 湖泊,打乱了原有的自然水系, 使里下河地区成了“大雨大灾, 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有名 灾难地区,极大地改变了包括 里下河在内的整个淮河下游地 区的自然环境。 3
据《明史》、《清史稿》有 关河渠志的记载统计,黄河 在苏中、苏北溃决的次数明 代 45 次,清 代 47 次 ,每 隔 几年就是一场惨绝人寰的大 水灾,在频仍的水灾中,里 下河受祸尤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