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 2.6《迅速崛起的苏联》同步练习 冀教版
2.2.2 迅速崛起的苏联 课件(冀教版九年级下)(1)
2、通过数据资料了解并概述20世纪 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 成就。
3、分析斯大林模式,思考其存在的利弊。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历史材料,数据图表,了解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走上现代化之路 的情况,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数据资料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培 养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通过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济、政治方面的特点,讨论斯大林模式 的利弊,培养学生运用现象和本质、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等辩证唯 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冀教版历史九年级下第二单元现代社会的革命与改革
第6课
迅速崛起的苏联
(斯大林的探索)
制作者
郭兴华
一、课程标准
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 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 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和掌握: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 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三、学法指导 1.借助展示的历史材料,加深学生对教材有关内容的理 解。初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2.指导学生初步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 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 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
(三)学法指导 如何客观、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问题? 对于一个历史事件的评价,从时间上看,不仅要看当时的后果,更要看此后的长远影 响。比如新航路的开辟,从当时来看,其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当时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提供了资本的积累。而从长远来看,它逐渐地使世界连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最终 带动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又比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的积极作用主要发挥于反对 国外武装干涉的特定时间内。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国内战争和反外国武装干涉斗争 的结束,它的消极作用则越来越明显,所以,从长远看,它并不是一项最理想的政策。 又比如斯大林模式,在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工业化过程中其积极作用突出;而从长远看, 其消极作用更大,特别是二战以后,不仅影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影响了东欧 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并成为苏东剧变的主要历史根源。 从空间上看,不能孤立地对历史事件做出评判,而要放到更大的环境中,全面地去看。 比如对工业革命的影响,不仅在于促进了英国的历史转折,也不仅局限于创造了更高的 生产率。还要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还具有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加剧 资本主义工业国的对外扩张和工业国之间为争夺市场和原料地之间的斗争、加剧国际局 势的紧张等更广泛的社会以及国际影响。 从正面与反面的辩证关系来看,不要单纯、绝对地看待事物,一定要多角度、辩证地 去看。比如,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也给人民革 命提供了有利机会,特别是像俄国这样的国家,机会更加突出。列宁正是基于对第一次 世界大战这样的辩证认识,做出了战争将引起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首先
2.6《迅速崛起的苏联》实用教学课件(冀教版九年级下)
农民加入 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 在田间用餐
2.1936年宪法 政的标 治高志 体度着 制集斯 的中大 形的林 成经创 济建
3.“斯大林模式” 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 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
政治方面的特点:是将权力高度集中 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
第6 课
迅速崛起的苏联
斯年 1 月 21 日,革命导师列 宁逝世。 归纳总结列 宁的主要贡献。
列宁逝世,斯大林开始领导人民进行社 会主义建设。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二、农业集体化运动 分析思考: 苏联为什么要实现农业集体化?它取得 了哪些成就?存在哪些问题?
九年级下册历史基础知识(冀教版)
第一课走向战争的深渊1、第二次工业革命引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其表现:经济:美德后来居上,英法相对落后。
政治: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所拥有殖民地不成正比。
2、一战前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形成;军事集团的军备竞赛;战争鼓噪。
3、“欧洲的火药库”是:巴尔干地区。
4、一战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5、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6、一战爆发的时间、标志: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7、一战交战的双方:同盟国和协约国。
8、交战双方的目的:重新瓜分世界。
第二课残酷的世界大战1、一战的主战场在欧洲。
分西、东、南三条战线,其中最关键的是西线。
2、使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的战役是马恩河会战。
3、一战的转折点:凡尔登战役。
4、一战结束的时间、标志: 1918年11月,德国签署投降书。
5、一战中使用的新式武器:坦克、轰炸机、毒气、潜水艇等。
6、一战最主要的影响: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或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损失)。
7、一战的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第三课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1、一战后,为了重新瓜分世界,战胜国先后召开了两次会议: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2、巴黎和会:①时间: 1919年。
地点:巴黎凡尔赛宫。
②操纵国:英、法、美。
③协约国与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与其它战败国签订的条约统称凡尔赛体系。
④实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⑤影响: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3、华盛顿会议:①时间: 1921-1922年间。
地点:华盛顿。
②操纵国:英、美、日。
主要协调美国和日本的矛盾。
③签订了《九国公约》、《五国公约》等条约,统称华盛顿体系。
④影响: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影响:积极: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确立了一战后的世界秩序。
九年级历史下册 6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同步练习 冀教版 试题
乏公仓州月氏勿市运河学校第20课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习题精选一、选择题。
l.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A.二三十年代B.四五十年代C.六七十年代D.八九十年代2.以下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B.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C.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D.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3.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最具有划时代意义,并得到迅速开展和广泛应用的是〔〕A.核反响堆B.电子计算机C.生物工程D.高分子合成化工业4.以下四幅图中所描绘的科技成就,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是〔〕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以下材料:1949年5月,第一代电子计算机诞生。
电子计算机除了解决复杂的数学计算外,还为人们进行大量信息储存、加工与处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它局部取代了人的脑力劳动,也实现了“用机器操纵机器〞的生产自动化,计算机在科学、商业、工业,甚至在缝纫机、微波炉等家庭用具和电子玩具上日益普遍应用。
电子计算机是20世纪最重大创造之一。
请答复:〔1〕材料中“电子计算机〞这一创造属于哪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这次科技革命还有哪些重大突破?〔2〕电子计算机等科技成果的创造,除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以外,对世界还产生了哪些影响?〔3〕试举例说明科技革命对我们现实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2.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科学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周期在19世纪为50年,第一次世界HY前为30年,第二次世界HY以后为7年,20世纪70年代以后为3~5年。
材料二: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世界HY之间为1.7%,在1950—1970年猛增至6.1%。
在增长的因素中,科技进步的因素在20世纪70年代约占60%,80年代到达80%。
请答复:〔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科学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周期有何变化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2〕从材料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3〕目前,我国正在进行HY现代化建设,这些结论给我们什么启示?三、问答题。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迅速崛起的苏联冀教
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的 政治体制
5、评价斯大林模式
利:①特定历史条件下,使苏联成为工业化强国 ② 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 定
物质基础。
弊:经济弊端 (1)工业: 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2)农业: 行政命令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后果:损坏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积极性,影响农业发展
景
1.政权得以巩固,经济恢复,苏联进入和平发展时期
国
条件
内 2.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薄弱,资金短缺
背
艰难
景 3.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
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独特 创新
4.苏联 的成立
• 2、据材料概括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 材料一: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 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 联人的特一点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 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1、具有开创性 2、采用国家计划的途径
业化国家(工业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独立与富强 的必由之路)
3、迅速? (为什么要?为什么能? )
沙俄 苏俄 苏联 俄罗斯
1861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917.11列宁 十月革命 1922年底苏联成立 1991年底苏联解体
资
社会 主义
资
1、据材料分析,苏联崛起的背景: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苏维埃政权初步得到巩 固。但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 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 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1.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国家发展 的政治前提 2.苏共的正确领导(政党的正确领导) 3.全国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努力(参与者) 4.国家政策的支持(政策)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苏联的崛起》同步练习(含解析)北师大版
第2课苏联的崛起同步练习1. 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的标志是()A.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C.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D.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路线的确立答案: C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知识点。
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结合课本所学分析,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也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知识点。
2. 苏联这一名称始于()A.1921年 B.1922年C.1925年 D.1927年答案:B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苏联的相关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故选B。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苏联的相关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识记。
3. 标志苏联成为“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的事件是()A.十月革命 B.1936年颁布新宪法C.一五计划完成 D.苏联成立答案:B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的相关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苏联在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的相关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识记。
4. 苏联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形成的标志是()A.新经济政策的废除 B.苏联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C.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D.苏联完成工业化和农业化答案: C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苏联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苏联在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故选C。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苏联的崛起练习 试题
乏公仓州月氏勿市运河学校第2课苏联的崛起【课程HY】1.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HY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根底训练】1.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人民在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实现了HY工业化。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第一,世界第二。
2.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这标志着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立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在这种模式下,苏联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
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开展,阻碍了HY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课时达标】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课本上有这样的表述:在短短的时间内有9000多个新企业投入生产,机械制造、化学、汽车、航空、石油、电力等工业部门纷纷建立。
以上表述说明苏联工业化最突出的特点是〔〕A.优先开展轻工业 B.优先开展农业C.优先开展手工业 D.优先开展重工业2.标志着苏联HY制度建立的事件是〔〕A.1921年新经济实施 B.工业化进程的启动C.1936年苏联新宪法公布 D.第一个五年方案的完成3.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探索建设HY道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以下有关斯大林模式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①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②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隐患③东欧各国大都曾照搬这一模式④极大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二、辨析题〔以下内容表达是否正确,请指出并说明理由〕4.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答案:【能力提升】一、材料解析题1.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 1913——1940年五国工业增长比较表材料二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根底,就是开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开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开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斯大林〔1〕根据材料一,指出工业增长最快的国家。
2019-2020年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现代社会的革命与改革第6课 迅速崛起的苏联]冀教版课后练习[含答案解
该笑话反映的是苏联哪一体制?有何特点?根据情境二说出这一体制的弊端?
【答案】:
【解析】:
正确经济政策的制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图二
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图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比重图
——(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材料四: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希特勒按照准备已久的侵略计划(“白色方案”),向波兰发动突然袭击。……英法两国政府向德国提出停止军事行动的照会遭到拒绝……于9月3日先后对德宣战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材料一中欧洲通过建立什么新秩序“逐步解决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各种争端”?“充满了忧虑和失望”主要是因为哪一事件的打击?
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D、扩大企业自主管理权
【答案】:
【解析】:
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时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队。”这段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①新经济政策②苏联解体
B、①以工代赈②苏联解体
C、①农业集体化②苏联解体
D、①1936年新宪法②苏联解体
【答案】:
【解析】:
对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的某种政治经济模式,有学者认为: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说,成绩是辉煌的,但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成功的。该模式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材料二认为“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是如何安排的?斯大林模式有何特点?
冀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冀人版九下 第20课 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1.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的()A.二三十年代B.四五十年代C.六七十年代D. 八九十年代2.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的是()A.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B.电子计算机的诞生C.苏联成功发射第一个载人航天器D.神奇的生物工程技术3.下列不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特点的是()A.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B.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C.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壁垒森严,闭关自守D.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4.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产生了一大批新型工业,但不包含()A.电子工业B.石油工业C.核工业D.生物工程业5.下列不属于神奇的生物工程技术的是()A.美国三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飞向月球B.核心是基因工程C.克隆技术是生物技术的创新D.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生命工业”形成了一个崭新的产业领域6.下列现象与爱因斯坦相对论无关的是()A.1945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B.计算机进入网络时代C.遨游太空不再是梦想,加加林成为遨游太空的世界第一人D.开辟了人类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飞机的发明7.“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电子计算机问世以后,仅仅30年就经历了五代。
平均每六年其运转速度就提高10倍,存贮量增加20倍。
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相比,60年代生产的电子计算机运转速度增加30多万倍,体积却大大缩小。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快马加鞭B.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C.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彼此促进D.科学技术本身更新换代的速度在加快二、材料分析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学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周期在19世纪为5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3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7年,70年代以后为3至5年。
材料二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为1.7%,在1950—1970年猛增至6.1%。
在增长的因素中,科技进步的因素在70年代约占60%,80年代达到80%。
九年级历史下册 2.6《迅速崛起的苏联》同步练习 冀教版
第6课迅速崛起的苏联习题精选一、选择题。
1.苏联进行“一五”计划建设时的领导人是()A.列宁B.斯大林C.斯达哈诺夫D.戈尔巴乔夫2.苏联这一名称始于()A.1921年B.1922年C.1925年D.1927年3.标志苏联成为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的事件是()A.十月革命B.1936年宪法公布C.“一五”计划完成D.苏联成立4.第一个工业社会主义国家建成的标志是()A.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的完成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5.下列不属于“斯大林模式”弊病的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B.过分强调产值和产量,忽视产品的种类和质量C.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D.注意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6.下图描述的情景发生在()A.新经济政策时期B.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C.国内战争时期D.农业集体化时期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1913~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1钢6注:①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
[苏联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文件汇编(第二个五年计划),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32页]请回答:(1)1920年,苏俄工业总产值只有1913年是15.5%,而图表中反映的1928年苏联工业生产成果如何?新经济政策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历史作用怎样?(2)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如何?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产生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2.阅读下列材料:“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人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请回答:(1)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的是什么?(2)邓小平说“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的是哪个模式?(3)请你结合中国的实际,谈谈邓小平是怎样改变中国的僵硬模式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B 2.B 3.B4.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基本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
冀教版九年级历史(初三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课走向战争的深渊&第二课残酷的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1、一战:①爆发原因:根本: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列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具体: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疯狂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直接:萨拉热窝事件②目的: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性质: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③交战双方: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和及其依附国④爆发的标志: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⑤时间:1914年到1918年⑥结果:德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2、一战的主战场:欧洲战线:西、东、南三条战线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战线是:西线主要战役有:凡尔登战役3、加速一战结束的因素:①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②中国参战③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大战④各交战国革命运动4、一战的影响:①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
②战争促进了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
③战争后期,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一战给我们的启示:人类应当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加强多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国作用等。
5、一战前后和一战中,中国发生了那些与一战相关的重要事件?1915年新文化运动、日本占领胶济铁路、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
第三课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1、巴黎和会①时间:1919年1月-6月②参加国:英、法、日、意、美等32个国家③操作国:英、法、美④中心议题: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分配方式⑤实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⑥作用:形成凡尔赛体系,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和西亚、北非的统治秩序。
2、《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协约国分别于德国的盟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
九年级历史下册《苏联的崛起》同步练习1 北师大
九年级下册第2课苏联的崛起课堂同步训练[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1、通过了解苏联在较短时间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知道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并认识其利弊。
[课堂同步练习(A)]一、课堂训练1、选择题*(1)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1926年,苏联决定优先发展A.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信息业*(2)“斯达汉诺夫运动”应该出现在苏联实施时期。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一五计划 D.二五计划*(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仅次于,进入了世界先进工业强国之列。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4)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中国确立的标志分别是①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②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③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④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下列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形成于30年代,发展于二战后初期 B.导致社会经济发展比例失调C.特殊的国内外环境加速了其形成过程 D.在中国没有产生重大影响2、填图(1)苏联于_________年建立,最早加入苏联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南高加索联邦。
到1940年,苏联共有加盟共和国_______个。
(2)请在图中方框内填入相应的国名。
*3、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斯大林模式有何利弊?二、课堂回顾1、下列事件中对苏联社会的发展没有起过积极作用的是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战前“五年计划”的实施C.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政治体制 D.1934年开始的大规模肃反运动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中最突出的哪一方面?应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给我们什么启示?*三、课堂延伸阅读课本有关苏联二三十年代的工业化成就及“斯达汉诺夫运动”,想想二者之间有何联系?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查阅资料,除了“斯达汉诺夫运动”外,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苏联人民还有哪些创举,请举例说明。
2019-2020年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现代社会的革命与改革冀教版练习题五十八
2019-2020年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现代社会的革命与改革冀教版练习题五
十八
➢第1题【单选题】
苏联早期的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
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苏俄“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的政策是( )
A、开展赫鲁晓夫改革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进行戈尔巴乔夫改革
D、形成斯大林模式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都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掀起过巨大的浪花。
“浪花”的主要不同主要表现在( )
A、建立的社会制度
B、革命进行的方式
C、人民群众的参与
D、旧统治的结束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对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的某种政治经济模式,有学者认为: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说,成绩是辉煌的,但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成功的。
该模式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罗斯福新政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国记者发回电文说:“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现城内各机关尽归革命党掌握。
”材料中的“城”指的是( )
A、彼得格勒
B、莫斯科
C、纽约
D、斯莫尔尼宫
【答案】:
【解析】:。
冀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冀人版九下 第6课 迅速崛起的苏联课件(27张)
提示: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 的意愿,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读一读:
打开任何一张苏联报纸,并阅读任何一 篇文章或者和在共产国际会议上的发言就已 足够,你总是能够在文中或发言中找到最后 对斯大林的过分颂扬——“我们伟大的、我 们强有力的同志、我们勇敢的领导人、我们 不可战胜的英雄”等。这是每一首诗歌必不 可少的段落……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
B.国防力量大为加强
C.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D.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2 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33 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 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1930—1940年五国工业增长比较表(%)
苏联 德国 美国 英国 法国
增长660% 增长31% 增长20% 增长13% 增长7%
A.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B.十月革命后 C.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D.工业革命完成后
基础知识
3.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的标志是( D )
A.俄国二月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苏联成立
D.1936年新宪法的通过
4.下列成就不属于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取得的是 ( A)
A.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课堂小结
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迅速崛起的苏联习题精选一、选择题。
1.苏联进行“一五”计划建设时的领导人是()
A.列宁
B.斯大林
C.斯达哈诺夫
D.戈尔巴乔夫
2.苏联这一名称始于()
A.1921年
B.1922年
C.1925年
D.1927年
3.标志苏联成为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的事件是()
A.十月革命
B.1936年宪法公布
C.“一五”计划完成
D.苏联成立
4.第一个工业社会主义国家建成的标志是()
A.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的完成
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5.下列不属于“斯大林模式”弊病的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B.过分强调产值和产量,忽视产品的种类和质量
C.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
D.注意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6.下图描述的情景发生在()
A.新经济政策时期
B.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C.国内战争时期
D.农业集体化时期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1913~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
注:①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
[苏联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文件汇编(第二个五年计划),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32页]
请回答:
(1)1920年,苏俄工业总产值只有1913年是15.5%,而图表中反映的1928年苏联工业生产成果如何?新经济政策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历史作用怎样?
(2)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如何?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产生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人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
——邓小平请回答:
(1)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的是什么?
(2)邓小平说“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的是哪个模式?
(3)请你结合中国的实际,谈谈邓小平是怎样改变中国的僵硬模式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B
4.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基本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令世界惊讶和赞叹,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答案: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7 第一
5.思路解析:首先应理解“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建成”的主要特点是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而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因此,采用直选法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D
6.思路解析:该题属否定选择题,主要考查识记能力,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再现历史事件、历史概念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一般采用推理解答,排除不正确的选项,确定正确答案。
A、B、C三项的叙述是正确的,“斯大林模式”严重损害了生产者的利益,尤其是农民的利益,生产者没有生产积极性。
因此,D项是错误的。
答案:D
7.思路解析:1927年,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成为大规模的集体农庄。
经过几年努力,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并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有的领导人急于求成,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有的强行把农民的私有财产收归集体所有,以致许多农民在加人农庄前,破坏生产工具,突击屠杀牲口,
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后果。
题中的图为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因此应选D项。
答案:D
二、材料分析题。
1.思路解析:该题属表格材料题,它是通过对数据信息的阅读理解,从数据变化中提炼观点,得出结论,主要考查多角度、深层次理解、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数据表格型材料题,信息量大,要注意观察其数据变化特点、规律,结合所学内容,得出结论,找出特征,然后再答题。
该题也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分析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苏俄新经济政策,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只有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方可回答好本题。
参考答案:(1)1928年已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新经济政策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产生变化的原因: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人民当家作主,使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苏联人民不怕困难,艰苦奋斗。
这种变化说明了社会主义有资本主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2.思路解析:做材料解析题时,应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例如:列宁、新经济政策、模式僵化等,然后再根据问题做答。
参考答案:(1)指的是列宁从俄国当时的国情出发,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新经济政策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典范。
因此,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2)邓小平说“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的是“斯大林模式”。
(3)邓小平打破了原有的僵化的模式,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不断探索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