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育德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修订稿
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_开题报告_
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一、研究的背景、意义:新课程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它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上,强调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那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赋予了我们历史的重任,我们就要对学生抱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做好教育工作。
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把他们培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努力。
音乐教学怎样育人?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
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
二、关键概念界定: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研究现状与分析: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
它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
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
另外,还有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等教育,从各方面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
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应把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结合为一体来进行,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研究目标、内容、方法:研究目标: 1、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2、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3、陶冶高尚情操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5、理解多元文化研究内容:一、认真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音乐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应当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挖掘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学各环节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开题报告(5篇)
德育开题报告(5篇)【篇一】德育开题报告《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课题,已经聊城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正式列为聊城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今天我们召开课题开题会,对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从现在起,全面启动课题的研究工作。
一、课题的提出自全国“九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国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在各级科研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广大小学生热爱祖国,积极上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
但是,也应该看到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德育工作还不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没有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学生年龄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的具体、连贯、层次化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在教育方法上,多单项、直接、正面灌输或简单的照本宣科,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在一些学生仍然存在“是非观念模糊、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理想追求、自我中心严重、自控能力差、知行脱节”等问题。
因此,加强“学校德育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这一课题是刻不容缓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开展德育实效性研究就是要探索提高德育效果的途径,本课题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研究找到如何使学校的德育有效,如何让学生信服学校的德育。
通过研究从理论上弄清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德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阐述学校、家庭、社会如何相互配合已取得德育的最大效果,探讨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科任教师之间如何相互配合以提高学校德育效果,摸索学校有效开展德育的最佳方法。
在实践上,一是通过研究探索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的互相促进的学生德育工作网络机制,使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合力,防止5+2=0现象的发生,建立起第一道防线。
《小学德育教育》开题报告(1)(1)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开题报告一、青海玉树藏区民族教育现状分析人们都说,知识改变命运。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土地辽阔,资源非常丰富。
但长期以来,这些丰富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为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根本原因之一是大多数民族地区教育不发达,人口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人才奇缺。
培养当地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已成当务之急,教育必然是最重要的手段。
在长期教育工作中,我发现德育教育并没在民族教育中得到充分重视。
本文将围绕德育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同大多数边远贫困地区一样,玉树藏区民族教育总体上是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我思考的焦点集中在德育教育和地区发展的关系上。
要弄清这个问题,先要了解当地的教学模式。
玉树州教育各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但我发现,无论城镇还是乡下,教育工作者几乎都以普及义务教育为前景目标,这种单一的发展方向基本上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忽视孩子的德育教育。
因此,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新时期的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德治校,依法治校,强化管理,争先创优,坚持综合治理,培养学有所长、全面发展、培育有德之人、有识之士、有用之才和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德育也就成为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养成教育应从小做起,培养孩子尊重、推崇、崇尚美德的意识,而最直接的途径也是最快捷的途径就是通过教育。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人们应创造和准备出适合德育教育的环境,俗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知识为后天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能否成长成一个德才兼备的合格社会主义人才,后天的塑造才是质变的裁决者。
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在当代社会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小学阶段是孩子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
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具体目标包括:(1) 分析小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和需求;(2) 设计符合小学生特点和需求的品德课程;(3) 实施品德课程,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3. 研究内容(1) 小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和需求分析通过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小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的品德需求和存在的问题。
(2) 小学品德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品德课程,包括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确定、教材的编写等。
(3) 小学品德课程的实施在实验班级进行品德课程的实施,教师根据设计好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并充分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4) 效果评估通过观察和测评等方法,对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估,以检验品德课程对学生品德素养的影响。
4. 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小学品德课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2)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对小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和需求进行调查,采集数据。
(3) 实验研究:选取实验班级进行品德课程实施,观察学生的表现,并进行效果评估。
5. 研究意义(1) 填补研究空白:目前国内对小学品德课程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
(2) 提高教育效果:通过研究,可以为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3) 培养良好品德: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养成,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 预期结果预期本研究能够深入分析小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和需求,设计出符合其特点和需求的品德课程,并通过实施和评估,验证品德课程对学生品德素养的影响。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开题报告书•课题研究的背景(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概述、本题研究的具体问题、研究的目的与任务)一、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美国是较早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家。
自十九世纪初以来,美国地方学区利用“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进步教育运动”、“课程改革运动”等契机,一直非常强调学校参与课程开发的活动。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不仅中国,而且全世界都不约而同地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以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伦理目标、核心价值和价值观的教育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和法规的出台,更明确地说明了当前学校德育教育转型的迫切性。
因此,开展该课题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开发模式。
由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课程专家和社区人士广泛参与课程决策,其开发过程分为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阶段,五个阶段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所以它具有时效性强特点,能够充分关注并满足学校师生及社区的独特性及其发展需要。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1、通过本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培养教育学生热爱家乡、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勤奋好学的人文素养与美德,使学生拥有爱心、孝心、善心的健康体魄;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长,为他们今后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
2、转变教师的教学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
通过亲自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3、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形成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4、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形成学校教育特色。
5、以综合实践活动模式开发课程,形成综合性学习的教育格局。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事实依据•课题研究的价值(创新点、理论意义、应用价值)•课题研究的预期结果与成果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事实依据(一)理论基础1、动态课程理论:国家课程开发存在固有的弊端,相对于广大的教育人口和地区差异而言,国家课程开发主体的代表性是非常狭窄的,或者说,它只能忽略差异性而寻求共同性与统一性。
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独立自主、具有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品质。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道德意识培养、价值观塑造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本次研究的目标是探究小学德育课题中存在的问题,为提升德育教育质量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选题的目的和内容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小学德育课题中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问题分析:针对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其原因和影响。
2. 目标设定: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制定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并明确希望达到的效果。
3. 知识指导:通过教材、教辅资料等,为学生提供道德知识的指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4. 情感体验:通过情感教育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情感,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感知和追求。
5. 行为引导:通过模拟演练、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行为来展现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6. 家校合作:加强家校协作,让家长参与到学校德育教育中,形成育人合力。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次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1. 调查问卷:设计针对学生、教师和家长群体的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小学德育教育的看法、需求和期望。
2. 问题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和分析,确定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入研究其原因。
3. 目标设定:基于问题分析的结果,制定明确的小学德育教育目标,并确定达到目标所需的关键指标。
4. 方案设计:依据目标设定,设计德育课程内容,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方案。
5. 实施与评估:在实际的德育课堂中实施设计好的方案,并通过观察、记录和评估,不断优化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四、预期成果通过本次研究,预期将取得以下成果:1. 详尽的问题分析报告:通过调查问卷和问题分析,深入分析小学德育课题中存在的问题,并明确影响因素。
小学课程育德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黔江区2021年度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小学课程育德研究开题报告城南小学课程育德课题组一、课题研究目与意义〔一〕课题研究背景与现状追求德育实效高效突破口之一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加强育德。
学科课程育德其内涵可以分为德育课程育德、非德育课程学科育德,本课题研究中涉及到学科课程育德是指第二类非德育课程学科育德,即以传统学科课程方式,如语、数、外、音、体、美等课程育德。
为什么学科课程育德实效老生常谈问题没有得到改善?课题组通过对我校课堂大练兵49堂学科课程课堂观察与分析,对其中问题、原因及其应对举措做出如下分析:1、课堂教学现场中没有更好地把握、创生育德时机新课改倡导积极地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用动态生成观点对待教学,改革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预设并强制进展现象。
在课程育德中,育德设计与过程一一对应,不管是教师传授式育德,还是引导学生感悟式育德,最终在教师迫不及待地提示下都会得出理想标准答案,对生成育德问题发现、显性化并及时抓住教育契机,触发学生自我、灵魂、深刻深入反思探讨极少。
2、无视德育对象主体性发挥德育效果不仅仅通过测试掌握德育知识量多少来衡量,最重要评价是看受教育者对道德有没有自觉地内化并且转化为自己行动。
主体性德育就是按照人特性在德育组织与实施中尽量发挥人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以培养主体性人格过程。
3、多角度挖掘育德素材明显不够从课程德育内容来看,教师们对教材知识点德育信息做了充分挖掘,但挖掘角度主要来源于知识点。
德育素材来源有着广阔空间,就学科课程育德而言,除了知识点上蕴含德育素材,如语文学科中涉及爱人、爱国、爱自然情怀,数学学科中涉及辩证思维、探索精神等之外,还可以从学生、教师、环境等角度进展挖掘。
教师可以随时从中挖掘出适宜德育素材进展多方位、多角度育德。
4、德育信息传递载体丰富难掩教学层次浅薄在学科课程育德中,教师很重视德育信息载体选择,尽量丰富载体运用,如直观教具、阅读材料、辅助读物、艺术作品、电子媒介手段及其运用、计算机网络及其运用等。
【开题报告】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名称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研究二、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小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网络、媒体、家庭等。
如何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了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一)理论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小学德育教育的理论体系,为小学德育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实践意义1、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2、能够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3、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一)探索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德育教育评价体系。
(三)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行为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一)小学生道德发展特点和需求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小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道德认知水平、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特点和需求,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提供依据。
(二)小学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1、研究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教育中,使其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
2、探索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方法,如情境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榜样示范法等,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3、研究如何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德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三)小学德育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1、建立科学合理的小学德育教育评价指标,包括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
2、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一)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小学德育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关于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学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于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学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小学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
而德育主题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是目前小学德育教育中比较普遍的一种形式。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如何开展德育主题活动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同时如何评估德育主题活动的教学效果也是很多教师面临的难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学的研究,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德育主题活动,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对于促进小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德育主题活动的理论研究:包括德育主题活动的定义、特点、目的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了解德育主题活动教学的理论基础。
2. 德育主题活动的设计原则:根据前期的理论研究,确定德育主题活动的设计原则,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原则,为德育主题活动的设计提供指导。
3. 德育主题活动的实施研究:通过对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学的实际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如何实施德育主题活动,如何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4. 德育主题活动的评价研究:在实施德育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评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研究将探索如何设计评价标准和方式,评价德育主题活动的教学效果。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文献、数据等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调研相关学校的实际情况,从而得出研究结论和对策。
四、预期成果1. 对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提出可行的方案和建议,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质量。
2. 对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的评价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式,为小学德育教育的评价提供参考。
3. 通过本研究的成果,促进小学德育教育的深入发展,推动德育主题活动教学模式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3篇
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3篇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第1篇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
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
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
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
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
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
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
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德育研究)德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德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德育研究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1.德育改革是目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江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在依法治国的同时“要坚韧不拔地增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
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于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各级各种学校一定更为重视德育工作”,并且,近20年来 ,愈来愈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德育在人的精神提高和人品完美方面的独到价值。
因此增强德育工作的研究,进一步改良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讲究实效 ,意义深远。
2.中小学德育现状急待改革。
目前 ,德育实效性低靡 ,道德教育把道德和平时生活分别,德育目标被无穷提高 ,离开主体道德心剪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求;在道德价值观认识上过于增强其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等需要的工具理性价值,而忽略它的知足主体自我完美的价值;在德育过程中忽视道德学习主体性 ,重说教 ,重外烁 ,消泯生活世界的主观生动性。
这类忽略学习者的感情和生活要求 ,离开现实人生的教育造成的结果表现为 :学生知行脱节 ,道德认识不可以转变为行为 ;学生在遭受复杂道德生活时难以适应 ,力所不及;学生拥有“多重人品”,表现为“当面一套 ,背后一套”。
3.我校现代德育教育发展与深入的需要。
多年来我校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 ,汲取、交融现代哲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 ,对教育的德育教育睁开了理论与实践研究 ,意在继承、发展拥有我国特点的德育教育理论 ,并以此为指导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小学素质教育模式及德育的管理模式。
在研究中 ,力争在找准目前德育弊端的基础上 ,经过进一步的学习、研究、试试 ,为改变德育现状 ,增强其实效性出一份绵薄之力。
同时 ,经过专家、研究教师、德育管理者、学生的互动融通 ,实现学校德育环境和收效的优化改良 ,并形成“体验德育”的理论模式和管理范式。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转变教育者已有的道德教育观点。
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模板}
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研究——市级德育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宏观社会背景①、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多年来由于对生命教育的意义缺乏认识,在学校进行生命教育一直不重视,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
近年来交通事故、打架斗殴事件以及经常出现的各种自杀事件不断暴露着现代人对生命的漠视,……这些都给我们的生命教育带来许多反思。
教育应该如何正视生命、关注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如何体现生命的价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已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显得非常紧迫。
青少年生命意识的淡薄与缺乏已成为校园环境、社会环境不安全的主要问题与症结所在。
因此,在学校进行生命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②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新课程改革将培养目标调整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因此,实施生命教育符合课程改革总体发展目标,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2、微观背景:——符合我校办学育人的宗旨我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我校是创办才近14年的新校,地处城区,家长多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较多,这些学生大多缺乏父母的照顾,行为习惯不规范,心理素质较差。
因此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而对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的重要手段。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开题报告书•课题研究的背景(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概述、本题研究的具体问题、研究的目的与任务)一、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美国是较早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家。
自十九世纪初以来,美国地方学区利用“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进步教育运动”、“课程改革运动”等契机,一直非常强调学校参与课程开发的活动。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不仅中国,而且全世界都不约而同地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以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伦理目标、核心价值和价值观的教育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和法规的出台,更明确地说明了当前学校德育教育转型的迫切性。
因此,开展该课题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开发模式。
由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课程专家和社区人士广泛参与课程决策,其开发过程分为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阶段,五个阶段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所以它具有时效性强特点,能够充分关注并满足学校师生及社区的独特性及其发展需要。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1、通过本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培养教育学生热爱家乡、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勤奋好学的人文素养与美德,使学生拥有爱心、孝心、善心的健康体魄;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长,为他们今后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
2、转变教师的教学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
通过亲自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3、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形成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4、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形成学校教育特色。
5、以综合实践活动模式开发课程,形成综合性学习的教育格局。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事实依据•课题研究的价值(创新点、理论意义、应用价值)•课题研究的预期结果与成果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事实依据(一)理论基础1、动态课程理论:国家课程开发存在固有的弊端,相对于广大的教育人口和地区差异而言,国家课程开发主体的代表性是非常狭窄的,或者说,它只能忽略差异性而寻求共同性与统一性。
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_开题报告_
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题目: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缘由及研究现状述评(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
在《广东省中小学德育指导委员会工作座谈会》上,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指出:新形势下,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思路是围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个中心任务,重点抓好德育主渠道、德育教化和德育督导评估三方面工作,突出抓好德育环境的全面教化。
《课标》也强调:“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立个性的学生。
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
”从教育的角度看,班级是学生彰显个性,实现发展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成长的一方沃土。
什么样的班级就塑造什么样的学生,他们参与班级建设的过程经历,体验感悟,将在其生命发展的历程中留下鲜明的痕迹。
要培养出赋有创造性的特色学生,必须构建有个性化的班级文化,让学生无条件,无时不刻地进行班级文化熏陶。
在此背景下,有效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已成为一项迫切的重点工程。
(二)课题提出的缘由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本质上就是对课程文化的一种颠覆和重新建构,学校文化、班级文化事实上都是课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个性化班级文化就是一种全新的文化。
因此,在新课改情境下,进行“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是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一所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这所学校全面的发展,它既包括群体的发展,也包括个体的发展。
单个班级的发展势必促成全校的发展;单个学生个体的成长,也最终促成学校的长期发展。
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促成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中接受持久而稳定的熏陶,最终共同成长。
再者是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能促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能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创新能力。
德育特色课题开题报告(精选3篇)
德育特色课题开题报告(精选3篇)德育特色课题篇1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教育专心于未来。
教育是若干年后什么都去掉,留下的积淀真善美。
因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
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养成,以后只需继续地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
;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在为未来奠基。
时代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学生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问题。
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少先队员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抓好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二、课题的界定1、习惯;,是指人对于某种刺激的固定性反应;,久而久之形成的类似于条件反射的某种规律性活动。
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
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习惯性的。
因而习惯对人们的生活有着绝对的影响。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2、养成教育,一般物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
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健康体魄的培养和教育。
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而且特别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淮北市人民路小学是淮北市首家寄宿制、小班化学校。
学校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德育、少先队工作方面积极探索。
鉴于小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重智轻德较为普遍的情况,进一步加强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很有必要。
【开题报告】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正文】一、课题背景德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习惯。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开展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1.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开展,探索有效的德育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行为水平。
2.研究意义(1)为学校提供德育课程改革的参考依据,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2)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德育教学策略,提高他们的德育教育水平,培养高素质的德育教师队伍。
(3)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的德育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并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心理准备。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研究内容本课题将以小学德育课程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以下内容:(1)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2)德育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应用;(3)德育评价的方法与手段。
2.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等方法,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的结果,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四、论文结构安排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章节:1.引言:介绍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2.文献综述: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综合评述,分析现有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3.理论框架:建立本研究的理论模型,明确研究的观点和假设。
4.研究设计:详细描述研究方法和步骤,包括样本选择、实施过程和数据分析方法等。
5.结果与分析:对研究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研究结果。
6.讨论与结论:基于研究结果进行讨论,总结研究成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7.参考文献:本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
8.附录:对问卷、访谈笔录等相关资料进行附录。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有:1.德育课程设计方案。
2.德育教学策略示例。
3.德育评价工具和方法介绍。
【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律名词1:注释1.2.法律名词2:注释2.3.法律名词3:注释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课程育德课题研究开题报告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黔江区2017年度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小学课程育德研究开题报告城南小学课程育德课题组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现状追求德育实效高效的突破口之一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加强育德。
学科课程育德其内涵可以分为德育课程育德、非德育课程的学科育德,本课题研究中涉及到的学科课程育德是指第二类非德育课程的学科育德,即以传统学科课程方式,如语、数、外、音、体、美等课程的育德。
为什么学科课程育德的实效老生常谈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善?课题组通过对我校课堂大练兵49堂学科课程的课堂观察与分析,对其中的问题、原因及其应对举措做出如下分析:1、课堂教学现场中没有更好地把握、创生育德时机新课改倡导积极地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用动态的生成观点看待教学,改革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预设并强制进行的现象。
在课程育德中,育德设计与过程一一对应,不管是教师传授式的育德,还是引导学生感悟式育德,最终在教师的迫不及待地提示下都会得出理想的标准答案,对生成的育德问题的发现、显性化并及时抓住教育契机,触发学生自我、灵魂、深刻深入的反思探讨极少。
2、忽视德育对象主体性的发挥德育效果不仅仅通过测试掌握德育知识量的多少来衡量,最重要的评价是看受教育者对道德有没有自觉地内化并且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主体性德育就是按照人的特性在德育的组织和实施中尽量发挥人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主体性人格的过程。
3、多角度挖掘育德素材明显不够从课程的德育内容来看,教师们对教材的知识点的德育信息做了充分挖掘,但挖掘的角度主要来源于知识点。
德育素材的来源有着广阔的空间,就学科课程育德而言,除了知识点上蕴含的德育素材,如语文学科中涉及的爱人、爱国、爱自然的情怀,数学学科中涉及的辩证思维、探索精神等之外,还可以从学生、教师、环境等角度进行挖掘。
教师可以随时从中挖掘出合适的德育素材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育德。
4、德育信息传递载体的丰富难掩教学层次的肤浅在学科课程育德中,教师很重视德育信息载体的选择,尽量丰富载体的运用,如直观教具、阅读材料、辅助读物、艺术作品、电子媒介手段及其运用、计算机网络及其运用等。
选用育德载体的丰富,其积极效果是引起了学生德的关注、好奇、有兴趣或者是发现,这只是育德的第一步。
更重要的工作是,教师需要重重地助推一把,让学生将德的理论、观点与自己已有的认知、体验、情感对接、碰撞起来,通过交流、分析和探讨,促进认识的同化和顺应,这才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才是教学的深度所在。
综上所述,本课题组提出“课程育德研究”这一课题,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一)《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指出:“课程育德工作是落实德育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课程改革和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实施过程中,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育人机制。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小学学科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的培育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三、课题研究目标、内容及创新假设(一)研究目标: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课程育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学科教学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主体,占学生大部分时间,如果学科老师缺乏课程育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就意味着学生德育工作在这大部分时间里被忽略了,使得学生的德育工作处于一个间断的、不连续的过程中,就会造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难养成,道德品质难提高这样一种局面,不利于学生持续全面的发展。
育德与知识的传授同样重要,甚至比机械的知识传授更重要,因为育德是确定人的方向和态度问题。
如果学生的人生方向和人生态度确定了,道德品质提高了,学习态度就会发生质的改变,也就更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自身的师德水平和育德能力。
教师对学生最直接的道德情感影响就是教师自身的道德行为践行。
相比于班主任来说,学科教师本身对德育心理规律的理论知识比较缺乏,育德经验和方法相对不足,育德能力水平不高,在学科中的育德行为也仅仅是凭经验来进行,缺乏理论指导。
因此只注重一些外在形式显性的德育,对一些隐性德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自身人格、习惯对学生的影响、师生关系等等。
3.提高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把握育人契机,注重学科课程育德的生成性的能力。
即使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进行和完成德育的教学任务,但也往往只是按照课程的预设,将我们成人的德育理解直接灌输给学生。
好的德育机会可能就来源于课堂情境中生成的一些偶然因素,如学生学习行为不当、言行中反映出的观念不当等,当课堂教学中有这样的偶然因素出现时,我们一定不能放过,要及时发现、主动引导创生出育德的情境,把握好育人的契机。
4.建立各学科课程育德评估体系,形成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
(二)研究内容及创新假设:1.课题组和广大教师要增强课程育德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过程中实施德育。
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育德能力。
2.建构并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文化,让良好的课程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3.通过课程育德工作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要使“关爱、诚信、尊重、包容、合作”等基本道德品质在学生中得到传承。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实现育德目标,帮助学生规范行为习惯,确立远大志向,增强爱国情感,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5.加强新生的养成教育(包括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尽快融入我校的生活。
6.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地域差异、风俗、习惯等),充分挖掘他们自身的可学习资源,作为课堂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
7.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8.发挥学校音体美教师的专长,开展课外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四、研究对象及范围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城南教师,两年的研究过程刚好完成每个学段的任务,得出课题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研究成果。
以全校其他学生为矢量,进行试验前后的对比研究,并逐步将试验成果在校内推广。
研究范围为小学各个学科,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课程育德,对学生产生良好效果为重点研究内容。
五、课题研究思路方法(一)研究思路:本课题预设以下方面的子课题,并围绕这些子课题开展研究工作:本课题将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挂钩,全面带动学校少先队工作,以“围绕感恩育德”为指导,努力形成校本德育课程体系。
将以“唤醒真情、回归生活、关注细节”为策略,积极探索学校教育影响学生文化心理的策略,深入开展“感恩教育”。
一方面,学校成立“感恩教育”课题组,进一步完善“感恩教育”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大胆探索“感恩教育”的实践操作策略,在全面孕育“感恩情感”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学会回报”这一环节,增强学生自主成长的动力。
本课题的研究侧重于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同步进行,努力形成小学德育的有效策略。
(二)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等科研方法相结合,根据学校实际来进行的行动研究。
(1)行动研究法:在班级教学的动态环境中、实践中具体研究如何探究“课程育德”教育教学策略;(2)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有关学习方式转变的文献进行学习和探讨,以促进课题在我校的深入发展;(3)案例研究法:对教学中实现育德而取得成功和失败的相关案例予以研究和探索,从而建立富有实效的教育模式;六、课题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周期暂定为两年(2017年4月——2019年5月),城南中心校教师参与研究,辖区范围内的中心校、完校为调查、研究、实践基地。
本课题研究按三个阶段逐步展开。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年4月~2017年9月1.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相关理论,查阅收集相关资料,进一步提高认识,找准新的起点。
2.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及不同课型,调整并确定相应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并提出本课题实验研究假设。
在此基础上,整理相关资料,确定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准备开题。
3.根据课题组的总体部署,结合教学内容、课型,各年级课题小组采取边学习、边实验、边研究、边改进的行动研究法,将课题研究引进课堂,开展相应的研讨,为第二阶段全面展开研究作好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年10月~2018年12月1.这一阶段,各年级课题小组精心设计适合“课程育德”的教育教学过程,把“课程育德”这一课题全面引进课堂,并进行务实性的研究,构建真正有效的教学模式。
使我们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科学,更加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2.我们将全面推进反映不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课。
3.课题小组的老师结合自己的侧重方向,做好课题研究个案的设计和修改以及其他研究素材的整理与归类,每人写出至少一篇相关的论文,为课题的研究积累文本资料。
4.在总结前面各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课题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在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研究的基础上,做好课外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拓宽研究性学习方式及合作学习方式研究的范围。
5.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不同的课型特点,形成一些具有一定深度,特色鲜明的较为成功的课例,将相关的课件及课堂教学实录拟制成光盘。
6.按年级继续做好相应教案的修改和收集工作。
每人至少写出一篇有一定价值的研究论文,争取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相关文章,努力使我们的研究得到同行及专家的认可。
7.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邀请市、县有关专家和老师来我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9年1月~2019年5月这一阶段,在继续做好推进课题研究工作的同时,整理、归档课题研究资料,形成成熟且完整的《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做好课题结题以及接受验收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