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 唐山地震鄂教版 (3)

教学目标:1、学生在观看图片、视频,相互介绍和老师讲解的过程中,了解地震相关知识,体会学习和掌握避震逃生知识的重要性。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课前收集整理的有关避震逃生的知识,初步了解不同场合避震逃生的相关内容。
3、通过描述、示范、表演等方式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从而进一步学习在不同场所如何有效地躲避地震带来的伤害。
4、掌握“就近避险,及时撤离”的避震原则,和“伏地、遮蔽、抓牢”的动作要领。
学情分析:学生对地震逃生的知识了解甚少,在紧急情况下,学生不知道如何自救,学习了本课能了解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在学校和家庭中如何有效地躲避地震带来的伤害。
教学难点:掌握“就近避险,及时撤离”的避震原则,和“伏地、遮蔽、抓牢”的动作要领。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出示地震情景图片,提问:这是什么现象?你对地震有哪些了解?学生将自己日常生活中对地震的了解与大家分享。
2、简单介绍地震的成因——地震是大陆板块相互挤压造成的“弹性回跳”。
3、出示中国地震带分布图。
师: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震带的包围中。
(指导学生观察中国地震带分布图)图中红色条状区域,就是地震多发区,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营口,就位于我国东部大陆一条强烈地震带“郯城-营口地震带”上,属于地震多发地区。
4、观看地震视频,使学生明确学习避震逃生知识的必要性——揭示课题。
师:地震来临时,是束手无策、听天由命还是运用知识保护自己呢?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唐山大地震造成了24万多人死亡,16.4万多人重伤,可距离唐山不远的青龙县,却因防震减灾措施得当,虽然有大量房屋倒塌,但仅有一人死于直接地震灾害,所以学习和掌握必要的避震逃生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二)、汇报交流:1、小组汇报,教师巡视。
a、按照学校、家庭、公共场所、户外四个场景分组。
b、每组指定一个负责人来协调同学们汇报交流的秩序。
c、小组内交流课前收集整理的有关避震逃生的知识,可以以口头介绍、动作示范、表演等形式展示。
幼儿园唐山大地震教案

幼儿园唐山大地震教案【主题】幼儿园唐山大地震教案【教案目的】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幼儿将了解唐山大地震的基本情况并学习到防震避险知识,提高自救能力,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重难点】1. 了解唐山大地震的基本情况;2. 学习防震避险知识;3. 提高自救能力,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了解唐山大地震的基本情况(20分钟)1.教师简单介绍唐山大地震的基本情况,包括地震发生时间、地震烈度、地震受灾面积以及受灾人数等。
2.教师播放唐山大地震的图片,引导幼儿认真观察,感受地震带来的破坏性和危险性。
3.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向幼儿介绍地震的危害,引导幼儿学习防震避险的知识。
二、学习防震避险知识(20分钟)1. 教师播放防震避险知识的PPT,具体介绍什么是地震、地震预警、应急逃生、怎样躲避坠物等知识。
2. 教师模拟地震现场,引导幼儿学习如何正确地进行逃生演练,掌握逃生技巧。
三、体验自救能力(20分钟)1. 教师给幼儿分发自救包,包括急救药品、饮用水、食品、手电筒等,引导幼儿了解自救包的使用方法。
2. 教师模拟停电场景,引导幼儿正确使用手电筒,并让幼儿进行急救演练,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
四、增强安全意识(20分钟)1.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安全意识培养,包括如何在地震发生时正确决策、如何通知救援队伍等。
2. 教师通过游戏和演练等形式,培养幼儿判断灾害情况并及时采取行动的能力。
【教学方法】1. 以故事和图片的形式进行讲解,使幼儿更容易理解;2. 模拟地震场景,让幼儿亲身体验;3. 分发自救包,让幼儿体验自救能力;4. 游戏和演练等形式使幼儿更容易融入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参与度。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幼儿对唐山大地震的学习;2. 幼儿模拟地震逃生演练的合理性;3. 幼儿自救能力的提高程度;4. 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程度。
【教学资源】1. 唐山大地震图片;2. 防震避险知识PPT;3. 自救包。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情感引导,让幼儿更深刻地感受地震带来的危害;2. 需要注意时间分配,保证教学步骤的有机衔接;3. 让幼儿参与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唐山大地震》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唐山大地震》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唐山大地震》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唐山大地震》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唐山大地震的基本情况。
(2)阅读故事《地震源头》,了解大地震来临前应该如何保持冷静,具体介绍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的危害及自救的方法等知识点。
(3)阅读小说《地震来时,我在自行车上》了解唐山大地震后的灾难情况及人民群众的自救救援经验。
2. 能力目标(1)能够阅读文献、提炼文献内容的能力。
(2)能够通过不同阅读材料加深和扩展自己的学识。
(3)能够领会文中的情感,在阅读的时候通过对事情的感性认识去感悟周围的事物,去破解生活的谜团。
3. 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体验文学情感。
(2)引导学生向灾区人民深刻学习,从中汲取营养。
(3)引导学生树立生命尊重的意识,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体验文学情感,学会树立“生命尊重”的意识,并引导学生向灾区人民深刻学习。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生命尊重”的意义,并落实到自己的日常行为。
三、教学内容及完成时间(1)教学内容:1、引入:“我们会一起去旅行”的视频资料引入。
2、授课:通过资料的相关介绍让学生认识大地震来临前应该如何保持冷静等知识点;通过小说《地震来时,我在自行车上》与学生们讨论这场自然灾害所带来的警醒和教训。
3、总结:总结唐山大地震所带来的经验和教训。
(2)完成时间:2小时四、教学步骤及方法1. 引入视频资料展示教师通过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唐山大地震发生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次课的主题。
2. 授课【让学生认识大地震来临前应该如何保持冷静等知识点】(1)讲解地震的基本情况:1. 地震的基本概念2. 地震的成因3. 地震的分布4. 地震的危害(2)地震自救知识:1. 应急准备2. 地震前的应对措施3. 地震中的应对措施4. 地震后的应对措施(3)地震发生的原因:用《地震源头》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地震的成因,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唐山大地震》教案及教学反思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唐山大地震》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材简介《唐山大地震》是高一语文必修一的教材之一,通过讲述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历史事件,反映出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信仰、情感和生命。
教材以广告的形式开头引入话题,并通过读取多篇文学作品探讨地震带来的社会影响、人性沉淀和人生意义等问题,注重强化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目标1.了解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背景和发生原因,理解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民众的感受;2.掌握感恩教育、人文关怀和个人成长等主题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思维深度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唐山大地震的地理、历史和社会背景,理解地震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和后果;2.难点:学生对社会背景和地震灾害可能缺乏深入了解,文化内涵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多方面加强。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第一课节:讲述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背景和发生原因通过历史演讲或PPT形式教授唐山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理位置、震级及其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介绍地震的成因和防御措施。
让学生了解地震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第二课节:分析唐山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分析地震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长期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地震对人类文化和社会造成的重大影响。
引导学生理解地震灾害和人性沉淀之间的关系。
第三课节:阅读文学作品通过阅读五篇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唐山地震时期民众的内心感受和顽强的生命力。
引导学生关注人性、素养和心灵成长等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感恩精神和人文关怀。
第四课节:文本解析和演示通过文本讲解和文学鉴赏,让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和分析。
让学生自主搜索相关资料,进行文学演讲和写作,提高思维深度和写作水平。
2.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通过投影演示或其他多媒体工具介绍唐山地震的相关知识,将历史和社会背景呈现给学生。
课堂讨论法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和合作,分析唐山地震可能产生的问题和策略,引发学生思考学习和人文关怀等方面的问题。
《唐山地震》教学设计

《唐山地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唐山大地震的惨烈水准,归纳地震灾害的特点:暴发突然,猝不及防,预测预报困难,成灾广泛,后果严重.2.能明白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推测地震的成因.3.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产生的原因.验证推测的准确性,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水平和合作探究的水平.4.理解我国古代对地震的探究,理解科学家在地震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侯风地动仪的接受,培养爱国主义情感.5.地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事物的水平.6.通过唐山地区的重建,对学生实行爱心教育.【教学准备】1.反映唐山地震及其它地震破坏情景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视频资料等.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和现代地震仪的资料.3.地震中的逃生技巧资料,演习教具.【教学过程】一、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1. 讲述:今年5.12号在四川的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关于地震你知道一些什么?2. 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3. 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小资料唐山地震发生的时间,地震的级别,地震给唐山造成了什么样的灾害?4. 地震后发生了什么现象地表形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让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二、理解地震的形成1. 实验:用一叠纸,木片等物品地表岩层实行模拟实验.注意安全a. 把一叠纸平放在桌上,两手从两边把纸慢慢向中间挤压,观察现象,假如是一层层的岩石当挤压到一定水准时,会发生什么现象?b. 用薄木片实行上面的实验,直到木片折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2. 问:实验说明了什么3. 讨论: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4. 看P49的小资料,理解地震的形成.三、发生地震时怎样做1. 学生相互讨论,交流2. 假如现在发生了地震,我们该怎么办3. 实行一次课堂演习:发生地震时怎样逃生.四、全课总结:通过学习你明白了一些什么出现地震时,在家里你会怎么做?。
说课稿_唐山地震

课内比教学活动说课稿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P48第14课《唐山地震》2、教材分析:本课课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四幅图片、文字资料,使学校通过观察、阅读了解地震灾害发生时的主要景象,建立对地震的感性理解;第二部分通过小资料和实验,使学生了解产生的原因和过程;第三部分引导学生形成防震减灾的意识,掌握地震逃生的方法。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1.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惨烈水准,归纳地震灾害的特点:暴发突然,猝不及防,预测预报困难,成灾广泛,后果严重。
2.了解地震产生时的地表现象,能明白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
3.知道地震的成因,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产生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实验讨论、教师讲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形成自然界是持续运动变化的自然科学观。
4、教学重点:同目标1、25、教学难点:同目标2、36、教学准备:硬纸卡或小块三合板7、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设计:本课共2课时,第一、二部分为一课时,第三部分地震逃生为第二课时。
这节课我选择的是第一二部分第一课时。
第1课时教学目标:同全课目标教学准备:硬纸卡或小块三合板教学过程:一、板题示标,引入新课师:地震是一种三十力巨大的自然灾害现象,曾给各国人民造成极大的灾难。
你知道哪些关于地震的知识?(学生自由答)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学习指导)二、学习探索1.先学:自读教材P48,初步完成目标1、2。
2.交流检测:(1)用自己的话或课文中关键词描述唐山地震的惨烈。
(2)说说发生地震后有哪些现象?地表形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3)猜想:地震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实验:(1)根据课文提示,分别用纸片、木片做地震成因的演示实验。
(要提示学生特别注意安全)(2)互说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物体受挤压后会变形,甚至断裂)(3)再读小资料,根据实验和资料讨论,地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四、当堂作业1、1976年7月28日,_______发生了7.8级大地震,造成严重灾害。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唐山大地震》教案2 语文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唐山大地震》教案2 语文版必修1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慰藉死难者的同时,也让新生一代了解那场灾难,了解我们伟大的民族是如何战胜苦难、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
2、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本文是如何体现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的?2、地震留给人们的启示和教训。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联系背景)日历翻开到7月28日,时钟倒转回了31年前,历史凝固在凌晨3时42分56秒,一场人类史上堪为最惨烈的地震灾难降临到中国人民头上:短短的十几秒,房屋倒塌,烟囱折断,公路开裂,铁路弯形,地面喷水冒砂,正在酣睡中的人们来不及反应就被埋在了瓦砾之下,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被夷为一片废墟。
242419人丧生,36万多人受重伤,70万多人受轻伤,158886户家庭解体,7821个妻子失去了丈夫,8047个丈夫失去了妻子,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25061人肢体残废,遗留下3675位孤寡老人,4204个孤儿……这就是唐山大地震。
二、感受地震的惨烈情景多媒体播放几张有关唐山大地震的照片。
三、自主探究以组为单位,研究几个问题:1、在唐山大地震中广大军民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不可胜数,课文为什么节选了犯人、盲人等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救灾中的表现?指导:报告文学一般分为三个种类:典型人物报告文学、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和社会问题报告文学。
本文属于重大事件报告文学。
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强调交待事件的全过程及其重点,涉及社会生活面比较广泛。
它通过事件本身及作者对事件的态度来体现主题思想,事件贯穿全文,而人物刻划则服从于事件展示。
写到的人物往往很多,对多个人物进行简略的粗线条的描写。
往往要写出不同人物共同的精神特点。
写作时一般都采用特写镜头式的描写方法,也就是在交待事件和揭示问题的过程中,把镜头对准一个又一个的人,寥寥数笔,白描勾勒。
当然,也要注意抓住人物的精神闪光点和人物性格的鲜明特征,要使人物语言生活化、个性化,再现人物语言。
《唐山地震》教学设计

《唐山地震》教学设计作者:文\黄克有来源:《新课程·小学》2014年第05期【预设教学目标】1.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惨烈程度,归纳地震灾害的特点。
2.明白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推测地震的成因。
3.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产生的原因,验证推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4.掌握应对地震的正确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地震及地震现象的资料。
教师准备地震发生时和发生后一些现象的视频资料,学校开展防震演练的视频资料。
大约40厘米长能用力弯折断的薄木片或木棍。
【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学校开展防震演练的视频)问:视频中学生在干什么?2.明确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3.问:关于地震,你知道些什么?学生就已有的关于地震的知识或收集到的信息说一说。
(设计意图:地震的发生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学生做防震演练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措施,在此重温演练镜头主要目的是为了第二课时如果发生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做埋下伏笔。
同时了解学生对地震的了解程度,为后续探究做好指向。
)二、了解地震发生时的现象1.(出示地震发生时和发生后一些现象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阅读第48页小资料,思考:唐山地震发生后有什么现象?2.学生交流:地震发生后有哪些现象?这些现象说明地表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设计意图:用影像方式展示地震发生后的现象,更形象直观。
同时这些现象会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有欲望投入后续研究之中。
)三、推测地震形成的原因1.学生看课本第49页小资料右侧图片,对地震形成做出推测。
2.分小组说出自己的推测,并在小组中互相质疑。
3.小组交流地震形成的原因,并修正自己的推测。
(设计意图:对假设的不断修正、补充和更新,会更多地、更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某些方面,它是人们的认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方式。
)四、模拟实验验证1.出示安全警示:实验时要防止木片、碎片对人体的伤害。
2.学生做模拟实验(1)实验一:把一叠纸平放在桌上,两手从两边把纸慢慢向中间挤压,观察现象,如果一层层的岩石被挤压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什么现象?(2)实验二:用薄木片或木棍重做上面的实验,直到木片或木棍折断,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手有什么感觉?3.学生讨论、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小学科学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4课唐山地震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4课唐山地震教学设计【名师授课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惨烈程度,归纳地震灾害的特点:爆发突然,猝不及防,预测预报困难,成灾广泛,后果严重。
2、知道地震产生的原因及避震小常识。
方法与过程:1、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推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通过阅读材料与课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我国古代对地震的研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知道地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事物的能力。
3、通过地震逃生演练,树立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2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基本上能主动获取信息,实验操作能力也明显加强了。
因此,在教学之前,可以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地震带来的破坏力,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同时在地震形成原因的猜测与实验验证环节也能更好地实施了。
3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地震灾害的特点,掌握地震逃生知识。
难点:认识地震产生的原因及实验验证过程。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讲述: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关于地震你知道些什么?2、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揭示课题:唐山地震2【活动】阅读材料,探究新知1、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小资料,交流:唐山地震发生的时间,地震的级别,地震给唐山造成了什么样的灾害?2、课件展示地震后地面的变化,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地震后发生了什么现象?地表形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4 唐山地震|鄂教版 (4)

唐山地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唐山和汶川大地震的惨烈程度,归纳地震灾害的特点:暴发突然,猝不及防,预测预报困难,成灾广泛,后果严重。
(2)、能明白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知道地震的成因。
2、能力目标(1)、能用模拟实验了解地震产生的原因,验证推测的正确性。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对地震的探究,了解科学家在地震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地震发生时人们表现出的大灾有大爱,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教学重点:了解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推测地震的成因,并用模拟实验验证。
教学难点知道地震形成的原因教具准备1、反映唐山和汶川地震破坏情景的多媒体课件。
2、白纸、薄木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地球上的很多自然灾害来临时让人们猝不及防,比如说“地震”,当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避震?(播放音乐,演习开始)2、(音乐停止,演习结束),当地震来临时同学们的做法正确吗,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有关地震的知识。
3、师:板书《地震》,建国以来我国曾发生过两次特大地震有谁知道?4、生回答,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一看当时的情景!5、师:请看大屏幕------(出示唐山和汶川地震视频资料)6、师:通过观看视频同学们说一说地震发生时有哪些现象呢?7、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现象(房屋倒塌、铁路变形、桥梁断裂、地基沉陷、泥石流等)8、师:出示图片,同学们看了图片以后有什么感想?9、生:地震发生时破坏力很大,伤亡惨重―――二、猜测、验证10、师:地震的危害这么大,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谁来猜测一下。
11、生回答(师板书)。
12、师:同学们的猜想正确吗,我们应该怎么办?(生回答)13、师:大家知道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地壳是由坚硬的岩石层构成,我们能不能用纸和木板来代替岩石层验证我们的猜测呢?14、(出示实验材料)我们应该怎么做,谁来说说你的想法?15、生说师相机补充:(1、把一叠纸平放在桌上,两手从两边把纸慢慢向中间挤压,观察有什么现象。
4、《唐山大地震》学案

4、《唐山大地震》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惨烈程度,思考地震给人们带来什么。
2、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走进课文】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劫.难()废墟.()残垣.()嘈.杂()惊愕.()黑魆.魆()磋.商()焦灼.()窒.息()搬撬.()跛.子()渗.血()呻吟.()吞噬.()柴屑.()改锥.()袅.袅()一瞥.()2、多音字()豁出去()血漉漉豁血()豁达()血迹()一幢楼()解体幢解()人影幢幢()解数字形辨认shú( )罪冷jùn( ) xuān( )闹dú( )职疏jùn( ) 寒xuān( )买dú( )还珠jùn( )工xuān( )染二、熟语积累1、不知所措:________________2、战战兢兢:________________3、熙熙攘攘:________________4、有条不紊:________________5、相濡以沫:________________6、休戚与共:________________7、不可思议:________________三、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在唐山大地震中,广大军民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不可枚数。
作者为什么拿出笔墨专门记述犯人、盲人等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救灾中的表现?这样做,是不是美化或夸大了这些群体的作用?1、2、3、4、作者在文中较多的运用了白描首法和叙述中抒情的手法,请举出例句并作赏析。
《唐山地震》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鄂教版2001

《唐山地震》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目的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背景、影响以及救灾工作,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历史意识。
二、设计内容1. 研究性作业:学生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唐山地震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并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研究报告,重点分析唐山地震对当地人民生活和经济的影响。
2. 角色扮演:学生将分组扮演当时的政府官员、救援人员、幸存者等不同角色,模拟唐山地震后的救灾行动,并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在面临灾难时应该如何有效协作救援。
3. 制作海报:学生将分组制作唐山地震的宣传海报,包括事发时间、地点、震级、救灾措施等信息,以及震后重建和教训总结,加深对唐山地震的了解和记忆。
4. 口头报告:学生将个人或小组作业内容进行口头报告,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展示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设计流程1. 阶段一:分组确定研究主题和角色扮演任务,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作业内容。
2. 阶段二:研究性作业独立完成,撰写研究报告并准备口头报告。
3. 阶段三:角色扮演进行模拟演练,分组制作海报,并准备团队口头报告。
4. 阶段四:进行口头报告展示和讨论,在班级内部进行评审和交流。
四、评价标准1. 研究性作业:内容全面、观点清晰、文献资料齐全,语言表达规范,排版格式整齐、准确,得出合理的结论。
2. 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真实、生动、表现自然,团队协作默契、角色刻画细致入微,展现出个人风采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海报制作:造型美观大方、信息准确清晰、语言简练生动、布局合理有序,达到宣传效果和教育意义。
4. 口头报告:表达流畅、内容丰富生动、逻辑清晰、观点独特,口才好、表现自信,赢得听众的认可和好评。
五、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学生将在参与唐山地震相关研究、角色模拟、海报制作和口头报告等活动中,全面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培养出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情怀,为未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唐山大地震-省赛获奖教学设计

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中国北京时间3时42分,东经度、北纬度,在距地面16公里深处的地球外壳,比日本广岛爆炸的原子弹强烈400倍的大地震发生了。
中国新华通讯社于7月28日向全世界发布了这一消息。
几天以后再次公布了经过核定的地震震级:级。
唐山,一座上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在这场没有预报的特大地震中成为废墟。
死亡人数达24万之多。
北纬40度线,被人们称为“不祥的恐怖线”。
这里,发生了诸如美国旧金山、葡萄牙里斯本、日本十胜近海等无数次大地震。
这次地震这个恶魔又一次突袭了北纬度——唐山成为它的牺牲品。
水,首先向人类发出了警报。
7月下旬起,北戴河一向露出海面的礁石被海水吞没;而距唐山比较近的蔡家堡等海域,从前碧蓝蓝的海水变得浑黄。
一位潜泳于秦皇岛海水下的人看见水下一条明亮的光带,似一条不安的火龙。
7月27日深夜,比人类早觉醒一步的自然界发出了最后的灾难呼告!昌黎县看瓜的农民看到200多米高的上空忽然明亮,地面照得发白,西瓜叶、蔓照得清晰可见,如天亮一般。
3点42分许,唐山上空出现强烈的几次蓝色闪光,地上狂风呼啸,惊雷轰响,大地疯狂地摇撼,几秒钟后,唐山破碎了,一片死寂,灰色的尘雾浓浓地笼罩着唐山,整个唐山没有一点声息。
就在这短短的几秒钟里,唐山市区和农村有65万多间房屋倒塌和受到严重破坏。
绝大多数唐山人均在睡眠状况下遭此浩劫。
在许多奇迹般的生还者中有一位妇女,她从所住的旅馆逃出仅2秒钟,旅馆便断裂成两半,并坍塌了。
由于惧怕还会发生更大的地震,大多数唐山人都转移到搭建在城外公路上供他们临时栖身的帐篷里。
地震确切的死亡人数可能永远是个谜。
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数是万,但一些西方专家认为数字可能要高得多。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1.4唐山大地震(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必修第一册]4《唐山大地震》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惨烈程度,思考地震带给了人们什么。
2、慰藉死难者的同时,也让新生一代了解那场灾难,了解我们伟大的民族是如何战胜苦难、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
【学习重难点】1、地震留给人们的思考。
2、本文是如何体现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的?【学习过程】一、背景资料时钟倒转回了34年前,1976年7月28日,历史凝固在凌晨3时42分56秒,一场人类史上堪为最惨烈的地震灾难降临到中国人民头上:短短的十几秒,房屋倒塌,烟囱折断,公路开裂,铁路弯形,地面喷水冒砂,正在酣睡中的人们来不及反应就被埋在了瓦砾之下,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被夷为一片废墟。
242419人丧生,36万多人受重伤,70万多人受轻伤,158886户家庭解体,7821个妻子失去了丈夫,8047个丈夫失去了妻子,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25061人肢体残废,遗留下3675位孤寡老人,4204个孤儿……这就是1976年,我国发生的一起震惊世界的大灾难——唐山大地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在唐山大地震中广大军民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不可胜数,课文为什么节选了犯人、盲人等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救灾中的表现?提示:本文属于重大事件报告文学。
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强调交待事件的全过程及其重点,涉及社会生活面比较广泛。
它通过事件本身及作者对事件的态度来体现主题思想,事件贯穿全文,而人物刻划则服从于事件展示。
写到的人物往往很多,对多个人物进行简略的粗线条的描写。
往往要写出不同人物共同的精神特点。
写作时一般都采用特写镜头式的描写方法,也就是在交待事件和揭示问题的过程中,把镜头对准一个又一个的人,寥寥数笔,白描勾勒。
当然,也要注意抓住人物的精神闪光点和人物性格的鲜明特征,要使人物语言生活化、个性化,再现人物语言。
常常用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还要写好人物生存的活的社会环境,把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反映,发掘人物形象普遍的社会意义。
《唐山大地震》欣赏课教案

《唐山大地震》欣赏课教案《唐山大地震》欣赏课教案总课时数:授课时间:教学目标:表现手法在电影中的运用如何表现电影和文章的主题细节描写在电影和写作中的运用教学重点: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细节描写的运用教学方法:影视欣赏问答讲授高考动向: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细节描写解读文学作品一、欣赏影片(假期作业)1、注意影片中的细节描写,并做好笔录。
2、写一篇读后感二、影片回顾由学生回顾电影的故事情节三、电影赏析1、本片的主题是什么?电影中主要描写了哪些大的事件?2、影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是如何进行刻画的?3、影片中最让你感动的情节是什么?让你感动的原因是什么?四、归纳影片中的细节描写1、电影开始的平静画面的渲染让我无法专注于它的小幸福,因为我知道不久灾难就要来临,不知道多少的小幸福即将破灭,或者是永远的消失,不争气的眼泪在电影开始的时候就撒欢而出了。
2、那一天也许是卡车司机方大强生活中极平常的一天,带着对家庭的责任,每天做着平凡却必须做的事,回到家,有儿有女有妻子,这一家平凡但有滋有味得令人感动,从小我对家的期待也就是这样的场景。
3、儿子女儿争吃西红柿的那段平常但是精彩,对妈妈元妮来说,儿子小就给儿子吃喽,反正又不是买不起,明天给女儿多买点一样的。
这些细节上包括后来妈妈选择了救儿子我觉得都不能理解为这位母亲内心比较重视儿子。
不管做什么取舍的时候,总有一个理由,当这种取舍无关紧要(比如西红柿)的时候,那理由也勿需看重。
这个细节也为后面的情节做了个铺垫。
4、孩子睡了,夫妇两在下面纳凉,享受没有子女的二人世界。
幸福的生活从来就不需要太多物质的铺垫,爱在哪里,幸福就在哪里。
5、地震来了,女人可以感性,儿女还在屋里,李元妮本能地要往屋里冲,但是,男人必须理智,虽然同样是自己的儿女,但在无限摧毁力量的大灾难面前,他知道儿女已无法救出,那保护妻子变得最为重要了。
人性在这样的大地震面前不得不屈服。
6、地震来了,那位从楼上跳下来的最终没能逃过厄运,还是被砸中了,很短的时间里,无数的人都在努力挣扎逃生,但是,灾难就是灾难,有人幸存就有人遇难。
《唐山大地震》教案

《唐山大地震》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惨烈程度,思考地震带给了人们什么。
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地震留给人们的思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2003年我国人民抗击“非典”过程中涌现出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导入课文。
导语:1976年,我国也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大灾难——唐山大地震,具体情形如何请看第4课《唐山大地震》(节选)。
二、探究老师组织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探究形式可由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问题1:地震后的看守所是怎样的?犯人为什么没有逃跑,反而去救人?问题2:地震后资希圣和那些盲人在干什么?问题3:“大户”是怎样形成的?“大户”的解体说明了什么?问题4:文中抒情性的文字很少,但从字里行间却能感受到作者的感情,结合具体例子谈谈你的理解。
(可由此延伸至有关报告文学的知识)三、小结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是巨大的,可人们面对灾难的勇气却是值得敬佩的。
但,灾难之前的人们是否一无所知,怎样让灾难受损的程度降至最低,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人们去思索。
四、迁移人类历史长河中有数不尽的灾难,有人类自己的流血冲突,有自然带给人类的无情毁灭。
那么,人类应如何与自然相处呢?(引入对防震抗震、自然资源、环保等问题的讨论。
可择其一,视时间而定。
)五、总结从地震带给人们教训的角度总结。
六、板书设计唐山大地震(节选)士兵:忠于职守囚犯盲人特殊的抢险队伍大户:互相救助思考?。
《唐山大地震》教学设计

『唐山大地震』教学设计『唐山大地震』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唐山大地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唐山大地震』教学设计1一、设计说明本文是新闻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学生已经根本掌握了新闻的一些特点.教学时既是对前面的内容进行总结,也应该对本文的特色进行集会.所以教学时进行了以下的设计.二、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理解新闻写作的特点——多方位的描写.3.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理解作者对许多人类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贯注了作者强烈真挚的主义感情.三、教学教程1.导入新课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对,人类显得脆弱与渺小;但是在灾难面对人类又显得坚强与伟大,这坚强是什么?这伟大的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走近『唐山大地震』.2.初读课文请同学们用最短的时间浏览全文,你认为节选的三个小节中哪一小节对你最有感触,或者哪一个细节你感受最深.提问学生,说说对这个内容的理解,教学时根据学生反响的情况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应该抛弃教师的预设.然后转入“研读品味〞阶段.3.研读品味『看守所』一节“带伤的军人押着带伤的囚犯,带伤的囚犯又在废墟上奋力抢救奄奄一息的普通人的生命:首先是那些看守所的干部,干部家属;再往远处去就是小街小巷里的群众.囚犯们和所有在废墟上的救险者一样,手忙脚乱,焦灼万端.他们似乎都已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他们和所有的救援者一样,小心翼翼地抱出那些受伤的孩子,扶出那些吓呆了的老人.每当扒出遇难者的尸体,都忍不住发出轻轻的叹息.豁出去了!他们拼尽全身力气在撬,在搬,在扛.满手是血痕,满脸是汗水雨水和成的泥浆.当搬撬重物的时候,他们还喊起了高亢的号子.〞〔小结:囚犯由最初的安守本份,安静地站在警戒线内.在三人请求下,看守员批准了他们一同救人.在灾场上,他们和其它普通人一样,努力地救人.在囚犯们抢险时,他们和其它普通人一样,手忙脚乱,焦灼万急.他们已忘记了自己囚犯的身份,只是一心一意的去救人.他们甚至比普通人还要焦急.这就是人性,人心底最为善良的东西.这是作者的发现.〕“直到黑夜降临,唐山市公安局准备把犯人押解到外地去时,看守人员才发现少了三名囚犯.这三名囚犯在抢救完周围的人之后,豁出命跑回家去抢救自己的父母姐妹了.其中两名,在处理完家事之后又主动地到公安局自首,返回了看守所.还有一个正在他家的废墟上忙碌,公安局的摩托车到了.〞〔小结:没有人逃走,在灾难面前,这是人性中最光芒的一面.〕『盲人居住区』一节:“八月的骄阳下,盲人们的足迹布满一座废墟又一座废墟.肩上,是那些从废墟里扒出来的被砸断、砸裂了的乐器,缠着绳子,贴着胶布,就像他们头上、胳膊上还缠着的渗血的绷带.他们穿着短裤、背心,有人甚至赤着脚.他们一个抓着一个的衣角,走在被晒得滚烫的路上.他们的脸上没有悲伤和忧郁的痕迹,在这动乱的大地上,他们显得那么安静,那么清醒????〞〔小结:主要讲述盲人资希圣.他是民政局螺丝厂的副厂长.由于受到正常人的歧视,所以他们只可以自力更生.大部份盲人也跟着资希圣,一个跟一个地在废墟上忙碌着.其后,他们更在废墟上到处演奏,为一些受伤的人带来一点慰.在天降大灾,人可不能垮掉.他们把宣传队恢复起来,去演唱,去鼓舞唐山人民抗震救灾!在灾难面前就连盲人也可以成为救死扶伤的一员.〕『“方舟〞轶事』:当人们从废墟上扒回了自己家私有的财产,那私有财产在他们各自的“铺位〞前越堆越高的时候,那种休戚与共的感情上的的维系开始解体了.充满生命活力的是顽强的“私有〞观念.“这是我家的! 〞“你瞎了眼,这是我家的! 〞“大户〞陷入了一片混乱.人们变得那样陌生,那样疏远,为了一把盐也会拌嘴,为了在地铺上碰撞一下也会吵架.“我的〞,“我家的〞,这些词语把"大户"的气氛分割得支离破碎. “大户〞终于解体了.〔小结:由于地震把大家所拥有的失去,大家也一无所有,大部人均无家可归,所以便成立了大户制度.在初期的大户里,大家均是没有私心的,好似一家人一样,人人平等.但是,地震并没有带走人心里最初的欲私.但当各人在自己的“家〞里拾回自己的财物后,大户的制度便开始瓦解了.这里作者是进一步挖掘了人性里的东西了,作者在最后引出了一个理论教师的说话:“巨大的自然灾难,使人类进入原始共产主义状态,这不是任何意义的进步,而是一种局部时间上的退化!〞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理解〕4.归纳升华上面列举的内容〔当然不只这些〕都是属于新闻的特写.新闻侧记,又叫特写,但凡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用横的写法加以扩大描述和精雕细刻,并通过一个或假设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个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这样的通讯品种,从体裁上说就是特写.四、拓展延伸1.再找一些章节读读,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出人性的.2.写一段的特写.『唐山大地震』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慰藉死难者的同时,也让新生一代了解那场灾难,了解我们伟大的民族是如何战胜苦难、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2、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教学重点〕1、本文是如何表达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的'?2、地震留给人们的启示和教训.〔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联系背景)日历翻开到7月28日,时钟倒转回了31年前,历史凝固在凌晨3时42分56秒,一场人类史上堪为最惨烈的地震灾难降临到中国人民头上:短短的十几秒,房屋倒塌,烟囱折断,公路开裂,铁路弯形,地面喷水冒砂,正在酣睡中的人们来不及反响就被埋在了瓦砾之下,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被夷为一片废墟.242419人丧生,36万多人受重伤,70万多人受轻伤,158886户家庭解体,7821个妻子失去了丈夫,8047个丈夫失去了妻子,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25061人肢体残废,遗留下3675位孤寡老人,4204个孤儿……这就是唐山大地震.二、感受地震的惨烈情景多媒体播放几张有关唐山大地震的照片.三、自主探究以组为单位,研究几个问题:1、在唐山大地震中广阔军民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不可胜数,课文为什么节选了犯人、盲人等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救灾中的表现?指导:报告文学一般分为三个种类:典型人物报告文学、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和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本文属于重大事件报告文学.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强调交待事件的全过程及其重点,涉及社会生活面比较广泛.它通过事件本身及作者对事件的态度来表达主题思想,事件贯穿全文,而人物刻划则服从于事件展示.写到的人物往往很多,对多个人物进行简略的粗线条的描写.往往要写出不同人物共同的精神特点.写作时一般都采用特写镜头式的描写方法,也就是在交待事件和揭示问题的过程中,把镜头对准一个又一个的人,寥寥数笔,白描勾勒.当然,也要注意抓住人物的精神闪光点和人物性格的鲜明特征,要使人物语言生活化、个性化,再现人物语言.常常用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要写好人物生存的活的社会环境,把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反映,开掘人物形象普遍的社会意义.犯人、盲人等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救灾中的表现尚且如此,其他人自不必说了.2、“大户〞是怎样形成的,又因何而解体?指导:“大户〞是在灾后自觉形成的,又因“当人们从废墟上扒回了自己家私有的财产,那私有财产在他们各自的‘铺位’前越堆越高的时候,那种休戚与共的感情上的维系开始解体了.充满生命活力的是顽强的‘私有’观念〞而解体了.政论性是报告文学的灵魂,报告文学实际上是一种强有力的特殊宣传工具,以明显的社会作用为目的.作为时代产物的报告文学,强烈地表达时代精神,把具体事实放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局中衡量,反映当代人民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具体表现为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性语言.当时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期的建设时期,提倡公有制观念,反对私有制观念.尽管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却正表达了政论性是报告文学的灵魂的特点.3、哪些地方运用了白描手法?哪些地方运用了表达中抒情的手法?指导:(1)报告文学反映和推动现实的功能建立在真实的根底上.读者阅读的目的是扩大认识.真实的事件和人物对读者产生的亲切感、参与感和冲击力,是重视虚构的作品所无法比较的.这是报告文学经常产生轰动效应,社会作用比较直捷的根源.因此报告文学在表达方式上最必不可少的手法为白描手法,即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衬托的写作手法.例如:“铁门伏卧在灰土中,岗楼碎成一堆乱石〞,寥寥几笔,灾难的破坏力可想而知;“他们一个抓着一个的衣角,走在被晒得滚烫的路上〞,短短几句,盲人的执著与艰辛刻画得淋漓尽致.(2)融情于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防止了直接的议论,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了表达之中,渗透到了素材的选择之中.例如:“整整一天啊,这支刺刀下的救险队伍,没有一刻停歇.囚犯们无言地苦干着……〞等,能在读者心中产生强烈的震撼.四、合作探究师生共同研究两个问题1、地震给们们留下的极为深刻的启示和教训有哪些?(震前预报、建筑物的防震设施、地震的应急准备、正确对待外援)2、怎样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指导:21世纪的人类对于战争带来的惨剧怀有深刻的记忆和高度的警觉,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纪念日,缅怀战争的死者,祈祷人类的和平.相形之下,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高度警觉和理性的整体防御,还刚刚开始.我们应该重视能源、环保、防震搞灾等自然问题.五、小结大作家雨果曾说过:“回忆是力量之源〞,今天,我们站在新世纪回望31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在凭吊死难者的同时,也让新生一代的你们了解那场灾难,了解我们伟大的民族是如何战胜苦难、创造们人间奇迹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山大地震》教案
【教学目标】
1、慰藉死难者的同时,也让新生一代了解那场灾难,了解我们伟大的民族是如何战胜苦难、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
2、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1、本文是如何体现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的?
2、地震留给人们的启示和教训。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联系背景)
日历翻开到7月28日,时钟倒转回了31年前,历史凝固在凌晨3时42分56秒,一场人类史上堪为最惨烈的地震灾难降临到中国人民头上:短短的十几秒,房屋倒塌,烟囱折断,公路开裂,铁路弯形,地面喷水冒砂,正在酣睡中的人们来不及反应就被埋在了瓦砾之下,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被夷为一片废墟。
242419人丧生,36万多人受重伤,70万多人受轻伤,158886户家庭解体,7821个妻子失去了丈夫,8047个丈夫失去了妻子,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25061人肢体残废,遗留下3675位孤寡老人,4204个孤儿……这就是唐山大地震。
二、感受地震的惨烈情景
多媒体播放几张有关唐山大地震的照片。
三、自主探究
以组为单位,研究几个问题:
1、在唐山大地震中广大军民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不可胜数,课文为什么节选了犯人、盲人等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救灾中的表现?
指导:报告文学一般分为三个种类:典型人物报告文学、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和社
会问题报告文学。
本文属于重大事件报告文学。
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强调交待事件的全过程及其重点,涉及社会生活面比较广泛。
它通过事件本身及作者对事件的态度来体现主题思想,事件贯穿全文,而人物刻划则服从于事件展示。
写到的人物往往很多,对多个人物进行简略的粗线条的描写。
往往要写出不同人物共同的精神特点。
写作时一般都采用特写镜头式的描写方法,也就是在交待事件和揭示问题的过程中,把镜头对准一个又一个的人,寥寥数笔,白描勾勒。
当然,也要注意抓住人物的精神闪光点和人物性格的鲜明特征,要使人物语言生活化、个性化,再现人物语言。
常常用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还要写好人物生存的活的社会环境,把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反映,发掘人物形象普遍的社会意义。
犯人、盲人等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救灾中的表现尚且如此,其他人自不必说了。
2、“大户”是怎样形成的,又因何而解体?
指导:“大户”是在灾后自觉形成的,又因“当人们从废墟上扒回了自己家私有的财产,那私有财产在他们各自的…铺位‟前越堆越高的时候,那种休戚与共的感情上的维系开始解体了。
充满生命活力的是顽强的…私有‟观念”。
政论性是报告文学的灵魂,报告文学实际上是一种强有力的特殊宣传工具,以明显的社会作用为目的。
作为时代产物的报告文学,强烈地体现时代精神,把具体事实放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局中衡量,反映当代人民的意志、愿望和要求。
具体表现为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性语言。
当时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期的建设时期,提倡公有制观念,反对私有制观念。
尽管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却正体现了政论性是报告文学的灵魂的特点。
3、哪些地方运用了白描手法?哪些地方运用了叙述中抒情的手法?
指导:(1)报告文学反映和推动现实的功能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
读者阅读的目的是扩大认识。
真实的事件和人物对读者产生的亲切感、参与感和冲击力,是重视虚构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这是报告文学经常产生轰动效应,社会作用比较直捷的根源。
因此报告文学在表达方式上最必不可少的手法为白描手法,即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例如:“铁门伏卧在灰土中,岗楼碎成一堆乱石”,寥寥几笔,灾难的破坏力可想而知;“他们一个抓着一个的衣角,走在被晒得滚烫的路上”,短短几
句,盲人的执著与艰辛刻画得淋漓尽致。
(2)融情于叙。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避免了直接的议论,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了叙述之中,渗透到了素材的选择之中。
例如:“整整一天啊,这支刺刀下的救险队伍,没有一刻停歇。
囚犯们无言地苦干着……”等,能在读者心中产生强烈的震撼。
4、试比较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三种新闻题材有何异同?
报告文学: 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
消息: 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主要特点是:真实准确、讲究时效、短小精粹。
通讯:一种新闻体裁,比较详细地报导典型人物、事件、消息等。
一般来说,通讯有五大特点:(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弱的时间性。
(相对新闻消息而言)(4)描写的形象性。
(5)议论色彩较浓。
新闻性:是报告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其核心是科学的真实准确,而不能象文学作品那样追求作者心理表现的艺术真实。
报告文学反映和推动现实的功能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
读者阅读的目的是扩大认识。
真实的事件和人物对读者产生的亲切感、参与感和冲击力,是重视虚构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这是报告文学经常产生轰动效应,社会作用比较直捷的根源。
新闻性还讲究时效,即满足广大读者心理上的近切需要。
综上所述,所谓新闻性最重要指的就是真实性和实效性。
在这上面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没有太大的区别。
只是消息和通讯的时效性比报告文学要求更严格,要求更及时。
报告文学和消息通讯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报告文学文学性:是指报告文学不能像新闻报导那样,只有事件梗概,它必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必须有生动的形象化的细节。
报告文学不同于小说,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但它在艺术形象性上的要求是很高的。
人物特写自然必须在介绍人物事迹中努力刻画人物,即使在以写事为主的作品中也离不开写人,如果能生动地刻画人
物形象,必然会大大加强感染力。
报告文学还可以吸收小说的描写技巧、戏剧的对话艺术、电影分镜头的叙述方法以及诗歌的跳跃手法等。
四、合作探究
师生共同研究两个问题
1、地震给们们留下的极为深刻的启示和教训有哪些?
(震前预报、建筑物的防震设施、地震的应急准备、正确对待外援)
2、怎样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指导:21世纪的人类对于战争带来的惨剧怀有深刻的记忆和高度的警觉,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纪念日,缅怀战争的死者,祈祷人类的和平。
相形之下,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高度警觉和理性的整体防御,还刚刚开始。
我们应该重视能源、环保、防震搞灾等自然问题。
五、小结
大作家雨果曾说过:“回忆是力量之源”,今天,我们站在新世纪回望31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在凭吊死难者的同时,也让新生一代的你们了解那场灾难,了解我们伟大的民族是如何战胜苦难、创造们人间奇迹的!
六、板书设计
唐山大地震
钱刚
士兵:忠于职守
囚犯
特殊的抢险队伍思考
盲人
大户:互相救助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