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与区域差异

合集下载

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的原因与解决途径

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的原因与解决途径

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的原因与解决途径在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的原因与解决途径方面,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因素和问题。

本文将重点讨论这些原因,并探讨可能的解决途径。

一、区域发展的原因1.地理条件与资源禀赋不同地理条件与资源禀赋对区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沿海地区通常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内陆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和资源匮乏,发展相对滞后。

2.政策与制度因素政府的发展战略、扶持政策以及法律制度等因素也对区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政府在税收优惠、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政策方面对不同地区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导致了区域发展的差异。

3.人力资源与技术水平区域间的人力资源储备和技术水平的差异也是导致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

发达地区通常拥有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欠发达地区则存在着人才流失和技术进步缓慢的问题。

二、区域差异的表现1.经济发展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发达地区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往往远高于欠发达地区,同时也表现出较高的就业率和较低的贫困率。

2.教育和医疗水平差异区域发展差异还体现在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

一些发达地区拥有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而一些欠发达地区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

3.社会福利差异社会福利水平的差异也是区域发展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发达地区通常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而欠发达地区则面临着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和福利水平较低的问题。

三、解决区域发展差异的途径1.平衡区域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更加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这包括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投入。

2.优化政策环境政府应该优化政策环境,提供更加稳定和透明的政策支持。

同时还要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督,确保各项扶持政策真正发挥作用,不受腐败和不法行为的干扰。

3.加强教育和技术培训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投入,提高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其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区域和区域差异

区域和区域差异

(5)对经济生产的影响 南磷北煤
北方地区 重工业
南方地区 轻工业
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东部经济地带 北京及沿海省区 不包括港澳台
中部经济地带 黑、吉、内蒙古、晋、 豫、鄂、湘、皖、赣
西部经济地带 川、渝、黔、滇、藏、 陕、甘、宁、青、新
1.经济发展的差异
(1)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三个区域GDP占全国比重的变化
区域划分标准的差异
区域范围与级别的差异
区域差异 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区域差异的研究内容 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分析自然、经济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探讨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规律 探讨区域之间的联系规律 为区域发展、调整提供依据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自然条件五要素 气候、地形、土壤、生物、水文
东部季风区 历史悠久 经济文化发达 西部地区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
三大自然区的差异比较
地势 气候 植被 土壤 生物 水文 人类活动
东部 季风区 低平 季风气候 森林为主 钙质土
繁多 外流区 农耕区
西北 干旱区
较高 大陆性气候 草原、荒漠
盐分高 较少 内流区 牧业、绿洲农业
青藏 高寒区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主讲教师 郭威
思考
1.如何界定一个区域? 2.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各有什么特点? 4.中国各经济地带的发展方向分别是什么?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区域
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 可度量的实体
区域要素 自然、经济、社会要素
海拔高,高山耸立 高山草甸和灌木为主要植被 土壤发育不成熟 湖泊众多,冰川广布,大河发源地

第一 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一  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
区域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主要指标 1、三个经济 地带的划分 依据: 自然资源 自然条件 基础
2、三大经济区的划分
阅读教材,了解三个经济地带所包括的省级行政区
3、经济发展的差异
表 现
经济发展的水平
经济发展的速度
(1)经济发展水平:
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一个地 区经济发展实力或竞争力大小最基本的 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总量指标,反映了该地区在一定时期内 呈东、中、西梯度排列方式,且发 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气候成因、类型
土壤、植被 农业生产类型(种、牧、渔等)
地形地貌、水文
生产方式(耕地类型、农作物等)
房屋样式、交通方式等
能源、矿藏 工业生产
练习:
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有关 这条分界线南北自然景观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B、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C、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
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项目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东部季风区 西 部 西北干旱半干 青藏高寒区 旱区
人类活动 深刻而广泛 对自然的 影响程度
微弱
农业活动 中国最主要农 畜牧业、少量 畜牧业、少量 方式 河谷农业 业区(种植业)灌溉农业
纬度位置 1、自然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海陆位置 海拔高度 地形 基本因素 气候 2、自然地理五要素 水文 土壤 植被 标志因素
地形 气候

区域和区域差异文科分析

区域和区域差异文科分析

区域和区域差异文科分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区域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体现在地理、经济、人文等方面。

本文将从文科的角度,探讨区域和区域差异的现象及其分析。

一、区域差异的定义和背景区域差异是指不同地理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化现象。

人类社会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都会对区域之间的差异产生显著影响。

不同区域之间的区别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等方面,还反映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上。

二、区域差异的文科分析1.历史和文化因素历史和文化是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域的历史经验、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会导致区域之间的差异。

例如,中国南方地区长期以来受到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发达的水利条件的影响,培育了南方人热情开放、重视人际关系的特点,而北方地区则受到干燥寒冷的气候和较为简单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塑造了北方人勤劳朴实、注重实用的性格。

2.经济发展差异经济发展差异是区域差异的重要体现。

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政府政策等因素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中国的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跨国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先行者。

而内陆地区则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3.社会结构和社会化差异不同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化方式也会导致区域差异。

社会结构包括社会阶层、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差异。

例如,中国的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社会阶层相对单一,社会结构相对简单,社会关系更加亲密和稳定。

而城市地区由于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和更加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化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4.教育和知识差异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和知识传承也是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丰富,知识传授更加全面和前沿,培养了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而相对落后的地区,则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知识传承不及时,导致人才流失和经济发展的滞后。

三、区域差异的影响和对策由于区域差异的存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在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区域和区域差异

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 区域——指一 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 置和可量度的实体; 区域内自然、经济、 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 系,使区域保持一定 的相似特征。
东北
西南
武汉市
广东省
区域的级别 有高有低, 范围有大有 小,划分的 指标也不尽 相同。
区域划分的指标:
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2、划分界限
我国地势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400mm等降水量线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3000m等高线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地形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海拔较低,大 海拔较高,但
部分海拔在 差别显著,主
1000米以下, 要是山脉和盆
400毫米
年较差大
强,风力大,水
汽少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植被和土壤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森林为主,过渡 大部分为荒漠,一 为草原,人工树 部分位草原,土壤 种、品种较多, 有机质含量低,可 土壤在森林作用 溶性盐分含量高, 下淋溶作用较强 生物种类少
青藏高寒区
荒漠、草原、高山草 甸、灌木丛,森林少, 动植物稀少,土壤贫 瘠
3、研究区域的意义:
为区域发展、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服务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青藏高寒区
西北地区
东部季风区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1、自然区域差异 A、产生原因:
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
B、划分依据:
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 注意: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

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

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

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中国的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

主要城市。

〖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

主要城市。

〖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

农、牧业生产特点。

保护草原,治理沙漠。

主要矿产地。

主要城市。

〖青藏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高寒气候。

农牧业生产特点。

能源和矿产资源。

主要城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地理位置和范围。

经济发展的特点。

台湾省的地形、自然资源和主要城市。

北方地区一、自然条件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地形特征:平原面积广大,其中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为主,多沼泽,北部冻土层厚;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地表植被保护差,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

太行山脉两侧地形差异明显,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黄土高原。

本区主要地形单元有:东北平原(三江、松嫩、松辽)、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地、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本区“名山”有:“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

气候特征: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其中大兴安岭北部为寒温带、长城以北为中温带、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暖温带,无霜期4-8个月,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区(东北的东部及北部山地为湿润区);夏季温暖多雨(东北较短),冬季寒冷干燥(东北漫长严寒多积雪,漠河为我国的“寒极”);主要灾害性天气:冬季寒潮,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秋季早霜,华北地区春季干旱多沙暴、夏季多暴雨。

地理课件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地理课件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课标内容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 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科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通过比较区域的差异,领悟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 的重要意义。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发展的措施。 区域认知:结合实例,认知不同类型和不同尺度的区域的区域特 征与差异。
(4)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区域_生__态_系__统__稳定性增强,生态 退化和环境污染现象减少,整体生态效益提升。
02 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
考点一 区域类型及特征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 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分 别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 濒台湾岛、西接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涵 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 地域经济综合体。读图,完成(1)、(2)题。
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 发展既要根据自身
_特_定__功__能__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❽ (2)优化开发区域:提升_国__家_竞__争__力__的重要
区域,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等。
的地理条件,合理 安排人类活动,又 要考虑自身地理条 件和区域关联的发
展变化,及时调整
人类的活动方式。
山高谷深,
以平__原__和
以高原、高 以山地、
地形
低__山__丘__陵__
大山地、盆 平原为主
为主
地为主
❹长江上、中、下 游的自然环境差 异,除地形、气 候、河流外,在土
异❹ 气候 多样性
降水年际 气候受海洋 壤、植被等方面也
变化大__ 影响大
存在较大的差异。
项目

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本章导学●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分析本册是在第一册讲述自然地理和第二册讲述人文地理两个必修模块之后的第三个必修模块,本模块内容有两部分构成:一是地理学中的区域研究,二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对于区域地理同学们并不陌生,因为初中地理就是有关区域地理内容的学习,但初中地理主要侧重于对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分布的具体描述,即“在哪里”,“那里怎么样”等;而模块三则是从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的角度探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区域研究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首先引入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区域和区域差异,其中“区域差异”既是最重要的地理概念,也是难以理解的地理概念。

然后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以中国的三个自然区和三个经济地带为例,介绍如何分别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最基本的角度,认识区域特征。

实际这里更深层的用意在于教会学生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内容可分为三部分,首先引入“区域地理环境”的概念,然后从时间角度分别认识陆地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最后再认识海洋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习时,不仅要使学生以陆地、海洋两个角度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而且要使学生认识到这种关系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从而对人地关系的理解更为深刻。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首先讲述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的基本原理,然后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第二、三节的学习可看出区域地理环境的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双重的,即相互作用的,明确了这种双重关系之后,就会为下一章理解如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打好了基础。

本章内容体系如下: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区域的概念及特点。

2.结合图示,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利用景观图,学会分析比较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特点及其人类活动的差异。

(重点+难点)3.运用图表有关数据,结合景观图,学会分析东部季风区内南北差异及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1.1区域和区域差异教案

1.1区域和区域差异教案

1.1 区域和区域差异制作:审核:日期:月日【课程标准】1、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差异的基本方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2、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3、了解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体会人地关系协调统一。

增强因地制宜的思想。

【教学重点】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原因,【教学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教学过程】模块一区域和区域差异基础知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札记1、区域概念2、区域特点3、区域划分的指标4、区域和区域差异研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从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来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

阅读课本P4-P5,完成下列问题:1、区域: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区域的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不尽相同3、区域划分的指标:自然、社会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4、区域差异:指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差异研究(1)研究方法:比较法(2)研究内容:A、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B、分析以上条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

(3)研究意义: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模块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基础知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札记1、产生原因2、划分界线3、三大自然区的地理环境特征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及地图册,了解基础内容2、引导学生把握每个自然区的主要地理特征。

阅读教材P5-P7,结合左侧地图,完成下面的内容。

1、产生原因:主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等因素影响。

2、自然区域划分依据:模块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基础知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札记1、产生原因2、划分界线3、三大自然区的地理环境特征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及地图册,了解基础内容2、引导学生把握每个自然区的主要地理特征。

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

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

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也体现在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区域发展的原因1. 经济条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交通等因素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和便利的交通网络,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而内陆地区由于缺乏这些条件,发展相对滞后。

2. 政策支持:政府的发展策略和政策支持对区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一些地区得到了更多的政府资源和投资,从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其他地区则没有得到充分的政策支持。

3. 教育和人力资源:高素质的人才是推动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富裕,培养出了大量的高级人才,从而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其他地区则存在人才短缺问题,抑制了区域的发展。

二、区域差异的影响1. 经济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经济差距的拉大,富裕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贫困地区,这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平现象。

2. 人口流动:因为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会引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

大城市往往成为人口聚集的中心,而边远地区则面临人员流失和“空心化”的问题。

3. 社会问题:区域发展不均衡还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如贫困、失业、环境恶化等。

这些问题不仅给当地居民带来困扰,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三、解决区域差异的方案1. 政策调控:政府应制定和实施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发展政策,关注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需求,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政策支持和投入。

2. 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大对贫困地区和人才短缺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提高当地居民的教育水平和技能素质,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和交流,推动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区域和区域差异

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1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区域的含义: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①可度量的实体。

2.区域的特点⎩⎪⎨⎪⎧ 边界:有的明确,有的具有②过渡的特性整体性: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表现出③相对一致的特性层次性:范围④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差异性: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3.划分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4.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的目的 (1)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区域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⑤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⑥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等因素影响。

2.自然区域划分:依据地形、气候、水文、⑦土壤、植被等因素来划分,其中⑧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⑨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1)东部季风区Ⅰ.范围:包括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阔区域。

Ⅱ.特征a .⑩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等都随季节变化而变化;b .海拔较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 000米以下;c .随⑪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状况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Ⅰ.范围:包括⑫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和新疆大部分地区。

Ⅱ.特征a .地处内陆,四周多山,气候干旱;b .海拔较高,地形主要是高原或⑬高山和盆地;c .随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⑭干湿状况是决定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3)青藏高寒区Ⅰ.范围:地处中国西南部,由一系列平行走向的山脉和⑮山间高地组成。

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及柴达木盆地。

Ⅱ.特征a .海拔高,形成独特的“⑯高寒气候”;b.内外流区兼备,高山耸立、湖泊众多;c.随海拔而变化的⑰水热组合状况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

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

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区域发展和区域差异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状况。

本文将就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问题展开讨论,并探讨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一、区域发展的定义和特点区域发展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往往拥有丰富的资源、先进的产业和较高的人力资本;而相对落后的地区则可能受制于资源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二、区域差异的表现形式区域差异在不同领域和方面都有所体现。

首先是经济方面的差异,包括地区GDP、人均收入、产业结构等。

通常来说,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发展较为迅速,而内陆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其次是社会领域的差异,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资源分配和服务水平。

再次是城乡差异,城市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较好,而农村地区在这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最后,区域差异还体现在人口流动和就业机会方面,一些发达地区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人才,而一些贫困地区则存在较高的人口流失和就业压力。

三、区域差异背后的原因区域差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自然条件的差异,例如地理位置、气候环境、资源禀赋等。

自然条件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

其次是政策环境的差异,各地政府对于区域发展的政策支持程度不同,也会对区域差异产生影响。

此外,历史和文化因素也是影响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一些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和文化传统也会对发展产生影响。

四、缩小区域差异的对策为了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全面均衡的区域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是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和推动产业升级等方式,提升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

其次是改善区域间的交通和通讯网络,加强区域间的联系和交流,减少地区发展的隔阂。

区域与区域差异教案

区域与区域差异教案

区域与区域差异教案教案标题:区域与区域差异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什么是区域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2. 探讨区域差异的原因和影响;3.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地理学的概念,解释区域的定义和意义;- 引发学生对区域差异的兴趣,例如提问:“你认为不同地区之间有什么样的差异?”- 引导学生思考并列举不同地区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

2. 探究(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或其他资源,收集有关选定国家或地区的相关信息; - 学生应关注以下方面的差异: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人口、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特色等;- 学生将所收集的信息整理成报告或展示形式。

3. 分享与讨论(15分钟)- 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研究的国家或地区,并分享他们收集到的信息;- 全班一起讨论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包括原因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差异对不同地区的人们有什么样的影响?有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差异的形成?4. 拓展活动(15分钟)- 学生选择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研究,并与之前的小组成员重新组合;- 学生通过对比两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探讨区域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学生可以使用地图、图片、数据等方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他们对区域与区域差异的理解;-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反思和改进; - 教师提供反馈和指导,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地理学和跨文化理解的兴趣。

教学资源:- 互联网、图书馆等获取信息的工具;- 地图、图片、数据等展示工具;- 学生报告或展示所需的材料。

教学评估:- 学生的小组报告或展示;-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学生对区域与区域差异的理解程度;- 学生的拓展活动成果。

教案扩展:- 邀请地理学家或相关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进一步探讨区域与区域差异的话题;-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不同地区的差异;- 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与其他地区的学生进行合作项目。

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的原因与解决办法

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的原因与解决办法

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的原因与解决办法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教育、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差异,给社会带来了不平等和不公平的现象。

这篇文章将探讨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一、原因分析1.经济发展差异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是导致区域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些地区拥有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产业发达等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而一些地区由于历史原因、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了经济发展的机遇,难以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增长。

2.政策扶持差异不同地区之间的政策扶持力度也是影响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地方政府制定了更加积极的发展政策,给予企业更多的减税、补贴和其他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有助于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其成为区域发展的领头羊。

而一些地区由于政策扶持的不足,难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创新资源,从而造成了发展的滞后。

3.教育资源差异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也是导致区域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地区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高水平的学校、师资队伍和教育设施等,能够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而一些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限制了人才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解决办法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区域差异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等设施建设。

同时,还应该加大对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的投入,提高基层服务水平,减少地区之间的差距。

2.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也是解决区域差异的有效措施。

政府可以采取激励政策,吸引优质企业向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转移并发展新兴产业。

同时,还可以加大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支持力度,提高整体经济发展的水平。

3.加强人才培养和流动加强人才培养和流动是缩小区域差异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在贫困地区兴办优质学校,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区域和区域差异

区域和区域差异



课堂练习
3.下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分布简图。读图,回 答下列问题。 (3)、关于三大自然区概况的叙述, 甲 正确的是( )C 乙 A、甲区干旱面积最大,人口最少 B、甲区深居内陆,不受夏季风影响 C、丙区是我国最主要的农耕区 D、乙区海拔最高,面积最大,人口 最少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经济发展速度不同 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一个地 区经济发展实力或竞争力大小最基本的 总量指标,反映了该地区在一定时期内 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人均GDP则可以 更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
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
变化(%)
从该折线图中,你能够分析出我国三大 70 经济地带经济发展的哪些信息?
1、大致与中国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和800mm年 等降水量线相吻合; 6 、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2、东部季风区内南方与北方分界线;
3 、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7 、水田与旱地分界线;
4、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5 、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界线; 8 、河流有结冰期与无结冰期分界线。
甲 乙 丙
C、乙区与丙区南部距离海洋远近不同,故以 400mm等降水量线为界。 D、甲区比丙区北部降水少,故以400mm等降水量 线与丙区北部为界。
课堂练习
3.下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分布简图。读图,回 答下列问题。

(2)、下列单元地貌中,不属于丙 区的是( C ) A、黄土高原 B、东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云贵高原
60
东部
中部
西部
50
1、东部与中西部经济 40 发展水平差距大;

区域和区域差异

区域和区域差异

误区警示
因为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因此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只是有的界线明确,有的界线模糊。
中 国 干 湿 状 况
2、区域的划分:其指 标可以是自然、社会、 经济的某一方面,也可 以是综合性的。
自然区:季风区、非季风区 经济区:东、中、西经济地带
文化区:北方方言区、闽方言区
人多地少、环境 问题突出(生态 破坏)
密集 发达 发达
【典型例题1】
[2013· 大纲全国文综]
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轮台(位置见下图)盛产小白杏。原来,杏肉食用,杏核弃之。某年,浙江义 乌某瓜子商经反复试验,研究出炒制此种杏核的方法,其杏仁口味上佳。此后, 该瓜子商从轮台大量收购杏核,在义乌炒制后出口美国。由此,小白杏成为轮台 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Hale Waihona Puke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以高原、 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以高 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二级阶 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 梯上 一级阶梯上 深居内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 为主,降水量少,日温差和年 温差都较大 多数为内流河,湖泊以咸水为 主,山地冰雪融水是主要的水 源补给形式 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 低、风力大,河谷地区气候垂 直变化显著 内流区与外流区兼备,高山湖 泊众多,山岳冰川成为众多大 江大河的源头
【获取信息】
分布特点 甲
自然原因
盆地周围山麓 气候干燥,制约的主要条件是水分,山麓地带灌 地带 (盆地周围 溉水源充足 绿洲地带)

分布在河谷地 区
青藏高原,制约的主要热量,河谷地区热量相对 较好。
【随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我国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很大,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我国三大自然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兼跨内外流区域 B.都兼跨三级阶梯 C.都兼跨四类干湿区 D.都兼跨四个温度带 2.我国三大自然区与其最突出的区域特征组合,正确的是( ) A.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 B.青藏高寒区——高寒 C.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炎热干燥 D.青藏高寒区——冰川纵横 3.下列叙述中,符合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特征的是( ) A.从南向北,依次分布有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 林 B.由山脚至山顶,依次分布有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C.由北向南,依次分布有因热量条件的变化而形成的各种自然带 D.从东向西,依次分布有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 区域与区域差异
最新考纲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分析解读 1. 以区域图、统计表或文字材料等为信息载体,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以热点区域为背景,对比分析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差异。

一、认识区域 1.区域的含义
(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
具有一定的 、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 特征
内部某些特征 ,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
指标:可采用 指标,也可采用 指标;
可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
来划分
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 地 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3. 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区域内部________________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________。

(2)差异性: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________。

(3)开放性: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联系。

误区警示
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不等于说没有界线。

因为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因此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只是有的界线明确(如国界),有的界线模糊(如气候区)。

二、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区域差异
2.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1)
3. 我国的区域差异 (1)成因
⎩⎪⎨⎪⎧
地势:西高东低,呈
分布气温:受太阳辐射的影响由南向北
降水:受 的影响由东南向西北 递减
(2)划分指标:________和气候。

(3)具体划分(如下图)
①三大自然区名称⎩⎪⎨⎪

a.
b.
c.
②界线⎩⎪⎨⎪⎧
a 与
b 界线Ⅰ大致与 年等降水量线吻合
a 与c 界线Ⅱ大致与 吻合
b 与
c 界线Ⅲ大致与
吻合
特别提醒 长城的分界意义
沿长城一线,由于它基本上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相一致,因而承载了许多自然要素的差异:在气候上南侧属于暖温带,北侧属于中温带,南侧是半干旱地区,而北侧是干旱地区;在植被上南侧属于森林草原,北侧是草原与荒漠草原、荒漠;在水文上除局部地段外,长城一线基本还是内流域与外流域的分界线;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农业经济的特点,即界线以南以种植业为主,界线以北牧业占优势,而且界线以南两年三熟,冬小麦可以安全越冬。

考点一 区域的含义
典例导入 1.读下图,回答(1)~(3)题。

(1)图1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为
A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 .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图1
D .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 .发展水平
B .生活特点
C .发展方向
D .发展条件
(3)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市于2008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图2为标志园内分界线标志物模型。

该标志物应位于图l 中的
图 2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疑难剖析 1.区域的整体性
以青藏高原为例,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高寒是其主要特征。

受其影响,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如下图所示:
2.区域的开放性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区际联系
考点二 区域差异的比较
典例导入 2. 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图,图2为江苏省简图。

图1 图2
材料二 图31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江苏省三次产业比例统计图。

图3
(2)新疆和江苏都有丰富的风能资源,简述两省区风能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

(3)简述江苏和新疆相互协作对两省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对新疆的影响:
对江苏的影响:
疑难剖析 区域定位与区域特征分析
区域差异比较方法
比较法在区域地理中主要应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①同一地理事物或现象在不同地区分布、特点或成因的异同,如:北美洲、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特点与成因的比较。

②两区域地理特征的异同。

从不同角度找出地理区域异同点,认识地理区域的特征、规律,如:中、美两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开发条件的比较;如塔里木盆地与长江三角洲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的比较。

③对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纵向比较,要建立图式分析同一事物间的差别、联系,把握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线索脉络,如鲁尔区形成、发展、衰落、整治阶段的比较。

例题下图为“我国甲、乙两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两区域各自的优势自然资源有:甲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

(2)两区域发展工业相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甲、乙两区域可进行合作互补的内容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过程
答案(1)甲: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或草场资源)
乙:水资源、海洋资源
(2)有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都具有发展对外贸易的便利;农产品丰富;市场广阔
(3)甲可从乙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乙可从甲引进:能
源;矿产资源;农畜产品
中国三大自然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