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常委梅贻琦有句名言
《梅贻琦》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
《梅贻琦》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梅贻琦——永远的校长自1914年由美国吴士脱大学学成归国,梅贻琦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职务。
1931年,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梅贻琦是首批清华招考的留美公费生。
其同学徐君陶回忆,自己在看榜时,见一位不慌不忙、不喜不忧的学生也在那儿看榜,看他那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
后来在船上碰见了,经彼此介绍,才知道是梅贻琦。
当时人们留美都选的是中国人熟知的学校,梅贻琦却单独去到了东部的伍斯特理工学院。
徐君陶后来才听说那是一个有名的工业大学,认为梅贻琦的选择确和一般人不同。
梅贻琦儒雅、谦和。
他虽工科出身,但喜爱音乐、书画和诗词,又通晓四书五经、史地和社会科学,洞悉人性的隐微。
人称他是“寡言君子”,望之岸然,即之也温,对人和颜悦色。
梅贻琦于1931年10月至1948年12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到职后积极延聘国内国际著名学者来校执教。
他认为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
1955年梅贻琦由美去台湾,创办新竹清华大学,担任校长直到1962年逝世于台北。
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位“终身校长”。
其夫人韩咏华,1977年由美国回到北京定居,受到邓颖超的热情接待。
清华前身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
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回忆,1929年他到清华教书时,学校录取150名学生,报名不过400人左右。
而梅贻琦任校长,不到10年时间,清华就得以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
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就是成功地出任清华校长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了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也表达了他对清华的挚爱。
梅贻琦在清华有两句名言,一句是:“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另一句是:“学生没有坏的,坏学生都是教坏的。
西南联大:永存的精神力量
西南联大:永存的精神力量作者:解红岩来源:《新高考·高一语文》2013年第01期主题提升西南联大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是什么让这短暂的九年成为中国教育及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是什么让这座在国难中诞生、于困苦中坚守的特殊学府蜚声中外、名扬四海?尽管时代背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西南联大留下的,更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深思考。
这是一所大学,存在前后不过九年,却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爱国、进步、奉献精神的丰碑。
这是一座文化中心,身处边陲,却引领思想、服务社会,开启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绚烂的一页。
这就是战火中的西南联合大学。
有人把它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一位外国学者甚至认为,“西南联大的历史将为举世学术界追忆与推崇……联大的传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
每年的11月1日,是联大校友欢聚的节日,如今,70年过去了,当年的热血青年早已步入耄耋之年,而西南联大的光芒仍然长久地留存在世人心中。
一、战火纷飞中的教育奇迹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特殊的大学。
1937年,日寇铁蹄进犯华北,践踏神州。
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背负求富求强、振兴国家之志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先是南下长沙,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又西迁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7年11月至1946年7月,在这不到9年的时间里,先后有约8000人在西南联大就读,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国防等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6位是联大学生;2000年以来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9位科学家中,有3位是联大学生;新中国成立后的两院院士中,联大师生有164人,其中联大学生有90人。
联大校友录上,还有两个更为耀眼的名字——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西南联大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耀眼成就,抗日救亡的铁流中同样有他们刚毅坚卓的身影。
【优化指导】2015届高三人教版语文总复习 第1部分 第3章 第1节 检测Word版含答案
第一部分第三章第一节传记阅读(一)一、(2014·石家庄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特立独行梁漱溟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他不依附任何势力,也不趋新媚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这是一个直道而行的狂士,是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是一个重视行动的仁者。
在中国人利用一切思想资源来追求个性时,梁先生已经实践了一个世纪中国人的梦想。
但遗憾的是,我们绕过了梁先生。
这不是梁先生的悲剧,而是我们浮躁社会的悲剧。
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小组讨论会上,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
在一个公开场合,梁漱溟被毛泽东批得一无是处。
自此梁漱溟深居简出。
“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
1972年毛泽东生日那天,梁漱溟把尚未出版的《中国——理性之国》手抄书稿送到中南海作为寿礼。
这并不代表梁漱溟臣服了,他在人格上始终是平视对方的。
“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90岁高龄的他却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这是一位世纪长者的直言。
梁先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尊重,甚至应该成为我们思考的起点。
走近梁先生,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给我们示范了一种在中国文化中极为稀有的人格:我们的社会总是压抑人的个性,我们自身也会背叛曾经有过的自尊自强,转而依附,随大流。
梁先生却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思考人生,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
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支配着中国知识精英,梁漱溟却坚持自己的思考。
1921年,他发表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极大的勇气批评“向西走”不对,宣称他就是要“向东走”。
他没有把中国经典悬置起来,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要么欠缺西方知识,要么排斥中国经典,要么对佛教文化想当然,甚至不少人以为只有科学或西方社会学才称得上是知识。
2012年山东卷高考优秀作文
2012年山东卷: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
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
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孙中山面对现实,忠于理想切·格瓦拉说过:“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面对”和“忠于”完全是两个层次,最大的理想主义者也因是最大的现实主义者,因他知道任何理想都应在现实中完成,都要接受现实的考验。
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身尚存,则改革发展之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则终有成功之日。
某日看到朋友微博,“命运这样安排,我也只好顺应。
”我开始思考到底是命运决定了我们的道路,还是我们做了什么铸成了我们的命运。
朋友说:“拿多大碗,吃多少饭。
”可我觉得这是个伪命题,决定吃饭多少的应该是我们的饭量,而非容器。
当年比尔·盖茨从哈佛辍学后,白手起家,用一步步打拼创生了微软帝国,正是凭借自己当初的理想信念,又脚踏实地,勤奋努力的结果,即面对现实,忠于理想。
狄更斯说:“这是一个进步的社会,这是一个退步的社会,这是一个智慧的社会,这是一个愚蠢的社会……它充满希望,又让人不断失望。
”而正是这样的社会,才为我们实现自己的理想提供了可能。
用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解释,自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直至自我实现,也即自我实现人生价值为最高需求,人人都有理想!但自何时起,向而不往成为了人生常态?多少人死守着自己的理想不放,就让它伴着创意与年少的狂狷腐烂在肚子里?也许,当你在向他人描绘自己的理想时,不屑和嘲笑也相随而至。
“这些都是浮花泡影,你要接地气,你要买房买车养儿育女……”可到老时,没准你会充满戾气地追悔为何年轻时有那么多想做的事没有做成,有多少心愿没有实现。
孰不知,过了气的理想就犹如过了气的爱情,看着碍眼又硌得心里难受。
所以理想还是早些完成得好,有梦想就去追!当然,不愿流俗追寻理想是好的,但不要忘记面对现实,几艘她是第,用不断的努力积累出理想的高度。
2021年湖北省荆州市关沮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2021年湖北省荆州市关沮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找回对汉字的热爱张颐武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用于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中国人有个经典的说法,叫“读书必先识字”。
汉字是中华文化存在的基础。
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字起的作用,所谓“书同文”;汉字是当代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它的文化内涵丰富丰厚。
在我看来,汉字之美,首先是形之美,一点一画,精妙组合。
其次是意之美,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其中的意蕴很美。
再次是声韵美,汉字组合成诗文,声韵组合很美。
二十世纪至今,汉字的书写方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从软笔到硬笔,从书写到输入。
两次变化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应用汉字的方式。
当然,简体字成为规范的正体字也是汉字在二十世纪的重大的、不可逆的深刻变化。
简体字是今天全球汉字应用的主流,也是汉字的现代规范写法。
这些变化之中,不变的是汉字本身。
如今,虽然汉字的普及程度,即识字率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大有提高,但我们对汉字的使用情况却大不如前,胡乱书写、使用汉字的状况层出不穷,更别提遣词造句的水平。
比如微博,不过一百多字,但这一百多字却缺乏美感,乏味、单调,常出现成语使用不当、错别字等现象。
还有一种情况更为普遍,那就是提笔忘字,认得字却想不起如何书写。
这种情况在成年人身上更为常见。
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便利,使用电脑打字让撰写文章、与他人交流都变得更为快捷。
但同时,这种便捷却无形中阻碍了我们对汉字的兴趣。
追求速度的心态让我们一味求快,却忽视了汉字本身的意蕴。
莫言就曾说过,使用电脑敲字撰文会使他常顺手选用电脑提供给他的一些词汇,而无法组织出具有独特意蕴的新词汇,所以他最终放弃使用电脑进行创作。
另外,如今学生普遍课业重、压力大,常为了考试而囫囵吞枣地接收学校老师授予的一切知识,这些知识不经过消化吸收、没调动兴趣,很容易学了便忘。
闲笔不“闲”
闲笔不“闲”作者:吴燕燕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08期《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写于1987年的一篇回忆性文章。
文中第二段花了好大篇幅来写西南联大教授的穿着:“他身材相当高大,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的麂皮夹克,天冷了就在里面围一条很长的驼色的羊绒围巾。
联大的教授穿衣服是各色各样的。
闻一多先生有一阵穿一件式样过时的灰色旧夹袍,是一个亲戚送给他的,领子很高,袖口极窄。
联大有一次在龙云的长子、蒋介石的干儿子龙绳武家里开校友会,——龙云的长媳是清华校友,闻先生在会上大骂‘蒋介石,王八蛋!混蛋!’那天穿的就是这件高领窄袖的旧夹袍。
朱自清先生有一阵披着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蓝色毡子的一口钟。
除了体育教员,教授里穿夹克的,好像只有金先生一个人。
他的眼神即使是到美国治了后也还是不大好,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
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语文教参上说这些闲笔,增添了文章的意趣,体现了散文自然洒脱的“散”之美。
乍一看,这些教授颇为张扬个性,特立独行,有趣得很,然而仅仅限于有趣。
可是,如果光是为了增添文章意趣,不可能写这么详尽,涉及人物这么多。
通常说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优秀的文章在清淡自然、不拘成法的背后必有其“精气神”,也就是说其中必有作者自己的匠心所在。
汪曾祺先生在此处大书特书,不仅仅是靠记叙好玩、怪异之事来吸引读者眼球,更重要的是要让我们了解金岳霖先生所处的人文环境。
一、折射出西南联大宽容个性的校风汪曾祺晚年在一篇题为《新校舍》的文章中写道:“有一位曾在西南联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国讲学。
美国人问他,西南联大八年,设备条件那样差,教授、学生生活那样苦,为什么能出那样多的人才?——有一个专门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为什么?这位作家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汪曾祺提到西南联大的校风是“民主、自由、开放”,这在教授们可以称得上乱七八糟的穿着上就可见一斑了。
校训:刚毅坚卓
光明日报:西南联大:永存的精神力量来源:光明日报发稿时间:2007-10-29 10:42——写在西南联合大学建校七十周年之际本报记者丰捷这是一所大学,存在前后不过九年,却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爱国、进步、奉献精神的丰碑。
这是一座文化中心,身处边陲,却引领思想、服务社会,开启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绚烂的一页。
这就是战火中的西南联合大学。
有人把它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一位外国学者甚至认为,“西南联大的历史将为举世学术界追忆与推崇……联大的传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
每年的11月1日,是联大校友欢聚的节日,如今,70年过去了,当年的热血青年早已步入耄耋之年,而西南联大的光芒仍然长久地留存在世人心中。
是什么让这短暂的九年成为中国教育及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是什么让这座在国难中诞生、于困苦中坚守的特殊学府蜚声中外、名扬四海?尽管时代背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西南联大留下的,更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深思考。
战火纷飞中的教育奇迹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特殊的大学。
1937年,日寇铁蹄进犯华北,践踏神州。
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背负求富求强、振兴国家之志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先是南下长沙,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又西迁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7年11月至1946年7月,在纷飞的战火中,联大师生和衷共济,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历尽艰辛而办学不辍,这是战时高等教育的奇迹,也开创了古今中外教育史上出色的联合办学之先河。
就是在这不到九年的时间里,先后有约8000人在西南联大就读,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国防等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6位是联大学生;2000年以来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9位科学家中,有3位是联大学生;新中国成立后的两院院士中,联大师生有164人,其中联大学生有90人。
联大校友录上,还有两个更为耀眼的名字——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
1941年2月7日午前有警报,院中妇 孺皆出外疏散,顿觉安 静,乃至廊下坐约一时, 看书晒太阳。
1941年3月22日上午在联大办公处, 至十一点出,赴梨烟村。
郁文于五六曰前感冒卧 床,尚未痊愈,但热度已 不过三十七度以内。
天夕 外出散步,斜阳映在远山 上,红紫模糊,愈显可爱。
回看村中,已在阴影,暮 色苍茫,炊烟四起,坐河 堤一大松树下,瞻顾留 连,至天已全黑始返。
1941年6月21日午、晚饭皆在"成都 味”,有月母鸡汤、麻婆豆 腐,堪称对偶。
1941年7月17日夜半忽醒,见窗外月 色正明,光辉入室,未起 视,仍复睡去。
4 : 50起 床,天色微明,少顷见曰 出,于灰紫雾海中忽吐红 轮一线,数分钟后已露四 分之一,如一火轮立浮此 雾海中,以后轮光渐大, 立处渐远,至全轮现出, 则光色由红而黄而白,而 雾气消散,浮云隐现于山 间天际,此时霞光犹为动 人,独立户外,注视久之, 惜无他人来与领略此美景 也。
1941年9月14日上午九点,赴物理学 会及新中国数学会联合年 会于师院附校礼堂,正之 主席。
演说者为赵公望。
李、熊及余皆简短。
余为讲学术界可以有“不合时宜”的理论及a 不切实用” 的研究。
1941年9月24日晚,常委会,十点散。
作信与净珊,此为回昆后 第一封,恐伊必更悬念 矣。
1941年10月15日六点在西仓坡幵联大 常委会,郑、樊各有函请 辞,讨论许久不得解决。
余坚谓常委主席、总务 长、事务主任不宜由一校 人担任,且总务长若再以 沈继任,则常委会竟是清 华校务会议矣(岱孙现代 序经任法商院长)。
1942年10月18日天夕往焦山桥拜访陈 善初未遇,至金碧餐厅贺 何衍君嫁女。
饭后为罗 莘田约往省党部看《妙峰◎洛洛整理西南联大日记參#參國山》之演出,座客不多。
剧 本为丁西林所编,导演为 孙毓棠,惜情节不够紧张,而其对话之细巧处或又非普通观客所能领会耳。
1942年12月27日饭后至企孙处困坐,一樵偕沈宗濂来约同至沈处看竹,因企孙在座,进行颇慢,而结果渠竟独胜。
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大学可以无大楼,但不可无大师
连心桥64心理咨询的实际操作技巧心理社团指导教师 杨先洪心理咨询是一门沟通心灵的学问,因此想作好心理咨询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这不仅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不断得去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咨询能力。
一个中心——以来访者为中心对来访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价值观。
咨询的本质是给人以支持,和来访者一起积极关注其自身和周围,看到他自己的长处、光明面和对未来的希望,从而树立起信心,消除迷茫。
二项技术——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 参与性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澄清问题,启发和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的一种技术,简单得说,就是“了解信息,了解问题”的技术。
了解“6W1H ”的实际情况:即谁(WHO )在什么时间(WHEN )、什么地点(WHERE )和谁(WHICH )发生了什么事情(WHAT ),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情(WHY ),事情是如何演变发展的(HOW )。
影响性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咨询师运用一定的技巧对来访者实施干预的技术,简单得说就是“试图改变来访者”的技术。
十大要点——咨询中实际操作技巧 1、倾听——全神贯注于学生表达的信息,而不轻易加以评判倾听的技巧:♥ 主动表示倾听(身体略往前倾) ♥ 高度注意,表情全神贯注♥ 用点头、微笑或轻微的声音做出适当回 应,以表示自己的理解或同感♥ 耐心,不应有丝毫的不耐烦、不悦或轻 视的表现,尽量不打断学生的叙述♥ 适时提问、使用体态语言等初学者往往容易出现一些错误,比如说急于下急论、轻视求助者的问题、干扰甚至转移求助者的话题、作出伦理道德上或正确性的评判等。
所以请同学们记住一个原则“多听少说”,多听而且还是用心听,往往很多小的问题在来访者把心中的话说出来后就已经解决了。
2、询问——收集来访者的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等资料询问分为开放式询问(Open-ended question ),通常用“什么”、“如何”、“为什么”、“能不能”等词语来表示,和封闭式询问(close-ended question ),通常用“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有没有”等词语来表示。
在清华的校史 梅贻琦
梅贻琦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他开创了清华的黄金时代,主导了西南联大奇迹。
他领导的清华为世界贡献了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新中国培养了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的14位,涌现出吴有训、叶企孙、顾毓琇、陈岱孙、陈省身、钱锺书、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梁思成……一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术大师。
梅贻琦早年就读于“严氏家塾”和敬业学堂,后以“庚子赔款”优秀留学生的身份赴美国深造,深受美国“教授治校,通识教育”理念的影响,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和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梅贻琦的办学理念和治校风格对清华大学的成长有深刻的影响,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促使清华大学迅速进入了中国著名高等学府的行列,几乎与北京大学齐名,后来还在主持西南联大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梅贻琦有句名言“为政不在言多,故力行耳”。
他为人谦和,沉默寡言,但他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却是众望所归,是清华大学校史上在任历史最长和取得成绩最为卓越的校长之一。
第一,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
“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
第二,教授治校,治学育人。
如果说清华这个领导体制是当时所谓教授治校的典型,则教授治校的作用就是通过评议会职能而表现的。
在校内,它有以民主的名义对抗校长独断专权的一面;在校外,它有以学术自主的名义对抗国民党派系势力对教育学术机构的侵入和控制的一面。
这一体制的确立和巩固,是和梅贻琦掌校时的作风和支持分不开的。
第三,通识为本,专识为末。
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是梅贻琦对“通识”与“专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所做的精辟论述,特别是对于如何培养应用人才有很强的针对性。
第四,我国的“大学之道”与西方的大学理念是相通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和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如果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授治校,治学育人”和“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是梅贻琦接受美国大学理念在清华大学办学中的实际运用和体现的话,那么,认为“我国先秦时期的‘大学之道’与西方的大学理念是相通的”则是梅贻琦在清华大学长期办学实践中悟出的一个道理,是对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做出的重要贡献。
作文素材七 清华的名片、“终身校长”梅贻琦
一、出任清华校长
1931年底,他出任清华校长,可称得上受命于危难之时。自罗家 年底,他出任清华校长,可称得上受命于危难之时。 年底 伦于1930年离职 当属被逐 后,清华长时期没有合适的校长人选,连 年离职(当属被逐 伦于 年离职 当属被逐)后 清华长时期没有合适的校长人选, 续空缺了11个月 不断易人,反复被逐。国民党政府只好令在任“ 个月, 续空缺了 个月,不断易人,反复被逐。国民党政府只好令在任“留 美学生监督”的梅贻琦出山。梅贻琦感到荣幸、快慰, 美学生监督”的梅贻琦出山。梅贻琦感到荣幸、快慰,但又担心自己 不能胜任,虽一再请辞,终未获准,遂赴任。他在《就职演说》 不能胜任,虽一再请辞,终未获准,遂赴任。他在《就职演说》中有 极为中肯的表白: 我 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 则为清华服务, 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 极为中肯的表白:“(我)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 乃是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但求能够称尽自己的心力, 乃是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但求能够称尽自己的心力,为 清华谋相当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 清华谋相当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他借此提出一句关于 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 谓也。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拘一格揽人才, 谓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 破格”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破格”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早在1927年,他对清华游美预备部毕业班作临别赠 年 早在 言时,意味深长地说: 赠别的话,不宜太多, 言时,意味深长地说:“赠别的话,不宜太多,所以吾 最后只要劝诸君在外国的时候,不要忘记祖国。 最后只要劝诸君在外国的时候,不要忘记祖国。” 1931年,他在出任清华校长的就职演说中强调: 年 他在出任清华校长的就职演说中强调: 中国现在的确是到了紧急关头,凡是国民一分子, “中国现在的确是到了紧急关头,凡是国民一分子,不 能不关心的” 刻刻不忘了救国的重责” 当然, 能不关心的”。“刻刻不忘了救国的重责”。当然,他 认为“我们做教师做学生的,最好最切实的救国方法, 认为“我们做教师做学生的,最好最切实的救国方法, 就是致力学术,造成有用人才,将来为国家服务” 就是致力学术,造成有用人才,将来为国家服务” 。 次年,在纪念“ 一八 事变一周年的纪念会上, 一八” 次年,在纪念“九·一八”事变一周年的纪念会上, 他沉痛地说,那是在“国难追悼会” 他沉痛地说,那是在“国难追悼会”。面对东北地图变 色的悲剧,他坚信“不甘沦为奴隶的民众, 色的悲剧,他坚信“不甘沦为奴隶的民众,将群起而图 他信心十足: 东北三省虽亡, 之”,他信心十足:“东北三省虽亡,东北人心未 有此民族精神存在, 死……有此民族精神存在,则东北将不致终亡。” 有此民族精神存在 则东北将不致终亡。 西南联大时,到梅贻琦家做客的人, 西南联大时,到梅贻琦家做客的人,梅夫人都会捧 出一盘自制的叫“定胜糕”的点心招待大家, 出一盘自制的叫“定胜糕”的点心招待大家,即米糕上 嵌有“定胜糕”三个字,表达他们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嵌有“定胜糕”三个字,表达他们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梅贻琦讲话
梅贻琦讲话篇一:梅贻琦梅贻琦:中西合璧真君子1931年12月3日,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梅贻琦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
他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
在遍布世界的清华校友心目中,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提到清华也就意味着梅贻琦。
一位清华的老校友在纪念梅贻琦的文章中称:?母校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为校训。
历届毕业同学,凡是请梅先生题纪念册的,梅先生辄书此两语为勉。
梅先生一生行谊,也正可以这两句来说明。
? 《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一位?君子?。
清华早期著名的体育教员马约翰曾经这样评价梅贻琦:?他有他的人格……真君子(RealGentleman)的精神。
梅先生不但是一个真君子,而且是一个中西合璧的真君子,他一切的举措态度,是具备中西人的优美部分。
?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Gentlemanoffewwords)。
早在1909年考取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时,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发榜那天,考生们都很活跃,考上的喜形于色,没考上的则面色沮丧。
只有瘦高的梅贻琦,始终神色自若,?不慌不忙、不喜不忧地在那里看榜?,让人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而实际上,在630名考生当中,他名列第六。
一二?九?运动后,清华曾经发生过数千军警闯入学校逮捕学生的事件。
事前得知了这个消息,学校的几位领导人在梅贻琦家里商量如何应对。
大家说了很多意见,唯有梅校长默然不发一言,最后大家都等他说话,足足有两三分钟,他还是抽着烟一句话不说。
冯友兰教授问:?校长——你看怎么样??梅贻琦还是不说话。
叶公超教授忍不住了,问道:?校长,您是没有意见而不说话,还是在想着而不说话??他隔了几秒钟回答:?我在想,现在我们要阻止他们来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只可以想想如何减少他们来了之后的骚动。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读后感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读后感我不是个喜欢在历史中寻根究底的人,但却更厌恶无知和被蒙蔽。
联大话题近年升温,所阅资料中印象最深的偏偏是两册讲故事的读物:吴讷孙的《未央歌》像是一出披着抗战和联大背景的青春剧,而何兆武的《上学记》那么近乎以个人视角拍摄的纪录片。
然而易社强这本看似严肃的大部头却更像——打个极不恰当的比喻——一部全景式的“商业大片”。
这一比喻绝非贬义,而是指它既有着“传奇故事”般的表达,又有着至为精良的制作。
当然,三十年选材,慢火精熬的耐心是任何一部大片都无法比较的。
虽然此书问世逾十载方才有中文译本正式出版,但对于追逐传奇故事和渴望深究史实的两类人群,仍属必选。
联大史难写之因起码有三:一是涉及人物众多,写来有琐话之嫌;二是与当时抗战大势相校,偏处西南一隅之大学其实并无太多惊骇事件可写;三是联大八年于学术史甚至家国开展史终究有何影响未有定论。
此书读毕,三个问题一并得到解决。
“长征”和编年局部利用史料步步推进,而分学院介绍教学状况之局部那么大有“清明上河图”的感觉,环境铺陈完全,人物多而不乱,不知学术著作中是否多见此种“传奇故事”笔法,反正作为读者完全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甄选史料时的精心——当然,有时确实有引述过多的问题存在。
然而它最终成为一部“严谨的传奇故事”的原因不仅在于这种不故作高深的态度,还在于作者从不盲目拔高事件和颂扬所谓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史料摆脱臆测的假语村言,毫不避讳地宣扬着自由精神可贵之观点,——这自由包括学术的,意识形态的和人身的——并且简洁有力地指出这种精神被后来者抛弃,污染,甚至利用,直至和平年代完全失去生存的土壤。
虽然作者在书末给“联大精神”在将来的历史中留了一方位置,并且好心地认为“学者别无选择,只能做出驯顺的姿态”,可事实上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眼中所见之多数“学者”已经完全没有了选择的意愿和才能,虽然他们仍然对“政治学习感到厌倦”,但不再认为这种无聊无趣的东西“无关紧要”,他们生存和爬升的资本不再是独立的人格、思想和成果,他们不配被称为学者或者没有定语修饰的知识分子。
纪念清华校长梅贻琦
纪念清华校长梅贻琦:聘请教授看才学民主治校吾从众1931年12月3日,梅贻琦在就职清华大学校长的演讲中,提出了他最为经典、最受称道的大学理念:“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在演讲中他还声明,“学术的造诣,是不能以数量计较的。
”“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
”共识网编者按:54年前的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北,今天我们用这篇文章纪念这位清华“终身校长”。
梅贻琦85年前提出的大学之道,“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今天读来依旧闪烁着智慧之光。
教育理念的传递和教育实践的对比,直观有力地说明这些年教育的进步在哪里,未来努力的方向在哪里,路漫漫其修远兮,任重而道远。
有人说,梅贻琦之于清华,正如蔡元培之于北大。
他是清华大学任期最长的校长,经常用“生斯长斯,吾爱吾庐”,表达对清华园的眷恋。
清华人也尊称这位可信、可亲、可敬的校长为“永远的校长”、“终身的校长”。
梅贻琦(1889.12.29-1962.5.19),字月涵。
第一批“庚子赔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
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唯才是举”的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
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1931年12月3日,梅贻琦在就职清华大学校长的演讲中,提出了他最为经典、最受称道的大学理念:“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在演讲中他还声明,“学术的造诣,是不能以数量计较的。
”“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
”聘请名师“不唯资历”梅贻琦聘请名师,不唯学历、资历,只凭真才实学,照样可以在清华当教授。
他求贤若渴的诚意,在华罗庚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华罗庚只有初中学历,20岁因一篇学术论文引起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熊庆来关注,梅贻琦与熊庆来两位伯乐欣然不断“破格”:一破格召进清华大学培养;二破格从系资料员转升为助教,允许修习大学课程;三破格送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四破格28岁未经讲师、副教授台阶直聘为教授。
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大学可以无大楼但不可无
实验天地--52--如何做好静电实验实验教师 童津川 张秀芳中学物理静电实验一般包括二类:一类是摩擦起电,一类是用高压静电源(主要是感应起电机)做的各种静电实验。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电压高,电量微”,用玻璃棒、橡胶棒分别与丝绸和毛皮摩擦,都可以产生上千伏电压,其电量的库仑值却只有10-9—10-3数量级。
而感应起电机,在适宜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下,可产生4—6万伏电压,电量却只有约10*10-6C 。
由于静电实验具有上述特点,因此,“绝缘程度”、“环境条件”、“实验装置与方法”是做好静电实验成败的关键。
一、绝缘是静电实验首要考虑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任何俩种不同质的物体相互接触摩擦都会有静电产生,但实际上只有体电阻率大于1010Ω*CM ,表面电阻率大于109Ω的绝缘体才能积累静电荷,并阻止电流通过。
在静电实验过程中,仪器及其装置往往是在高电压、低电量的状况下工作,极容易通过空气、绝缘体内部及其表面三条路经将电荷泄露,而且是一漏即“完”。
所以绝缘是静电实验的关键。
目前,较理想的绝缘材料是有机玻璃,它的主要性能如下:加热收缩率12—18%、吸水率0.3—0.4%、硬度20—24kg/cm2,耐电压为每毫米厚耐压20000伏以上,表面电阻 1014Ω,体积比电阻 1015Ω。
一般静电实验装置,应尽可能用有机玻璃进行绝缘处理,在教学中,如将实验台上铺一张有机玻璃板,可以大大增加实验的成功率。
二、环境与条件。
温度、湿度及电场数值是保证静电实验正常进行的重要前提。
静电实验不同于其他教学实验,环境与条件乃是影响其效果和成败的直接因素。
由于空气中存在的离子和电子等带电粒子的相互撞击与带电体电荷的复合以及空气中因放电而产生的大量带电粒子与绝缘体上所带电荷的中和。
使空气成为带电体表面电荷泄露的一条主渠道。
同时,如果环境的温度、湿度不宜,就会有过多的水分子与空气中的宇宙射线和紫外线等产生的离子附着在绝缘体的表面上,导致其绝缘性能的大大降低,造成电荷的自然泄漏。
作文素材七-清华的名片、“终身校长”梅贻琦
续空缺了11个月,不断易人,反复被逐。国民党政府只好令在任“留
美学生监督”的梅贻琦出山。梅贻琦感到荣幸、快慰,但又担心自己
不能胜任,虽一再请辞,终未获准,遂赴任。他在《就职演说》中有
极为中肯的表白:“(我)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
乃是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但求能够称尽自己的心力,为
西南联大岁月,他与普通教授一样租用的是民房, 窄小,两把硬椅子放在阶台上算是客厅。学校配给他 一部小车,当物价飞涨时,他毅然封存了汽车,辞退 了司机,安步当车。外出应酬,则以人力车代步。那 时,他是知名大学校长,官场应酬多,对某些奢华的 宴请之感慨,在日记中多有流露:“座中有何本初县 长及吕专员、黄参谋主任。菜颇好,但馕肉馅者太多, 未免太靡费尔。”(1941.6.11)“晚,×××请客,在其 办公处,菜味有烤乳猪、海参、鱼翅……饮食之余, 不觉内愧。”(1941.10.13)在现存的清华档案中,还 存有梅贻琦当年用废纸头起草的公函、报告提纲等原 稿。
某年,他与罗常培、郑天挺到成都办事,准备由昆明回重庆。学校本为
他买好机票,后他见有邮政汽车可乘,立即退了机票,改乘邮车。虽在途中
多遭了一天的罪,但为公家节省了二百多元。
1943年当他获知老母去世后十分悲痛。原定当天下午由他主持联大常委
会,同人建议暂不开,他仍坚持照常:“ 不敢以吾之戚戚,影响众人问题
清华的名片、“终身校长”
梅贻琦
梅贻琦曾亲自为清华校刊题写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他以毕生的实践,躬行了清华的校训, 弘扬了清华精神。
——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一、出任清华校长
1931年底,他出任清华校长,可称得上受命于危难之时。自罗家
梅贻琦:一生清华,一世清白
政府法制攵摘版I PEOPLE人物梅贻琦:一生清华,一世清白□梅玉荣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
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我现在也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梅贻琦出生于清末家道中落的诗书世家。
自幼熟读经史,且善背诵。
1904年进入南开学堂,因品学兼优,颇得张伯苓赏识,1908年被保送至保定高等学堂。
第二年,以第六名的优秀成绩被录取为第一批清华招考的留美公费生,赴美国吴士脱工业大学攻读电机专业。
1914年,梅贻琦毕业回国.1929年应邀回母校执教。
他到清华教书时,学校并不景气,报名人不太多,例如录取150名学生,报名不过400人左右。
他先后担任教务长等多种职务。
1931年,梅贻琦正式出任清华校长,可谓就任于危难之际。
那时国内形势风雨飘摇,学潮动荡,清华师生赶校长、撵教授是家常便饭,校长在任时间都不长,但梅校长却深得学生爱戴。
无论什么时候.清华学生的口号都是“拥护梅校长”。
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他风趣地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吧!”此后不到十年时间,清华大学便声名鹊起。
留学欧美的经历影响了梅贻琦,他接纳了希腊人崇尚体育的精神。
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瞧不起体育课,曾把体育课的学时和任课教师砍去一半,把享有盛誉的马约翰教授降格为“主任训练员”。
梅贻琦到任后,则给予他和其他系科教师同等的职称和待遇。
不久清华获得“体育大校”的美誉。
梅贻琦治校期间,校务采用分层负责制,讲民主,又法度严明。
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
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
同时,礼遇教师也是清华得以兴旺的重要因素。
梅贻琦曾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
他和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一直保持着诚挚的友谊”。
最有影响的事例是对华罗庚的“三破格”:华罗庚只有初中学历,先做小学教员,后为店员,被梅贻琦破格录入清华48人物PEOPLE|政府技JU摘版大学;又破格从一名系资料员转升为助教.被允许修习大学课程.并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最后又破格未经讲师、副教授阶段而被聘为教授。
梅贻琦校长的清华就职演说
梅贻琦校长的清华就职演说第一篇:梅贻琦校长的清华就职演说梅贻琦是清华第一批直接赴美的留学生,1914年起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首席教授、教务长等,1931年起任清华大学校长,至1948年。
1955年在台湾创办新竹清华大学并任校长。
1955年,梅贻琦自美赴台,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他亲自勘定台湾新竹县东郊赤土崎为校址,1956年兴建第一批校舍。
同年秋招收第一批研究生,暂借台湾大学教室上课。
1957年首批校舍落成。
同年,他延聘著名化学家陈可忠为教务长。
梅贻琦生前心系大陆,始终不肯将研究所改称清华大学,他经常说:“真正的清华在北平。
”1962年,他病逝后,在陈可忠任内,台湾清华大学正式挂牌。
【以下是他的就职演说】离开清华,已有三年多的时期。
今天在场的诸位,恐怕只有很少数的人认识我吧。
我今天看出诸位里面,有许多女同学,这是从前我在清华的时候所没有的。
我还记得我从前在清华负责的时候,就有许多同学向我请求,开放女禁,招收女生。
我当时的回复说,招收女生这件事,在原则上我是赞成的,不过在事实上,我认为尚需有待。
因为男女的性别不同,有许多方面,必须有特别的准备,所以必须经过相当的筹备,方能举办。
现在在我出国的三年内,当然准备齐全,所以今天有许多女同学在内,这是本人所深以为慰的。
本人能够回到清华,当然是极高兴、极快慰的事。
可是想到责任之重大,诚恐不能胜任,所以一再请辞,无奈政府方面,不能邀准,而且本人与清华已有十余年的关系,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乃是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但求能够尽自己的心力,为清华谋相当的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
清华这些年来,在发展上可算已有了相当的规模。
本人因为出国已逾三年,最近的情形,不很熟悉,所以现在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意见可说。
现在姑且把我对于今后的清华,所抱的希望,略为说一说。
一,我先谈一谈清华的经济问题。
清华的经济,在国内总算是特别的好,特别的幸运。
如果拿外国大学的情形比起来,当然相差甚远,譬如哥伦比亚大学本年的预算,共有三千六百万美金,较之清华,相差不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