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创新环境角度分析技术创新主体的过渡_倪明
技术创新理论的演化研究
技术创新理论的演化研究一、本文概述技术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探究技术创新理论的演化过程,梳理其发展脉络,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指导现代技术创新的实践活动。
我们将从历史发展、理论框架、主要观点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展开全面分析,展示技术创新理论如何从最初的简单概念逐步演化为一个涵盖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体系。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历程技术创新理论自其诞生以来,经历了漫长而不断深化的演进过程。
这一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标志着理论认识和实践应用的新的突破。
早期理论探索:在20世纪初,经济学家如约瑟夫·熊彼特开始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他将创新视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提出了“创造性破坏”的概念,强调了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生产方法的引入对现有经济结构的冲击和更新。
中期理论发展:进入20世纪中叶,技术创新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学者们开始关注技术创新的过程和机制,探索其与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市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罗斯韦尔提出了技术创新的线性模型,强调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市场应用等阶段的有序衔接。
后期理论深化与多元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技术创新理论在后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深化的趋势。
学者们开始关注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因素、网络合作、知识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诸如开放式创新、用户创新、生态创新等新型创新模式。
同时,技术创新与其他领域如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的融合也成为研究热点。
当代理论前沿:进入21世纪,技术创新理论继续演进,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涉及到复杂系统理论、演化经济学、创新生态学等多个领域。
学者们开始探讨技术创新系统的自组织性、涌现性、路径依赖等复杂特性,以及技术创新在全球价值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自考技术创新学资料总结1
技术创新学资料总结代码:10372第一章技术创新概论第一节什么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实质上是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结合或统一过程。
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企业,而企业的技术创新是整个国家水平宏观递进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所以,企业是现代社会技术创新的主体。
科学实践和生产经营实践是人类的两类基本实践活动。
它集科学性, 技术性, 经济性于一身。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一种横断性的, 交叉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科学和生产实践的双重属性。
一、技术创新的实质是,是科技与经济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双重特征的交叉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技术创新的目的,是给商业化的生产系统引入新的产品, 工艺, 管理方法,以期得到更多的商业利润。
三技术创新的主体,只能是企业家。
四、技术创新的关键,是新的技术商业化。
五、技术创新胜利与否,要以生产条件, 要素, 组织三者重新组合之后,相应的生产经营系统是否有利润增长为标记。
技术创新的系统特征1.技术创新是一个包涵技术, 经济, 社会三类要素的系统。
2.技术创新系统的功能表现为,输入的是人力, 财力, 物力, 和技术资源,而相应输出的是物化的技术或物质产品和效益3.技术创新系统的客观性, 可控性, 稳定性, 随详细创新过程而定4.创新中系统有生有灭。
三、技术创新的经济特征1.创建性2.风险性3.资产性4.效益型5.市场性第二节技术创新的类型及其内容一、以技术创新的对象为标准按创新的对象不同,技术创新可分为产品技术创新, 工艺技术创新, 生产设备创新和管理技术创新。
(一)产品技术创新1.内在性的新产品2.外在性的新产品(二)工艺技术创新依据工艺技术创新的程度,可以把工艺技术创新分为全新的工艺技术创新和改进的工艺技术创新。
(三)生产设备技术创新(四)管理技术创新二、以技术创新的技术变化性质为标准按创新的技术变化性质的不同,技术创新可分为渐进性创新, 根本性创新, 技术体系创新和技术革命。
论技术创新主体
节 的 综 合 性 活 动 . 以 技 术 突 破 为 基 础 , 市 场 接 受 为 准 绳 , 企 业 家 它 以 以 为主体。我 国企业家难 以成 为技 术创 新 主体 的主要 障碍 是 体制 约 束. .
论 技 术 创 新 主 体
摘 要 : 术创新是技 术与 经济有 机 结合 的 多方 面、 技 多层 次 、 多环
解市 场 , 能把技术创 新成 果推 向市场 , 实现 创新
成果的商业化 。 4.企 业 家 具 备 技 术 创 新 各 环 节 的组 织 管 理 与协调 能力 :一项 技术 创新活 动 是许 多 人共 同 努力的结果 , 创新 既需要 企业 家 的冒险精 神 , 科 ● 尹 忠萍 学 技 术 工 作 者 的 理 论 知 识 和 技 术 , 需 要 同 技 还 术 创新 活动 各环 节 的具 体 工 作者 的密 切 配 合: 只有 科 技 工 作 者 和 生 产 工 作 者 以 及 管 理 工 作 者 共同联合 、 调 , 协 才能使创新达 到预期 的 目的:真正 的企业 家具备 这方
企 业 家成 为技 术创 新 主 体 的 努 力要 向 两 个 方 面 推 进 : 是 政 府 要 为 企 一
业 技 术 创 新 创 造 良好 的 市场 环 境 ; 是 加 快 现 代 企 业 制 度 建 设 , 为 真 二 成
正 的 企 业 家
关键词 : 术创新 技
主体
企业
企业 家
中 图分 类 号 : 9 文 献 标 识 码 :A T1 文 章 编 号 :0 4—4 1 (o 2 1 10 9 4 2 0 )0—2 0—0 7 2
技术创新的大众主体分析
S N h o a g U Z ag n
( hnzo ntueo e nu cl n ut n gm n, hnzo 5 05 hn ) Z eghuIstt f r at a Id syMaae et Z eghu4 0 1 ,C i i A o i r a
Abtat hs ae nlzs h as i f h ujc o cnlg nvtnf m tep ol — nrpeer — s c :T ip pr aye et nio o tesbet feh o yi oao o h epe —e t rnus ・ r a t r tn t o n i r e
术 创 新 大众 主 体 地 位 的 对 策 和 措 施 。 关键词 :技 术创新 ;大众主体 ;历 史考 察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 7 . 231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00—79 (0 1 7— 15— 4 6 5 2 1 )1 0 5 0
A ayi o eP bi u jc f eh oo yI n v t n n ls n t u l S bet c n lg n o ai s h c oT o
jc o c nl nvt niid iu n vt n tegle g ,n oao ni n et invt nm ca i , c et feh o g i oao i d a i oai ,h o nae invtnevr m n,n oao ehns t o n y i sn v l n o d i o i ms si —
技术创新参与主体
第三种:包括相互关联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政府、市场和金融机构等在内
的多元组合主体
创新活动是企业家、内企业家和劳动者的协 作行为,因而作为创新主体是企业家、内企业家 和劳班者多元组合的复数
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系统, 包括相互关联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政府、 市场和金融机构。这些不同的组成要素在主体的 创新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随着社会经 济文化背景、创新规模和创新发生的部门、行业 的不同而不同,从而使多元组合创新主体表现出 不同的行为特征。
• 4、高端品牌形象的塑造
1993-1994年,韩国彩色电视的生产量连续两年超过日本位居 世界第一。但在消费者心目中,三星的品牌认知度仍然较低。为了 重塑品牌形象,三星将重点逐渐转至品牌形象塑造上来,出口商标 统一用“ Tantus",国内销售商标为“Paav”。
第三阶段总结
第三阶段是创造型的模仿,即真正意义的二次创新,也就是 “后二次创新”,结合自身的研发能力和目标市场的需要,改进产 品性能,发挥企业家精神,实现产品多样化,对引进的技术进行较 重大的二次创新,开拓新市场,满足新市场需求。
CONTENTS/目录 01 技术创新主体概念 02技术创新的参与主体 03案例分享
01 技术创新主体概念
技术创新主体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主体问题的基本观点, 技术创新主体就是“从事实际技术创新活动的 现实的人”。这里的人,是在复数意义上使用 的人,也可以称作“人们”或者“人群”。这 主要是因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发 生,古代社会那种集发明、创新、设计、生产 于一身的工匠式的创新主体,已经越来越不适 应现代企业技术创新面对日趋复杂的市场竞争 于技术变化。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已经进一步 分化为开发设计主体、工艺主体、操作主体、 销售主体、管理主体等等,这些主体在各自拥 有的特定知识思维能力和经验操作能力的范围 内协同作用,共同完成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
技术创新“双螺旋结构”演进理论浅析
科技创新发展的前提是以技术进步作为推动力, 以 应用创新作为拉动力的, 二者相互协调、 共同作用。 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是两个不完全等同的概念, 在 推动与拉动方面, 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双螺 旋结构” 的 科 技 创 新 模 式, 是双向驱动的协调运 作— — —技术的演进创生了新的技术, 使创新要素开 始萌芽, 而创新应用的驱动又是技术进步的不竭动 力, 它在技术发展的瓶颈时期, 会进一步鞭策技术的 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正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 双 螺旋结构” 共同演进催生的产物。 ( 一) 技术进步 在开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中, 技术进步的步骤包
第1 4卷 第 1期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 o l . 1 4 N o . 1 2 0 1 4年 2月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d o n gI n s t i t u t eo f C o m m e r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F e b . 2 0 1 4
O nt h eE v o l u t i o nT h e o r yo f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o f " D o u b l eH e l i x "
Z H A OL i - h o n g (D e v e l o p m e n t C e n t e r o f Q i l uS o f t w a r e P a r k ,J i n a n ,S h a n d o n g 2 5 2 0 0 0 ,C h i n a )
对我国技术创新主体分析
问 是经 济全 球 化 时 代 , 以信 息 通 讯 网 络 技 术 为基 它 础, 以知 识 创新 为 动力 , 靠 人 力 资 源 发 展 智 力 型 产 依 业 作 为增 长源 。 知 识技 术 创 新 将 成 为 经 济 全 球 化 的 动 力 , 为经 济 增 长 的 引 擎 。科 学 技 术 是 第 一 生 产 成 力 . 界 各 国 的 经 济 竞 争 实 际 上 是 科 技 的 竞 争 。 因 世
此 , 真 分 析 我 国 目前 在 技 术 刨 新 领 域 存 在 的 同 题 认 并 提 出相 应 的对 策 , 显 得尤 为 迫切 和 重 要 。 就
表 现 为“ 寻租 成 的资 源 大 量浪 费 , 造 科研 机 构 、 校 高 为 了 取 得 政 府 创 新 项 目 , 关 系 、 后 门 , 至 跑 托 走 甚
政 府 主导 的创 新 发 生 在 企 业 之 外 . 一 种 外 生 是 的创 新 。当政 府 作 为 创 新 主 体 时 . 创 新 成 果 具 有 其 公 共 品” 征 . 为 政 府是 用 纳 税 人 的税 款 作 为 创 特 因 新 的资 金 来 潺 . 而避 免 了企 业 、 人 的 重 复创 新 和 从 个 “ 便 车 象 。 但 是 政 府 主 持 的 研 究 与 开 发 . 短 搭 现 在
一
品化 、 品化 。 我 国在 18 商 95年 3月颁 布 《 中共 中央关 于科 技 体 制改 革 的决 定 》 标 志 著我 国科 技 体 制 改 革 , 正式 启 动 。改 革 以“ 学技 术 面 向经 济 建 设 , 济 建 科 经
设 依靠 科 学技 术 为 目标 , 现科 技 与 经 济 的结 合 。 实 十 多 年过 去 了 , 技 体 制 改 革 在 取 得 巨大 成 就 的 同 科 时. 还存 在许 多 问题 。 我 国 技 术 创 新 的 “ 损 ” 常 漏 非
企业内技术创新主体效用分析
作 者 简 介 : 勇 敢 (9 7 )男 。 李 17 一 . 河南 开 封 人 . 士 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为 技 术 创 新 及 管 理 。 硕 研
也 能得到 降低 。其模 块化意 味着 可 以大规模 生产 和大 规 模物 流。 这 为零售企业 提升 品牌 价值 。降低 品牌成本 提供 了一 个楷模 。 从这 个成功 的案 例 当中, 我们 可以受到启 发, : 即 进行价 值 的分析 和提升价值 的方法 同样 适用于
类:
一
性、 系统特性和持续特 性 。 并指 出企业持续 创新 的本质 和特 征是企业家 和企业 团队的持续创 新能力 。同样也 着 重 提 出 了企 业 家 和 企 业 团 队 的 作 用 。 二是研究 企业创新 的特征 和方法 。吴涛 (0 0 对 20 ) 创新 的风险进行 了论述 。认 为技术创 新是一 种具有 探 索性 、 造性 的技 术 经济 活动 。 技术 创 新过 程 中。 创 在 要 遇 到各种风险 。并认 为这种风 险是可管 理的投 机风 险 和理性 过程 中 的风险 ; 高建 (9 7 通 过 问卷 调查 和实 19 ) 证 分析 。 研究 了技术创新过 程中投入产 出 的测度 问题 。 并从宏观 的层 次上探讨 了我国企业技术 创新 的起点 问 题、 动力 问题 、 制问题及 能力问题 ; 家骥 等则在 < 体 傅 技
进 其规则 。
Ab t a t h a e n l z s t e u c r i t f tc n l g n o ai n n d n R e 8 ft e e tn e . f c o o p o e sr c :T e p p r a a y e n e t n y o h o o y i n v t 。a l  ̄ s u e o x e d d V— h a e o h N u t n t r b n i
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准简析
理论探讨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准简析倪义宝(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基础部,安徽 宿州 234000)【摘要】技术创新具有“双刃剑”性质,因此,评判一项技术创新成功与否不能仅从技术本身来看,还应综合考虑技术目标、技术环境与技术影响等诸多因素。
技术创新主体的价值目标可归纳为技术效益、经济效益、军事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人文效益六个方面。
以上述六个价值目标为标准,对技术创新是否成功进行综合评判,才能形成对技术创新的较高层的认识,完全实现六方面价值目标的创新无疑是成功的。
【关键词】技术创新;成功标准;价值目标;评判准则知识体系作为“物”的科学技术本身而言,其在价值上是中立的。
尽管人们在进行科学技术创新的时候大多寄予其成果以善的愿望,然而创新成果在实际应用时却可能会产生意料之外的、对人类有害的结果,即美国N.维纳所说的“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因此,评判一项技术创新是否成功的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
除了少数学者曾简要论及技术与生态、技术与伦理之间的关系外,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明确提出过“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准”。
对转基因、克隆人、安乐死等技术的争论多出于伦理角度,其所折射的问题一方面是技术创新能否被认可,另一方面就是所谓的技术创新以何为标准的问题。
笔者把创新主体的价值目标归纳为技术效益、经济效益、军事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人文效益,依据这些价值目标可以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单一或者综合评判,共同构成判断技术创新是否成功的标准体系。
一、技术效益标准所谓“技术效益”是指新技术(在产品、材料、设备等方面的创新)的产生或者对旧技术的局部改良、改进,或整体的、全面的、根本的突破,也包括将两种或者多种技术进行整合。
现实中,技术的创新性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产品的结构、功能、组成、性能等,如早期的移动手机发展成为今天的智能手机就充分体现了上述四个方面。
其实就技术本身的创新性和先进性而言的,有别于经济、社会、军事、人文、生态等效益,也是技术创新的内在要求。
多主体视角下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
多主体视角下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绿色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然而,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涉及多个主体,包括企业、政府、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等,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使得生态系统演化变得复杂而难以预测。
因此,本文旨在从多主体视角出发,深入探讨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机制、影响因素和发展路径,以期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本文将对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
通过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本文将揭示各主体在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中的作用和影响,分析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因素如何共同推动生态系统的演化。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构建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理论框架,探讨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路径依赖和演化趋势。
结合国内外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实践案例,本文将提出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演化的政策建议和实践路径,以期为推动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家、科研人员和公众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共同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研究,根植于多个学科的理论体系之中,包括生态学、经济学、技术创新学等。
生态学理论为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了对物种共生、竞争、演替等自然规律的理解,为系统内部各主体的互动与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技术创新理论强调了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中的核心作用,而绿色技术创新则是这一理论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重要延伸。
系统论的观点则强调了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赖明:以科技创新推进城市管理的健康发展
赖明:以科技创新推进城市管理的健康发展2007年5月27日,第十届北京科博会“科技创新与城市管理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主要围绕“十一五”时期北京市城市管理的具体规划等话题展开,分别从科技创新、媒体责任、全球化背景下的战略等多个角度来阐释城市管理创新。
腾讯财经独家网络直播本次论坛,本文为建设部科技司司长赖明先生的演讲实录。
赖明: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作为中央储备肉活畜储备基地场,这里始终是肥猪满圈,随时准备开仓放肉……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建设部科技司、建设部信息办对这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我想给大家介绍的题目是以科技创新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公众服务的健康发展。
大家都知道在今后到2020年前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当中将面临城市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在这个过程当中将会带来城市管理当中的诸多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要解决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依靠科技的手段来解决我们在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的资源环境以及管理能力低下的问题。
今天我想主要针对怎么样利用信息化这种高新技术来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公众服务方面开展的工作。
我想主要分三个部分来讲,一是基本的形势,二是“十五”期间开展的工作,三是“十一五”的考虑。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但面临着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问题,同时也面临着我们怎么样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些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对我们提出的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说城市服务加速扩大,管理的对象日益复杂,应急反应及时有效等等需求,这些需求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依靠科技创新,依靠技术进步来提升管理城市的能力和水平。
“十五”期间我们在科技部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全国实施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公众服务的数字化工程,这个项目实施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们的城市公共服务的能力。
解析技术创新
解析技术创新作者:马希良来源:《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6年第12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最主要的就是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而要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就要深刻理解和解析技术创新的定义及其含义。
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国家就曾给技术创新下了一个较为明确和科学的定义:“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技术创新所包含的含义和内容十分广泛,如果我们把技术创新仅仅理解为只指技术方面的创新,那就大错特错了。
笔者以为,国家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定义,主要包含以下:1.知识和技术、工艺创新。
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包含应用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而且也包含着对知识和技术、工艺本身的创新。
这也就极其深刻阐明了技术创新对知识创新的迫切需求与依赖关系,以及知识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2.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创新。
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包含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而且也包含着对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本身的创新。
如建立与健全研究开发投入制度、技术创新活动制度和创新成果应用制度、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制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技术创新带头人培养与使用制度以及崭新的工资分配制度与技术创新成果收益分配制度等。
比如,我国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有40%左右的研发人员,35%左右的营销人员,10%左右的管理人员,而生产人员只有10%左右,主要是生产核心部件或基础部件。
而大部分零部件,则采用招投标方式进行采购,经检测合格后,再组装成产品。
这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就是对传统的“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生产方式的创新。
3.产品与服务的创新。
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包含通过采用新的技术、工艺与新的生产方式,来努力提高现有产品的质量,而且更包含着研究开发和生产全新的产品与提供新的服务等。
和谐社会建设导向下科技创新节点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和谐社会建设导向下科技创新节点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倪明
【期刊名称】《科技进步与对策》
【年(卷),期】2009(026)016
【摘要】将宏观层面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作为设计科技创新节点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以此衡量科技创新节点科技创新对自身和社会的贡献大小.并从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创新投入水平、科技创新产出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和科技创新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贡献水平5个方面设计评价模型,再应用EAHP评价方法求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为科技创新节点自身进行科技创新能力的诊断分析提供参考工具,从而找出关键因素,也可以为政府部门评价科技创新节点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122-126)
【作者】倪明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91.354
【相关文献】
1.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J], 白玉;郑童桐;刘辉;赵醒村
2.应用导向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J], 晏自翔;徐琼霞
3.构建郑洛新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模型 [J], 李婧瑗
4.广义灰色面积关联评价模型及其在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 [J], 曾波;崔学海;刘岱;邓琳;谢玉凤
5.创新驱动视角下广西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基于熵值和TOPSIS法物元评价模型 [J], 杜文忠;耿鹏鹏;胡燕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思考
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思考倪 明(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摘 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产业技能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升。
为了更好应对此种发展趋势,高职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完成布局顶层设计,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当前无人驾驶、语音识别以及机器人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在此种变革形式下,人工智能(AI)技术及其先进理念对教育人才培养观念的革新、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教育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教育资源的丰富及质量层次的提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水平的普遍提升等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加速了教育的变革。
高职院校应结合时代发展背景创新教学模式,从而培育出更多专业技能人才,为高职学生此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一、人工智能对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影响(一)提高了高职教育培养规格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较大转变,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也受到一定影响。
对此,高职院校应改进教学管理体系,调整知识容量,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智能发展要求。
同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高职学生还应掌握基本技术与脚本语言。
除此之外,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合作与创新精神,学校也应据此改进。
由此可知,人工智能技术有效提高了高职学校的教育培养规格。
(二)改变了高职教育管理模式以往高职院校大多采用班级授课制度,虽然短时间内可以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但却不利于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无法保证教育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
而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要求高职院校创新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也应转变自身角色,结合实际情况评估教学内容与教育方式,实现了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
(三)改变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为了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必须改革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估等,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专业人才。
通用设计总经理穆明:技术是根 创新是魂
技术是根 创新是魂□ 通用技术集团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 穆明通用技术集团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用设计”),系原煤炭工业济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953年成立于上海,1970年成建制迁到山东济南,先后隶属于原煤炭工业部和山东省国资委。
2007年完成改制,加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以下简称“通用技术集团”),成为央企控股企业,2018年更名为“通用技术集团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通用技术集团成立于1998年,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
2018年12月,获批成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
近年来,通用技术集团聚焦先进制造与技术服务、医药医疗健康、贸易与工程服务三大主业,践行“以科技进步和品质服务引领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秉承“诚信、包容、创新、实干、卓越、共赢”的企业价值观,持续优化布局结构,不断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连续12年(2009-2020年)获得A级,自2014年起7次入围《财富》世界500强。
2011年,通用技术集团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多年来在先进装备制造、医疗康养、新材料等方面与山东省及各市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
在贸易与工程服务领域,通用技术集团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中国装备、中国技术、中国标准走向世界,在2021年度ENR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榜单中名列第67位。
作为集团贸易与工程服务业务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用设计始终坚持“技术立企,技术强企”,为集团工程服务业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在岁月磨砺和淬炼中不断成长,在转型升级中开启绿色蜕变。
勇立潮头,煤炭时代铸就辉煌通用设计在成立之初便担负时代使命,致力于推动国家煤炭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在矿井设计的征途上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设计理念日趋先进,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铸就了辉煌的煤炭建设篇章,成为国内煤炭行业设计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投稿-基于技术维度和技术特征维度的技术解析研究-杨名(1)(1)
基于技术本质的技术解析体系研究杨名王茤祥(北京大学工学院,北京,100871)摘要:当前,技术创新及其进步在全球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需求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中国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正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基于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科技竞争力的需要,本文从技术本质及其特征为出发点,对“知识-技术-产品”进行了技术解析的系统分析。
同时,从技术本质理论的角度进行了技术维度分析,并在现有技术分类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技术特征维度研究。
初步探索了适用于现代技术解析的方法和路径,提出了技术解析研究的六个主要维度,即技术先进性、技术适用性、技术友好性、技术投入量、技术产出量和技术产业化等,并对相关维度进行了系统性分析。
关键词:技术维度;技术分类;技术特征维度;技术解析Study on the Technology Analysis System Based on the TechnologyDimension and CharacteristicsYANG Ming W ANG Duoxiang(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Abstract: At present,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playing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global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are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in China.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technology essence, we can analyze the technology analysis system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knowledge - technology - Product". This article studied on the technology dimensi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echnology essence, and also studied the technology classification an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initially explored the method of modern technical analysis, proposed on the six main dimensions of technical analysis, such as technology advantage, technical applicability, technical friendly, technology inputs, technology output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correlation dimension was analyzed.Key words: Technology dimension; Technology classification;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Technical analysis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能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技术创新的双重性名词解释
技术创新的双重性名词解释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然而,技术创新并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概念,而是涵盖了多重意义和影响,这就是技术创新的双重性。
本文将对技术创新的双重性进行解释,探讨其内在含义以及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深远影响。
首先,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利益。
当我们谈论技术创新时,往往会想到一些前沿的科技成果,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
这些新技术的诞生和应用,无疑会为各行业带来深刻的变革。
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创新项目的推进,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资源利用更加合理,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同时,技术创新也在推动着经济的增长。
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创造新的产业,还能改进传统行业,提高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比如,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的普及,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全新的机遇,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改造,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因此,技术创新可以被视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技术创新的双重性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技术创新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外部性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
例如,一些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这可能会导致能源供应紧张和环境污染加剧。
其次,技术创新也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冲击。
随着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会面临失业问题,从而引发社会不稳定。
此外,技术创新还会加剧贫富差距,导致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加剧。
由于新技术的运用需要一定的资金和资源,一些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可能无法享受到技术创新带来的好处,从而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在理解技术创新的双重性之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处理其中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引导和规范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速度。
政府可以通过鼓励研发投入、提供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扶持新技术的发展。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监管,限制或阻止那些有害于社会和环境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上海)
上海技术创新的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殷醒民本文阐述了上海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
创新资源集中到少数技术产业有利于提高整个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获利能力,从而进一步支持新的技术开发活动,吸引更多人力资本的流入,使上海经济发展日趋技术化和知识化。
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具有空间集聚性,技术在地理范围内的集中有外部性效果,因此,扩大上海科技资源基础能够提高工业技术创新率。
关键词:创新研究与开发技术扩散一、引言如同美国经济学家K·阿罗(Kenneth J. Arrow)1和P. 克鲁格曼(Paul Krugman)2指出,我们有可能确定新知识可以发挥较重要作用的工业,而衡量新知识的主要指标是工业的研究与开发密集度,或者说是指研究与开发经费占销售的比例。
因此,我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一个地区如何将其资源逐步和快速地从传统的产业转向需要更多研究与开发投入的技术性产业,也就是包含更多新知识的产业。
显然,蕴含知识和技术越多的产业,其劳动生产率更高,经济效益更好。
从中引申出来的含义就是通过增加地区研究与开发经费数能够推动技术的快速升级和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
我们搜集的数据和资料表明,过去十年间上海经济发展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大量外资引进的原因,其中确立技术产业为发展重点,并逐步增加对这些技术产业创新活动的支持,无论是以研究与开发经费增加额,还是以技术产业的人力资本质量上升来衡量,均呈现非常显著的技术密集度上升趋势。
我们同时注意到,上海技术产业迅速扩大规模和创新能力增强是同上海具有很强的科学与技术创新的基础结构紧密相关,工业界提高技术的努力得到了当地科技创新体系的支持。
毫无疑问,一个地区科学与技术创新的结合能够促进产业界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技术。
可以说,正是通过不断增加研究与开发的投入,而且将资金集中到市场需求上升和技术含量增加的产业,从而使上海成为中国重要的技术产业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
技术产业的超常发展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又带来了积极的福利效应,使上海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创新研究
几乎没有自己的科技开发队伍和基本科研装备。 因此, 在相 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一直处于科 技成果源和吸收体两个不同主体并存的状况。 那么, 影响到 技术创新活动, 这种“ 双主体” 的存在是否合理呢? 下面让我 们来做进一步的分析。 由于技术创新“ 双主体” 存在, 我们进而把两主体本身 不能左右的, 受社会、 市场和政府影响的与技术创新有关的 因素总称为技术创新外环境; 而科研机构、 高校和企业等技 术创新主体内部的技术创新人才总体所具有的知识结构、 意志品质、需求倾向和创新素质等因素则总称为技术创新 内环境。 双主体” 的干扰 !"技术创新环境对“ 内环境因素的干扰。 “ 双主体” 在内环境各因素上的 ( #) 关系首先是相互独立的。 而长期以来, 这种独立性又使得他 们在内环境各因素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 主要表现在意识、 观念上。 从科研院所和高校来看, 他们具备高水平、 高素质的科 研人才队伍以及相对有利的科研条件和学术环境,但我国 科研人员的经济意识、 市场观念相对淡漠, 科研选题的市场 调查不足, 大多无商业目的; 同时, 在科研成果的评价鉴定 中, 也大多注重学术价值而忽视社会经济价值, 使得成果的 市场成熟度差, 不便于被吸收和转化。再从企业来看, 科研 队伍相对薄弱,而且长期以来我国绝大部分企业都是通过 资金、 人力的投入来实现量的扩张, 通过上规模增加企业效 益,而以科技进步为主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还没有成为企 业发展战略的主流, 并未成为企业家的共识和首选目标, 吸 纳科技成果的动力不足;以经济责任制为主的企业运行机 制, 使企业受任期、 产值利税等硬指标的约束, 注重短期行 为, 为吸收科技成果往往采取现实、 功利的做法, 总希望无 偿使用拿来就能用的成果。 其次, “ 双主体” 内环境各因素还存在相互联系的环节, 其干扰性体现在各自利益的冲突上。由于科技成果的转化 是通过有偿转让的形式表现的,而技术商品的价值的衡量 标准是极其复杂的,同时还存在着技术所有权问题和多次 转让问题, 所以在技术交易中, 买卖双方对转让方式、 转让 价格、权益分配等常有争议。这也成为了技术创新环境中 “ 双主体” 间的最大内耗因素。 ( 外环境因素的干扰。 对于“ 双主体” 的技术创新环境 !)!"ຫໍສະໝຸດ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能协调一致。 同时, 由“ 双主体” 间的内耗所产生的内耗合力 的干扰也才会随之排除, 即“ 统一主体” 的内环境作用合力 为!
创新研究
底蕴顺应科技发展的推动力,以自身需求配合社会需求的 拉引力, 以进取意志承载市场竞争的激励力, 以政府政策的 保障力和支持力为后盾, 充分发挥创新力。
外环境各因素的作用合力确定了技术创新的空间领 域, 其中积极的作用力越强, 则空间越广; 反之, 消极的作用 力越强, 则空间越小, 则技术创新的可行域便会相应地受到 局限。内环境各因素的作用合力决定了技术创新行为主体 在创新方面的创新方向和活跃程度。 活性越强, 涉及的领域 越广, 对外环境因素干扰的抵抗力也就越强, 从外环境中吸 收的积极因素和动能也就越多; 反之, 活性弱的主体则不具 备上述优势, 面临的是被淘汰的前景。因此, 企业的内环境 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而竞争力越强, 外环境的扶植力 越明显, 企业越能受到社会、 市场的青睐, 政府也会更为关 注。 外环境因素的激励再次调动了企业内部的积极性, 促成 了新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由此, 内外环境因素之间的交 互作用, 保证了技术创新的持续发展, 而只有将内外环境因 素之间合理适度的协调, 才能实现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 四、过渡阶段所面临的主要技术创新环境问题及其对 策建议 建立和完善 ,-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企业内部为技术创新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必须建 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而其根本途径是结合国家创 新体系建设: 一是国家采取有关措施, 扶持企业建立自己的 科技队伍, 组建企业技术创新机构; 二是将多数原政府部门 的技术开发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推向社会,实行企业化管 理, 并鼓励这些机构直接进入大中型企业, 成为企业的技术 创新机构。 当然, 尽管这一思路十分符合我国科技工作的实 际,但在改革过程中,科研机构真正能进入企业却十分困 难, 成功者极少。 这里关键是要找到科研机构进入企业的有 效联结点。 —人才资源的激励机制创新 .-企业内环境的重点—— 首先, 吸引人才、 促进人才发挥创新能力需要有力的激 励机制做保障, 而激励机制又是与体制创新问题相联系的。 目前, 企业产权不清和技术、 管理等智力因素如何入股和参 与分配问题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暴露了出来。对于这一问题 的解决, 我们可以借鉴中关村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的做法。 四通集团公司采取了“ 冻结存量, 明晰增量” 的思路, 力图通
!"#!$%&!$’#!()!*)!+
这更趋向于理想状态。 基于对内耗效应的分析,我们认为技术创新主体单一 化、 综合化是大势所趋, 也是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 证。 这一过渡的目标势必应锁定于主体企业化, 只有企业才 是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 对于这种过渡的必然性, 我们还可 以从技术创新的特征本身来分析。因为技术创新作为科技 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性活动,是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商 业性应用。最终目的在于获得超常的经济效益。因此, 这种 创新活动只能发生和完成于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盈利性 组织%%企业中。只有企业才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进行技术 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产生对新技术的 有效需求; 才拥有相应的市场信息、 资金等生产要素以及企 业家、 工程师、 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等人力资源。 总之, 只有 企业才能从市场与技术的调研预测入手,提出创新构想并 做出决策, 具有把技术开发、 生产组织和销售服务高效有机 地结合起来, 来完成技术创新全过程的功能性优势。 而企业 以外的科研机构与高校等不完全具备这种内在动力、综合 能力和条件。 当然, 企业自身还存在技术创新能力上的不足, 特别是 科研能力和技术投资等方面,这些都是主体过渡阶段所亟 待解决的问题。 不过, 这些问题也都将会随着主体的企业化 过渡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的逐步完善而得以有效解决的。 三、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过渡阶段的技术创新内外环 境作用机制 当前, 随着高科技企业的蓬勃发展, 技术创新主体企业 化过渡阶段已经到来。 同时, 在技术创新环境内外双层作用 力的推动下, 技术创新的主体活力越来越明显, 过渡的时限 也在逐渐缩短之中。 在明确技术创新主体的前提下, 技术创 新环境的作用力也相对集中了起来。 从技术创新环境的功能来看:外环境为技术创新提供 外在动力和必要的物质条件, 包括科技发展的推动力、 社会 需要的拉引力、 市场竞争的激励力、 政府政策的保障力和支 持力 ( 表现为通过政策手段对技术创新行为进行指导、 扶 持、 拉引和干预) 。 内环境构成了技术创新的内驱力。 以知识
倪
明
傅利平
好、 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如果我们把制约技术创新 的各种外在条件之总和概括为技术创新的外环境, 那么, 进 行技术创新的人及其自身条件则构成技术创新的内环境。 这种定义是从特定的角度而言的,首先认识到技术创 新的主要特征—— —创造性,视技术创新为一种个性化的人 的创造活动。 其次, 把技术创新环境的主体确定为广大科技 工作者, 则反映了对技术创新环境理论研究的一些局限性。 因此, 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 经过研究与开发、 工程化、 商业化生产, 到市场推广应用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而在整个过程中所包含的一切影响因素共同构成了技术创 新环境。 二、 从技术创新环境对“ 双主体” 的干扰看技术创新主 体企业化过渡的必然性 双主体” 现状 ’.技术创新环境的“ 不论是分析技术创新环境的层次划分还是作用机制, 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技术创新环境的主体,即什么是技 术创新的主体。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及了技术创新的内涵。 由 此我们会发现,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身兼科技成果的研发 和产业化两大职能。这种情况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初 期是几乎没有的。 在当时很长的一段时期里, 我们还无法打 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技体制,科技创新力量有很大 比例存在于政府所属的科研机构和高校。而作为技术创新 成果产业化的主体—— —企业, 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 在当时
!()( #1-) !%*( #1/) !&*( #10) !’。
因为“ 双主体” 之间随着每一次“ 转让” 的进行, 都会伴 随着产生上述环境干扰力, 这是“ 双主体” 的技术创新环境 再所难免的, 所以随着每次“ 转让” 的进行便应运而生一组 环境干扰合力!(2。由于这组合力纯粹是“ 双主体” 之间内 耗出来的, 所以我们又可以把它称为内耗合力。可知: !(2)
-3!%3*/3!&3*03!’3。如果将这一组内耗合力扩展到整
个技术创新大环境中去, 则总内耗合力为 4!(2, 而 4 的数 值的巨大应该是可想而知的了。 这也就是所谓的内耗效应。
$"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过渡的必然性
“ 双主体” 的存在决定了内耗效应的存在。 所以, 避免内 耗效应的方法就是使技术创新的主体由 “ 双主体”过渡为 “ 统一主体” 。因为, 只有形成统一主体, 内外环境作用力才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而言, 外环境中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要算是技术市场了, 因为 科技成果的“ 转化” 实质上是科技成果作为商品的一种买卖 关系,而这种关系必须通过中介环节—— —技术市场中的交 换来实现。 在交换的过程中, 还需要技术经纪人和专门的仲 裁机构参与沟通和协调。然而,我国的技术市场还不够成 熟, 有些方面还缺乏规范和监督, 所以并未真正发挥作用。 妨碍了“ 双主体” 间关键性“ 转化” 环节的流畅性, 进而会影 响到整个技术创新过程的进展。 另一方面, 为了排除中介环 节的麻烦, “ 双主体” 间自行联系、 洽谈转化的占了大多数, 而这种自行协商实现的转让又为事后利益分配上的纠纷埋 下了隐患。 ( 干扰系数与内耗效应。 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于技术 $) 创新主体受到的技术创新内外环境的作用力,其大小以合 力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先不考虑其他环境因素, 只考虑“ 双 主体” 的内环境作用力( 和技术市场因素这个外环境作 %、 &) 用力( 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把技术创新环境的总作用力 ’) ( 表示为: 我们 () !()!%*!&*!’。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还需要把“ 双主体” 之间内外环境因素的干扰力考虑进去。 所以, 需要加入干扰系数。 干扰越大, 系数值越大, 则作用合 力越小; 反之, 则相对越大。内环境作用力的干扰系数的大 小取决于“ 双主体” 之间内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认可程度, 故 而系数成对出现( 。外环境作用力的干扰系数取决 +,-./,#) 于技术市场因素的作用, 在技术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 有正 相应地, 技术创 作用也会有反作用, 故而系数 0 取值 +,0,!。 新环境的总作用力重新表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