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药物的分类
糖尿病用药指南

糖尿病用药指南一、糖尿病药物的分类1、双胍类双胍类药物是治疗 2 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常见的有二甲双胍。
它主要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来降低血糖。
这类药物不会导致体重增加,甚至可能减轻体重,特别适用于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患者。
2、磺脲类磺脲类药物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常见的有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
适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但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低血糖。
3、格列奈类格列奈类药物也是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但作用更快、更短,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适用于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低血糖风险相对较低。
4、α糖苷酶抑制剂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来降低餐后血糖,常见的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腹胀、排气增多等。
5、噻唑烷二酮类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改善血糖控制,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但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和水肿等不良反应。
6、 DPP-4 抑制剂DPP-4 抑制剂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 的活性,提高内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IP)的水平,发挥降糖作用,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等。
低血糖风险小,对体重影响中性。
7、 GLP-1 受体激动剂GLP-1 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 GLP-1 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能延缓胃排空,减少食欲,如利拉鲁肽、艾塞那肽等。
可有效降低血糖,减轻体重,并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8、 SGLT-2 抑制剂SGLT-2 抑制剂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排泄来降低血糖,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
还有一定的减重和降压作用,对心血管也有益处。
二、药物的选择选择糖尿病药物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血糖水平、胰岛功能、合并疾病、药物副作用等因素。
1、对于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没有明显的并发症,且体重超重或肥胖,首选二甲双胍。
糖尿病治疗的口服降糖药有五类

糖尿病治疗的口服降糖药有五类::一、磺脲类:适用于II型糖尿病,消瘦的患者1.D860(甲糖宁,甲苯磺丁脲)2. 格列本(苯)脲 (优降糖)3.消渴丸4. 格列吡嗪 (美吡哒、优哒灵美、迪沙、依必达、瑞易宁等)5. 格列齐特 (达美康)6. 瑞易宁(格列吡嗪控释片)7.*** 格列喹酮 (糖适平 )8. *** 格列美脲(迪北、万苏平、圣平、伊瑞、亚莫利):二、双胍类:适用于II型、肥胖的患者1.降糖灵(苯乙双胍)2.降糖片3.盐酸二甲双胍片三、苯甲酸衍生物(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适应于基础血糖正常的患者1. *** 瑞格列奈 (诺和龙,孚来迪)2. 那格列奈 (唐力、唐瑞、万苏欣)四、α-糖苷酶抑制剂:适用于饭后血糖高1. *** 拜唐苹(平)(阿卡波糖,Acarbose、卡搏平、倍欣)2. 伏格列波糖五、噻唑烷二酮类(格列酮类):适合肥胖患者1.罗格列酮(文迪雅)2. 吡格列酮(曲格列酮)(艾汀)------------其中,格列美脲、阿卡波糖(拜糖平)、罗格列酮(文迪雅)、吡格列酮和瑞格列奈进入市场较晚,但它们由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而被称为“五朵金花”,其对应产品的代表品牌分别是亚莫利(万苏平,迪北...))、拜糖平、文迪雅、艾汀、诺和龙(孚来迪)。
================================================一、磺脲类:适用于II型糖尿病,不胖的患者如果你是II型糖尿病,不胖的人,医生一定会首选黄脲类的药给你用,一般的讲,我们用黄脲类的药只用其中的一种,不可能用两种同样的黄脲类的药用在你一个人身上,你又用优降糖,又用美吡达是不对的,就用黄脲病类里一种药,而且开始用药都是用小量的开始,因为黄脲类的药能够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分泌多了以后,假如你血糖本身不太高,它可以引起低血糖,低血糖以后呢有症状不说有时候还有危险,所以开始小量,然后监测血糖,控制要是不理想,慢慢加量,所以这是黄脲类的用药是这样一个用药原则,朋友们要知道黄脲类用药一般是在饭前半小时用药,适合于不胖的人用。
糖尿病药物分类汇总和归纳

糖尿病药物分类汇总和归纳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患者。
针对糖尿病的治疗,药物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
本文将对糖尿病药物进行分类汇总和归纳,以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药物。
一、胰岛素类药物胰岛素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
它们直接补充胰岛素,帮助降低血糖水平。
根据作用机制和来源不同,胰岛素类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快速作用型胰岛素快速作用型胰岛素的作用快速,可以在进餐前或进餐时注射,以提供及时的胰岛素供给。
常见的快速作用型胰岛素药物有胰岛素亚切、胰岛素利素等。
2. 中速作用型胰岛素中速作用型胰岛素的作用相对较慢,可以在进餐前30分钟到1小时注射,以抑制餐后高血糖。
常见的中速作用型胰岛素药物有胰岛素吲哚菁、胰岛素维达等。
3. 长效型胰岛素长效型胰岛素的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可以提供持续胰岛素供给,帮助控制空腹和夜间血糖。
常见的长效型胰岛素药物有胰岛素格列齐特、胰岛素劳拉等。
4. 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促泌剂的作用机制是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常见的胰岛素促泌剂药物有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等。
二、口服降糖药物口服降糖药物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不同的机制降低血糖水平。
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口服降糖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双胍类药物双胍类药物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常用药物,通过抑制肝葡萄糖生成和增加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降低血糖水平。
常见的双胍类药物有二甲双胍、格列本脲等。
2.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减少血糖升高的速度。
常见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药物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
3.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模拟自然GLP-1的作用,促使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降低血糖水平。
常见的GLP-1受体激动剂药物有西格列汀、阿利塞普等。
4. 胰岛素抵抗改善药物胰岛素抵抗改善药物通过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降低血糖水平。
糖尿病药物的分类

常用降糖药分类及功效(四类五系)1.促胰岛素分泌剂类药物有两大类:磺脲类药物和非磺脲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的主要品种有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格列系”。
它们适用于那些不肥胖,且胰岛β细胞尚有一定储备功能的Ⅱ型糖尿病患者。
本类药物起效慢,一般在餐前半小时服用;药物作用时间长,降糖作用强,均易引起低血糖反应,一般不推荐给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服用。
非磺脲类药物的主要品种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格列奈系”。
这类药物属于超短效药物,适用于那些进食时间不规律伴餐后高血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
对于胰岛功能完全破坏或磺脲类药物失效的患者,本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不理想,低血糖反应相对于磺脲类的少。
2.双胍类降糖药物。
双胍类降糖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主要品种有盐酸二甲双胍等“双胍系”,它主要是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并增加胰岛素在外周组织(如肌肉)的敏感性。
单独使用本类药物不会引起低血糖,但可引起胃肠系统的不适感而减少食欲,从而可降低体重。
这类药物适用于食欲较亢进,尤其适合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应于餐前服用。
胃肠反应较大的,可于餐中或餐后服用,但效果有所折扣。
苯乙双胍因易诱发乳酸性酸中毒,已逐渐被淘汰。
3.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
主要品种有阿卡波糖(又名卡博平)、伏格列波糖(又名拜糖平)等“波糖系”,尤其适于仅餐后血糖高者,可单独也可与磺脲类、双胍类及胰岛素合用。
这类药物应于吃第一口饭时服用,同饭一起嚼服。
单独使用本类药物不会引起低血糖,但服药早期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腹胀、轻度腹泻和排气增多等反应,如先用小剂量,逐步加量,2~3周后,腹胀的症状即可好转或消失。
4.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
主要品种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列酮系”,主要增强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延缓糖尿病的进展。
起效一般较慢。
这类药物服用时间固定(每日1次),单独使用时不会引起低血糖,对肝脏有不良影响,患者在服药期间必须定期检查肝功能。
糖尿病药物分类及代表药物

糖尿病药物分类及代表药物文章目录*一、糖尿病药物分类及代表药物*二、口服降糖药的6大误区*三、糖尿病患者六大禁忌药糖尿病药物分类及代表药物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还是一种终身疾病,很难彻底治愈。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的胰岛素绝对缺乏或相对不足,或是该物质本身质量及其他原因造成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而引起的以糖代谢为主的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混乱的一种综合病症。
那么糖尿病有哪些治疗药物呢?1、磺脲类药物常见药物:达美康、优降糖、美吡达、糖适平。
作用机理:磺脲类药物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口服降糖药物,它是通过与β-细胞表面特异受体的相互作用,刺激胰岛素分泌,当细胞外液中葡萄糖浓度上升时,胰岛β-细胞内 ATP/ADP比值上升,细胞膜上K+通道关闭,细胞膜去极化,Ca+ +通道开放,Ca+ +内流并启动胰岛素β-细胞释放胰岛素。
2、双胍类药物常见药物:美迪康、格华止、迪化糖锭。
作用机理:二甲双胍类药物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能减少肝糖的输出,增强周围葡萄糖的摄取,减少脂肪酸氧化和增加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不刺激内源胰岛素分泌,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不仅可降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还可使HbA1c进一步降低,并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用量。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常见药物:如拜糖苹、倍欣等。
作用机理:α-葡萄糖苷酶是一种能使不被吸收的复合碳水化合物分解成小肠可吸收的单糖,而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则通过抑制该酶作用,而延迟或减少餐后血糖升高。
4、胰岛素分类: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胰岛素。
作用机理: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
外源性胰岛素主要用来糖尿病治疗,糖尿病患者早期使用胰岛素和超强抗氧化剂如(注射用硫辛酸、口服虾青素等)有望出现较长时间的蜜月期。
口服降糖药的6大误区1、胰岛素依靠型糖尿病病人不宜单用口服降糖药,当然双胍类降糖药及拜糖平与胰岛素合用还是很有效的。
2、糖尿病孕妇应一律停用口服降糖药,以免目前血糖控制不佳,同时引起胎儿发育有异常。
糖尿病降糖药分类2024

引言概述:糖尿病是一种长期的代谢性疾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升高,需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以及药物治疗来降低血糖水平。
其中,糖尿病降糖药是糖尿病患者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糖尿病降糖药的分类,为患者选择适合的降糖药提供参考。
正文内容:一、胰岛素增敏剂1.双胍类药物:双胍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胰岛素增敏剂,如二甲双胍、格列本脲等。
它们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合成、减少胰岛素抵抗和提高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2.呋塞胺类药物:呋塞胺类药物通过抑制小肠内的糖和脂肪的吸收,减少胃肠蠕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够抑制肠道内的葡萄糖吸收,从而使餐后血糖上升的幅度减小。
常见的药物包括阿卡波糖、伊纳卡糖等。
二、胰岛素分泌促进剂1.磺脲类药物:磺脲类药物可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如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等。
它们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患者。
2.胰岛素促分泌素样药物:这类药物模拟胰岛素促分泌素的作用,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
常用的药物包括普拉格列特等。
三、胰岛素替代治疗1.快速作用型胰岛素:快速作用型胰岛素注射剂适用于临时升高血糖的情况,如餐后高血糖、运动后血糖升高等。
2.中作用型胰岛素:中作用型胰岛素注射剂适用于长效或多次剂量胰岛素替代治疗,如罗麦来胰岛二、人胰岛素。
四、肠道抑制糖吸收药1.菊粉酯类药物:菊粉酯类药物能够阻断小肠内尤其是空肠内的葡萄糖的吸收,从而减少胰岛素的需求。
2.肠道激素类药物:肠道激素类药物通过调节肠道葡萄糖的吸收来控制血糖水平。
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肠促胰岛素样肽等。
五、其他降糖药1.脂肪酸类药物:脂肪酸类药物通过调节脂肪代谢来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如他格列奈等。
2.硫脲类药物:硫脲类药物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合成以及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降低血糖,如格列吡嗪等。
总结:糖尿病降糖药的分类有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分泌促进剂、胰岛素替代治疗、肠道抑制糖吸收药和其他降糖药等。
糖尿病治疗药物:控制血糖的良药

糖尿病治疗药物:控制血糖的良药一、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患者人数已超过4亿。
在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种类、作用机制、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
二、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分类糖尿病治疗药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包括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喹酮等)和非磺脲类药物(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
2.增强胰岛素作用的药物:包括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和胰岛素增敏剂(如吡格列酮、罗格列酮等)。
这类药物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
3.抑制肝糖原分解和糖原的药物: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
这类药物可以延缓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4.促进糖酵解和利用的药物: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
这类药物可以促进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
5.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包括短效、中效、长效和预混胰岛素等。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
三、糖尿病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1.促进胰岛素分泌:磺脲类药物通过抑制胰岛β细胞上的ATP敏感性钾通道,使细胞膜去极化,钙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从而刺激胰岛素分泌。
非磺脲类药物则通过激活胰岛β细胞上的受体,提高胰岛素分泌。
2.增强胰岛素作用:双胍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肝糖原分解和糖原,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降低血糖。
胰岛素增敏剂则通过激活肌肉和脂肪组织中的AMP激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3.抑制肝糖原分解和糖原:阿卡波糖等药物在小肠上段抑制α葡萄糖苷酶,延缓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4.促进糖酵解和利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通过激活肌肉和脂肪组织中的糖酵解途径,提高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
5.胰岛素及其类似物:胰岛素通过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内,降低血糖。
糖尿病药物分类

消化道反应
皮肤过敏反应
乳酸性酸中毒
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增加低血糖发生
噻唑烷二酮类(TZDs)
罗格列酮
吡格列酮
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
肥胖、胰岛素抵抗明显者
T1DM孕妇、哺乳期、儿童;心力衰竭、转氨酶升高、骨质疏松禁用;膀胱癌、血尿禁用吡格列酮
低血糖时进食双糖或淀粉类无效
糖尿病药物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GI)
阿卡波糖
伏格列波糖
米格列醇
抑制α葡萄糖苷酶从而延迟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
空腹血糖正常(或不太高)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和T1DM合用有助于降低餐后高血糖
肝、肾功能不全;胃肠功能紊乱、孕妇、哺乳期、儿童;T1DM不单独使用
胃肠道反应
单独使用不导致低血糖
药物
作用机制
适应症
禁忌症
不良反应
磺酰脲类(SUs)
格列本脲
格列齐特
格列美脲
主要作用为刺激β细胞分泌胰岛素;降糖作用的前提是机体尚保存相当数量(30%以上)有功能的β细胞
用于新诊断的T2DM非肥胖患者、用饮食和运动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
T1DM;有严重并发症或β细胞功能很差的T2DM;儿童糖尿病;孕妇;哺乳期;全胰切除术后;SUs过敏
低血糖反应;
体重增加;
皮肤过敏反应;
格列奈类
瑞格列奈
那格列奈
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
T2DM早期餐后高血糖或以餐后高血糖为主的老年患者
同SUs
低血糖反应;
体重增加
糖尿病常用药物及其副作用演示教学

糖尿病常用药物及其副作用糖尿病药物分类及副作用1.胰岛素:包括短效胰岛素、中长效胰岛素注射剂、胰岛素类似物、预混胰岛素等。
该类制剂主要适用于需要采用胰岛素来维持正常血糖水平患者的治疗2、格列奈类药物:常用的药物有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为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相降低餐后血糖,其特点为吸收快、起效快、作用时间短。
常见不良反应也是低血糖,但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磺脲类药物轻。
2.磺尿类药物:常用药物有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和格列美脲等。
磺尿类药物为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通过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
适宜不太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常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
3.双胍类药物:其作用机理为不促进胰岛素分泌,其降糖作用机理是促进组织无氧糖酵解,加强肌肉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同时抑制肝糖原的异生,减少葡萄糖的产生。
此外还可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
是肥胖糖尿病病人的一线药。
此类药物包括盐酸二甲双胍、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
4.复方制剂:格列本脲与盐酸二甲双胍、格列奇特与盐酸二甲双胍的复方制剂等。
这两种降糖药作用互补,可改善2型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
格列本脲通过促进胰腺β细胞的胰岛素释放来降低血糖,盐酸二甲双胍可改善2型糖尿病人的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性,同时减少肝糖生成,但无法刺激胰岛素分泌。
5.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一种具有高选择性PPARγ激动剂。
其作用机理为通过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而有效地控制血糖。
此类药物包括盐酸曲格列酮、马来酸罗格列酮、盐酸吡格列酮等。
6.磺酰脲类药物:其作用机理为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
磺酰脲类药物是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病人的一线治疗药物,所有的磺酰脲类药物均能引起低血糖。
此类药物包括格列苯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等。
常用糖尿病药物副作用1、磺脲类:如优降糖、美吡达、瑞易宁、达美康、糖适平、安多美等。
主要副作用是引起低血糖,少数病人会发生皮疹、多形性红斑、水肿,有一定的肝肾损害。
糖尿病口服药物的分类、使用及注意事项

1、口服降糖药物的分类和服用方法口服降糖类药有很多种。
目前,临床常用的品种按功能或作用可以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促进葡萄糖在周围组织细胞的代谢剂、抑制小肠吸收葡萄糖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生物利用度的胰岛素增敏剂共4大类。
由于作用原理、起效时间、代谢途径和需要与食物进行配合的时机不同,其服用方法大致如下:(1)促胰岛素分泌剂促胰岛素分泌类降糖药,包括磺脲和非磺脲两类。
其中,磺脲类代表药物有:优降糖、糖适平、达美康、美吡达、瑞易宁、亚莫利等。
非磺脲类代表药物目前仅有瑞格列奈和那格列耐。
它们共同的主要作用是能够刺激胰岛ß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
但是,如果用量不当或不能与饮食所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相配合,则可以引起低血糖。
由于它们进入人体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刺激胰岛ß细胞从而产生胰岛素。
因此,其最佳服的药时间为餐前30分钟。
各个成员之间的主要区别主要在于作用的强弱、时间的长短。
成员之间不宜联合使用。
在发展顺序方面:甲磺丁脲( tolbutamide )、氯磺丙脲( chlorpropamide )是第一代磺脲类代表药;格列苯脲( glibenclamide )、格列奇特( gliclazide )、格列吡嗪( glipizide )、格列喹酮( gliquidone )是第二代磺脲类代表药;第三代磺脲类代表药目前只有格列美脲( glimepiride 。
非磺脲类降糖药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促胰岛素分泌药。
在作用特点方面:糖适平、美比哒、瑞易宁(控释格列吡嗪)等作用时间较短,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优降糖、达美康、格列美脲等作用时间较长,可同时用于控制餐后和空腹血糖。
(2)促进葡萄糖在周围组织细胞的代谢剂本类药物不像磺脲类有一个庞大的“家族”,目前仅有双胍类一族,且只有苯乙双胍(降糖灵)二甲双胍(降糖片)两兄弟。
其中,前者由于容易引起乳酸性酸中毒,因而在某些国家已被禁用,我国目前也较少使用,需要时应比较慎重,剂量以较小为佳。
糖尿病药物分类及价格

糖尿病药物分类及价格
一、糖尿病药物分类及价格二、糖尿病口服药物的种类三、糖尿病的一些表现
糖尿病药物分类及价格1、磺酰脲类药物
其作用机理为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
但不增加胰岛素的合成。
对于有一定内生胰岛素分泌功能的病人才能奏效。
磺酰脲类药物是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病人的一线治疗药物,所有的磺酰脲类药物均能引起低血糖。
格列吡嗪:大概6~28元;格列齐特:大概7~80元;格列本脲:大概2~10元;格列美脲:大概10~100元;格列喹酮:大概35~80元。
2、二甲双胍类
其作用机理为不促进胰岛素分泌,其降糖作用机理是促进组织无氧糖酵解,加强肌肉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同时抑制肝糖原的异生,减少葡萄糖的产生。
此外还可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
主要有苯乙双胍:大概3.8元一瓶;二甲双胍:大概6~100元。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其作用机理为能通过肠内与寡糖竞争与α-糖苷酶结合,抑制小肠绒毛中参与碳水化合物降解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和双糖的分解和消化,延迟并减少在小肠上段葡萄糖的吸收,从而控制餐后血糖的升高。
阿卡波糖片:大概58~64元一盒;伏格列波糖片:大概78元一盒;米格列醇:大概83元一盒。
4、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其作用机理为通过增加胰岛素组织细胞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
糖尿病药物分类及机理

糖尿病药物分类及机理汇总抗糖尿病化学药物按效用机理分类,主要有:1.胰岛素及其类似物。
2.磺酰脲类(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吡嗪(瑞易宁)、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美脲(亚莫利))。
3.双胍类。
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拜唐苹(阿卡波糖);卡博平(阿卡波糖);倍欣(伏格列波糖);奥恬苹(米格列醇,))。
5.噻唑烷二酮衍有生命的物质(吡格列酮(艾汀片)、马来酸罗格列酮(文迪雅))。
6.促胰岛素分泌剂(瑞格列奈(诺和龙、普瑞丁)、⑵那格列奈(唐力、唐瑞)、(3)米格列奈)。
7.中成药七大类品种。
1.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TZDs) 是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一类新药。
该类药物与体受体结合后激活,从而改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和高糖血症代紊乱,与此同时,这一类药物在降血压、调节脂质代、抑制炎症反映、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对肾脏的保护方面也预示了效用。
最先开发成功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环格列酮、恩格列酮和曲格列酮。
在药效较低、严重不良反映及肝毒性的影响下,这些药物逐渐被淘汰或撤市。
今朝临床使用的胰岛素增敏剂有日本武田的吡格列酮,兰素史克的马来酸罗格列酮。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独特的地方是能较着增强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使成为事实对血糖的长期控制,以此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危险。
因为其同时具有出色的耐受性与平安性,因此具有延缓糖尿病进展的潜力。
在这一巨大的应用前景的影响下,外洋对噻唑烷二酮系列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远未停顿,正待上市的药物有英国兰素史克公司研制的法格列酮(Farglitazar)和日本武田制药研制的达格列酮(Darglitazoan)。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一个不变增长的大类,2003年占抗糖尿病药物市场的比重为3.53%,2004年为4.08%,2005年增长到4.52%。
国产罗格列酮对原研药攻势甚猛罗格列酮是兰素史克公司开发上市的品种, 1999年5月25日经FDA审查核定后在美国上市,商品名为“Avandia〞、“安糖健〞。
糖尿病药物的分类

糖尿病药物的分类按作用机制分类:常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分类1.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制剂磺腺类降糖药(SUs)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2.促进外周组织增加葡萄糖利用的药物双服类(二甲双服)3.抑制肠道葡萄糖汲取的药物α-糖甘酶抑制剂4.胰岛素增敏剂(TZDs)睡哇烷二酮类,双服类1.1胰岛素促泌剂通过作用于胰岛B细胞膜受体,促使胰岛素释放,从而产生降糖效果, SUsSU是医治T2DM的主要药物之一。
餐时血糖调节剂新型降糖药一•那格列奈、瑞格列奈磺腺类药物的降糖机制胰腺内作用机制:促使β细胞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刺激胰腺β细胞释放胰岛素;胰腺外作用机制:增加外周葡萄糖利用,第1、2代可能继发于葡萄糖毒性作用的改善。
第三代亚莫利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1.1.2磺(K类药物适应症可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首选);老年患者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毗嗪、格列喳酮;轻一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喳酮;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一长效类药物(如格列本胭、格列美胭、格列齐特、格列吐嗪控释片)。
FPGVi3.9mmol/L、有较好的胰岛功能、新诊断糖尿病、胰岛细胞抗体(ICA)或谷氨酸脱酸酶抗体(GADA)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对磺胭药物反响良好。
1型糖尿病患者;妊娠糖尿病或其他特别类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有严峻肝肾功能异常者;对磺胭类降糖药物过敏者;在发生糖尿病急性合并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或并有严峻慢性合并症者;在有应激情况下,如有严峻创伤、大手术、严峻感染等。
1.1.4副作用低血糖:主要因素有高龄,饮酒,肝/肾疾病,多种药物相互作用。
体重增加其他不良反响:恶心,呕吐,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少,贫血,血小板减少,皮疹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影响缺血预适应。
1.2餐时血糖调节剂Repaglinide(瑞格列奈)Nateglinide(那格列奈)1.2.1适应症团正常体重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团不能使用二甲双服或胰岛素增敏剂的肥胖或超重患者;团不能固定进食时间的患者;团〃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
糖尿病药物剂量调整

糖尿病药物剂量调整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需要长期药物治疗。
药物剂量的调整对于病情控制至关重要,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控制血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糖尿病药物剂量调整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一、糖尿病药物的分类目前常用的糖尿病药物主要包括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两大类。
胰岛素可细分为快速作用型、中速作用型和长效作用型。
口服降糖药物可分为胰岛素增敏剂、促胰岛素分泌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和苯并噻唑二酮类等。
二、剂量调整的指导原则1. 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剂量: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测血糖水平,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药物剂量。
一般来说,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的目标范围内为宜。
2. 个体化治疗:剂量调整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生活方式进行个体化。
不同的患者对药物反应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 渐进式调整:剂量调整应缓慢进行,以避免过度降低血糖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一般情况下,每次调整剂量不宜超过10%。
三、胰岛素剂量调整1. 快速作用型胰岛素调整:快速作用型胰岛素主要用于餐前注射,通常根据餐前血糖水平来确定剂量。
如果血糖水平过高,剂量可适当增加。
2. 中速作用型胰岛素调整:中速作用型胰岛素一般用于早晨或晚上睡前注射,控制基础血糖。
根据空腹血糖水平调整剂量,如果空腹血糖高于目标范围,可适当提高剂量。
3. 长效作用型胰岛素调整:长效作用型胰岛素通常在晚上注射,以维持血糖稳定。
根据夜间空腹血糖水平来调整剂量,如夜间血糖偏高,可适度增加剂量。
四、口服降糖药物剂量调整1. 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降低血糖,剂量调整可根据空腹血糖水平来进行。
如果药物剂量不能满足血糖控制需求,可适当增加剂量或调整给药时间。
2. 促胰岛素分泌剂:促胰岛素分泌剂能够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剂量调整可以根据血糖监测结果来进行。
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可适当增加剂量。
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延缓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来减少血糖升高。
糖尿病的常用药物总结

糖尿病的常用药物总结:一,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和非磺脲类)。
磺脲类: 1. 1第一代为甲磺丁脲,D860,因其副作用多已趋淘汰。
主要副作用是低血糖,且有肝损害和加重黄胆。
2. 第二代主要有:优降糖、达美康、美比达、糖适平。
只有优降糖发生低血糖的机会多,其它不多,副作用也比第一代少。
受其他药物的影响也较小。
并且都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3. 第三代,近年才出现的,格列美脲(亚莫利或万苏平或安尼平)。
为长效制剂,一天只服一次。
优降糖(格列本脲):该药具有剂量小、作用快、疗效高、药效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服药后15-20分钟开始发挥降糖作用,2-6小时达到血浆高峰浓度,此后逐渐下降,半衰期为10-16小时,虽然半衰不是很长,但因为药物可与β细胞结合,缓慢释放,故作用时间要维持24小时。
此药在肝内代谢,其代谢产物经胆汁和肾脏排出者各占50%。
一般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防低血糖的发生,小剂量治疗以早餐前半小时一次服药为宜,根据血糖调整剂量,极量为每日15mg,超过7.5mg者,以早、晚餐前口服为宜。
主要副作用为:为低血糖。
因为要经肝脏和肾脏排泄。
肝、肾功能不全的要慎用。
还有是严重冠心病人也要慎用,因为其可以阻断心脏的缺血预适应作用。
(比如:慢性的严重贫血和慢性的严重低血糖。
这类病人虽然病情很重,但他能适应)达美康(格列齐特):口服吸收迅速,3-4小时血中浓度达高峰。
半衰期为10-12小时。
经肝脏代谢后约60-70%从肾脏排泄,10-20%从胃肠道排泄。
遇肾功能衰竭或老年人肾脏功能衰退时,半衰期延长,排出缓慢。
该药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显著),还有调血脂和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
初始量为40-80mg,每日1-2次服用,一般为餐前30分钟服用。
以后可以改为80mg,每日1-3次,最大量为320mg.。
副作用少。
美吡达(格列吡嗪):此药优点有吸收迅速,降糖作用显著(尢其对降餐后高血糖),产生低血糖危险少等。
糖尿病药物分类及应用

糖尿病药物分类及应用
一、糖尿病药物分类及应用二、糖尿病患者服用降糖药须知的三个技巧三、糖尿病常见药物的副作用
糖尿病药物分类及应用1、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一:磺脲类药物
1.1、常见药物:达美康、优降糖、美吡达、糖适平
1.2、作用机理:磺脲类药物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口服降糖药物,它是通过与β-细胞表面特异受体的相互作用,刺激胰岛素分泌,当细胞外液中葡萄糖浓度上升时,胰岛β-细胞内ATP/ADP比值上升,细胞膜上K+通道关闭,细胞膜去极化,Ca++通道开放,Ca++内流并启动胰岛素β-细胞释放胰岛素。
2、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二:双胍类药物
2.1、常见药物:美迪康、格华止、迪化糖锭
2.2、作用机理:二甲双胍类药物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能减少肝糖的输出,增强周围葡萄糖的摄取,减少脂肪酸氧化和增加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不刺激内源胰岛素分泌,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不仅可降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还可使HbA1c进一步降低,并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用量。
3、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3.1、种类: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本品可用于Ⅰ型、Ⅱ型糖尿病病人,可改善糖尿病病人餐后的高血糖。
服用期间可出现腹胀,偶见过敏。
3.2、副作用:消化道反应,结肠部位未被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经细菌发酵导致腹胀、腹痛、腹泻。
4、糖尿病如何合理用药。
六大类口服降糖药课件

促进葡萄糖利用,抑制肝糖原 分解。
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二甲双胍
α-糖苷酶抑制 延缓葡萄糖吸收,控制餐后血 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
剂类
糖。
列醇
12
类别 二代磺脲类促泌剂
代表药物 格列本脲
格列齐特 格列吡嗪 格列喹酮
三代磺脲类促泌剂 格列美脲
口服降糖药按作用机理分类
规格
作用机理
2.5mg
80mg 2.5mg 30mg 1mg
分病人会出现腹 泻。
用。
15
糖尿病药物按作用时间分类
根据作用时间,口服药可分为: 短效(桔色)、中效(深红)、长效(红)、超短
效(黄色)、超长效(蓝色)、
特别提示: 所有的降糖药,不论长效短效,对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有改善,只是侧重点不
同
16
糖尿病口服药
超短效药物: 以控制餐后血糖为主; 作用时间: 约2-4小时,每天3次; 代表药物: 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钙、
其半衰期不足2分钟。
7
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的分类
胰岛素增敏剂
主要作用
增加胰岛素受体的“亲和力” 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改善胰岛素抵抗 需2-3周明显见效, 但作用持久
适用对象
各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者 胰岛素抵抗较重者 经济条件较好者
类别
代表药物
不良反应
禁忌症
胰岛素增敏 剂 噻唑烷二
酮类
罗格列酮
1、所有1型糖尿病人;
2、伴随或不伴昏迷的糖尿病酮症酸
中毒患者;
易致低血糖,但发生 3、12岁以下儿童;
率很低且程度较轻。 4、严重肾功能或肝功能不权者;
5、与CYP3A4抑制剂合并治疗;
糖尿病药

亚莫利、圣平、圣唐平、普唐苹、万苏平、迪北、伊瑞、佳和洛、力贻苹、安尼平、糖酥、阿迈瑞
苯甲磺酸衍生物类(格列奈)
瑞格列奈
诺和龙、孚莱迪
短效,促进胰腺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其在胰岛细胞的作用位点和磺脲类的不同
低血糖、胃肠道反应、肝酶系统异常、过敏、偶见视觉异常
餐前或餐时服用
那格列奈
唐力、唐瑞
葡萄糖甘酶抑制剂
⑤其他:可加强酒精作用、头痛、头晕、嗜睡、肌肉软弱、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
餐前30分钟服用
格列本脲
优降糖、格列赫素、达安辽、达安宁、消渴丸
格列齐特
达美康、甲磺吡脲、来克胰、列克
氨磺丙脲
醋磺己脲
乙酸磺环己脲
格列波脲
克糖利、克糖脲、甲磺冰脲
格列喹酮
糖适平、糖肾平、克罗龙
格列吡嗪
美吡达、瑞易宁控释片、糖贝克控释片、迪沙片、吡磺环己脲、秦苏、优哒灵、安达、美迪宝、利糖妥、麦林格、灭糖灵、灭特尼
消化道损害、乳酸性酸中毒、过敏、体重减轻、减少维生素B12吸收
餐中或餐后即服
二甲双胍
美迪康、格华止、迪化糖锭、甲福明、降糖片、君力达、陪顺(缓释片)德艾缓释片、糖泌呋肠溶片
复方二甲双胍
格列苯脲和二甲双胍(可瑞特)、格列吡嗪和二甲双胍、吡割裂酮和二甲双胍、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文达敏)
胰岛素增敏剂
罗格列酮
阿卡波糖
拜唐苹、卡博平
抑制小肠中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延缓糖的吸收
过敏、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消化吸收障碍
第一口饭时嚼服
伏格列波糖
倍欣
胰岛素增敏剂
双胍类
苯乙双胍
降糖灵、苯乙福明、盐酸苯乙双胍
在小肠抑制葡萄糖的吸收、增敏、抑制食欲、抑制肝糖原异生作用,降低肝糖输出、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和贮存,降低血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糖药(一)
按给药方式分类:
1.胰岛素
2.口服降糖药主要有5类:
磺脲类
第一代磺脲类:甲磺丁脲(tolbutamide)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
第二代磺脲类:格列苯脲(glibenclamide)格列齐特(gliclazide)
格列吡嗪(glipizide)格列喹酮(gliquidone)
第三代磺脲类:格列美脲(glimepiride)
双胍类
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
餐时血糖调节剂
一、胰岛素
1胰岛素分类
1.1.超短效胰岛素:有优泌乐(赖脯胰岛素)和诺和锐(门冬胰岛素)等。
本品注射后10~20分钟起效,40分钟为作用高峰,作用持续时间3~5小时,可餐前注射。
1.2.短效胰岛素:有猪和人胰岛素两种。
诺和灵R、优泌林R和甘舒霖R为人胰岛素。
本品注射后30分钟开始作用,持续5~7小时,可用于皮下、肌肉注射及静脉点滴,一般在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
1.3.中效胰岛素:有诺和灵N,优泌林N和甘舒霖N。
本品注射后3小时起效,6~8小时为作用高峰,持续时间为14~16小时。
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注射的剂量有关。
中效胰岛素可以和短效胰岛素混合注射,亦可以单独使用。
中效胰岛素每日注射一次或两次,应根据病情决定。
皮下或肌肉注射,但不可静脉点滴。
中效胰岛素是混悬液,抽取前应摇匀。
1.4.长效胰岛素(包括鱼精蛋白锌胰岛素):如来得时(甘精胰岛素)、诺和平(地特胰岛素),本品一般为每日傍晚注射,起效时间为1.5小时,作用可平稳保持22小时左右,且不易发生夜间低血糖,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亦较少;国产长效胰岛素是鱼精蛋白锌猪胰岛素,早已在临床使用。
本品注射后4小时开始起效,8~12小时为作用高峰,持续时间约24小时,其缺点是药物吸收差,药效不稳定。
长效胰岛素一般不单用,常与短效胰岛素合用,不可作静脉点滴。
1.5.预混胰岛素:是将短效与中效胰岛素按不同比例(30/70/、50/50、70/30)预先混合的胰岛素制剂,如诺和灵30R为30%诺和灵R与70%诺和灵N预先混合的胰岛素。
选择30/70或50/50、70/30是根据病人早餐后及午餐后血糖水平来决定早餐前一次剂量皮下注射;根据病人晚餐后及次日凌晨血糖水平来决定晚餐前皮下注射剂量。
2胰岛素药理作用
(1)对代谢的影响
①糖代谢: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的降血糖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激素。
②脂肪代谢:促进肝脏合成脂肪酸,抑制脂肪的分解,减少脂肪酸和酮体的生成。
③蛋白质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
(2)促细胞生长作用: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结合,发挥促细胞生长作用
3作用机制
胰岛素+胰岛素受体α亚单位→酪氨酸蛋白激酶→→→第二信使(磷脂肌醇系统)→细胞效应
4 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
⏹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
⏹对合理的饮食治疗和口服降糖药治疗后血糖仍然未达标的Ⅱ型糖尿病患者。
⏹严重并发症、围手术期及感染应激等。
⏹对难以分型的消瘦患者,均可使用胰岛素治疗。
5胰岛素的副作用
⏹低血糖反应:多见于胰岛素剂量过大;未按时进餐;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
⏹皮下脂肪营养不良
⏹胰岛素过敏
⏹高胰岛素血症
⏹胰岛素抗药性
⏹胰岛素水肿
⏹屈光不正
⏹体重增加
按作用机制分类:
常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分类
1. 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制剂:磺脲类降糖药(SUs)
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2. 促进外周组织增加葡萄糖利用的药物:双胍类(二甲双胍)
3. 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的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
4. 胰岛素增敏剂(TZDs):噻唑烷二酮类,双胍类
1. 1 胰岛素促泌剂
➢通过作用于胰岛β细胞膜受体,促使胰岛素释放,从而产生降糖效果,
➢SUs:治疗T2DM的主要药物之一。
➢餐时血糖调节剂:新型降糖药----那格列奈、瑞格列奈
1.1.1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机制
➢胰腺内作用机制:促使β细胞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刺激胰腺β细胞释
放
胰岛素;
➢胰腺外作用机制:增加外周葡萄糖利用,第1、2代可能继发于葡萄糖毒性作用
的改善。
第三代亚莫利可增加胰岛素
1.1.2磺脲类药物适应症
➢可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首选);
➢老年患者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
➢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
➢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控释片)。
➢FPG<13.9mmol/L、有较好的胰岛功能、新诊断糖尿病、胰岛细胞抗体(ICA)或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对磺脲药物反应良好。
1.1.3禁忌症
➢1型糖尿病患者;
➢妊娠糖尿病或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
➢对磺脲类降糖药物过敏者;
➢在发生糖尿病急性合并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或并有严重慢性合并症者;➢在有应激情况下,如有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等。
1.1.4副作用
➢低血糖:主要因素有高龄,饮酒,肝/肾疾病,多种药物相互作用。
➢体重增加
➢其他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贫血,血小板减少,皮疹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影响缺血预适应。
1. 2餐时血糖调节剂
Repaglinide (瑞格列奈) Nateglinide (那格列奈)
1.2.1适应症
⏹正常体重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
⏹不能使用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增敏剂的肥胖或超重患者;
⏹不能固定进食时间的患者;
⏹“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
1.2.2副作用
➢耐受性良好,对血脂代谢无不良影响;
➢仅少数患者有轻度的副作用,头昏、头痛、上呼吸道感染、乏力、震颤、食欲增加,低血糖。
可增加体重;
➢低血糖发生率较SU低,且多在白天发生,而SU则趋于晚上发生。
2. 抑制肝葡萄糖生成的药物:双胍类药物
2. 1 作用机制
⏹抑制过多的内源性肝葡萄糖生成是二甲双胍降低血糖的主要机制,是改善肝
脏对胰岛素的抵抗,抑制糖异生的结果。
⏹改善周围组织(骨骼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摄
取和利用;
⏹减轻体重:可减少内脏和体内总的脂肪含量,主要是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
取的结果;
⏹其他:增加肠道利用葡萄糖、抑制脂肪酸氧化、延缓葡萄糖的吸收、改善血
脂异常。
2. 2适应症
➢2型糖尿病病人一线用药,肥胖者首选;
➢对糖耐量异常病人非常有效,有预防作用;
➢在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与磺脲类药联用以增强降糖效应;
➢1型糖尿病患者与胰岛素联用,可加强胰岛素作用,减少胰岛素剂量;
➢在不稳定型(脆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可使血糖波动性下降,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2. 3二甲双胍禁忌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用胰岛素治疗;
➢严重肝病(如肝硬化)、肾功能不全、慢性严重肺部疾病、心力衰竭、贫血、缺
氧、酗酒;感染、手术等应激情况。
➢妊娠期妇女;年龄>80岁;进食过少的患者。
➢有乳酸酸中毒史,明显的视网膜病。
➢由于抑制线粒体的氧化还原能力,二甲双胍不适用于线粒体糖尿病患者。
2. 4 二甲双胍在T2DM治疗中的作用
➢控制血糖:不增加体重,不产生低血糖,无高胰岛素血症
➢增加肝脏和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肝脏:降低空腹血糖
肌肉:帮助保持一整天的血糖水平
➢降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脂质异常,血凝异常,直接血管作用
3. 减少碳水化合物吸收的药物: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主要抑制α-淀粉酶,作用于大分子多糖的消化过程;
➢伏格波糖:选择性抑制双糖水解酶(麦芽糖酶、蔗糖酶)
➢米格列醇:同上
3. 1 作用机制
➢可逆性(竞争性)抑制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的α-糖苷酶,延缓其将淀粉、寡糖、
双糖分解为葡萄糖,从而减慢葡萄糖的吸收速度,使餐后血糖高峰低平,降低餐后血糖。
➢作用部位在小肠上段,持续约4~6小时。
➢对葡萄糖的吸收过程没有影响。
对空腹血糖无直接作用,但可通过降低餐后高血糖、减轻葡萄糖的毒性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而轻度降低空腹血糖。
3. 2适应症
➢空腹血糖在6.1~7.8 mmol•L-1、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是单独使用AGI最佳适应症
➢空腹、餐后血糖均升高的患者,可与其它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