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代表生平简介及最后归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一大代表生平简介及最后归宿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兴业路76号)召开。
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2人,他们是:上海小组的李达、李汉俊,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小组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小组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小组的陈公博,旅日小组的周佛海。
参加会议的还有武汉小组的包惠僧(他是在广州与陈独秀商谈工作期间,受陈个人委派参加会议的)。
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
当时,对党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李大钊、陈独秀因各在北京和广州,工作脱不开身,而没有出席大会。
共产国际派马林(荷兰人)和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俄国人)出席了会议。
以下是与会代表生平简介:
№1毛泽东(1893 ~1976)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 ~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 ~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 ~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 ~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 ~1959)。
№2何叔衡
何叔衡,字玉衡,学名瞻岵,湖南宁乡县杓子冲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18年加入新民学会。
1919年参加“驱张”运动。
1920年受聘在岳云中学任国文教员,同年冬同毛泽东等同志在长沙秘密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和毛泽东出席党的“一大”。
1921年至1927年,历任中共湘区委员会组织委员、湖南自修大学和湘江学校的负责人,并按党的指示,帮助组建国民党湖南省党部。
大革命失败后,去上海做地下工作。
1928年5月,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1930年7月回国,在上海任共产国际救济总会和中国济会主要领导人,1931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执委,并任中央政府工农检察部部长、内务部代理部长等职。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时被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
1935年2月,和瞿秋白、邓子恢等向闽西转移,在福建上杭遭敌人袭击,壮烈牺牲。
№3王尽美
王尽美生于1898年,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山东党组织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被推举为山东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
1920年3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后,被发展为外埠会员。
同年冬,与邓恩铭等人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出版《励新》半月刊。
1921年春,王尽美发起创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
7月,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山东区支部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部主任。
1922年1月,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7月,在上海出席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后被留在中央负责领导工人运动。
参与制订《劳动法大纲》,先后领导山海关、秦皇岛等地的罢工斗争,并为开滦五矿总同盟罢工指挥部的成员之一。
1922年11月,在山海关领导建立党的组织。
1923年2月,被反动当局逮捕,经工人营救获释。
后重回山东,主持山东党的全面工作。
1924年1月,参加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1月,任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
1925年1月,出席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2月,抱病组织青岛国民会议促成会,参与领导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
因长期积劳成疾,于1925年8月19日在青岛逝世,时年27岁。
№4董必武
董必武,原名贤琮,又名用威,字洁畲。
1886年出生于湖北黄安县城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跟随教私塾的父亲读书,18岁应试中秀才。
随后在家乡高等小学任教,1905年到武昌考入中学堂,接受近代教育,五年后毕业赴黄州任中学英文教员。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董必武赶赴武昌投奔军政府任秘书官,担任过同盟会湖北支部评议员,军政府总务科长。
1913年反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东京,入日本大学读法律。
当时孙中山建立的中华革命党只有几百人,董必武加入其中。
1915年潜回原籍组织反袁起义被捕,袁世凯死后出狱,回日本完成学业。
留学期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书籍,1917年回国后在武汉开办律师事务所并办学,成为湖北颇有些名气的教育家和律师。
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后,董必武的思想转向共产主义,翌年夏通过李汉俊与陈独秀为首的上海共产党小组接上关系,随即和陈潭秋等在武汉组织共产主义研究小组。
1921年7月,董必武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此时35岁,在代表中仅次于何叔衡为第二年长者。
“一大”后董必武返鄂,公开职业是主持武汉中学,并在湖北一师等校兼课。
他在校内秘密向学生进行革命教育,从而在省内发展了最早的一批党团员。
北伐军占领武汉后,董必武成为湖北省政府三常委之一,并兼农工厅长,积极组织农民运动讲习所并推动工人运动。
1927年7月武汉政府反共后,因他已遭通缉且目标太大,由党组织安排赴日本,再转往苏联学习。
1932年回国后进入江西苏区,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临时中央政府最高法院院长等职。
1934年董必武以近五十岁的年龄和体弱之躯参加长征,在干部休养连任党支部书记,其间拉着马尾巴爬过雪山,拄着拐棍走出了草地。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派他重返武汉,担任长江局常委,后迁往重庆和周恩来一起主持南方局工作。
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被缺席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
1947年从国统区撤回后,主管华北财政工作,翌年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担任过政务院副总理、政法委员会主任,领导过司法工作。
后因年岁已高,主要担负名誉性职务,1959年任国家副主席,“文革”中还代国家主席。
因惟有他与毛泽东在党内资格最老,受命主持党史编写,在极“左”环境中却难下笔。
他在毫无实权的情况下,洁身自律,应邀题词时总大书“群言堂”三字,种种心曲尽在不言中。
1975年4月2日,董老以89岁高龄因肝癌去世,病榻上的毛泽东闻讯连续几日伤感不已。
开天辟地一代英杰虽相继凋零,党的事业却后浪推前浪,不久神州巨变便足慰英灵。
№5陈潭秋
陈潭秋,1896年生,湖北黄冈人。
青年时代积极参加五四运动。
1920年秋,他和董必武等在武汉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出席党的一大。
此后,陈潭秋先后任中共安源地委委员、武昌地委书记、湖北区委组织部长、江西省委书记、江苏省委组织部长、满洲省委书记、江苏省委秘书长等职,领导各地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和兵运工作,为党的事业四处奔波。
1933年初夏,陈潭秋到中央苏区工作,任福建省委书记。
1934年1月,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政府粮食委员(即粮食部长)。
红军长征后,陈潭秋留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江西分局组织部长。
1935年8月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后参加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
1939年9月,陈潭秋奉命回国,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
他同新疆军阀盛世才进行了灵活巧妙的斗争。
当盛世才公开走上反苏反共道路后,1942年夏,党中央同意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员全部撤离。
陈潭秋把自己列入最后一批,表示:“只要还有一个同志,我就不能走。
”
1942年9月17日,陈潭秋被捕。
敌人对陈潭秋施以酷刑,逼迫他“脱党”。
陈潭秋拒不屈服。
1943年9月27日,陈潭秋被秘密杀害于狱中,时年47岁。
1945年6月,在党的七大上,中共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之一的陈潭秋当选为中央委员。
当时代表们并不知道,早在1年零9个月前,陈潭秋已告别了全党同志,在新疆被国民党杀害。
№6邓恩铭
1931年4月5日,在响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口号声和悲壮的国际歌声中,一位著名的共产党人在济南纬八路英勇就义。
这位烈士便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邓恩
铭。
邓恩铭,又名恩明,字仲尧,贵州荔波人,1901年生,水族。
1918年,倚靠在山东的亲戚资助,邓恩铭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
五四运动爆发后,邓恩铭积极参加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选为学生自治会领导人兼出版部部长,主编校报,组织学生参加罢课运动。
1920年11月,他与王尽美等组织励新学会,介绍俄国十月革命,抨击社会现状。
1921年春,邓恩铭参与发起建立济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同年7月,邓恩铭与王尽美代表山东共产党早期组织,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后回济南建立中共山东区支部,任支部委员。
1922年1月,邓恩铭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
同年底,邓恩铭赴青岛,创建党组织,先后任中共直属青岛支部书记、中共青岛市委书记。
大革命时期,邓恩铭先后领导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和青岛全市工人大罢工,组织成立青岛市各界联合会和市总工会。
1927年4月,邓恩铭赴武汉出席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回山东后,任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书记。
大革命失败后,邓恩铭辗转山东各地,领导党组织开展斗争。
1928年12月,邓恩铭在济南被捕。
在监狱中,邓恩铭领导其他党员组织越狱斗争。
反动派对他恨之入骨,残酷地将他杀害。
水族人民的好儿子———邓恩铭
董必武同志1961年8月21日在纪念王烬美的一首诗中写道:“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李达生于1890年10月,湖南永州人。
1919年五四运动后,致力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夏与陈独秀等人发起成立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并主编《共产党》月刊,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1921年2月起任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代书记。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1921年8月至1925年5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委员。
1921年9月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和革命丛书。
1922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同年11月应毛泽东邀请到长沙出任湖南自修大学校长,并主编自修大学机关刊物《新时代》。
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险恶环境中,他坚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阵地,成为卓有建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1937年5月在上海出版《社会学大纲》,被毛泽东誉为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号召党的高级干部学习此书。
建国后,长期担任武汉大学校长和中国哲学学会会长,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应用和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毛泽东曾当面称赞他是理论界的鲁迅。
1966年8月在武汉逝世。
李汉俊(1890—1927),湖北潜江人。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
早年留学日本,接受马克思主义。
回国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大力推进建党工作,为召开中共一大做出了卓越贡献。
1922年回武汉组织学生、工人开展革命活动。
1927年被反动军阀杀害,年仅37岁。
195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亲自签发了《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证书上写着:“李汉俊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
№9刘仁静
刘仁静(1902-1987)又名养初,后改名刘宇。
湖北应城人。
1919年在北京大学读书
时参加五四运动。
1920年春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之一。
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中,刘仁静是最年轻的一位,当时只有19岁。
作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是党在早期的重要领导骨干,曾在北大工作和学习。
1922年和邓中夏在北京创办《先驱》。
同年9月,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继又出席了少共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
1923年回国后,曾在上海担任过团的书记,后到北京主编《政治生活》。
1926年赴莫斯科列宁主义学院学习。
后参与托洛茨基派活动。
1929年回国后,即进行托派组织活动,1929年被开除出党。
1935年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抗日战争前出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
1951年后调到人民出版社工作。
1987年8月5日清晨刘仁静在北京街头散步时,被飞驰而来的一辆公共汽车撞倒。
由于颅骨破裂,当场遇难,终年85岁。
谁也没有料到,最后一位中共一大代表,是这样去世的。
№10张国涛
张国焘(1897 ~1979)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1938 年成为叛徒。
又名张特立,江西萍乡人。
1916年入北京大学,后来曾参加五四运动。
原为无政府主义者,后转信马克思主义。
1920年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局三个成员之一,兼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
1922 年初代表中共出席在俄国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见过列宁。
1923 年参与发动和领导京汉铁路大罢工。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四、五、六次代表大会上均被选为中央委员。
1924年1月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后举行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同年5月在北京被北洋军阀政府逮捕,叛变自首,出狱后隐瞒了叛变行为,任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委员、湖北省委书
记等职。
1927年5月当选中共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
国共合作破裂后他是中共五人中央常委成员之一,以中央代表身份去南昌,阻止南昌起义未逞,参加起义。
后去苏联,在对右倾错误作了自我批评之后,于1928年6月在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后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留在莫斯科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
1931年初回国后,被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中央派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会主席。
曾以“肃反”为名诬害许多正直的共产党人,并于1932 年和1935年在国民党军队压力下先后放弃了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
1935年6月率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四川省懋功(今为小金)与毛泽东率领的红军第一方面军会师后,任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他反对中共中央关于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定,且要求改组中共中央。
1935 年9月擅自率8 万红军南下,公开分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自行成立党中央。
由于中共中央的批评,朱德、刘伯承等的抵制,四方面军大多数指战员的不满,南下又遭到重大失败,1936 年6 月他被迫取消他所成立的党中央。
在同红二方面军会合后,红二方面军领导人任弼时、贺龙等坚持党中央北上方针,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
7 月初他才率领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
同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
1937年3月中共中央举行会议,清算了他的右倾分裂主义错误,继续让他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
1938年4 月初他只身逃离陕甘宁边区,经西安到武汉,脱党逃到国民党方面。
4月18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他的党籍。
1949 年移居香港,后转赴巴西和加拿大。
在他所写的《我的回忆》中,对自己在革命中所犯的错误进行辩解,自我吹嘘,并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了许多歪曲事实的叙述。
1979年12 月因病去世于多伦多。
№11周佛海
周佛海,湖南沅县陵县人,早年留学日本。
他曾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并代表日本小组出席过中共“一大”,1924年冬脱离共产党。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周佛海投靠蒋介石。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佛海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代理部长。
随着全国抗战的
呼声不断高涨,周佛海与汪精卫一伙组织“低调俱乐部”,与抗日唱反调,鼓吹“战必败,和未必大乱”的投降主义言论。
还与日本侵略者暗中勾结,进行谋求“和平”的勾当。
1938年12月,周佛海先于汪精卫等逃离重庆,经河内到香港。
之后,由香港潜入上海,开展卖国活动。
汪伪政权成立后,周佛海任财政部部长兼行政院副院长等重要职务。
1941年3月,汪精卫去日本治病期间,周佛海代行行政院长一职。
8月初,汪病情恶化,周佛海应日本政府之召抵达名古屋探视汪,并与陈璧君商谈人事调整问题。
后又抵东京,分别拜访日本首相、海相、陆相、军令部长、参谋总长等,讨论对重庆民政府的诱降及汪死后的人事安排问题。
汪精卫病死后,周佛海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
抗战胜利前夕,周佛海感到前途不妙,便暗中与国民党联络,寻求后路。
抗战胜利后,周佛海曾被蒋介石任命为军事委员会京沪杭行动总指挥,后改任“总司令”,负责维护京沪一带的治安和秩序,等待重庆国民党军队的到来。
他向蒋介石表示:“与其死在共产党之手,宁愿死于主席之前。
” 当国民党大批人马到达上海后,周佛海失去了利用价值。
1945年9月30日,周佛海等被押送重庆。
次年9月押到南京。
10月21日,南京高等法院第一法庭对周佛海进行公审。
11月7日,法庭以“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罪行,判处周佛海死刑。
周佛海被送往南京老虎桥监狱。
次年3月,蒋介石发布特令,以“响应反正”、“戴罪图功”,“以观后效”为由,将周佛海“减为无期徒刑”,免其一死。
1948年2月28日,周佛海在惨呼哀号之后,一命呜呼
№12陈公博
广东南海人。
1920年北京大学毕业。
回广州和谭平同创办《群报》。
1921年初参加广
州共产主义小组。
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3年被开除出党.1925年加入国民党,曾任广东省农业厅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政府实业部长等职。
因对蒋介石独揽大权不满,同汪精卫、顾孟余等到人于是1928年底在上海成立“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汪投敌,任汪伪政府立法院长,1944年汪死后,任伪国民政府主度兼行政院长,抗战胜利后逃亡日本,后被解回,1946年被处死。
另外一个特殊与会代表就是包惠僧
曾用名晦生,亦名一德,笔名栖梧老人,湖北黄冈人。
1917年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
1919年北京大学文学系肄业。
曾任《汉口新闻报》、《大汉报》、《公论日报》、《中西日报》等外勤记者。
1920年与董必武、陈潭秋组织武汉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一大”。
1922-1923年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江支部主任、中共北京区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共武汉支部书记等职。
1924年包惠僧以共产党员身份加入国民党,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党员训练班委员、铁甲车总队政治教官、滇军干部学校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等职。
次年参加广东革命政府东征。
1926年1月参加国民党“二大”。
后出任黄埔军校高级政治训练班主任、政治教官。
随北伐军抵达武汉,任新闻检查委员会主席、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筹备主任。
1927年1月调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四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大革命失败后脱离共产党。
1949年
11月从澳门回到北京,任内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国务院参事等职。
1979年7月2日在北京病逝。
著有《包惠僧回忆录》等。
13位代表的人生归宿可以归为五类。
其一,践约信念,奋斗终生:包括毛泽东、董必武、王尽美。
毛泽东参加"一大"期间虽然寡言深思,但他担任中共中央主席的时间超过了几任总书记的总和。
董老长期在党和国家重要领导岗位上工作,1975年去世。
王尽美从1923年至1925年担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积劳成疾,于1925年8月病逝。
其二,英勇献身,视死如归:包括何叔衡、邓恩铭和陈潭秋。
1935年,何叔衡在转移途中与敌人遭遇,壮烈牺牲。
邓恩铭1928年被捕入狱,1931年英勇牺牲。
陈潭秋1942年被新疆盛世才逮捕入狱,1943年被秘密屠杀。
其三,性格倔强,身离心仪:包括李达和李汉俊。
李达在上海机关工作时,多次和陈独秀、张国焘发生矛盾,于1923年夏愤然宣布脱党。
但李达从未放弃信仰,一如既往地从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
李汉俊也因与陈、张意见不合,逐渐脱离了党的活动,被开除党籍。
1927年12月,李汉俊被桂系军阀杀害。
其四,误入歧途,迷途知返:包括刘仁静和包惠僧。
刘仁静是"一大"最年轻的代表,1929年赴苏学习,回国途中拜会托洛斯基,从此开始成为党内的反对派,后在国民党政府任职,1950年回北京,1987年死于车祸。
包惠僧在1927年革命低潮时决定退党,后曾迫于生计在国民政府内政部任职,1949年回到北京,1979年病逝。
其五,投敌叛党,下场可耻:包括陈公博、周佛海和张国焘。
陈公博是"一大"代表中最先脱党的人物,抗战时期追随汪精卫卖国求荣,成为第二号汉奸,1946年被枪决。
周佛海1924年脱党,抗战期间投靠汪精卫成为大汉奸,1948年病死于南京监狱。
张国焘因为在参加"一大"时带来了李大钊的意见,会议推举他为主席,之后长期在党内担任要职;在长征途中和到达延安后,张国焘分裂中央的严重错误受到批判;1938年初,张叛党投靠蒋介石并当了军统特务;1949年后寓居香港,1979年客死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