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道德的关系(改)
道德与信仰的关系
道德与信仰的关系道德和信仰是人类文明的两个重要方面。
道德是社会规范,它是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和规范。
信仰是人类对于宇宙、生命等大问题的看法、态度和感受。
人们常常谈及道德和信仰,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却很少被深入地探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道德与信仰的关系。
一、道德为信仰奠定基础道德和伦理规范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
它强调的是人类在自己日常行为中的规范行为和准则。
而人们对于道德规范的遵守,源自于其内心对于善与恶的认知。
这种认知依赖于个体的信仰观念,也就是人们的精神信仰。
因此,道德和信仰是密切相关的。
在众多的信仰中,道德普遍被认为是它们的基础。
例如,亚伯拉罕三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都将“爱他人如爱己”作为信仰的核心。
同样地,在佛教思想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波罗蜜,可以说是佛教道德观之所以得到肯定的重要原因。
在儒家思想中,礼、义、廉、耻都是道德的基础,是人类作为社会动物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可以说,无论是哪个信仰,道德是信仰中最根本的部分。
二、信仰对道德产生影响信仰的观念深深地影响了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缺乏信仰的人越来越多。
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人的行为无法得到道德规范的约束。
然而,信仰依然对那些遵守社会准则和规范的人产生深刻的影响。
例如,无论佛教还是基督教,都教导人们要宽容、爱护他人。
这种教义能够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心,从而更好地遵守社会准则。
在此基础上,人们的行为才更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尊重。
信仰将思想价值观和行为价值观紧密连接在一起。
例如,基督徒所信奉的“十诫”对于道德行为的规范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信奉犹太教或伊斯兰教的人们也有类似的道德准则,这些准则被广泛地应用于对那些遵守这些准则的人实施教益。
三、道德对信仰产生影响道德观念对于信仰的发展和变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多地追随道德观念,而放弃一些旧信仰所包含的观念。
浅论宗教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浅论宗教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的一种意识形态。
宗教在社会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人们生活中各个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在宗教中也有自己的伦理道德标准,宗教与伦理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人一生下来便会与他人产生关系,在这个关系之中便有了伦理关系。
因而,在宗教中,信徒之间也有一定的伦理关系。
伦理,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宗教伦理是以宗教思想为指导的伦理行为,也可以说是宗教道德,信教人们的行为规范准则。
宗教主要是讲人与神的关系,那么宗教伦理就是建立在信仰神的基础上调节人与神的关系,其次调节人与人的关系。
所以这也是将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进而走向世俗伦理的过程。
一、宗教与伦理的关系宗教和伦理之间并不是发生学的关系,伦理是道德的起源,不是宗教产生了伦理,同理,也不是伦理产生了宗教。
对于道德的起源,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
中国儒家对此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说法被称为“法天说”,在《中庸》中提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也者,人之道也。
”意思是说,上天启示我们诚信是根本的德性,人类应该效法。
第二种称为“人性说”,在《孟子》中提到:“仁义礼智,非外所为,固有之也。
”就是说,仁义礼智这些德性不是由外物所产生的,而是人本身所固有的东西。
第三种说法是“社会需要说”。
在《礼记》荀子理论篇中讲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主要是说,道德礼法产生于社会的纷争。
在西方,主要以基督教为例,有“神奇道德伦”的说法,认为道德起源于神的契约,宗教是伦理之源,是宗教发生伦理。
在基督教看来,神的启示分为一般的启示和特别的启示。
一般的启示是对所有的人类来讲的,特别的启示是对教徒和信众来讲的,所以被称为是自然法与神奇法的启示。
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的关系
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的关系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的。
宗教信仰是人类对于神、神灵、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承诺,而道德观念则是人类根据自身信仰、价值观来判断和规范行为的准则。
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与互动。
本文将从宗教信仰对道德观念的塑造、道德观念对宗教信仰的影响两个方面探讨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的关系。
首先,宗教信仰对道德观念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宗教信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道德的指引和榜样。
在宗教的教诲和圣典中,人们可以找到许多道德准则和规范。
比如基督教中的十诫就是对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伊斯兰教中的五功则对穆斯林行为进行了规范。
宗教信仰告诉人们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公平正义。
它通过各种方式传递并深植于人们的心中,对道德观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道德观念对宗教信仰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道德观念是人们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判断行为的准则,而宗教信仰作为人们价值观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德观念的影响。
以佛教为例,佛教强调慈悲与智慧,鼓励人们追求克己奉公、利他利人的道德行为。
这种道德观念对佛教徒的宗教信仰产生了积极影响,使他们更加坚定地信仰佛教,并努力去追求道德的高尚。
不可否认的是,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演进,人们的观念和价值也在发生变化。
宗教信仰对道德观念的影响也会随之改变。
有时候,人们对道德的理解和认知已经超越了宗教的束缚,形成独立的道德观念。
这种情况下,宗教信仰与个人道德观念之间可能出现冲突与对立。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很可能会遵循自己的道德观念而违背宗教的教义。
尽管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但它们始终密不可分。
宗教信仰为人们提供了道德观念的来源和指引,而道德观念则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了宗教信仰。
宗教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人们根植于信仰的道德观念,而人们的道德准则也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启迪和影响。
在一个理想的社会中,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构建起一个和谐、进步、有信仰的社会。
宗教信仰与人类道德行为的关系
宗教信仰与人类道德行为的关系宗教信仰一直以来都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灵魂寄托,更是人们道德行为的重要来源。
宗教信仰从根本上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影响着我们对善恶、公正、真理以及社会责任的认识。
然而,宗教信仰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首先,宗教信仰作为一种道德的根源,给予了人们道德行为的动力和指引。
各大宗教普遍教导人们遵循善恶之道,遵守道德规范,尊重人权和社会公正。
例如,基督教教导人们爱他人如己,宽容包容;伊斯兰教强调正义与慈善;佛教提倡慈悲与舍己。
这些宗教教义对于社会和个人的道德观念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引导着人们向善行善,投身于公益和慈善活动。
其次,宗教信仰通过建立道德共同体,促进了人们的道德行为。
宗教团体为信仰者们提供了一个共同的道德框架和行为准则。
在这个框架下,信仰者们共享一种道德认同,通过相互交流和互相学习,不断培养和巩固良好的道德习惯。
宗教团体的共同活动,例如礼拜、祈祷和慈善事业,能够激发信徒的道德责任感,增强他们的道德行为。
然而,宗教信仰并非是道德行为的唯一来源。
人类的道德行为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灵感和激励,例如道义感、理性思考、社会规范等。
许多伟大的道德观念与行动,无论是历史上的人权运动、社会正义抗议还是当代关注环保和平等的倡议,都是由非宗教人士发起和推动的。
这表明道德行为可以超越宗教信仰,不仅受限于特定的宗教教义和信仰。
此外,宗教信仰的滥用也可能导致对道德行为的偏离。
虽然宗教信仰可以成为人们走向道德善行的动力,但一些极端宗教信仰也经常被滥用为制造暴力、仇恨以及歧视的借口。
历史上的宗教战争和恐怖主义事件就是鲜活的例证。
这种滥用宗教信仰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宗教本身所倡导的道德,也对社会和人类的道德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当今社会,宗教信仰与人类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许多人开始对宗教的信仰产生怀疑,并从其他渠道寻求道德的指引。
道德经对宗教和道德的关系
道德经对宗教和道德的关系作为一个资深学者,我对于道德经对宗教和道德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
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道德经对于宗教和道德的关系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首先,道德经并非一部宗教经典。
与佛教的《大乘起信论》、基督教的《圣经》等宗教经典不同,道德经并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内容。
它更多地关注于人类的道德行为和修养,强调个体的内在修炼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德经并不涉及神明的崇拜、教义的宣讲或者宗教仪式的规定,因此不具备宗教性质。
然而,道德经对于道德的探讨却与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
道德经中的“道”被视为宇宙的根本原则,是一种超越个体和宗教的普遍道德准则。
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的道德观念。
这与许多宗教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有着相似之处,例如佛教的慈悲、基督教的仁爱等。
道德经与宗教的关系还体现在其对于道德实践的引导作用上。
道德经强调自律和修养,提倡“无为而治”的境界,主张通过自身的修炼和内心的平静来达到道德境界。
这与宗教的道德实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宗教往往通过宗教仪式、祷告、忏悔等方式来引导信徒的道德行为,而道德经则通过修养自身的道德品质来达到道德的境界。
两者都强调个体的内在修炼和自我完善,追求道德的最高境界。
此外,道德经对于宗教和道德的关系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角度。
道德经中的“道”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自身的道德品质。
这与一些宗教强调的个体与神明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
宗教往往将个体的道德行为与神明的旨意联系在一起,强调个体对神明的顺从和敬畏。
而道德经则更加注重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完善,将道德行为看作是个体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道德经对于宗教和道德的关系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它并非一部宗教经典,而是一部关注个体修养和道德实践的哲学经典。
道德经通过强调个体的内在修炼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宗教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
伦理学中的宗教信仰与道德规范
伦理学中的宗教信仰与道德规范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研究,涉及到人类行为和价值判断的问题。
在伦理学领域中,宗教信仰与道德规范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宗教信仰对于塑造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道德规范也是许多宗教信仰的核心。
本文将介绍伦理学中宗教信仰与道德规范的关系,并探讨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宗教信仰对伦理观念的塑造宗教信仰是一种对超自然存在的信仰,它提供了一套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对人们的行为方式起到引导作用。
不同宗教对道德的要求和评价标准有所不同,但共同的是它们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例如,基督宗教教导人们要爱他人如同爱自己,伊斯兰教倡导施舍和援助弱者,佛教强调慈悲和不伤害他人。
这些宗教信仰中的道德规范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对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道德规范对宗教信仰的影响道德规范作为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也影响了宗教信仰的发展。
宗教组织需要根据社会的道德要求来规范信徒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例如,大多数宗教都谴责诚信的缺失、暴力和不公正行为。
这些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宗教信仰的发展,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然而,一些道德准则也可能受到宗教信徒或组织的解读和解释,导致不同宗教在特定道德问题上产生分歧。
三、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的个体因素宗教信仰对个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
宗教提供了一种信仰体系,为信徒们提供了道德的基础和行为的指南。
宗教信仰可以培养人们对善与恶的判断力,引导他们在人类行为的伦理准则下生活。
宗教信仰也强调个人内心的修养和良心的觉醒,对个人心灵的成长和价值觉醒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的社会因素除了个体因素,社会因素也对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的关系产生影响。
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会对宗教信仰产生塑造和影响。
在世俗化趋势盛行的社会,人们对宗教信仰的需求可能减少,而社会道德规范成为主导。
然而,宗教信仰仍然扎根于许多社会中,通过与道德规范的互动和影响,为社会提供一种基本的道德框架,成为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支撑。
道德与宗教
宗教与道德同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社会文化现场,与道德相比,宗教似 乎更加“高高在上”,离现实生活更远一些,但是他们同属于一定经济基础之 上的上层建筑, 是一定社会存在所规定的观念形态。
宗教与道德既有所区别,又紧密联系,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道德与宗教的关系
一、不同的宗教信仰适合不同的文化氛围, 在一定时期内, 有助于产生不 同的伦理道德
道德与宗教的关系
二、同一个宗教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道德主张—对待 世俗社会的态度。 基督教历史 犹太教 广义基督教 (耶稣)
天主教(16
世纪)
狭义基督教
道德与宗教的关系
三、同一个教派的各个教徒(包括神职人员)会有良芬不齐的各不相同 的伦理道德面貌。 绝大多数信徒抱着各种各样的动机和目的在那里虔诚祈祷, 也有极个别“ 信徒”甚至神职人员抱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干着秘密的勾当。 “监狱改革之父” 的约翰· 霍华德; 福音派领袖威廉· 韦伯福斯毕生从事废除奴隶贸易的事业
极端一神论的基督教, 产生于犹太教, 它的“祈祷” 、“ 悔改” 即可免罪的等等 信条, 适合于西方欧美国家的国情, 对这些国家的伦理道德产生重大影响
佛教产生于并适合于东方文化氛围, 对东方国家文化的发展和伦理道德的形成产 生一定影响。
犹太教是犹太人的民族宗教, 是犹太民族思想文化、社会风习等的宗教、信仰 ������ 化。犹太教直接就是犹太人的伦理道德。
Thank you
谢谢观赏
WPS OffBiblioteka ce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道德与宗教的关系
宗教: 是一种社会行为,包括指导思想(宗教信仰),组织(宗教组织, 教会),行动 (祭祀,礼仪),文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 乐)等方面内容。 道德: 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 人的行为,调整人 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 的总和。
宗教与道德的关系
宗教与道德的关系作者:黄家佳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12期【摘要】当前社会存在的宗教与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宗教与道德作为两种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生活与历史的发展,并能够对人们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
宗教与道德的关系错综复杂,二者相互区别与独立,又密切联系与影响。
道德与宗教之间的交互影响对整体与个体具有积极与消极的作用。
道德与宗教相互联系与需要,在形式与内容上达到更高层次的合一,指向在于构建人们的心灵的归宿,信念。
这种信念是感性与理性的合契,是人、天、地自由的合一。
【关键词】宗教;道德;关系;信念一、宗教与道德相互独立宗教与道德是相对独立的两种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条件的产物,并对现实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
从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看,道德产生的时间要早于宗教。
根据考古资料,原始宗教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而最原始的道德在最早人类群居生活时已经存在。
原始宗教就是在习俗性的道德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普里查德认为:原始人类对来自自然力量压迫的“约束力慢慢变成了宗教性的,渐渐地变成了鬼神式的,最终有的神灵担负起某些方面的道德职能——慢慢地,神不仅成为习俗的监护者乃至辩护人,而且甚至成为习俗的神圣创造者。
通过这种方式,原始的道德就获得了新的合乎时势的宗教权威和宗教约束力。
”①这样,道德被宗教化、神圣化,宗教信仰体系也囊括了道德内容,发挥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从知识与关注上,宗教与道德分属于不同的范畴,宗教的言语有自己的逻辑和系统,宗教所涉及重于人与神的关系,关注的是神的世界,但所述的内容在人间,表现为现存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德主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道德与社会规范与组织约定密不可分,贯穿于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以此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与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从个体内心与道德判断上,苏格拉底提出的游叙弗伦难题。
宗教与道德观念
宗教与道德观念在人类社会中,宗教和道德观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而且在社会建设、文化传承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宗教与道德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影响。
宗教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提供了一种信仰框架,帮助人们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
宗教里的各种仪式、祈祷和教义都体现了一种对上帝或超自然力量的尊敬和奉献。
宗教信仰往往教导人们秉持道德约束,去行善和遵循道德准则。
例如,基督教教导人们要爱护他人,宽容和谅解;佛教鼓励人们以慈悲和无私的心态对待他人。
宗教与道德的关系相互渗透,互为条件。
一方面,宗教信仰对道德的形成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宗教传统中的经文和教义经常涉及了人们应该如何行善和遵守道德的问题。
宗教领袖和圣经的教导,成为了道德观念在社会中广泛传播的媒介。
同时,宗教的信仰和仪式也加强了人们对道德行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人们往往会相信,只有遵循宗教教义和规范,才能得到上帝的祝福和保佑。
另一方面,道德观念也对宗教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认同的准则,它不仅来源于宗教的教导,更深根于人类共同的理性和良知。
人们通过道德观念来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以此作为行为的准则。
宗教组织和信仰往往会根据社会的道德价值来制定教义和规范,以满足人们对善恶的需求。
因此,道德观念为宗教提供了一个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基础。
宗教和道德的相互作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共同构建了社会的道德体系,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和相处方式。
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的教导都强调了关爱他人、协助弱者和维护公正的重要性。
通过对宗教和道德观念的学习与实践,人们能够提升自己的人格和品质,建设和谐的社会关系。
然而,宗教和道德观念也面临着一些潜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些人可能过于依赖于宗教的指导,而失去了自主性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他们可能会仅仅基于教义和传统,而不去做深入的思考和判断。
宗教与道德的关系(改)
六、如果没有宗教,道德是否可能?
一种观点认为:道德并不源于宗教,宗教不是道德的保证和基础(至少不 是唯一必须的),宗教和道德(至少在逻辑上)可以相互独立,道德具有不依 赖于宗教的独立性。其理由主要是:1、在人类历史上,是先有道德后有宗 教; 2、那些无神论者“他们的道德无论从哪一方面衡量都不逊色于无论 哪一种宗教的最虔诚的信徒”。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宗教是道德的来源、是道德的基础和保证、是道德得 以贯彻的动力和保证,道德依赖于宗教等等。道德离不开宗教———“哪 里没有信仰,哪里就没有道德”。其理由是: 1、宗教与道德本质上就是同 一的、同质的。 2、宗教是道德的基础与保证。3、道德需要宗教为其提 供合理性。
宗教和道德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各有自 己的界定,但彼此间又有联系,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社会功 能作用。
宗教既有劝善惩恶、维护社会道德和社会正常生活秩 序的某种积极作用,又有为剥削阶级统治服务、阻碍人类 文明进步的消极作用。因此,人们便从不同的视角看待 宗教的社会作用和道德功能问题,从而得出各自不同的认 识和结论。
宗教道德包括:人神之道、人际之道和自然之道三个层次, 以信仰的方式对道德担当和作为。宗教道德的归宿是信仰,具有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确立神的威信来维护世俗道德的 基本社会功能;
——胡昂.略论宗教道德问题[J].学术界,2009(7).
一、何为宗教道德?——宗教道德的特点
宗教道德以信仰的方式对道德进行担当和作为,并体现出一 些鲜明的特点:
道道德必然导致宗教且通过宗教道德将自身扩展到了德必然导致宗教且通过宗教道德将自身扩展到了人之外的一个有权威的道德立法者的理念在此立法人之外的一个有权威的道德立法者的理念在此立法者的理念中创世的宏基目的也是并且应该是人的终者的理念中创世的宏基目的也是并且应该是人的终极目的
宗教与道德教育教案
宗教与道德教育教案一、引言宗教和道德教育是人类社会高度关注的两个重要领域。
宗教作为一种信仰体系,致力于人类与神秘超越之间的联系,与道德教育密切相关。
本教案旨在探讨宗教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宗教融入到道德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全面的道德教育教学方案。
二、宗教与道德的关系宗教与道德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
宗教教育旨在培养人们的信仰、虔诚和宗教行为,而道德教育则致力于发展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道德行为规范。
宗教信仰能够为人们提供道德行为的指引和动力,而道德教育则能帮助人们理解、领会和实践宗教的核心价值观。
三、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产生背景1. 宗教教育的产生背景宗教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就已经存在,它满足了人们探索神秘、追求精神寄托的需求。
宗教教育包括了对宗教信仰、宗教历史、宗教仪式和宗教道德规范的教授和传承。
2. 道德教育的产生背景道德教育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伦理观念的形成密切相关。
道德教育不仅教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更加强人们对公共利益和互助共生的认识。
四、宗教与道德教育的融合1. 宗教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宗教教育能够为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参考。
宗教信仰中蕴含的神圣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通过学习宗教经典和故事,学生能够理解和体验宗教的道德意义,学会关爱他人、宽容与感恩。
2. 道德教育在宗教教育中的作用道德教育在宗教教育中起到指导和规范的作用。
宗教教育需要通过道德教育的方式传达宗教的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能够理解和遵循宗教信仰中的道德规范。
道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加深对宗教行为背后意义的理解。
五、宗教与道德教育的教学实践1.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针对宗教与道德教育的融合,可以设计对应的课程设置,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宗教与道德的关系。
2. 教师角色与教学策略教师在宗教与道德教育中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试论宗教与道德的起源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宗 教 和道德 的起源 , 从 发 生学 的角 度考 察 人 是 类 的宗 教 和道德 最 初 是在 什 么 时候 、什 么条件 下 、 适 应什 么 需要 而产 生 的 问题 。 这是 两个 非 常 复 杂 、 也 是学 术 界争议 最 多 的 问题 。 教 和道 德 都是 人 类 宗 特 有 的 精神 生 活 , 特 殊 的社 会 现象 , 属 于 意 识 是 都
于 海 艳 (9 4 )女 , 北 唐 山 人 , 17 一 , 河 河北 师 范 大 学2 o 级 硕 士 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 理学 原 理 。 o3 研 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 7
维普资讯
是 人 类认 识 主 观 世界 和客 观 世 界 的起 点 。这 种 认
维普资讯
2 0 年 9 月 06
河 北青 年管 理干 部学 院 学报
J u n lo b iYo t miitaie Ca r s Colg o r a f He e u h Ad nsr t d e l e v e
S p .0 6 et 0 2
同时 , 宗教 和道德 的起 源阶段 , 者之 间 又相 互作 用 , 互影 响 , 在 二 相 相互 支持 。
关键 诃 :宗教 ; 道德 ; 源 ; 系 起 联
中 图分 类 号 :B 2 B 8 ;9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 — 9 2 2 0 )3 0 5 - 3 0 8 5 1 (06 0 - 07 0 道德 是 先验 的 、是 人 心所 固有 的 “ 性 ” “ 理 、 良知 ” 、
实 践 、社 会历 史 的发 展 去考 察 宗 教 和道 德 现 象 , 当
形 态 的 范 畴 , 然 二者 的 起 源 各有 各 的特 点 , 虽 但是
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的关系
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的关系人类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一直以来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几乎所有的宗教教义都包含了一套道德准则,这些准则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指引和规范。
然而,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却是一个复杂而有待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宗教信仰中,道德被视为神圣的规则,是宗教教义的核心之一。
许多宗教都将道德准则视为人与神之间的契约,违背这些准则将受到神明的审判和惩罚。
例如,基督教重视爱与仁慈,伊斯兰教注重公正与清真,佛教强调慈悲与大悲。
这些道德准则旨在指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促使他们追求善良与公正。
然而,宗教信仰对于道德观念的形成并不完全是单向的。
反过来说,道德观念也反映了人类固有的道德意识和判断力。
道德并不全然依赖于宗教,而是人类在社会相处和经验中所形成的一种规范。
无数历史事例表明,即使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们也能够具备高度道德修养。
因此,宗教并非道德观念的唯一来源。
同时,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不同宗教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以佛教为例,它强调放下欲望和财富的追求,更加关注个人修行和超越世俗的境地。
而基督教则强调爱与仁慈,关注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的正义。
这些不同的宗教教义塑造了各自独特的道德观念,也体现了人类对道德的多元观察和理解。
此外,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交融也对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的关系产生了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们的道德观念也日趋多元。
传统的宗教信仰和道德准则往往难以满足多元文化的需求。
因此,现代社会渐渐出现了以人道主义、平等、自由等理念为基础的世俗道德观念,这些价值观成为了人们行为和社会准则的指引。
在当代社会,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的关系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很多人选择独立于宗教信仰之外,以人类共有的道德准则作为行为的准则。
这表明道德观念不再完全依赖于宗教,而是趋向于更加普世和泛宗教的人类价值。
宗教信仰在道德观念形成中的作用并不是绝对的,人们会在宗教教义和自身的理性思考之间做出选择。
古代宗教信仰与道德伦理的关系
古代宗教信仰与道德伦理的关系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与道德伦理是密不可分的。
在许多不同文化的古代社会中,宗教信仰作为一个方面,与道德伦理紧密联系在一起。
无论是古希腊的信仰、古埃及的信仰、古印度的信仰还是古中国的信仰,均包含了一套与道德伦理相关的道德体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代宗教信仰与道德伦理的关系,并思考它们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古代的宗教信仰强化道德约束在古代社会,宗教信仰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人们信仰的神灵常常被认为是人间善恶行为的监督者。
为此,古代社会的许多宗教信仰强调道德约束,认为遵守道德规范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例如,在古希腊的宗教信仰中,宙斯神被认为是人们行为的守护神。
宙斯的夫人,雅典娜,则是智慧与正义的象征。
许多古希腊人认为,遵守雅典娜的道德准则会赢得宙斯的青睐,因此,许多仁慈和勇敢的行为被视为合乎伦理的举动。
古代的道德伦理对宗教信仰产生影响在古代社会中,道德伦理对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宗教传说被认为是道德准则的体现,这些传说可以激发人们的道德感受力,引导人们遵守正义和道德的规范。
例如,在古罗马的信仰中,人们仰慕英雄故事,认为他们的勇气、慷慨和忠诚是不可分割的。
在古罗马的宗教信仰中,矛盾与争端的调解是一项真正的美德。
罗马人认为,协商和减缓争端比报复和谎言更符合道德标准。
这样一来,罗马人把强调共存和平等的道德原则,与宗教信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道德准则。
现代社会中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也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宗教仍然将道德准则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准则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产生广泛的影响。
例如,在基督教教义中,爱、勇敢、坦率和善良被视为高尚的道德品质。
基督徒信徒认为,遵守这些道德准则会使他们接近上帝,并依照耶稣的教导行事。
此外,伊斯兰教的教义中,尊重他人、正义、虔诚和谦虚也是道德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穆斯林信徒认为,遵守这些准则会使他们得到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宗教与道德是什么关系
宗教与道德是什么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与道德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同属上层建筑的范畴。
宗教是以幻想的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现实世界中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异己力量。
道德是调整人们的行为以适应一定社会体系中的人际关系的规范。
离开社会经济关系这个基础,宗教和道德就都失去其存在的客观根据。
道德伦理比宗教更接近于社会的物质经济基础。
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必然要调整彼此的活动与行为,道德规范便由之而产生。
宗教为道德增加了神圣性和超越性,使道德更具有威慑力和普适力。
道德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反映,人的道德行为也就受客观的社会关系的制约。
当人的道德行为符合于其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的性质和需要时,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肯定,否则就会受到谴责。
各种宗教教义体系及神学唯心主义把道德和宗教道德等同起来,他们往往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主要的道德规范都说成是源于神启的“宗教道德”。
其实,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构成一切道德规范的客观基础,道德规范是人际社会关系的反映。
但是,人在观念中可以表现为感性的人,也可以异化为非感性的神。
世俗道德是以感性的人与人的世俗关系为基础,调整人们的行为的规范和准则。
宗教道德是以感性的人与非感性的神之间的宗教关系为直接根据,使人的行为适合于人与神关系要求的规范和准则。
各种宗教体系中的道德都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涉及人与神关系的行为规范;二是涉及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范。
宗教中神的神性是社会的人赋予的,人与神的宗教关系实质上依赖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宗教中涉及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本质上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社会道德,是把世俗道德神圣化。
宗教与道德同为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宗教与道德之间的相互影响,既为经济基础所决定,也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原始社会,原始宗教通过宗教神话和宗教礼仪来强化道德的社会影响力。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宗教为自己的阶级利益服务,用神和天命的安排来神化现在的统治秩序和人与人的阶级关系,用来世的天堂使被统治阶级安于现实的苦难。
你如何看待宗教和道德之间的关系?
你如何看待宗教和道德之间的关系?在当今社会,宗教和道德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宗教往往被视为推动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
本文将对宗教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进行科普解析。
一、宗教与道德的关系有何特点?宗教和道德都关注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宗教一般为一整套信仰和教义,包括人的原则、意义和宇宙的意义。
而道德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询问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
由于道德的建立和宣传需要宗教人士的支持,故二者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宗教是否是道德的唯一来源?宗教并非道德的唯一来源。
一些伦理原则早在人们出现之前就出现了,如“道德秩序”、“守信用”。
此外,伦理不只是 P.I.E.(私人利益经济)的产物,还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反映了整个社会与文化的思想、信仰和生活方式。
三、宗教如何支持道德?宗教可以给予道德推动和灵感。
宗教信仰可以开辟人们精神世界,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人生的意义。
同时,通过讲述道德故事和强调道德人格,宗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人的行为,促进人们向善进步。
四、宗教和道德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宗教和道德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和现代社会的冲突之中,例如关于人工生殖、性别平等等问题上。
关键在于,不应该将宗教信仰视为排斥其他文化因素的绝对真理。
宗教信仰反映和塑造人的心态和社会、文化背景,因此应该开放和接纳多元文化,不断推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五、宗教和道德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有何启示?宗教不是道德的唯一来源,但它可以为道德提供推动和启示。
宗教和道德有紧密联系,应该谨慎而不排斥地对二者之间的问题进行探讨。
通过开放和接纳多元文化,我们可以推进文化交流和融合,实现社会性、文化性与道德性的统一进程。
本文对宗教和道德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解析,指出道德可以来源于多个方面,宗教可以为道德提供推动和启示。
我们应该在充分尊重宗教的基础上,呼吁多元文化、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尊重相互之间的差异。
这是我们建立道德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摆脱意识形态束缚、实现文化高度交流融合的重要前提。
关于宗教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作者: 陈荣富;覃光广
出版物刊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6-83页
主题词: 宗教道德;共产主义道德;关系问题;社会道德风尚;道德观念;道德水平;宗教信仰自由;
信念;行为方式;不良现象
摘要: <正> 近些年来,我国党和政府拨乱反正,恢复和落实正确的宗教政策,各民族信教群众充分行使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过上了正常的宗教生活。
但是,由于十年内乱,人与人的正常关系受到极大损害和歪曲,社会道德风气出现了许多不良现象。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某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受到冲击,外来的各种文化因素又泥沙俱下,令人眼花缭乱。
这样,有些人认为,要改良社会道德风尚,抵制各种邪恶东西的腐蚀,还得回到宗教那里去,主张以宗教信念来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提高人的道德水平。
他们认为,宗教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
是“一致的”,可以并行不悖。
这就把宗教与道德的关系问题重新提出来了。
宗教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宗教与道德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中的宗教和道德是两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宗教是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而道德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秉持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而辩证的关系。
本文探讨宗教与道德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以及它们在人类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首先,宗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
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的传统宗教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这些规范和准则旨在引导人们合乎道德地行为。
从犹太教的十诫到基督教的爱他人如己,再到伊斯兰教的五大支柱,这些宗教教义为人们提供了指导和约束,塑造了他们的道德观念。
宗教法规旨在引导人们正确行为和秉持善良品德,促使他们避免邪恶行径。
尊重他人、仁慈、公平正义等等伦理价值观都源于宗教信仰。
因此,可以说宗教对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道德并非完全取决于宗教,它具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
伦理学研究者认为,道德准则可以基于理性和人类固有的良知。
远离谋杀、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行为并不仅仅是因为某个宗教明令禁止,而更是因为它们本身符合人类共同的道德标准。
人们在追求道德行为时,可以凭借自己的判断和思考,领会到何为善何为恶。
因此,宗教信仰并不是衡量个人道德的唯一标准。
此外,宗教和道德还具有相互促进和补充的作用。
宗教的价值观念可以强化人们对道德的承诺和坚持。
宗教信仰可以激励人们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关怀弱势群体等善行。
很多宗教教派和组织在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反,道德规范也可以对宗教进行约束和引导。
道德观念可以促使人们审慎对待宗教教义,避免因宗教信仰而产生极端、偏执的行为。
正是宗教和道德的相互促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稳定。
然而,宗教和道德之间也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
一些宗教规定在道德上具有争议性,例如对性别平等、同性恋婚姻的态度等。
宗教作为一种信仰体系,其道德观念会受到时代和文化的影响,可能与社会逐渐形成的普世道德观存在冲突。
宗教与道德观念的相关性研究
宗教与道德观念的相关性研究近年来,关于宗教与道德观念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有人认为,宗教是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源泉,而另一些人则怀疑宗教是否真正起到了道德规范的作用。
究竟宗教与道德观念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呢?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以期得出一个更为客观的结论。
首先,有关宗教与道德观念相关性的研究可以从历史角度出发。
宗教在人类历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宗教往往是社会道德的源泉和支撑。
例如,基督教强调爱的教义,伊斯兰教注重公义,佛教强调慈悲等等。
这些宗教信仰为人们提供了道德观念的指引和支持,并对社会道德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宗教与道德观念之间的相关性还可以从社会角度来考察。
宗教往往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道德伦理标准。
例如,一些地区的法律与传统宗教观念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当地的道德观念紧密相连。
这种紧密联系说明了宗教与道德观念之间的相关性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然而,要深入研究宗教与道德观念的关系,我们也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个体的信仰体系和生活经验。
人们的道德观念往往受到个人信仰体系的影响。
例如,基督徒可能更强调仁爱和宽恕,而佛教徒则更注重慈悲和舍己。
此外,个人的生活经验也会塑造其道德观念。
一个曾经受到伤害的人可能更注重正义和公平,而一个曾经得到帮助的人可能更强调感恩和善良。
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于道德观念有不同的塑造作用。
例如,某些文化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集体的利益和责任感。
这种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道德观念的形成。
综上所述,宗教与道德观念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
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宗教对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塑造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个体的信仰体系和生活经验,以及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能被忽视。
宗教与道德观念之间的相关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上所述,没有宗教,道德依然可能。
——曾广乐.如果没有宗教,道德是否可能?——对现当 代社会宗教与道德关系的一种探索[J].宗教学研究,2006(9).
人何以有道德?道德以何实现? ——宗教与道德的关系
宗教和道德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各有自 己的界定,但彼此间又有联系,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社会功 能作用。
宗教既有劝善惩恶、维护社会道德和社会正常生活秩 序的某种积极作用,又有为剥削阶级统治服务、阻碍人类 文明进步的消极作用。因此,人们便从不同的视角看待 宗教的社会作用和道德功能问题,从而得出各自不同的认 识和结论。
——成穷.试论宗教与道德的一般关系[J].宗教学研 究,2002(9).
六、如果没有宗教,道德是否可能?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的道德领 域出现一些问题。有人认为现在我国出现了社会道德危机,进而呼 吁应当积极发挥宗教的社会道德作用,引导宗教服务社会的声音此 起彼伏。另外还有一种声音一直不绝于耳,就是“有神论者有道德, 无神论者无道德”,而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危机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 没有信仰,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信仰中国”。因此,对于“如果没 有宗教,道德是否可能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基本上存在两种截然 对立的观点:
宗教为道德增加了神圣性和超越性,使道德更具有威 慑力和内涵
所谓宗教道德就是以非感性的人神关系为直接根据,适应信 仰者与信仰对象的关系的行为,使之适合于人神关系要求的规范 和准则。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篇[M].中国社会科学社出版,1998年10 月第1版.
宗教道德包括:人神之道、人际之道和自然之道三个层次, 以信仰的方式对道德担当和作为。宗教道德的归宿是信仰,具有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确立神的威信来维护世俗道德的 基本社会功能;
——胡昂.略论宗教道德问题[J].学术界,2009(7).
一、何为宗教道德?——宗教道德的特点
宗教道德以信仰的方式对道德进行担当和作为,并体现出一 些鲜明的特点: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篇[M].中国社会科学社出版,1998年10月第1版.
四、宗教与道德的具体区别
第一、从存在维度来看。道德存身的领域始终不出人与人关系的
现实维度,宗教则与道德不同,始终走在人与“神”关系的向度 上。
第二、从与求生活动的距离来看。宗教离生存活动远而道德近。 第三、从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方法看。1、就它们对人生发挥的作
六、如果没有宗教,道德是否可能?
一种观点认为:道德并不源于宗教,宗教不是道德的保证和基础(至少不 是唯一必须的),宗教和道德(至少在逻辑上)可以相互独立,道德具有不依 赖于宗教的独立性。其理由主要是:1、在人类历史上,是先有道德后有宗 教; 2、那些无神论者“他们的道德无论从哪一方面衡量都不逊色于无论 哪一种宗教的最虔诚的信徒”。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宗教是道德的来源、是道德的基础和保证、是道德得 以贯彻的动力和保证,道德依赖于宗教等等。道德离不开宗教———“哪 里没有信仰,哪里就没有道德”。其理由是: 1、宗教与道德本质上就是同 一的、同质的。 2、宗教是道德的基础与保证。3、道德需要宗教为其提 供合理性。
——高明.康德论道德与宗教之关系[J].东方论 坛,2011(6).
三、马克思主义论宗教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 的准则和规范。宗教是以幻想的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现实 世界中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异己力量。 宗教与道德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同属上层建筑的 范畴。离开社会经济关系这个基础,宗教和道德就都失去 其存在的客观根据。道德伦理比宗教更接近于社会的物质 经济基础。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们 在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必然要调整彼此的活动与 行为,道德规范便由之而产生。
宗教的思想在康德的许多著作中都显现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 康德本身不属于任何一个教派,他心中的教派乃是一种符合人的需 要的理想的宗教,按他的话来说,也就是一种“道德的宗教”。他 认为道德自有其一套意志,这种意志并不是“他律”,而是“自 律”。道德法则除了其内在的意志自由和自主性之外,不需要任何 外在的存在,包括一切传统习俗、文化、法律、契约,当然也包括 宗教和上帝的诚命,康德从中推出“道德具有自足性”。 道德是奠基于人这种自由存在者的概念之上的,人这种存在者又正因为自由而 通过理性将自己约束在无条件的法则之内,那么,人就既不为了认识责任而需要一个 在自己之上的存在者的理念,也不为了遵循责任而需要一个法则自身之外的动 机。„„任何东西若不是源于人自身和人的自由,便不能为其缺乏德性提供治疗。— —因此,道德为了自身决不需要宗教,相反,借助于纯粹实践理性,道德是自足的。 ——康德.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 版.
一、在教化内容上,宗教道德具有普世性情怀; 二、在教化方式上,宗教道德具有务实性品格; 三、在教化效果上,宗教道德具有多重性保证;
四、在教化的守护机制上,宗教道德具有明确的奖惩标准。
——胡昂.略论宗教道德问题[J].学术界,2009(7).
二、康德的宗教与道德观
1、道德具有自足性
——成穷.试论宗教与道德的一般关系[J].宗教学研究,2002(9).
五、宗教与道德的具体联系
总的来说,宗教与道德的联系表现为两者的交互影响。 一、宗教对道德的影响
1、宗教对于道德的神圣化; 2、宗教把自己的信条直接转化为世俗道德。
二、道德对宗教的影响
1、宗教从世俗道德中吸取某些道德资源,使之成为自己的教义和 道德的组成部分; 2、世俗道德迫使宗教做出某种相应的改变。
——曾广乐.如果没有宗教,道德是否可能?——对现当代社会宗教与道德 关系的一种探索[J].宗教学研究,2006(9).
六、如果没有宗教,道德是否可能?
现代社会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高度发达、人 们的科学理性程度大大提高以及法制日益健全,道德与宗教的相 互独立性已经大大增强了。通过宗教来阐述和论证道德的必要性、 维护道德的存在与实现道德的作用的必要性大为削弱,人们已经 不再必须而完全可以不以神的名义、以宗教的形式来创立道德了。 人们完全可以以人们和社会的需要作为建立道德、遵守道德、维 护道德的根据,道德由此而可以在较大程度上独立于宗教。
用而言,宗教“高”而道德“低”,宗教“窄”而道德“宽”。 道德是人们无法摆脱的,而宗教是可以选择的。道德是普适的, 而宗教是特适的;2、就发挥作用的方式看,道德是非强制的, 约束主要来自于内在的良知,而宗教对于信仰者则是绝对的权威。
第四、从表现形式来看。道德规范具有相似性,而宗教信仰则具
有较大的差异。
二、康德的宗教与道德观
2、宗教起源于道德
康德认为道德对于宗教具有依赖性,他说:“道 德必然导致宗教,且通过宗教,道德将自身扩展到了 人之外的一个有权威的道德立法者的理念,在此立法 者的理念中,创世的宏基目的也是并且应该是人的终 极目的。”道德不仅具有自足性,而且可以从道德推 论宗教,宗教并非道德的基础,相反,道德才是宗教 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