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ppt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课件

品味语言 (二)移动笔尖,妙笔写出美语。
请你从文中任选一种或两种景物,运用合理 想象,抓住景物特点,描摹出一幅自然美景图。 (50字左右)
课堂小结
本文写景,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 今,包罗了四季,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 兽,抒情议论,各类兼备。作者通过描画大自然生 机勃勃的景象,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会的生命愉 悦,体现了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这样美的 风景,这样美的语言,这样美的课文,我们一定要 用心欣赏,方得其美。
(2)一日四时之美
(3)色彩搭配之美
(4)晨昏变化之美
(5)动静映衬之美
(6)视觉变化之美
(7)视听变化之美
品味语言
(一)《答谢中书书》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合作探讨:这几个词语的能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不能去掉。 “将”字刻画出轻纱似的晨雾逐渐消散,于是山水从朦胧 中依次显出。 “乱”字,充分写出了猿欢鸟叫的群动之欢。 “欲”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鲜明的色彩和动感。 “竞”字,着力表现了鱼跃清波的无限乐趣,使整个画面 充满生机。
3.这个写景的句子有什么奇妙之处?
(1)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 荇。
(2)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影子 的清丽淡雅。
(3)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域。
深入分析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自身经历,记述一个月下的故事。 (100字左右) 3.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阅读有关描写祖国山水美景的古文。 3.完成课后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柏?但少闲人如吾状两元成才路 人者耳。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 服准备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 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 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于是) 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解衣欲睡状(元成才路 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 “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状元成才路耳(定语后置,正常 语序应为“但少状元如成才路 吾两人者闲人耳”)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1. “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
高峰入云, 仰视 极力描写山之高。 清流见底。俯视 极力描写水之清。
思考问题:这一句有什么妙处?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这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 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由 描写静态景物转入描写动态景 物,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 达出生机和活力。
试简要说明结尾一句的言外之意,并分析其 在结构上的作用。
盖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古义:只是 例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一词多义
念无与为乐者( 代词,相当于 )
者
“……的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助词,表 示停顿
)
动词,参与,文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中有欣赏、领悟 )
与
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和 )
八上 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PPT课件

21世纪教育网
展示自学成果
文体简介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小品文是一 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 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 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言优 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 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21世纪教育网
展示自学成果
了解写作背景
原文: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 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 存。
21世纪教育网
读懂文中之景
原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 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 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 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 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 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 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 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 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21世纪教育网
品味诗意美景
3 文中描写的景物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山峰:高耸入云。 溪流:清澈见底。 石壁:色彩斑斓。 树林:青葱。 竹子:翠绿,四季常存。 晓雾:将要消散。 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夕阳:快要落山。 鱼儿:潜游在水中,争相跳出水面。
21世纪教育网
品味诗意美景
4 结合语句,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在文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短文两篇》,与文人雅士一起欣 赏山水之美,体悟人生况味。板书课题《短文两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1张PPT)

1.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译文的“六字真言”。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
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 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念”
请同学们从修辞角度入手,完成“欣赏一处美景”的 思维导图。
体会一样情怀
讨论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 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一个人只有在怎样的 心境下才能看得见这样空明的月色、优美静 谧的景色呢?
明确: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
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 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55、胜利女神不一定眷顾所有的人,但曾经尝试过,努力过的人,他们的人生总会留下痕迹! 23、相信他说的话,但不要当真。 15、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可以做到。 2、如果放弃太早,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会错过什么。 13、认识到我们的所见所闻都是假象,认识到此生都是虚幻,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真相。钱多了会压死你,你承受得了吗?带,带不走,放,放不下。时时刻刻发悲心,饶益众生为他人。 15、懒惰不会让你一下子跌倒,但会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你的收获;勤奋也不会让你一夜成功,但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你的成果。人生需要挑战,更需要坚持和勤奋! 28、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吱声。 42、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邪正;有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
体会一样情怀
讨论题:“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 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此句又 寄寓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闲人”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月夜常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 欣赏它。在这层含义中,透着作者的清高和自豪。 其次,作者在政治上 虽有远大抱负,却一直壮志难酬,反而被一贬再贬,成为政治上的“闲人” ,这是作者所不愿意的在这层含义上,“闲人”含着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与失落,赏月“闲人”也成了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
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 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念”
请同学们从修辞角度入手,完成“欣赏一处美景”的 思维导图。
体会一样情怀
讨论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 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一个人只有在怎样的 心境下才能看得见这样空明的月色、优美静 谧的景色呢?
明确: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
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 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55、胜利女神不一定眷顾所有的人,但曾经尝试过,努力过的人,他们的人生总会留下痕迹! 23、相信他说的话,但不要当真。 15、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可以做到。 2、如果放弃太早,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会错过什么。 13、认识到我们的所见所闻都是假象,认识到此生都是虚幻,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真相。钱多了会压死你,你承受得了吗?带,带不走,放,放不下。时时刻刻发悲心,饶益众生为他人。 15、懒惰不会让你一下子跌倒,但会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你的收获;勤奋也不会让你一夜成功,但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你的成果。人生需要挑战,更需要坚持和勤奋! 28、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吱声。 42、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邪正;有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
体会一样情怀
讨论题:“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 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此句又 寄寓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闲人”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月夜常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 欣赏它。在这层含义中,透着作者的清高和自豪。 其次,作者在政治上 虽有远大抱负,却一直壮志难酬,反而被一贬再贬,成为政治上的“闲人” ,这是作者所不愿意的在这层含义上,“闲人”含着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与失落,赏月“闲人”也成了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ppt课件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 3、经过这么一读,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 4、请你们读一下,将你的感受从声音中表现出来。 5、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句,请再读一遍。
写作特色 ❷抒情绘景,语言凝练。
11 短文二篇
这篇小品文只用了68个字,就把大自然的山川、 河流、青林、翠竹、晓雾、猿鸣、夕日、沉鳞等景 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本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 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
板书设计
11 短文二篇
总领全文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答
谢 中 描绘景色
山高水净 石绚林青
书
知识备查
11 短文二篇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 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在 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以此作为对友 人的安慰。本文就是陶弘景隐居句曲山时回复谢中 书的一封信。
知识备查
11 短文二篇 文学常识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 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 记事陈情。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始于 书信。汉魏六朝文人的尺牍重在实用。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 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 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 作品。
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
消散。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
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写作特色 ❷抒情绘景,语言凝练。
11 短文二篇
这篇小品文只用了68个字,就把大自然的山川、 河流、青林、翠竹、晓雾、猿鸣、夕日、沉鳞等景 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本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 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
板书设计
11 短文二篇
总领全文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答
谢 中 描绘景色
山高水净 石绚林青
书
知识备查
11 短文二篇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 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在 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以此作为对友 人的安慰。本文就是陶弘景隐居句曲山时回复谢中 书的一封信。
知识备查
11 短文二篇 文学常识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 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 记事陈情。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始于 书信。汉魏六朝文人的尺牍重在实用。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 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 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 作品。
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
消散。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
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 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 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 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 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2000年法国《世界报》对苏 轼的评论)
面对着在顺境中不浮不骄,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 ,面对着一生始终拥有一颗闲心领略江山风月的苏轼, 你有什么感悟呢?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 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 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
初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味
注意字音、停顿。
记承天寺夜游 读准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su至ì)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 相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 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
念奴娇·赤壁怀古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 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 时多少豪杰。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 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zǎo)
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xìnɡ)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
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听读课文 体会文章韵味 • 念/无 与 为 乐 者
读通
• 但/少 闲 人/如 吾 两 人 者 耳
• 遂/至 承 天 寺/寻 张 怀 民
• 庭 下/如 积 水 空 明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1张ppt)

四、写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御史 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 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 名的“乌台诗案”。案件惊动两宫,苏轼 因之几丧性命。后经范镇、张方平等营救, 苏轼于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 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 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8
记承天寺夜游
按要求找原句
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按要求找原句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按要求找原句
文中写作者夜游的原因的句子是:
月色入户
3、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它好在哪里。
写景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看注释,查资料,小组讨论翻译课文
●重点掌握下列句中红色词语
按要求找原句
文中写景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按要求找原句
文中叙事的句子是: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 于中庭。
按要求找原句
文中抒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4、作记者承抒天发寺的夜感游慨是什么?包含了作者 什么苏感轼情?
元丰六年文十中抒月情的十句子二是:日夜,解衣欲睡 ,月何色夜入无户月,?何欣处然无起竹行柏。?念但无少与闲为人乐 如者吾,两遂人至者承耳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3. 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语言凝练丰富。
作者是南北朝时期人,故本文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 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 参差错落,于整齐中见变化;多用平常词汇,浅显易懂,选 词用字颇多斟酌,全文只用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 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 类皆备,无一句之虛,无一字之冗。
柏枝叶的影子!作者把月光比喻成水,写法超凡脱俗,意境清冷孤寂。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 水草纵横交错,本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闲耳:人:只:语是清气。闲词的,人相。 当于“罢了”。议隽是只论被永是抒贬。 两怀 之个“闲人,“人闲点 ,虽”人睛是有”之点 而壮笔晴 已志,之。,寥但寥笔最无数后,法语一两实,句人现意使同味 ,
备:长久存在。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 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风景了。
深入研讨,领会情感
1. 这篇文章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按 照由 仰视到 再俯到视 ,由平到视 的顺序早,依晚次向 我们展现了山川 的美景和一四天时中晨昏风景的 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生机勃勃、趣味盎然的 山林世界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虛词;了解相关的文学知识、文学常 识及写作背景;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2.领会《答谢中书书》一文的意境,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 点,学习不同的写景手法;品读、瑞摩《记承天寺夜游》一 文,理解作者复杂奥妙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 3感受陶弘景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乐趣, 领略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情怀,学习其面对逆境时 达观处世的态度。(重点)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38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竹等,展现奇丽之景。
【解析】抓住“山川之美”来写。
三、简答题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 角度来写的? 【答案】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 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2.“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 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综合理解
1.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本文通过描绘山川的秀丽景色,发出对自然美景的由衷赞美,
抒发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B.文中对于美景的描写动静结合,如“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从静态上描写,而“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则从动态上为山川增添了
11 短文二篇
学习 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 文章主要内容,积累常见文言词语。(重点) 2.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学习课文的写景手法,理解和 把握作者的情感。(难点)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
资料 速读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 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早年游历访道时 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后退隐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 但参与朝廷大事咨询,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著有《陶 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朋友谢中书的书信的 一部分。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混乱,不少文人遁迹 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常常在书中 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勃勃的生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优质课件(共104张PPT)

二、分写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三、总写 抒怀 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 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之美, 你看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 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 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整体把握之朗读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通过描写朝夕变 化,生物的活动, 为画面增添了灵 动感,传达了生
动景
命气息。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 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调动你的语文 积累,说出两句吟 咏月亮的诗句。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 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 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 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 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承天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16课 短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件(共34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一是了解人的心灵(人类) 二是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自然科学) 三是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科学)
了解人类的心灵(人)
我
为
什 么
追求知识Biblioteka 而活着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
4. 罗素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是 什么?
同情饥饿中的孩子; 同情被压迫被折磨者; 同情无助的老人; 同情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 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 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语句赏析
2.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 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语句赏析
3.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既然活的这么苦,为什么是“值得”的?
写作借鉴
1.层次分明。 作者在开头首先概括了自己的三大人生
导入新课
人活着是为了 什么?朋友说, 人活着是为了 吃饭;那吃饭 是为了什么? 吃饭是为了活 着。。。
第16课 散文二篇
严文井 罗 素
人为什么活着?
金钱
荣誉
名利
梦想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了 解哲理散文的特点。(重点)
2.理清文章思路,揣摩文章中重要语 句,理解其哲理意蕴。(难点)
3.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 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 奖。 代表作品:《幸福之路》 《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 《物的分析》等。
罗素是现当代思想文化巨人,他在将近一百年的生命里,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 追求真理,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 和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几乎各个领域,都有极大建树。一生写过70多部专著, 真可谓著作等身,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罗素同时也是个文学家,尤其 到了他的晚年,创作了大量丰富的文学作品。本文即是他写的一篇思想随笔。
了解人类的心灵(人)
我
为
什 么
追求知识Biblioteka 而活着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
4. 罗素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是 什么?
同情饥饿中的孩子; 同情被压迫被折磨者; 同情无助的老人; 同情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 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 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语句赏析
2.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 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语句赏析
3.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既然活的这么苦,为什么是“值得”的?
写作借鉴
1.层次分明。 作者在开头首先概括了自己的三大人生
导入新课
人活着是为了 什么?朋友说, 人活着是为了 吃饭;那吃饭 是为了什么? 吃饭是为了活 着。。。
第16课 散文二篇
严文井 罗 素
人为什么活着?
金钱
荣誉
名利
梦想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了 解哲理散文的特点。(重点)
2.理清文章思路,揣摩文章中重要语 句,理解其哲理意蕴。(难点)
3.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 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 奖。 代表作品:《幸福之路》 《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 《物的分析》等。
罗素是现当代思想文化巨人,他在将近一百年的生命里,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 追求真理,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 和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几乎各个领域,都有极大建树。一生写过70多部专著, 真可谓著作等身,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罗素同时也是个文学家,尤其 到了他的晚年,创作了大量丰富的文学作品。本文即是他写的一篇思想随笔。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 (共4张PPT)-课件

试卷下载:
—536),字通明,
丹阳秣陵(今江苏
南京)人。南朝齐、
梁时期思想家、医
学家。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
事,常去山中征询
他的意见,时人称
为“山中宰相”。
作品简介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 山水的信。书,书信。谢中书即谢征,字元 度,夏阳(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 故称“谢中书”。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 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作者写景的名篇。
清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傍晚,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写作思路: 课文理解
高峰入云(仰视)
课文翻译(一)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里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在阳光下)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树木,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课文翻译(二)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词语解释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季节)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5、实是欲界之仙都 (人间的仙境)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复,再;与,参与,指欣赏)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536),字通明,
丹阳秣陵(今江苏
南京)人。南朝齐、
梁时期思想家、医
学家。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
事,常去山中征询
他的意见,时人称
为“山中宰相”。
作品简介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 山水的信。书,书信。谢中书即谢征,字元 度,夏阳(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 故称“谢中书”。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 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作者写景的名篇。
清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傍晚,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写作思路: 课文理解
高峰入云(仰视)
课文翻译(一)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里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在阳光下)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树木,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课文翻译(二)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词语解释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季节)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5、实是欲界之仙都 (人间的仙境)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复,再;与,参与,指欣赏)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陶弘景,南朝人,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去官隐 居茅山,人称“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 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 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 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 “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 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作者胸中“情”:
沉醉山水的愉悦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
拓展迁移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对 你写写景文有什么启示?
如何写写景文:
一、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1.动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 觉等;
2.采用各种角度——俯视、仰视、近观、远 望、静态、动态或者不同时段中的不同形态。
二、写景时融入自己的情感
山水小品
答
谢
中
陶 弘 景
书 书
学习目标
1.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 同的写景手法; 2.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3.学习如何写写景文。
整体感知
反复诵读,思考:这 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藻荇(zǎoxìng) 未寝(qǐn)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胸中“情”:
沉醉山水的愉悦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
拓展迁移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对 你写写景文有什么启示?
如何写写景文:
一、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1.动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 觉等;
2.采用各种角度——俯视、仰视、近观、远 望、静态、动态或者不同时段中的不同形态。
二、写景时融入自己的情感
山水小品
答
谢
中
陶 弘 景
书 书
学习目标
1.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 同的写景手法; 2.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3.学习如何写写景文。
整体感知
反复诵读,思考:这 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藻荇(zǎoxìng) 未寝(qǐn)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11 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
1.诵读课文,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言语句, 积累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欣赏作者笔下的月夜美景,深入理解 “闲人”内涵。【重点】 3.比读课文,体会本文与《答谢中书书》不同的语 言风格和审美感受。【难点】
2
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 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 “三苏”。
议论抒情。
8
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盖竹柏影也
文言句式
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 古义:共同,一起 今义:彼此往来,相处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9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 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 黄”;
3
关于苏轼
• 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 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 一点评的理解。
鉴赏角度: 修辞、动静、正侧、情景……
10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一
点评的理解。
(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用“藻荇交 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诗人以先声夺人的暗喻,造成一种庭院积水 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的藻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营造出一种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 曳之美,动静相衬,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对月光本身的形容,“藻 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烘托月光的皎洁,两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种冰清玉 洁的境界。
苏轼
1
1.诵读课文,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言语句, 积累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欣赏作者笔下的月夜美景,深入理解 “闲人”内涵。【重点】 3.比读课文,体会本文与《答谢中书书》不同的语 言风格和审美感受。【难点】
2
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 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 “三苏”。
议论抒情。
8
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盖竹柏影也
文言句式
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 古义:共同,一起 今义:彼此往来,相处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9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 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 黄”;
3
关于苏轼
• 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 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 一点评的理解。
鉴赏角度: 修辞、动静、正侧、情景……
10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一
点评的理解。
(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用“藻荇交 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诗人以先声夺人的暗喻,造成一种庭院积水 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的藻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营造出一种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 曳之美,动静相衬,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对月光本身的形容,“藻 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烘托月光的皎洁,两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种冰清玉 洁的境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课件(幻灯片58张)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 芬芳。
这句话看似矛盾,实际上富含哲理:花儿会“凋谢”,但其“色彩”“芬 芳”会永存于世间。这里以花朵为例赞颂生命的永恒,告知我们有限的生 命也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朗读指点
朗读第4段时,要语调高昂,读出作 者对人们的鼓励,对生命的歌颂。
1.划分文章层次。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 感慨生命的短暂,欲扬先抑,为下文的“扬” 蓄势。
第二部分(2-4): 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
第三部分(5): 总结全文,高唱生命的赞歌。
品味第一部分
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开篇摆出一个简单的真理,领起话题。总说对“过去了的时间”的看法, 怀有感伤意味。“永不”强调时间一去不复返,蕴含一定的哲理,引起下 文具体的论述。
我希望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 数字安排着万物流转。
“希望了解”“希望知道”“试图理解”,用语富于变化。这句话写追求 知识的三个方面:了解人的心灵,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理解毕达哥 拉斯的思想威力。这三个方面实际上代表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 类自身、自然和科学。作者借此表达了了解人类自身、探索自然和科学奥 秘的强烈愿望。
“分开来”指个体生命,“合起来”指流动、延续着的生命史。从个体和 整体两个方面阐述了生命的永久的含义,使论述更全面,更具说服力。
它是一个不懂疲惫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 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比喻。将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惫的旅客”,表现了生命的永不止息。 “暂时 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是说个体生命总是很短暂,但生命本身却“永远存 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之间的特殊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短文二篇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对提问思考学生激励性语言(收藏打印版,此页右键可以删除)
1、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 2、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 3、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4、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5、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 6、多么好的想法啊,你真是一个会想的孩子! 7、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 8、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 9、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10、你又想出新方法了,真会动脑筋,能不能讲给大家听一听? 11、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都佩服你! 12、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让大家禁不住要为你鼓掌喝彩! 13、你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 14、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15、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16、你真爱动脑筋,老师就喜欢你思考的样子! 17、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造性,老师特欣赏你这点! 18、××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 19、你的思维很独特,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20、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呢? 21、你有自己独特想法,真了不起! 22、你的办法真好!考虑的真全面! 23、你很会思考,真像一个小科学家! 24、老师很欣赏你实事求是的态度! 25、你的记录很有特色,可以获得“牛津奖”!
11 短文二篇
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是按照怎样的
顺序将它们组织起来的?
不是杂乱无章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仰视、俯察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平远的视角
静景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极目远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昏
动景
11 短文二篇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教师课堂用语辑录(收藏打印版,此页右键可以删除)
藻荇 遂
bǎi
竹柏
yuán
猿
第一课时
11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知识备查
11 短文二篇
陶弘景(456—536) 南朝齐梁时思想 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 (今江苏南京)人。曾于句曲山华阳洞 隐居多年。隐居期间,“国家每有吉凶 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 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南 史·陶弘景传》),有《陶隐居集》。
精读细研
11 短文二篇
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 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美。
精读细研
11 短文二篇
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山之高 水之净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
日欲颓,沉鳞竞跃。
从静景转入动景
精读细研
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
消散。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
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精读细研
11 短文二篇
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 人雅士)共同谈论、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 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鸟此 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 鱼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 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领悟这 种奇丽的景色了。
合作探究 一词多义
11 短文二篇
夕日欲颓( 副词,将要 )
欲
欲穷其林( 动词,想要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与
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和 )
合作探究 词类活用
11 短文二篇
五色交辉 夕日欲颓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课堂小结
11 短文二篇 概括主题
《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 色,并通过借古论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他 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以及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 志趣。
整体感知
11 短文二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 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精读细研
11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 3、经过这么一读,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 4、请你们读一下,将你的感受从声音中表现出来。 5、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句,请再读一遍。
合作探究
11 短文二篇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 话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绮丽, 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 感,其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合作探究 古今异义
11 短文二篇
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今义: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今义:萎靡。
知识备查
11 短文二篇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 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在 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以此作为对友 人的安慰。本文就是陶弘景隐居句曲山时回复谢中 书的一封信。
知识备查
11 短文二篇 文学常识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 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 记事陈情。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始于 书信。汉魏六朝文人的尺牍重在实用。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 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 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 作品。
猿鸣鳞竞
书
感慨、议论,总括全文
沉醉山水 归隐林泉
第二课时
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备查
11 短文二篇
苏轼(1037—1101) 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坛领 袖,取得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汪洋恣肆, 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 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 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 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 “苏辛”。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 《东坡乐府》。
合作探究
11 短文二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有怎 样的表达效果。
画面:猿鸟的鸣叫声穿透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 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表达效果:这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 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 气息。
教师课堂用语在学科专业方面重在进行“引”与“导”,通过点拨、搭桥等方式让学生豁然开朗,得出结论,而不是和盘托 出,灌输告知。一般可分为:启发类、赏识类、表扬类、提醒类、劝诫类、鼓励类、反思类。 一、启发类 1. 集体力量是强大的,你们小组合作了吗?你能将这个原理应用于生活吗?你的探究目标制定好了吗? 2. 自学结束,请带着疑问与同伴交流。 3. 学习要善于观察,你从这道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4.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5. 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看谁想出的解法多? 二、赏识类 1. 说得太好了,老师佩服你,为你感到骄傲! 2. 你的设计(方案、观点)富有想象力,极具创造性。 3. 我非常欣赏你的想法,请说具体点,好吗? 4. 某某同学的解题方法非常新颖,连老师都没想到,真厉害! 5. 让我们一起为某某喝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敢于猜想,善于猜想,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表扬类 1. 你真让人感动,老师喜欢你的敢想、敢说、敢问和敢辩,希望你继续保持下去。 2. 这么难的题你能回答得很完整,真是了不起!你是我们班的小爱因斯坦。 3. 你预习的可真全面,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课下把你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好不好? 4. 哎呀. 通过你的发言,老师觉得你不仅认真听,而且积极动脑思考了,加油哇! 四、提醒类 1. 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11 短文二篇
天的清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 壮……无不让我们心驰神往。古往今来,有多少文 人墨客争相借景抒怀——寄情山水则生绵绵情思, 抬头望月则发无限感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 短文,借山水、明月感受两位古人心灵的律动。
八年级语文上册
11 短文二篇
11 短文二篇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课堂小结
11 短文二篇 学后感悟
我国有很多山川美景,或雄伟壮阔,或秀美瑰 丽。我们有时间要多四处走走,多感受祖国山川之 美,陶冶情操,开阔胸襟。
写作特色 ❶艺术独特,意境优美。
11 短文二篇
陶弘景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饱含感情的语 言,再现了江南山水的美丽风光,激起了读者审美 的兴致。作者从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 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四个方面泼墨染彩,熔 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11 短文二篇
1.把握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 想感情。(重点) 2.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追求美好事物 的执着情怀。(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