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合集下载

原电池电解池对比归纳

原电池电解池对比归纳

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电池1、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反应属于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但区别于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是,电子转移不是通过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有效碰撞完成的,而是还原剂在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通过外电路输送到正极上,氧化剂在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从而完成还原剂和氧化剂之间电子的转移。

两极之间溶液中离子的定向移动和外部导线中电子的定向移动构成了闭合回路,使两个电极反应不断进行,发生有序的电子转移过程,产生电流,实现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

从能量转化角度看,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从化学反应角度看,原电池的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还原剂失去的电子经导线传递给氧化剂,使氧化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电极上进行。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有三个:(1)电极材料由两种金属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由金属与其他导电的材料(非金属或某些氧化物等)组成。

(2)两电极必须浸泡在电解质溶液中。

(3)两电极之间有导线连接,形成闭合回路。

只要具备以上三个条件就可构成原电池。

而化学电源因为要求可以提供持续而稳定的电流,所以除了必须具备原电池的三个构成条件之外,还要求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也就是说,化学电源必须是原电池,但原电池不一定都能做化学电池。

形成前提:总反应为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电极的构成:a.活泼性不同的金属—锌铜原电池,锌作负极,铜作正极;b.金属和非金属(非金属必须能导电)—锌锰干电池,锌作负极,石墨作正极;c.金属与化合物—铅蓄电池,铅板作负极,二氧化铅作正极;d.惰性电极—氢氧燃料电池,电极均为铂。

电解液的选择:电解液一般要能与负极材料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2、原电池正负极判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电子;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得到电子。

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

溶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3、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负极:活泼金属失电子,看阳离子能否在电解液中大量存在。

如果金属阳离子不能与电解液中的离子共存,则进行进一步的反应。

高中化学: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高中化学: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
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把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都可设计成原电池。

因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我们想办法把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通过设计成特有的装置,使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通过导体而导出,就可制成原电池,即原电池就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2、粒子流向:在外电路中,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在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3、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有两种活性不同的金属(也可是非金属导体或可导电的金属氧化物等)。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电极相连或直接接触而形成闭合电路。

原电池的定义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原电池的定义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电流方向 电流流入
现象
被溶解消耗
正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石墨 得电子 电子流入 还原反应 阳离子流向 电流流出 质量增重或放出气体
再探原电池
一、设计原电池
1、选择合适的化学反应
2e-
HCl(aq) + NaOH(aq) = NaCl(aq) + H2O(l) △H < 0 Zn(s) + CuSO4高(a温q) = ZnSO4(aq) + Cu(s) △H < 0
C(s) Z+nC-O22e(-g=) Zn2+ 2CO(g) △HC>u20+ + 2e- = Cu
2、设计合理的原电池装置
Zn(s) +【C设uS计O要4(点aq】) = ZnSO4(aq) + CAu(s) △H < 0
1、正负极、内电路、外电 e-
e-
路各需要哪些仪器和药品?
Zn
Cu
2、如何判断化学能转化为 负极
正极
了电能?
硫酸铜
二、体验原电池
【实验 ·探究】
A
【温馨提示】
Zn
Cu
硫酸铜
1、使用温度计测量反应前后 硫酸铜溶液的温度;
2、观察锌片、铜片、电流表和温 度计的变化并如实记录;
预期现象 锌片溶解
铜片上附着生成的铜
电流表指针偏转
实验现象 锌片上附着生成的铜 溶液的温度升高 铜片上附着生成的铜 电流表指针偏转
原电池的定义: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原电池反应的本质: 氧化还原反应
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电解质溶液 ②两个活泼性不同的导体做电极 ③形成闭合回路 ④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组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

组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

组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1、将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石墨)(Pt和石墨为惰性电极,即本身不会得失电子)(一种是活泼金属一种是不活泼金属)。

2、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形成闭合回路。

3、要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原电池工作原理∙原电池是将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原电池的负极和正极上发生,从而在外电路中产生电流。

原电池正负极判断方法∙原电池有两个电极,一个是正极,一个是负极,其判断的依据有:1.据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当两种金属(或一种金属与一种非金属)作电极时,若有一金属能与电解质溶液(包括其中溶解的O2、CO2)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则该金属无论强弱一定作为负极;若两金属都能与电解质溶液反应或都不反应,则相对较活泼的金属应作为原电池的负极失去电子。

一般情况下是较活泼的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在外电路,电流总是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总是由负极流向正极。

3.据电解质溶液里离子的定向移动方向判断在内电路的电解质溶液里,阳离子总是移向阴极(原电池的正极),阴离子总是移向阳极(原电池的负极)。

4.据两极发生的反应判断原电池的负极(即阳极)总是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即阴极)总是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5.据电极质量的变化判断原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若某电极的质量增加,说明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在该电极上放电,该电极活泼性较弱为正极。

反之,若某电极的质量减小,说明该极金属溶解,该电极活泼性较强为负极。

6.据电极上有气泡产生判断原电池工作时,若某电极上有气泡产生,是因为该电极上有H2析出,说明该极为正极,活泼性较弱。

7.据电极附近pH的变化判断析氢或吸氧的电极反应发生后,均能使该电极附近电解质溶液的pH增大,若某电极附近溶液的pH增大了,说明该电极活泼性较弱为正极。

8.据原电池反应方程式判断原电池反应均为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是利用两个电极之间金属性的不同,产生电势差,从而使电子的流动,产生电流.又称非蓄电池,是电化电池的一种,其电化反应不能逆转,即是只能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简单说就即是不能重新储存电力,与蓄电池相对。

定义在高中阶段来说,原电池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装置。

其原理也是通过化学反应(在正负极发生不同的氧化还原反应)使闭合电路中产生电子流,从而产生电流的。

其中在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概述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所以,根据定义,普通的干电池、燃料电池都可以称为原电池。

组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1.将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导电单质)(P t和石墨为惰性电极,即本身不会得失电子)(一种是相对较活泼金属一种是相对较不活泼金属)2.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形成闭合回路。

3.要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原电池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反应属于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但区别于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是,电子转移不是通过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有效碰撞完成的,而是还原剂在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通过外电路输送到正极上,氧化剂在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从而完成还原剂和氧化剂之间电子的转移。

两极之间溶液中离子的定向移动和外部导线中电子的定向移动构成了闭合回路,使两个电极反应不断进行,发生有序的电子转移过程,产生电流,实现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

从能量转化角度看,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从化学反应角度看,原电池的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还原剂失去的电子经导线传递给氧化剂,使氧化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电极上进行。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有三个:(1)电极材料由两种金属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由金属与其他导电的材料(非金属或某些氧化物等)组成。

(2)两电极必须浸泡在电解质溶液中。

(3)两电极之间有导线连接,形成闭合回路。

只要具备以上三个条件就可构成原电池。

而化学电源因为要求可以提供持续而稳定的电流,所以除了必须具备原电池的三个构成条件之外,还要求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最新高中化学原电池和电解池知识点总结

最新高中化学原电池和电解池知识点总结

最新高中化学原电池和电解池知识点总结最新高中化学原电池和电解池知识点总结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

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最新高中化学原电池和电解池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原电池;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反应属于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但区别于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是,电子转移不是通过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有效碰撞完成的,而是还原剂在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通过外电路输送到正极上,氧化剂在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从而完成还原剂和氧化剂之间电子的转移。

两极之间溶液中离子的定向移动和外部导线中电子的定向移动构成了闭合回路,使两个电极反应不断进行,发生有序的电子转移过程,产生电流,实现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

从能量转化角度看,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从化学反应角度看,原电池的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还原剂失去的电子经导线传递给氧化剂,使氧化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电极上进行。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有三个:(1)电极材料由两种金属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由金属与其他导电的材料(非金属或某些氧化物等)组成。

(2)两电极必须浸泡在电解质溶液中。

(3)两电极之间有导线连接,形成闭合回路。

只要具备以上三个条件就可构成原电池。

而化学电源因为要求可以提供持续而稳定的电流,所以除了必须具备原电池的三个构成条件之外,还要求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也就是说,化学电源必须是原电池,但原电池不一定都能做化学电池。

形成前提:总反应为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电极的构成:a.活泼性不同的金属—锌铜原电池,锌作负极,铜作正极;b.金属和非金属(非金属必须能导电)—锌锰干电池,锌作负极,石墨作正极;c.金属与化合物—铅蓄电池,铅板作负极,二氧化铅作正极;d.惰性电极—氢氧燃料电池,电极均为铂。

电解液的选择:电解液一般要能与负极材料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完整版)原电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原电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原电池知识点总结(知识点总结及习题)原电池的知识梳理1、原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2、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活动性不同的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

韵语记忆:一强一弱两块板,两极必用导线连,同时插入电解液,活动导体溶里边。

3、只有氧化还原反应才有电子的得失,只有氧化还原反应才可能被设计成原电池(复分解反应永远不可能被设计成原电池)。

4、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的氧化反应和氧化剂的还原反应同时发生,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被设计成原电池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被分别设计在负极和正极发生,两极反应式叠加后应该与氧化还原反应式吻合,要求书写电极反应式时,负极失去的电子数与正极得到的电子数相等。

5、无论什么样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或熔融态的电解质)构成原电池,只要是原电池永远遵守电极的规定:电子流出的电极是负极,电子流入的电极是正极。

6、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反应(电子流出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得到电子的反应(电子流入的反应)是还原反应,所以在原电池中:负极永远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永远发生还原反应。

7、原电池作为一种化学电源,当它用导线连接上用电器形成闭合回路时就会有电流通过。

(1)在外电路:①电流的流向是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经用电器流向电源的负极。

②电子的流向是从电源的负极出发经用电器流向电源的正极。

(2)在内电路:①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因为:正极是电子流入的电极,正极聚集了大量的电子,而电子带负电,吸引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②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因为:负极溶解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阳离子大量聚集在负极,吸引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硝酸做电解质溶液时,在H+帮助下,NO3-向正极移动得电子放出NO2或NO)8、原电池的基本类型:(1)只有一个电极参与反应的类型:负极溶解,质量减小;正极本身不参与反应,但是在正极可能有气体产生或正极质量增大。

(2)两个电极都参与反应的类型:例如:充电电池类的:蓄电池、锂电池、银锌电池等。

原电池知识点

原电池知识点

原电池知识点1、定义:将化学能直接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2、构成原电池的条件:①电解质溶液②两个导体做电极③形成闭合回路(或在溶液中接触)④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3、原理本质:氧化还原反应4、原电池电极的判断(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一般来说,较活泼的或能和电解质溶液反应的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但具体情况还要看电解质溶液,如镁、铝电极在稀硫酸在中构成原电池,镁为负极,铝为正极;但镁、铝电极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原电池时,由于是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失去电子,因此铝为负极,镁为正极。

(2)根据外电路电流的方向或电子的流向判断:在原电池的外电路,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内电路离子的移动方向判断:在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4)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化学反应判断:原电池中,负极总是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总是发生还原反应。

因此可以根据总化学方程式中化合价的升降来判断。

(5)根据电极质量的变化判断:原电池工作后,若某一极质量增加,说明溶液中的阳离子在该电极得电子,该电极为正极,活泼性较弱;如果某一电极质量减轻,说明该电极溶解,电极为负极,活泼性较强。

(6)根据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判断:原电池工作后,如果一电极上产生气体,通常是因为该电极发生了析出氢的反应,说明该电极为正极,活动性较弱。

(7)根据某电极附近pH的变化判断A近的pH增大了,说明该电极为正极,金属活动性较弱。

5、盐桥盐桥的作用仅仅是导电【相当于导线的作用】,将两个烧杯形成闭合回路,否则就相当于断开,而盐桥的导电是利用了其中的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

锌铜电池,电解质溶液锌端硫酸锌,铜端硫酸铜,即两端不一样,所以产生电势差,于是,电子从负极Zn失去,沿着导线移向正极Cu,即外面的导线中,电子即负电荷从Zn到Cu,中间有盐桥连接,即盐桥中的负电荷即阴离子应该从CuSO4的一端沿着盐桥移向ZnSO4的一端,或者说,盐桥中的正电荷即阳离子就从ZnSO4的一端沿着盐桥移向CuSO4的一端,总之,要保证两端烧杯中的正负电荷要守恒。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1.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它的原理是将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失去的电子经过导线传给氧化剂,使氧化还原反应分别在两极上进行。

2.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如下图所示)(1)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2)电解质溶液(3)构成闭合电路(用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4)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特别提醒:构成原电池的四个条件是相互联系的,电极不一定参加反应,电极材料不一定都是金属,但应为导体,电解质溶液应合理的选取。

3.判断原电池正负极常用的方法负极:一般为较活泼金属,发生氧化反应;是电子流出的一极,电流流入的一极;或阴离子定向移动极;往往表现溶解。

正极:一般为较不活泼金属,能导电的非金属;发生还原反应;电子流入一极,电流流出一极;或阳离子定向移向极;往往表现为有气泡冒出或固体析出。

4.原电池电极反应式书写技巧(1)根据给出的化学方程式或题意,确定原电池的正、负极,弄清正、负极上发生反应的具体物质(2)弱电解质、气体、难溶物均用化学式表示,其余以离子符号表示,写电极反应式时,要遵循质量守恒、元素守恒定律及正负极得失电子数相等的规律,一般用“=”而不用“→”(3)注意电解质溶液对正、负极反应产物的影响,正、负极产物可根据题意或化学方程式加以确定(4)正负电极反应式相加得到原电池的总反应式,通常用总反应式减去较易写的电极反应式,从而得到较难写的电极反应式。

5.原电池原理的应用(1)设计原电池(这是近几年高考的命题热点)(2)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形成原电池后,氧化还原反应分别在两极进行,使反应速率增大,例如:实验室用粗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在锌与稀硫酸反应时加入少量的CuSO4溶液,能使产生H2的速率加快(3)进行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比较(4)电化学保护法:即金属作为原电池的正极而受到保护,如在铁器表面镀锌六、化学电源1.各类电池(1)干电池(属于一次电池)①结构:锌筒、填满MnO2的石墨、溶有NH4Cl的糊状物。

原电池原理与应用

原电池原理与应用

38原电池原理与应用一、原电池的工作本质:原电池本质为氧化还原反应,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二、原电池的形成条件:1、两个活动性不同的电极,其中必有一种是金属(失电子),另一种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非金属(如石墨或金属氧化物)随着新型电池的出现,两电极也可以是相同的金属或非金属作导电物质,充入或附着氧化性与还原性的物质。

2、电解质溶液(可以是酸、碱或中性;可以参与反应,也可以仅作导电物质)。

3、两电极应与电解质溶液接触,同时两电极应该用导线相连或直接接触(形成闭合回路)。

三、原电池工作原理:1、以铜锌原电池为例,稀硫酸为电解质溶液: ①、在稀硫酸溶液中插入锌片,发生反应:Zn+2H + = Zn 2++ H 2↑ ②、向稀硫酸溶液中插入Cu片,无现象。

③、当用导线将Zn 片和Cu 片连接起来之后,Cu 片周围放出气体,该气体为H 2。

因为:当用导线将Zn 片和Cu 片连接起来之后,由于电子(e -)沿导线传递的速度远大于传给H +的速度,所以电子即沿着导线到达Cu 片,在Cu 板的表面聚集了一层带负电的电子,假设导线连有一电流计,会观察到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移。

由于铜极表面带负电,必然吸引溶液中的阳离子(H)向Cu 极移动。

结果,H +在Cu 板的表面得电子变为H 2逸出,而Zn 片那么氧化成Zn 2+。

导线中有电子(即电流)通过,从而产生电能。

Ⅰ、电极反应:(-)Zn 片 Zn -2 e - = Zn 2+(氧化反应)(+) Cu 片 2H + + 2e - = H 2↑(还原反应)总反应: Zn+Cu 2+==Zn 2++CuⅡ、流动方向 导线:电子由负极流出,经过导线,到达原电池的正极。

溶液中:H +由溶液向正极移动,Zn 2+由负极向溶液扩散;SO 42―由溶液向负极移动。

2、假设电解质溶液为中性溶液,如H 2O 或NaCl 溶液,那么负极仍然是Zn 片(失电子),Cu 片仍然是正极,但是正极发生的反应有所不同,溶在水中的氧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Zn 片 Zn -2 e - = Zn 2+(氧化反应)(+) Cu 片2H 2O + O 2 + 4 e - = 4OH -(还原反应)四、原电池的种类:原电池的种类大致分为:干电池(Zn —C 干电池)、银锌电池、氢氧燃料电池、甲烷燃料电池等等。

高考化学原电池知识点归纳

高考化学原电池知识点归纳

高考化学原电池知识点归纳原电池知识是化学考试常考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化学原电池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高考化学原电池知识点归纳一、原电池的原理1.构成原电池的四个条件(以铜锌原电池为例)①活拨性不同的两个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④形成闭合回路2.原电池正负极的确定①活拨性较强的金属作负极,活拨性弱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

②负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正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③外电路由金属等导电。

在外电路中电子由负极流入正极④内电路由电解液导电。

在内电路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会移向负极区。

Cu-Zn原电池:负极: Zn-2e=Zn2+ 正极:2H+ +2e=H2↑ 总反应:Zn +2H+=Zn2+ +H2↑氢氧燃料电池,分别以OH和H2SO4作电解质的电极反应如下:碱作电解质:负极:H2—2e-+2OH-=2 H2O 正极:O2+4e-+2 H2O=4OH-酸作电解质:负极:H2—2e-=2H+ 正极:O2+4e-+4H+=2 H2O总反应都是:2H2+ O2=2 H2O二、电解池的原理1.构成电解池的四个条件(以NaCl的电解为例)①构成闭合回路②电解质溶液③两个电极④直流电源2.电解池阴阳极的确定①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极为阴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极为阳极②电子由电源负极→ 导线→ 电解池的阴极→ 电解液中的(被还原),电解池中阴离子(被氧化)→ 电解池的阳极→导线→电源正极③阳离子向负极移动;阴离子向阳极移动④阴极上发生阳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阳极上发生阴离子失电子的氧化反应。

注意: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三.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原电池电解池(1)定义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2)形成条件合适的电极、合适的电解质溶液、形成回路电极、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外接电源、形成回路(3)电极名称负极正极阳极阴极(4)反应类型氧化还原氧化还原(5)外电路电子流向负极流出、正极流入阳极流出、阴极流入四、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1、放电顺序:如果阳极是惰性电极(Pt、Au、石墨),则应是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放电,应根据离子的放电顺序进行书写书写电极反应式。

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原电池形成条件:
1.电极材料由两种金属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由金属与其他导电的材料(非金属或某些氧化物等)组成。

2.电解质存在。

3.两电极之间有导线连接,形成闭合回路。

4.发生的反应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只要具备前三个条件就可构成原电池。

而化学电源因为要求可以提供持续而稳定的电流,所以除了必须具备原电池的三个构成条件之外,还要求有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

也就是说,化学电源必须是原电池,但原电池不一定都能做化学电池。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原电池原理及形成条件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原电池原理及形成条件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原电池原理及形成条件
肥西中学 程少春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原电池原理及形成条件
学习目标
1、理解原电池原理 2、掌握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实验现象: 锌片上有气泡产生 而铜片上没有
实验现象:
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Cu片上有气泡产生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一、原电池
----原电池原理及形成条件
1 定义: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实验现象: 电流计指针发 生偏转, Cu片上有气泡 产生
(1)
(2)
2、原电池工作原理
较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电子从较活泼金属(负极)通过外电 路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 。
实验探究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可以)
(可以)
(可以)
形成条件一: 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你知道了吗
3、请将氧化还原反应 Zn + Cu2+ = Cu + Zn2+
设计成一个原电池。
负极:
Zn
正极: 比Zn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 电解质溶液: CuSO4 、CuCl2等
此电池的优点: 能产生持续、稳 定的电流。
(不可以)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
第一组实验
实验探究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可以)
(不可以)
形成条件二:电极需插进电解质溶液中
第二组实验
实验探究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不可以)
形成条件三: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第三组实验
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较活泼的金属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 活泼的金属(负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较 不活泼的金属(正极)。
电子流向:负极导线 Nhomakorabea正极

原电池原理

原电池原理
2Fe(OH)3=Fe2O3+3H2O
电极方程式书写方法小结: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某物质得到电子。 •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某物质失去电子。 •总反应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在同一原电池中,同时间里,正负极得失电子 总数相等(守恒)。
⑷铅蓄电池:
电极材料为铅和二氧化铅,电解液为稀硫酸。
(提示:PbSO4是难溶物质)
D镀铅铁板
2、埋在地下的输油铸铁管道,在下列情况
下被腐蚀的速度最慢的是( C )
A在潮湿疏松透气的土壤中 B在含铁元素较多的酸性土壤中 C在干燥致密不透气的土壤中 D在含碳粒较多、潮湿透气的土壤中
练一练: 3、下列事实不能用电化学理论解释的是 (B)
A 轮船水线以下的船壳上装上一定数量的锌块。 B 银质奖章久置后表面变暗。 C 黄铜(铜锌合金)制作的铜锣不易产生铜绿。 D 纯锌与稀硫酸反应滴入少量的硫酸铜溶液后反应速
一、原电池原理:
1、原电池装置模型(以铜-锌原电池为例):
现象:锌片溶解,铜片上有气泡产 生,电流计指针偏转。
负极(锌片):Zn-2e- =Zn2+ 正极(铜片):2H++2e- =H2↑
总反应: Zn+2H+=Zn2++H2↑
电子流向:从锌片经外电路到铜片。 电流流向:从铜片到锌片。
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想一想:
用铜、银、硝酸银溶液设计一个原电池, 则这个原电池的
负极是 Cu ,
电极反应是 Cu-2e-=Cu2+

正极是 Ag ,
电极反应是 2Ag++2e-=2Ag

总反应是 Cu+ 2Ag+ =Cu2++ 2Ag ;

化学原电池组成条件

化学原电池组成条件

化学原电池组成条件化学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电极、电解质和电化学反应。

首先是电极。

电极是化学原电池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地方,分为两种:阳极和阴极。

在电池中,电子从阳极流向阴极,因此氧化反应发生在阳极,并且阳极是负极。

阴极则是正极,还原反应发生在这里。

电极的选择取决于反应物的性质,必须确保电极能够在反应发生时失去或获得电子。

其次,是电解质。

电解质是在电池中所使用的溶液或固体材料,它能够在阳极和阴极之间传递离子使得电池得以工作。

电解质可以是酸或碱的溶液,也可以是一些有机或无机化合物。

在电解质中,正离子向阴极迁移,负离子向阳极迁移。

这种离子移动的过程是通过水解或化学反应来实现的。

最后是电化学反应。

电化学反应是化学原电池中最为重要的方面。

在化学原电池中,氧化和还原的反应必须同时发生。

这个化学反应需要产生电子,这些电子随后在电路中移动从而提供电流。

在电极中,反应物与电子作用产生被氧化或还原的产物。

在一个质子被氧化成氢气的反应中,质子是来自酸性溶液中的H+,而氢气则是产物。

在这里,质子是氧化剂,它能够被电接触的电极(即阳极)捕获电子,然后和电极上产生的氧结合成水。

总之,一台化学原电池需要符合这些条件:至少需要一个阴极和一个阳极;电极必须与电解质相结合,电解质可以是溶液或固体材料;电池中必须包括能够促进离子流动的物质(电解质);电化学反应需要同时具有氧化和还原两个方面。

在了解这些组成条件之后,人们就可以更好地设计、制造和使用化学原电池了。

贾凡尼效应(原电池效应)

贾凡尼效应(原电池效应)

贾凡尼效应又原电池效应一.有关原电池的基本概念:1.原电池的定义:原电池是一种能将化学能直接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2.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1)有相连的、活动性不同的两个电极(金属或非金属导体);(2)两电极和电解质溶液相接触;(3)构成闭合回路,两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电子流出(电流流入)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电子流入(电流流出)3.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二.原电池原理的应用:1.几种重要的化学电源干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等2.金属的腐蚀与防护金属腐蚀是指金属或合金与周围接触到的气体或液体进行化学反应而腐蚀损耗的过程。

形成原电池可加快金属的腐蚀过程。

相反,利用电化学反应使金属钝化而受到保护,或利用原电池反应将需保护的金属作为电池的正极而受到保护。

三.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1)由组成原电池的电极材料来判断:都是金属,活泼的为负极;金属和非金属,金属为负极,非金属为正极(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来判断:电流方向:正极到负极;电子流动方向:负极到正极(3)根据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迁移方向来判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4)根据两极发生的反应(或现象)来判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AlphaSTAR(沉银技术)工艺直接影响印制线路板本调查共有93家厂商(包括64家PWB制造厂商和29家装配厂商)参与,根据他们的反馈,造成缺陷或报废有6个主要的原因:贾凡尼效应、腐蚀、露铜、离子污染、微空洞、可焊性很明显,因为印制线路板完成装配后不能重工,所以因微空洞而报废所造成的成本损失最高。

虽然其中有八个PWB 制造厂商因为客户退件而注意到了该缺陷,但是此类缺陷主要还是由装配厂商提出。

可焊性问题根本没有被PWB制造厂商报告过,只有三家装配厂商误将发生在内部有大散热槽/面的高纵横比(HAR) 厚板上的”缩锡”问题(是指在波峰焊后焊锡只填充到孔深度的一半)归咎于沉银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作者:————————————————————————————————日期:课题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课时第二课时(30分钟) 课型新授课授课对象高二学生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教材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41—43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其本质,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实验合作探究得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其本质。

学习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实验、合作探究原电池形成条件的过程中,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形成原电池的条件及其本质。

难点“探究形成原电池的条件”的实验方案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中的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该节内容为高中电化学的开始,在此之前学生学习过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溶液,金属活泼性等化学知识,上节课学习过的原电池原理,已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又为后面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其它常见电池及电解原理等重要电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具备了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能量守恒原理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物理电学知识。

对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电池有很深的感性认识,但由于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所以在理解原电池形成条件及其本质时有一定的难度。

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以及实验探究能力,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探索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不成熟,这就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索主体,探索活动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教学设计思路通过播放橙子也能给iphone充电视频,提出问题为什么橙子能给iphone充电,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继而回顾上节课铜锌硫酸原电池的实验,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解说原电池原理的微观过程,教师通过分析铜锌硫酸原电池的组成部分,提出课题,并给出实验器材,学生通过对比铜锌硫酸原电池自主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教师点评学生的实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并解开橙子能给iphone充电之谜,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原电池原理自主设计水果电池以巩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最后教师介绍化学电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应用,要求学生为荒岛上的灯塔设计电源,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进一步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实验探究—讨论归纳—应用巩固的教学模式,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实验、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巩固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橙子也能给iphone充电【设置悬念】为什么多个橙子串联起来能给iphone充电?【引课】视频里同学们看到的其实就是一个原电池的装置,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板书】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___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观看视频回顾上节课知识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温故知新知识回顾学生实验【实验2-4】请同学们利用桌上器材复习教材第40页实验2-41. Cu、Zn同时插入稀硫酸但不接触。

2. 将Cu、Zn同时插入稀硫酸用导线连接。

3.将Cu、Zn同时插入稀硫酸用导线连接,在导线中接入电流计。

【提问】第二个实验中为什么锌片上的气泡减少了,而铜片上却有大量的气泡呢?【播放动画】请同学为铜锌硫酸原电池的微观模拟过程配上解说。

完成实验,记录现象1.锌片表面有气泡,铜片无明显现象。

2.铜片表面有大量气泡,锌片上气泡减少。

3.电流计指针偏转。

【思考回答】锌片上有气泡是因为锌与稀硫酸反应。

铜片上产生了氢气。

观看动画【解说】电子从锌片流出经导线定向移动到铜片上,氢离子在铜复习上节课的重要内容,为本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解】大部分氢离子在铜片上得到电子,但是少部分氢离子与锌反应,所以锌片上有少量气泡。

【提问】电流计指针偏转说明有电流,此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在原电池的负极锌被氧化成为锌离子,正极氢离子被还原为氢气,那原电池的反应从本质上来说属于哪一类反应?【板书】一. 原电池原理:氧化还原反应片上得到电子放出氢分子,产生氢气。

【回答】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探究学习新知【投影】教材第40页实验2-4【过渡】请同学们分析铜锌硫酸原电池装置的组成。

【提问】很好,它采用的电极材料是铜片和锌片,溶液是稀硫酸,并用导线连接,是否只有铜片和锌片,稀硫酸才能构成原电池呢?如果是其它电极材料,溶液能否构成原电池呢?【引导】我们对比铜锌硫酸原电池来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从哪些方面探究呢?【讲解】更换电极材料时要保证其它条件不变,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就是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其它条件不变,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器材,选择电极材料:碳棒锌片铁片铜片稀硫酸烧杯导线电流计【分组实验】从同学设计的方案中选择四个方案进行小组实验。

【提问】探究电极材料的实验中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提问】通过第一组实验同学们得出什么结论?【板书】二.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强调】不同的两个电极材料是一般情况,后面将学习到的燃料电池采用的就是相同的电极材料。

【思考】铜和碳也是两种不同的电极材料,为什么不能做原电池的电极呢?【回答】有两个电极,硫酸溶液,导线,电流表。

思考【回答】电极材料,溶液分组讨论交流方案,学习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分组回答】小组电极材料指针是否偏转A 两个铁片否B 碳棒铜片否C 铁片铜片是D 铁片碳棒是【讨论回答】:1.构成原电池的两种电极材料不同。

【回答】因为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强调】原电池的氧化还原反应是分别在两个电极进行的。

【板书】1.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本质)2.活泼性不同的两种电极材料(一般情况)【提问】探究原电池对溶液的要求又应该怎么样设计实验呢?给出实验器材酒精盐酸硫酸铜蔗糖溶液锌片铜片烧杯导线电流计【提问】探究溶液的实验中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思考】请将实验二所用溶液根据导电性分类。

【提问】原电池对溶液的要求,同学们从实验得出什么结论?【板书】3.两极之间充入电解质溶液【思考】若把铁棒和铜片分别放在两个烧杯的硫酸中用导线连接,电流计指针还会发生偏转吗?【教师演示实验】将铜锌分别放在两个烧杯的硫酸中,用导线连接,请同学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会发生偏转。

【提问】那原电池的形成还需要什么条件?【板书】4.形成闭合回路【回答】更换溶液,其它条件不变。

讨论交流分组实验记录现象【分组回答】小组溶液指针是否偏转A 盐酸是B 硫酸铜是C 酒精否D 蔗糖否【回答】稀硫酸和硫酸铜是电解质,而酒精和蔗糖是非电解质。

【讨论回答】:两极间充入电解质溶液。

结合物理电学知识思考【观看实验回答】没有偏转。

【回答】形成闭合回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联系物理电学相关知识,各科知识相融合实验探究学习新知【过渡】探究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现在同学们能否解开橙子能给iphone充电之谜?【讲解】橘子、柠檬等水果以及果汁都含有柠檬酸等电解质,插入两根不同金属(线、棒或板)时,它们之间会有电压,这就是水果电池,那水果电池和一般电池的区别是什么呢?【应用1】请用提供的器材自主设计水果电池(强调发光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器材:镁条,铜片,锌片,番茄,发光二极管,导线请学生展示自主设计的水果电池【应用2】化学电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投影】1.我国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车2.东芝新型电池3.“神六”用太阳能电池【应用3】请同学们想想如何为地处偏远荒岛上的灯塔提供电源?(从原电池原理考虑)【总结】本节课探究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学习了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

【布置作业】教材45页。

【回答】视频里用了不同的金属棒,橙汁,导线连接构成了原电池,多个原电池串联增强了电压。

【回答】水果电池所用的电解质是果汁。

实验认识化学电池的应用【思考回答】采用有活泼性差异的电极材料如铝,碳棒做电极,利用海水做电解质溶液,接上导线。

前后呼应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视野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体现STS的教学思想。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巩固应用板书设计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一. 原电池原理: 氧化还原反应二.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1. 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本质)2. 活泼性不同的两种电极材料(一般情况)3. 两极之间充入电解质溶液4. 形成闭合回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