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含例题)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梳理(苏科版)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梳理(苏科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初二物理上册(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判断标准:物体是否振动。
人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源→介质→耳朵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一般情况下传播速度,V固体>V液体>V气体(V软木比较特殊);声音通过介质传播,传播介质有几种,就能听到几个声音。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4.声音是一种波,它具有能量。
5. 回声的产生:回声到达人耳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时,人能够把原声与回声区分开,就听到了回声,否则回声与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二、乐音的特性乐音通常是指那些悦耳动听、令人愉快的声音,它是声源做有规律振动产生的。
乐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1.声音的强弱叫作响度。
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例如:轻声细语,扩音器等都说的是响度。
2.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音调由声源振动的频率(振动的快慢)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例如:这首曲子的音太高,其中音就指的是音调。
3.根据音色,人们能够分辨不同声源发出的声音(由于它们的材料不同、结构不同)。
例如:人们通常通过辨别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三、噪声噪声通常是指那些刺耳难听、令人厌烦的声音,它是声源做无规律振动产生的。
用声强级来客观的描述声音的强弱(指声音的响度),它的单位是分贝(符号为dB),声强级为0dB的声音,人耳刚刚能听到它;90dB以上的噪声会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
噪声的控制或减弱噪声的办法:1.在声源处采取措施。
例如:安装消声器,禁止鸣笛等。
2.在声音传播途中采取措施。
例如:道路旁种植的行道树、高架桥旁的隔音屏。
3.在人耳(接收)处采取措施。
例如:戴耳塞、耳罩、头盔。
初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初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一、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构成的,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组成和性质。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观单位,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合而成的。
1.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在核外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中包含了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没有电荷。
电子带负电荷,以电子云的形式分布在核外。
2. 原子的化学符号原子的化学符号通常由元素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或前几个字母组成。
例如,氧的化学符号为O。
3. 分子的结构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相互结合而成的。
化学键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发生在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键。
•共价键:发生在非金属原子之间的键。
•金属键:发生在金属原子之间的键。
二、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指的是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不同条件下的表现。
常见的物理性质有颜色、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等。
物质的物理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来测定。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指的是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后表现出的变化。
有一些物质具有特殊的化学性质,例如易燃、易氧化等。
通过发生化学反应可以观察到物质的化学性质。
三、热传递和相变1. 热传递热传递是指热量由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常见的热传递方式有导热、对流和辐射。
•导热:热量在固体或液体中通过分子振动和扩散传递。
•对流:热量通过流体的运动传递。
•辐射: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
2. 相变相变是指物质的物态转变,常见的相变包括固态到液态的熔化、液态到气态的汽化等。
相变过程中,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直到相变完成后才会继续升温。
四、力和压力1. 力的概念和性质力是使物体发生位移或变形的原因。
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受力分析和力的合成物体上的多个力可以相互叠加,合成一个合力。
受力分析可以用于解决物体的平衡和运动问题。
3. 压力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复习练习(Word版 含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复习练习(Word版含答案)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在观看交响乐队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同属于管乐器的圆号、小号、长号、大号发出声音的高低各不相同,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管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管内空气柱的长度有关猜想二:管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管内空气柱的横截面积(粗细)有关小明找来了两个未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制成了一些哨子(如下图所示).注射器的规格分别为2.5ml和5ml.他一边吹哨子一边调整注射器内空气柱的长度,同时利用专用仪器测出声音的频率和响度,详见下表(表中“ml”表示毫升,“cm”表示厘米)(1)选用序号为A、B、C的三次实验做对比,可以得出:在空气柱的______相同时,管内空气柱越短,音调越______.(2)选用序号为______的两次实验做对比,可以得出:在空气柱的______相同时,管内空气柱横截面积越大,音调越______.(3)序号为C、D的两次实验中,响度大的是______(选填“C”或“D”).【答案】横截面积(或粗细)高 A、D(或B、E或C、F)长度低 D【解析】【分析】【详解】要研究音调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需用控制变量法.(1)选用序号为A、B、C的三次实验做对比,可以得出:在空气柱的横截面积(或粗细)相同时,管内空气柱越短,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快,音调越高.(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需控制琴弦的长短和琴弦的材料不变,所以要选择A、D(或B、E或C、F).由此可得,在空气柱的长度相同时,管内空气柱横截面积越大,音调越低;(3)序号为C、D的两次实验中,D实验时的声音强度为75分贝,大于C实验时的声音强度.2.(1)把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如图甲所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铃声,这说明______.(2)图乙是探究“”的实验装置图,把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可以沿ON 向前或向后折的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ON垂直于镜面。
八年级物理上册 1.2 回声知识点与同步训练(含解析)(新版)苏科版

回声一.回声的产生如果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大的障碍物,则发生声音的反射,形成回声。
二.人能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人耳只能区分时间间隔0.1s 以上的两个声音。
如果回声与原声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小于0.1s ,那么人耳就不能区分回声与原声,这时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如果回声和原声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不小于0.1s ,人耳就能将回声和原声区别开来,从而听到回声。
三.利用回声测距声音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变的。
从声源发声到听到回声的过程中,声音的运动经历了“声源—障碍物”和“障碍物—声源接收器(如人耳)”两个过程,所以声音从声源到障碍物所需的时间是整个时间的一半,即2tt '=,则2ts v =⋅,因此,当已知声音在某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时,只要测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就可算出声源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一.核心考点:回声★★★二.重难点和易错点1.物体对声音的反射效果与物体本身有关,音乐厅和电影院中的屋顶和四周墙壁都制成凹凸不平像蜂窝煤状似,是为了减弱声波的反射。
人耳能分辨的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是0.1s ,如果小于0.1s ,则回声和原声夹杂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2.回声的计算参照例题,包括发生体静止和运动的情况,关键是找清楚题干中的等量关系。
回声 ·知识精讲··三点剖析·题模一:生活中回声的利用例2.1.1在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有三处堪称奇观的声学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
如图9所示,当游客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的音响效果。
【答案】回声【解析】回声与原声的时间间隔在0.1s以内,会使原声加强。
例2.1.2在电影院内听不到回声,下列原因中正确的是()A.墙壁反射的声音与原声混在一起分不出来B.墙壁吸音性好,传向墙壁的大部分声音被吸收了C.墙壁吸收了全部声音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答案】B【解析】电影院的墙壁采用柔软多孔的材料,主要是因为声音在反射时能量会相互抵消,从而减少四周墙壁对声音的反射,增强听众的收听效果.题模二:声音的计算例2.2.1夏天下暴雨前,往往电闪雷鸣,雷声是云团之间放电引起的空气剧烈____而产生的,如果在看到闪电后4秒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____米(声速取340m/s,不计光的传播时间).·题模精选·【答案】 振动;1360【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距离的计算,都属于基础知识.(1)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2)由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利用s=vt 可计算出闪电处距人的距离.(1)不同的云团放电时就会引起空气的剧烈振动而发出雷声;(2)由v=s t可得,闪电处距人的距离是:s=vt=340m/s×4s=1360m; 故答案为:振动;1360.例2.2.2 人在峡谷中呼喊之后,会听到回声,如果从呼喊到听到回声用了5s ,则反射声音的峭壁距呼喊者m 远.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 ,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则人若要听到自己的回声,人距障碍物至少要 m 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 s ).运用声纳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纳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 接受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 m ,(海水中的声速是1500/m s ),但是,超声波声纳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 .【答案】 850;17;3000;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析】 (1)声音从峭壁传到人耳的时间:15 2.52t s s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v m s =, ∵s v t=,∴峭壁离喊话的人的距离:340/ 2.5850s vt m s s m ==⨯=. (2)时间间隔为10.10.052t s s ==,人离障碍物至少的距离:340/0.0517s vt m s s m ==⨯=; (3)根据题意由于经过4s 后收到回波,那么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为1422t s s =⨯=, 那么海底的深度为1500/23000s vt m s s m ==⨯=,由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同步练习】苏科版初二物理下册 第6章《物质的物理属性》6

物体的质量[学习目标]1.理解质量的概念;2.了解生活中的测量质量的器具,掌握天平的用法;1.定义:物体__________叫质量,用字母_____表示。
2.质量的单位:质量单位有千克(kg)、吨(t)、克(g)、毫克(mg),其中_____是质量的国际单位。
3.换算关系: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4.质量是物质的一种_____,它不随物体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改变而改变。
5.同种物质,_____越大,其_____也就越大。
理解质量的概念及其注意点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含有物质多的,我们说这个物体的质量大,含有物质少的,我们说它的质量小。
质量用字母m表示。
2.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常用单位还有吨、克、毫克。
吨比千克大,符号为t,克和毫克比千克小,符号分别是g、mg。
这些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为:1 t=103 kg=106 g=109 mg。
1dm3水的质量是1千克一头牛的质量大约是1吨,3粒玉米大约是1克。
3.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改变而改变。
你玩过橡皮泥吧,一块橡皮泥不论被捏成什么形状,它的质量是不会改变的。
冰化成水,虽然由固态变成了液态,状态改变了,其质量也是不变的。
把一本书由北京带到上海,虽然书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但其质量是不改变的。
因此,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知识点一:质量及估测【探究重点】记住一些常见物体质量大约值是质量估测的基础:一个鸡蛋质量为5×10-2kg;成年人质量为50~70 kg;铅球质量为5 kg;物理课本质量为0.25 kg。
【例题精讲】1.(2022·四川南充)物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下列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A. 用体温枪测得小明同学体温为36.8℃;B. 两个鸡蛋的质量约为0.5kg;C. 某普通中学生百米赛跑成绩为7s;D. 初中物理教材的长度约为26dm【巩固训练】2.将2.5t换算成以千克为单位的正确换算式为( )A. 2.5t=2.5t×1000kg=2500kgB. 2.5t=2.5×1000=2500kgC. 2.5t=2.5t×1000=2500kgD. 2.5000kg=2500kg知识点二:天平的使用【探究重点】1.放:天平放到水平台上,游码放到0刻度线上;2.调:调平衡螺母,目的是使天平平衡,而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就要看指针是否指在分度盘中央,或指针左右摆动幅度是否相同;3.称:左物右码,通过加减砝码或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4.读: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左侧对应的刻度值就等于物体的质量.【例题精讲】3.(2022·江苏扬州)小明想用天平称出20g水,先用正确的方法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如图1所示。
苏科版_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_总体复习

第九章力与运动1、通过改变什么关系可以控制物体的浮沉?答:可以通过改变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与沉。
2、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答: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浮力大于重力(F浮>G物),则物体上浮;浮力等于重力(F浮=G物),则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浮力小于重力F浮<G物,则物体下沉3、物体的漂浮条件是什么?答: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F浮=G物4、如何通过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关系判断物体的浮沉?答:对于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1)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ρ物<ρ液,则物体上浮,静止时到漂浮;(2)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ρ物=ρ液),则物浮体悬浮在液体中;(3)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ρ物>ρ液),则物体下沉,静止时沉底。
5、改变物体浮沉的主要方法有哪些?答:(1)改变物体自身重力;(2)改变液体的密度;(3)改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6、什么叫做悬浮?答: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若它的重力等于浮力时,既不下沉也不上浮,可以静止在液体中的任何位置,这种状态称为悬浮。
★7、打捞沉船的方法是什么?原理是什么?答:浮筒法;原理是:浮筒下沉---增大排水体积---用压缩空气将水排出,减小重力---重力小于浮力,沉船上浮。
8、什么叫密度计?其原理是什么?其刻度特点是什么?答: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叫做密度计。
原理是:利用漂浮条件来工作。
刻度特点:上小下大、上疏下密、刻度不均匀。
刻度数值是:液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的比值。
9、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答:通过改变自重实现浮沉。
水舱进水,重力大于浮力,潜水艇下潜;水下航行时,浮力等于重力,潜水艇悬浮;水舱排水,浮力大于重力,潜水艇上浮。
10、气球和飞艇的原理是什么?答:气球和飞艇的升降主要靠改变它们所受浮力的大小及自重来实现的。
球和飞艇的气囊内充有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它们利用空气的浮力工作。
11、使密度大的物体漂浮的主要方法是什么?答:将物体做成空心,增大排水体积,从而增大浮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_复习

单位:焦 / (千克· ℃), 单位符号 J/(kg·℃),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比热是物质的物理属性。同
( 2 )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密度是变化的。质量一定时,密度与体积成反比;体积一定时,密
度与质量成比。
13 、密度有哪些应用?
答:( 1)ρ=m/V 测量和计算密度鉴别物质的种类; (2 ) m= ρV 计算质量
( 3 )V= m/ ρ计算体积。
14 、量筒(量杯)的作用是什么?如何读数?
答:量筒(量杯)用来直接测量液体的体积和间接测量固体的体积。测量前应观察(
第六章 物质的物理属性
1、什么叫做质量?
答: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质量的物理量符号是
m.
2、质量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是什么?如何换算?
答: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千克的单位符号是
kg 。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 (g)、毫克
(mg) 和吨 (t)。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t=1000kg, 1kg=1000g,
2
南天教育一对一辅导 老师 王老师 学生汤梦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3
3
答:( 1)水的密度ρ 水=10 千克 /米
3
3
3
3
( 2 )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但也可能相同。 ρ冰= ρ蜡= ρ植物油 =0.9 ×10 kg/m ρ酒精 = ρ煤油 =0.8 ×10 kg/m
( 3 )同种物质的密度在状态改变时也发生改变
上述方法为排水法。 若固体溶于水则需要用薄膜包上或用排沙法; 若固体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则用针压
法或捆绑法。
16 、体积、面积、长度的物理量符号及单位有哪些?
3
3
3
完整版)苏科版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归纳(全面)

完整版)苏科版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归纳(全面)n:Physics explores the mysteries of the physical world througha scientific process consisting of the following steps:1.Identify and propose a problem.2.Make hypotheses and ns.3.Develop a plan and design experiments.4.Collect evidence through n。
n。
etc.5.Evaluate whether the evidence supports the hypotheses and ns (equal/unequal).6.Draw ns/propose new ns.municate and collaborate (n).Chapter 1: Sound PhenomenonI。
Sound n1.Sound is produced by the n of objects.Examples include humans using vocal cords to produce sound。
bees using small black dots under their wings to produce sound。
wind producing sound through air n。
wind instruments using air columns inside to produce sound。
string instruments using string n to produce sound。
drums using drumhead n to produce sound。
and clocks using clock n to produce sound.2.When n s。
八年级物理上册 3.3 光的色散知识点与同步训练(含解析)(新版)苏科版

光的色散·知识精讲·一.光的色散1.光的色散2.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等比例混合后为白色;(2)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等比例混合后为黑色。
3.物体的颜色(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2)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白色的不透明体反射各种色光;黑色的不透明体吸收各种色光。
4.光谱太阳光通过棱镜时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这七种颜色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二.看不见的光1.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到。
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物体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
红外线的重要特性:①热作用强;②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较强;③红外线具有可见光一样的特征,沿着直线传播,被物体反射。
应用于加热物品、取暖、摇控、探测、夜视。
2.紫外线:在光谱中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紫外线的重要特征是:①化学作用强;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照射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③利用紫外线的荧光效应可以用来进行防伪,鉴别古画等。
炽热物体发出的光中都有紫外线;地球上的天然紫外线来自于太阳光,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层阻挡了大量的紫外线进入地球表面。
·三点剖析·一.核心考点1.光的色散现象★2.看不见的光★★二.重难点和易错点1.光的色散三棱镜对光的作用满足光的折射规律,是光从空气到玻璃再到空气发生的两次折射的结果;三棱镜对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的效果不同,对红光的折射作用最弱,对紫光的折射作用最强,因此在另一侧光屏上从上到下依次呈现的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物体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反射光的颜色决定,比如红色物体可以反射红光、吸收其他颜色的色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的光。
此部分内容多在科普阅读题中出现,比如“为什么黑花很少见”。
另外,关于光的衍射等是需要了解的内容,比如清晨和傍晚的天空为什么呈现红色。
7.2静电现象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和分类专题练习教案(苏科版)(原卷版)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课时7.2 静电现象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2.知道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4.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解释。
●摩擦起电(1)带电体的基本性质: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如通草球、细纸屑等)的性质。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1)只有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才会产生摩擦起电。
2)做摩擦起电的实验时,手、实验器材、实验环境要干燥。
●两种电荷(1)自然界只有正电荷、负电荷两种电荷。
1)正电荷: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的为正电荷,正电荷用“+”号表示。
2)负电荷;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的为负电荷,负电荷用“—”号表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验电器1.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片、绝缘垫。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能粗略地比较不同物体带电的多少。
3.原理:使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就会有部分电荷转移到金属箔片上,使两片金属箔片带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所带电荷越多,张开的角度越大。
●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1)闪电的形成:闪电是带有不同电荷的云层在相互靠近时发生的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
(2)生活中的静电现象1.在干燥的日子里,脱毛衣时会听到“噼啪”声,如果在黑暗处,还会看到闪光,这是由于毛衣与内衣摩擦起电而导致的。
2.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越梳越蓬松,这是因为梳子与头发摩擦,使头发带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致。
3.穿化纤裤子走路时,裤脚上容易吸附灰尘,是由于摩擦起电造成的。
(3)静电的应用与防护应用:静电复印、静电植绒、静电喷漆等。
防护:高大建筑物上安装避雷针,油罐车尾部拖一条铁链等。
考点一静电现象1.关于静电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是由于异种电荷相互排斥B.两个轻质泡沫球靠近时能相互吸引,则它们一定带异种电荷C.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得到电子带上了正电D.运输汽油的油罐车通常在地上拖一根铁链,为了防止静电危害2.“N95”型口罩对直径为0.075μm±0.020μm的非油性颗粒(如粉尘、PM2.5、飞沫、微生物等)具有95%以上的过滤效率.它由三层构成:内层吸水层,中间过滤层,外层疏水层。
(完整版)苏科版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归纳(全面)

苏科版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归纳引言: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环节):1.发现并提出问题。
2.作出猜想和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
5.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
(相等/不相等)6.提出新的问题7.交流与合作(评估)第1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电磁波)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的声音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保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八年级物理上册3.4光的反射知识点与训练(含解析)苏科版(2021年整理)

光的反射一.光的反射及反射定律1.光的反射:光在传播到不同介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介质中的现象。
2.光的反射现象例子:水中的倒影、平面镜成像、潜望镜、凸面镜、凹面镜、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3.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所遵循的规律称为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iγ=(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二.光的反射定律的补充和应用1.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光线沿原来的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界面上,这时的反射光线定会沿原来的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去。
2.利用光的反射定律来画一般的光路图:(1)已知镜面和入射光线确定法线和反射光线;(2)已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确定法线和镜面的位置。
三.反射类型:漫反射和镜面反射1.根据反射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分为漫反射和镜面反射(1)漫反射:反射面凸凹不平,使得平行光线入射后反射光线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2)镜面反射:反射面很光滑,使得入射的平行光线反射后光线仍然平行。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日常见到的绝大部分反射面都会发生漫反射,由于漫反射才能够使我们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教室里的黑板用毛玻璃、电影幕布用粗布,都是为了使各个方向的人都能看到。
黑板用久了,会出现“反光”现象,就是因为黑板比较光滑,射到上面的光接近发生镜面反射,从而射向某一方向的同学的眼睛中的光线较强,而粉笔字很粗糙,射到它上面的光发生漫反射,进入这一方向的同学眼睛中的光很强,所以觉得有些耀眼而看不清字;自行车的尾灯是由互成直角的一些小平面镜组成的,由于光的镜面反射,会把车子、霓虹、路灯等光源发出光反射到司机,使司机能看到前面骑自行车的人,从而避免交通事故。
一.核心考点1.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分类★★2.光的反射实验★★★二.重难点和易错点1.光的反射概念的理解这里要注意光是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发生的现象,不是所有光都会被反射回来,而可能只有一部分。
苏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

苏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且实用的学科,初二物理更是为我们打开了探索物理世界的大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苏科版初二物理的重要知识点。
一、声现象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比如,击鼓时鼓面振动发声,琴弦振动发声等。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真空不能传声。
例如,在月球上,宇航员之间即使面对面,也需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交流,因为月球表面是真空环境,声音无法传播。
3、声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中最慢。
在 15℃的空气中,声速约为 340 米/秒。
4、声音的特性(1)音调:声音的高低。
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例如,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
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3)音色:声音的特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我们可以通过音色来辨别不同的乐器或人的声音。
5、噪声的控制(1)防止噪声产生,如给机器加消声器。
(2)阻断噪声传播,如在道路两旁植树。
(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如戴耳塞。
二、物态变化1、温度(1)定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测量工具: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量程和分度值,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例如,冰熔化成水。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例如,水结成冰。
3、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
2022年苏科版物理八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点附练习

《从粒子到宇宙》全章复习与稳固【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内容;2.知道静电现象,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3.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走进分子的世界1.分子:〔1〕概念: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大小: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如: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2〕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那么运动;温度越高,分子无规那么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
吸引力:铅块挤压吸引;拉断铁丝比棉线难;两滴水银靠近会自动结合成一滴。
排斥力: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3.解释固、液、气的性质:1.不同物质内局部子间空隙的大小不同;同种物质在不同情况下分子间的距离也会不同,比方温度、压强等的变化,都会影响分子间的距离。
2.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由于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分子运动又称为热运动。
3.分子相互作用的情况与分子间距离的大小有关。
当分子间的距离等于10-10 m时,这个距离称为分子间的平衡距离,此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相等;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10-10 m时,斥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10 m时,引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分子直径10倍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变得很小。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的变化比引力的变化快。
要点二、静电现象1.摩擦起电:〔1〕带电: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就说该物体带了电〔荷〕。
〔2〕带电体:带了电荷的物体;〔3〕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4〕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1〕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八年级物理上册 2.2 温度计知识点与同步训练(含解析)(新版)苏科版-(新版)苏科版初中八年级上册

温度计·知识精讲·一.温度计使用1.温度计的构造实验室温度计(常用温度计)由内径细而均匀并带有刻度的玻璃管及一个下端装有适量液体(酒精、煤油、水银等)的玻璃泡组成。
2.测温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使用温度计的注意事项(1)观察:①零刻度;②分度值;③量程(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2)放置: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②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不要接触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读数:①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始终不能离开被测物体;②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表面平齐,不能仰视或俯视。
(4)记录:①记录时一定要带单位(°C);②是零下时,可在数字前面加负号,如零下5摄氏度,可记为-5°C。
二.温度计的常见种类·三点剖析·一.核心考点1.温度计的读数★2.不准的温度计★★★二.重难点和易错点1.温度计的读数与长度的测量类似,温度计的读数要明确三点:量程、零刻线和分度值,特别是分度值,一般不需要估读,但需要注意读数有正有负,发现刻度越往下越大,就是负值。
利用温度计测量杯子等的保温效果也是考试的热点问题。
2.不准的温度计不准的温度计关键是找到零刻线和分度值对应的数值或者直接写出真实的温度和测量值之间的函数关系。
·题模精选·题模一:温度计的原理例如图是李明利用小瓶、橡皮塞和玻璃管自制的液体温度计.该温度计实际使用中发现玻璃管中液柱变化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准确.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改进的建议 .【答案】换用较细的吸管或用热胀冷缩更明显的测温液体或用容积更大的瓶子【解析】因为自制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本题中设计的温度计读数不明显,是因为吸管太粗,液体膨胀的量小的时候很难观察到变化,所以建议:换用较细的吸管题模二: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例(1)在测量液体温度的实验时,如图所示的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2)如图所示,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中,正确的是()【答案】(1)D(2)丙【解析】(1)A、图中显示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不正确。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光的折射透镜章末回顾与练习课件新版苏科版

如图从某一角度观察到的小鱼的三个像:a位置的小鱼是
由于光的 折射 形成的像;b位置的小鱼的成像原理 与 放大镜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相似;c位置看到“翻肚”的小鱼,这是 由于光先发生 反射 ,后发生 折射 所
形成的像。
123456
知识点2 光的综合作图 2. [2024·合肥模拟]如图所示,由水中发出的一条射向空气的
12
【分析论证】同学们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1 2 3 4 5
介质种类 水
透明树脂 透明树脂 透明树脂 重火石玻璃
入射角/ ° 60 60 45 30 60
12
折射角/ ° 40.5 35.3 28.1 19.5 31.7
(1)分析序号为 2、3、4 的三次实验数据可得出初步结 论:光从空气斜射入某种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随入射角 的增大而 增大 。
A. 红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B. 投影仪镜头与近视镜片属于同一类透镜 C. 投影到皮肤表面的血管影像是由于折射形成的 D. 皮肤区域到投影仪镜头的距离应小于镜头的二倍焦距
123456
6. [2024·西安高新区校级开学]电脑中常用的光电鼠标,其原 理就是利用发光二极管照射移动表面(如图),反射光通过 成像透镜成像于光学传感器上。鼠标移动时,传感器会连 续承接鼠标垫表面所成的像,并利用芯片处理比较各个影 像的数字信号,反馈到计算机,决定 屏幕上的光标移动距离和方向。图 中光学传感器、透镜、发光二极管 等元件固定在鼠标内。
123
3. 【小制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是小明自制的幻灯机,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10 cm。该幻灯机工作时,光通过凸透镜发生 折射 ,
人们能看到屏幕上所成的像是因为幻灯机投射过来的光 在屏幕上发生了 反射 ,从而进入了人的眼睛。为了 能在屏幕上成放大的像,幻灯片到镜头的距离应在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复习资料

初二物理苏科版初中物理8年级上考前复习【例题选讲】1.从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可知;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BCD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C.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与时间或路程无关2.从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可知;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D ) A.平均速度与路程成正比B.平均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C.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D.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与时间或路程有关3.炒菜时不小心突然发生油锅起火的现象;为尽快灭火;应及时采取的措施是( A ) A.将要炒的菜赶紧倒入油锅B.赶紧往锅中浇一碗冷水C.迅速将油锅从火炉上移开D.立即关闭火炉4.物体被“毛玻璃”遮住后就看不清了;其原因是………………………………..…….( C ) A.物体射向“毛玻璃”的光;在“毛玻璃”表面被全部反射了B.物体射向“毛玻璃”的光;一部分被“毛玻璃”反射;另一部分被吸收C.物体射向“毛玻璃”的光;在“毛玻璃”表面产生了漫反射和折射D.“毛玻璃”是不透光的5.在凸透镜的主轴上距透镜1.5f到2f处;横卧一根粗细均匀的细杆AB;如图所示。
关于细杆AB的像A’B’的粗细和指向;应该是右图中的………………..( B )6.小明决定自己给自己照一张手拿相机拍照的像;他想出个好主意:对着穿衣镜照相。
当他距离镜面2米时;正准备按下快门;突然为调焦犯起愁来;请你告诉他把相机的距离标志调到………………………………………………………………………………………………….( B)A.2m B.4m C.小于2m D.大于4m7.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显微镜物镜焦距很短;目镜焦距较长B.开普勒望远镜物镜焦距很长;目镜焦距很短C.伽利略望远镜物镜为凸透镜;目镜为凹透镜D.利用望远镜和显微镜看物体;主要是减小视角8.水中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产生的;立竿见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共 12 页第六章 物质的物理属性知识梳理1.质量:⑴ 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⑵ 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转换关系: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 一个鸡蛋约50g⑶ 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地理位置 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⑷ 测量:①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②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 游码归零, 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 横梁平衡。具体如下:A.“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B.“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C.“调”:调节天平横梁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这时横梁平衡。D.“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E.“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F.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③ 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质量方法 B、特殊测量:液体质量方法、微小质量方法。例1 一物体在地球上的质量为20kg,把这个物体搬到月球上,那它的质量为( )A.大于20kg B.小于20kg C.等于20kg D.无法确定例2 在调节托盘天平时,游码置于零刻度线处,指针仍右偏,此时应将天平右端的螺母向 边调。例3 用托盘天平测量一张邮票的质量的 正确做法是( )A.把一张邮票直接放在天平上,移动游码来测量B.先测100张邮票的质量,再除以100,得一张邮票得质量。C.将一张邮票与一物块一起称,再减去物块得质量D.只能使用精确度更高得天平来测量
2.密度:⑴ 定义:某种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⑵ 公式: mvmv
mv
⑶ 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第 2 页 共 12 页
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纯水的密度为1.0×103kg/m3,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纯水的质量为1.0×103kg。
⑷ 理解密度公式: mv
① 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 V成正比); ②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⑸ 同种物质的物体密度相同,不同物质的物体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⑹ 图象:左图所示:ρ甲>ρ乙
⑺ 体积测量——量筒(量杯)① 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② 使用方法:“看”: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单位:1mL=1cm3 1L=1dm3)“放”:使用量筒时,应将其放在水平台上。“读”:读数时,视线要和液体凹面的底部相平。⑻ 测固体的密度:① 原理:原理:ρ=m/v② 方法:a.用天平测出固体质量ma.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V1 ;b.用细线系好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总体积V2 ;
d.得出固体密度ρ=m/( V2-V1)
⑼ 测液体密度:① 原理:ρ=m/v② 方法:a.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b.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c.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d.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 V ⑽ 密度的应用:① 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② 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③ 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④ 判断空心实心:例1 相等体积的水银和水,哪个质量大?相等质量的水银和水,哪个体积大?(ρ水银>ρ水)例2 甲乙两个实心球,甲球的体积实乙球体积的2倍,甲球质量是乙球质量的1/2,则甲、乙两球的密度比是( )A.1:4 B.1:1 C.2:1 D.4:1例3 冰的密度是0.9×103kg/m3,180g冰完全熔化成水时,下列关于它的质量和体积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减少了20g,体积减少了20cm3B.质量增加了20g,体积不变
ρ甲
ρ乙
m
V第 3 页 共 12 页
C.质量不变,体积减少20cm3D.质量不变,体积增加20cm3例4 体积是20cm3的铝球,质量为27kg,这个铝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ρ铝=2.7×103 kg/m3)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知识梳理1.分子⑴ 能够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⑵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的运动中。⑶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吸引力和排斥力。例1 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 。2.电荷⑴ 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⑵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⑶两种电荷:正电荷: 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失去了电子负电荷: 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得到了多余的电子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例1 现有甲乙丙三个轻质带电小球,已知甲球带负电,且甲球排斥乙球,乙球吸引丙球,则丙球( )A.一定带正电 B.不可能带正电 C.一定带负电 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3.更小的微粒⑴ 在探索微小粒子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电子,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的。(电子带 电,原子核带 电)⑵ 原子核是由 和 构成的。(质子带 电,中子 电)。质子和中子都是由 组成的。4.宇宙⑴ 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系统。⑵光在真空中进行一年所经过的距离称为光年。⑶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第八章 力
①摩擦起电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得电子带负电,失电子带正电)第 4 页 共 12 页
知识梳理1.力⑴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只要有力产生,就一定涉及两个物体,其中一个叫施力物体,一个叫受力物体。⑵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⑶ 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⑷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体积、形状改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⑸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⑹ 力的测量:①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② 弹簧测力计: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B.使用方法:“选”: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调”:将弹簧测力计按所需位置放好,指针是否指零,不在校正;“测”:测量时要使拉力的方向与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⑺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⑻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例1 用与水平地面成30°的150N的力向右上方拉地面上的物体,作出物体受到的拉力的示意图。
2.弹力⑴ 弹性形变:形变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叫弹性形变。 ⑵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⑶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弹性势能。⑷ 产生弹力的必要条件是:两物体必须相互接触,而且发生弹性形变。⑸ 压力、推力、拉力都属于弹力,弹力广泛地存在生活中。例1 下列关于弹力产生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间不相互接触,也能产生弹力。B.只要两物体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弹力。C.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D.两个物体直接接触且互相挤压发生形变时才会产生弹力。例2 下列物体间的作用力属于弹力的是( )①手握瓶子的压力;②绳子对溜溜球的拉力;③磁体对大头针的吸引力;④课桌对书本的支持力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重力:⑴ 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⑵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第 5 页 共 12 页
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⑶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⑷ 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例1 若不计空气阻力,则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运动的受力情况是( )A.只受踢力 B.只受重力 C.既受踢力,也受重力 D.不受踢力,也不受重力
4.摩擦力:⑴ 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⑵ 分类:
⑶ 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⑷ 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⑸ 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⑹ 滑动摩擦力:① 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② 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③ 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注意:与拉力大小以及接触面大小无关)5.应用:⑴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⑵ 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例1 水平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的拉力为100N,水平面对它的摩擦力为 N;若拉力增大为200N,则水平面给它的滑动摩擦力为 N。例2用手拿茶杯,手与杯子间的摩擦是 ;拖地时,拖把与地面间的摩擦是 。例3 球鞋底部留有凹凸不平的花纹,这是通过 来增大摩擦,而自行车遇到紧急情况时紧急刹车是通过 来增大摩擦。例4 重为100N的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木箱在20N水平推力的作用下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木箱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 。若水平推力增大到35N,则木箱受到的摩擦力为 N。例5 如图甲所示,完全相同的木块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2N的水平拉力F1作用下,A、B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B所受的摩擦力为 N;若将A、B紧靠着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水平推力F2推A使它们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乙),则推力F2= N;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 (选填 “有关”或“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