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论
喻昌“秋燥论”学术思想探析
喻昌“秋燥论”学术思想探析喻昌“秋燥论”学术思想探析==================================================================== == 【摘要】明末清初医家喻昌作为“错简重订派”的代表人物,完善了“三纲鼎立说”,对外感温病的见解独辟榛芜,特别是其专立秋燥一章,列《伤燥门》,并制清燥救肺汤以治外感燥邪。
喻昌上溯《内经》,旁及金元诸家,对燥证独树己见,并对后世温病学派的发展奠定基础。
其秋燥论可概括为:端经旨之说,鉴燥湿之别;倡燥熯伤阴之言,分表里气血论燥;寒热平和之方治燥;治燥五律;本文拟从以上几点探析。
【关键词】喻嘉言; 秋燥论; 平和之剂1端经旨之说,鉴燥湿之别1.1燥邪亦属六淫之一: 喻昌明确指出燥气顺四时之变,法五行之运,与风、寒、暑、湿、火同为六气之一,各司其政。
正如《医门法律?秋燥论》云:“大意谓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觉六气配四时之旨,与五运不相背戾,而千古之大疑始一决也。
……大热之后,继以凉生,凉生而热解,渐至大凉,而燥令乃行焉。
”1.2燥与湿的天壤之殊: 《医门法律?秋燥论》曰:“燥之与湿,有天壤之殊。
燥者天之气也,湿者地之气也。
水流湿,火就燥,各从其类,此胜彼负,两不相谋。
春月地气动而湿胜,斯草木畅茂;秋月天气素而燥胜,斯草木黄落。
故春分以后之湿,秋分以后之燥,各司其政。
今指秋月之燥为湿,是必指夏月之热为寒然后可。
奈何《内经》病机一十九条,独遗燥气。
他凡秋伤于燥,皆谓秋伤于湿。
”喻昌上承经旨,下涉诸家,提出《内经》病机一十九条脱遗燥气,混淆燥湿之别,并以此为鉴从气化、从类、运气、自然征象及互化等方面阐述燥与湿的天壤之殊。
2倡燥熯伤阴之言,分表里气血论燥2.1燥胜则熯: 经曰:燥胜则干。
《医门法律?秋燥论》云:“夫干之为害,非遽赤地千里也。
有干于外则皮肤皱揭者,干于内则精血枯涸者,干于津液而营卫气衰,肉烁而皮着于骨者,随其大经小络,所属上下中外前后,各为病所。
温病丨“秋燥”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温病丨“秋燥”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医贯"医贯专注于中西医文献整理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
其特点是初起邪在肺卫时即有津液干燥见症,如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
多发生在秋季,尤以秋分后小雪前为多见。
本病病势轻浅,除极少数可以传入肝肾者外,一般传变较少,病程较短,易于痊愈。
清初喻嘉言着有论述燥邪为患的专篇“秋燥论”,首创秋燥病名。
但对燥邪的性质,各医家又有不同看法,如喻嘉言认为燥属火热,而沈目南却认为燥属次寒。
吴鞠通则以胜复气化之理来论述燥气,大旨以胜气属凉,复气属热。
俞根初、王孟英、费晋卿均认为秋燥有温、凉两类。
秋燥有温燥、凉燥之分,凉燥不属温病范畴,此文论述的秋燥是指温燥而言。
现代医学中发于秋季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
1 病因病理本病的发生,是感受秋令燥热病邪而成。
秋天气候有偏热、偏凉之不同。
在久晴无雨,秋阳久曝之时,感之者多病温燥;若是秋深初凉,西风肃杀之时,感之者多病风操,亦即凉燥。
由于秋日燥金主令,肺属燥金,故燥气内应于肺,肺合皮毛,所以本病初起多邪在肺卫,出现肺卫证候。
此与风温初起的证候表现大致相似,所不同者,本病有明显的津液干燥见证。
这是本病的特征,也是与其它温病初起见证的不同之点。
肺卫燥热之邪不解,势必内传人里。
由于燥气易耗津液,一经化热传里,其津液干燥之象更为明显。
若燥热在肺,易成肺燥阴伤,或进而导致肺胃阴伤。
传入阳明胃肠,易成肺燥肠闭或阴伤腑实之证。
若化燥传人营血,也可出现络伤咳血或气血两燔之证。
传入下焦,则多伤肝肾之阴,易导致水不涵木,虚风内动等病证。
若初起治疗得当,或患者素质较好,则一般不致发展到深入下焦的地步。
2 诊断要点■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于秋令燥热偏盛时节。
■典型的临床特征是:初起除具有肺卫见证外,必伴有口、鼻咽、唇等津液干燥征象。
■本病重心在肺,病情较轻浅,一般传变较少。
以伤肺胃之阴者为多,较少传入下焦。
秋燥论原文及译文
秋燥论原文及译文
秋燥论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喻昌曰:燥之与湿,有霄壤之殊。
燥者,天之气也;湿者,地之气也。
水流湿,火就燥,各从其类,此胜彼负,两不相谋。
春月地气动而湿胜,斯草木畅茂;秋月天气肃而燥胜,斯草木黄落。
故春分以後之湿,秋分以後之燥,各司其政。
今指秋月之燥为湿,是必指夏月之热为寒然後可。
奈何《内经》病机一十九条独遗燥气?他凡秋伤於燥,皆谓秋伤於湿。
历代诸贤,随文作解,弗察其讹。
昌特正之。
译文:
喻昌说:燥和湿有天上地下的差别。
燥,是天的气;湿,是地的气。
水流布于地就是湿,火靠近物就为燥,各自依从它们的类属,这一方面强,那一方面就弱,两者是不相融合的。
春季地气生发,因而湿气旺盛,这就使草木生长繁茂;秋日天气强劲肃杀,因而燥气强盛,这就使草木枯黄凋落。
所以春分以后的湿气,秋分以后的燥气,各自主管它们的时令。
我喻昌特地来纠正它。
希望以上译文对您有所帮助。
秋燥
秋燥[单项选择题]1、首先把秋燥作为独立疾病的医家是:().A.刘河间B.吴鞠通C.叶桂D.喻昌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2、秋燥初、中、末三期的治疗大法为:().A.上燥增液,中燥治气,下燥治血B.上燥治气,中燥治血,下燥增液C.上燥治血,中燥增液,下燥治气D.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3、著有论述燥邪为患的专篇──“秋燥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B.俞根初C.沈目南D.喻嘉言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4、认为燥属次寒的医家是:().A.俞根初B.沈目南C.喻嘉言D.李东垣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5、“燥证路径无多……,始用辛凉,继用甘凉,与温热相似,但温热传至中焦,间有当用苦寒者,燥证则唯柔润,最忌苦燥,断无用之之理矣。
”其语出:().A.喻嘉言B.吴鞠通C.王孟英D.汪瑟庵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6、秋燥,证见耳鸣,目赤,龈肿咽痛等,其治疗首选的方剂是:().A.桑杏汤B.翘荷汤C.杏苏散D.白虎汤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7、初起喉痒干咳,继则痰粘带血丝,胸胁牵涌,腹部灼热,大便水泄如注,肛门灼热,舌尖红,脉数,方宜:().A.桑杏汤B.清燥救肺汤C.阿胶黄芩汤D.葛根黄芩黄连汤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8、女性,17岁,初秋久晴无雨,证见咳嗽不爽而多痰,胸腹胀满,便秘,舌红苔黄,治宜:().A.清肺润燥养阴B.宣肺化痰,泄热攻下C.滋养阴液,攻下腑实D.肃肺化痰,润肠通便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9、证见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齿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苔薄白而燥或薄黄干燥,舌边尖红赤,病机属邪在:()A.卫分B.卫气同病C.气分D.气营同病参考答案:C[多项选择题]10、秋燥邪在肺卫证的治疗,主以:()。
A.辛温发汗B.辛凉甘润C.清热解毒D.轻透肺卫E.滋养肝肾参考答案:B,D[多项选择题]11、对秋燥病的治疗禁忌的提法应是:()。
第六章 秋燥
二、病因病理 (一)病因与发病 本病的发生是感受了秋令燥热病邪而 成,但也与人体的体质有关,亦即是内 因。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云: “秋令感伤,恰值夏热发泄之后”,说 明秋燥发病的内因是“夏热发泄”以后, 人体的体质呈“津液不足,卫气不固” 的状态。下面简单用一图来表示:
(“恰值夏热发泄之后”) 内因---津液不足,卫气不固→津亏内燥 →内外相合,发为秋 燥(温燥) 病邪---燥热病邪 外因 乘虚而入 季节---秋季 环境 主气---久晴无雨,秋阳以曝,燥气主令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故《内经》云:‘燥者 润之’。首必辨其凉燥,温燥……”。何廉臣按“凡治 燥病,先辨凉温……次辨虚实” ——指出了本病的辨证要点:首辨凉温,次辨虚实 (实际是“三焦”不同部位) 1、首辨温燥与凉燥(从以下八个方面加以别) 总之,一句话来说,温燥无寒象,凉燥有寒象, 且温燥热象与津气干燥之象均较凉燥为重。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以第三种认识较为全面,即燥性有凉、热之分。 对此,俞根初把秋燥分为两大类: 《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因》:“秋深初凉,西风肃杀, 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较。若久睛无雨,秋 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较暮春风热为重”。 ——明确提出燥有温、凉之别。 温燥——燥热——与风热相似 秋燥 凉燥——燥凉——与风寒相似 总之,应该注意,燥有温凉之分,但由于凉燥不属温病范畴, 故本章讨论的秋燥是指温燥而言,所以上述所说的秋燥涵义只是 针对温燥而讲的。
(三)燥邪(气)的属性
有关燥气属性问题,历代医家众说 纷纭,认识不一。因为燥乃秋令主气, 它既承夏末之余热,又禀初冬之微寒, 同时因古人所处的时代和地域的不同, 因而对其性质认识也就不一致。概括之, 大概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认识:
第四节 秋燥
三.诊断要点
1.发病季节:初秋燥热偏盛时节(立 秋 小雪前)。
2.初起证候:肺卫表热证+津液干燥见 证(口、鼻、咽、唇、皮肤等干燥)。
3.病程中以燥干阴液为主要病理变化, 病变在心在肺,影响至胃肠;病情较晚, 传变较少,极少出现邪入营血或下焦肝 肾的病变。
4.后期多见肺胃阴伤之证。
鉴别诊断:
风温
津
或患暑病后,津气未复 —— 正气不足 气
素体阴虚
受
伤
秋燥
(二)病机特点 1.津伤失润,燥象明显 2.以肺为病变中心 3.病情较轻,传变较少
(三)传变过程 燥热病邪──→卫─→燥热袭肺卫
↓ │ 燥热上扰清窍 ↓ 燥热伤肺 气→ 肺燥肠热,络伤咳血 │ 肺燥肠闭 │ 肺胃阴伤
↓ 营血→(证候和风温相似)
冬春 表热证为主,津伤不明显
温热性质肺卫证
秋燥
秋季 津伤失润的表现
四、辨证治疗原则
治则:清热润燥(以滋养津液,清除燥热病邪)
• 上燥治气 指上燥病变多在肺,初起燥热郁
闭肺气,燥伤肺津,治宜清手太阴肺经燥热- 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叶天士:“当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 愈”。主要是指桑杏汤。
• 中燥增液 肺之燥热化火,中燥病多在胃肠,
前人对本病的认识: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立秋燥论对本病作
了专篇论述,首创秋燥病名。
与现代医学关系: 根据秋燥的发病季节和临床表现,西医学中 发于秋季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某 些肺部感染等病,可参与本病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一) 病因
外因:燥热病邪
—————————
内因:夏令汗出过多,损伤津气
导致胃肠津液耗损,治宜滋养胃肠津液-沙参 麦冬汤,五仁橘皮汤等。
《医门法律》秋燥论
《医门法律》——秋燥论《医门法律》——秋燥论喻昌曰∶燥之与湿,有霄壤之殊。
燥者,天之气也;湿者,地之气也。
水流湿,火就燥,各从其类,此胜彼负,两不相谋。
春月地气动而湿胜,斯草木畅茂。
秋月天气肃而燥胜,斯草木黄落。
故春分以后之湿,秋分以后之燥,各司其政。
今指秋月之燥为湿,是必指夏月之热为寒然后可,奈何《内经》病机一十九条,独遗燥气。
他凡秋伤于燥,皆谓秋伤于湿,历代诸贤,随文作解,弗察其讹。
昌特正之,大意谓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
觉六气配四时之旨,与五运不相背戾,而千古之大疑始一决也。
然则秋燥可无论乎?夫秋不遽燥也,大热之后,继以凉生,凉生而热解,渐至大凉,而燥令乃行焉。
《经》谓阳明所至,始为燥终为凉者,亦误文也。
岂有新秋月华露湛,星润渊澄,天香遍野,万宝垂实,归之燥政?迨至山空月小,水落石出,天降繁霜,地凝白卤,一往坚急劲切之化,反谓凉生,不谓燥乎?或者疑燥从火化,故先燥而后凉,此非理也。
深乎!深乎!《上古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秋不数,冬不涩,是谓四塞。
谓脉之从四时者,不循序渐进,则四塞而不退也。
所以春夏秋冬孟月之脉,仍循冬春夏秋季月之常,不改其度。
俟二分二至以后,始转而从本令之王气,乃为平人顺脉也。
故天道春不分不温,夏不至不热,自然之运,悠久无疆。
使在人之脉,方春即以弦应,方夏即以数应,躁促所加,不三时而岁度终矣。
其能长世乎?即是推之,秋月之所以忌数脉者,以其新秋为燥所胜,故忌之也。
若不病之人,新秋而脉带微数,乃天真之脉,何反忌之耶?且夫始为燥,终为凉,凉已即当寒矣。
何至十月而反温耶?凉已反温,失时之序,天道不几顿乎。
不知十月之温,不从凉转,正从燥生,盖金位之下,火气承之,以故初冬常温,其脉之应,仍从乎金之涩耳。
由涩而沉,其涩也,为生水之金;其沉也,即为水中之金矣。
珠辉玉映,伤燥云乎哉?然新秋之凉,方以却暑也,而夏月所受暑邪,即从凉发。
《经》云∶当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喻昌
“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 “气血利而不涩” ;
②代表方:
清燥救肺汤,治疗诸气膹郁,诸痿喘呕,燥之伤肺者。 以润制燥,治重在肺,并寓培土生金于甘柔滋润之中。
(四)大气论
1、大气论的渊源
《内经》中有关大气的论述。
2、大气的功能
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生成及其运动变化皆源于 大气。 大气的升举作用和运动不息是自然界一切运 动变化的根源。
(四)议病用药,定“议病式”
试观历代医案,虽各有特色,但极盛时期应推 清代,在记述病因、阐明病理、探讨方药方面 都较以往各代精,虽然这与社会发展有关,但 和喻氏的论证提倡,确有很大关系。
学术评议
喻氏的学术成就表现在多方面。在伤寒学 术研究方面,喻氏是继明代方有执之后极力倡 言“错简重订”论的主要代表医家,旗臶鲜明 地批评王叔和、成无己,将方有执的“卫中风、 营伤寒、营卫俱中伤风寒”说发挥为 “三纲 鼎立”学说,并以此三纲重订《伤寒论》,颇 获成功。
二、学术理论
伤寒“三纲鼎立”说
温病“三纲”说
秋燥论:秋伤于燥,及燥气致病的病机与辨 治 。 大气论:胸中大气是喻氏作为特定的概念提 出来的,它为人身的大气作了明确的定位。
(一)伤寒“三纲鼎立”说
喻昌继承了成无己,方有执的伤寒研究的 观点,提出了“三纲鼎立”说,认为四时 外感中“以冬月伤寒为大纲,在伤寒六经 中,以太阳一经为大纲,而太阳经又以风 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
(二)温病“三纲”说
1、冬伤于寒之温病
病机:由寒邪郁于肌肤,遇春月之温而发,是 邪入三阳。 ①“略恶寒而即发热” 治疗:解肌为主,方虽宗桂枝汤,但多与辛凉 同用;亦同辛凉、苦寒之方同用。 ②“大热而全不恶寒” 治疗:重在清热,如白虎汤,正虚加人参,湿 重加苍术。
温病学试题第十三章秋燥
温病学试题第十三章秋燥A型题1 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B)A.刘河间B.喻嘉言C.叶天士D.吴鞠通E.俞根初2着有论述燥邪为患的专篇2倍“秋燥论”的医家是(D)A.刘河间B.俞根初C.沈目南D.喻嘉言E.李东垣3认为燥属火热的医家是(C)A.刘河间B.俞根初C.喻嘉言D.李东垣E.沈目南4认为燥属此寒的医家是(BA.俞根初B.沈目南C.喻嘉言D.李东垣E.费晋卿5下列哪一项不是秋燥的诊断要点(EA.有特定的季节性B.初起见有津液干燥征象。
C.‘病变重心在肺D.一般传变较少E.病程较长6方书记载秋燥初、中、末三期的治疗大法是(D)A.上燥増液,中燥治气,下燥治血B.上燥治气,中燥治血,下燥治气C.上燥増液,中燥治血,下燥治气D.上燥治气,中燥増液,下燥治血E.上燥治血,中燥治气,下燥増液7“燥与火不同,火为实证,热盛阳亢,身热多汗,法宜苦寒,夺其实而泻其热;燥为虚证,阴亏失润,肌肤燥,法宜甘寒,养其阴而润其燥”语出(C)A.俞根初B.王孟英C.何廉臣D.喻嘉言E.吴鞠通8“燥证路经无多……始用辛凉,继用甘凉,与温热相似,但温热传至中焦,间有当用苦寒则,燥证则惟喜柔润,最忌苦燥,断无用之之理也”语出(E)A.喻嘉言B.吴鞠通C.王孟英D.刘河间E.汪瑟庵9下列秋燥的治疗方法中,哪项提法错误(D)A.邪袭肺卫,治以辛凉甘润B.燥干清窍,治宜清轻宣透上焦气分燥热。
C.燥热化火,伤及肺阴,治宜清肺燥养阴D.燥热化火,治以苦寒清热泻火为主。
E.肺胃阴伤,治宜甘寒滋润,清养肺胃。
10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苔白舌红,右脉数大,方宜用(C_A.银翘散B.桑菊饮C.桑杏汤D.清燥就肺汤E.翘荷汤11秋燥,证见耳鸣,目赤,齿龈肿咽痛等其治疗首选方剂是(B)A.桑杏汤B.翘荷汤C.杏苏散D.白虎汤E.清咽汤12温病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胸闷胁痛,咽干鼻燥,心烦口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病机为(C)A.风热邪袭肺卫B.燥热邪在肺卫C.燥热化火,伤及肺阴D.燥热灼伤肺胃津液E.风温邪热壅肺13初起时喉痒干咳,继则因咳甚而痰粘带血,胸胁疼痛,腹部灼热,大便泻泄,舌红,苔薄黄而干,脉数,方宜(A)A.阿胶黄芩汤B.桑杏汤C.清燥就肺汤D.葛根芩连汤E.宣白承气汤14咳嗽不爽,痰粘难咯,胸腹胀满,便秘,治宜(C)A.宣白承气汤B.桑杏汤C.五仁桔皮汤D.増液承气汤E.以上都不是15女,17岁,初秋久晴无雨,证见咳嗽不爽而多痰,胸腹胀满,便秘,舌红苔黄,治宜(D)A.清肺润燥养阴B.宣肺化痰,泄热攻下C.滋养阴液,攻下腑实D.肃肺化痰,润肠通便E.甘寒滋润,清养肺胃。
喻昌“秋燥论”学术思想探析
喻昌“秋燥论”学术思想探析
喻昌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和博学家,他的医学研究涉及中、西、阴、阳、藏、气、经、络等多个层面。
他的《医贯》《论病源》《本草图经》《医学入门》等著作在中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中,喻昌的“秋燥论”学术思想在中医界引起了广泛讨论。
他认为,秋季气候干燥,人体内液体流失过多,容易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秋季养生应注意保持水分,多喝水、多吃润肺、润肠、滋阴、清热之品,并要避免日晒、风吹、酗酒、熬夜等不良习惯,以免损伤阳气。
喻昌的“秋燥论”学术思想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论述指导人们根据季节变化进行调养,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先人们树立了秋季养生的意识,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持了一定的敏感性。
同时,喻昌还从中药角度提出了润肺、润燥、滋阴、清热等药物的运用,为中药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丰富了中药理论。
总之,喻昌的“秋燥论”学术思想对中医学术理论发展和人们的健康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医学宝贵的遗产。
喻嘉言秋燥论治及治燥名方
[收稿日期] 2011-10-27 [基金项目] 江西省卫生厅中医药项目 (编号:2006A32)
新中医 2012 年 4 月 第 44 卷第 4 期 J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 April 2012 Vol.44 No.4
·139·
他强调提出:“诸气膹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非属于肺 之湿也。”“苟肺气不燥,则诸气禀清肃之气,而周身四达, 亦胡致膹郁耶?”“诸痿喘呕之属于上者,上亦指肺不指心也 ……惟肺燥甚,则肺叶痿而不用,肺气逆而喘鸣,食难过膈而 呕出。”皆说明燥之为病,病位在肺,肺失治节是其病机关键。 3 创立秋燥救急名方—清燥救肺汤
临证时,注重随证加减,燥郁痰多者,加浙贝母、瓜蒌; 燥伤血枯者,加生地黄。更强调用药禁忌,忌用辛香行气之 品,以免伤津助燥;若苦寒之品,易伤胃滞气助痰,如天冬、 知母之属,亦在禁用之列。 4 现代临床应用 4.1 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属中医学咳嗽范畴,其病因多由外 邪侵袭、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所致。治当宣肺泄热,养阴润燥 为主。叶昌琼[1]用清燥救肺汤治疗急性支气管炎 35 例,总有 效率为 97.2% 。马秀丽[2]用该方加减治疗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 急性发作期 60 例,取得良好效果。 4.2 放射性肺炎 中医学认为,放疗为热毒之外邪,热毒攻 伐人体,致使气阴耗损,甚至气血瘀阻,治以清燥救肺汤清燥 润肺、益气养阴。陈微等[3]用本方预防放射性肺损伤 45 例, 吴金平[4]亦用本方治疗放射性肺炎 32 例,均取得满意疗效, 说明清燥救肺汤具有预防和治疗放射性肺损伤的作用。 4.3 干燥综合征与单纯性老年皮肤瘙痒症 这 2 种病临床辨 证,多属肺热阴伤,肺伤则治节无权,不能使水道通调、水津 四布,则眼干、口干、皮肤黏膜干燥。“诸痒为虚”,肌肤失 养,易发为皮肤瘙痒症。治均宜清燥润肺为主。陈一峰等[5]以清 燥救肺汤合大黄 虫丸治疗干燥综合征 26 例,喻中明等[6]用本
秋燥
上燥治气--指初起燥邪犯 肺时,治宜辛 凉透邪,宣肺 润燥。肺主气, 肺气宣畅,邪 乃外解;肺可 布津,燥亦易 除。
中燥增液--指燥热传入 中焦,胃肠 津液耗伤时, 治疗宜于甘 寒生津之品 以补养胃阴。
下燥治血---则 指燥邪深入下焦,
损伤肝肾精血时,
治疗宜用甘咸酸 寒之品滋养肝肾 精血。
(3)秋燥辨证论治
邪入营血 身热吐衄 舌绛苔黄燥
向愈
恢 复 期
肺卫阴伤 肝肾阴伤 虚风内动
三、秋燥病理特点
1.秋燥以肺经为病变重心。 2.初起邪在肺卫,出现肺卫证候,同时见有津 液干燥征象。 3.邪传气分,最易侵犯肺、胃(肠)而形成津 热阴伤的病变。 4.少数患者,感邪较重,正气较虚,亦可出现 内陷营血或传入下焦等病理变化。 5.病情轻,传变少,易治愈。
(四)秋燥分类
温燥---初秋---燥热 病邪 ---初起以肺卫表热证 和津液干燥见症为主
凉燥---深秋---凉燥、
风燥病邪
---初起以肺卫表寒证
和津液干燥见症为主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本病多发于秋天干燥季节。 2.初起邪在肺卫时即见津气干燥表现。 3.病变中心在肺,病情轻,传变少,
较清晰 口干唇燥,但不欲饮
苔薄白少津,舌质如常 如不解亦可化热 辛散温润(杏苏散)
病案举例
王××,男,35岁,商人,某年9月29就诊。 病史:时值久晴无雨,病始觉恶寒,继则头痛身热,干咳少痰 ,咳久可吐出粘痰少许。病延多日未愈,反见加重,所以来诊。
症状:发热不恶寒,干咳阵阵,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
[病机分析] 气氛燥热未解,传入营血 [治疗方法] 气血两清 [代表方剂] 加减玉女煎(《方见春温章》)
《医门法律》秋燥论
《医门法律》——秋燥论《医门法律》——秋燥论喻昌曰∶燥之与湿,有霄壤之殊。
燥者,天之气也;湿者,地之气也。
水流湿,火就燥,各从其类,此胜彼负,两不相谋。
春月地气动而湿胜,斯草木畅茂。
秋月天气肃而燥胜,斯草木黄落。
故春分以后之湿,秋分以后之燥,各司其政。
今指秋月之燥为湿,是必指夏月之热为寒然后可,奈何《内经》病机一十九条,独遗燥气。
他凡秋伤于燥,皆谓秋伤于湿,历代诸贤,随文作解,弗察其讹。
昌特正之,大意谓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
觉六气配四时之旨,与五运不相背戾,而千古之大疑始一决也。
然则秋燥可无论乎?夫秋不遽燥也,大热之后,继以凉生,凉生而热解,渐至大凉,而燥令乃行焉。
《经》谓阳明所至,始为燥终为凉者,亦误文也。
岂有新秋月华露湛,星润渊澄,天香遍野,万宝垂实,归之燥政?迨至山空月小,水落石出,天降繁霜,地凝白卤,一往坚急劲切之化,反谓凉生,不谓燥乎?或者疑燥从火化,故先燥而后凉,此非理也。
深乎!深乎!《上古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秋不数,冬不涩,是谓四塞。
谓脉之从四时者,不循序渐进,则四塞而不退也。
所以春夏秋冬孟月之脉,仍循冬春夏秋季月之常,不改其度。
俟二分二至以后,始转而从本令之王气,乃为平人顺脉也。
故天道春不分不温,夏不至不热,自然之运,悠久无疆。
使在人之脉,方春即以弦应,方夏即以数应,躁促所加,不三时而岁度终矣。
其能长世乎?即是推之,秋月之所以忌数脉者,以其新秋为燥所胜,故忌之也。
若不病之人,新秋而脉带微数,乃天真之脉,何反忌之耶?且夫始为燥,终为凉,凉已即当寒矣。
何至十月而反温耶?凉已反温,失时之序,天道不几顿乎。
不知十月之温,不从凉转,正从燥生,盖金位之下,火气承之,以故初冬常温,其脉之应,仍从乎金之涩耳。
由涩而沉,其涩也,为生水之金;其沉也,即为水中之金矣。
珠辉玉映,伤燥云乎哉?然新秋之凉,方以却暑也,而夏月所受暑邪,即从凉发。
《经》云∶当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医门法律》“秋燥论”探微
下, 再次通读《 医门法律》 对“ , 秋燥论” 的学术特色 、
述 要进 行浅 析探 微 , 请 指正 。 敬
过 失责任 ; 方” “ 为该 门经验 备选 之方治 。 医门法 《
律》 确立 了治 燥 五律 : 日燥 病不 可 误 以为 湿 治 ; 秋 燥 在 气 不 可治 血 , 在血 不 可治 气 , 在表 不 可 治里 , 燥 燥
确立“ 秋燥” 病名 。 详细阐述病因病机 “ 病机 十九条” 独遗燥气 , 其凡秋伤于燥 , 皆谓 秋伤于湿。喻 氏对秋燥的阐述有独特之处 , 从燥邪 的生成 、 病邪性质 、 致病特点 、 临床表现 、 治疗原则 、 临床用药一一加以论述 , 阐明了燥邪伤肺的病理变
燥在里不可治表 , 故称“ 药不适病 , 医之过也 ”治杂 ; 病 , 兼 带 燥 证 者 , 用 燥 药 , 而成 燥 , 有 误 转 因致 危 困 者 , 医之罪也”治燥病须分肝肺二脏见证 ; 为“ ; 凡治 燥病 , 不深达治燥之 旨, 但用润剂润燥 , 虽不重伤 , 亦 误 时 日, 名粗 工 。以上 即为 “ 燥 五律 ” 言简 只 治 。
确 立治 燥五律 , 别 内外之 燥 甄
《 门法 律 》 喻 嘉 言 集 论 证 几 十 年 经 验 所 撰 医 是 成, 他借 用 佛 学 中 的戒 律 设 置 , 书 中 既有 治 病 之 在
法, 又有行 医之律 , 故名为“ 法律 ”《 。 医门法律》 每门 分 论 、 、 、 四部 分 ,论 ” 法 律 方 “ 为病 因分 析 ;法 ” 治 “ 讲
要・ 医家类》 评价道 :盖古来 医书 , “ 惟著病源治法 , 而不多及施治之 失 , 即有辨 明舛误者 , 亦仅偶然 附 论, 不能 条条 备摘 以咎 , 昌此 书专 为庸 医误 人而
秋燥
2、初起有发热,微恶寒,头痛少汗,咳嗽 少痰,咽干口燥,唇口干燥,皮肤干燥等肺卫 表证与津气干燥证并见的典型临床特征;
3、病变重心在肺,病情较轻浅,一般传变 较少。伤肺胃之阴者为多,较少深入营血和下 焦肝肾;
4、注意与风温(发于春季,初起津气 干燥见症不显)、伏暑(初起肺经见症 较少,暑湿在里见证明显,病情重,变 化多)相鉴别;
(1)上燥治气——
上燥,病多在肺,见于秋燥初期,肺受燥热, 一方面肺不布津,复加之燥热病邪燔灼津液, 致使肺失清肃,表现为发热,干咳无痰(“上 燥则咳”),或少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 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苔薄白而燥,舌边尖 红赤等证。其治宜清润肺气,润燥养阴,代表 方剂为清燥救肺汤。因肺主气,故“上燥治气” 实指治“肺”而言。
综上所述,以方测证,本证尚有头痛,发热,微恶 寒,咳嗽少痰,口鼻干燥,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等 一系列燥袭肺卫之征。
小结
【症】发热微恶寒,头痛少汗,口渴, 咽干鼻燥,咳嗽少痰,或干咳,尿少而 黄,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 右脉数大。 辨证要点:邪袭肺卫与津气干燥之证 并见。
【理】温燥初起,邪袭肺卫 【法】辛凉甘润,轻透肺卫
1、温燥与凉燥——“凉润”与“温润”法 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总之,上燥
则咳,嘉言清燥救肺汤为主药;中燥则渴,仲 景人参白虎汤为主药;下燥则结,景岳济川煎 为主药;肠燥则膈食,五仁橘皮汤为主药,筋 燥则痉挛,阿胶鸡子黄汤为主药……”。 ——指出燥邪所犯不同部位的症状与治疗方 药。 何廉臣按:“凡治燥病,先辨凉温。……治 分温润、凉润二法”——指出凉燥与温燥的不 同治法。
1、导源时期:
《内经》中并没有“秋燥”之病名,但有燥 邪为病的记载,虽很简略,但指出了燥邪为病 的特点和治疗原则。如:
第七章--秋燥
第七章秋燥一、概述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而引起的外感热病。
初起以病在肺卫时就有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津液缺乏表现为其特征。
本病发生于秋季燥气主令之时,尤以秋分后小雪前多见,地势高、气候干燥的西北地区、内蒙古地区多见。
有关燥邪致病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其中有“清气大来,燥之胜也”,“岁金太过,燥气流行”,“木不及,燥乃大行”等记载,指明燥气的形成与岁运及时令有关系。
“燥胜则干”,“燥者濡之”,则指出了燥邪的致病特点和治疗原则。
金元时代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对燥邪为病的病机作了补充说明,指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立秋燥专篇,首创秋燥病名,指明秋燥为感受秋季燥热病邪而致,多犯上焦肺系,创立清燥救肺汤名方。
喻氏认为《内经》所述“秋伤于湿”当为“秋伤于燥”,并对内伤之燥、外感之燥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此后叶天士、吴鞠通等医家进一步完善和发挥秋燥辨证论治内容,并各自就燥邪的阴阳属性阐述己见。
喻嘉言认为燥属火热;吴鞠通以胜复气化理沦沦述燥气,即胜气属凉,复气属热;沈目南认为燥属次寒;俞根初以秋季气候的温凉之别作为划分温燥和凉燥的根据,对临床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凉燥不属于温病范畴,故本章主要论温燥。
根据秋燥的发病季节和病证表现,西医疾病中发生于秋季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及肺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秋燥为病,外因是感受秋季燥热病邪。
秋季气候有偏温偏凉的不同,俞根初说:“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凉燥……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
”燥热病邪易伤人津液,若遇人体肺卫不固,或素体阴液不足,或夏季汗多津气受伤,即易感受而发为秋燥,此是秋燥发病的内因。
秋季燥金之气主令。
肺属金,其气应于秋,肺在外合皮毛,故秋燥初起,首犯肺卫。
温燥初起与风温初起临床表现相似,凉燥初起与风寒轻证初起临床表现相似。
唯因燥邪有伤津的性质,所以不论温燥凉燥,都同时伴有津液干燥见症。
秋燥论 PPT课件
第一段
喻昌曰:燥之與濕,有霄壤之殊。燥者,天之氣也;濕者, 地之氣也。水流濕,火就燥,各從其類,此勝彼負,兩不相謀。 春月地氣動而濕勝,斯草木暢茂;秋月天氣肅而燥勝,斯草木黃 落。故春分以後之濕,秋分以後之燥,各司其政。今指秋月之燥 爲濕,是必指夏月之熱爲寒然後可。奈何《內經》病機一十九條 獨遺燥氣?他凡秋傷於燥,皆謂秋傷於濕。歷代諸賢,隨文作解, 弗察其訛。昌特正之。
《生氣通天論》謂“秋傷於燥,上逆而欬,發爲痿厥”,燥 病之要,一言而終,與病機二條,適相脗合。祇以誤傳“傷燥” 爲“傷濕”,解者競指燥病爲濕病,遂至經旨不明。今一論之, 而燥病之機,了無餘義矣。其“左胠脅痛,不能轉側,嗌乾面 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腰痛,驚駭,筋攣,丈夫疝,婦人 少腹痛,目眛眥瘡”,則燥病之本於肝,而散見不一者也。
深乎!深乎!上古《脈要》曰:“春不沉,夏不弦,秋 不數,冬不濇,是謂四塞。”謂脈之從四時者,不循序漸進, 則四塞而不通也。所以春、夏、秋、冬孟月之脈,仍循冬、 春、夏、秋季月之常,不改其度。俟二分二至以後,始轉而 從本令之王氣,乃爲平人順脈也。故天道春不分不溫,夏不 至不熱,自然之運,悠久無疆。使在人之脈,方春卽以弦應, 方夏卽以數應,躁促所加,不三時而歲度終矣,其能長世乎? 平人:气血调和的健康人。 《脉要》:古书名。已佚。 春不沉……是谓四塞:谓春脉毫无沉象,夏脉毫无弦象,秋 天道:自然规律。 躁促:急躁仓促。 脉毫无数象,冬脉毫无涩象,这就叫做四时之气闭塞。 三时:三季。 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都属于二十四个节 岁度:年度。 气。 王气:旺气。指主气。
四、重点词语 1. 霄壤:天上地下。 3. 从:顺。 5. 肃:劲急;肃杀。 7. 湛:浓重。 9. 四塞:四时之气闭塞。 10. 孟月:农历每季第一个月。 11. 季月:农历每季末一个月。 12. 二分:春分、秋分。 13. 二至:夏至、冬至。 14. 天真:谓自然,正常。 15. 顿:停顿;止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皴名(c。ūn疟)揭疾:之皮一肤。破症裂见。先寒后热,寒少热多,头痛烦躁等。 熯多(h由à n盛):夏同贪“凉暵受”风。,干又燥感。疟邪所致。
至所傷則更厲。燥金所傷,本摧肝木,甚則自戕肺金。蓋肺金 主氣,而治節行焉。此惟土生之金,堅剛不撓,故能生殺自由, 紀綱不紊。若病起於秋而傷其燥,金受火刑,化剛爲柔,方圓 且隨型埴,欲仍清肅之舊,其可得耶?《經》謂“欬不止而出 白血者死。”白血,謂色淺紅而似肉似肺者。非肺金自削,何 以有此?試觀草木菁英可掬,一乘金氣,忽焉改容,焦其上首, 而燥氣先傷上焦華蓋,豈不明耶?詳此,則病機之“諸氣膹鬱, 皆屬於肺”、“諸痿喘嘔,皆屬於上”二條,明指燥病言矣。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
害则败乱,生化大病"(《素问.六微旨 大论》)
2. 就:趋向。 4. 谋:合。 6. 背戾:违背。 8. 一往:完全归向。
16. 却:退。
17. 如:依照。
18. 比例:类推。
19. 赤地:寸草不生的大地。
20. 皴揭:皲裂。
21. 烁:通“铄”。消损。
22. 熯:同“暵”。干燥。
23. 治节:治理调节。
24. 惟:由于。
25. 型埴:铸造器物所用的土模 26. 菁英:精华。
27. 掬:用两手捧取。
28. 华盖:古代车上装的伞盖。此指肺。
29. 了:全;完全。
30. 胠:腋下胁上的部位。
三、词义辨析
声闻顿著。(立刻)《丹溪翁传》 ┌ 新秋之凉,方以却暑也。(退) │ 却→ │ 顾夏虫而却笑。(后)《元气存亡论》 │ └ 却以纸裹,留坑中一宿。(再)《雷公炮炙论》
仍:因袭,保持。
《生氣通天論》謂“秋傷於燥,上逆而欬,發爲痿厥”,燥 病之要,一言而終,與病機二條,適相脗合。祇以誤傳“傷燥” 爲“傷濕”,解者競指燥病爲濕病,遂至經旨不明。今一論之, 而燥病之機,了無餘義矣。其“左胠脅痛,不能轉側,嗌乾面 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腰痛,驚駭,筋攣,丈夫疝,婦人 少腹痛,目眛眥瘡”,則燥病之本於肝,而散見不一者也。
“咳盖不:止因”为九。字: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白血:肺血。 菁英治:节精:华治。理可调掬节:。可《用素两问手·灵承兰取秘。典谓论其》丰:盛“。肺者,相傅
华盖之:官本,指治车节上出装焉的。伞”盖。此指肺。
“惟诸:气由”于十。六字: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膹(fè n)郁: 型满埴闷(。zhí):铸造器物所用之土模。埴:粘土。
《平人脉:要气》血:调古和书的名健。康已人佚。 春天不道沉:自……然是规谓律四。塞:谓春脉毫无沉象,夏脉毫无弦象,秋 躁促脉:毫急无躁数仓象促,。冬脉毫无涩象,这就叫做四时之气闭塞。 二三分时:春三分季、。秋分。二至:夏至、冬至。都属于二十四个节 岁度气:。年度。 王气:旺气。指主气。
卽是推之,秋月之所以忌數脈者,以其新秋爲燥所勝, 故忌之也。若不病之人,新秋而脈帶微數,乃天真之脈,何 反忌之耶?且夫始爲燥,終爲涼,涼已卽當寒矣,何至十月 而反溫耶?涼已反溫,失時之序,天道不幾頓乎?不知十月 之溫,不從涼轉,正從燥生。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以故 初冬常溫,其脈之應,仍從乎金之濇耳。由濇而沉,其濇也, 爲生水之金;其沉也,卽爲水中之金矣。珠輝玉映,傷燥云 乎哉!
明为凉生,而终为燥也。”喻氏之说,据此而来。 月华露湛(zhà n):月明露浓。华:光华,光明。湛:浓,
深。
深乎!深乎!上古《脈要》曰:“春不沉,夏不弦,秋 不數,冬不濇,是謂四塞。”謂脈之從四時者,不循序漸進, 則四塞而不通也。所以春、夏、秋、冬孟月之脈,仍循冬、 春、夏、秋季月之常,不改其度。俟二分二至以後,始轉而 從本令之王氣,乃爲平人順脈也。故天道春不分不溫,夏不 至不熱,自然之運,悠久無疆。使在人之脈,方春卽以弦應, 方夏卽以數應,躁促所加,不三時而歲度終矣,其能長世乎?
制其胜:利用火气制服燥元。平寒:当为
“辛寒”。见《素问校讹》。
制:制度。指方药组成的法度。 :“粗”的异体字。
文章重点——用字 :
一、通假字 1. 始转而从本令之王气。“王”通“旺”。 2. 有干于津液而荣卫气衰。“荣”通“营”,营气。 3. 坚刚不挠,故能生杀自由?“故”通“胡”,怎么。 二、古今字 1. 又六气凡见下承之气。“见”同“现”,出现。 三、异体字 1. ——粗 2. 熯——暵
秋 燥 论
喻昌(1585~?),字嘉言,晚号西昌老人。明 清间新建县(今江西南昌)人,著名医学家。
“才辨纵横,不可一世。” “错简” 《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简称 《尚论篇》)八卷。还著有《尚论后篇》四卷、《医 门法律》十二卷、《寓意草》四卷、《喻选古方试验》 四卷。另有《先民切要》二卷,今未见。
第一段
喻昌曰:燥之與濕,有霄壤之殊。燥者,天之氣也;濕者, 地之氣也。水流濕,火就燥,各從其類,此勝彼負,兩不相謀。 春月地氣動而濕勝,斯草木暢茂;秋月天氣肅而燥勝,斯草木黃 落。故春分以後之濕,秋分以後之燥,各司其政。今指秋月之燥 爲濕,是必指夏月之熱爲寒然後可。奈何《內經》病機一十九條 獨遺燥氣?他凡秋傷於燥,皆謂秋傷於濕。歷代諸賢,隨文作解, 弗察其訛。昌特正之。
┌ 今一论之,而燥病之机,了无余义矣。(完全) 了→ │
└ 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明白) 《大医精诚》
断句
生命一诞生,就有了自己的特征。它与非生命
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能够进行自动调节。作为 万物之灵的人,体内存在着一个自我调节、自 我控制的完善体系,以保持自身的协调、稳定 和与外界环境的统一。这个自我调节与自我控 制体系,中医学是通过"亢则害,承乃制"的理 论加以说明的。
阳星觉明润:所渊发至澄觉,:,始星领为光悟燥润。,泽终,为深凉渊:清新澈校。正云:“详此六气,俱先言 天戾香本::化乖指,违秋次,天言违花所背草反。之之香气气,。而独阳明之气言燥生,终为凉,未见 万抉宝所:垂反弄实之通:气,各。解种再开草寻。木上果下实文累,累当。云‘阳明所至,为凉生,终为 白《卤燥经:’》盐,:碱方指地与《上诸素凝气问结之·六的义元白同正色贯纪卤。大碱盖论。以》金。位之下,火气承之,故阳
霄司壤:之主殊管:。天上地下的差别。殊:差别,不同。 就政::趋政向令,,靠法近令。。动此词指。时令。 谋今::合如,果一。致假。设连词。 肃他::劲别急的,,肃别杀处。。
第二段
大意謂春傷於風,夏傷於暑,長夏傷於濕,秋傷於燥,冬傷 於寒,覺六氣配四時之旨,與五運不相背戾,而千古之大疑 始一抉也。然則,秋燥可無論乎?夫秋不遽燥也。大熱之後, 繼以涼生,涼生而熱解,漸至大涼,而燥令乃行焉。《經》 謂“陽明所至,始爲燥,終爲涼”者,亦誤文也。豈有新秋 月華露湛,星潤淵澄,天香遍野,萬寶垂實,歸之燥政,迨 至山空月小,水落石出,天降繁霜,地凝白鹵,一往堅急勁 切之化,反謂涼生,不謂燥乎?或者疑燥從火化,故先燥而 後涼,此非理也。
“左胠”十一句:语本《素问·至真要大论》。
胠(qū):腋下胁上。面尘:面如尘土。疝: 病名,亦作“颓疝”,以睾丸肿大光亮如 秃为主症。
第四段
燥淫所勝,其主治必以苦溫者,用火之氣味而制其勝也。其佐以或 酸或辛者,臨病制宜,宜補則佐酸,宜瀉則佐辛也。其下之亦以苦 溫者,如清甚生寒,留而不去,則不當用寒下,宜以苦溫下之。卽 氣有餘,亦但以辛瀉之,不以寒也。要知金性畏熱,燥復畏寒。有 宜用平寒而佐以苦甘者,必以冷熱和平爲方,制乃盡善也。又六氣 凡見下承之氣,方制卽宜少變。如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則苦溫之 屬宜減,恐其以火濟火也。卽用下,亦當變苦溫而從寒下也。此 《內經》治燥淫之旨,可贊一辭者也。至於肺氣膹鬱,痿喘嘔欬, 皆傷燥之遽病,又非制勝一法所能理也。茲倂入燥門,細商良治, 學者精心求之,罔不獲矣。若但以潤治燥,不求病情,不適病所, 猶未免涉於疎耳。
四、重点词语 1. 霄壤:天上地下。 3. 从:顺。 5. 肃:劲急;肃杀。 7. 湛:浓重。 9. 四塞:四时之气闭塞。 10. 孟月:农历每季第一个月。 11. 季月:农历每季末一个月。 12. 二分:春分、秋分。 13. 二至:夏至、冬至。 14. 天真:谓自然,正常。 15. 顿:停顿;止息。
天真之脉:自然、正常的脉象。 顿:停止;停顿。 金位:指主秋令之燥金。 承:承接;顺随。语出《素问·六微旨大论》。 生水之金:五行相生,金生水。秋为金,故曰生水之金。仍
在金位。 水中之金:冬为水,其脉沉,故曰水中之金。已进入水位。
第三段
然新秋之涼,方以却暑也,而夏月所受暑邪,卽從涼發。 《經》云:“當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舉一瘧,而凡當風取 涼,以水灌汗,廼至不復汗而傷其內者,病發皆當如瘧之例治之 矣。其內傷生冷成滯下者,並可從瘧而比例矣。以其原來皆暑濕 之邪,外內所主雖不同,同從秋風發之耳。若夫深秋燥金主病, 則大異焉。《經》曰:“燥勝則乾。”夫乾之爲害,非遽赤地千 里也。有乾於外而皮膚皴揭者,有乾於內而精血枯涸者,有乾於 津液而榮衛氣衰、肉爍而皮著於骨者,隨其大經小絡所屬上下中 外前後,各爲病所。燥之所勝,亦云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