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 第三章 机械加工精度
机械制造工艺学培训教材
![机械制造工艺学培训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15281f58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4.png)
引入
例1,利用卧式升降台铣床铣削一平面, 但铣出的平面与底部定位基准平面产生 平行度误差,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例2,在车削工件时,出现圆柱度 和圆跳动超差;端面的平面度或螺 纹的螺距精度超差的现象,这是由 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在正常加工条件下,机床的本身 精度通常是影响加工工件精度最重 要的一个因素。
影响导轨导向精度的因素有制 造、安装、磨损以及使用过程中 的力、热等方面的原因。
4、提高导轨导向精度的措施
(1)机床制造时应从结构、材料、 润滑、防护装置等方面采取措施 以提高导向精度;
(2)机床安装时,应校正好水平和 保证地基质量;
(3)使用时,要注意调整导轨配合 间隙、同时保证良好的润滑和维 护。
(3)前后导轨平行度的影响
导轨扭曲示意图
例:车床导轨扭曲引起的加工误差
D R=DY
tg , sin Dy
B
H
很小, tg sin
Dy Dy H
BH
B
导轨扭曲引起的加工误差
(4)导轨与主轴回转轴线的平行度的影响
当车床导 轨和主轴回转 轴线在水平面 内不平行时, 使工件产生锥 度。
当车床导 轨和主轴回转 轴线在垂直面 内不平行时, 对工件影响很 小。
(5)导轨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小结
由上分析可知,导轨导向误 差对不同的加工方法和加工对象, 将会产生不同的加工误差。在分 析导轨导向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 响时,主要应考虑导轨导向误差 引起刀具与工件误差敏感方向的 相对位移。
3、影响导轨导向精度因素
二、主轴回转运动误差
机床主轴回转误差,是 主轴的实际回转轴线相对于 其理想回转轴线(平均回转 轴线)的漂移。
1、主轴回转误差的基本形式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教案(全)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教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581c7729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47.png)
章节名称:绪论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内容及其在机械工程领域的重要性。
2. 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3. 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及其内涵。
2.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3.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内容及其在机械工程领域的重要性。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4. 总结:总结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研究方法,强调其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
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制造工艺学》。
2. 课件: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和趋势、研究方法等。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学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研究方法的掌握。
章节名称:机械制造过程及其分类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过程的定义、组成及其分类。
2. 使学生掌握各种机械制造过程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过程的定义、组成。
2. 机械制造过程的分类: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
3. 各种机械制造过程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制造过程的定义和组成。
2. 讲解:详细讲解机械制造过程的定义、组成及其分类。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各种机械制造过程的特点和应用。
4. 总结:总结各种机械制造过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制造工艺学》。
2. 课件:机械制造过程的定义、组成、分类及其特点等。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过程的定义和组成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各种机械制造过程的特点和应用的掌握。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教案(三)章节名称:机械制造工艺过程规划与管理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工艺过程规划与管理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机械制造工程原理教案
![机械制造工程原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afe280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12.png)
机械制造工程原理教案绪论一、课程概述1、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工程原理2、课程内容:3、学习目的:培养专业人材4、基本要求:识记理解应用二、制造行业现状发展快,要求高,专业人员缺乏现代制造的目标: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和自动化第一章工件的定位夹紧与夹具设计本章内容:第一节工件在机床上的安装第二节夹具概念第三节定位原理第四节工件在夹具中的夹紧第五节夹具举例第一节工件在机床上的安装一、安装概念定位:把工件安放在机床工作台上或夹具中,使它和刀具之间有相对正确的位置.夹紧:工件定位后,将工件固定,使其在加工过程中保持定位位置不变。
二、工件在机床或夹具上的三种安装方式1、直接找正安装2、划线找正安装3、夹具安装夹具安装指直接由夹具来保证工件在机床上的正确位置,并在夹具上直接夹紧工件.第二节夹具概念一、夹具的概念机床夹具是将工件进行定位、夹紧,将刀具进行导向或对刀,以保证工件和刀具间的相对运动关系的附加装置,简称夹具。
二、夹具的基本构成夹具构成:1、定位元件;2、夹紧装置;; 3、导向元件和对刀装置;4、连接元件;5、夹具体;6、其它元件及装置。
三、夹具的分类1、通用夹具2、专用夹具3、成组夹具4、组合夹具5、随行夹具第三节定位原理一、六点定位原理长方体六点定位三、定位方法1、平面定位⑴支承钉固定支承钉可调支承钉自定位支承辅助支承辅助支承和可调支承的区别:辅助支承是在工件定位后才参与支承的元件,其高度是由工件确定的,因此它不起定位作用,但辅助支承锁紧后就成为固定支承,能承受切削力。
辅助支承主要用来在加工过程中加强被加工部位的刚度和提高工作的稳定性,通过增加一些接触点防止工件在加工中变形,但又不影响原来的定位。
⑵支承板支承板2、圆孔定位⑴圆柱定位销圆柱定位销菱形销⑵圆锥销圆锥销⑶心轴刚性心轴3、外圆柱面定位⑴V形块⑵定位套工件外圆以套筒和锥套定位4、圆锥孔定位工件在锥度心轴上定位三、完全定位与不完全定位实例一:如何对下图所示工件定位?解:方案一:不完全定位球体上通铣平面限制2 个自由度:X、Z方案二:不完全定位球体上通铣平面限制2 个自由度:X、Y、Z实例二:不完全定位实例三:完全定位四、欠定位和过定位1、欠定位:应该限制的自由度没有被限制。
机械制造工艺学 (5)
![机械制造工艺学 (5)](https://img.taocdn.com/s3/m/303675b369dc5022aaea00ca.png)
四、研究加工精度的方法
两种: 1、单因素分析法 2、统计分析法:实测一批工件,运用数理统 计方法处理数据,来判断误差的性质和规律。
实际中: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本章的两大内容。
2.2 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
一、加工原理误差 采用近似的成型运动或近似的刀刃轮廓进行加工 而产生的误差
加工原理误差实例
1、三坐标数控铣床加工复杂 型面零件,用球头刀采用 “行切法”加工 2、滚齿:用阿基米德蜗杆或 法向直廓蜗杆代替渐开线基 本蜗杆 原理性误差:可行性分析, 对零件性能的影响程度 简化机床结构或刀具。
一.工艺系统的刚度
静刚度定义:
F k= y
单位变形所需施加的力:作用力与由它 所引起的在作用力方向上产生的变形量的 比值。
工艺系统的刚度
定义:切削力法向分力Fy,与工件在总切削力 作用下刀具相对工件在法向分力向上的位移 的比值。
注 : yxt 是 总 切 削 力 作用的结果,而非 仅仅是法向分力Fy 的作用结果。
滚齿机传动误差
Y3150E
传动路线 工件转角和刀具转 角关系:
2、误差传递系数
假定滚刀转动均匀, 可将工件相对滚刀 转角误差作为传动 误差。 设与滚刀相连的齿 轮Z1的转角误差为 ∆z1 ,工件的转 角误差为: 中间的系数是两末端件间的传动比,称误差传递 系数。不同的传动件到工件都有不同的传动比, 即有不同的误差传递系数。
主轴回转精度测量(2) 3、主轴回转精度测量(2)
2)传感器测量:精密测量球、垂直方向两个位 2)传感器测量:精密测量球、 传感器测量 移传感器偏心e:无径向跳动,李沙育圆; e:无径向跳动 移传感器偏心e:无径向跳动,李沙育圆; 有径向跳动,非圆: 有径向跳动,非圆:
机械制造工艺学电子教案
![机械制造工艺学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dc3c3a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08.png)
机械制造工艺学电子教案第一章:机械制造工艺学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定义、内容、目的和意义。
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1.2 机械制造工艺过程介绍机械制造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
理解工艺过程的分类和特点。
1.3 机械制造工艺参数学习工艺参数的定义和作用。
掌握主要工艺参数的计算和应用。
第二章:铸造工艺2.1 铸造工艺基础了解铸造工艺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学习铸造工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2 铸造工艺参数掌握铸造工艺参数的定义和作用。
学习主要铸造工艺参数的计算和应用。
2.3 铸造工艺设计理解铸造工艺设计的意义和目的。
学习铸造工艺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第三章:金属塑性成形工艺3.1 金属塑性成形工艺基础了解金属塑性成形工艺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学习金属塑性成形工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3.2 金属塑性成形工艺参数掌握金属塑性成形工艺参数的定义和作用。
学习主要金属塑性成形工艺参数的计算和应用。
3.3 金属塑性成形工艺设计理解金属塑性成形工艺设计的意义和目的。
学习金属塑性成形工艺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第四章:焊接工艺4.1 焊接工艺基础了解焊接工艺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学习焊接工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4.2 焊接工艺参数掌握焊接工艺参数的定义和作用。
学习主要焊接工艺参数的计算和应用。
4.3 焊接工艺设计理解焊接工艺设计的意义和目的。
学习焊接工艺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第五章:机械加工工艺5.1 机械加工工艺基础了解机械加工工艺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学习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5.2 机械加工工艺参数掌握机械加工工艺参数的定义和作用。
学习主要机械加工工艺参数的计算和应用。
5.3 机械加工工艺设计理解机械加工工艺设计的意义和目的。
学习机械加工工艺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第六章:机械装配工艺6.1 机械装配工艺基础了解机械装配工艺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学习机械装配工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6.2 装配工艺参数掌握装配工艺参数的定义和作用。
机械制造工艺学第二版_王先奎第二章4
![机械制造工艺学第二版_王先奎第二章4](https://img.taocdn.com/s3/m/500e1a3c6294dd88d1d26bb1.png)
sin
y1
cos z1
.
Ei ——坐标变换矩阵
记列矩阵:rx y zT r1x1 y1 z1T
则: rEir1
α——由扭曲造成
β——由垂直面内直线度造成
γ——由水平面内直线度造成
2021/3/26
.
(图3-10),其中
x x1
:y y1 cosz1sin z y1sinz1 cos
转角误差计算
x 1 0
y
0
cos
z 0 sin
x1
E
i
y
1
2021/3/26
z1
0 x1
3、实际生产中,两种方法结合应用。
2021/3/26
.
第二节 工艺系统的几何精度对加工精度的影 响
一、加工原理误差
1、近似的切削成形运动
例如:数控插补原理:直线或圆弧逼近曲线的 加工,数控铣床上用球头铣刀加工曲面(行 切法)(图3-3)
2、近似的切削刀形状
例如:滚齿刀具
3、近似的计算
2021/3/26
2021/3/26
.
2.导轨误差的理论分析方法 滑板在导轨上运动,导向:限制了5个自由度。 坐标系的建立:
直角坐标系: o,i,j,k——与导轨固连
通常i轴与主轴平行或垂直
直角坐标系 1o 1;i1,j1,k1——与滑板固连 直角坐标系 o;i,j,k——滑板上的参考坐
标系。随滑板平移时,各坐标轴方向始终与导
第三章机械加工精度
第一节 概述 1、机械产品的质量
取决于零部件的加工质量,产品的装配质量。 2、零件的加工质量
1)几何形状——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 2)物理性能——硬度、强度、韧性、耐磨 性等。 3)化学性能——耐磨蚀性能。 4)其它性能
机械加工精度(完整版)
![机械加工精度(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fee566327d3240c8447efa7.png)
零件的机械加工质量包括零件的机械加工精度
和加工表面质量两方面
3
一、机械加工精度
• 机械加工精度: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
参数(尺寸、形状和表面间的相互位置)
•机械加工误差:加工后零件的实际几何
参数(尺寸、形状和表面间的相互位置) 与理想几何参数的偏离程度。
与理想几何参数的符合程度。
9
2.2 工艺系统的几何精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10
一、加工原理误差
加工原理误差:是指采用了近似的成形运动或近似 的刀刃轮廓代替理论的成形运动或刀刃形状进行 加工而产生的误差。 数控加工原理误差:直线或圆弧插补(功能强、 精度高的机床配B样条插补)近似的成形运动。 展成刀具加工成形表面误差: (1)采用阿基米德蜗杆或法向直廓蜗杆代替渐开 线基本蜗杆而产生的刀刃齿廓形误差 ; (2)由于滚刀刀齿有限,实际上加工出的齿形是 一条由微小折线段组成的曲线,和理论上的光滑 渐开线有差异,从而产生加工原理误差。
41
铰刀的类型
(a)直柄机用铰刀(b)锥柄机用铰刀c)硬质合金锥柄机用铰刀 (d)手用铰刀(e)可调节手用铰刀(f)套式机用铰刀(g)直柄 莫式圆锥铰刀(h)手用1:50锥度铰刀 42
加工槽类铣刀
43
拉刀的类型
44
图3-27 车刀磨损过程
45
11
二、调整误差
工艺系统两种调整方法:试切法和调整法 (1) 试切法 测量误差 机床(微量)进给机构的位移误差(精度) 切削层厚度的影响(试切与正式切削的切削厚 度不同),对精加工影响尤甚 (2) 调整法加工 定程机构的误差 样件或样板的误差 测量有限试件造成的误差(调整尺寸的误差)
14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教案(全)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教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77c5d350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c5.png)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2. 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兴趣,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2.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内容:工艺过程、工艺参数、工艺方法等。
3. 机械制造工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机械制造工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 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3. 相关工程案例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介绍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内容等。
3. 分析实际案例:分析机械制造工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其应用价值。
4. 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制造工艺学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教案(二)二、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工艺参数、工艺方法等。
2. 机械制造工艺的制定与优化:工艺规程、工艺卡片、工艺数据库等。
3. 机械制造工艺的实施与控制: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生产效率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2. 利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利用仿真软件,演示机械制造工艺的实施与控制过程。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 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3. 相关仿真软件。
4. 实际生产案例资料。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教案(全)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教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5ea9c53b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12.png)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2. 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工艺过程。
3. 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2.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原理。
3.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工艺过程。
4.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和目的。
2. 讲解:详细讲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目的和意义,以及基本原理和基本工艺过程。
3. 案例分析:分析机械制造工艺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4. 总结:总结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学概念和目的的理解。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教案(二)教学目标:1. 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工艺参数选择和工艺方案设计。
2. 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工艺过程控制和生产效率提高。
3. 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工艺设备选择和工艺参数调整。
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工艺参数选择和工艺方案设计。
2.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工艺过程控制和生产效率提高。
3.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工艺设备选择和工艺参数调整。
教学步骤:1. 复习: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详细讲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工艺参数选择和工艺方案设计,以及工艺过程控制和生产效率提高的方法。
3.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工艺设备选择和工艺参数调整的理解和经验。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工艺设备选择和工艺参数调整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工艺参数选择和工艺方案设计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互动讨论中的表达和协作能力。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教案(三)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工艺质量控制和产品质量改进。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教学大纲 及 教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教学大纲 及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d1174f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a5.png)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及教案全套第一章:机械制造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教学内容机械制造的概念和分类机械制造的特点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1.4 教学资源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件:机械制造概述的相关图片和视频1.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基本概念的理解。
第二章:金属切削加工基本理论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概念、分类和过程。
让学生了解金属切削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和力学分析。
让学生掌握金属切削参数的选用原则。
2.2 教学内容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金属切削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和力学分析金属切削参数的选用原则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概念、分类和过程。
实验法:安排金属切削实验,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和力学分析。
2.4 教学资源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设备:金属切削实验设备2.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金属切削加工基本概念的理解。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物理现象和力学分析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机械加工方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让学生掌握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参数。
让学生了解机械加工方法的选用原则。
3.2 教学内容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参数机械加工方法的选用原则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加工方法的选用原则。
3.4 教学资源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件: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图片和视频3.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理解。
第四章: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9a479b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ef.png)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案第一章:机械制造概述1.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知识和课程目标。
强调机械制造在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性。
1.2 机械制造的定义和分类解释机械制造的概念和过程。
讨论机械制造的分类和不同类型的制造过程。
1.3 机械制造的流程和步骤介绍机械制造的基本流程和步骤。
解释设计和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1.4 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领域探讨机械制造技术在不同工程领域的应用。
强调机械制造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章:机械设计基础2.1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解释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2.2 机械零件的设计和选材讨论机械零件的设计要求和考虑因素。
介绍选材的原则和常用材料的特点。
2.3 机械结构的设计和分析解释机械结构的设计要求和步骤。
探讨机械结构的分析和计算方法。
2.4 机械设计的实例分析分析典型的机械设计实例,如齿轮传动系统和联轴器。
强调机械设计的实际应用和重要性。
第三章:机械加工基础3.1 机械加工的定义和分类解释机械加工的概念和过程。
讨论机械加工的分类和不同类型的加工方法。
3.2 机械加工设备和工具介绍常用的机械加工设备和工具。
讨论机械加工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注意事项。
3.3 机械加工工艺和参数选择解释机械加工工艺的概念和重要性。
探讨加工参数的选择和优化方法。
3.4 机械加工质量和精度控制讨论机械加工质量和精度的重要性。
介绍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和精度测量工具。
第四章:金属切削加工4.1 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概念解释金属切削加工的定义和过程。
讨论金属切削加工的分类和特点。
4.2 金属切削刀具和机床介绍常用的金属切削刀具和机床。
讨论刀具的选择和使用注意事项。
4.3 金属切削加工参数的选择解释金属切削加工参数的概念和重要性。
探讨加工参数的选择和优化方法。
4.4 金属切削加工质量和精度控制讨论金属切削加工质量和精度的重要性。
介绍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和精度测量工具。
第五章:机械装配基础5.1 机械装配的定义和目的解释机械装配的概念和目的。
机械基础 第三版 教案 模块三 机械零件的精度
![机械基础 第三版 教案 模块三 机械零件的精度](https://img.taocdn.com/s3/m/7619356f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43.png)
6.跳动公差与跳动公差带、跳动公差带的特点:
1)跳动公差是关联被测实际要素绕基准轴线回转一周或连续回转时所允许的最大跳动量。跳动分为圆跳动和全跳动。
2)跳动公差带相对于基准轴线有确定的位置,跳动公差带可以综合控制被测要素的位置、方向和形状。
2,尺寸分段的意义、基本偏差的主要特点。
3.查表法确定基本偏差值的方法。
学习通作业
讲授
六、教学效果与反思
课号
7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时数
2
授课单元名称
单元二标注几何公差
一、教学目标
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认识几何公差对零件的影响
知识目标
1.了解方向公差、形状公差与形状误差的概念。
2.掌握几何公差的项目与符号。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几何公差、形状公差与形状误差的概念。
教学难点
1.形状公差项目标注与解读。
四、思政元素
几何公差的大小与工件的精度有密切的关系,要让学生意识到几何公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
五、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环节1: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PPT预习
2•学习通预习习题的发布
9.定向公差与定向误差、定向公差带的特点:
10.定位公差与定位误差、定位公差带的特点:
11.跳动公差与跳动公差带、跳动公差带的特点:
环节4:总结与作业
1.形位误差对零件自由装配性、配合性质、功能要求的影响。
2.形位公差特征符号、几何要素及其分类。
3.形状公差与公差带、轮廓度公差与公差带。
4.基准的建立与体现,基准的种类。
机械制造工艺学第3章
![机械制造工艺学第3章](https://img.taocdn.com/s3/m/fa7de336cc7931b765ce1529.png)
ΔZ
∵ Z R
Z 2
1
R2
11
图 例
(1
Z 2 R2
)
1 2
1
1 2
Z 2 R2
2
( 2 2 1
1)
(
Z 2 R2
)
2
1 Z 2 Z 4 2R2 8R4
(1
Z
2
)
1 2
1
Z 2
R2
2R2
R
Z 2 2R2
* (1 x)m 1 mx m(m 1) x2 m(m 1)(m n 1) xn (1 x 1)
小
加工中的误差 工艺系统受力、受热变形
结
加工后的误差 工件内应力
第三节 加工误差的综合分析
一、加工误差的性质及分类
系统误差
常值误差
连续加工一批工件,误差 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
加工误 差
变值误差
连续加工一批工件,误差 大小和方向有规律变化。
随机误差
连续加工一批工件,误差大小和方向无规律 变化,但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
常值系统性误差:查明其大小和方向后, 通过调整消除。
不同性质误差的 解决途径
变值系统性误差:查明其大小和方向 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后,采用自动连续 补偿或自动周期补偿的方法消除。
随机性误差:可采用统计分析法,缩小 它们的变动范围。
二、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法
★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法指以生产现场观察、检测所得的结果 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归纳、分析和判断,找出 产生误差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S = iT
车螺纹的传动误差示意图 S-工件导程,T-丝杠导程,i-齿轮传动比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0f12b9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a1.png)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第一章:机械制造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流程。
掌握机械制造的主要工艺方法及其应用。
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教学内容机械制造的定义和分类。
机械制造的基本流程:设计、加工、装配、检验。
常见机械制造工艺方法:铸造、锻造、焊接、切削、磨削等。
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精密制造、自动化制造、绿色制造。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工艺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工艺方法的应用。
利用多媒体演示,展示机械制造的流程和实例。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机械制造基本概念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个简单的机械零件图。
第二章:金属切削原理2.1 教学目标了解金属切削的基本概念、过程和类型。
掌握金属切削参数的选择和计算。
理解金属切削过程中刀具的磨损和更换。
2.2 教学内容金属切削的定义和过程。
切削力的计算和影响因素。
切削参数的选择: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
刀具的磨损和更换:磨损类型、磨损规律、更换时机。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金属切削的基本原理和参数选择。
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了解切削过程中刀具的磨损情况。
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金属切削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切削参数的选择。
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金属切削原理的理解。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切削过程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3.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作用和内容。
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能够根据零件的加工要求,设计合理的工艺规程。
3.2 教学内容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作用和内容。
工艺规程的设计方法:工序设计、工艺路线设计、工艺参数设计。
工艺规程设计的步骤:分析零件加工要求、确定加工方法、设计工艺规程、验证工艺规程。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工艺规程的作用和设计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工艺规程设计的步骤。
利用计算机软件,辅助学生进行工艺规程设计。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教案(全)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教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e1adc362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57.png)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 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 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的理解。
2. 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 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实物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学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讲解:讲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知识。
3. 示范:通过示例或动画,展示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4. 互动:进行课堂提问或小组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巩固所学知识。
5. 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自主完成,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工艺过程。
2. 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工艺方法。
二、教学重点1. 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工艺过程。
2. 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工艺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工艺过程的理解。
2. 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工艺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 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复习: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的掌握情况。
2. 讲解:讲解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工艺过程,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工艺流程。
3. 示范:通过示例或动画,展示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工艺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4. 互动:进行课堂提问或小组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巩固所学知识。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 第三章 机械加工精度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 第三章 机械加工精度](https://img.taocdn.com/s3/m/bc9c69fc0975f46527d3e11c.png)
第三章机械加工精度零件的机械加工质量是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核心内容。
零件的机械加工质量是由零件的机机械加工精度和零件机械加工表面质量两部分组成,机械加工精度是机械加工质量的核心部分。
机械加工精度在教材中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加工精度的基本概念及其获得方法:加工误差的单因素分析;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保证和提高加工精度的措施。
其中,加工误差的单因素分析和统计分析是两大重点内容,是分析和解决加工精度问题的基础,是学习机械加工精度问题的关键。
学习要求(1) 掌握加工精度和加工误差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工件尺寸精度的获得方法及影响尺寸精度的因素。
(3) 了解工件形状精度和相互位置精度的获得方法及影响因素。
(4) 掌握工件加工误差的单因素分析法并初步掌握其综合分析方法(5) 掌握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方法,其中主要是分布曲线法。
加工精度是机械工艺学的核心内容。
零件的加工质量是由零件的机械加工精度和机械加工表面质量两部分组成。
机械加工精度包括:f加工精度的基本概念及其获得方法;★加工误差的单因素分析;<★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L保证和提高加工精度的措施。
第一节概述第三章机械加工精度1.加工精度——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尺寸,形状和位置) 与理想几何参数相符合的程度。
理想几何参数的正确意义尺寸——零件图或工艺图规定尺寸的平均值。
如(D40:的理想尺寸是0)40.15mw 形状,位置——绝对正确的形状和位置。
2.加工误差——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尺寸,形状和相互位置)与理想几何参数之间的偏差。
注意.•偏差是差值的绝对值,没有负值。
如上例,尺寸为4>40.19 误差0.04_40.05 误差0.10mm 不是-0.10 零件有三个方面的几何参数,所以精度和误差也有三个方面:①尺寸;②形状;③位置精度和误差是以不同的立足点来反映,评定零件几何参数的零件指标。
第三章机械加工精度 2第三章机械加工精度--------- 1调整误差 J I ---------------------: ______ u -I 刀具误差一力变形误差一一丨一_热变形误差 精度按精度等级划分,而等级的划分是由加工误差一一公差大小来划 分的(衡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机械加工精度零件的机械加工质量是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核心内容。
零件的机械加工质量是由零件的机机械加工精度和零件机械加工表面质量两部分组成,机械加工精度是机械加工质量的核心部分。
机械加工精度在教材中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加工精度的基本概念及其获得方法:加工误差的单因素分析;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保证和提高加工精度的措施。
其中,加工误差的单因素分析和统计分析是两大重点内容,是分析和解决加工精度问题的基础,是学习机械加工精度问题的关键。
学习要求(1) 掌握加工精度和加工误差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工件尺寸精度的获得方法及影响尺寸精度的因素。
(3) 了解工件形状精度和相互位置精度的获得方法及影响因素。
(4) 掌握工件加工误差的单因素分析法并初步掌握其综合分析方法(5) 掌握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方法,其中主要是分布曲线法。
加工精度是机械工艺学的核心内容。
零件的加工质量是由零件的机械加工精度和机械加工表面质量两部分组成。
机械加工精度包括:f加工精度的基本概念及其获得方法;★加工误差的单因素分析;<★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L保证和提高加工精度的措施。
第一节概述第三章机械加工精度1.加工精度——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尺寸,形状和位置) 与理想几何参数相符合的程度。
理想几何参数的正确意义尺寸——零件图或工艺图规定尺寸的平均值。
如(D40:的理想尺寸是0)40.15mw 形状,位置——绝对正确的形状和位置。
2.加工误差——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尺寸,形状和相互位置)与理想几何参数之间的偏差。
注意.•偏差是差值的绝对值,没有负值。
如上例,尺寸为4>40.19 误差0.04_40.05 误差0.10mm 不是-0.10 零件有三个方面的几何参数,所以精度和误差也有三个方面:①尺寸;②形状;③位置精度和误差是以不同的立足点来反映,评定零件几何参数的零件指标。
第三章机械加工精度 2第三章机械加工精度--------- 1调整误差 J I ---------------------: ______ u -I 刀具误差一力变形误差一一丨一_热变形误差 精度按精度等级划分,而等级的划分是由加工误差一一公差大小来划 分的(衡量的)。
所谓提高零件精度,也就是限制和降低加工误差的问题。
3. 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f 试切法试切一测量一调整一再试切 效率低,单件小批 调整法预先挑战工艺系统各元素的位置效率高,成批大量人 定尺寸刀具法用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刀具效率高,精度稳定 k 自动控制法 由测量、进给装置和控制系统组成效率高,精度高4. 原始误差及其分类机械加工工艺系统——机械加工中,机床,刀具,夹具和工件组成的 完整系统,简称工艺系统。
原始误差——由工艺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和状态,以及加工过程 中的物理、力学现象而引起的误差因素都是原始误差。
有十大项:原始误差加工前•加工中-加工后「原理误差工件装夹误差调整误差机床误差夹具误差刀具制造误差刀具磨损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工艺系统热变形内应力引起的变形测量误差^初始状态有关的工艺系统鈴误差卜工艺系统动误差卜与工艺过程有关的分类:「加工前「静态①y加工中②—L加工后L动态^与工艺系统初始状态有关k 与工艺系统过程有关5.研究加工精度的方法有两种:单因素分析法:研究某一确定因素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为简单起见,研究时一般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同时作用。
通过测试、实验、计算,得出该因素与加工误差之间的关系。
统计分析法:以生产中一批工件的实测结果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用以控制工艺过程的正常进行。
当发生质量问题时,可以从中判断误差的性质,找出误差出现的规律,以指导我们解决有关的加第三章机械加工精度 4工精度问题。
统计分析法只适用于批量生产。
在实际生产中,这两种方法经常结合起来应用,一般先用统计分析法寻找误差的出现规律,初步判断产生加工误差的可能原因,然后用单因素分析法进行分析、实验,一般迅速有效的找出影响加工精度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工艺系统的几何精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一.机床误差工艺系统中,机床是联结零件和刀具的基础。
刀具相对于零件的成型运动都是通过机床的运动来实现的,所以具有重要意义。
机床误差——无切削负荷时,由于机床零部件的制造误差,装配误差及使用过程中磨损所形成的误差。
f机床成型运动本身的误差 4机床成型运动之间的误差 I传动链的传动误差 (-)主轴回转误差1. 主轴回转误差一一实际回转轴线相对于理想回转轴线的最大偏离值。
在实际测量中,用主轴平均回转轴线代替理想回转轴线。
实际中误差多表现为漂移—指主轴回转轴线在每一转内的每一瞬时的变动方位和变动量都是变化的一种现象。
可分解为①轴向②径向③角度漂移三种基本形式。
也表现为跳动,窜动和摆动。
(特定平面内)有的书上说是纯轴向窜动,纯径向跳动和纯角度摆动。
(是指空间)第三章机械加工精度上述两个概念是不同的。
(d>径向顏稃U)轴向*锌(〇角向漂钵机床主轴回转曲线的误差运动同一形式的主轴回转误差,对不同机床和加工表面会产生不同形式的加工误差,如:2. 产生的原因轴回转误差主要是由主轴轴颈的圆度误差,轴颈的同轴度误差,主轴的挠度和支承端面对轴颈轴心线的垂直度误差等因素造成的(如轴肩与轴心线不垂直,主轴转速在某个转速范围内精度高,如超出则误差较大)。
另外还和机床类型及不同的轴承结构有关。
以卧车,立镗为例第三章机械加工精度 6车——主轴轴颈的不同部分和轴套的某一固定部分接触,所以轴颈圆度误差影响大,轴套孔影响小。
镗——轴颈某一固定部分与轴套内表面不同部分接触,所以轴套孔圆度误差影响大,轴颈圆度误差影响小。
3. 误差测量一般有捷克斯洛伐克vuoso测量法,用于刀具回转机床。
美国LRL测量法,用于工件回转机床的测量。
具体方法,自己看教材和有关参考书了解。
4. 提高主轴回转精度的措施⑴提高部件的制造精度。
(轴承,轴颈,支承孔,配合表面等)⑵对滚动轴承进行预紧适当预紧以消除间隙,甚至产生微量过盈,可增加轴承刚度,又对轴承内外圈滚到和滚动体的误差起均化作用。
⑶使主轴的回转误差不反映到工件上。
这是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如,外圆磨床磨削:用前后顶尖支承,主轴只起传动作用,工件回转精度完全取决于顶尖和中心孔的形状误差和同轴度误差。
提高顶尖和中心孔的精度要比提高主轴部件的精度容易且经济的多。
第三章机械加工精度7第三章机械加工精度 8(二)导轨误差包括:①导轨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② 导轨在垂直面内的直线度误差;③ 前后导轨的平行度误差。
各误差引起的加工误差如图图 b AR = R ’ —R = y /R 2 +AZ 2 - R得:AR + R = ylR 2+AZ 2 AR 2 + 2AR • R + R 2 = R 2 + AZ 2去掉高级无穷小.• Ai?»AZ 2/2i?图 C AR = H »A/B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方向的误差,引起工件的加工误差是不相同的, 从而引出了“误差的敏感方向”的概念。
误差的敏感方向——通过刀尖与获得的加工表面的法线方向。
对普通车床——是水平方向 对卧式车床,卧式平磨——是垂直方向。
对卧式镗床——是圆周的各个方向。
机床导轨的几何精度,不仅取决于机床的制造精度,而且与机床的安装及图 a AR = AY使用时的磨损有很大关系,尤其对大型机床更是如此。
因此,为减小导轨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除应提高导轨的制造精度外,还应注意机床的安装精度,并提高导轨的耐磨性。
(三)传动链传动误差传动链的传动误差是指内联系的传动链中首末两端传动组件相对运动的误差。
它是螺纹,齿轮,蜗轮以及其它按展成原理加工时,影响加工精度的主要因素。
当传动链中各传动组件有制造误差,装配误差(主要是装配偏心)和磨损时,就会破坏正确的运动关系,使工件产生误差。
传动链传动误差一般可用传动链末端组件的转角误差来衡量。
因为每级传递都有误差,对应有一个误差传递系数,反映在加工误差上的是末端组件的转角误差。
所以用末端组件的转角误差来衡量。
改进时的措施:减少传动链中的组件数目,缩短传动链,以减少误差来源。
提高传动组件,特别是末端传动组件的制造精度和装配精度。
因为末端传动副的影响较大。
消除间隙。
(尤其是往复运动)采用校正装置。
(参看教材P181)二.原理误差,调整误差,夹具及刀具误差(一)原理误差第三章机械加工精度9原理误差——因为在加工中采用了近似加工运动方式或近似的刀具切刃形状而产生的误差。
关于用球头刀和“行切法”在数控机床上加工曲线、曲面和采用阿基米德螺旋线或法向直廓蜗杆代替渐开线基本蜗杆所产生原理误差的例子,同学们自己看教材P166 附加例子:车床上车制模数蜗杆。
传动比蜗杆螺距(Pg)机床丝杠螺距(P) _z3 *z5上式中,蜗杆螺距Pg=:n:m,II是无理数,其它都是有理数。
因此在选用挂轮Z4...ZJf,只能取小数点后4位或5位近似值计算,这样,被加工螺杆螺距必然引入近似值的误差。
这个误差就是由于采用了近似加工方式带来的。
就是原理误差。
在生产中,釆用近似的加工方法。
可使机床结构及刀具形状简化,刀具数量减少,进一步降低成本及提高生产率。
因此,只要能将误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小于工件公差的10%〜15%),允许一定的原理误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Notice: (1)并不是每种加工过程都存在原理误差。
(2)原理误差和机床内传动链误差或刀具刃形制造误差所引起的加工第三章机械加工精度误差是不同的。
后者可以通过提高传动件制造精度和刀具制造精度来减小和完全消除,而前者不行。
(二)调整误差调整误差——调整刀具和工件的相对位置时,实际相对位置和正确相对位置之间的偏离。
表现:1. 刀具相对于工件加工表面的尺寸调整误差;2. 刀具相对于加工表面基准面的位置调整误差;f样件调整法1调整法有两种j P也可先样件再试切L试切调整法J样件调整法的误差主要来源于样件的制造、磨损误差、定程机构误差等。
试切调整法的误差主要来源于测量、微量进给、试切与正式切削时切削层厚度不同及人工技术水平误差。
当机床,刀具,毛坯等都已达到工艺要求的前提下,调整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很大,是造成废品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夹具误差夹具误差——来自夹具的制造误差和使用中的磨损。
它除直接影响工件的装夹精度外,还将影响夹具在机床上的安装精度和刀具的对刀精度。
一般情况下,它对加工表面的位置精度影响较大。
来源:1.各组件的制造误差。
2. 夹具的装配误差。
第三章机械加工精度3. 定位组件,对刀组件磨损引起的误差。
(四)刀具误差刀具误差——刀具制造误差(包括刃磨和磨损。
)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随刀具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定尺寸刀具(钻头,绞刀,拉刀,丝锥,板牙,键槽铣刀等)尺寸和形状误差,直接影响工件的尺寸和形状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