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与筛选

合集下载

青霉素菌的分离和筛选

青霉素菌的分离和筛选

土壤中青霉素菌的分离和筛选(一)实验目的1、了解采集土样的要求和方法。

2、掌握由土壤中分离稀有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

3、学习并掌握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

(二)实验原理采用适宜(选择)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有利于目标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分离获得目标微生物的纯培养:常用稀释平板分离法和划线分离法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个菌落。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青霉素属于青霉素类抗生素,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产生抗菌作用。

(三)实验材料1含菌种的土壤,学校旁边的土层中获取2.复筛实验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曲霉3.培养基和试剂:高氏一号培养基,高氏一号初筛培养基(含青霉素),试剂:青霉素,硝酸钾,氯化钠,重铬酸钾,4.实验器材:无菌试管,烧杯,移液管,三角瓶,天平,接种环,高压锅灭菌锅,显微镜.(四)实验步骤1.培养基配制①:高氏一号改良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g,硝酸钾1g,氯化钠0.5g,K2HPO4 •3H2O 0.5g,MgSO4•7H2O 0.5g,FeSO4•7H2O 0.01g,琼脂20g,水1000ml,终浓度为50×10-5重铬酸钾,pH7.2~7.4。

配制时,先用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倒入煮沸的水中,在火上加热,边搅拌边加入其他成分,溶化后,补足水分至1000ml。

112℃灭菌20分钟。

冷却后,倒致平版数个。

②:初筛培养基:改良高氏一号培养基(在原来配置的高氏一号琼脂培养基灭菌后,再分别加入青霉素终浓度为10-3,10-4,10-5的药剂),倒致平版数个2.样品采样:取样时应取土壤表层下5~10cm处土样,干后混匀;3 制备稀释液:(1). 称取土壤1g(或量取1nl水样),放入99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振荡10min,即为稀释10-2的土壤悬液。

菌类的分离和培养技术

菌类的分离和培养技术

菌类的分离和培养技术菌类(Fungi)是一类生物体,包括真菌(True Fungi)和微生物(Microfungi)两个大的类群。

菌类在生物圈中具有广泛的分布和重要的生态功能。

为了研究和利用菌类,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系列分离和培养技术,以便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纯种菌株以及大规模培养和应用特定的菌株。

本文将介绍菌类的分离和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一、菌类的分离技术菌类的分离是指从混合菌群中获得纯种菌株的过程。

分离技术的关键是保持菌种的纯度和活力。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菌类分离技术。

1. 表层分离法表层分离法是最常用的菌类分离技术之一。

它适用于土壤、水域等含大量微生物的环境。

具体操作步骤为:取样→稀释→接种→均匀涂布→培养。

通过稀释操作可以使菌落分布在培养基表面,然后进行培养。

最后通过单菌落转接到新的培养基中得到纯种菌株。

2. 筛选法筛选法适用于需要寻找特定菌株的情况,例如寻找产生特殊代谢产物、拥有特定生态功能的菌株等。

筛选方法一般包括抗生素筛选、生理代谢筛选或染色筛选等。

在培养基中添加适当浓度的抗生素或其他化合物,只有目标菌株具有耐受能力,才能生长并形成菌落。

3. 寄主种菌法寄主种菌法是一种利用特定寄主与菌株共生的技术。

例如,某些菌株只通过与某种植物的根系共生才能生长。

通过将寄主植物的根系或其他寄主组织接种到含有该菌株的培养基上,就可以分离出特定的菌株。

二、菌类的培养技术菌类的培养是指将分离得到的纯种菌株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大规模的培养和繁殖。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菌类培养技术。

1. 液体培养法液体培养法是最常用的菌类培养方法之一。

通过将纯种菌株接种到含有营养物质的液体培养基中,利用摇床或震荡培养箱等设备进行培养。

液体培养法适用于大量培养、产生菌体、代谢产物等应用。

2. 固体培养法固体培养法是将菌株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出菌落后进行培养的方法,常用的固体培养基有琼脂培养基等。

固体培养法主要用于分离和筛选菌株。

抗生素筛选

抗生素筛选

高灵敏度的检测系统该系统是为了适应HTS而出 现的检测仪器。
高特异性体外筛选模型指用于检测药物作用的实 验方法。由于HTS要求反应总体积小,而且反应具 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因此对于筛选模型也 要求较高,常用的筛选模型都建立在分子平台和 细胞水平平台上,观察的是药物与分子靶点的相 互作用,能够直接认识药物的基本作用机制。目 前这些模型主要集中在受体、酶、通道以及各种 细胞反应方面。
多粘菌素E高产菌株的高通量筛选
.42.1.1菌种 多粘菌素E产生菌:多粘杆菌(paeni石aeillus夕 oyl理琳a)Asl.541 生物检定菌:大肠杆菌(丑eoli)JMlog
4.22方法
4.2.2.1诱变育种
将制备好的pp口今巩堆。Asl.J4]菌 悬液用磷酸缓冲液稀释至105个url/, 取2ml与0.2ml浓度为5mg角11NTo混 合,30℃振荡处理60min,稀释涂布于含 多粘菌素E标准品500mg几的平板上, 置于30℃恒温箱中,培养30h。
此外最有价值的抗生素是应该是可溶的, 化 学性质稳定,可以口服和系统性应用的。
作用
抗生素在杀菌、创伤手术、 癌症化学治疗以 及老人或免疫受损患者的治疗等方面, 都有 良好的控制感染的功能
作用机制
抗生素等抗菌剂的抑菌或杀菌作用,主要是 针对“细菌有而人(或其他动植物)没有” 的机制进行杀伤,包含四大作用机理,即: ①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②增强细菌细胞膜通透性 ③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 ④抑制细菌核酸复制转录。
HTS主要由自动化操作系统、高灵敏度的检测 系统、分子细胞水平的高特异性体外筛选模 型、被筛样品管理库(即样品库)、数据采集传 输处理系统等五个部分组成。
自动化操作系统主要是指计算机控制的实验 室自动化工作站,又称实验室机器人。该工作 站可以代替人工进行自动加样、稀释、转移、 洗脱、混合、温孵、检测等操作,使实验遵守 程序化,减少人工误差,结果更准确可靠。

抗生素产生菌株的筛选与改造

抗生素产生菌株的筛选与改造

抗生素产生菌株的筛选与改造抗生素的产生与筛选及菌株改造引言:抗生素是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它们通过干扰细菌的生长和复制过程来发挥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强,逐渐威胁到人类健康。

因此,发现新的抗生素和改造抗生素菌株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抗生素产生菌株的筛选:1. 采集环境样本:抗生素产生菌株可以从土壤、水、植物及动物等多种环境中分离得到。

科学家往往选择具有高潜力的样本,如土壤富含有机物质的地区、植物的根系等。

2. 分离纯种菌株:从采集的样本中分离出单一的菌株是关键步骤。

这可以通过对样本进行稀释并在富含营养物质的琼脂培养基上进行菌落分离得到。

3. 抗生素活性筛选:将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抗生素活性筛选。

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纸片扩散法。

这种方法通过在琼脂培养基上放置含有不同抗生素的纸片,观察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敏感的菌株周围的细菌生长受到抑制,形成清晰的抑制圈。

4. 鉴定和培养优良菌株:筛选出具有抗生素活性的菌株后,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培养。

鉴定工作包括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以确定菌株的分类和物种鉴定。

同时,通过大规模培养和优化培养条件,提高抗生素的生产量。

二、抗生素产生菌株的改造:1. 自然突变:通过自然突变可以获得具有新抗生素活性的菌株。

这种突变可以通过辐射、类似病毒的转位子和基因组重组等方式诱导。

2. 基因工程: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改造抗生素产生菌株,并提高其产量和活性。

常见的方法包括插入外源基因、删除或沉默内源基因等。

例如,将关键抗生素合成途径的酶基因转入细菌中,以提高抗生素产量。

3. 代谢工程:代谢工程可以改变细菌的代谢途径,以增强特定抗生素的生产。

这可能涉及到调控菌株的代谢网络,增加生产抗生素所需合成途径的中间物和酶的产量。

4. 抗药基因探索:通过抗药基因探索可以发现新的抗生素靶标和抗生素作用机制。

科学家可以对已知的抗生素靶标基因库进行大规模筛选,以发现新的抗药基因,从而提供了开发新型抗生素的靶点。

实验室菌种筛选的一般步骤

实验室菌种筛选的一般步骤

实验室菌种筛选的一般步骤一、引言在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中,菌种筛选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通过筛选得到的菌种可以用于生产有益物质,治疗疾病,或作为实验材料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实验室菌种筛选的一般步骤。

二、菌种的采集菌种的采集是菌种筛选的第一步。

可以从自然环境中采集到的样品中筛选出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菌株。

常见的采集样品包括土壤、水体、植物和动物组织等。

采集样品后,需要进行样品的处理和分离,以得到单一的菌株。

三、菌种的分离与纯化菌种的分离与纯化是为了得到单一的菌株,以便进行后续的筛选和研究。

样品可以通过稀释涂布法、均匀涂布法或稀释液滴法等方法进行分离。

分离后的菌落需要进行纯化,即通过反复传代分离,确保每个菌落都是单一的。

四、菌种的初步筛选菌种的初步筛选是为了筛选出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菌株。

可以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或抗生素敏感性等方法进行初步筛选。

例如,通过菌落形态的观察可以初步判断菌株的类群;通过代谢产物的检测可以初步评估菌株的代谢能力。

五、菌种的功能筛选菌种的功能筛选是为了筛选出具有特定功能的菌株。

根据研究的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功能筛选方法。

例如,如果研究的目的是寻找产酶菌株,可以通过酶活性测定或代谢产物的分析进行筛选;如果研究的目的是寻找产生抗生素的菌株,可以通过抗生素活性测定进行筛选。

六、菌种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验证菌种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验证是为了确保所筛选得到的菌株具有稳定的功能,并且可以重复产生相同的结果。

可以通过连续传代培养和功能性验证进行验证。

如果菌株在连续传代培养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的功能,并且重复产生相同的结果,那么该菌株可以进一步应用于研究或生产中。

七、菌种的保存与管理菌种的保存与管理是为了长期保持菌株的存活和功能。

常见的菌种保存方法包括低温保存、冷冻保存、冻干保存和液氮保存等。

菌种的管理包括菌种的编号、记录和文献归档等。

这些措施可以确保菌株的长期保存和使用。

八、结论实验室菌种筛选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步骤和方法。

生产中常用菌种的分离、选育和保藏

生产中常用菌种的分离、选育和保藏

生产中常用菌种的分离、选育和保藏在生产中,分离、选育和保藏常用菌种是非常重要的步骤,这些菌种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的应用,如发酵过程中的生物转化、抗生素的生产以及食品工业中的乳酸发酵等。

以下是常用菌种的分离、选育和保藏的基本步骤:1. 分离:分离菌种是指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出纯种菌株的过程。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样品来源,如土壤、水样或食品样品等。

然后,将样品进行稀释、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出菌落。

最后,从菌落中挑选单一菌株,并进行纯化培养,得到纯种菌株。

2. 选育:选育是指对已有菌种进行进一步培养和筛选,选出优良品系。

在选育过程中,可以根据所需特性进行筛选,如产量高、抗性强或代谢产物优良等。

通过连续传代培养和筛选,可以逐步培育出符合要求的优良品系。

3. 保藏:保藏是为了长期储存和保存已经分离和选育得到的菌种。

常用的保藏方法包括冷冻保存和冷冻干燥等。

冷冻保存是将菌种保存在低温 (-80℃或液氮温度下),可以长期保存并保持菌株的生物学性状。

而冷冻干燥则是在低温下将菌种先冷冻,然后通过真空蒸发使其脱水,最后用密封容器保存。

冷冻干燥具有长期保存时间和较小的储存体积的优点。

在菌种的分离、选育和保藏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防止杂菌污染。

另外,应该建立相应的菌种信息管理系统,记录并标注每个菌株的来源、特性以及保藏条件等重要信息,以便日后使用和查询。

菌种的分离、选育和保藏在生产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下面将进一步探讨这些过程,并介绍一些常用的菌种及其应用领域。

在分离菌种的过程中,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样品来源。

不同的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微生物,如土壤、水体、植物、动物及其制品等。

通过采集不同来源的样品,可以获得不同类型和特性的微生物,从而得到多样性的菌株资源。

在接种前,样品经过稀释,使微生物适当分散。

然后将稀释液均匀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上,并进行孵育。

在培养过程中,微生物通过分裂繁殖形成菌落,而每个菌落代表一个菌株。

菌株纯化分离方法

菌株纯化分离方法

菌株纯化分离方法
菌株纯化分离方法
菌株纯化分离是微生物学、生物技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菌株纯化分离的目的是为了从混合菌群中分离单一纯种菌株,以供后续研究和利用。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菌株纯化分离方法。

1. 筛选法
筛选法是将混合菌落在含有特定抗生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只有对该抗生素产生抗性的菌株才能生长。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筛选抗菌素产生菌株。

2. 稀释涂布法
稀释涂布法是将混合菌落进行逐级的稀释,然后取少量的液体或固体培养基涂布于培养皿上。

经过适当的时间,单一的菌落就会生长并形成纯种菌株。

3. 拉撒氏法
拉撒氏法是将混合菌落均匀涂布于地衣菌素或重金属盐等物质环境下的培养基上。

这种方法能够筛选出对这些环境有耐受性的菌株,从而得到新的菌种。

4. 磁珠分离法
磁珠分离法是利用磁珠表面的特殊功能基于化学互相作用来纯化分离单一菌株。

即特定的抗体或检测物(蛋白质、核酸等)偶联到磁珠表
面上,与需要分离的靶分子结合后用磁铁快速从混合液中分离出目标物,从而获得单一的纯种菌株。

总之,以上介绍的方法虽然各具特点,适合的范围也不同,但都有助于菌株纯化分离。

在实际操作中,根据不同的研究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鉴定和分析新型抗生素生产菌株的筛选方法

鉴定和分析新型抗生素生产菌株的筛选方法

鉴定和分析新型抗生素生产菌株的筛选方法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力也在逐渐增强。

许多传统的抗生素已经失去了疗效,这使得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变得越来越迫切。

而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就需要找到能够生产这种抗生素的菌株。

本文将介绍鉴定和分析新型抗生素生产菌株的筛选方法。

一、寻找潜在抗生素生产菌株要寻找潜在抗生素生产菌株,首先需要对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采样。

采样地点应该是具有潜在微生物资源的土壤、水、植物和动物等。

一旦得到采样物,就需要对其进行微生物分离和鉴定,以确定菌株是否具有生产新型抗生素的能力。

对采样物进行微生物分离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比如说温室、显微镜、平板培养基、紫外线杀菌灯。

分离出的微生物需要进行鉴定,以确定其属于哪个种类,是否已知有生产抗生素的能力。

如果发现分离出来的微生物可能具有生产新型抗生素的能力,就可以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筛选潜在抗生素生产菌株要筛选潜在抗生素生产菌株,需要对上一步骤中得到的微生物进行深入研究,以确定它们是否真的具有生产新型抗生素的能力。

1. 培养条件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比如说适宜的温度、pH值和养分成分等。

不同的微生物对这些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在筛选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培养条件,以提高生产能力。

2. 代谢产物分析代谢产物是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化合物。

通过对代谢产物的分析,可以确定微生物是否有生产新型抗生素的能力。

代谢产物的分析方法包括质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等。

3. 基因分析微生物的生理性状和代谢能力是由其基因组决定的。

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可以确定微生物是否有生产新型抗生素的潜能。

同时还可以进行基因编辑、重组和改造等手段,优化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提高生产能力。

三、评价潜在抗生素生产菌株在鉴定和分析潜在抗生素生产菌株的筛选过程中,需要对微生物进行评价。

评价的内容包括生产能力、毒性、稳定性等多个方面。

生产能力:判断微生物生产新型抗生素的能力是否强劲可靠,确定生产产量和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放线菌菌种筛选的一般流程

放线菌菌种筛选的一般流程

菌种筛选的一般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菌种的分离和筛选一般步骤分为采样、富集、分离、目的菌的筛选四个步骤。

知识拓展:
放线菌是重要的抗生素产生菌,主要分布在土壤中。

分离和纯化土壤中放线菌的实验流程如下:土壤取样→系列稀释→涂布平板→恒温培养→观察菌落→菌种纯化。

回答下列问题:(1)取样时应选择有机物含量丰富且疏松的土壤,可判断大多数放线菌属于____(填“需氧菌”或“厌氧菌”)。

将1g土样放入盛有99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混合均匀,再取1 mL 土壤悬液注入盛有9 mL无菌水的试管中,则该试管中稀释液的稀释倍数为____倍。

(2)高氏1号培养基是培养放线菌的常用培养基,该培养基含有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____。

(3)在分离土壤中的放线菌时,为减少细菌和真菌的干扰,提高放线菌的分离效率,在培养基中要加入一定量的重铬酸钾,重铬酸钾在培养基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

(4)放线菌的培养温度一般应____(填“低于”或“高下”)细菌的培养温度。

(5)筛选放线菌可根据菌落特征进行判断,菌落特征主要包括____(答两点)等方面。

(6)分离得到土壤中的放线菌后,可利用____法对菌种进行纯化。

答案:(1). 需氧菌(2). 103(或1000)(3). 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4). 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或选择作用)(5). 低于(6). 形状、大小、颜色和隆起程度(7). 平板划线或稀释涂布平板。

抗生素的分离

抗生素的分离

发酵液的过滤
青霉素过滤一般采用鼓式真空过滤机, 压力差小,能连续操作,且劳动强度 小。 改善过滤性能的方法有:酸化凝结、 电解质处理、热凝固、加入助滤剂 (硅藻土、纸浆)。有多糖时,可以 用相应的酶转化为单糖,从而提高过 滤速度。
萃取和精制
提取青霉素,工业上多用溶 剂萃取法 青霉素与碱金属所生 成盐易溶于水,而其游离酸易溶 于有机溶剂,据此,可将其 从 酸性溶液转入有机溶剂 (如醋 酸丁酯、醋酸戊酯等),再反萃 取到重型水相,反复萃取多次, 达到提取和浓缩的目的。
平板、卷曲、中空纤维、管式微孔过滤器 平板、卷曲、中空纤维,管式超滤器 平板渗透器 半透膜型、离子半透膜型电渗析器
3
过滤
4
膜分 离
依据被分离的分子大小和膜 孔大小进行分离
青霉素产生菌发酵液中含有较多的杂质,其中高 价无机离子(Ca2+、Mg2+、Fe3+)和蛋白质对青 霉素的提纯影响最大。 除去Ca2+,可使用草酸及其可溶性盐类,反应生 成的草酸钙还能促使蛋白质凝固; 除去Mg2+,可加入Na3P3O10,生成不溶性络合物; 除去Fe3+,可加入黄血盐,形成普鲁士蓝沉淀。 蛋白质通常以胶体状态存在于发酵液中,胶体粒 子的稳定性和其所带电荷有关。在酸性溶液中, 蛋白质能与一些阴离子形成沉淀;在碱性溶液中, 能与一些阳离子形成沉淀。
<2> 结晶和重结晶
1、抗生素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 而显著,则可以通过温度的变化进行结晶, 从而达到分离纯化 2、所提抗生素为两性物质时,可选择等 电点结晶。 3、若抗生素能与某些试剂反应成盐析出, 则可以加入盐试剂使抗生素结晶析出
抗生素提取加工过程的一般步聚
分离抗生素产品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发酵液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有数百种甚至更 多,各种化合物的形状、大小、相对分子质量和 理化性质都各不相同,有的迄今还是未知物,而 且这些化合物在分离时仍在不断的代谢变化中。 2)在发酵液中,有些抗生素含量很低或极微,有 的只有1/10 000,甚至更少。制备时,原材料用 量很大,得到产品很少,与投料量相比“虎头蛇 尾”。

抗生素产生菌株的筛选与特征分析

抗生素产生菌株的筛选与特征分析

抗生素产生菌株的筛选与特征分析抗生素是一种能够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或作为预防措施。

但随着抗生素的大规模使用,出现了抗生素产生菌株,它们能够抵抗常规的抗生素治疗。

如何筛选出具有产生抗生素能力的菌株,探究其产生的抗生素机制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领域。

本文将介绍抗生素产生菌株的筛选和特征分析相关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一、抗生素产生菌株的筛选1. 感受器筛选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抗生素招募菌株的感受器来筛选抗生素产生菌株。

常见的感受器有糖、蛋白质、亚硝酸钠、化合物类等。

该方法操作简单,不需要大量的分离纯化工作。

但是该方法筛选到的菌株数量较多,准确性有待提高。

2. 基于抗生素的荧光筛选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的荧光基团标记抗生素,将其组装为人工基因,使其可以表达在大肠杆菌或酵母等微生物中。

当具有抗生素产生能力的微生物表达了该人工基因时,抗生素就可被荧光探针识别并产生荧光信号。

该方法可以筛选出具有产生抗生素化合物能力的微生物,并且具有高通量和高特异性。

但是由于抗生素产生机制的复杂性,荧光筛选方法仅局限于少数抗生素。

3. 基于质谱的筛选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利用质谱技术分析不同菌株之间代谢产物的差异,进而筛选出具有产生抗生素能力的菌株。

该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快速筛选出抗生素产生菌株,产物分析结果的精度高,还能够发现新型抗生素。

但是该方法的缺点是需要高质量的分离菌株以及质谱仪等高端设备,经济成本较高。

二、抗生素产生菌株的特征分析1. 基因组学研究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一些抗生素产生菌株的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利用高通量基因组学技术和单细胞测序技术,可以挖掘出一些具有产生抗生素能力的微生物,并且进一步解析其产生抗生素的遗传调控机制。

这种高通量、高精度的基因组学研究为抗生素产生机理的深入探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2. 代谢组学研究代谢组学是以代谢产物为研究对象,研究生物体代谢物的系统聚集。

近年来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使代谢物组重建成为可能,进而可以发现产生抗生素的特有代谢产物,以及不同微生物之间产生抗生素的代谢物相互影响的途径。

农用抗生素高产菌株的筛选分离及诱变育种

农用抗生素高产菌株的筛选分离及诱变育种

农用抗生素高产菌株的筛选分离及诱变育种何海燕;覃拥灵;秦文芳;柳雨珠;武文嫔;何麟【摘要】该实验分离得到4株产农用抗生素菌株,编号1#~4#.以厚垣镰孢霉(Fusarium chlamydosporum)、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作为指示菌,测定其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并对抑菌活性菌株进行诱变育种.结果表明,菌株1#对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抑菌圈直径>10mm,抑菌活性较好.采用紫外诱变、重金属激活沉默基因复活诱变两种方法诱变菌株1#后,对厚垣镰孢霉、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分别增加了25.68%、32.11%、34.85%、28.28%.形态学观察及生理生化实验结果初步鉴定菌株1#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期刊名称】《中国酿造》【年(卷),期】2018(037)009【总页数】5页(P62-66)【关键词】农用抗生素;菌株筛选;分离;鉴定;紫外诱变【作者】何海燕;覃拥灵;秦文芳;柳雨珠;武文嫔;何麟【作者单位】河池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广西宜州546300;微生物及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广西宜州546300;河池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广西宜州546300;微生物及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广西宜州546300;河池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广西宜州546300;河池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广西宜州546300;河池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广西宜州546300;河池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广西宜州546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97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FAO)统计,每年因植物遭受病虫害造成的减产平均损失为总产量的10%~15%,其中真菌引起的病害最为普遍,损失也最严重,约80%的作物病害是由病原真菌引起的[1]。

抗生素生产工艺

抗生素生产工艺

抗生素生产的工艺过程现代抗生素工业生产过程如下:菌种→孢子制各→种子制备→发酵→发酵液预处理→提取及精制→成品包装A、菌种从来源于自然界土壤等,获得能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经过分离、选育和纯化后即称为菌种。

菌种可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后,以超低温,即在液氮冰箱(-190℃~-196℃)内保存。

所谓冷冻干燥是用脱脂牛奶或葡萄糖液等和孢子混在一起,经真空冷冻、升华干燥后,在真空下保存。

如条件不足时,则沿用砂土管在0℃冰箱内保存的老方法,但如需长期保存时不宜用此法。

一般生产用菌株经多次移植往往会发生变异而退化,故必须经常进行菌种选育和纯化以提高其生产能力。

B、孢子制备生产用的菌株须经纯化和生产能力的检验,若符合规定,才能用来制备种子。

制备孢子时,将保藏的处于休眠状态的孢子,通过严格的无菌手续,将其接种到经灭菌过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在一定温度下培养5-7日或7日以上,这样培养出来的孢子数量还是有限的。

为获得更多数量的孢子以供生产需要,必要时可进一步用扁瓶在固体培养基(如小米、大米、玉米粒或麸皮)上扩大培养。

C、种子制备其目的是使孢子发芽、繁殖以获得足够数量的菌丝,并接种到发酵罐中,种子制备可用摇瓶培养后再接入种子罐进逐级扩大培养。

或直接将孢子接入种子罐后逐级放大培养。

种子扩大培养级数的多少,决定于菌种的性质、生产规模的大小和生产工艺的特点。

扩大培养级数通常为二级。

摇瓶培养是在锥形瓶内装入一定数量的液体培养基,灭菌后以无菌操作接入孢子,放在摇床上恒温培养。

在种子罐中培养时,在接种前有关设备和培养基都必须经过灭菌。

接种材料为孢子悬浮液或来自摇瓶的菌丝,以微孔差压法或打开接种口在火焰保护下按种。

接种量视需要而定。

如用菌丝,接种量一般相当于0.1%—2%(接种量的%,系对种子罐内的培养基而言,下同) 。

从一级种子罐接入二级种子罐接种量一般为5%—20%,培养温度一般在25—30℃。

如菌种系细菌,则在32—37℃培养。

在罐内培养过程中,需要搅拌和通入无菌空气。

2021年抗生素抑菌实验实验报告

2021年抗生素抑菌实验实验报告

2021年抗生素抑菌实验实验报告探究抗生素抑菌效果试验报告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丌同种类抗生素的灭菌效果实验器材:培养皿,量筒,滴管,锥形瓶,显微镜等实验药品:琼脂,牛肉膏,蛋白胨,、溶液,菌落培养液,氯霉素,青霉素,硫酸庆大霉素等实验基本原理:一、常用的抗生素的分类:倍他-内酰胺类:(1).V、阿莫西林、哌拉西林针;(2).头孢类:如头孢氨苄、头孢拉定;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类):、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 喹诺酮类: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土霉素、四环素、米诺环素,美满环素等; 氯霉素类抗生素:、甲砜霉素、无味氯霉素等其他类:甲氧苄啶、磺胺嘧啶、克林霉素、呋喃唑酮等。

(本实验中选择生活中最常见的青霉素、氯霉素和硫酸庆大霉素)二、抗生素抗菌的机理分类: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主要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

不细菌核糖体或其反应底物相互所用,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包括四环素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

不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增强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打开膜上的离子通道,让细菌内部的有用物质漏出菌体或电解质平衡失调而死。

阻碍细菌 DNA 的复制和转录影响叶酸代谢实验步骤:用蒸馏水清洗用具并制作九只培养基。

适当稀释菌落培养基后,各取 0.1ml 菌液,使用涂布平板法分别接种到九只培养基上。

将九只培养基编号,并均分为 A、B、C 三组。

用滤纸剪出 18 个直径 2cm 的圆片,6 个浸泡青霉素,6 个浸泡氯霉素,6 个浸泡硫酸庆大素。

完成后贴在培养基上,每只培养基贴 2 片。

将做好标记的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取出平板,测量出抑菌圈的直径大小,并做好记录。

整理数据,得出结论。

结果统计表(注:抑菌圈半径记为 R1;圆片半径 1cm 记为 R2)实验结论: 硫酸庆大霉素抑菌效果最好,青霉素抑菌效果最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与筛选
(地衣孢杆菌产生菌的分离与筛选)
Fle-chtenstoff),但其中多为地衣所特有的有机酸类的成分特称为地衣酸。

大致分为高级脂肪酸和芳香族酸。

前者属于在冰岛衣中发现的原地衣甾酸(d-protolichesteric acid),约有数十种,后者是在石茸属(Gyrophora)、蓝藻衣属(CyanoPhila)等中的石茸酸,已知约有30种缩酚酸类,在睫毛苔中发现了水杨嗪酸(salazinic acid)并记载了包括水杨嗪酸在内共有12—13
种缩酚酸环醚类(depsidones)
在如粉衣科(Calliciaceae)、粉果衣科(Crpheliaceae)、茶渍科(Lecanoraceae)、猿麻桛科等中已知有数种枕酸类。

其他各种石蕊属(Cladonia)的红色子器的色素红石蕊酸(rhodocladonic acid)属于蒽醌类的约有10种。

地衣是藻类和菌的共生体。

一般认为是以藻类的同化产物为原料由菌类制造出地衣成分。

在地衣的分类中,非常重视地衣成分,通过提取出来的成分即地衣酸对各种试剂的呈色反应的有无
来鉴定其类属。

种类:
地衣酸有多种类型。

从1944年开始研究地衣抗菌物质,迄今已知的地衣酸有300多种。

据估计50%以上地衣种类都
松萝酸(usnic acid)、地衣硬酸(liches terinic acid)、去甲环萝酸(evernic acid)、袋衣酸(physodic acid)、小红石蕊酸(didymicacid)、绵腹衣酸(anziaicacid)、柔扁枝衣酸(divaicatic acid)、石花酸(sekikaic acid)等。

这些抗菌物质对革兰阳性细菌多具抗菌活性,对于抗结核杆菌有高度活性。

地衣抗菌素在德国以“EV osin I”(包括松萝酸及去甲环萝酸),“Evosin II”〔包括松萝酸、袋衣酸及袋衣甾酸(physodalic acid)]两种产品在医疗使用;在瑞士、奥地利、芬兰、前苏联等国则以松萝酸的多种剂型作为治疗新鲜创伤以及表面化脓性伤口的有效外用抗菌素。

实验目的:
1. 明确培养基的配制原理。

2. 熟悉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 掌握抗生素产生素的分离和筛选的原理方法。

实验原理:
芽孢杆菌能产生丁质醇,葡聚糖醇等蛋白,抗菌肽一些次级代谢产物。

其产生的肽类抗生phimuniuns(Sa1)、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E.coli)、如IturinA、bacillomycin、bacitracin、gramicidin、Kanosamine、GramicidinS(GS)等在些肽类抗生素主要抑制革兰氏阳性菌,有些还能抑制革兰氏阴性菌和酵母。

其中有一些抗菌肽与被用于生物表面活性剂,食品防腐剂。

我们利用一株对食品腐败微生物有拮抗作用的菌株进行分离鉴定.抑菌效果评价及活性物质的初步提取。

实验仪器.试剂:
土样. 有机质样品. 各种泡菜及传统型食品. 大型真菌. 各种酶产品. 植物样品。

NA+青霉素纳盐;LB培养基[51;King’B 琼脂培养基嘲;BCP培养基6[1;MRS培养基。

TYG培养基(蛋白胨l%、酵母浸粉0.5%、葡萄糖1%、MnSO 0.02%、琼脂20g、pH7.0)。

主要仪器设备:UNICOUV2000可见紫外分光. 光度计;EPPENDORF5414离心机;DKS一24恒温水浴锅。

实验步骤:
1 指示茵合茵平板的制备将培养24h的指示菌制成菌悬液,在600nm波长下测定OD值,将适量指示菌加入到冷却至55℃的无菌TYG培养基
中,混匀,以每皿25mL倒平皿。

各指示菌加样量用加样体积mLxOD值表示(100mL培养基):枯草芽孢杆菌为0.499;蜡状芽孢杆菌为0.52;大肠杆菌为1.56;酵母为0.96;鼠伤寒沙门氏菌1.62:金黄色葡萄球菌0.76。

2 具有抑茵活性的细菌菌株的分离用菌种
分离的材料进行分离.挑取单菌落以点样法点在含
指示菌的培养基上,30℃培养箱中培养24h,挑选有
抑菌活性的单菌落,接种于LB斜面培养基上培养
24h后于4℃冰箱中保存.备用。

4 菌株抑茵活性代谢曲线的制作以Bc为指示菌制成含菌平板。

将菌株接种于含100mLTYG发酵液的500mL三角瓶中,30℃,200rm·in 发酵24h得种子液,以5%的量再次接种于含100mL TYG发酵液的500mL三角瓶中进行二级发酵,相
同条件发酵72h。

每隔6h取样,600nm波长测其OD 值。

经离心后取上清液做抑菌活性测定,以每个牛津杯加200 L上清液做抑菌试验。

以二级发酵起始为原点,时间(h)为横坐标,抑菌圈大小(mm)及OD值大小为纵坐标,制作活性时程曲线。

1801菌株的初步鉴定
1801菌株在生长过程中产生芽孢,可判定为芽孢杆菌。

该菌革兰氏染色为阳性.菌体为杆状。

培养36h产生芽孢,孢子萌发时.在营养细胞的顶端到赤道
都有。

孢囊无膨大,无伴孢晶体,能运动。

在营养琼脂平板上,培养初期菌落上积累大量的粘液,牢固地附着在培养基上,培养后期呈裂叶状,边缘毛发状,培养3d后菌落呈褶皱垒起的山丘状。

在液体培养基中静止培养形成白色菌膜。

能兼性厌氧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