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大外交_与基辛格
从基辛格《大外交》译文失误谈专业文献的中译
由于 外交史 专业 知识 的欠 缺而 造 成 的 大量 知 识 性 错
误 。 1 1 1 专 业 知 识 欠 缺 造 成 的 错 译 . .
专业 文献 的 中 泽问题提 出建议 。
1 《 交 》 文 中 的失 误 外 译
1 1 错 译 .
《 外 交 》 失 误 中 错 译 较 多 。 书 中 除 了 语 言 基 大 的
本 功 不 过 硬 、 准 确 理 解 原 文 而 导 致 的 错 误 外 , 有 米 还
拟 泽 :凡 尔 赛 和 约 》 德 俄 瓜 分 波 兰 提 供 了诱 《 给
拟 译 : 以此 书献 给 美 国外 交 部 门全 体人 员 , 谨 他
们 的职业 风 范与献 身精神 支 持着美 国的外 交事业 。
例 2 W h tt eTray o ral sddwa o . a h et fVesie i l st
gie a n e i o G e m a nd Rus i o p r ii n v n i c ntvet r ny a sa t a tto
的 翻 译 应 当 严 格 忠 实 于 原 文 , 能 将 原 作 者 的 思 想 和 才 观 点 及 有 关 论 据 准 确 再 现 。 否 则 会 给 读 者 的 理 解 带
识 性 错 误 : 国 并 没 有 “ 交 部 ” 国 务 院 (h tt 美 外 , teS ae
De at n) 是美 国负责 外 交事务 的主要 部 门。 pr me t才
m ac y・
原译 : 以此 书 献 给美 国外 交 部全 体 人员 , 们 谨 他
的 职业风 范与献 身精 神支 持着美 国的外交 。
.
此句 为扉 页 中作 者 的献 辞 。但 译 文 犯 了一 个 常
基辛格的外交思想述评
基辛格的外交思想述评基辛格是美国外交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外交思想对于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基辛格的外交思想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平衡外交、现实主义、区域化政策和战略性选择。
下面就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首先,基辛格的平衡外交思想是他的核心思想之一。
基辛格提出,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应该采取平衡外交策略。
平衡外交的实现需要美国建立平衡外交体系,充分利用国际机构和其他大国来维护和平和稳定,并尽可能地避免冲突。
基辛格强调,平衡外交可以在不牺牲国家利益的情况下促进国家的安全。
其次,基辛格的现实主义思想对于他的平衡外交思想构成了重要的支撑。
基辛格认为,外交政策应该基于对国际现实的准确评估。
他认为现实主义的核心在于状态权力。
基辛格主张,美国的外交政策应该在国家利益和现实之间取得一种平衡。
这种平衡需要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支持自由和民主,并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安全。
第三,区域化政策是基辛格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辛格主张,美国的外交政策应该以区域政策为中心。
他认为,国家在区域中的政策应该反映当地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区域化外交能够将国家利益和地区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帮助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最后,基辛格的战略性选择思想把上述三个方面结合起来。
基辛格认为,国家的外交政策应该是战略性选择的结果。
在不同的国际形势下,国家应该采取不同的外交政策和策略。
战略性选择可以使外交政策更加灵活和具有适应性。
综上所述,基辛格的外交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色彩,他主张国家应该以平衡外交、区域化政策为基础,做出战略性选择,并维护国家利益和国际和平稳定。
基辛格的外交思想对于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大外交》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亨利·基辛格的著作,该书以其深刻的历史分析和独到的见解,揭示了20世纪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和发展,对于理解当今国际关系和美国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于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基辛格在书中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美国的孤立主义到国际主义,再到超级大国的地位,详细地描绘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地位。
通过对于历史事件和外交行为的分析,基辛格清晰地展现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发展脉络,使我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其次,基辛格在书中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原则和战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外交理论和实践经验,如平衡政策、联盟政策、霸权政策等,这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不仅适用于20世纪的美国外交政策,也对于当今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有着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于这些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学习,我对于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基辛格在书中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他指出了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如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多边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这些建议不仅对于美国外交政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当今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有着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于这些建议的学习,我对于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大外交》是一本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通过对于这本书的阅读,我对于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不断地借鉴和运用这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促进国际合作和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外交 - 基辛格 基辛格(美)
大外交- 基辛格基辛格(美)大外交- 基辛格基辛格(美)第一章世界新秩序最能左右国际关系,作风也最矛盾的国家几乎是某种自然定律,每一世纪似乎总会出现一个有实力、有意志且有知识与道德动力,企图根据其本身的价值观来塑造整个国际体系的国家。
17世纪的法国在黎塞留( Richelieu)枢机主教领导下,引进了以民族国家为基础,以追求国家利益为终极目标的近代国际关系的作风。
18世纪的大英帝国将“均势观念”( balance of power)发扬光大,使这个观念主宰了后两个世纪的欧洲外交。
19世纪梅特涅领导的奥地利重新建构了“欧洲协调”(Concert of Europe),而俾斯麦主政下的德国又使欧洲协调瓦解,使欧洲外交成为冷酷无情的政治权力斗争。
20世纪最能左右国际关系的,作风却也最矛盾的国家则非美国莫属。
再没有其他国家像美国一样,既绝对坚持决不容许外国干预美国内政,又如此一厢情愿地认定美国的价值观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
在日常的外交活动中没有比美国更务实的,但在追求其历史传承的道德信念上,也没有比美国更具理想主义的国家。
没有任何国家比美国更不愿意介人海外事务,即使美国在海外的结盟与承诺均达到空前的范围与规模,这个立场仍不改变。
美国自开国以来始终自诩与众不同,在外交上形成两种相互矛盾的态度:一是美国在国内使民主政治更趋于完美,为其他人民做榜样,以此作为证明美国价值观优越性的最佳方法;二是美国的价值观使美国人自认为有义务向全世界推广这些价值。
美国的思想就这样徘徊于怀念纯朴的过去与渴望完美的未来之间。
虽然自二次大战结束信守承诺之间摇摆。
认为美国只要做楷模及认为美国应主动出击的这两派学说都把以民主、自由商业活动及国际法为基础的全球国际秩序视为当然。
但由于这种状态从来不曾真正存在过,此种高调在他国人听来,即使不被视为太天真,也难免让人觉得不切实际。
然而,外国人的怀疑眼光从未浇熄伍德罗·威尔逊( Woodrow Wilson)、小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或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等人的理想主义,其实也包括20世纪所有其他的美国总统在内。
《大外交》读书笔记
读《大外交》读书笔记《大外交》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先生的一部著作。
作者凭其致力于外交事务的亲身体验,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智慧和幽默的文笔,展示了自黎塞留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几十年世界外交政治的诸多重大事件,以其独到见解分析了世界各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提示了美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提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实质。
美国是一个道德上有洁癖的国家,其建国先贤秉承的是洛克对于人性的乐观认识,追求人性的至善至美。
正如基辛格在书中所说:“在追求其历史道德信念上,没有比美国更具理想主义的国家。
”因而在美国还未成为能超级大国之前,其奉行的是“孤立主义”继而是“门罗主义”,表示我不屑于欧洲的肮脏外交手段,而保持自身的道德洁净。
然而当美国发现自身实力已经可以主宰欧洲各国的命运时,其对道德的忠实信仰又使她感觉自身肩负有将她所信奉的价值观推行于世界,将备受邪恶价值观侵扰的人民解救出来的责任。
这种转变,由“威尔逊主义”发挥到极致。
纵观20世纪美国每一次走出“孤立主义”的封闭,其领导人无不是利用道德对美国人的天生感召力:威尔逊使美国参与一战和小罗斯福使美国参与二战的理由都诉诸德国领导人在道德上的出轨,而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理由都诉诸共产主义的邪恶本质。
欧洲的外交传统理念过于尔虞我诈,外交仿佛变成了一种互相欺骗的艺术。
但美国的外交传统理念又过于幼稚,妄想跨越国家自身的利益而追求一种虚幻飘渺的普世价值。
基辛格试图在这两者之间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基辛格的现实主义思想:从国家至上到均势17世纪法国主教黎塞留开创了“国家至上”的现实外交。
强调国家利益的黎塞留在外交上打败了强调宗教热情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
在基辛格看来,黎塞留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他是唯一抛弃中世纪道德及宗教束缚的政治家。
基辛格试图用这个例子说明以僵化的意识形态来为基础的外交政策碰上不择手段的国家利益者未免太过不堪一击。
这犹如两个参加格斗的选手,一方碍于规矩缩手缩脚招招不致命,另一方则为了保护自己不挨拳头无视规矩期望招招能把对方打倒。
大外交读书笔记
大外交读书笔记【篇一:大外交读书笔记】基辛格与“新全球均势”构想——《大外交》1读后感可以说,基辛格是均势策略的集大成者。
从均势策略来讲,他不是创造者,确是很好的继承者,从均势的形成,演变到书中所认为的动摇、分裂,基辛格在浩繁的历史资料中游刃有余的抽丝剥茧,获得需要说明自己论点的部分,将均势问题做了再明确不过的叙述。
作为一个学者兼政客,丰富的实践经历和踏实的治学作风,让他具有一定的优势成就了这部巨著,给学人们献上实实在在的文化大餐。
《大外交》于1994年出版,中文本在台湾学者顾淑馨,林添贵合作翻译后由海南出版社于1997出版与中国读者见面,最新一版于2010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的再版不但说明了其受欢迎度,更是说明了中国学者对外来经典著作虚心汲取。
这本书洋洋七十余万字,所述历史绵延长达三百余年,其中包括具有故事情结的历史事实讲述,特色的人物构画,上下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对比,不同时代政策的对比,人物个性对政策制定的影响,以及不同人物的前后对比等。
可以说,对比是本书的一大特色,通过对比基辛格将前后相差百余年的事件联系起来以更好的说明问题,如在书中作者提出:如果1918年巴黎和会上战胜国若也曾组成如维也纳式的同盟,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能不会发生2。
虽然这种对比得出的结论有时候值得商榷,但在治学方法上可以给我们无限启迪。
《大外交》可以说是基辛格外交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也可以说是其一生思想的总结,更是一个建立世界新秩序构想的背景分析以及实现此种构想所构画的蓝图。
可以说,作为一个学者(虽然很多人不认为基辛格不是一名学者),他对世界大势发展的时时关怀以及文人所具有的人文关怀在本书中得以体现。
曾作为美国政府的智囊之一的他虽然出发点仍是美国国家利益,但所面临的时代发展大势使他寻找一种可以即从道德上又从实力上可以名正言顺的维护美国利益的策略。
作为一位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他将传统的“欧洲均势”发展扩展至“全球均势”。
基辛格简介
基辛格简介
贾维斯·基辛格(Javvis Kissinger),美国外交官和政治学家,于1923年5月27
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曾任美国联邦外交代表,1973年至1977年任美国国务卿,他在美
国两任总统(尼克松、米切尔·贝克)政府期间担任高级政治职务,特别是在尼克松政府
期间的卓越成就,他荣获诺贝尔和平奖,被称为“盟友,冷战大师,中东撒网者”。
贾维斯·基辛格-最尊贵的美国外交官,他的外交思想统一的应用模式,影响着整个
美国外交政策,他的外交政策也被誉为“理性外交政策”。
他以“交换外交政策”将美国
与全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和维护和平,尤其是他在解决中东危机以及缔结《北约公约》
和《柏林墙》等重大冷战事项时表现出的智慧与坚持,被誉为“卓越的美国外交官”和
“智慧的政治学家”。
贾维斯·基辛格依靠特殊个性特质和出色的政治机识,获得了精英群体内外尊重,他
以“游弋”外交思想为美国外交政策提供了新的指导,在维护和平与实现世界和平中扮演
着重要角色。
他也是一位明亮的学者和智者,经常发表文章,其中提出的有关外交政策与
国家安全的分析思考,现在仍具有重要参照意义,获得了国际和学术界的广泛好评。
贾维斯·基辛格的一生,在历史上留下来的刻骨铭心,他所缔结的不少重大外交事项,都是传统国际关系学术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最终章节,让美国与东西方的关系得到改善和
深化,他的精神会永存。
大外交读书报告
从《大外交》中描述的柏林危机看冷战格局内容摘要:1961年8月13日,就在一夜之间,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惊醒了人们的美梦:西柏林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为了囚徒。
东德在柏林的苏联占领区和另三个西方国家占领区之建立起铁丝网隔离起来,另外还围绕整个柏林修盖起围墙,标志着冷战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一栋小小的围墙,成为了东西两大世界的矛盾的集中反映。
而围绕这个突发事件,两大振英之间的博弈以及阵营内部各方意见的不一与相互协调,上演了20世纪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幕生动的活剧来。
作者简介:《大外交》的作者亨利.基辛格是个出生于德国的犹太人,其独到的见解分析了世界各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揭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实质,同时重现了那些对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各国领袖: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戴高乐、尼克松、毛泽东、周恩来、李根、戈尔巴乔夫等政治家的风采。
作者亲身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长期的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瓦解这几次20世纪对人类历史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由他分析描述的冷战及其突出表现—柏林危机,更有一番别样的历史角度和人物观察。
一、冷战的形成(一)冷战的缘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罗斯福总统曾就战后的国际秩序提出了自己的设想:由苏、美、英、中四国组成世界警察,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定。
但是罗斯福还没来得及把它的设想付诸实践便赍志而殁。
此时正是纳粹德国行将崩溃,权力真空亟待填补之时,战时盟国的目标存在明显分歧。
丘吉尔亟欲阻止苏联控制东欧,且仍然想保持欧洲的某种均势。
斯大林则因苏军战胜,俄国人民贫穷牺牲,希望在领土上能有所得作为报偿。
继任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初期有心努力维持罗斯福的做法,保持盟国的合作关系,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战时和谐相处的迹象消失的无影无踪,美、苏两大强国在欧洲事务上已经相互对抗、互别苗头。
杜鲁门面对的国际大环境,其分界线仍未确定,都视双方军队前进至何位臵而定。
经盟国军队解放的各国,其政治前途仍未解决。
《大外交》精华笔记
《大外交》精华笔记《大外交》的作者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
外交四原则:国家利益至上原则、势力均衡原则、大国协调原则,集体安全原则。
优先关系:在这四条原则中,最核心的是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其余三个原则,都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才衍生出来的。
国家利益至上原则:诞生:三十年战争人物:黎赛留标志事件: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突破点:国家主权得到确认,国家间外交出现,宗教和贵族关系的考虑,让位于国家利益结果:法国成为欧陆强权势力均衡原则:诞生:遏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战争人物:英国国王威廉三世标志性事件:九年战争突破点:欧洲各国之间,一旦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某一个国家的变化,其他国家就立刻把自己的力量投到另外一侧,以此维护大国之间的力量均衡;就像天平失衡时,向轻的那一侧投入砝码,平衡就会重新恢复结果:18世纪“外交革命”后,英法争霸百年大国协调原则:诞生:拿破仑战争人物:梅特涅标志事件:维也纳会议突破点:恢复法国大革命前的局面,在外交上遇到事情,由几个正统的王朝商量着来,奥地利、俄罗斯、英国、普鲁士四国同盟,把外交从谈判桌和战场上,搬到了皇上、大臣们的密室中,大家不需要实际下注,只需要在纸面上亮明自己的力量和诉求,地盘和利益根据各自权力的大小有序分配,谁也不要有非分之想,这样就没有必要非得兵戎相见了。
结果:欧洲百年和平,启发了后来的国联和联合国组织集体安全原则:诞生:二战趋于尾声人物:罗斯福标志事件:雅尔塔会议突破点:集体安全体系的参与者,对破坏和平的行为,看作对所有国家共同的挑战,所有国家,对违反安全原则的侵略国,进行集体制裁,以此保障所有国家的生存,维持国际和平及秩序,美苏英中四大国做国际警察,国际上出了什么问题由这四国商量着来,谈妥了,由四大国的武装力量负责统一执法,为国际社会提供集体安全。
结果:安理会诞生,世界总体和平维持至今历史上外交原则失效的原因:1、大国自我膨胀,让外交成为国家间争霸的工具,最后,战争就成了唯一的外交手段;2、外交被理想主义的原则束缚了手脚,主导外交原则的大国,不敢使用战争威胁、经济制裁等等手段,治服那些挑衅了原则底线、甚至跑出笼子的国家,结果,原则颜面扫地,俱乐部关门大吉。
从基辛格的《大外交》看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因素
从基辛格的《大外交》看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因素基辛格是美国前国务卿,《大外交》是作者基于多年外交事務亲身体验的经验,加上本人的丰富历史知识储备,并且运用智慧和幽默的文笔写作的最新与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鉴于书中描述了自黎塞留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几十年世界外交政治的诸多重大事件,以其独到的见解分析了美国外交风格前后的差异。
因此本文以《大外交》为基础,通过对美国外交政策发展的概述,引出美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几大影响因素,继而总结出美国外交政策思想的实质。
标签:美国外交政策;影响因素;实质长期以来,关于如何定义影响美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一系列因素,学者们各抒己见。
为了更好地分析制定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因素,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的外交政策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以便更好地为国家利益服务。
一、美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每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有一个发展历程,其中美国的外交政策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从1775至1897年间的大陆扩张时期、从1898至1945年间的海外扩张时期和从1946年至今的全球称霸时期。
从划分三大时期的标准的角度看,存在着三个具有时代意义的政策口号分别与美国的三个外交时期相对应,一是孤立主义;二是门户开放政策;三是遏制政策。
三种不同口号的提出都是为美国的扩张主义服务的。
具体说来,孤立主义基本上是大陆扩张时期的指导思想;门户开放政策是海外扩张时期为适应海外扩张的需要而提出的;遏制政策是全球称霸时期为了全球称霸战略制定的,同时也是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对抗的情况下出现的[1]。
在美国的外交史上,政策口号的提出具有极大的随机性,并兼具实用主义性质,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在某一地区或某一时间,决策人往往会给某一口号或政策以不同的解释,以便更好地推行该口号或政策。
诸如欧洲均势,对于均势的概念,欧洲各国根据自己本国的实际国情以及发展趋势赋之以自己的解释,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执行相应的均势外交政策。
《大外交》读后感10篇
《大外交》读后感10篇《大外交》是一本由亨利·基辛格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8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外交》读后感(一):基辛格的独特历史见解2021阅读之34,基辛格《大外交》,对自三十年战争以来到二战之间的三百多年的历史写的很仔细,尤其是对于欧洲均势形势的分析,欧洲国家都有其外交天才,比如法国的黎塞留,奥地利的梅特涅,德国的俾斯麦和史特瑞斯曼,也有其破坏前人努力的狂妄者,法国的拿破仑三世,德国的威廉二世和希特勒等等,英国作为欧洲大陆均势的关键,往往只在实质性的威胁存在时才采取实质性行动来平衡均势,避免均势在欧洲大陆失衡。
对于狂妄者而言,再多的谋略比不上一时头脑的狂热,一战和二战都是如此。
对于战后冷战的发生和结束,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应该在追求现实利益和道德选择这两点上取得平衡,即在行动中要明确自己的所追求的现实利益到底是什么,这是自朝鲜战争到越战美国四任总统所花费无数代价所买来的教训。
苏联也正如凯南在苏联行为的根源中一样,在20世纪最后十年的开始就结束了它的生命。
还是很值得一看的书。
《大外交》读后感(二):《大外交》笔记(待续)170403第一章世界新秩序基辛格认为,(1)均势是一种基于历史初始条件(同时存在实力相差不多的多个国家)的结果。
军事政策,是把这一状态作为外交的指导原则,以便各国能稳定缓和,不表示均势下的各国会停止相互攻伐。
(2)与经典欧洲均势政策相比,美国外交兼有道德性。
美国的立国条件与欧洲不同,美国认为战争根源在于相关国家的贪婪。
(3)后冷战时代的国际体系是分散与全球化分别发扬光大的时代。
在冷战这一美国外交的重要时期,各国的政治均势与经济地位并不均衡,后冷战时期,这种不均衡将会缩小,美国的相对军事力量也会削弱,多国体系形成(美、欧、俄、中、日、印)。
全球化则受益于技术因素推动。
对于基辛格的质疑主要在于,道德在现代美国政治中作用几何。
推荐几本关于国际关系的书
推荐几本关于国际关系的书国际关系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入胜的领域,它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朋友,以下几本经典著作值得一读。
《大外交》(基辛格)这本书由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著,以其丰富的外交经验和深邃的洞察力,展现了从黎塞留时代到冷战后的国际关系演变。
基辛格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详细分析,阐述了权力、均势、外交策略等重要概念。
阅读此书,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亲身感受着国际关系的波澜壮阔。
书中不仅探讨了大国之间的博弈和较量,还揭示了外交决策背后的政治考量和战略思维。
基辛格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述,让读者深刻理解到外交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实现和平稳定中的关键作用。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亨廷顿)亨廷顿在这本书中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这一具有争议但又发人深省的观点。
他认为在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或经济利益,而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碰撞。
通过对世界上主要文明的梳理和分析,亨廷顿指出了文明之间的分歧和潜在的冲突点。
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地区冲突提供了新的视角。
尽管“文明冲突论”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它无疑激发了人们对于国际关系中文化因素的重视和思考,促使我们更加全面地审视全球事务。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摩根索)作为国际关系理论的经典之作,摩根索的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他强调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核心地位,认为国家追求权力是其本能。
书中详细分析了权力的构成、运用和限制,以及国际政治中的道德、外交等重要议题。
摩根索的理论为我们理解国家行为和国际政治的本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可能有些艰深,但耐心研读,将有助于建立起对国际关系的基本框架和思考方式。
《论中国》(基辛格)基辛格在这本书中以一个西方学者和外交家的视角,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外交政策等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分析。
他讲述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历程,特别是中美关系的发展。
推荐几本关于国际关系的书
推荐几本关于国际关系的书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关系变得日益复杂且重要。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读者来说,阅读相关的优秀书籍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以下为您推荐几本备受赞誉的国际关系著作。
《大外交》是亨利·基辛格的经典之作。
基辛格以其亲身经历和卓越的外交智慧,深入剖析了从黎塞留到冷战后的世界外交格局的演变。
书中不仅展现了重大国际事件背后的决策过程,还揭示了外交策略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微妙关系。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外交家们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权衡利弊、谋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由塞缪尔·亨廷顿所著。
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这一具有争议但又引人深思的观点。
他认为在冷战后的世界,文明的差异将成为国际冲突的主要根源。
这本书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世界的政治格局,思考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与融合,以及如何在多元文明的世界中构建和平与稳定的秩序。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是汉斯·摩根索的重要作品。
摩根索被视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书中强调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核心地位,认为国家利益是由权力来界定和保障的。
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框架,对于理解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博弈和国家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世界秩序》同样出自亨利·基辛格之手。
在这本书中,基辛格探讨了现代世界秩序的起源、发展以及面临的挑战。
他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欧洲、亚洲和美洲等地区的秩序演变,并对当今全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对于关心世界未来走向和国际秩序变革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不可错过的佳作。
《论中国》也是基辛格的作品之一。
这本书聚焦于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
基辛格以一个外国观察者的视角,结合他与中国领导人的交往经历,深入分析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和作用。
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发展的读者,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基辛格外交思想论纲
基辛格外交思想论纲沈成东在现当代的国际外交史中,基辛格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人物。
他既是国际顶级的外交家,又是国际关系的理论大师。
他出身学者,后成功转型为美国外交的高层决策者,具有深厚的欧洲文明根基,对战略问题的看法完全摆脱了单纯军事观点的束缚,他的思想对当时的美国外交战略和国际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退出政坛之后,基辛格继续着他的国际关系研究,并根据时事变幻,不断完善自己的外交战略思想,不断推出新的著作,希望能够对美国的当权者研究新形势下的国际关系,并作出能够维护美国利益的战略决策有所裨益。
基辛格的外交思想与他的生平有很大的关系,他出生于德国的一个犹太人的家庭,纳粹对于犹太人的迫害使他的家庭移居美国,到美国之后,他们又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
这些塑造了他的现实主义与悲观主义,并对他的外交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基辛格外交思想评述基辛格不是一位哲学家,他没有一个完善的哲学理论体系,但是他对于国际关系的研究却很深入,他的著述很多,其成名著作是《核武器与外交政策》,此外还有《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尔累与和平问题,1812—1822年》、《必要的选择—美国外交政策展望》、《麻烦的伙伴关系—对大西洋联盟的重新评价》、《美国对外政策—论文三篇》、《白宫岁月》、《动乱年代》以及《大外交》等。
透过这些著作,我们能够看到处在不同世界形势下的基辛格对于所处时代的国际关系的看法,以及他不断发展的外交思想。
基辛格的外交思想虽然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理论体系,但是通过对他的著作的解读与研究,可以将基辛格的外交思想大概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保守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想基辛格政治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本科毕业论文《历史的真义:关于施本格勒、托因比及康德的感想》之中。
在这篇论文中,基辛格将施本格勒、托因比及康德三位哲学大师放在一起进行专门的论述,还涉及到了亚里士多得、荷马、维吉尔、但丁、弥尔顿和斯宾诺莎的著作,并向学院派提出了挑战。
历史著名的外交人物与事迹
历史著名的外交人物与事迹一、简介外交是国家间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外交人物和事迹,他们在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家发展和维护国际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位历史上著名的外交人物及其事迹,他们的外交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二、外交人物与事迹1. 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1.1 生平与背景•出生于1923年,在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犹太家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其家庭的犹太血统,被迫逃离纳粹统治下的德国1.2 外交成就•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69-1975年)•担任国务卿(1973-1977年)•基辛格发挥了重要的外交作用,主导了改善美中关系的“基辛格外交”•他成功推动了美国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并在此后与中国保持了密切合作关系,架起了中美关系的桥梁•基辛格还负责筹建了世界和平全球战略,为缓解冷战局势、推动全球和平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1.3 影响力•基辛格以其独特的外交手法和智慧被誉为现代外交史上最伟大的外交家之一•他通过实现美中正常化和缓和与苏联的关系,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杰出贡献2. 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2.1 生平与背景•出生于1815年,是德国首位总理•他通过外交手腕和政治手段统一了德意志各邦,建立了德意志帝国2.2 外交成就•俾斯麦实施了“铁血政策”,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了普法战争等一系列冲突,并成功统一了德国•他倡导了平衡外交政策,通过与列强保持平衡的外交手段,维护了德国的利益•他建立了德国的社会保障体制,为德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2.3 影响力•俾斯麦被誉为现代外交史上的“铁血统治者”,其政策和手段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为德国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后来的外交家提供了一种成功的外交策略3. 查尔斯·代·高尔(Charles de Gaulle)3.1 生平与背景•出生于1890年,是法国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力量,并于战后成为法国总统3.2 外交成就•代高尔以其坚定的意志和领导力,成功恢复了法国的国际地位•他主张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了法国的利益•代高尔坚决反对美国对法国的干涉,发展了法国的核武器,并推动了法国加入北约3.3 影响力•代高尔为法国重新获得主权和独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外交政策和领导风格为法国树立了崇高的形象,被誉为法兰西的缔造者三、结语以上介绍了三位历史上著名的外交人物及其事迹,他们的外交成就对于世界各国的发展和国际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亨利基辛格
亨利基辛格,哈佛大学博士、教授、美国前国务卿(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的秘密特使访华,为中美关系大门的开启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他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有过多次热情的会见。
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2006年10月北京大学授予基辛格名誉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有《大外交》《美国需要外交政策吗》《白宫岁月》《复兴年代》等。
这是全球第一部关于基辛格的传记全本。
本书挖掘了这个复杂人物的性格和他所探索的外交
政策之间的关系。
全书内容基于对基辛.。
大外交读书笔记
大外交读书笔记【篇一:大外交读书笔记】基辛格与“新全球均势”构想——《大外交》1读后感可以说,基辛格是均势策略的集大成者。
从均势策略来讲,他不是创造者,确是很好的继承者,从均势的形成,演变到书中所认为的动摇、分裂,基辛格在浩繁的历史资料中游刃有余的抽丝剥茧,获得需要说明自己论点的部分,将均势问题做了再明确不过的叙述。
作为一个学者兼政客,丰富的实践经历和踏实的治学作风,让他具有一定的优势成就了这部巨著,给学人们献上实实在在的文化大餐。
《大外交》于1994年出版,中文本在台湾学者顾淑馨,林添贵合作翻译后由海南出版社于1997出版与中国读者见面,最新一版于2010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的再版不但说明了其受欢迎度,更是说明了中国学者对外来经典著作虚心汲取。
这本书洋洋七十余万字,所述历史绵延长达三百余年,其中包括具有故事情结的历史事实讲述,特色的人物构画,上下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对比,不同时代政策的对比,人物个性对政策制定的影响,以及不同人物的前后对比等。
可以说,对比是本书的一大特色,通过对比基辛格将前后相差百余年的事件联系起来以更好的说明问题,如在书中作者提出:如果1918年巴黎和会上战胜国若也曾组成如维也纳式的同盟,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能不会发生2。
虽然这种对比得出的结论有时候值得商榷,但在治学方法上可以给我们无限启迪。
《大外交》可以说是基辛格外交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也可以说是其一生思想的总结,更是一个建立世界新秩序构想的背景分析以及实现此种构想所构画的蓝图。
可以说,作为一个学者(虽然很多人不认为基辛格不是一名学者),他对世界大势发展的时时关怀以及文人所具有的人文关怀在本书中得以体现。
曾作为美国政府的智囊之一的他虽然出发点仍是美国国家利益,但所面临的时代发展大势使他寻找一种可以即从道德上又从实力上可以名正言顺的维护美国利益的策略。
作为一位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他将传统的“欧洲均势”发展扩展至“全球均势”。
养基辛格简历
养基辛格简历
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原名海因茨·阿尔弗雷德·基辛格(Heinz Alfred Kissinger),1923年5月27日出生于德国费尔特市,犹太人后裔,1938年移居美国。
1943年加入美国国籍。
毕业于哈佛大学,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前国务卿。
基辛格为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原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后担任尼克松政府的国务卿并在水门事件之后继续在福特政府中担任此职。
作为一位现实政治的支持者,1969年到1977年之间,基辛格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发挥了中心作用,并在中美建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016年5月9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获得美国国防部卓越公共服务奖章。
2018年11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2018年11月10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京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2019年11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研究》1997年第4期《大外交》与基辛格金灿荣Ξ 对于任何卷入现代国际关系的国家而言,对外事务在和平时期关乎利益的增减,而在战争时期则直接意味着生存与灭亡。
套用中国古代的一句老话“兵者,国之大事”,我们现在可以说“外交,国之大事也”。
经历了18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今天的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与不断扩展的世界经济体系、与不断加深相互依存关系的国际社会融为一体,中国内部的变化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冷战后的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同时,作为一个上升中的大国,中国在现存世界体系中的责任和地位也正处于变化之中,中国既有可能、也有必要在塑造自身的国际环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实呼唤中国外交要生发出更多的战略性理论思考。
用基辛格博士的话来说,就是要有“外交哲学”,而不能仅限于把外交事务当作“行政问题”来处理。
海南出版社此刻推出基辛格所著的《大外交》一书,可以说正值其时。
亨利・基辛格是本世纪最负盛名和传奇色彩的外交家之一,而1994年出版的《大外交》则是他的最新作品,凝聚着其长期从政经验和理论思考的结晶,堪称外交学或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经典之作。
此书对中国国际问题学界的参考借鉴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Ξ金灿荣: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一《大外交》纵论古今,视接万里,洋洋近70万言。
夸张一点说,读这本书可获读四本书的功效。
首先,这是一本国际关系史著作。
时间跨度近400年,从17世纪初的欧洲“三十年战争”和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首开“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现代外交之先河,一直写到20世纪末混沌不明的冷战后世界秩序,读者有如对近、现、当代的国际关系历史进行全面通读。
其次,这是一本美国外交史专著。
在对20世纪前的美国外交进行一番简单回顾之后,基辛格着重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导致美国大规模卷入世界事务的威尔逊主义,以及此后近一个世纪的美国全球外交。
在基辛格看来,威尔逊主义代表了美国外交思想的主流,其基本特征就是:强调道德主义,把外交中的政治问题法律化,对美好人性和世界和谐充满幻想。
这种外交主流传统,来源于美利坚民族独特的历史经验和政治文化,而与世界其他人类(基辛格尤其着重于与欧洲旧大陆的比较)的现实政治权力均衡观大相径庭。
20世纪美国外交的得失,以及深深打上美国烙印的本世纪全球政治的利弊,都与威尔逊所彰显的这种道德主义外交紧密相关。
再次,这是一本政治学理论,尤其是国际政治方面的理论著作。
本书的大量论述都超越了经验层次,极富哲理。
比如政治领袖在历史上的作用,个人气质与政府政策的关系,传统体制和现代民主体制下公众与领导人相互影响的不同模式,历史经验与各个国家外交思想之间的深刻关联,权力均衡与观念一致的内在联系,等等,所有这些方面的论断都有其独到的心得,给人以理论上的启示。
最后,这是一本分析当今世界格局和政治现实的书。
除了第一章“世界新秩序”和第三十一章“关于世界新秩序的重新思考”直接触及冷战后世界新秩序这个论题之外,基辛格在描述和分析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地把历史经验与当今现实相对照,其说明现实的取向是十分明显的。
在这位亨利看来,今天的世界秩序类似于18、19世纪欧洲的由多个强国在权力均衡基础上建构的政治体系。
美国虽然较之任何其他国家都更有力量,但并不能操控一切,只是“几个大国中的头一号”。
其他大国包括中国、联合之后的欧洲、日本、俄・831・美国研究罗斯和印度,它们在新秩序中的位置,与美国相比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冷战后世界新秩序的整体性质还不明朗。
二要给《大外交》在理论上定位,或者是说明此书与其他西方政治学和国际关系著作的异同,也要涉及四个方面:第一,在观念上,这是一本现实主义著作。
一般认为,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可以大致划分为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两大流派,两者的基本差异来源于对人性本质的看法不同。
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国际行为是由某些基本上无法改变的因素决定的,首先即是人类行为的本质,其次则包括地理等因素。
他们断言,人性恶,深负罪孽而贪婪,没有天生的善良,也不可能变得完美无缺,有很多因素制约了用教育和政治制度改良来根本改造人性的可能性。
人类能够做到的,只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把人类的冲突倾向和机会减少到最低限度。
在国际政治层面,这就是符合势力均衡原则的制度安排。
由于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现代的现实主义信徒都深信,每个个人和国家对自我利益的追求,通过亚当・斯密在形容市场规律时所说的那一只“无形的手”,可以同时造福于全人类。
现实主义者还认定,抽象的个人道德原则不能适用于国际行为。
他们强调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的不同,即前者没有权威性的政治机构、法律制度和普遍接受的行为准则,而处于相似于国内有序政治结构和完全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某一点上。
因此,代表国家利益行事的政治家必然体现一种独特的行为准则,它与文明社会内的个人行为准则根本不同。
与此相反,理想主义者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制度改良来加以改进的,在理论上看,还可能变得至善至美。
理想主义者对人性的乐观信仰,在西方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并对现实政治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康德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在人性可以达到完美境界的信仰上,其实是一致的。
在国际关系层面,理想主义者强调国际行为必须受到文明社会通行的道德规则的制约;通过国际法和国际组织,通过集体安全安排,人们可以抛弃冷酷的现实主义权力政治,而实现永久和平。
相对于现实主义者,理想主义者更强调内部政治结构与国际和平的关系,深信普遍的民主是消灭战争的根本途径。
近年来・931・《大外交》与基辛格倡行于西方的“民主和平论”就属于典型的理想主义流派。
基辛格是西方学界公认的现实主义理论代表人物之一,反映在《大外交》一书中,就是他在分析和评价任何历史事件与人物时,都是从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出发的。
在他看来,历史上理想主义所带来的问题比它所解决的问题多得多,而现实主义者之所以犯错误只是因其偏离了现实政治的原则。
第二,在方法上,这是一本传统学派的著作。
随着战后行为主义计量分析学派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兴起,西方人文和社会科学界在方法上分成了传统主义者和科学论者两大派。
传统学派(又称“古典派”)强调社会科学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存在着根本差异,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界线无法截然分开,价值中立是很困难的。
传统主义者崇奉的历史—政治描述方法来源于哲学、历史和法律学等传统学科,其主要特点是明显依赖研究者个人的判断。
他们一般对单个事件感兴趣,力图对涉及该事件的所有变量进行考察,深入理解其细节的微妙之处,借此来获得对事物的整体“感觉”。
当然,传统主义者也经常把不同的事例放在一处进行对照和比较;他们偶尔也运用定量数据来说明一个论点,以省去推论的麻烦。
但是,他们根本反对那种无视被测量数字(即事例)在质上的差别的做法。
比如,在有关战争的统计中,大国间的一场冲突与小国间的一场冲突可能同样被当成一个统计数字来处理,而实际上两者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传统主义者嘲笑科学论者迷信计量方法,往往通过煞费苦心的统计分析来论证在通情达理的人们看来是显而易见的结论。
他们坚信,社会科学的精髓在于发现事物质的差别,这种精细和微妙的差别只能用一字一句来表达,而不能靠同一化的数量统计来说明。
行为主义者的特点是在众多的不同事例中找出相同的变量,并通过统计分析来考察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依靠对统计学规律的探索,他们确实发现了一些事物间新的因果关系。
《大外交》完全采用了传统方法,它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的是深入细微的政治—历史描述,追求的是对事物本质的直觉把握。
第三,在风格上,这是一本揉和了理论演绎和个人实践经验总结的书。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著作多数是学者的产品,纯理论色彩较强,往往力求通过演绎思维过程推导出概括性的结论。
另有一大类则是著名政界人物的回忆录,其特点是对个人的从政实践进行经验性、归纳性的总结。
而《大外交》的・041・美国研究作者既曾是在哈佛大学的“象牙塔”中面壁苦修20年的“学术隐士”,又曾是70年代叱咤国际外交舞台风云的政界高手,于是人们自然可以在阅读这本著作的过程中,既领悟到逻辑的缜密,又体会到来自第一手实践的“灵感”。
第四,从材料运用上看,这本书依据的事实主要是欧美的历史经验,非西方世界外交实践的经验没有在其中得到应有的反映,这与一般的西方国际关系著作并无不同。
但是,与其他美国作者相比,《大外交》显然有更多的“欧洲特征”。
这不仅表现在书中论述欧洲外交的篇幅远大于美国外交,而且表现在作者对欧洲外交传统的认同上。
三《大外交》是基辛格的又一部个人著作,它的全部特征从根本上讲来源于本书作者的个人特征。
因此,对基辛格这个人物的了解有助于对《大外交》这部论著的理解。
我国读者都知道,基辛格曾在70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的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此后又一直与中国政府和各界有关人士保持经常往来与良好的关系,堪称“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他的一些著作在中国也曾得到广泛传播,比如世界知识出版社曾先后出版过他的《核武器与外交政策》(1957年)、《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的前景》(1962年)和《白宫岁月》(1980年)。
关于他的传记,三联书店曾翻译出版过马文・卡尔布和伯纳德・卡尔布兄弟所著的《基辛格》一书(1975年),而世界知识出版社则出版过陈有为撰写的《基辛格评传》(1980年)。
总的来说,作为局势动荡多变的70年代中美国的头号外交家,基辛格是美国外交史上一个独特的人物,其外交思想与美国外交界的主流思想有很大差异。
从观念和从政作风看,他更像一个“欧洲人”,而不是典型的美国人。
正是这位“欧洲型”的美国人成为了“多极化”理论的首倡者之一,并据此为美国设计了一套“均势”外交政策,于是有了70年代的中美和解、美国从越南撤退、与苏联缓和等等一系列步骤。
如果没有这位亨利,或者没有他在美国政坛的奇异擢升,中美两国领导人跨越太平洋的“伟大握手”可能要推迟发生。
基辛格的生活经历富有传奇性,并对其思想形成有重大影响。
他于・141・《大外交》与基辛格1923年5月27日出生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纽伦堡附近费尔特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原名为海因茨・艾尔弗雷德・基辛格,“亨利”是移民美国之后才改的名字。
基辛格成长的年代是德国历史上极为动荡不安的时期。
整个20年代,德国社会都不断交织着民族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在此期间,以希特勒为代表的法西斯势力也像霉菌一样迅速滋生起来。
到了30年代,基辛格一家也像其他德国犹太人一样,开始被纳粹的排犹主义魔影所笼罩,生活陷于恐惧和苦难之中。
童年心理上的巨大阴影使他对人性的本质和人生的痛苦有着比常人更悲观的认识,因而更倾向于接受现实主义对世界的描述。
为逃避纳粹带来的失业、贫困和死亡的威胁,1938年,在基辛格15岁的时候,他们全家移民到美国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