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映真
陈映真在乡土文学论战中的历史意识
陈映真在乡土文学论战中的历史意识刘奎摘要:在20世纪70年代台湾的乡土文学论战中,陈映真自觉的历史意识拓展了论战的边界。
他的历史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学史意识,通过推介台湾日据时期的抵抗文学,发扬和承续民族文学传统,与叶石涛等就文学史的解释进行讨论,以唯物史观去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历史经验;二是历史化的方法,通过历史化、语境化的方法批判彭歌、朱西宁等人“艺术性”“人性论”“循环率”一类的新玄学;三是恢复人与历史的密切连带感,通过探讨人生观、世界观与艺术观的关系,鼓励调查研究以深入生活以及倡导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等方式,为丰富乡土文学的历史性和现实性指明路径。
深广的历史意识,是陈映真的独特性所在,也让台湾的乡土文学具有了更鲜明的历史性格。
关键词:陈映真;乡土文学;历史意识;现实主义;民族主义作者简介:刘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3)10-0151-14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冷战格局的变动、台湾地区被逐出联合国,钓鱼岛被私相授受,海外留学生掀起保钓运动,台湾岛内青年受此影响,反思此前的西化潮流,寻求从更广阔的中国历史视域来认识台湾问题。
相应地,台湾文学也出现关心社会、关注现实的乡土文学创作思潮。
乡土文学作家鲜明的社会视野和民众立场,随即遭到国民党右翼文人如朱西宁、彭歌,以及西化派如余光中等人的责难,双方的论争史称乡土文学论战。
关于此次乡土文学论战,学界对论争的部分核心问题如民族主义、现实主义等,已有较多的关注,对于论战中的历史观,尤其是论战的重要参与者陈映真的历史意识则关注较少。
在乡土文学论战中,是否具有深广的历史视野既是本土派与西化派的差异,也是本土派内部如陈映真与叶石涛的差异所在。
151陈映真在乡土文学论战中的历史意识一、自觉的历史意识在乡土文学论战的参与者中,无论是西化派还是本土派,无论是右翼还是左翼,陈映真的历史意识是最为鲜明而自觉的。
陈映真《夜行货车》教学课件
创作概况
• • • • • 陈映真的创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自传时期 现代主义时期 反省时期 政治小说时期。
• A、自传时期 • 1959年至1961年是他的创作自传时期,这个时 期他的创作基调是“伤感、忧郁、苍白而且苦 闷”。 • 他曾在《试论陈映真》中写道:“……这种由 沦落而来的灰黯的记忆,以及因之而来的挫折 败和困辱的情绪,是他早期作品中那种苍白惨 绿色调的一个主要根源。” • 《面摊》、《我的弟弟康雄》、《乡村教师》、 《死者》、《故乡》、《祖父和伞》等小说中 常常有破败的家乡市镇,贫困的哀愁,苦闷的 情绪以及远离故乡的愁思,明显带有自传的烙 印。
• B、现代主义时期
• 1961年至1965年由于受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
响,面对台湾这个充满矛盾的社会,他在作品中往
往采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写小知识分子的颓伤、
哀愁、虚无、绝望。其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充满了乌
托邦式的空想,都缺乏为实现理想去奋斗的勇气和
力量,最后在失败中走上自杀的道路。
• C、反省时期 • 1966年至1975年,陈映真开始对自己、对当 时流行的思潮进行反思与批判。 • 由于突然入狱,7年的铁窗生活,促成了他创 作思想的转变,他后来写了《试论陈映真》 剖析了自己的创作经历。通过乡土文学的论 战,他的思想深度均超过了前两期。出狱后 写的《永恒的大地》、《缪一个日午》、 《贺大哥》、《夜行货车》、《华盛顿大楼》 等系列小说,以及《上班族的一日》、 《云》、《万商帝君》等都充分体现了他的 创作新理念——弘扬民族文化。
文学理论的贡献
陈映真是七十年代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 的骁将之一。他的文学理论不仅在乡土 文学论战中取得了胜利,为乡土文学的 发展开拓了航道,而且他的思想在读者 中也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海峡两岸的灵魂之桥——鲁迅与陈映真
海峡两岸的灵魂之桥——鲁迅与陈映真文/刘亚楠摘要: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水深火热的中国大陆,有一位为唤醒愚昧国民而战斗的战士鲁迅,而在海峡的彼岸,也有与鲁迅精神一脉相承的人,他就是为中国人民觉醒而战斗的陈映真。
他们都有高度的爱国热情,秉持着一个中国的原则,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进行残酷的揭露,对腐败的政党进行严厉的批判,为内忧外患的祖国深感忧愁。
本文将从生活背景、文艺思想两方面对鲁迅和陈映真进行对比,找出两个人相同的精神世界和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关键词:陈映真;鲁迅;国民性批判陈映真和鲁迅都是为民族精神解放而战斗的第一人,陈映真更是在鲁迅的影响下走上了现实主义创作的道路。
陈映真对于鲁迅给他的影响,有两句话,一个是在香港浸会大学“鲁迅节座谈会”上的讲话,他说:“鲁迅给了我一个祖国”,还有一句是《陈映真自白》中他说:“鲁迅给我的影响是命运性的”。
陈映真在小学时期意外获得一本鲁迅的《呐喊》,他视若珍宝,并且反复研读来揣摩其中的深层意味。
下面我们就来看他们如何生活在两个环境却有一样的精神境界。
一、不同的生活背景陈映真与鲁迅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
首先,鲁迅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社会制度之下,他亲眼目睹了清朝的衰落和中国的沦陷,他对中国的贫穷落后和人们精神的麻木有着深深的感触,特别是当他家道中落,更体会到了现实的世态炎凉。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鲁迅便积极参与到救亡图存的活动当中,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开创乡土文学,从孤身战斗到加入左翼作家联盟,鲁迅几乎参与了当时社会变迁的所有重大事件,所以他对当时的中国有着最深刻的认识,鲁迅的弃医从文也是因为对当时国民愚昧麻木的看见。
生活在这样社会环境之下的鲁迅,饱有爱国的热情和为之战斗的精神,于是拿起笔作为武器,奋力与时代一搏。
相反,陈映真的成长环境是不开放的,是受到压制的。
1928年“台湾共产党”成立,引来了许多的爱国知识分子,包括赖和、杨受愚、吴新荣等人都积极参加读书会,并成为左翼文学运动的重要人物,这些人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陈映真。
解读陈映真
2012—2013年第一学期《台港文学》科目作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班级:中文10-3解读陈映真《将军族》短篇小说《将军族》作于1964年,是陈映真早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意蕴深刻的作品。
本文从题材与立意、艺术结构、大陆人与本省人的关系、艺术手法和语言上对《将军族》进行解读。
关键词:立意、结构、关系、手法、语言短篇小说《将军族》, 作于1964 年, 是陈映真早期的代表作, 这是一篇意蕴深刻的作品。
一、从题材与立意看《将军族》从题材上看, 它是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作家用细腻、婉转的现实主义叙述手法、巧妙、引人的情节安排, 把一个大陆的国民党退伍兵与一个台湾本土小姑娘之间的按常理不可能发生的感情, 写的真实感人。
立意上, 作者不仅讴歌了人间真情, 更重要的是作品饱含着对人生对社会的思索, 借此严肃地探讨了迁居台湾的大陆人与台湾本省人之间的关系, 传达了希望在台湾的“分离或有相分离危机的中国人重新和睦”的心声。
《将军族》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生活在台湾社会下层的小人物, 他们微不足道的甚至连名字都没出现而只有绰号:“三角脸”和“小瘦丫头”。
“三角脸”是大陆去台湾的退伍老兵, 年已四十, 在大陆已有妻室, 来到台湾退伍后, 孑然一身, 只能到“康乐队”里混个事由, 吹吹小喇叭、编扯一些“马贼、内战、私刑的故事”讲给女队员们听。
“他看着那些梳着长长的头发的女队员们张着小嘴, 听得入神, 真是赏心乐事。
”然而, 除此之外, 他很寂寞, 除了听故事, 女队员们没有人再理会他。
“小瘦丫头”是台湾花莲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儿, 家里被生活所迫, 把她卖到青楼, 她坚决“卖笑不卖身”,并逃跑出来, 到康乐队里跳跳舞、或“用一个红漆的破乒乓球盖住伊唯一美丽的地方——鼻子, 瘦板板的站在台上”演演女小丑。
两个人, 一个无家可归, 一个有家难回, 相同的命运使两个人可以倾心交谈, 逐渐相互信任。
陈映真早期的创作, 作品充满忧郁、感伤、苦闷的色调和人道主义关怀, 作家通过这两个小人物, 反映了当时台湾下层社会艰辛困苦的生活状况。
最新陈映真《将军族》赏析
陈映真《将军族》赏析《将军族》这篇小说叙述了发生在社会底层的一个爱情故事,两个主要人物,他们都没有自己真实的姓名,他们叫做“三角脸”和“伊”,像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连名字都没有而只有绰号,也许在那个时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他们,名字是不值得一提的,而在他们之间的爱情却是深刻纯洁感人的。
“三角脸”是大陆去台湾的退伍老兵,年已四十,来到台湾退伍后,孑然一身,只能到“康乐队”里吹吹小喇叭。
“小瘦丫头”是台湾花连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儿,被生活所迫,家里把她卖到青楼当妓女,她坚决“卖笑不卖身”,并逃跑出来,到康乐队里跳跳舞或“用一个红漆的破乒乓球盖住伊惟一美丽的地方——鼻子。
瘦板板地站在台上……”演女小丑。
在这篇文章里,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探讨,比如,在三角恋的回忆之中,这丫头是又丑又瘦的,他甚至没有时间编故事讲给她听,可是为什么渐渐男人对她产生感情,并情愿给出自己所有的钱,一声不响的离开,这是因为在他们的相处之中,男人感觉到,他们是同沦落在天涯,这两个人,一个无家可归,一个有家难回,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命运使两个人进出了爱的火花:小瘦丫头的遭遇使三角脸这个曾经一向狂嫖滥赌的独身汉“油然地生了一种老迈的心情”,他真正地关心起这个身形瘦小、无依无靠的小瘦丫头,而有家难回的小瘦丫头对这位外省人也产生好感。
于是, 三角脸做出了重大决定:在一个夜里把他的全部的钱留在小瘦丫头的枕边,悄悄地离开了康乐队。
这两个人对家园幸福自由的渴望是相似的,他们是纯洁的,并且向要健康的美满的家庭生活。
所以在相同的境遇之下,他们走到一起。
而再见面的时候“小瘦丫头”并没有因为他的倾囊相助而脱离苦海,反而被嫖客弄瞎了一只眼睛。
但想见“三角脸”一面的信念使她勇敢地活了下来。
五年后的邂逅原本是欢喜的团聚诉衷肠,可是在大环境的逼迫之下,一个因为怕自己身子的不干净愧对对方,另一个说“我这副皮囊比你还要恶臭不堪的”,于是两人为了纯洁地结合在一起,决意共同放弃了生命,一同自尽于甘蔗林里。
小议为何要批判葛朗台
小议为何要批判葛朗台葛朗台,即陈映真,是中国大陆当代著名作家、学者。
他曾获得诸多文学奖项,其代表作品《白鹿原》更是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尽管葛朗台在文学界有着颇高的地位和声誉,但也有不少人对他的作品和言论提出批评和质疑。
一方面,葛朗台在其作品中常常呈现出对于中国传统的浓郁情感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使得其作品在文学上具有一定的质量和内涵。
葛朗台也因为其在公共言论和政治观点上的表现而备受争议。
尤其是在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议题上,葛朗台的一些言论和态度常常引发争议和争端。
葛朗台在一些场合下对于历史和民族的态度显得偏激和片面。
他在一些公开演讲或评论中,常常强调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自豪感,强调对于外来文化和价值观的抵制和反对。
虽然保护传统文化有其必要性,但是葛朗台对于外来文化的血统和价值的排斥态度,却反映了一种排外和不开放的心态。
在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中,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交流,而片面的排外和保守将会使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陷入闭塞和僵化。
葛朗台在对于政治和社会议题上的表态也常常受到批评。
他在一些时候倾向于对于中国政府的支持和捧场,对于现实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批评和反思显得有些避重就轻,甚至有一些言辞媚俗的倾向。
在一个自由和开放的社会中,一个作家或者公众人物应该有批判和反思的勇气,应该敢于对于社会现实的黑暗部分进行剖析和揭露,而不应该成为政府或者权势的赞美者。
葛朗台的政治倾向和社会态度也引发了一些对他的批评和指责。
葛朗台在一些言论和行为上常常表现出一种颇为个人化和傲慢的态度。
他在与他人交往或者对待公共事务上常常表现出一种盛气凌人和高人一等的态度,这种态度在当今社会中显得有些过时和愚蠢。
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有谦逊和包容的胸怀,应该有平等和宽容的态度,而不是对他人的言行高高在上,这种态度只会引起对他的反感和不满。
10台湾当代小说选讲—陈映真
1968年,陈映真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 划邀请,拟赴美参加写作研究,行前,被台湾 当局以“阅读毛泽东、鲁迅著作”与“涉嫌叛 乱”的罪名逮捕。1975年获释。7年中,他在 政治犯监狱备受磨难。
1977年,陈映真参加乡土文学论战,与尉天骢、 王拓等乡土派作家受到官方和半官方报刊的猛 烈围攻,但他先后发表了《建立民族文学的风 格》、《文学来自社会反映社会》等文章,反 击了围剿,卫护乡土文学。
创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自传时期 现代主义时期 反省时期 政治小说时期。
自传时期1959年至1961年
这个时期的创作基调是“伤感、忧郁、苍 白而且苦闷”。
“……这种由沦落而来的灰黯的记忆,以 及因之而来的挫折败和困辱的情绪,是他 早期作品中那种苍白惨绿色调的一个主要 根源。”(陈映真)
这时期的作品,如《面摊》、《我的弟弟 康雄》、《乡村教师》、《死者》、《故 乡》、《祖父和伞》等常常有破败的家乡 市镇,贫困的哀愁,苦闷的情绪以及远离 故乡的愁思,明显带有自传的烙印。
现代主义时期1961年至1965年
受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面对台湾社 会的重重矛盾,在作品中往往陈映真采用超现 实主义的手法,写小知识分子的颓伤、哀愁、 虚无、绝望。这个时期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充满 了乌托邦式的空想,缺乏为实现理想去奋斗的 勇气和力量,最后在失败中走上自杀的道路。
《将军族》的艺术技巧
意识闪回的运用。 在叙述结构上,将五年前的故事以人物意识闪回
的方式穿插在现代时态的叙述中,使叙述结构曲 折起伏,不平铺直叙,使得作品具有立体感和真 切感。 在人物心理活动的展示上,意识的闪回使人物心 理自然地“暴露”在读者面前,令人物的个性鲜明 独特而有冲击力。 环境气氛的营造。死亡气息和明媚阳光交融,悲 剧气氛在一片美丽而厌悒的气氛中弥漫。 独特的叙述语调。悲剧故事以一种平静而略带冷 漠、嘲弄的口吻叙述,反而使悲剧意味更为强烈, 加强了悲剧的深意。
试论陈映真创作的风格
作者: 涂碧
出版物刊名: 当代作家评论
页码: 117-127页
主题词: 陈映真;台湾人;创作风格;现代主义影响;乡土作家;创作思想;爱国主义思想;三十年;
作品;台湾社会
摘要: <正> 台湾省著名的乡土作家陈映真,1937年生于台北县莺歌镇,本名陈永善。
自1959年开始创作以来,他的思想和作品日趋成熟,形成了不断发展的、多样化的创作风格。
一陈映真生于祖国开始全面抗日战争之时,在日本殖民者的铁蹄蹂躏下,台湾光复初期的混乱和贫穷下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
他有一个宗教家庭。
其父是一个爱国的牧师,全家信仰基督教。
这一社会和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受到人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熏陶。
父亲曾。
【赏析】《将军族》陈映真 文学考研
《将军族》陈映真主题思想《将军族》讲述了一对小人物的殉情故事。
“三角脸”是一个四十来岁、退伍后在国民党军康乐队里混饭吃的大陆人。
“小瘦丫头”是年仅十五六岁,为逃避被卖为娼的命运而来康乐乐队栖身的台湾女子。
开始时,放荡不羁的“三角脸”曾对“小瘦丫头”怀有邪念;“小瘦丫头”也常防备着他。
后来,当“三角脸”得知因为她的逃走,她的妹妹将要被卖时,便真诚地伸出了援助之手,将他的退役金留下后,悄悄地离队出走。
但这还是没能改变“小瘦丫头”被卖为娼的命运。
五年后,已经获得自由之身的她终于在一个乡村的葬礼上和他重逢了,两人历尽沧桑却又都觉得此身已不干净,于是双双殉情。
作品通过男女主人公由隔阂到真诚相爱,因相爱而从容赴死的经历,揭示了这一对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对丑陋、不公、平庸的现世的抗议。
作者尤其善于把握和传达独特的环境气氛:死亡气息和明媚阳光交融,悲剧性气氛在一片美丽而厌悒的氛围中弥漫开来。
在叙述的结构上,作者将五年前的故事以人物意识闪回的方式穿插在现在时态的叙述中,从而使作品在艺术更趋于完整。
小说以一种平静而略带冷漠、嘲弄的口吻叙述,反而使悲剧意味变得更加强烈。
作者简介陈映真,原名陈永善,著有短篇小说《乡村的教师》、《将军族》、《夜行货车》等。
原文阅读在十二月里,这真是个好天气。
特别在出殡的日子,太阳那么绚灿地普照着,使丧家的人们也蒙上了一层隐秘的喜气了。
有一支中音的萨士风在轻轻地吹奏着很东洋风的《荒城之月》。
它听来感伤,但也和这天气一样地,有一种浪漫的悦乐之感。
他为高个子修好了伸缩管,瘪起嘴将喇叭朝地下试吹了三个音,于是抬起来对着大街很富于温情地和着《荒城之月》。
然后他忽然地停住了,他只吹了三个音。
他睁大了本来细眯着的眼,他便这样地在伸缩的方向看见了伊。
高个子伸着手,将伸缩管喇叭接了去。
高个子说:“行了,行了。
谢谢,谢谢。
”这样地说着,高个子若有所思地将喇叭夹在腋下,一手掏出一支皱得像蚯蚓一般的烟伸到他的眼前,差一点碰到了他的鼻子。
陈映真《将军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陈映真《将军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陈映真《将军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 (见赵南栋条) 内容概要男主人公三角脸是从大陆去台的军人。
15815334_盈盈一水两岸情一一怀念台湾作家陈映真_
蚆盈盈一水两岸情——怀念台湾作家陈映真46杭州 2018.1COLUMN专栏台湾作家陈映真先生逝世已一年多了。
他于2016年11月22日逝世于北京。
最近,两岸不少人在写文章纪念他。
我作为同他有一面之缘的杭州作家,曾同他在湖畔居有过5小时的长谈,留下难忘印象!有责任向杭州读者介绍这位不太为人知的“台湾鲁迅”。
我称陈映真是“台湾鲁迅”,大家可能会惊讶,这是怎么回事呀?早在改革开放初的上世纪80年代,台湾作家的作品开始进入大陆。
较出名的有两位作家,一位是白先勇,另一位是陈映真,后来才有三毛、琼瑶等。
我最早是从《夜行货车》认识陈映真的,特别是台湾导演谢雨辰到大陆后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根据陈映真同名小说改编的,由张丰毅主演,因此对《夜行货车》印象就更为深刻了。
最初我认为他是台湾乡土作家。
但接连读了《铃铛花》《山路》和《将军族》等作品后,明显感到他的作品有反对台湾白色恐怖、向往红色中国的革命倾向!特别是在60年代,陈映真创办了关怀弱势群体的《人间》杂志,成立了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他成为创盟主席。
80年代后,他频繁来到大陆,还担任了中国作协七、八届名誉副主席。
新世纪初的一个秋天,他来到杭州访问。
浙江省作协让当时担任副主席的我负责接待,因此才有湖畔居长达5个多小时的谈天。
那晚先是欢迎晚宴,饭后在茶室随意谈心。
他正如“映真”其名,非常光明磊落,坦诚率真。
望着窗外灯火阑珊的西湖,他说非常喜欢杭州,半生曾跑过许多国家,从没见过一个城市风景区就在城里,太美了!他如数家珍地说:“杭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五步一个楼,十步一个阁,一不小心就踩到一个‘今古奇观’……真是海相连,心相连,盈盈一水两岸情。
”他滔滔不绝,意气风发,一谈谈到午夜十时多,还意犹未尽。
我问起他的文学经历,他告诉我:1937年11月8日,他出生于台北县的莺歌镇,学生时代就喜欢文学,读了不少大陆左翼作家作品,特别喜欢鲁迅,深受鲁迅影响。
二十世纪50年代,他对红色中国充满向往和追求,1959年以第一篇小说《面摊》闻世,1961年毕业于淡江英专。
一曲两岸小人物的纯情悲歌_评陈映真短篇小说_将军族_
申请报批的固定资产,必须写出书面报告,说明报废理由和处理意见,填制固定资产报废申请表一式二联,送财务部门组织有关人员上报鉴定;②在上报前,为保证物尽其用,防止浪费,建立固定资产鉴定小组,由财务部门协助主管领导组织有关人员,对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现场核实;③报废申请批回后,对注销报废的固定资产,在未处理前,必须由资产管理部门集中保管,报废处理后,其残值交财务部门,作为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资金进行专项管理。
5、建立经济实体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对实行企业化管理,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产生收益所占用的固定资产,按国家规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基金。
对未实行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在纯收益中也应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固定资产的维修、改造与更新,以保证国有资产的资金和重置资产时的资金来源,补偿固定资产由于磨损消耗而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价值。
从而克服短期行为,确保国有资产运营效益不断提高和国有资产不断增值。
6、提高和增强经济实体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作为经济实体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学习,特别要加强各项财务制度和《新会计法》的学习,更新知识,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以明确职责范围,依据国家的法律和法规办事,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职能作用,通过自学和参加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使之适应经济实体会计核算及资产管理的需要,为实体开发工作服好务,把好关,理好财。
○56一曲两岸小人物的纯情悲歌——评陈映真短篇小说《将军族》● 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赵 非 摘 要:本文对小说《将军族》从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做简要评论。
关键词:两岸;小人物;纯情悲歌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894(2003)04-056-02陈映真,台湾乡土作家,祖籍福建安溪,1937年出生于台湾竹南一个笃信宗教的知识分子家庭。
1958年,他的养父去世,家道中落。
这种中落的悲哀,在他容易感伤的青少年时代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面摊》陈映真阅读理解
《面摊》陈映真阅读理解《面摊》是陈映真公开发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在任何人的处女作中都能大致看到他一生作品的雏形。
陈映真虽被称为一个“斗士”,但在他的作品中并无直接狂飙、猛烈的书写,而是在不动声色如唠家常般的叙述中,把生活中的冷、层层叠叠的悲,还有在无望中内心涌动的希望,展现得淋漓。
但这种淋漓又不是一眼望到边的,而总是在看似软弱无力处,在仿佛能听到弱者无望的叹息声的时候,感受到陈映真内心的呐喊,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不论是大陆还是台湾,能把悲哀写得如此之美,又有韵味的,陈映真堪称第一人。
他的作品中既有日式的轻软,又有中式的含蓄,还有社会大变革时期看不见的风雷隐现,他是能把内心的狂风暴雨,输出成丝丝冷雨的文学奇人。
比如《面摊》中那个咯血的小男孩,在妈妈怀里轻声对妈妈说着“大宝长大了,要当个好警官。
那时候,你们就不用怕我了”,妈妈的眼泪在暗夜里,小男孩看不到,丈夫看不到,而唯有她自己不过是想着就哭一哭吧。
镜头再拉回到警局中,父亲在警察面前唯唯诺诺;面摊前,父亲不敢收取警察的餐费,母亲追出去给警察还钱,一家人如履薄冰的样子,让人记忆犹新。
“他不收钱的吗?他不收钱的吗?”父亲一遍一遍地念着,但在母亲眼前晃动的却是那难得一见的温和眼神。
那是光吗?父亲面对孩子病情“用一种安于定命的冷漠看着他,随后又若有所思地切了一块肉放到孩子的碗里,仿佛这样便能聊以补补孩子被病菌消逝的身体”……不论是无声的眼泪,还是孩子未卜的生死,一个漂泊家庭如秋叶般的命运,都纷呈毕现。
这是个体的悲吗?当然不是,这是底层群体卑微“不值一提”的苦,因为太多人都在这生死边缘苦苦挣扎,但这苦又无限的大,大到让人看不到黑暗的边,只能亦步亦趋。
明天要去往哪里呢?孩子趴在妈妈的臂弯里睡着了,真的是睡着了吗?没有人知道答案。
但警察那朦胧的、淡淡的,如荧火般闪动的一点点人情关爱,却在这寒冷的暗夜里给人希望。
再艰难地生活,心总是要向阳的吧。
陈映真,“死不悔改的统一派”
陈映真,“死不悔改的统一派”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7年第1期台湾中国统一联盟原主席、作家陈映真2016年11月2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
陈映真是台湾文化界的一面旗帜,他以理性、批判笔触,为台湾乡土文学开辟了新的道路;他一生波折,但始终站在反民族分裂的第一线,团结了一大批“统派”作家。
创建中国统一联盟对抗“台独”中国统一联盟副主席、台湾世新大学教授王晓波最后一次见到陈映真是10年前,在人民大会堂参加“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座谈会”。
“映真在座谈会上还发了言,但出来日寸,他就中风发作站不起来,被紧急送往医院。
他最后讲的一句话是‘台湾的事情交给你们,我也放心了’,之后我就没有和他见过面了。
”尔后的10年,陈映真因为身体原因,一直定居北京,再没有回到台湾。
王晓波和陈映真是在为争论性批判杂志《夏潮》供稿日寸相识的。
1979年这本杂志被国民党当局查禁,“《夏潮》没有了,《夏潮》的作者、读者及白色恐怖日寸期的政治受难者们就成立了‘夏潮联合会’。
后来陈映真和《中华杂志》的胡秋原先生希望能在‘台独’倾向高涨的情况下,成立一个统派组织‘中国统一联盟’,夏潮联合会也参加到统联中来。
”王晓波说。
1987年以后,随着戒严令的解除,台湾政局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
李登辉当局默许海外“台独联盟”回台发展,“台独”也成立了一个政党,即民进党,面对如此恶势,陈映真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筹组中国统一联盟的工作中。
当日寸,两岸已可以来往,去过大陆访问的台湾人都震惊于大陆的进步和发展,陈映真也很有感触:“过去的统一论只有国民党一家独占,要‘反攻大陆’统一,要‘打败共匪’统一,只许这种说法,别的说法都不行。
形势让我们觉得需要组织一个民间而不是官方、主张民族统一的政团。
”1988年4月,陈映真被选为中国统一联盟主席,对此他曾说:“我原是很不喜欢当头头的。
创盟日寸,他们提议让我当主席,我就一口拒绝了。
后来胡秋原先生讲了一句话,我心里为之一震。
陈映真先生创作50年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
、
鲜 明的阶级性与开 放 的 富于 独特个 、
性 的创作风 格 构 成 了 陈映真文 学 的 .
◎ 肖军
思 想 价值与 审美 品 格。 陈映真J
创作 是 中国文学 的一 笔宝 贵财j
坚定反
台 独 “
”
的政治 与文 学 :
给 海峡两 岸作家十分 丰富的启亓
在 中国人 民大学文学 院教j
秋看 来 发表 于 20 0 1 年 的 中{ ,
判 》杂志社编辑李云 雷在发言 咩
听及 各位学者对 陈映真先生 的[
对他们的影 响 令人们想 到作: .
作 家 知识 分 子 的价值 究竟j
,
,
地方7
他认为 .
陈映真 的作 品f
现在两方面 一 方面为立 场 5
,
,
没 的大 多数发 言 ; 另 ~ 方 面 为 1
新 的 “ 高级 文 化 对 中产 阶级 的i
9 月 1 8 日, 由中华全 国台湾 同 胞联谊会和 中国作家协会联 合主 办 的 “ 陈映真先生创作 5 0 年学术研讨 会 ” 在北京举行 。 全 国政协 原 副主 席 、 全 国台联 名誉会长 张克辉 、 全 国台 联会长梁 国扬 、 中国作协 副主 席陈 建 功等领导 出席并发表讲话 。 陈映 真夫人 陈丽 娜及大 陆文学界专家学 者 、 在京 台胞及有关方面 人士近 5 0 人 与会, 就陈映真先生的作品及其 影 响进行 了为期一 天 的研讨 。
态 生活方式 审美趣味构成{
、
、
挑 战 。 而 陈映真先生作 品 的意j
于始终站在
底 层 “
”
并在文化j
上 有新 的创造 。 他认为陈映真;
作品意义不 仅在过去 更属于 ,
陈映真《面摊》赏析
陈映真《面摊》赏析“忍住着,”妈妈说,忧愁地拍着孩子的背,“能忍,就忍住着罢。
”但他终于没有忍住喉咙里轻轻的痒,而至于爆发了一串长长的呛咳。
等到他将一口温温的血块吐在妈妈承着的手帕中时,妈妈已经把他抱进了一条窄窄的巷子里了。
他虽然觉着疲倦,但胸腔却仿佛舒爽了许多。
巷子里拂过阵阵晚风,使他觉得吸进去的空气凉透心肺,像吃了冰水一般。
“妈妈,我要吃冰。
”他的两手环抱着妈妈的肩膀,将半边脸偎着妈妈长长的颈项。
他的呛了满眶泪水的眼睛,正看见妈妈背后远远的巷口穿梭地来往着各样的人群和车辆。
除了有些疲倦,他当真觉得很安适的。
妈妈轻轻地摇着他,间或也拍拍他的背。
“等大宝养好了病,妈妈给你吃很多的冰,很多很多的。
黄昏正在下降。
他的眼光,吃力而愉快地爬过巷子两边高高的墙。
左边的屋顶上,有人养着一大笼的鸽子。
妈妈再次把他的嘴揩干净,就要走出去了。
他只能看见鸽子笼的黑暗的骨架,衬在靛蓝色的天空里。
虽然今天没有逢着人家放鸽子,但却意外地发现了鸽笼上面的天空,镶着一颗橙红橙红的早星。
“……星星。
”他说。
盯着星星的眼睛,似乎要比天上的星星还要晶亮,还要尖锐。
2妈妈抱着他回来的时候,爸爸正弯着腰,扇着摊子下面的火炉。
妈妈一手抱着他,一手随手拿起一块抹布擦着摊板子。
他们还没有足够的钱安上一层铝皮,因此他们就特意把木板的摊面擦得格外洁净。
大圆锅里堆着尖尖的牛肉;旁边放着一个箩筐的圆面饼,大大小小的瓶子里盛着各样佐料。
“又吐了么?”男人直起腰来忧愁地说,一面皱着脸用右袖口揩去一脸的汗水。
牛肉开始温温地冒起气来。
黄昏分外地浓郁了。
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沿着通衢的街灯,早已亮着长长的两排兴奋的灯光。
首善之区的西门町,换上了另一个装束,在神秘的夜空下,逐渐地蠕动起来。
妈妈没有说什么,顺手舀了一碗肉汤给她的孩子。
他很热心地喝着浓浓的肉汁。
爸爸用一种安于定命的冷漠看着他,随又若有所思地切了一块肉放到孩子的碗里,仿佛这样便能聊以补补孩子被病菌消耗的身体。
山路陈映真读后感
山路陈映真读后感哎呀,说起陈映真的《山路》,这可是我这山里娃子读过的最带劲的书了。
别看它是一本小说,但读起来就像是吃了一碗麻辣烫,又辣又烫,让人停不下来。
我记得有一次,我跟我爹在山上放牛,我就拿《山路》当消遣。
那会儿我正读到陈映真笔下的主人公小林,他也是个山里娃,跟咱似的,一到放假就溜到山上玩。
我就跟我爹说:“爹,这小林咋这么像我啊?”我爹一笑:“那你就是他的翻版嘛!”哈,逗得我哈哈大笑。
书中那些山路,就像是一条条蜿蜒的蚯蚓,让人一眼望去,不知道通向何方。
小林在山路上跌跌撞撞,就像是我小时候在山上溜冰,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
那些挫折,那些苦痛,读起来真是心疼。
记得有一次,小林在山上捡柴,结果脚下一滑,直接来个“狗啃泥”。
我当时读到这里,忍不住笑出了声:“哈哈,这小林也太可爱了吧!”我爹在旁边说:“可不是嘛,这山里的孩子都是这么过来的。
”最让我感动的是小林对亲情的坚守。
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为了家里的生计,拼了命地干活。
这不就是我们山里人的写照吗?我跟我爹说:“爹,小林要是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一定羡慕死我们了。
”我爹说:“是啊,但我们也知道,那些日子,是我们成长的基石。
”读着读着,我突然觉得自己也像小林一样,开始思考起人生。
是呀,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在山路上行走吗?有时平坦,有时崎岖,但只要心中有光,就能勇往直前。
幽默元素来一波,记得书里还有个小插曲,小林在山上捡到一只受伤的小鸟,就把它带回家养着。
后来,小鸟好了,它飞走了,小林站在原地,望着天空,自言自语:“走好,小鸟,希望你以后的生活比我强。
”哈哈,这画面真是温馨又搞笑。
最后,给点实用行动建议。
首先,别光顾着读书,多出去走走,感受一下生活的多样性。
其次,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哪怕是一碗热腾腾的米饭,也是来之不易的。
总之,《山路》这本书,让我这个山里娃子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感悟。
它让我知道,生活就像一条山路,有起有伏,但只要心中有梦,我们就能一步步走向远方。
面瘫陈映真读后感
面瘫陈映真读后感台湾人确实有左派,且百年传承,香烟袅袅,不绝如缕。
从早年的李伟光、简吉,到晚近的杨逵、叶陶、谢雪红、杨克煌、苏新等著名的例子,到白色恐怖时代无数政治犯,包括陈明忠、林书扬等,从党外早期的黄顺兴,到「夏潮」杂志的老中青三代。
陈映真去世的特别意义,在于他有三重身份,一是为民喉舌的作家,二是政治上的异议份子,三是鼓吹社会运动的宣传家,而无论三者中任一,在今日台湾皆已罕见。
身为作家,他的小说与专论,不但在以美国文明为马首是瞻的台湾文坛是奇葩,即连在二战败战后的日本,虽其左派思潮在战前一度气势澎湃,亦没有与陈映真的作品在质与量上可以媲美的作家出现。
身为异议份子,陈映真在遭白色恐怖「洗礼」之前,虽仅停留在组读书会的阶段,不过我们不能忘了,陈映真在高中时代,即已参与刘自然事件的抗议活动,他的反国民党专制、反美国帝国主义,乃至反民进党滥权,态度可谓始终如一。
身为社会运动家,陈映真牺牲个人创作时间与精力,创办《人间》月刊及其后的人间出版社,希望众志成城,借着为台湾各个角落的被压迫者发声,使大家不忘乌托邦,不要让自身的幸福建筑在他人的不幸上。
他丧尽家族财产,最后被迫远走彼岸中国,可谓求仁得仁。
许多人(尤其是独派)厚议陈映真的「归返祖国」,其实他一生为台湾人写作,写作主题也从未脱离本土人物与事件,他岂不知莺歌才是他成长的小镇,台北是他求知的所在,北京象征的是文化的回归,同文同种的民族,他认为不但不该同室操戈,且应互补长短,共谋一个能够实践人间公平正义的政治共同体。
台湾永远是陈映真的情感原乡,他对这块土地的投入与盼望,很幸运的,我们仍能在他留下的小说、专论与杂志、书籍中,体受到他的热情。
在二二八清乡与白色恐怖镇压的血腥中硬拗出来的统治政权,使台湾人伤痕累累,并非政党轮替后的少数清算之举,便足以安抚无数受害者的冤魂,以及旁观者的惊惶失志;经济的表面繁荣,亦至今仍未替台湾打下发展出主体性文化的各种进步体制,更遑论发展过程中受蹂躏的大地,以及失根的老百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映真(1937年10月6日—)为台湾作家,原名陈永善,笔名许南村,台北县莺歌镇人。
陈映真生于苗栗县竹南镇中港,笔名“陈映真”原是陈映真早逝的孪生小哥的名字。
陈于1957年成功高中毕业后考取淡江英专(即今淡江大学)英语系,1961年毕业。
在1959年陈映真便以第一篇小说《面摊》出道。
之后陈映真担任高中英语教师,后进入辉瑞大药厂工作。
1968年7月政府以“组织聚读马列共党主义、鲁迅等左翼书册及为共产党宣传等罪名”,逮捕包括陈映真、李作成、吴耀忠、丘延亮、陈述礼等“民主台湾联盟”成员共36人,民盟成员各被判十年刑期不等,陈映真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并移送绿岛。
陈映真被捕时亦为《文季季刊》的编辑委员,季刊相关文人黄春明、尉天聪也遭到牵连,因而这次事件又被称为“文季事件”。
陈映真自陈入狱期间“对自己走过的道路进行了认真的反省,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开始由一个市镇小知识分子走向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的知识分子”。
1975年陈映真因蒋介石去世的特赦而提早三年出狱。
出狱后仍然从事写作,转趋现实主义,并且在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发表《建立民族文学的风格》、《文学来自社会反映社会》、《乡土文学的盲点》反击余光中等人对乡土文学视为工农兵文学的攻击;1979年乡土文学运动方殷时再度被捕,但36小时后奇迹般获释。
1980年代陈映真继续参与“文季”、“夏潮论坛”等杂志的编务,并且在“中国结”与“台湾结”论战中再度与本土派交锋。
1985年11月,陈映真创办以关怀被遗忘的弱势者为主题的人间杂志,1989年7月成立人间出版社并担任出版发行人。
陈映真的统一意识型态也颇强烈,与中共官方关系良好。
1988年,成立“中国统一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
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陈映真荣誉高级研究员;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授与陈映真客座教授称号。
陈映真也参与199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大典”。
2000年,陈映真在《联合文学》杂志九月号发表《关于“台湾社会性质”的进一步讨论》一文透露:余光中当时将陈映真文章中的引述马克思之处一一标出,加上批注,寄给了当时国防部总作战部主任王升将军,告密陈映真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这在当时戒严的台湾岛上是“必死之罪”,陈映真侥幸躲过这场灾祸。
陈映真在1977年与陈丽娜结婚,1990年后经常进出中国大陆并久居北京;2006年9月26日在北京第一次中风入住朝阳医院,病情曾改善转至普通病房,至10月16日再度中风陷入重度昏迷,现被安排于该医院“重症监护室”
1959年在淡江文理学院外文系读二年级时发表第一篇小说《面摊》,从而跻身文坛。
其后发表了《我的弟弟康雄》、《故乡》等小说。
1961年毕业后编辑《文学季刊》,数年间又发表了《第一件差事》、《将军族》、《六月里的玫瑰花》等小说。
1968年,陈映真应美国爱荷华大学邀请参加国际写作计划,行前被当局逮捕,1975年获释。
在狱中坚持创作,出狱后发表了《夜行货车》和《华盛顿大楼》系列作品,中篇小说《上班族的一日》、《云》、《万商帝君》等,高扬起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旗帜。
1983年后创作政治小说,《铃铛花》、《山路》等均是有影响之作。
陈映真还是台湾乡土文学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的一系列文艺观点对建设台湾乡土文学理论产生了积极影响。
鉴于他在文学创作和研究中做出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于1997年授予他名誉高级研究员称号。
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将军族》、《第一件差事》、《夜行货车》、《陈映真小说选》、《山路》,以及《华盛顿大楼》(第一部),评论集《知
识人的偏见》、《孤儿的历史、历史的孤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