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 二里岗、殷墟、西周
中国考古发现的各地区文化时间与内容表

中国考古发现的各地区文化时间与内容表中国远古文化按照历史年代,中国远古文化包括了史前文化时期、夏、商、西周的大部分时期人类的社会生活。
史前文化是指没有文字记录之前的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文化。
考古学上的中国史前社会从发现古人类开始,下限为发现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也就是商代盘庚迁殷之前的历史时期;历史学所指的中国史前社会是有了文献记载之前的历史时期,即西周有了共和纪年之前的阶段。
中国史前文化按照考古年代主要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以及青铜时代。
史前考古学着重从史前文化遗址的地质、器物、古人类、古生物遗存来研究,历史考古学则通过文字、铭刻、古建筑等方面考察古人类的历史。
史前文化遗址中国的史前文化遗址按照年代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及「夏商周」。
旧石器时代包括直立人、早期智人及晚期智人三个时期。
直立人文化已经发现150多个文化遗址,早期智人文化遗址发现30多处,晚期智人遗址遍及全国各省。
新石器时代分早、中、晚三期。
早期文化出土了原始陶器和磨制石器,分布在黄河中游和两广等地区;中期文化遗址出现了玉器、彩陶、白陶,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广西等地区;晚期文化遗址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的接近30处,其中龙山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文明的起源。
夏商周的文化遗址包括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丰镐遗址、周原遗址和殷墟等夏、商都城遗址,以及西周主要封国的墓地遗址。
旧石器时代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于古人类生存的年代,迄今已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00多处。
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分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三个阶段,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靠采集和狩猎生活。
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旧石器文化是距今约180万年的西侯度文化和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
蓝田人、北京猿人、金牛山人等是直立人的重要发现,而早期智人有大荔人、马坝人、丁村人等,晚期智人有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等。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采取锤击、砸击、碰砧等方法打制,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砧器、钻器等,到了后期还出现了细石器元谋人元谋人是中国迄今为止所发现最早的直立人。
【上古历史】从建国后的考古发现来探讨夏文化的始末

【上古历史】从建国后的考古发现来探讨夏文化的始末从建国后的考古发现来探讨夏文化的始末杨玉斌一问题的提出夏朝是中国原始社会解体后,公元前21世纪至16世纪之间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这是我们的国家历史最后一个重要里程碑。
由于著名的禹王防洪故事,妇女和儿童知道有一个夏朝。
过去,尽管一些古代怀疑论者否认夏朝的存在,但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尤其是中考时公布的十多个殷王遗书,与《尹本吉史记》记载的商代皇室世系大致相同,印证了《尹本吉》的可靠性。
因此,司马迁的《夏本纪史记》也有一定的依据。
从考古学角度去探索和研究夏文化,是解放后提出的新课题之一,1950年发现的郑州二里岗遗址①,比安阳殷墟要早一百多年,这大大扩展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寻找夏文化的信心。
文献中关于夏人活动区域的记载,主要在豫西嵩山周围和伊、洛平原一带;此外,还分布在晋西南汾水下游和其他一些地方。
根据这种线索,考古工作者从1956年开始,陆续在郑州、巩县、偃师、洛阳、渑池、三门峡、临汝、登封、禹县、密县等许多地方,进行了广泛的考古调查和重点发掘,对探索夏文化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
1977年11月,国家文物局召开了“河南省登封市藁城遗址发掘会议”② 在登封高城镇古文化遗址发掘周围探索夏文化。
这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夏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对待夏文化的看法,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意见:其一认为河南龙山晚期文化和二里头一、二、三、四期文化是夏文化;其二则认为河南龙山晚期文化和二里头一、二期文化是夏文化,而二里头三、四期文化属于商代早期文化;其三也有人认为河南龙山晚期文化不是夏文化,而二里头一、二、三、四期文化才是夏文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都同意二里头文化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属于夏文化,但我们对夏文化的开始和结束有不同的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在这里探索了夏文化的起源和终结。
第二,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是夏文化的开端从发掘材料看,二里头一、二期文化对于延续五、六百年的夏代来说,并不是其最早的文化,要寻找夏代早期文化,还要以二里头一、二期文化为起点,再上溯其源。
商朝青铜器的特点

商朝青铜器的特点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商朝青铜器的特点》的内容,具体内容:商代前期(二里岗期)的青铜器,较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品种、造型、纹饰、铸造技术均有明显的发展。
商朝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商朝青铜器的特征...商代前期(二里岗期)的青铜器,较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品种、造型、纹饰、铸造技术均有明显的发展。
商朝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商朝青铜器的特征商代前期(二里岗期)的青铜器,较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品种、造型、纹饰、铸造技术均有明显的发展。
今见出土器以爵、鼎、鬲(力)、斝(假)、盉(和)、觚(谷)较多,可见器还有甗(演)、罍(类)、瓿(不)、壶、盘、卣、尊等。
这一时期的礼器"重酒组合",以爵、觚(姑)为核心,配以尊、盘或鼎。
工具、兵器有矛、戈、钺、刀、镞等,商代的一般器类均已出现。
这一时期的器物最明显的特征是器壁较薄,当时的铸范技术虽为原始,但铸器胎壁薄而平匀。
性质的特征更易判别,如鼎足明显的多锥形,爵、斝为平底,觚体粗矮。
这一时期制作的大型青铜器,如1974年、1982年在郑州的张寨杜岭、向阳食品厂两处遗址,各出土的两件大型方鼎。
最大一件高近一米,重82.4千克。
这类鼎腹为方斗形,腹沿口上两高立耳,鼎壁薄胎较均匀,鼎腹较深,圆柱形空芯足与整器比相对较短,上粗下细,由锥足向圆形足转变。
这一时期的器物装饰均较为简朴,纹饰多兽面纹、乳钉纹、云雷纹等。
线条粗疏,单层花,无底纹。
湖北盘龙商早期墓葬出土的青铜器造型、纹饰、制作较二里岗由了进步。
之后安徽、陕南等地商早期墓出土的青铜器,器形种类增多,已发现一批制作更加精美的器物如龙虎尊与饰有兽面纹的尊、爵、斝、觚、罍等。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多为酒器,以青铜爵为多。
此时的酒器组合,以爵、觚、斝为基本组合。
铸造工艺方面采用了分铸法,解决了复杂的器物造型和器商活络件等问题。
夏商周历史考研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1.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大体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之间。
主要分布于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由于两地遗存的文化面貌有一些差异,前者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后者被称为“东下冯类型”。
狭义的二里头文化应专指二里头第一、二期遗存。
部分学者则认为郑州商城是亳都,二里头遗址应是夏都,所以它的四期遗存均为夏代遗物。
二里头文化以及其它相关考古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使夏王朝的政治中心所在地明确起来,还确立了它的起始和终止年代。
至此可以说,夏王朝的信史地位不可动摇。
2.少康中兴:少康是夏王朝中有作为的一位君王,他是夏朝第六世君王,为夏后相之子,相妻有仍氏之士后缗所生。
由于其生活的时代正当寒浞攻杀夏后相,夏朝乱政之时,所以少康生长于有仍氏。
长大之后当了有仍氏的牧正,管理畜牧。
后为寒浞及其子浇所迫,又逃到有虞氏,当了庖正。
在有虞氏和夏族旧部靡的帮助下,少康终于攻灭了寒浞和其子浇,恢复了夏朝的统治。
经过这一场动荡之后,夏王朝的统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并有蒸蒸日上的气象。
这一段历史被称作“少康中兴”。
3.鸣条之战:商汤灭夏之战役。
夏朝末年,夏王桀生性暴虐,嗜酒好声色,即住后“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栈有施氏,得美女妹喜,甚得宠。
聚敛百姓贵财,建倾宫,修瑶台。
民不堪其苦。
拒谏而诛杀大臣,任意伐灭诸侯,诸侯多叛夏。
商汤在伊尹的协助下,先后诛灭韦、顾、昆吾三个忠于桀的诸侯后,遵出兵伐夏桀。
夏商两军在鸣条会战前商汤举行誓师,誓词即《尚书》中的《汤誓》。
交战后夏军即溃,桀致进,至南巢被擒流放而死。
夏王朝遂被灭亡。
【解析】鸣奈之战作为一个出题点因为它的战争性质;商汤灭夏之战役。
每一次朝代更替的战争都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考生如果有时间应该将每次朝代更替战争总结一下,即便于记忆答题,同时也有利于锻炼自己的历史综合能力。
4.盘庚迁殷:商王朝一个比较重大的事件,它是前后商的分水岭。
考古学通论笔记整理

夏商周名词解释1.二里头文化:(1)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而命名的。
二里头文化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于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
重要遗址有河南偃师二里头、洛阳东干沟,临汝煤山、郑州洛达庙,山西夏县东下冯等。
年代晚于河南龙山文化早于商代二里冈文化。
按年代早晚分一、二、三、四期。
可划分为两个类型,豫西地区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遗存的二里头类型和晋南地区以东下冯遗址为代表遗存的东下冯类型。
(2)二里头文化反映的社会形态:1.我国最早青铜器和铸铜遗物的出现,标志着二里头文化时期已经进入青铜时代;2.二里头城址及两个大型宫殿的发现表明这时期国家政权已经出现;2. 夏代文化:指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
3. 探索夏文化的方法:(1)年代上应该与文献上记载的夏代纪年大致吻合;(2)地域上只能在传说中夏人活动的范围内进行;(3)文化特征上应当区别于原始社会晚期文化与早商文化;(4)社会发展阶段上,从发现的文化遗存应能说明当时已经进入国家阶段。
4. 早商文化(二里岗期文化):二里岗期文化以河南郑州二里岗遗址命名。
属于商代早期文化。
二里岗文化遗存在我国较大范围内普遍存在,它以河南为中心,包括陕西、山西、河北南部、山东西部等地区。
重要遗址有河南郑州二里岗、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湖北黄陂盘龙城、山东济南大辛庄等。
二里岗文化的发现,填补了从河南龙山文化到殷墟文化这段空间中的一环,找到了殷墟商晚期文化的直接来源,为了解殷墟文化以前商文化的面貌提供了实物资料,还为进一步寻找夏文化打下了基础。
5.晚商文化(小屯文化):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获得大量珍贵资料,影响深远。
6. 偃师商城:为商代早期一座大型城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城区西部,地处洛河北岸。
年代属商代二里岗期。
偃师商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城的四周均有坚固的夯土城墙,墙外有壕沟或护城河环绕。
现已发现5座城门,城内还发现若干条纵横交错的主干大道,均与城门相通。
城内有多处宫殿区、制陶遗址和中、小型房址,发现铜渣和陶范等青铜冶铸遗物。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的开展历程中国考古学的开展历程一1928年10月董作宾前往安阳小屯进行调查试掘,准备大规模地展开工作。
这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1929年,李济作为当时中国唯一具有近代考古学知识和开掘经验的学者,被聘任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
同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及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分别成立。
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从事考古研究的学术机构。
新生代研究室的周口店开掘1929年在裴文中的主持下,发现第一个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
随后,发现大批石制品和人类用火痕迹,使北京人的文化遗存得到确认。
1933年由裴文中和贾兰坡开掘山顶洞人及其文化。
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殷墟等项开掘1928~1937年间进行了15次开掘,累计开掘面积达46000多平方米。
开始开掘小屯遗址的时候,开掘水平不高,主要目标是有字甲骨,还缺乏分辨复杂遗迹的能力。
1930年,在国外专攻考古学专业的梁思永学成归来,不久参与山东历城县城子崖遗址的开掘,辨识了仰韶文化以外的又一种新石器时代遗存,后被命名为龙山文化。
梁思永后又进行安阳后冈遗址的开掘,从地层上解决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的相对年代问题。
他还参加小屯遗址的开掘,在开掘方法上有明显的改良。
从此,殷墟开掘走上科学的轨道,取得了较大的收获。
在小屯村一带,先后发现5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获得22022多片有字甲骨和其他珍贵文物;又在侯家庄商王陵区开掘10座规模特大的商代大墓以及上千座“人牲〞祭祀坑,从而为中国考古学和中国上古史的研究积累了极为珍贵的科学资料。
与此同时,又开掘浚县辛村西周卫国墓地、汲县山彪镇和辉县琉璃阁的战国时期魏国墓葬,以及日照两城镇、永城造律台等地的龙山文化遗址。
中国考古学的开展历程二北平研究院和其他单位的考古工作除对燕下都遗址进行过调查开掘外,主要是1933~1935年在陕西渭河流域的活动。
其中徐炳昶领导进行的宝鸡斗鸡台附近的开掘,曾发现仰韶文化遗址、周秦时期和汉代的墓葬。
中国五大考古介绍

中国五大考古介绍在千百年来的考古历程中,我们曾经有过很多重大的考古发现。
下面由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五大考古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五大考古介绍一殷墟:三千年前的帝都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引发了对殷墟的发掘。
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1899年的一天,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达仁堂中药铺购得治疗疟疾的中药。
在其中的龙骨上,他意外地认出了陌生的古代文字。
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
龙骨成为值钱的古董之后,商贾为专擅厚利而隐瞒了其真正的出土地点;;河南安阳小屯。
直到1908年罗振玉探悉真相,才考定了小屯就是沉寂了3000多年的商代帝都;;殷墟。
从1928年到1937年春,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对殷墟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其规模和成就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抗战爆发后,发掘工作被迫中止。
1950年起,新中国的考古人员继续发掘,并于1959年设立了安阳殷墟考古工作站。
经过70多年的发掘,占地30多平方公里的殷墟清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殷墟的重大发现中,除甲骨文之外还有大量珍贵墓葬、祭祀坑、车马坑等。
小屯东北地的殷墟中心还保存了宫殿宗庙的遗址。
这些遗址和文物一方面反映了3000多年前的社会生活状况,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的文明程度和工艺水平。
着名的司母戊大鼎就是在殷墟出土的。
该鼎于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挖出,因无法搬运,又恐落入日本人之手,于是复埋入地下,直至1946年取出,现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中国五大考古介绍二敦煌:叹为观止的艺术宝藏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意外发现。
这座掩没在漫漫黄沙中长达1600余年的文化艺术宝库引起了巨大反响。
八十多年来,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专门学科。
1900年5月21日,一个逃荒到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圆在监督雇工清理第七佛殿下第16号石窟甬道中的积沙时,忽有天炮震响,山裂一缝,奇迹出现了。
王道士顺手用烟袋锅向裂缝处敲了几下,发现里面竟是空的。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全国甲卷(含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全国甲卷(精校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总之,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学生们不要加大练习量。
在这个时候,学生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方式,最重要的是以平常心去面对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飞速发展,考古资料得以大量积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多学科合作日益深入,各种专题研究广泛展开。
“考古写史”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获得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意义的成绩,中国考古学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
从考古发现来看,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料,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如不同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设施、手工业作坊,以及象征王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
从重构上古史体系角度看,20世纪70—80年代,夏鼐、苏秉琦等系统地构建了新石器与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时空框架体系。
苏秉琦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基础上提出“满天星斗”“多元一体”和“古国—方国—帝国”等关于中国上古史的历史叙述体系。
严文明提出“重瓣花朵”模式,在承认多区域文化共存的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强调中原文化区“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
张光直认为各地区文化多元发展并通过彼此之间的密切交流而形成一个“中国相互作用圈”。
《汉字起源》阅读题及答案

《汉字起源》阅读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起源的准确时代和起源的状况曾经那样模糊。
近六十年来,现代考古的谜一个个从地下被揭晓。
关于汉字的起源,也有了更多的考古资料显示了蛛丝马迹。
殷墟甲骨文产生在商代后期,约为公元前十四至前十一世纪。
这时的汉字已经是可以较好地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
这种汉字的实际面貌说明,它不但经过相当长时期的积累,而且经过某种程度上的整理规范。
那么,在此之前的汉字是什么样子的呢?从商代后期再往前,推到商代前期。
考古学家认为,郑州商代遗址的发掘中找到的被称作二里岗文化的商代文化,与殷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它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750至前1350年范围内,早于安阳小屯殷商文化三百多年。
在翻转的地面上,曾发觉三件有字的骨,其中两件各有一字,另一件有十个字。
考古学家认为是为练习刻字而刻的,它的形制与般墟甲骨文差不多,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在运用甲骨文。
二里岗文化的陶器和陶片上也刻划符号,都是简约的刻文,刻在陶大口尊上。
河北藁城县台西商代遗址里也发觉了一些刻在陶器上的符号,其中一部分比商代后期略早一些。
江西清江吴城遗址出土的陶器刻符,也早于殷墟四百年左右。
这三处的陶文,有的与汉字很相像。
近年来,对夏文化的探讨日渐激烈,一般认为夏代已经进入阶级社会,最少应当有一些原始文字,但是在夏代遗址的发掘中,却没有找到可以确证为文字的资料。
河南偃师县发掘的二里头文化,依据考古层位,是压在河南龙山文化层之上,又被二里岗文化所压住的。
它的时代约在公元前十九至前十五世纪,属夏文化,至少它的晚期已经进入了文明阶段。
在发掘的陶片上有的刻划记号,用意不清。
这些几何式的直纹,应当都与文字有关。
尽管商代早期和夏代文化中好像没有更多的关于汉字的考古资料,但不能说明那时没有文字。
骨刻、金铸、陶绘的器物上得以保存文字,是由于它们的质地不易腐烂。
可以想见,在汉字有所积累的时期,它不可能不用来进行日常书写。
商朝的考古证据

商朝的考古证据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它的存在时间大约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
商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商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经济活动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
1. 遗址和墓葬商朝的考古证据主要来自于遗址和墓葬的发掘。
目前已经发现了许多商朝时期的遗址,其中最著名的有殷墟和二里头遗址。
1.1 殷墟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是商朝时期的首都遗址。
殷墟被分为殷墟东、西两个区域,总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
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城市遗址被誉为“中国考古学第一城”。
在殷墟发掘中,出土了大量与商朝相关的文物,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等。
青铜器是商代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反映了商朝时期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艺术水平。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为研究商朝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此外,在殷墟中还发现了大量的商代墓葬。
这些墓葬形式多样,有方形、圆形和椭圆形等。
商代墓葬中常常出土有珍贵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也为研究商朝提供了重要线索。
1.2 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是商朝时期的重要城市遗址。
二里头遗址是20世纪50年代初发现的,对于研究商朝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二里头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与商朝相关的文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
这座宫殿建筑群占地面积达到5000多平方米,是商代已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宫殿遗址。
宫殿建筑群的发现,为研究商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二里头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
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商朝时期的生产技术和经济活动,也为研究商朝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资料。
2. 商代青铜器商代青铜器是研究商朝最重要的考古证据之一。
商代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等多种类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爵、觚、卣等。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市第十六中学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市第十六中学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1. 下面是先秦时期关于龙凤玉器的出土文物,据此可知()A.先秦龙凤形象大体一致B.玉器加工技术有所退步C.玉石文化具有承袭特征D.玉饰品越发注重实用性2. 如图是良渚文化官井头遗址中出现的成组石构遗迹,水井、水池、排水沟地势依次降低。
由此可以确证这一轮材料时期()A.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B.进入了原始农业的阶段C.出现了原始村落的雏形D.产生了水利灌溉的技术3.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将甲骨刻辞按内容分为4大类22小类(如表),这主要反映商朝()C.社会文明程度提高D.阶级矛盾十分尖锐4. 商代青铜器的纹样流行饕餮纹和夔纹,比较繁缛、神秘;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纹样流行窃曲纹和重环纹,这些纹样截取龙、蛇等动物的鳞甲,使原来完整的动物被分解和图案化,比较简约、单一,显得整齐、有秩序。
这种变化反映了()A.神权统治色彩浓厚B.礼乐制度走向瓦解C.审美观念的世俗化D.人文精神思想发展5. 夏商西周时期,“始建国营都日,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必择木之修茂者,立以为丛社。
”到东周时期,各国宫城内的祭祀遗迹已很少见,社祀、宗庙等礼制性建筑已被移出宫城。
这一变化表明A.族权与政权趋向于结合B.神权对政治的影响减弱C.贵族分封制度日益瓦解D.城市建筑规模不断扩大6. 《国语·楚语》中申叔时指出,教太子学《春秋》、诗、礼、乐、训典;子囊在提到楚国时,指出“扶有蛮夷”,“以属诸夏”;楚人还借用殷人和周人的文字。
据此推知,这一时期()A.中原地区的文化辐射到各国B.楚国形成具有南方特点的楚文化C.初步形成华夏族的文化认同D.楚国实行开放且包容的民族政策7. 《荀子·王制篇》说:“四海之内若一家”,“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两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
夏文化考古发现

夏文化考古发现经过几十年考古工作的辛勤探索,特别是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以来对偃师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新的发掘和研究,学术界在以下几个重要问题上已基本取得共识,关于夏文化考古发现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文化考古发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夏文化考古发现(一)经过几十年考古工作的辛勤探索,特别是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以来对偃师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新的发掘和研究,学术界在以下几个重要问题上已基本取得共识:1.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一、二、三、四期遗存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2.分布在豫北冀南以河北磁县下七垣遗址为代表的一类遗存是与夏文化基本同时的先商文化。
3.以郑州二里岗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岗文化是早商文化,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基本同时或略有先后,均是早商都邑遗址。
郑州商城宫殿区的始建和偃师商城小城的始建可以作为夏、商分界的界标。
以上述论断为依据,比较二里头文化、下七垣文化、二里岗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作为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豫西晋南一带,作为先商文化的下七垣文化主要分布于豫北冀南地区,两者以沁河为界,分处东西,虽存在文化交往关系,但面貌基本不同,是两支各自独立的考古学文化。
作为先商文化的下七垣文化和作为早商文化的二里岗文化,两者虽有一定的内在文化传承关系,例如均以鬲、甗为主要炊器,反映出基本的生活习俗没有改变。
但从总体来看,两者之间的文化构成因素还是发生了重大变化。
尤其是文化分布的地域,二里岗文化已大大超过了下七垣文化分布的范围,覆盖了包括下七垣文化、二里头文化在内的更为广大的区域,两者应是存在文化蝉联关系的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至于作为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和作为早商文化的二里岗文化之间,多处地点包括郑州商城宫殿区在内,均发现了两者在层位上的地层叠压关系,表明两者在时间上一早一晚,紧相衔接。
在文化内涵上,二里岗早商文化确也从二里头夏文化接收了诸如铸铜、琢玉技术等先进因素,但整体面貌却大不相同,很难认为二里岗早商文化是二里头夏文化的自然延续。
商朝青铜器的特点

商朝青铜器的特点商代前期(二里岗期)的青铜器,较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品种、造型、纹饰、铸造技术均有明显的发展。
今见出土器以爵、鼎、鬲(力)、斝(假)、盉(和)、觚(谷)较多,可见器还有甗(演)、罍(类)、瓿(不)、壶、盘、卣、尊等。
这一时期的礼器重酒组合,以爵、觚(姑)为核心,配以尊、盘或鼎。
工具、兵器有矛、戈、钺、刀、镞等,商代的一般器类均已出现。
这一时期的器物最明显的特征是器壁较薄,当时的铸范技术虽为原始,但铸器胎壁薄而平匀。
性质的特征更易判别,如鼎足明显的多锥形,爵、斝为平底,觚体粗矮。
这一时期制作的大型青铜器,如1974年、1982年在郑州的张寨杜岭、向阳食品厂两处遗址,各出土的两件大型方鼎。
最大一件高近一米,重82.4千克。
这类鼎腹为方斗形,腹沿口上两高立耳,鼎壁薄胎较均匀,鼎腹较深,圆柱形空芯足与整器比相对较短,上粗下细,由锥足向圆形足转变。
这一时期的器物装饰均较为简朴,纹饰多兽面纹、乳钉纹、云雷纹等。
线条粗疏,单层花,无底纹。
湖北盘龙商早期墓葬出土的青铜器造型、纹饰、制作较二里岗由了进步。
之后安徽、陕南等地商早期墓出土的青铜器,器形种类增多,已发现一批制作更加精美的器物如龙虎尊与饰有兽面纹的尊、爵、斝、觚、罍等。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多为酒器,以青铜爵为多。
此时的酒器组合,以爵、觚、斝为基本组合。
铸造工艺方面采用了分铸法,解决了复杂的器物造型和器商活络件等问题。
这一时期青铜器纹饰,以平雕细刻的表现手法,纹饰装饰线条粗狂有力,构图茂密,主题纹饰多以左右展开的抽象动物纹与凤鸟纹,其图案注重庄严威慑的特征,如兽面纹的双目突出的表现,上下多有圈带纹作边框。
流行纹饰还有云雷纹、圆涡纹等。
商后期的青铜器开创了中国青铜艺术的极为辉煌时期。
器形制作精湛,器表纹饰繁密精美。
这一特征一直延续刀西周早期,即商末周初时期。
近百年来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商代方国之地,众多商器的发现,多为精美绝伦。
但南北方器物风格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共识
• 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基本同时或略有先后,是 商代早期具有都邑规模的遗址。
• 小双桥遗址是仲丁所迁之隞都。
• 故郑州商城当系成汤至仲丁迁隞之前诸代商王 所居之亳都。
• 偃师商城是成汤灭夏之后所见的别都,以镇抚 夏遗民为主要目的,如同周人克商之后在洛阳 营建的成周。
(二)、分期与年代
• 1.分期 • 一般分为两期,即二里岗上层和二
• 异姓:甘肃灵台白草坡、宝鸡 国墓地、泾阳高家堡 戈国墓地、洪洞坊堆-永凝堡杨国遗址、绛县横水倗国 墓地、翼城大河口霸国墓地、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济 阳刘台子夆国墓地、长清仙人台邿国墓地、高青陈庄丰 国遗址、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随州羊子山噩国墓地
二 分期与年代
• 一般可归纳为早中晚三期: • 早期:武、成、康、昭王; • 中期:穆、共、懿、孝、夷王; • 晚期:厉、宣、幽王。 • 绝对年代范围:BC1046-BC771年。
里岗下层。后来每期又细分出两段, 分别称为二里岗上层早、晚段和二 里岗下层早、晚段。
2.年代
• 相对年代:晚于二里头文化,早于 殷墟文化。
• 绝对年代:BC1600-BC1300年, 相当于成汤至盘庚迁殷前二十位商 王在位的时间。
(三)、二里岗文化的主要特 征
• 1、二里岗文化城址分两类,一类为都 邑,一类为军事重镇和方国之都。
• 2、二里岗文化墓葬以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为 主,一般使用木质棺椁为葬具,葬式以仰 身直肢和俯身直肢为主。大中型墓葬的墓 主腰部下挖建腰坑,腰坑内常见殉狗。高 等级墓葬中有殉人和人牲。
• 随葬品中青铜礼器以爵、斝最常见,陶器 以盆、鬲数量最多。
• 3、青铜器进一步流行,出现了许多 新的容器、兵器和生产工具,青铜 农具在农业生产中有了较多使用。
4、甲骨文发现不多,卜甲、卜骨一般用
方钻方凿,刻辞细小;
金文有了新发展,常见长篇铭文,有些具 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Hale Waihona Puke 5 、建筑用砖、瓦。瓦钉与刻划记号
• (1)郑州商城:1955年发现, 1956-1973年钻探和试掘。城 的布局是:小城、大城、外郭城。
N
郑 州 商 城 平 面 图
(2)偃师商城
• 1983年发现,该城周长约6公里, 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平面近长方 形,由大城、小城、宫城组成。发 现有7座城门,城内有纵横大道。
偃 师 商 城 平 面 图
• 青铜礼器以爵、觚最常见,陶器以觚、爵 、豆、鬲为主
• 2、青铜铸造技术达到高峰,容 器厚重端庄,种类繁多,纹饰 精美;
• 3、祭祀遗存数量更多,规模庞 大,祭祀活动频繁。
• 4、出现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共有单字 5000多个,公认释出的字有1000多个。能 完整记录语言,字形、造字原理、句子结 构与汉字一脉相承。
三、主要文化特征
• 1、西周都邑迄今未发现城墙; • 迄今未发现西周王陵。
• 2、西周墓葬以仰身直肢葬为主,不流行腰 坑殉狗和殉人等习俗,随葬青铜礼器以食 器中的鼎、簋为核心,随葬陶器以鬲、罐 为核心。墓葬中常见“毁兵”习俗,流行 拆车葬,与马分开埋葬。
3、青铜工艺衰退,造型和纹饰趋于 简单化。但有铭铜器却增多。青铜 酒器在西周中期以后大大减少;
。
,
2.王陵区
• 王陵区位于洹河以北的侯家庄、 武官村北。
• 共发掘带墓道的大墓13座,分为 东西两区,祭祀坑近1500座。
王陵区大墓及祭祀坑
3.居住址、手工业作坊、族墓地
• 分布在洹河两岸。
(二) 分期与年代
• 1.殷墟文化分为四期: • 殷墟一期 约盘庚、小辛、小乙、武丁早期; • 殷墟二期 约武丁晚期、祖庚、祖甲; • 殷墟三期 约廪辛、康丁、武乙、文丁; • 殷墟四期 约帝乙、帝辛,最晚或可延续到西周
4、杀牲、杀人为建筑物奠基;有专门的祭祀场。
5、发现刻划符号 和文字。文字具 有较多的原始性, 以单体字为主, 少见多字组成的 词组或句子。
• 6、卜骨有肩胛骨和龟甲两种,肩胛 骨以牛骨为主,有灼有钻,但无凿。
卜 甲
南关外 C9.1H150:6
• 7、车子轨距约1.2米,与二里头文化大致 相当,车轴两端开始使用青铜套件加以保 护。
三、 殷墟文化
殷 墟 范 围
东西 6km 南北 5km
( 一 ) 殷 墟 的 布 局
1.宗庙宫殿区
甲组
乙组
丙 组
53 15 21
17
次可三
座 年 代 最 晚 , 颇 似 祭 坛
之 , 可 能 为 宗 庙 ; 丙 组
能 住 人 ; 乙 组 座 年 代
组 , 甲 组 座 年 代 最 早
座 夯 土 基 址 分 为 甲 乙 丙
二、二里岗文化
(一)、发现、命名与重要遗 址
• 1.发现与命名 • 1950年,在郑州老城东南二里的高岗首
次发现。1952-1954年正式发掘, 1954年,提出二里岗文化的命名。
2.重要遗址
• 郑州商城 • 偃师商城 • 郑州小双桥遗址 • 夏县东下冯商城 • 黄陂盘龙城遗址 • 垣曲古城 • 焦作府城古城 • 新郑望京楼商城
• 金文即青铜器铭文,字数少,以“族氏铭 文”最常见。
• 5、用牛肩胛骨和龟甲占卜,钻凿兼 施,有些刻有文字。绝大多数为王 室占卜的卜辞,也有非王卜辞,时 代从武丁至帝辛。占卜内容上至国 家大事,下至疾病、生育。
• 6、车子轨距2.2-2.4米,发现60余 座车子实物遗迹。发现车马坑,马 车的用途分为战车和乘车两类。
初年。
2.年代
• 殷墟文化的相对年代晚于二里岗 文化而早于西周周文化;
• 绝对年代为BC1300—BC1046 年,即盘庚至帝辛的商代后期。
(三)主要文化特征
• 1、高级别墓葬脱离族墓地,其他墓葬皆以 族墓地形式存在。出现带墓道的墓葬。墓 葬特征沿袭二里岗文化。
• 随葬品以青铜礼器和陶器为主。
M52
郭 家 庄 车 马 坑
四、西周文化
西周周文化的涵义
• 所谓西周文化,其本意是指西周 时期周人的文化。而从考古学上 一般用来指代以丰镐、周原等遗 址的西周遗存为代表的考古学文 化。
一、重要遗址
• 西周都邑:
• 周原、丰镐、成周
• 地方封国:
• 姬姓:晋国、黎国、燕国、邢国、卫国、应国、虢 国、芮国、鲁国、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