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文吟诵调的问题
古诗文诗歌的朗诵方法_有哪些节奏或停顿的原则
如:吾/视其辙乱。(《曹刿论战》)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动宾之间可停顿。
如: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今/南方已定。(《出师表》)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7)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以及文体名称等后面可停顿。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陋室铭》)
陋室/铭。爱莲/说。出师/表。(铭、说、表均为古代文体)
很多古诗中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学生可以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学会做人的道理,提高自我的品位和修养。
3、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杜甫有一著名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在说读得书多了,写起文章来自然不费工夫了。当然我读书要讲究质量,只有多读书,认.读出情味。
情是作家跳动的心,情是文章勾人的魂,它就渗透在字里行间,学生若能透过字表,调动主观情感积极参与,与作者脉搏共振,心随文跳,情随文动,就能读出古诗文的儿女情,山水音,读出田园乐,童真趣,也就读出了古诗文的“经”,读出令人心动的动情点。教师只有找准每篇古诗文的动情点(是突破重点的关键),引导学生加以体味辨别,学生自己的情感才会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擦出耀眼的火花。
三.读出意味。
文言诗词是最袖珍、最精练的文学样式,它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一种氛围,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其和谐的音韵,或铿锵,或缠婉,或迭沓,或明快,或含蓄,只有朗读,反复咏唱,才能体味得到,只有读到了位,才能把眼前的方块文字,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
有关于古诗朗读的方法
古诗朗读的方法有关于古诗朗读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于古诗朗读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朗读的方法篇1一、抓准韵脚,读好诗韵诗韵是古诗朗读中潜在的情感语气,它主要依赖于读准平仄音,表现好韵脚韵音等得以实现的。
因此要让学生明白,朗读古诗要想表现出诗韵,首先要将平仄音读正确,如《泊船瓜洲》中的“间”字是仄音jiàn ,如果读成平音jian,就会损伤音节的谐和效果。
其次要注意将各韵脚的音节读得正确中肯。
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
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
当然,对韵脚重读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泊船瓜洲》一诗的韵脚有四个:“间山、岸、还”,如果把这四个韵脚都重读了的话,就会使人感到重复乏味。
这时应根据诗意的表现需要,对“间、岸”给予恰当重读,而“山、还”的朗读力度应稍弱一点儿。
此外,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 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二、正确理解,读准诗意理解是朗读的基础。
只有正确理解内容,朗读才可能表情达意。
因此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意思后,必须引导学生读好古诗的节奏、重音及语调,准确表现诗意。
1、节奏:划分节奏的一般规律是:首先将句子分成前后两大部分,五言句分成“△△/△△△”形式,七言句分成“△△△△/△△△”形式,然后再根据结构、内容等具体情况,将后一部分三字划分成“△/△△”、“△△/△”或“△△△”停顿形式,有时七言句的前部分划分成“△△/△△”形式。
如《泊船瓜洲》一诗,可指导学生合理划分节奏并用符号加以表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的认识
130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的认识■李金山/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新店小学摘 要: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快速健康成长时期,在这一阶段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我国古诗词经典文化,不但可以突显出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学古诗词的兴趣和学习潜能,更好的帮助他们积累文学素养,形成他们高尚的人格,而小学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能让小学生对所学古诗词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将古诗词经典文化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关键词:古诗词 吟诵 现状 吟诵时间 吟诵方式一、小学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现状(一)教师对古诗词吟诵教学认识不足教师对古诗词的认知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教学目的仍然是传统的背诵默写,在他们看来,古诗词吟诵教学仅仅是语文课的拓展物,只要提示一下就行,还不能再语文教学中形成独立的风格。
因此,很多语文教师认为小学生应该学习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古诗词,这样就会很明显的看到学习效果。
而这也正是古诗词吟诵外表下的语文古诗教学,并不是纯粹的古诗词吟诵。
(二)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无有效的吟诵时间进行古诗词吟诵教学的时间只能由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安排,时间少、不固定、更不连续。
真正的古诗词吟诵教学要求学生反复吟诵、不断吟诵,在吟诵过程中受到熏陶,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能力。
因此,古诗词吟诵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时间有着一定的要求。
要想在古诗词吟诵教学中取得我们预想的效果,就必须给学生营造一种吟诵的氛围,保证时间天天吟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吟诵习惯,古诗词吟诵教学也就会在学校形成影响,产生显著的效果。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建议(一)加强语文老师对古诗词吟诵的专业培训语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以及语文素养在语文课教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影响着古诗词吟诵的教学气场和教学效果。
所以,要想保证在目前古诗词吟诵教学初步探求阶段的教学顺利有效开展,其文化地位和文化内涵不言而喻。
教师的专业水平对古诗词吟诵教学的成功与否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诗词吟诵之法 诗词吟唱是中国古代诗词唯一的诵读方式
诗词吟诵之法诗词吟唱是中国古代诗词唯一的诵读方式今天给各位分享诗词吟诵之法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诗词吟唱是中国古代诗词唯一的诵读方式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诗歌朗诵技巧都有那些?诗歌朗诵技巧都有那些?以下为您列出了诗歌朗诵中常用到的朗读技巧:熟读诗——掌握作者:把握作者对诗篇的创作理念及构思,是最好且最直接的方式。
注意诗歌的停顿停顿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断和连。
. 模仿意识:如果你所诵读的内容正好网上有著名主播的诵读版本,一定要去找来看看,学学别人是怎么把握情感和断句的。
诗歌朗诵技巧二用气技巧主要包括气音、抽气、喷口、托气、笑语、颤音六种,以下分别说明。
把握抑扬顿挫古诗的语言节奏是天然形成的,朗读者无师自通能掌握;现代诗歌的语言节奏则需要朗读者自行分割,在他的眼里诗歌不是文字的排列,而是词或词组的排列,按词和词组朗读,使语言节奏分明了然。
诗歌朗诵的基本技巧如下:特定意境的营造:营造与所诵读古诗文相应的特定意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更能直觉地感性地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准确的第一印象。
古诗文诗歌的朗诵方法古诗文诗歌的朗诵方法此外,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 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人生/自古/谁无死”。
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读诗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
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
如果用在古诗词赏析中,可用第一种划分稍好些,因它能较好地体现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特征。
而在一般朗诵中,用第二种划分较好些,因它能较完整、清晰地体现诗义,朗诵起来也不过于死板。
,朗诵,特别是古诗词的朗诵比较难,难点之一,是否遵循汉语拼音方案?当然,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在有的时候,处理个别字、词的时候,如果遵循字调到位,势必无法表达出诗歌特有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浅谈古诗词的吟诵教学
浅谈古诗词的吟诵教学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文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之一。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方式,通过吟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古诗词的意境和美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从音律、语音、韵律等方面探讨古诗词的吟诵教学。
一、音律吟诵中要注意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音律。
古诗词以韵律著称,其音律也是独具特色的。
比如,唐诗以七言绝句为主,四句之间采用平仄韵律,每句字数基本相同,平仄相间,韵味深厚,句式优美。
宋词则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为主,旋律优美,情感饱满,借用音乐术语,可谓“管弦婉转,缠绵悱恻”。
在吟诵中,要注意把握每一个词句的音律特点,对于涉及平仄、声调等的现象,需要提醒学生注意把握,避免出现不合规律的情况。
二、语音吟诵中要注意的第二个问题是语音。
尤其是古汉语的语音,与现代汉语存在很大区别。
例如,古汉语没有现代汉语的ü音,而言语中的声调也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古汉语的语音和声调,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和感觉,使他们能够准确地表述古诗词。
三、韵律吟诵中要注意的第三个问题是韵律。
古诗词的韵律非常严格,每个字的韵母和声调都必须符合规定。
对于学生来说,要让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述每个字的韵律,理解它们的音律和韵律,准确突出每个韵部的音韵,并保证整首诗的韵律完整。
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停顿,有些情况下停顿可以使出韵的效果得以更好的展示。
四、情感古诗词浓厚的情感是吟诵的核心。
吟诵应该依情而发,即依据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进行吟诵。
无论是留恋山水,感叹人生,还是憧憬未来,吟诵都应该充满情感,强化诗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词之美。
同时,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切实地感受并表达情感。
浅谈古诗文经典诵读的指导
浅谈古诗文经典诵读的指导发表时间:2011-05-09T14:09:24.45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小学语文)2011年第28期供稿作者:何志鹏[导读]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语言精品,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底蕴。
江西抚州市临川区荣山小学何志鹏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语言精品,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底蕴。
它对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到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诵读好古诗文,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第一,在观念上,不能为背诵而背诵,而要认识到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积累古诗文,可以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
诗词中蕴涵的思想精华和情感魅力,举不胜举。
因此,教师指导古诗文的诵读,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涵的丰富的育人功能。
用中华优秀文化,用精炼、精湛的母语哺育我们的后代,在他们的心田撒播文化的种子,播撒做人的良种。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当读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那种不断进取、立志攀登的精神能给人启迪,发人深省。
再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所寓含的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意志,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养料。
第二,在方法上,要突出吟诵,把握诗歌的音乐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古诗文经典诵读,意在突出一个“诵”字。
中国的诗词一向也是“吟诵”的,而不是“朗读”的,更非机械识记、背诵。
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反复多次的读,在方法上无疑机械了一些,学生学得被动,缺乏乐趣,久而久之,学生吟诵起来有口无心。
教师也迫于完成任务,缺乏创造性。
学生是有个性的,每个学生对于诗中形象、情味等,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
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诵读。
学生只有真正进入角色,与诗中景、诗中情、诗中人沟通,才可以读得慷慨激昂,读得委婉含蓄,才能与诗意、诗情、诗境合拍。
古诗词文吟诵研究
《古诗词文吟诵研究》陈少松吟诵概念界说九年前,当我给系里高年级学生开设“古诗文吟诵”选修课时,有些学生跑来问:“吟诵究竟是怎么回事?古人的吟诵与今天我们用普通话朗诵有什么区别?”现在大学文科的绝大多数青年学生没听到过老先生的吟诵,所以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对“什么是吟诵”作出回答。
《汉语大词典》解释“吟诵”说:“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笼统的解释,“吟”与“诵”虽有相同之处,若细究,两者其实是有差异的。
首先我们来探讨什么是“吟”。
“吟”字早在先秦文献中就出现,其义训为“歌”,即歌唱。
如《战国策·秦策二》:“臣不知其思与不思。
诚思,则将吴吟,今轸将为王吴吟。
”东汉高诱注日:“吟,歌吟也。
”所谓“吴吟”,就是指吟唱吴歌。
又如《庄子·德充符》:“依树而吟”。
唐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行则倚树而吟泳”。
“吟”和“泳”同义,《增韵·侵韵》:“吟,哦也,泳也。
”故“泳”亦作歌唱讲,如班固《东都赋》:“今论者但知诵虞夏之《书》,泳殷周之《诗》。
”单言如此,“吟”和“泳”合成一个词用,自然仍是歌唱的意思,如《毛诗序》:“吟泳情性,以风其上。
”唐孔颖达疏日:“动声日吟,长言日泳,作诗必歌,故言吟泳情性也。
”概括以上诸家的解释,“吟”即“泳”,就是拉长了声音歌唱。
但是,先秦时代的歌唱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一是在琴瑟等乐器伴奏下的歌唱,这就是《诗经·魏风·园有桃》“我歌且谣”句毛传所谓“曲合乐日歌”。
比如《孔子家语·困誓》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
子路怒,奋戟将与战。
孔子止之:日:“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
歌予和汝!”子路弹琴而歌,孔子和之。
曲三终,匡人解甲而罢。
显然,子路当时是弹着琴歌唱《诗经》中的某一诗篇。
二是不用琴瑟等乐器伴奏的歌唱,即所谓徒歌,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清唱。
古诗吟诵经验交流稿
“吟诵古诗词提高小学生国学素养实践研究”经验总结发言稿诵读古诗文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学期的实践,我对古诗词的吟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首先,我知道了不同诗歌的吟诵形式:1.自由式:用来吟诵古体诗(包括乐府、歌行、古绝等),也有少数是用来吟诵格律诗的。
自由式比较常见的是一字一吟,或者说是一字一吟的成分较大。
比较长的则是多调回环。
2.格律式,主要用来吟诵近体诗(包括词,词的吟诵更接近于唱)。
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
入声字可用格律推断,或用方言读。
其次,科学安排,落实载体,丰富形式,真抓实干。
其次,做到时间保证,力求熟读成诵。
1、我把每天的语文早读前10分钟规定为诵读古诗文时间,进行强化训练;每周一节的语文阅读课,进行集中指导;每节课前2——3分钟,坚持由学习委员领读,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带领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多读多练,努力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这样学生读多了,自然就成诵了。
2、为了使学生能有所收获,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诵读氛围,我们还开展了师生诵读《三字经》、《望天门山》,在诵读中熟悉古文、了解古文、为诵读古文创设了氛围。
3、对于必背的篇目我们能做到严格把关,确保质量。
每一首古诗的通过,我们都经过自背、默写、经典诵读等检查抽查的方法,确保学生会诵会写。
总之,从小让学生直面古诗文,诵读古诗文,是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中华民族的一大功德无量的事。
回首和孩子们一同走过的诵读之路,我们感慨;看着学生们在经典中获益,我们欣慰!“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还将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古诗文吟诵的历史传统与规则要领
古诗文吟诵的历史传统与规则要领
古诗文吟诵是一种传统性的演讲表演手法,它根据古代书院教育中“朗诵、断句”的规则开展。
是以朗诵来演绎古诗文作品,保留其古风,体现其神韵,把古诗文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古诗文吟诵的历史传统与规则要领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朗诵时应确保朗诵的音量、语调、节奏等要与原作保持一致,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古诗文的韵律、美感;其次,在朗诵时要注意把握断句,这是古诗文朗诵的必要技巧,断句不仅可以表达出作者情感,还可以增加吟诵的动感;再次,要特别注意朗诵时的口型,通过口型的变化使得古诗文朗诵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最后,要注意朗诵的连贯性,尽量避免或缩短停顿,使古诗文朗诵更加流畅、活泼。
中华古诗词之吟诵
中华古诗词之吟诵中华古诗词之“吟诵”吟诵的基本特点在于其曲调(指吟诵中的声音及其变化,包括旋律和节奏等),因此,声学、音乐声学和音乐理论(相当于中国古代乐律学)是研究吟诵的有力武器。
本文就从这一角度来谈谈“什么是吟诵?”、“怎样的吟诵才是好的吟诵?”这是吟诵学理研究和实践的根本问题。
希望本文能为建立吟诵研究框架尽一份力量。
鉴于本文的对象多是语文工作者,因此采用以语文现象做比拟的浅谈方式,并配以示唱。
一、什么是吟诵?(一)吟诵是表达诗词文章的方式:表达诗词文章的方式有很多,大致有文字、声音、图像三类方式。
最常用也是最实用的方式是文字方式,即用文字把诗文写出来。
这种方式很准确,一目了然,其中也包括艺术化了的书法。
其次是声音方式,把诗文用声音说或唱出来。
这种方式使用也很广泛,不足的是同音字较多、且各地方言又不一致,还须辅之以文字(如对照文字稿或打字幕等)才能表达准确。
另外还有图像方式,包括绘画、照片、动画、舞蹈等。
这种方式也须辅之以文字,如诗画配等。
其中,用声音表达诗文的方式有多种:第一种是“唸”,这是最常用的,就是用语音把诗文唸出来、读出来。
如常见的唸书、读书、听写等。
在这里语音的作用是传达作品内容。
第二种是“诵”,就是用语音把诗文有抑扬顿挫地朗读出来,在这里语音的作用除了传达作品内容外,还表现了诵者的感情。
如各种用方言行腔”得出的,即是按照诗文哼唱出来的,这种曲调仅是语音的模仿或“译音”,即诗文中各字音的高低长短的标记,它本身不能独立表达意义,即脱离该诗文的字词而仅演奏此曲调,则不能表达任何意义;而“唱”的曲调则可以独立表达情景或情绪,给人以感染。
这样的曲调才是音乐艺术,因为音乐艺术就是用曲调来表达情景和情感的。
脱开词光听《孟姜女》的曲调就能感受到一位女子如泣如诉的情感,光听《满江红》的曲调就能使人激昂壮烈,演奏古曲《苏武牧羊》能感受到沧凉悲壮,毛泽东的《为女民兵题照》的曲调飒爽英姿,《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曲调气势恢宏……。
初中古诗文吟诵教学实施策略举隅
初中古诗文吟诵教学实施策略举隅作者:陈芳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4年第05期摘要: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法。
以吟诵之法教学古诗文,不仅能让学生拥有旋律式乐感记忆,感受汉语言音律之美,传承古诗文诗言志、歌咏言、文载道的优秀文化传统;还有开发性灵、涵养诚意、健康身心的独特功效。
初中阶段,古诗文吟诵教学的实施策略有:1.积极调动策略:用多样化学习任务引发吟诵学习内在动机;依序安排各类诗文吟诵教学;用灵活的教法培养学生吟诵兴趣。
2.传输加工策略:嵌入视音频资料,运用媒体技术创设吟诵情境;提炼“五遍学吟法”,精准传授吟诵方法;培养学生领诵员,并用小组合作方式促进吟诵学习。
3.有效认知指导策略:用“吟诵指法”指导学生运指寻音,领会“依字行腔”的吟诵规则;通过各类变式对比,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吟诵;提炼“吟诵16字心决”,让学生在吟诵中沉潜涵咏古诗文,受益终身。
关键词:吟诵教学;实施策略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1]第三学段“阅读与鉴赏”对古诗文学习的相关要求为:背诵优秀诗文,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方面的学习,体味古诗文的内容与情感。
第四学段“阅读与鉴赏”则进一步指出:诵读古诗文时,要注重古诗文的积累、感悟与运用,不断提高欣赏古诗文的品位。
同时,2022年版语文新课标将“文化自信”放在“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首位……基于上述内容,我们特别需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古诗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关注和掌握古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2.怎样“读”能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增强积累、加深感悟、灵活运用、提升鉴赏品位?3.古诗文教学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路径和方法是什么?其实,解决以上几个问题,有一个古已有之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吟诵。
吟诵,是汉诗文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是中国古人学习诗词文赋的一种传统读书方法。
吟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诗经》开始,到“五四”之前,吟诵是中国文人读书的基本功,也是私塾的必修课。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关于传统吟诵的调查与思考剖析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关于传统吟诵的调查与思考南开大学“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课题组(题下黒体)吟诵作为我国诵读古典文学作品的特有的传统方式,是作者创作、推敲诗文的重要手段,也是读者学习、欣赏诗词文赋的最佳途径。
从“行吟泽畔”的屈原,到“吟诗作赋北窗里”的李白、“歌吟终日如狂叟”的白居易,再到“得听清吟,至绝眠餐”的蒲松龄、“吟罢低眉无写处”的鲁迅,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
然而,上世纪初,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代代相传的吟诵受到了很大冲击,吟诵艺术开始衰落,乃至濒临灭绝。
目前,吟诵的传承、发展和推广工作仍面临诸多困难。
吟诵是一种介于诵读与歌唱之间的汉语古典文学作品口头表现艺术方式,既遵循语言的特点,又根据个人的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顿挫的声调表现出来,突出其中的逻辑关系、思想情感,比普通朗诵要深入、充分得多,是一种细读的、创造性的、回味式的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是文学、音乐、语言的综合体,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吟诵具有质朴而简单的旋律,能读出古典诗文的韵律、节奏,将汉语在声音上的特色彰显出来,其所带来的精神愉悦是仅靠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无法得到的,惟有抑制理性的知解,回归到感性的自然而为的状态才能实现。
吟诵不仅有旋律、节奏、结构,而且有声音之高下、强弱、长短、清浊,这一切都是用来表达对诗歌之理解的。
“声入心通”,古人的心态、情绪、意境,只有吟诵的时候最与之接近,最能体会。
曾国藩提出“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
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对当下很多诗词爱好者而言,学习传统吟诵是一个很好的门径。
本次调研围绕吟诵历史发展和传承现状展开调查,调查对象主要分三部分:50位年龄在八十岁以上的会吟诵的长者,500名吟诵培训班的学员,还有青年志愿者在全国各地对1000人进行的抽样调查。
小学古诗文教学困惑与对策
小学古诗文教学困惑与对策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语文课程标准》将诵读古诗词列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熟练背诵80首古代诗词。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古诗文教学中特别是古诗文诵读活动中,我校师生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日益高涨,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一、曾经的困惑回顾这两年的古诗文诵读及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是辛苦的,特别是活动的初始阶段,围绕古诗文教学我们一线语文老师曾经很迷茫,曾产生了很多困惑。
比如:1、怎样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2、古诗文数量大,学生背得快,但遗忘得也快。
3、学生虽然会背了,但是对于古诗文的诗意及意境却根本没有理解。
4、学生唱读现象严重,如何训练学生朗读?5、学习古诗文的教辅资料及电化教学设施、配备缺乏,老师教学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6、古诗文课堂教学如何入情入境?7、如何处理某些古诗学生会背了,但是教材中又出现了的问题?8、教师的古诗文积累有限、文化底蕴不足,难以应对学生的需求。
二、我们的探索围绕以上问题,我们语文老师进行了探索,解决了一些问题。
1、加强宣传,营造学习古诗文的浓郁氛围(1)学校宣传,营造学古诗文的氛围学校利用校刊宣传诵读古诗文的意义;利用红领巾广播站进行古诗文赏读。
(2)班上我们利用班刊、手抄报、教室布置等为学生营造学习古诗的良好氛围。
(提供照片)比如我们将班刊命名为“古诗园地”,“古诗园地”由三个板块组成:诗人介绍、诗文赏析、学诗方法。
在营造学习氛围的同时也给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我们教室的四壁,悬挂着学生的古诗词书法作品,作品定期更换。
一方面给书法爱好者创造展示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受到书法、古诗词这样一种文化的感染,产生竞争、学习的强烈心理。
2、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习兴趣,增加古诗量的积累(1)“午间乐”诵读古诗文学校号召全校学生自背《小学生背古诗词80首》,并规定各班利用午间乐的时间进行读古诗活动。
【doc】 吟诵腔调——漫谈古诗词文吟诵(六)
【doc】吟诵腔调——漫谈古诗词文吟诵(六)吟诵腔调——漫谈古诗词文吟诵(六)创制了多少吟诵腔调,也不知道古人究竟是如何行腔使调的,但可以断言,在吟诵腔调的形成和流传过程中,下面一些因素曾产生过一定影响.一,民歌.梁启超在《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中指出:”后代的诗,虽与歌谣画然异体,然歌谣总是诗的前驱,一时代的歌谣与其诗有密切的影响.”这个见解无疑是正确的.笔者认为,一时代的民歌给同时代文人诗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内容,形式和风格等方面,有时还表现在吟唱的调子方面.“诗歌不分化的时候,诗也是吟,歌也是吟”(赵元任《(新诗歌集)序》). 既然如此,当时歌谣的曲调也就是诗的吟唱调.后来诗与歌分了家,诗是读的,歌是唱的,但并不意味着从此两者割断了关系.文人的诗固然是读的,然而同时可拉长了声音像歌唱似的吟,民歌的曲调继续与诗的吟唱调发生一定的关系.民歌的曲调对诗吟唱调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有些诗词的吟唱用的就是民歌的曲调.唐代诗人刘禹锡贬官夔州期间,曾被当地里中儿联唱的民歌《竹枝》所深深吸引,于是依调填词,创作了九首《竹枝词》,使善歌者传播之.他本人知音识曲,平时也一定喜用此巴欲俚调吟唱之,借以自娱和娱人.民歌对诗吟唱调的影响,还表现在音调特色上.明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记载,吴人张恭(字亨父)和越人王古直(字仁辅)在当时都是颇有知名度的两位吟诗专家,他们依调行腔时,在声音的轻重,清浊,长短,高低,缓急等方面却有明显的差异,”吴歌轻而婉,越歌长而激”.这是为什么呢?据笔者推测,很可能与两地民歌的不同风格有关:吴地民歌的音调轻柔而婉转,越地民歌的音调悠长而激越.今天我们聆听不同地区老先生的吟诗,有时会明显感觉到其中的有些调子带有某地民歌的风味.二,宗教音乐.东汉末年,印度佛教传人中国;与此同时,根植于中国本土的道教逐渐兴起.从那以后,佛道两大宗教与我国的文化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古诗词文吟诵腔调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受到了这两大宗教音乐的很大影响.慧皎在《高僧传?经师论》中写道:”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设赞于管弦,则称之为呗.”“呗”是梵语Pathaka(呗匿)音译的省略,意为赞颂,歌咏.就是说,在印度,诵读佛经采用歌唱的方法,而且都用乐器伴奏.在中国,诵读佛经同样与音乐紧密结合,不过在形式,名称及伴奏乐器等方面有些变化.念诵佛经中的长行(散文)叫转读,歌咏佛经中的偈赞(韵57文)叫梵呗.转读的旋律起伏不太明显,但有一定的节奏感,和尚念经时敲木鱼就是用以控制节奏的快慢.梵呗的曲调悠长舒缓,旋律跌宕起伏,且用较多的乐器伴奏.六朝时代,在京师建业(后改名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及南北各地,曾涌现出许多擅长转读和歌咏佛经的名僧.当时聆听这些名僧吟诵佛经的,除僧众外,世俗之人也不少,其中有上层人士,有文人学子,也有妇女儿童.这样,由转读和歌咏佛经所表现出来的佛教音乐势必影响到传统的诗文吟诵.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早就指出过这一点:大概诵经之法,要念出音调节奏来,是中国古代所没有的.这法子自西域传进来;后来传遍中国,不但和尚念经有调子;小孩念书,秀才读八股文章,都哼出调子来,都是印度的影响.佛教徒诵经腔调的传人对古文吟诵腔调的形成和发展确实是个有力的促进.不过,对胡适的这段论述,笔者有三点补充意见:第一,”念出音调节奏来,是中国古代所没有的”,这个断语似可商榷.早在周代的大学里,”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汉代郑玄注:“以声节之日诵.”这”以声节之”就是指诵诗时表现出音调节奏来.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公,毂两家善读《春秋》本经:轻读,重读,缓读,急读, 读不同而义以别矣.”这”轻读,重读,缓读,急读”,也是诵读古文时音调节奏的重要表现.因此,我们似不能断言在印度诵经之法传人之前,中国古代的诗文吟诵读不出音调节奏来;而只能说,印度诵经之法传人后,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了中国吟诵腔调的发展和流传.第二,诵经之法第三,古诗词文吟诵腔调的发展与流传不仅受到佛教音乐,而且受到道教音乐的影响.道教在举行斋醮等宗教仪式时同样非常重视音乐.道教音乐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道教诵唱歌曲约在元代之前,逐步形成了…步虚?,?颂?,?赞?,?偈?等几种形式,其每种格式有多种的曲调和词.”(陈大灿《漫谈道教音乐》)这多种多样的道曲以及带有一定腔调的诵经和吟表(念白),对文人学子吟诵古诗词文是个很好的借鉴,一些吟诵腔调在节奏和旋律等方面受到道教音乐的影响当是无疑的.宋末元初的仇远在给张炎《山中白云词》所题的辞中有这样一段述评:陋邦腐儒,穷乡村叟,每以词为易事,酒边兴豪,即引纸挥毫,动以东坡,稼轩,龙洲自况,极其至,四字《沁园春》,五字《水调》,七字《鹧鸪天》,《步蟾宫》,拊几击缶,同声附和,如梵呗,如步虚,不知宫调为何物,令老伶俊娼面称好而背窃笑,是岂足与言词哉!仇远作为”雅词”派作家张炎的同调,以一种鄙夷的眼光看轻豪气词,又嘲笑那些”腐儒”,”村叟”不懂词乐的宫调,把词唱得如佛教音乐中的”梵呗”和道教音乐中的”步虚”.我们不同意仇远对豪气词的偏见和对普通人吟唱词的苛求,但他的这段述评却有力地证明,佛教和道教音乐对词的吟唱腔调曾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三,方言.我国地域辽阔,方言复杂.仅就现代汉语而言,就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等七大方言,而这七大方言内部还可分成许多小方言,比如同属吴方言的上海话,苏州话,无锡话, 常州话,常熟话等就有差异.我国的吟诵腔调所以多种多样,是与方言的十分复杂密切相关的.方言对吟诵腔调的影响首先表现在音高,旋律和音长等处理上.汉语是一种有字调的语言,不同调类的字发音的高低升降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调类的字在不同方言中的调值也是不同的,因此,各地方言的字调对当地吟诵腔调的音高和旋律处理必然产生影响.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探讨近体诗和词的吟诵方法时曾从总体上作过概括:有些地区的吟诵腔调往往根据“平低仄高”的规则来处理行腔时节奏单位的音高和旋律倾向,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的方言中平声字一般比仄声字读得低些;有些地区的吟诵腔调则往往根据”平高仄低”的规则来处理行腔时节奏单位的音高和旋律倾向,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的方言中平声字一般比仄声字读得高些.字调还影响音长的处9理.最明显的地方是,入声读得很短促,因此,用有入声的方言吟诵时,碰到入声字,一般都安排较短的音.方言对吟诵腔调的影响还表现在音色上.《世说新语?雅量》中记载了谢安吟诗解兵的故事:桓公(桓温)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谢安在紧急关头泰然作洛生咏,表现出非凡的气度,因而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这种洛生咏的特点是什么呢?刘孝标注引宋明帝《文章志》日:”安能作洛下书生咏,而少有鼻疾,语音浊.后名流教其咏,弗能及,手掩鼻而吟焉.”也有名流不教其咏的,《世说新语?轻诋》中记载:人问顾长康(恺之):”何以不作洛生咏?”答日:”何至作老婢声!”刘孝标注日:”洛下书生咏音重浊,故云?老婢声?.”从以上这些材料中可知, 声音重浊是当时洛下书生吟诗调的显着特色.由于东晋的士大夫大多是中原旧族,所以带有洛下方言色彩的这种吟诗调盛行于京师建康.吴越地区的方言同洛下方言显然不同,因而吴越地区的吟诗调与洛下吟诗调自然有不同的特色.李白在《经乱后将避地剡中赠崔宣城》一诗中写道:”闷为洛生咏,醉发吴越调.”因为洛生咏声音重浊,宜于宣泄胸中的闷气,所以诗人说烦恼不乐时就作洛生咏;因为吴越地区的吟诗调声音轻曼,宜于抒发胸中的逸气,所以诗人说醉后醒来时就用吴越调吟唱.方言对吟诵腔调音色的影响从吟诵谱上是看不出的.吟诵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声音的特色只有通过发声吟诵才能显示出来.用地道的某地方言来吟诵该地流行的腔调,可充分地表现出这种腔调的特色.四,戏曲.元明清时代,我国的戏曲艺术得到高度发展,成就辉煌,这对古诗词文吟诵腔调的发展和流传是个有力的促进.拿昆曲来说,从明代嘉靖,隆庆到清代乾隆的200多年中,被公认为”正声”和”雅音”,受到国人的普遍喜爱:即使乾隆以后其”国剧”的地位被京剧所代替,各地依然有不少的昆曲迷.由于昆曲是一种比较高雅的艺术,故特别赢得了文人雅士们的青睐,这样,古诗词文的吟诵腔调受到昆曲的影响也就成为十分自然的事了.傅雪漪先生在研究词调音乐时发现,昆曲中的引曲,剧中人吟诵文章的调子以及《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碎金词谱》中的散板词调同某些老先生吟诵6O词的腔调很有相似之处.为什么会这样呢?傅先生认为,词的吟诵调是”文人用唱念相间的一种吟诵韵文的雏形徒歌,本身也具有简单的旋律.当这种吟诵的形式为剧曲所吸收,并加以丰富润色之后,就成了?引曲?.”(《试谈词调音乐》)这就是说,先有文人吟诵词的调子,后影响昆曲引子的产生,所以两者才相似,这种看法自有一定道理.不过,我们也可反过来看这个问题:一些喜欢吟唱词的文人雅士迷恋昆曲,因而不知不觉中受到昆曲的影响;由于昆曲中上板正曲旋律复杂,不易学会,而散板引曲旋律较简单,与词的吟诵调近似,于是自然而然地使自己的吟唱词在音调,行腔等方面带上昆曲中引曲的味道.文人不仅吟诵词受到昆曲的影响,吟诵诗也受到昆曲的影响.笔者曾多次观看过江苏省昆剧院着名小生演员,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石小梅主演的《桃花扇》,很注意她吟诵侯方域题扇诗”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的调子.这调子自然带上很浓的昆曲味,有几处音调的处理带有一定的夸张性.在前几年的一次吟诗会上,笔者曾听到过一位老先生吟诵李商隐的《马嵬》,用的就是像石小梅吟诵侯方域题扇诗的调子,带有明显的昆曲味儿,只是在音调的处理上没那么夸张罢了.五,师承.古代没有现代化的录音设备,吟诵教学全凭口耳相传.一种吟诵腔调能否流传取决于这种腔调是否美听动人,而腔调的是否美听动人与传授的老师和学习的弟子条件如何极有关系.这条件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指嗓音,口齿,中气等条件,”软件”指文学,音乐等修养.对传授腔调的老师来说,如果他嗓音响亮,甜润,口齿清楚,中气充足,又有一定的文学和音乐修养,那么他的吟诵必能美听动人,他所传授的这种腔调也就自然会赢得弟子们的喜爱而得以广为传播.老师传授的腔调再美听动人,如果弟子的”硬件”和”软件”有所欠缺,他就不可能将老师传授的腔调完美地接受下来并再传下去,倒有可能将原本美听动人的腔调搞得走调难听.反之,如果弟子的”硬件”和”软件”都挺好,而且有较强的”妙悟”和创新能力, 那么他就极有可能不仅将老师传授的腔调完美地接受下来,而且还会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使这种腔调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长久的时间中得到流传.据钱仲联师口述,近代着名教育家,前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唐文治先生(1865,1954)早年出使日本时,曾向桐城巨子吴汝纶请教吟诵古文之法,吴汝纶只给他吟诵了一篇王安石的《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他6,就很快领悟要领,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富有个性特色的吟诵调,即时人竞相仿效的”唐调”.这种”唐调”行腔高昂,音调悠长,表现出鲜明的节奏和一定的旋律.唐文治自上世纪20年代起主持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凡30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学专门人才,”唐调”也通过他们得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大,方言复杂,吟诵人才济济,所以各地流传下来的吟诵腔调多种多样.同一首作品,不同地域的人或不同师承者吟诵起来腔调各不相同.比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笔者吟诵时用的是江苏的一种调子(谱见本刊今年第二期所载拙文《近体诗的吟诵》),而各地吟诵此诗的调子多得很.奏,旋律等处理方面各有特色,因而给吟赏者带来的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美的享受.日本朋友喜欢吟咏唐诗的很多,但不同地区吟咏社的人吟咏同一首唐诗,虽然在音色,气势,行腔使调的功力以及伴奏音乐等方面有些差异,但所用的腔调差不多,听多了就不免感到单调.(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愿能探得双全法,不负韶光不负卿——浅谈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吟诵
愿能探得双全法,不负韶光不负卿——浅谈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吟诵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在部编版语文课本中,占据的篇幅越来越多,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新课标更是在不同学段明确提出了学习积累的目标。
学好古诗文是对祖国古典文化的传承,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求一种既能快速积累,又能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能让古诗文教学进行的更顺畅,更深入,而不只是停留在记忆的表面。
而古诗文的吟诵,正是我国传统的美读汉诗文的方法,更是我国宝贵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化遗产。
2022年二月,我加入了众创网络吟诵校举办的葛调四期吟诵班。
在这里,我知道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之不足,故有咏歌。
吟诵调各地都不一样。
一片地区也有相对固定流行的吟诵调。
我国当前的吟诵成百花齐放的状态,今天从事吟诵传承的学者们如黄仲书、陈少松、秦德祥,朱立侠等人,他们传承不同的流派,有“葛调”、“叶调”、“平江调”、“唐调”等。
各种吟诵调,各具特色。
学习葛调的过程中,我便发现,吟诵能帮助我们很快的记住诗词。
于是,我便产生了把吟诵引入课堂的想法。
九月以来,我担任北门小学小荷诗社的诗词创作教学,就试着把吟诵引入课堂,让吟诵为学生的诗词创作和理解服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
现我以韩愈的《早春》为例,谈一谈我们北门小学在古诗文创作,欣赏和吟诵方面所探求的上课模式。
《早春》主要描写了长安初春的景色。
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初春小雨和草色为主要物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来临时万物充满生机的欣喜之情。
景色描写清丽动人,诗人希望以此诗中的欣悦之情,引发好朋友张籍走出家门,共同欣赏美景。
所以韩愈在诗中极尽早春之美,令人看了很能触发游兴。
诗中的“小雨”和“草色”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春季代表景物,虽然平淡,却体现了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敏感。
诗的语言文字简朴,虽然类似口语,但风格清新自然,体现了早春的独特。
诗的第一句以比喻的修辞手法点出了初春小雨的特点,把细滑润泽的特点写得生动形象。
吟诵规则
吟诵的规则初探徐健顺吟诵虽然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是一直属于口头文化,兼之人人皆能,各各不同,所以很少有人专门论述。
除了日本有吟诵谱(而且年代并不久远)之外,也不见有其他曲谱流传。
现有的文献证据,很难把古代的吟诵描述清楚。
我们研究吟诵的主要依据,还是近百年来的影音资料。
建国以后录音资料还是有相当的数量,但是散在各处,我们正在全力搜集。
同时,我们也展开了大规模的采录工作,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专业的采录。
目前已经拥有200余位先生的近200小时的影音资料,另有大量的采访记录和文献资料,涉及汉语七大方言区和日语、朝鲜语等多种语言的汉诗文吟诵。
我们正在制作数据库。
前面说过,吟诵各各不同,但是从现有的影音资料来看,各地的吟诵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就说明吟诵还是有规则可循的。
本文即试图对吟诵的规则做一探讨,只是目前资料尚不充足,研究也刚刚展开,尤其还未对现有资料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以下只能算是未经证实的感性经验。
一、吟与诵吟诵的概念一向不统一,有吟、哦、咏、诵、读等多种说法,即使用了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人那里也可能表示不同的意思,弄清楚这些概念的演变及其相互关系,是一个大课题,在此不敢涉足。
只是从一般的经验来说,吟诵应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
“吟咏”这个概念,对象是诗词韵文,甚至可以做诗词韵文的代称。
好像没有看到过“吟咏”散文的说法。
散文是诵读的。
当然诗词韵文也可以诵读,但是使用“吟咏”的方法的时候更多一些。
吟咏诗词,诵读文赋,看来是一个普遍的情况。
但是仅此还是不能说明吟诵的实际状况。
我们在采录的过程中,发现了有趣的现象。
对于诗词韵文,先生们说是“吟咏”的时候,大部分是有音阶有曲调的,但是也有少数没有音阶曲调的情况;对于散文,先生们都说是“读”或“诵”,其中大部分是没有音阶曲调的,但是也有少数是有音阶曲调的。
这样看起来,在传统的观念中,“吟咏”和“诵读”的区别就是对象不同,而与有无音阶曲调没有关系。
但是又如何区别诗词韵文的“吟咏”与“诵读”呢?这时候先生们的说法就不一样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古诗文吟诵调的问题?
很多老师苦恼的是用什么调来进行吟诵。
其实,我们的汉字本身就是有调值的,其调值用五度标记法可以分别标记为“55、35、214、51”。
比如《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将这些内容用调值标注一下就是“35 /35/ 55/ 214,55/ 51/ 55/ 55/ 214。
”将声调走势画
出来就是“//—﹀,—﹨——﹀。
”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我们往往是按照同一音高诵读,又因为一字一顿或是一词一顿,所以就谈不上腔调和旋律了。
如果我们将它们的调值不分割开,并且按照汉字本身的调值特点,我们不难发现这两句话已经有了声音的高低变
化:
/——
“/﹀,﹨——﹀。
”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此刻,我们再把平仄的规律加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檐”
和第二个“青”字拖长一点,
/~——
“/﹀,﹨——~﹀。
”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