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的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好书或一篇好的文章,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写出来,这种读书笔记就是感想式笔记,也叫读后感。金融的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一起来看看吧!
篇1:金融的读书笔记近日读完了罗伯特.席勒教授的金融和好的社会又有些对于金融新的认识,其中有些很有意思的观点!
首先此书从结构上来看,这本书被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叙事在金融这个体系下各个职业对于其的作用性,其中包括银行家,股票经纪人,法律金融顾问甚至是我们金融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乍看之下他们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很大,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个不同的职业构造出了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第二部分更是席勒教授对于金融这个体系的全面剖析与对于未来金融发展对于我们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而对我个人来说从这本书中学到的东西是一下几方面:第一,自从xx年次贷危机之后所有的底层的老百姓把所有的矛头指向了金融街甚至有出现过解散现有金融体系的声音出现,也有占领华尔街这样的行动。但是我们是否仔细想过这真的全是金融或者金融从业人员的错误吗?金融产品真的是一无是处吗?我们的金融从业人员真的全都是写无比丑恶的人吗?
其实不然任何东西都是有其两面性的,就如原子技术一
样,它能够给人提供最高效和清洁的能源的同时,可以制造足以毁灭地球的武器。所以说一味的认为金融是一无是处的这种观点是带有极度主观意愿和愤怒在其中的。话句话来说,这种观点是具有很强的偏导性的。不可否认,不管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还是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来自于金融这个体系,但是从深层次来看危机的本身来说都是一些大胆的金融创新。以美国次贷危机来举例,银行向普通民众贷款使其能够购买住房,然后以住房合同打包出售给债券机构,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以债券的形式向公众出售。在这一个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感叹这个产品的复杂程度不亚于任何一样电子产品。而这种复杂的程序恰恰是为了躲避现有法律规范,走入法律的灰色地带。但我们不能否认这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只是我们的监管机构没有办法及时的制定相关的规则来规范这个市场,如同一列21世纪的快速列车行驶在18,19世纪的铁轨上一样。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车毁人亡,与其说这是金融体系的问题不如说是我们人性的弱点(当然金融界应该承担相当大的责任),而这种弱点体现在一般民众身上就是坚信房价是永远不会下跌的这个神话上的。正是这个神话让当时的美国民众极度的乐观,使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去贷款购买他们无法承受的信贷,但如同人类的历史跌宕起伏一般,房价本身也有这种性质,而民众的乐观助长了泡沫的形成,最终这个可以匹敌1929年大萧条的危机出现了!而
这背后是整个社会从上至下的贪婪。而当我们批判金融这个体系的时候我们是否扪心自问,我们这些普通人在那个时候的心理反应呢?而席勒教授认为这种形式的出现本身是一种金融创新,这种创新本身是出于好的想法,希望通过房产证券化的方式能够让更多人得利,但是因为监管等种种原因让其变成众矢之的。
第二,席勒教授在这本书里强烈的想表达出金融体系对于建立一个好的社会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金融体系的改革使其民主化,才能更好的实行好再次的金融分配。从而避免更加严重的收入分配两极化的现象出现。
他提到了在建立一个好的金融体系前,首先是要建立一个好的金融咨询和法律体系,让每个阶层的民众享有相同的权利。但是现实是现有的金融咨询和法律体系对于上层阶级更加的开放。往往危机之前很多富有阶层已经通过一些手段意识到危机的来临,所以使他们避免了灭顶之灾,而我们普通民众却成了牺牲品。同样的事情也在中国出现,举个例子,当我们去购买一些保险或者理财产品的时候我们很多情况下是没有全面的咨询机构为我们解释其中的利弊。大多是情况下,销售人员会夸大产品的收益的同时,避免说出产品潜在的风险,而这种明显的欺诈行为却没有任何机关的监管,同时我们的民众也无法得到好的金融咨询。最终,很多人成为了某些道德低下的金融从业人员的牺牲品,有时他们一辈
子的积蓄就这样烟消云散了!如此凄凉的故事很多时候就在我们周围发生。故事的最后我们往往会听到民众的愤怒与对于金融的不信任,从而变成一个双输的局面。可叹!可叹!原本一个很好的调节社会结构的工具却沦落成一个剥削的产物,这背后更多的是金融体系建立前的先天不足。同样的事情在金融法律体系上也比比皆是!所以说对于一个政府来说他们应该积极的制定和监管整个金融体系,不能够球落地才画线。任何一个社会如果拥有一个好的金融体系最终(其中包括金融咨询和金融法律)自然而然可以增加社会的稳定性,这点恰恰很多时候是政府容易忽视的!
第三,教授提到了我们处在一个金融“大幻觉”的时代,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欧洲,每个国家都意淫着敌对国家的军事部署,最终演变成一次规模宏大的军事战备大赛,并且通过萨拉热窝事件这一导火索所爆发,而当时民众并不会因为战争的开始而担心悲伤,反而是兴高采烈。这背后正是一种狂热,一种对于那个时代的疯狂幻想。而这种幻想不正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对于金融的幻想吗?一种过分的乐观一次又一次的造成了危机和衰退,但是很少人会去反省,人们始终抱有一种侥幸的心理,始终认为自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但是事实往往这些人恰恰是最后的输家,就如同巴菲特形容投资黄金一样,那是一个博傻的过程,其实黄金作为一种商品,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那天开始就注定了黄金
的命运只是一个博弈的产物,后面可以蕴藏着大量的泡沫,而泡沫的形成正式民众的贪婪和监管者的盲目乐观。其实在房产泡沫形成的早期,当时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还抱有一个非常乐观的态度,他始终认为当时的房产只有沫但是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泡,从而通过减息的手段来刺激刚刚从网络股票泡沫危机中恢复的美国,但是殊不知不知不觉为几年之后那场更大的危机埋下了伏笔。可是将所有的罪责都归于这位政策制定者的看法也是有失公正的,试问谁又能保证未来的市场的变化呢?
对于这种金融“大幻觉”的时代,我们需要一个好的金融预警的体系来唤起人们的理智,不管怎么样通过一个好的制度可以大大的降低风险才是王道。但这种制度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规则的制定者必须要有这种抵御盲目幻觉的准备,否则迎接我们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金融打击,就像上文提到的,这样的打击会大大降低人们对于金融体系的信任!
回归正题,如何构造一个好的社会呢?这必须建立在人们的信任和制度的保证下,从而可以大胆安全创造新的金融衍生品,让更多的东西市场化,而市场化往往可以使一件商品的价格更加透明化。而这种透明化正是现在这个体系缺乏的,最后作为金融市场并不是很成熟的中国,我们应该积极的尝试,最近的自贸区倒是中央政府的一种很好的尝试,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