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治则和治法

合集下载

中医治则治法

中医治则治法

2.适应证: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 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
3.临床应用:寒药吐法,适用于热邪郁滞于上的病证;热药吐法,适 用于寒邪郁滞于上的病证;峻药吐法,适用于邪实于上,病势急迫 的病证;缓药吐法,适用于邪实正虚,病在上焦
4.应用吐法的注意事项:
(1) 吐法是一种急救的方法,最易伤正气,故必须慎用。
2.适应证:适用于寒、热、燥、湿等邪内结在肠道,以及水结、 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
3.临床应用: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以及肠 垢结滞之痢疾等病证;温下,适用于寒痰结滞、胃肠冷积、寒实结 胸及大便不通之病证;逐水,适用于阳水实证;润下,适用于肠道 津液不足、阴亏血少的大便不通证;还有通瘀、攻痰、驱虫等。 4.应用下法的注意事项: (1) 峻下逐水剂,极易损伤人体正气,故应用时务须注意。 (2) 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以邪去为度,应中病即止。 (3) 高龄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脾胃虚弱者以及新产后营血不足而 便秘者,皆不宜用下法;妇中医人治则经治期法 、妊娠期,均应慎用下法。
补其偏衰,主要针 对阴或阳的一方甚 至双方虚损不足的 病证,采用“补其 不足”的治法。
由于阴阳双方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故阴阳偏衰亦
可互损。为此,在治疗此证时,还应注意“阳中求阴”
或“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
适当配用补阴药。 中医治则治法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扶正祛邪
正气虚 阴阳偏衰
(2) 临床中凡见病势危笃,老弱气衰,幼儿、孕妇或产后气血虚弱
者,均不得用吐法。
(3) 吐法,一般以一吐为快,不宜反复使用。
(4) 凡给予催吐剂时,吐后宜进稀粥以自养,并加强护理。

中医学 治则与治法

中医学 治则与治法

治疗原则Principles of Treatment概 述1、治疗原则的含义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简称“治则”。

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辨证为基础,以四诊收集的资料为依据,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从而针对不同的病情,确定相应的的治疗原则。

2、治则与治法的关系治则(principles of treatment )—— 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 治法(methods of treatment )—— 是在治则指导下的具体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并从属于一定的治疗原则。

3、治则的基本内容● 标本治则● 同异治则● 虚实治则● 寒热治则一、标本治则是指根据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标本的主次不同而确立治疗的基本原则。

治病求本标本治则 标本缓急正治与反治标与本本(Ben )-本质,含有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的意义。

标(Biao )-现象,含有次要方面和次要矛盾的意义(一)治病求本(Concentrating treatment on the primary cause of a disease ) 是指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是辩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治病求本举例: 新病、继发病 久病、原发病新病与旧病 症状 病因 病因与症状 邪气 正气 正与邪 标 本血热——凉血止血血证血瘀——化瘀止血气虚——补气摄血(二)标本缓急由于疾病变化的复杂性,标与本在疾病中的主次地位常有不同,因而在治疗上就有先后缓急的区别。

急则治标标本缓急缓则治本标本同治1、急则治标(Treating the secondary under urgent situation)是指在标症甚急,如不先治其标症,可影响对“本病”的治疗,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时,采取的一种暂时的急救法则。

2、缓则治本(Treating the primary in chronic condition)是指在一般情况下,标病不急,或缓解之后,应针对该病的本质而治。

中医学基础(治则)

中医学基础(治则)

治则1.概述①治则和治法的关系:治则:即治疗原则。

如:扶正祛邪,调理阴阳,调理脏腑。

治法:即治疗方法。

如:补气,补血,清热,化湿。

治则与治法关系:治则是指导治疗的总原则,治法是治则指导下的具体方法。

②常用治则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理阴阳;调理脏腑;调理气血津液;三因制宜调理阴阳治病求本扶正调理脏腑调理气血津液祛邪治则因时制宜三因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2.治病求本“本”的含义:病机①正治与反治《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景岳全书》“治法有逆从,以寒热有假真也……。

夫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此正治也;以热治热,以寒治寒,此反治也”。

⑴正治的含义:指逆疾病的临床表现性质而治的治疗原则,即所用方药性质与病证性质相反,适用于疾病现象与本质相符的情况。

常用的正治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⑵反治的含义:指顺从疾病假象性质而治的治疗原则,即所用方药性质与某些假象的性质一致,适用于疾病现象与本质不相符的情况。

常用的反治法则热因热用:指用温热的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指用寒凉的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热假寒证。

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因实所致的具有通泄症状的病证。

塞因塞用: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因虚所致的具有闭塞症状的病证。

②治标与治本⑴标、本的含义(标本相对而言,无固定所指)病机和症状先病和后病正气和邪气⑵标本取舍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③扶正与祛邪⑴扶正与祛邪的概念:扶正的含义:指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

祛邪的含义:指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害的一种治疗原则。

⑵扶正祛邪的运用原则:虚证宜扶正,实证宜祛邪。

应根据疾病过程中邪正盛衰的情况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先后。

⑶扶正祛邪的运用方式单独使用合并使用先后使用3.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中医治则和治法

中医治则和治法

中医的治则治法: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又称“治之大则”。

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疾病进行全面地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而制订出来的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

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而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它从属于一定治疗原则。

例如,各种疾病从邪正关系来说,不外乎邪正斗争、消长、盛衰的变化。

因此,在治疗上,扶正祛邪就成为治疗的基本原则。

在这一总的原则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所采取的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等方法,就是扶正的具体方法,而发汗、吐下等方法,则是祛邪的具体方法。

祖国医学认为:“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本,本质、本原、根本、根源之渭。

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中医治疗中最基本的原则。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乖戾,疾病乃起。

阴阳失调是人体失去生理状态而发生病理变化的根本原因,治疗疾病就是要解决阴阳失调——偏胜偏衰的矛盾,使之重归于新的动态平衡。

所以,治病求本,本者本于阴阳之谓,即治病必须追究疾病的根本原因,审察疾病的阴阳逆从,而确定治疗方法。

“故凡治病者,在必求于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知病之所由生而直取之,乃为善治。

若不知根本,则茫如望洋,无可问津矣”(《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

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根本矛盾。

治本的基本原则就是调整阴阳,“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

解决人体阴阳两方面所发生的自身不能解决的矛盾,使机体重新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

中医治法治则术语

中医治法治则术语

中医治法治则术语中医治法中医治法是指中医学所用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中医治法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指导,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法包括以下几种方法:一、针灸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针灸可以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二、草药草药是一种通过食用或外敷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草药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进行配方,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优点。

三、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按摩身体表面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推拿按摩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缓解肌肉酸痛等作用。

四、气功气功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姿势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气功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五、食疗食疗是一种通过调节饮食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食疗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进行配方,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优点。

中医治则中医治则是指中医学所遵循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中医治则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指导,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则包括以下几种方法:一、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二、因势利导因势利导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调整和改变。

因势利导可以使治疗更加精准有效。

三、标本兼治标本兼治是指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要注意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标本兼治可以避免病情反复。

四、以病为中心以病为中心是指在治疗过程中要以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为重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病为中心可以使治疗更加个性化。

五、因人而异因人而异是指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因人而异可以使治疗更加精准有效。

中医术语中医术语是指中医学所使用的特殊术语和词汇。

了解和掌握中医术语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学非常重要。

中医学PPT:治则治法

中医学PPT:治则治法

第二节:治法
治法与治则不同,治法从 属于治则。
治法是治则的具体运用。
八法
以八纲为依据,将治法概括为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吐法与汗法
吐法: 就是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与咽喉、 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从口 排出的一种治法。
汗法:就是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 在肌表的外感六淫
治疗概要
治则:治疗疾病的法则。 治法:治疗方法,指治 则的具体化。
第一节 治 则
治未病 治病求本 调整阴阳 扶正祛邪 三因制宜
一、治未病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二、治 病 求 本
正治与反治
正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它的
本质相一致是,采用与疾病性质相 反的药物进行治疗。“寒者热 之”“热者寒之”“实者泻 之”“虚者补之”。
•反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
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时,采用与疾 病的假象顺从的方药进行治疗。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 因塞用”“通因通用”。
治 病 求 本(二)
标本:可以用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 盾 的主次关系,是一个相对概念。


邪气
正气
症状
病因
后病
先病
治病求本
急则治标 缓则治其本 标本同治
三、调整阴阳
阴阳偏盛
损其有余
阴阳偏衰
补其不足
阴阳互损
阴阳兼顾
四、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增强体
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 到战胜疾病康复的的目的。主 要适用于以正虚为主的病证。
•祛邪:就是祛除病邪,是
邪去正安。主要适用于以邪 实为主的病证。
五、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季节的气 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 理环境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体 质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的特点 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中医治则治法

中医治则治法

中医治则治法中医,作为我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其独特之处在于“治则治法”的理念,即通过观察病情和辨识病机,选择相应的治则和治法进行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医的治则和治法,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治则概述治则,是中医治疗中根据疾病特点和病情变化的规律,确定治疗方针和原则的总称。

中医的治则主要包括辨证、辨病、治病三个层次。

1. 辨证:辨证是中医治则的核心内容,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综合分析病情,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的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疾病属于某一证候类型时,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辨证的目的在于准确判断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2. 辨病:辨病是在辨证的基础上,对具体疾病进行判定和诊断。

中医辨病注重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将各种症状和体征综合起来,以确定疾病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只有准确辨病,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3. 治病:治病是根据辨证辨病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手段进行干预。

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重点在于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流通,恢复机体的自愈能力。

二、治法分类治法,即治疗手段或方法,是根据治则确定的治疗方案的实施过程。

根据中医理论的特点,治法可分为内治法、外治法和各种辅助治疗法等。

1. 内治法:内治法是指通过调控人体内部的功能来治疗疾病。

其中包括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

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摄入药物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饮食调理则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合理选择食材,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提高康复速度。

2. 外治法:外治法是指通过外用药物或物理疗法来治疗疾病。

其中包括外用药膏、热敷、冷敷、艾灸等。

外治法适用于一些皮肤病、创伤和局部疼痛等疾病,通过直接作用于患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

3. 辅助治疗法:辅助治疗法是中医治疗中的补充手段,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疗法。

治法治则

治法治则

结者散之:结:指邪气痰浊及外科流痰流注一类 的病症。散,指行气消痰散结一类方药。桔核丸。
留者攻之:留,指停饮、停食、蓄血、血瘀、经 闭等一类病症。攻指用攻下逐水逐瘀一类方药。
燥者濡之:燥,指伤津消耗一类干燥病证。濡之, 指用滋润生津濡润之法。轻宣润燥:杏苏散,桑 杏散;滋阴润燥: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麦 门冬汤、增液汤。
治病的法则主要有正治法和反治法。正治法与 反治法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正治法用于病机与 病证相一致的病变。即真象病证。反治法用于 病机与病证(一部分病状)不一致的病变,即 假象病证。在治疗疾病的步骤上,缓则治其本, 急则治其标,或先标后本,或标本同治。
《内经》治法非常丰富,主要包括针灸疗法, 药物疗法,饮食疗法,导引、按蹻、吐纳,精 神疗法。其它诸如手术疗法,药熨,渍浴,束 指,吹耳,刺鼻,饥饿,冷疗,负重运动等皆 有记载,散见于《内经》多篇。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微:指病情正常发展,
病势较轻,症状单纯者如寒邪现寒象,热邪有
热症者。逆之:是指用与病象相反的药性治疗,
如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之类。甚者从之,
甚者,是指病情异常发展,如病势严重,症状
复杂而出现假象症候者(如寒极外现假热或热
极外现假寒之类)。从之,是顺从其假象症候
而治之,如外假热者,可用热药顺从其病情而 治之。
逸者行之:逸,指安逸之意。指痿痹、瘫痪等 运动障碍一类的病症,行之,指行血活络一类 方药。
惊者平之:惊,指心悸、失眠、小儿惊风等一 类不安定的病症。平之,指用镇静安定一类方 药。
上之下之:上之,指病邪在上者,使之上越, 用涌吐法之类。下之,指病邪在下者,使之下 夺,用攻下法。
摩之浴之:指用按摩、汤药浸洗、水浴等法。

中医防治原则—治则(中医基础课件)

中医防治原则—治则(中医基础课件)

单独扶正——适用于虚证或真虚假实证 单独使用 单独祛邪——适用于实证或真实假虚证
合并使用 扶正兼祛邪——适用于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祛邪兼扶正——适用于邪盛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虚的虚实夹杂 证(正虚不甚,尚耐攻伐,若兼顾扶正反会助 邪)
二、治标与治本
1.急则治其标 2.缓则治其本 3.标本兼治
反治常用方法:
寒因寒用: 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状的病证 (真热假寒证)
热因热用:用热性药物治疗假热症状的病证 (真寒假热证)
塞因塞用: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因虚而闭塞不通症状的病 证
(真虚假实证)
四、调整阴阳
1、损其有余 2、补其不足
五、调理气血
1、调气 2、理血
六、调理脏腑
1、调理脏腑的阴阳气血
2、顺应脏腑的生理特 性 3、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
三、正治与反治
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原则, 又称“逆治”。 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 “从治”。 适用于疾病的症状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正治常用方法:
寒者热之——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 热者寒之——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 虚则补之——虚损病证表现虚候,用补益扶正的方药治疗。
七、三因制宜
1、因时制宜 2、因地制宜 3、因人制宜
一、扶正祛邪
扶正:扶助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一种 治疗原则。
主要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症。 祛邪: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 疗原则。
主要适用于邪气盛、正气未衰、以邪实为主要矛 盾的病症。 扶正与祛邪相兼:主要适用于正气已虚、邪气仍实为虚 实夹杂证。

中医基础理论——治法与治则

中医基础理论——治法与治则
心火上炎
5.调整脏 腑
表里脏腑 互治同根
腑病治脏
脏腑同治
虚则补脏
脏腑虚实 补泻 实则泻腑
膀胱气化
脾胃升降 燥湿相因
肝胆湿热 可清利肠 道,渗利 小便
从五脏论 治形体官 窍
血为气母
血瘀则行,血脱则 固,血寒则温,血热 则凉,出血则止。
调整心态 调整情志 6.调摄精 神 以情制情
调养精神
春夏慎升 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 散,冬秋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正治(逆治)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正治与反治
热因热用
阴盛格阳的 真寒假热
反治(从治)
寒因寒用
阳盛格阴的 真热假寒
1.治病求 本
缓则治其本 治标与治本 急则治其标
标本兼治
塞因塞用 真虚假实
通因通用 真实假虚
标病不急 时,找出 病本既除, 病证本质 标象自解。 而治疗 标病紧急 之下,危 殆生命, 1.药食难纳 后发影响 2.邪无出路 先发时因 治标
实热实寒
阴盛则阳 病 阳盛则阴 病
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
调整偏盛的 时候应兼顾 扶阳滋阴
阴寒内盛 热因热用 阳热内盛 寒因寒用
阳虚不能 制阴使阴 虚寒 盛
益火之 源,以消 阴翳
阴虚不能 制阳使阳 盛 阳得阴助 而生化无 穷 阴阳两 虚,分清 主次
虚热
壮水之 主,以制 阳光
阴得阳升而 泉涌源不竭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调气
气虚则补
顺应脏腑 调理气机运行 气机运动规律血ຫໍສະໝຸດ 则补4.调理气 血理血
血瘀则行,血脱则
调理血液运行 固,血寒则温,血热 则凉,出血则止。
气能行血
调理气血 气能摄血 关系 血为气母,血 能载气。

17.治则与治法

17.治则与治法

17.治则与治法第七章;治则与治法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二部分。

治法则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奏;治则治病求本,正治反治,标本缓急,扶正祛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

一预防为主未病先防,就是指疾病在未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顾养正气,提高肌体的抗邪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从而维护健康,既病防变,就是指在疾病已经发生以后,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二,治病求本即治病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这是辨证论治中的根本原则。

疾病在发展的过程中,可出现许多错综复杂的现象。

但这些现象都是由不同本质的疾病所产生。

就是研究和找出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例如头痛,可由于外感,血虚,痰湿,瘀血,肝阳上亢等多种原因引起,治疗时就必须结合伴有的兼症,找出头痛的原因或本质,分别用解表,养血,燥湿化痰,活血化瘀或平肝潜阳等法进行治疗。

又如高热不退,烦躁,口渴,四肢厥冷,为“真热假寒:证。

四肢厥冷是其假象,内热过盛是其本质,所以治疗时应清解邪热,解热之后,阳气得以外达,肢冷自愈。

这种针对疾病的病因的病因和病变本质进行治疗的原则,就是:治病求本。

三,正治反治正治法,是当疾病的临床表现的它的本质相一致时,采取逆其病势的方药进行治疗的一种法则,又称:逆治法,如热邪所致的热证,其现象和本质均为热;寒邪所致的寒证,其现象和本质均为寒,治疗时用寒性药治热证,用热性药治寒证,即;热者寒义,寒者热之,同样;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分别用补法或攻泻法治疗现象和本质一致的虚证或实证,也是逆其证候而治,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法则。

反治法,是当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它的本质不相一致而出现一些假象时,采取顺其证候的方药进行治疗的一种法则,又称;从治法,所谓;从治,不过是从属于其假象的证候而治,与一般治热以寒,治寒以热相反,具体运用时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等四种方法。

治则与治法

治则与治法
治法则是从属于一定治则的治疗大法、治疗方法 及治疗措施,其针对性及可操作性较强,较为具 体而灵活。
治则统摄具体的治法,而多种治法都是从属于一 定的治则。
益气、养血、滋阴、扶阳等治法就是扶正治则的 具体体现;发汗、清热、活血、吐下等治法就是 祛邪治则的具体体现。
治病求本
含义: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 病 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 疾病的本质 进行疗。“求本”,就 是病机,确立证候。
缓则治本
使用范围:多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 暂无急重病的情况下,着眼于疾病本质的 治疗。
举例 :痨病肺肾阴虚之咳嗽,应滋养肺肾 以治本。气虚自汗,应补气以治其本。先 病宿疾为本,后病新感为标。新感已愈而 转宿疾,也属缓则治本。
急则治标
标本取舍原则:标病急重,则当先治、急 治其标。
举例:大出血的病人,应紧急止血以治 标。有时标病虽不危急,但若不先 治,将影响本病的治疗,也应先治 其标病。
祛邪 含 义:用攻法祛除邪气,排除及削弱病邪损害的一种治 疗原则 主要用于实证。 具体方法:发汗、涌吐、攻下、清热、活血、消导等。 实施手段:同扶正。
①虚证宜扶正,实证宜祛邪。
②虚实并存时,根据矛盾的主次,决定运 用扶正或祛邪的先后。
③掌握好“扶正不留(助)邪,祛邪不伤正” 的原则。
调理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气病及血 气虚致血虚——补气为主,辅以补血。 气虚致血瘀——补气为主,佐以活血化瘀。 气滞 致血瘀——行气为主,佐以活血化瘀。 气虚不摄血——补气为主,佐以收涩止血。
血病及气 气 随 血 脱——益气固脱止血 血虚致气少——养血为主,佐以益气
调理气与津液的关系
补气生津 补气摄津 行气导滞 补气固脱

中医的治法治则

中医的治法治则

中医的治法治则中医的治法治则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是中医医学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

中医注重全人健康,追求以天人合一的理念来调节机体平衡,以实现疾病的治愈和身心的和谐。

首先,中医治法注重辨证施治。

中医强调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证的综合分析,通过辨证施治来确定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是根据个体的特点和疾病表现来调整中药组方或针灸等治疗手段,针对性地调整和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

其次,中医强调刺激反应。

中医治疗常常通过针灸、拔罐、艾灸等手段刺激特定的身体反应,调节和增强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这种治疗手段可以刺激身体的经络、穴位、经络途径等,促进气血、阴阳的平衡,从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此外,中医治法注重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气血和精神等各个方面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将调节整体平衡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通过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手段,从根本上改善疾病症状。

中医治法还注重辨证施治的动态性。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治疗也需要随着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

根据病情的变化,中医医生会根据中医理论的指导,灵活地调整治疗方法和药物的组方,以达到最好的疗效。

总而言之,中医的治法治则以辨证施治为核心,刺激反应为手段,整体观念为指导,并注重辨证施治的动态性。

这些治疗原则的指导下,中医医生通过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平衡身心。

中医的治法治则不仅对中医医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专业、全面、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

中医学关于“治法治则”的概述

中医学关于“治法治则”的概述

中医学关于“治法治则”的概述一、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

治病求本,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的指导思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

”本,即阴阳。

后世引申为疾病的本质。

“求本”,实际上就是探求病因病机,确立证候。

治病求本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治疗观中的体现,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位于治则治法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

二、治则“治则”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治则是针对疾病所表现出的共性病机而确立的。

疾病之基本病机,可概括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脏腑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等,因而,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脏腑、调理精气血津液及三因制宜等,均属于基本治则。

三、治法“治法”是治疗疾病的方法,治法与治则有别。

治则是治疗疾病的准则,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和指导性,相对稳定和规范。

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和治疗措施,较为具体,相对灵活,具有多样性。

其中,治疗大法是针对一类相同病机的证候而确立的,如汗、吐、下、和、清、温、补、消八法以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治疗大法,其适应范围相对较广,是治法中的指导层次。

治疗方法则是在治疗大法限定范围之内,针对某一具体证候所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如辛温解表、镇肝息风、健脾利湿等,可以决定选择何种治疗措施。

四、治疗措施“治疗措施”是在治法指导下对病证进行治疗的具体技术、方式与途径,包括药治、针灸、按摩、导引、熏洗等,是治法中的直接运用层次。

五、治则与治法的关系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指导治法的总原则,对治法的选择和运用具有普遍性意义;治法是从属于一定治则的具体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及治疗措施,其针对性较强,是治则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概括言之,治则指导治法,治法从属于治则。

如就邪正关系而言,扶正祛邪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治则与治法

中医基础理论治则与治法

肾三病区
YUMEI KIDNEY HOSPITAL
一个健康的生命必然是阴阳平和,五行制化平和的 状态。
但对于”人”这个自然界中特殊的存在,还有特殊 性,也就是气、血、津、液的正常(包括量和运动 状态) 因此对于健康,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凡是具有阴 阳平和,五行制化平和的状态,同时气、血、津、 液的正常的生命体”人” ,才是健康体。
肾三病区
(7)三因制宜
YUMEI KIDNEY HOSPITAL
三因制宜,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的统称,指治疗疾病时要根据季
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 同而制定相宜的治疗方法。
肾三病区
YUMEI KIDNEY HOSPITAL
因时制宜:根据不同时间节律变化和季节气 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区的地理特点,来 考虑治疗用药。 因人制宜: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等不 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肾三病区
对于疾病的产生,无外乎…………
YUMEI KIDNEY HOSPITAL
1、阴阳的失衡:或是偏盛、或是偏虚,而致失衡。
肾三病区
YUMEI KIDNEY HOSPITAL
2、构成人体的五种基本物质:金、木、水、火、 土失于平衡,或多、或是少 3、构成人体的具体物质:气、血、津、液失于平 衡,或多、或是少
YUMEI KIDNEY HOSPITAL
肾三病区
什么是虚则补之 虚,指证候的属性; 补,指治法和方药的功用。 虚证表现为虚象,用具有补益功用的 方药来治疗,称为虚则补之。 如:气虚:补气;血虚:补血; 阳虚:补阳;阴虚:补阴。
YUMEI KIDNEY HOSPITAL
肾三病区
什么是实则泻之 实,指证候的属性; 泻,指治法和方药的功用。 实证表现为实象,用具有祛邪功用 的方药来治疗,称为实则泻之。 如:瘀血用活血化瘀法; 湿盛用祛湿的方法; 食滞用消食导滞的方法。

中医学--治则与治法--课件[1]

中医学--治则与治法--课件[1]
中医 治则与治法
治法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是理法方药的一个组成部分。祖国医学 的形成和发展来看, 治法是在积累了相当医疗经 验的基础上总结而来, 是后于方药形成的一种理 论。当治法已经由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之后, 就 成为指导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 法随证立, 方从法出, 方以药成。
常用治法
包煎
易刺激咽候,引起咳 嗽如: 旋覆花、车前子
单煎
有些贵重药,如: 羚 羊角、西洋参
溶化
也称烊化,如: 阿胶、 芒硝
冲服
不宜煎煮,应冲服,如: 朱砂、牛黄、麝香
(二) 服药法
服药时间
病在上焦, 食后服;病 在下焦, 饭前服;补益与泻 下药空腹服;安神药临卧服; 对胃肠有刺激, 应食后服; 急证则不拘时服;治疟疾发 作前2小时服。
臣药
①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 症的药物。 ② 针对兼病或兼症起主要治疗 作用的药物。
组方原则
佐助药
①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②直接治疗次要症状。
佐药
佐制药
①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 ②制约君、臣药的烈性。
反佐药
①性能(味)与君、臣味相反而功 效相成之药。 ②防止拒药现象之药。一般用量较 轻。
汗法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 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 的一种治法。
作用: 汗法不仅能发汗,凡能祛 邪于外,透邪于表,使气血通畅,营卫 调和,皆是汗法的作用。
汗法
适应症: 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 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水肿病腰以上 肿甚,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症者。
分类: 由于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 弱,“阳加于阴谓之汗”,故汗法有辛温、 辛凉、补阳、滋阴之别。
温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治则和治法
思考?
1
中医是什么?
2
中医是如何看待生命现象的?
3
中医是如何看待疾病现象的?
4
中医是如何给人看病的?
肾三病区
1、中医是什么?
❖简单说中医就是中国这块土地上 土生土长、有丰富内涵、有悠久传 统,认识生命,维护健康、与疾病 做斗争的自然科学。
说白了,就中国特 有的医学体系!
肾三病区
肾三病区
反治
(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 有假热征象的真寒假热证。
如:里寒证见面赤如妆 --- 温热药 (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
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真热假寒证。 如:里热证见手足厥冷 --- 寒凉药
肾三病区
(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 不通症状的真虚假实证。
肾三病区
正治与反治
(1)正治,指逆其病证候性质而治,又称“逆治”。
适用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 反治,是指顺从病证性质表现的假象而治,又
称为“从治”。适用于疾病本质和现象不完全一致 的病证。 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肾三病区
“补其不足、损其有余”
知道病因病机不能 治病,治则治法才 是学以致用!
肾三病区
(一) 操 作 方 法
一、什么是治则? 什么是治法呢?
肾三病区
一、治则是战略,治法是战术
❖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 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法则,是指导治法的 总原则;
❖治法:是在确定治疗方向后采取解决问题的 具体方法;
肾三病区
如:给患者治病--方向 给患者通过打针输液用药--方法
如:扶正祛邪----治则 扶正(治法): 益气、养血、滋阴、补阳 祛邪(治法): 发汗、清热、活血、吐下
肾三病区
二、治则、治法是什么样的关系
主导思想
治病求本
治则
正治反治,治标治本 扶正祛邪,调整阴阳 调理气血,调整脏腑 调摄精神,三因制宜
肾三病区
标本的临床处理
1、缓则治本: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的 情况下。如:气虚自汗 --- 补气治其本
2、急则治标:病情紧急、症状危重时,要先治标。 如: 肾结石肾绞痛 --- 止痛
不同之处: 正治适用于病变本质与其外在表现相一致的病证; 反治则适用于病变本质与临床征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
肾三病区
治标与治本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在中医学中常用来 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
邪正: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病机与症状:病机为本,症状是标; 疾病先后: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 发病是标; 病位:脏腑病为本,体表病为标。
如:气虚便秘 --- 补气药 血虚经闭 --- 补血药
(4)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具有通 泻症状的真实假虚证。如瘀血性崩漏、、食积性腹泻等。
如:热结旁流 --- 苦寒泻下药 湿热淋证 --- 利尿通淋药 瘀血性崩漏 --- 活血化瘀药
肾三病区
正治与反治的比较
相同之处: 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故同属于治病求 本的范畴。
肾三病区
对于疾病的产生,无外乎…………
❖ 1、阴阳的失衡:或是偏盛、或是偏虚,而致失衡。
肾三病区
❖ 2、构成人体的五种基本物质:金、木、水、火、 土失于平衡,或多、或是少
❖ 3、构成人体的具体物质:气、血、津、液失于平 衡,或多、或是少
肾三病区
因此,在治疗上最重要的原则:
❖ 就是纠正这种失衡的状态,达到阴平阳秘。 ❖ 怎么才能做到呢?
2、中医是如何看待生命现象的?
❖ 对于人来说,生命是受之于父母,但一旦形成生命 这种自然界中特殊存在,就必然符合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 又是什么呢?最重要的人的物质性。 人是由阴阳与五行组成的!生命存在必然符合阴阳 与五行的规律。
肾三病区
❖ 一个健康的生命必然是阴阳平和,五行制化平和的 状态。
里热证用清热方药
肾三病区
什么是虚则补之 虚,指证候的属性; 补,指治法和方药的功用。 虚证表现为虚象,用具有补益功用的 方药来治疗,称为虚则补之。 如:气虚:补气;血虚:补血; 阳虚:补阳;阴虚:补阴。
肾三病区
什么是实则泻之 实,指证候的属性; 泻,指治法和方药的功用。 实证表现为实象,用具有祛邪功用 的方药来治疗,称为实则泻之。 如:瘀血用活血化瘀法; 湿盛用祛湿的方法; 食滞用消食导滞的方法。
❖ 因此,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对于疾病的产生凡是 具有阴阳失和,五行制化失和的状态,和或是气、 血、津、液的失于正常的生命体人,就是疾病状态。
❖ 引起以上情况的原因,就是“病因”, ❖ 病因引发疾病的过程,就是“病机”。 ❖ 通过将上述的状态纠正过来,让生命体的人,重新
具有阴阳平和,五行安稳的状态,同时气、血、津、 液的正常这个过程就中医给人看病了。
治法
治疗 汗、吐、下、和
八法 温、清、补、消
具体 治法
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治疗 内服、外用
措施 针灸、推拿
肾三病区
在旧社会,外有列强、内有军阀、 地主----中国病入膏肓
要改变旧中国, 建设新中国
治病求本
武装斗争,夺取 政权
治则
抗日战争、解放 战争
治法
地道、地雷战、 三大战役
具体治法
肾三病区
三、基本治则有哪些?
❖ 但对于”人”这个自然界中特殊的存在,还有特殊
性,也就是气、血、津、液的正常(包括量和运动 状态) ❖ 因此对于健康,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凡是具有阴 阳平和,五行制化平和的状态,同时气、血、津、
液的正常的生命体”人” ,才是健康体。
肾三病区
3、中医是如何看待疾病现象的? 4、中医是如何给人看病的?
正治
什么是寒者热之 寒,指证候的属性; 热,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寒证表现为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 药治疗,称为寒者热之。 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方药 里寒证用温里方药
肾三病区
什么是热者寒之 热,指证候的属性; 寒,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热证表现为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 治疗,称为热者寒之。 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方药
(一)治病求本 (二)扶正祛邪 (三)调整阴阳 (四)调理气血 (五)调整脏腑 (六)调摄精神 (七)三因制宜
肾三病区
(1)治病求本
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根 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是 治病的主导思想、根本原则。

阴阳规律 疾病本质 病变的主要矛盾
1、正治与反治 2、治标与治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