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细 胞 的 起 源
人体寄生虫表格总结超全(原虫部分)
![人体寄生虫表格总结超全(原虫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de480f265a8102d276a22f41.png)
1、无鞭毛体(利杜体):卵圆形,瑞氏染液染色后,细胞质呈淡蓝 或深蓝色,核大而圆,呈红色或淡紫色。动基体细杆状,着色较深。 动基体之前有一点状的基体,与根丝体相连。 2、前鞭毛体(鞭毛体):成熟的虫体呈梭形,核位于虫体中部,前 端有动基体和基体,由基体发出1根鞭毛,游离于虫体外。
1.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2.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 3.裂殖体 4.配子体
循环传播型 终宿主为猫科动物 中间宿主为人和其他哺乳动物及鸟、鱼、爬行类 除红细胞外的所有有核细胞内 成熟卵囊、假包囊、包囊 速殖子(急性感染)、缓殖子(慢性感染)
寄生部位 感染期 致病期
回盲部的结肠黏膜和肠腺窝内, 十二指肠和小肠上段(胆囊) 场外器官中 四核包囊 滋养体 四核包囊 滋养体
女性阴道、尿道及男性尿道、前列腺 无鞭毛体:人及脊椎动物肝、脾、淋巴结和骨髓的单核巨噬细胞内 内 前鞭毛体:白蛉胃内 滋养体 前鞭毛体 无鞭毛体
氯喹
乙胺嘧啶、磺胺类 螺旋霉素(孕妇首选)
我国的传疟媒介,大陆平原地区以中华按蚊为主;山区以嗜人按蚊与微小按蚊为主;海南 岛则以大劣按蚊为主。 1.杀灭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期:如氯喹、奎宁、甲氟喹及和蒿甲醚等,用以控制临床发作。 人对弓形虫普遍易感,绝大多数隐性感染。 2.杀灭红细胞外期裂殖体及休眠子:如伯喹,具抗复发作用,亦称根治药;乙胺嘧啶对恶 性疟原虫红外期有一定作用。 3.杀灭配子体:如伯喹,用以切断传播。
诊断
1.粪便检查: a.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查包囊 (注意三点要求) b.碘液涂片法查包囊 2.组织病灶检查:
腹泻病人查滋养体用生理盐水涂片法 。成形粪便用碘液涂片法查包囊。由 于包囊的形成有间歇的特点,检查包 囊应以隔日粪检1次并连续检查3次以 上为宜。
取阴道后穹隆分泌物直接涂片
病理学(护理)复习资料
![病理学(护理)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8c2ef9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7e.png)
A 型 题 每一道题有A 、B 、C 、D 、E 五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只需从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作为正确答案,并写在答题纸上相应题号的相应空格内。
1、下列哪一项不是坏死的结局?、下列哪一项不是坏死的结局?A .溶解吸收.溶解吸收B .分离排出.分离排出C .化生.化生D .机化.机化E .钙化.钙化2、关于一期愈合的叙述中,哪项是错的、关于一期愈合的叙述中,哪项是错的A .组织破坏少.组织破坏少B .创缘整齐.创缘整齐C .对合严密.对合严密D .无感染.无感染E .伤口表面的血液,渗出液及坏死组织,干燥后形成硬痂.伤口表面的血液,渗出液及坏死组织,干燥后形成硬痂3、下列各种组织,哪种再生力最强?、下列各种组织,哪种再生力最强?A .骨骼肌.骨骼肌B .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C .心肌.心肌D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E .软骨.软骨4、细胞坏死过程中,核变小,染色质浓聚,被称之为、细胞坏死过程中,核变小,染色质浓聚,被称之为 A.核内包涵体核内包涵体 B.核溶解核溶解 C.核碎裂核碎裂 D.核分裂象核分裂象 E.核固缩核固缩5、坏死组织经腐败菌作用后,常可发生、坏死组织经腐败菌作用后,常可发生A.凝固凝固B.梗死梗死C.栓塞栓塞D.坏疽坏疽E.脂肪坏死脂肪坏死6、 虎斑心是由于(虎斑心是由于( )形成。
)形成。
A .心肌脂肪变性.心肌脂肪变性B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C .心肌细胞肿胀.心肌细胞肿胀D .心肌细胞萎缩.心肌细胞萎缩E .心肌纤维组织增生.心肌纤维组织增生7、慢性肺淤血的特点不包括、慢性肺淤血的特点不包括A . 切面暗红色切面暗红色B .肺泡腔内有心衰细胞.肺泡腔内有心衰细胞C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D . 肺泡间隔增宽肺泡间隔增宽E .肺内支气管扩张.肺内支气管扩张8、造成病理性栓塞最常见栓子是、造成病理性栓塞最常见栓子是A .瘤细胞.瘤细胞B .空气.空气C .血栓.血栓D .羊水.羊水E .脂肪滴.脂肪滴 9、下述脏器中,哪个容易发生出血性梗死、下述脏器中,哪个容易发生出血性梗死A .心.心B .肾.肾C .肺.肺D .脑.脑E .脾.脾10、下述哪种物质在炎症疼痛中起重要作用?、下述哪种物质在炎症疼痛中起重要作用?A .组胺.组胺B .溶酶体酶.溶酶体酶C .细菌产物.细菌产物D .缓激肽.缓激肽E .白细胞三烯.白细胞三烯11、假膜性炎的特征性的渗出物是、假膜性炎的特征性的渗出物是 A .浆液.浆液 B .纤维素.纤维素 C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D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E .浆细胞.浆细胞12、不属于化脓性炎的病变是、不属于化脓性炎的病变是A . 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B .急性蜂窝织性阑尾炎.急性蜂窝织性阑尾炎C .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盂肾炎D . 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E .皮肤疖肿.皮肤疖肿13、来源于上皮的恶性肿瘤称为、来源于上皮的恶性肿瘤称为A .上皮瘤.上皮瘤B .癌.癌C .肉瘤.肉瘤D .癌症.癌症E .癌肉瘤.癌肉瘤14、高血压病最常侵犯的血管是、高血压病最常侵犯的血管是A .全身大动脉.全身大动脉B .全身中动脉.全身中动脉C .全身细动脉.全身细动脉D .全身细静脉.全身细静脉E .全身小静脉.全身小静脉 15、风湿病病变最严重的部位是:、风湿病病变最严重的部位是:A .关节.关节B .血管.血管C .小脑.小脑D .心脏.心脏E .皮肤.皮肤16、下列哪一项能反映小叶性肺炎的本质?、下列哪一项能反映小叶性肺炎的本质? A .支气管及肺泡的卡他性炎.支气管及肺泡的卡他性炎 B .肺泡的纤维素性炎症.肺泡的纤维素性炎症C .细支气管及肺泡的化脓性炎症.细支气管及肺泡的化脓性炎症D .常是麻疹、百日咳等传染病的并发症.常是麻疹、百日咳等传染病的并发症E .实质上是由急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周围炎发展而来的肺组织炎症.实质上是由急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周围炎发展而来的肺组织炎症17、肺鳞状细胞癌多起源于、肺鳞状细胞癌多起源于A . 肺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B .大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大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C .支气管壁嗜银细胞.支气管壁嗜银细胞D . 支气管壁腺体上皮细胞支气管壁腺体上皮细胞E .细支气管上皮细胞.细支气管上皮细胞18、我国门脉性肝硬变(小结节性肝硬变)的常见原因为下列哪种?、我国门脉性肝硬变(小结节性肝硬变)的常见原因为下列哪种?A .慢性酒精中毒.慢性酒精中毒B .营养缺乏.营养缺乏C .毒物中毒.毒物中毒D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E .药物中毒.药物中毒19、急性肾盂肾炎的基本病变属于、急性肾盂肾炎的基本病变属于A .纤维素性炎.纤维素性炎B .特异性炎.特异性炎C .卡他性炎.卡他性炎D .急性增生性炎.急性增生性炎E .化脓性炎.化脓性炎20、引起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最常见的原因是:、引起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最常见的原因是:A .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痉挛B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 .梅毒性冠状动脉炎.梅毒性冠状动脉炎D .梅毒性主动脉炎所致的冠状动脉口狭窄.梅毒性主动脉炎所致的冠状动脉口狭窄E .高安动脉炎.高安动脉炎21、下列哪种不属于适应性改变?、下列哪种不属于适应性改变?A .肥大.肥大B .增生.增生C .钙化.钙化D .化生.化生E .萎缩.萎缩22、坏死与坏疽的主要区别在于、坏死与坏疽的主要区别在于 A .动脉阻塞的程度.动脉阻塞的程度 B .静脉血流的好坏.静脉血流的好坏 C .有无腐败菌感染.有无腐败菌感染 D .发生部位.发生部位E .病变深度.病变深度23、左心衰竭时常出现、左心衰竭时常出现A .肺淤血.肺淤血B .颈静脉怒张.颈静脉怒张C .下肢水肿.下肢水肿D .胸水.胸水E .肝淤血.肝淤血24、白色血栓可见于、白色血栓可见于A .风湿性心瓣膜上的疣状赘生物.风湿性心瓣膜上的疣状赘生物B .小血管内纤维素性血栓.小血管内纤维素性血栓C .心房内球形血栓.心房内球形血栓D .静脉血栓尾部.静脉血栓尾部E .静脉石.静脉石25、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时,可引起下列哪个脏器淤血?、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时,可引起下列哪个脏器淤血?A.肾B.脾C.子宫子宫D.肝 E .肾上腺.肾上腺26、下列哪项属急性增生性炎、下列哪项属急性增生性炎A .关节炎.关节炎B .肺炎.肺炎C .白喉.白喉D .菌痢.菌痢E .伤寒.伤寒27、假膜性炎渗出物中特征性成分是、假膜性炎渗出物中特征性成分是A . 浆液浆液B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C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D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E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28、肺淤血时,痰中出现胞浆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肺淤血时,痰中出现胞浆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A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B .尘细胞.尘细胞C .心衰细胞.心衰细胞D .组织细胞.组织细胞E .异物巨细胞.异物巨细胞29、血栓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称、血栓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称 A .钙化.钙化 B .硬化.硬化 C .软化.软化 D .机化.机化 E .异化.异化30、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是A . 血管扩张血管扩张B .血浆渗出.血浆渗出C .纤维素渗出.纤维素渗出D .白细胞渗出.白细胞渗出E .红细胞渗出.红细胞渗出31、原发性良性高血压的基本病变是:、原发性良性高血压的基本病变是:A .细、小动脉痉挛.细、小动脉痉挛B .全身细、小动脉硬化.全身细、小动脉硬化C .细、小动脉纤维素样坏死.细、小动脉纤维素样坏死D .细、小动脉洋葱皮样变.细、小动脉洋葱皮样变E .以上都不是.以上都不是32、高血压病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高血压病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A .基底节,内囊.基底节,内囊B .豆状核和丘脑.豆状核和丘脑C .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D .侧脑室.侧脑室E .大脑皮质.大脑皮质 33、风湿病与下列哪种细菌感染有关?、风湿病与下列哪种细菌感染有关?A .A 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B .草绿色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C .B 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D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E .表皮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 34、下列哪种不属于化脓性炎症:、下列哪种不属于化脓性炎症:A .肾盂肾炎.肾盂肾炎B .大叶性肺炎.大叶性肺炎C .皮肤疖肿.皮肤疖肿D .阑尾炎.阑尾炎E .脑脓肿.脑脓肿35、一个儿童临床出现发热,并伴有咳嗽,胸透见两肺下叶散在边缘不清的小点状阴影,最可能的病变是可能的病变是A . 干酪样肺炎干酪样肺炎B .大叶性肺炎.大叶性肺炎C .转移性肿瘤.转移性肿瘤D .小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E .间质性肺炎.间质性肺炎36、患者突发畏寒、高热、胸痛、咳嗽、咳铁锈样痰,最有可能的是:、患者突发畏寒、高热、胸痛、咳嗽、咳铁锈样痰,最有可能的是:A. 慢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肺源性心脏病 E.大叶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 B.支气管扩张.支气管扩张 C.肺结核.肺结核 D.肺源性心脏病37、胃溃疡病变位置最常见于、胃溃疡病变位置最常见于A.胃前壁.胃小弯近贲门处 E.胃小弯近幽门.胃大弯及胃底 D.胃小弯近贲门处.胃前壁 B.胃后壁.胃后壁 C.胃大弯及胃底处38、与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有关的病原菌主要是、与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有关的病原菌主要是A.葡萄球菌.葡萄球菌 B.肺炎球菌.病毒 E.寄生虫.寄生虫.链球菌 D.病毒.肺炎球菌 C.链球菌39、慢性肾盂肾炎的肾脏肉眼观察不同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是、慢性肾盂肾炎的肾脏肉眼观察不同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是A.体积缩小.表面呈颗粒状 D.颜色苍白.颜色苍白.肾脏内小动脉硬化 C.表面呈颗粒状.体积缩小 B.肾脏内小动脉硬化E.有不规则的凹陷疤痕.有不规则的凹陷疤痕40、肿瘤的分化程度越高则:、肿瘤的分化程度越高则:A. 恶性度越高.术后越易复发.预后越差 D.转移越早.转移越早 E.术后越易复发恶性度越高 B.恶性度越低.恶性度越低 C.预后越差41、脾梗死的病变属于:、脾梗死的病变属于:A.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 E.坏疽.脂肪坏死 D.干酪样坏死.坏疽.液化性坏死 C.脂肪坏死.凝固性坏死 B.液化性坏死42、关于一期愈合的叙述中,哪项是错的、关于一期愈合的叙述中,哪项是错的A.组织破坏少.无感染.对合严密 D.无感染.组织破坏少 B.创缘整齐.创缘整齐 C.对合严密E.伤口表面的血液,渗出液及坏死组织,干燥后形成硬痂.伤口表面的血液,渗出液及坏死组织,干燥后形成硬痂43、下述哪种细胞属于永久性细胞?、下述哪种细胞属于永久性细胞?A.造血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 E.肝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 D.肾小管上皮细胞.表皮细胞 C.心肌细胞.造血细胞 B.表皮细胞44、细胞坏死过程中,核变小,染色质浓聚,被称之为、细胞坏死过程中,核变小,染色质浓聚,被称之为A.核内包涵体核内包涵体 B.核溶解核分裂象 E.核固缩核固缩核碎裂 D.核分裂象核溶解 C.核碎裂45、坏死组织经腐败菌作用后,常可发生、坏死组织经腐败菌作用后,常可发生A.凝固脂肪坏死坏疽 E.脂肪坏死凝固 B.梗死栓塞 D.坏疽梗死 C.栓塞46、再生能力最强的组织是:、再生能力最强的组织是:A.结缔组织.心肌 D.骨骼肌.神经细胞.骨骼肌 E.神经细胞.平滑肌组织 C.心肌.结缔组织 B.平滑肌组织47、慢性肺淤血的特点不包括、慢性肺淤血的特点不包括A.切面暗红色.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肺泡腔内有心衰细胞 C.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切面暗红色 B.肺泡腔内有心衰细胞D.肺泡间隔增宽肺内支气管扩张.肺泡间隔增宽 E. 肺内支气管扩张48、红色血栓见于、红色血栓见于A.风湿性心瓣膜上的疣状赘生物.心房内球形血栓.小血管内纤维性血栓 C.心房内球形血栓.风湿性心瓣膜上的疣状赘生物 B.小血管内纤维性血栓D.静脉血栓尾部.静脉石.静脉血栓尾部 E.静脉石49、患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易并发下述哪种病变?、患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易并发下述哪种病变?A.氮气栓塞.透明血栓形成.脂肪栓塞 E.透明血栓形成.氮气栓塞 B.肺淤血.混合血栓形成 D.脂肪栓塞.肺淤血 C.混合血栓形成50、下述哪种物质在炎症疼痛中起重要作用?、下述哪种物质在炎症疼痛中起重要作用?A.组胺.缓激肽 E.白细胞三烯.白细胞三烯.细菌产物 D.缓激肽.溶酶体酶 C.细菌产物.组胺 B.溶酶体酶51、假膜性炎的特征性的渗出物是、假膜性炎的特征性的渗出物是A.浆液.浆液 B.纤维素.中性粒细胞 E.浆细胞.浆细胞.纤维素 C.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D.中性粒细胞52、不属于化脓性炎的病变是、不属于化脓性炎的病变是A. 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蜂窝织性阑尾炎 C.急性肾盂肾炎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B.急性蜂窝织性阑尾炎D. 急性肾小球肾炎.皮肤疖肿急性肾小球肾炎 E.皮肤疖肿53、来源于上皮的恶性肿瘤称为、来源于上皮的恶性肿瘤称为A.上皮瘤.癌症 E.癌肉瘤.癌肉瘤.肉瘤 D.癌症.癌 C.肉瘤.上皮瘤 B.癌54、胃肠道恶性肿瘤多转移至、胃肠道恶性肿瘤多转移至A.肝.脑.肾 E.脑.骨 D.肾.肝 B. 肺 C.骨55、风湿病病变最严重的部位是:、风湿病病变最严重的部位是: A .关节.关节 B .血管.血管 C .小脑.小脑 D .心脏.心脏 E .皮肤.皮肤56、下列哪一项能反映小叶性肺炎的本质?、下列哪一项能反映小叶性肺炎的本质?A .支气管及肺泡的卡他性炎.支气管及肺泡的卡他性炎B .肺泡的纤维素性炎症.肺泡的纤维素性炎症C .细支气管及肺泡的化脓性炎症.细支气管及肺泡的化脓性炎症D .常是麻疹、百日咳等传染病的并发症.常是麻疹、百日咳等传染病的并发症E .实质上是由急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周围炎发展而来的肺组织炎症.实质上是由急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周围炎发展而来的肺组织炎症57、肺鳞状细胞癌多起源于、肺鳞状细胞癌多起源于A .肺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B .大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大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C .支气管壁嗜银细胞.支气管壁嗜银细胞D .支气管壁腺体上皮细胞.支气管壁腺体上皮细胞E .细支气管上皮细胞.细支气管上皮细胞58、我国门脉性肝硬变(小结节性肝硬变)的常见原因为下列哪种?、我国门脉性肝硬变(小结节性肝硬变)的常见原因为下列哪种?A .慢性酒精中毒.慢性酒精中毒B .营养缺乏.营养缺乏C .毒物中毒.毒物中毒D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E .药物中毒.药物中毒59、急性肾盂肾炎的基本病变属于、急性肾盂肾炎的基本病变属于 A .纤维素性炎.纤维素性炎 B .特异性炎.特异性炎 C .卡他性炎.卡他性炎 D .急性增生性炎.急性增生性炎 E .化脓性炎.化脓性炎60、缓进型高血压病的血管主要病变特征是、缓进型高血压病的血管主要病变特征是A . 细小动脉痉挛收缩细小动脉痉挛收缩B . 细小动脉玻璃样变细小动脉玻璃样变C . 细小动脉纤维素样变性细小动脉纤维素样变性D . 细小动脉粥样硬化细小动脉粥样硬化E . 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大中动脉粥样硬化. 实质器官中最容易发生脂肪变性的器官是实质器官中最容易发生脂肪变性的器官是A. 心脏心脏B. B. 肝脏肝脏C. C. 脾脏脾脏D. D. 肾脏肾脏E. E. 肺脏肺脏. 脾梗死的病变属于:脾梗死的病变属于:A .凝固性坏死.凝固性坏死B B .液化性坏死.液化性坏死C C .脂肪坏死.脂肪坏死D D .干酪样坏死.干酪样坏死E E .坏疽.坏疽 . 下列哪一项不是坏死的结局?下列哪一项不是坏死的结局?A .溶解吸收.溶解吸收B B .分离排出.分离排出C C .化生.化生D D .机化.机化E E .钙化.钙化.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萎缩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萎缩 A . 脑动脉粥样硬化时的脑体积变小脑动脉粥样硬化时的脑体积变小 B B .恶病质的肢体.恶病质的肢体 C C .老年人的心脏.老年人的心脏D . 小儿麻痹症的下肢肌肉小儿麻痹症的下肢肌肉E E .空洞型肾结核时变薄的肾实质.空洞型肾结核时变薄的肾实质. 下述哪种细胞属于永久性细胞?下述哪种细胞属于永久性细胞?A .造血细胞.造血细胞B B .表皮细胞.表皮细胞C C .心肌细胞.心肌细胞D D .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E E .肝细胞. 下列哪项不是一期愈合的特点:下列哪项不是一期愈合的特点: A .瘢痕较大.瘢痕较大 B B .组织缺损小.组织缺损小 C C .无感染和异物.无感染和异物 D D .创缘对合整齐.创缘对合整齐 E E.愈合快. 下列关于肝淤血的论述中,哪项是错误的下列关于肝淤血的论述中,哪项是错误的A .小叶间静脉扩张.小叶间静脉扩张B B .中央静脉扩张.中央静脉扩张C C .肝窦扩张.肝窦扩张D D .肝细胞萎缩.肝细胞萎缩E .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脂肪变性. 白色血栓可见于白色血栓可见于 A .风湿性心瓣膜上的疣状赘生物.风湿性心瓣膜上的疣状赘生物 B B .小血管内纤维素性血栓.小血管内纤维素性血栓C .心房内球形血栓.心房内球形血栓D D .静脉血栓尾部.静脉血栓尾部E E .静脉石.静脉石. 在寄生虫感染的病灶中渗出的炎细胞最多的是:在寄生虫感染的病灶中渗出的炎细胞最多的是:A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B B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C C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D D .浆细胞.浆细胞E E.单核细胞.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最常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最常引起:A .蜂窝织炎.蜂窝织炎B B .脓肿.脓肿C C .变质性炎.变质性炎D D .假膜性炎.假膜性炎E E .增生性炎.增生性炎. 大量细菌毒素入血,导致实质细胞变性、坏死及全身中毒症状的,称大量细菌毒素入血,导致实质细胞变性、坏死及全身中毒症状的,称A. 菌血症菌血症B. B. 毒血症毒血症C. C. 败血症败血症D. D. 白血病白血病E. E. 脓毒败血症脓毒败血症. 最能体现腺癌的特点是最能体现腺癌的特点是A .发生于腺上皮.发生于腺上皮B B .呈结节状外观.呈结节状外观C C .有癌巢形成.有癌巢形成D .癌细胞呈腺样结构.癌细胞呈腺样结构E E .异型性明显、高度恶性.异型性明显、高度恶性 . 最能体现原位癌的特征是最能体现原位癌的特征是A .多发生在子宫颈粘膜上皮.多发生在子宫颈粘膜上皮B B .是一种早期癌.是一种早期癌C .癌变波及上皮全层,但未突破基底膜.癌变波及上皮全层,但未突破基底膜D D .未发生转移.未发生转移E E .原肿瘤可消退.原肿瘤可消退. 下列哪个不是致癌因子下列哪个不是致癌因子A .砷.砷B B .金.金C C .铬.铬D D .镍.镍E E .镉.镉.高血压病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高血压病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A .基底节,内囊.基底节,内囊 B. B. 豆状核和丘脑豆状核和丘脑 C. C. 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D .侧脑室.侧脑室E E .大脑皮质.大脑皮质. 二尖瓣狭窄时,在X 线平片上常呈线平片上常呈A .靴形心.靴形心 B. B. 梨形心梨形心 C. C. 球形心球形心 D. D. 绒毛心绒毛心 E. E. 虎斑心虎斑心风湿病病变最严重的部位是:风湿病病变最严重的部位是: A .关节.关节 B B .血管.血管 C C .小脑.小脑 D D .心脏.心脏 E E .皮肤.皮肤. 下列哪一项最常引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下列哪一项最常引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A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B B .肺结核病.肺结核病C C .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扩张症D D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E .大叶性肺炎的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的肺肉质变. 肺癌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是肺癌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是A .发热.发热 B. B.呼吸困难呼吸困难 C. C.干咳和血痰干咳和血痰 D. D.胸痛和血性胸水胸痛和血性胸水 E. E.恶病质恶病质 . 下列哪一项不符合腺泡中央型肺气肿?下列哪一项不符合腺泡中央型肺气肿?A .病变累及肺腺泡的中央部分,以细支气管病变最明显,呈囊状扩张.病变累及肺腺泡的中央部分,以细支气管病变最明显,呈囊状扩张B .慢性细支气管炎是本型发生的主要原因.慢性细支气管炎是本型发生的主要原因C C .与α1-抗胰蛋白酶减少无关抗胰蛋白酶减少无关D .是一种继发性肺气肿.是一种继发性肺气肿E E .肺泡管、肺泡囊变化不明显.肺泡管、肺泡囊变化不明显.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咳痰的病变基础是: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咳痰的病变基础是:A . 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B B .腺体肥大、增生、粘膜上皮内杯状细胞增多.腺体肥大、增生、粘膜上皮内杯状细胞增多C .支气管壁充血、水肿和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支气管壁充血、水肿和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D D .支气管壁瘢痕形成.支气管壁瘢痕形成E .软骨片萎缩、纤维化、钙化和骨化.软骨片萎缩、纤维化、钙化和骨化. 萎缩性胃炎和浅表性胃炎最确切的区别是:萎缩性胃炎和浅表性胃炎最确切的区别是:A .炎症细胞浸润的深度.炎症细胞浸润的深度B B .病变部位.病变部位C C .粘膜变厚.粘膜变厚D .胃固有腺体的萎缩.胃固有腺体的萎缩E E .以上都不是.以上都不是.革囊胃是指革囊胃是指A .胃癌弥漫浸润型.胃癌弥漫浸润型B B .胃癌拌扩张.胃癌拌扩张C C .胃黏液腺癌.胃黏液腺癌D .大范围的溃疡型胃癌.大范围的溃疡型胃癌E E .胃溃疡伴广泛瘢痕形成.胃溃疡伴广泛瘢痕形成. 肝细胞呈碎片状坏死或形成桥接坏死见于:肝细胞呈碎片状坏死或形成桥接坏死见于:A .急性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B B .亚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C C .轻度慢性肝炎.轻度慢性肝炎D .中度慢性肝炎.中度慢性肝炎E E .急性普通型肝炎.急性普通型肝炎. 早期肝癌是指癌结节直径在早期肝癌是指癌结节直径在A .>.>5cm 5cm 5cm、多个结节、多个结节、多个结节B B .<.<5cm 5cm 5cm、单结节、单结节、单结节C C .>.>3cm 3cmD .<.<3cm 3cm 3cm、或两个结节直径总和<、或两个结节直径总和<、或两个结节直径总和<3cmE 3cm E .<.<1cm 1cm 1cm、单结节、单结节、单结节男性,男性,2727岁。
组织胚胎学填空题
![组织胚胎学填空题](https://img.taocdn.com/s3/m/8954a8473b3567ec102d8a3c.png)
组织胚胎学填空题1.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是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2.常用的组织标本制作方法有切片、涂片、铺片和磨片。
3.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脂类、蛋白质和少量糖类。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是脂质双分子层和蛋白质排列成的液态膜。
细胞膜中的蛋白质有两种,一种被称为表面蛋白、另一种被称为嵌入蛋白。
这些蛋白质的功能主要为物质交换、受体载体、胞吐胞吞、酶、细胞收缩及变形运动、免疫。
4.散在于细胞质内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有形成分称细胞器。
它们主要包括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微丝、微管、中间丝、中心粒。
5.内质网可因表面附着核糖体而称为粗面内质网,功能为合成与分泌蛋白质。
另一种因表面光滑而被称为滑面内质网,其功能为合成类固醇、合成脂质、参与解毒和药物代谢、胆汁生成、灭活激素、参与肌细胞的收缩。
6.参与形成溶酶体的细胞器主要是高尔基复合体。
为细胞提供能量的细胞器为线粒体。
构成细胞骨架的结构有4个,它们分别被称为微管、微丝、中间丝、微梁网格。
7.在HE染色的切片中,可见到细胞核中有紫蓝色块状或点状的结构,称为异染色质。
在电镜下,它是因染色质链高度集缩而形成的,细胞核中另一部分因其低度集缩甚至完全伸展的染色质超过光镜的分辨率而在光镜下看不见,称为常染色质。
这些紫蓝色结构的主要功能为携带遗传信息。
8.上皮细胞是由大量排列紧密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
上皮细胞具有极性,可分为游离面和基底面。
上皮组织一般无血管分布。
根据功能和分布可将上皮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
9.被覆上皮是根据细胞层次和细胞形态分类的。
衬贴于心脏和血管等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内皮。
分布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间皮。
10.根据上皮分类原则,小肠粘膜上皮属于单层柱状上皮,柱状细胞间夹有杯状细胞。
输尿管粘膜上皮属于变移上皮。
食管黏膜上皮属于复层扁平上皮。
11.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有柱状细胞、梭形细胞和锥体形细胞组成。
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细胞的起源与进化](https://img.taocdn.com/s3/m/ff8e4154be23482fb4da4c61.png)
30
Thanks for your watching and listening!
31
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Cell)
1
生命进化里程
比喻: 元月1日宇宙产生; 5月1 日银河系产生;9月9日太阳系 出现; 9月14日地球产生;9 月24日原是生命; 11月12日 绿色植物;12月26日哺乳动物; 31日22:30原始人; 23:46北京猿人; 23:59’56”古罗马(春秋); 23:59’58”雅马文化(宋代); 23:59’59”欧洲文艺复兴(1416世纪,元明清)。
16
0.2~0.3μm, 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 较多,占36%,凡能 作用于胆固醇的物质 (如二性霉素B、皂素 等)均可引起支原体膜 破坏而使支原体死亡。
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的一端有一种特殊的末端结构(terminal structure),能使支原体粘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与 致病性有关。
17
细菌模式图
20
大肠杆菌
淋病球细菌
大肠杆菌分裂
弧形霍乱菌
21
(二)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体系
1.真核细胞(eukaryotic cell) 以脂质及蛋白质成分为基础 的生物膜结构系统。 2.以核酸(DNA或RNA) 与蛋白质为主要成 分的遗 传信息表达系统。 3.由特异蛋白分子装配 构成的细胞骨架系统。
三、从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
(一)原核细胞基本特点
⒈ 原核细胞(prokaryotic cell) 遗传的信息量小,一个环状 DNA构成。 ⒉细胞内没有分化为以膜 为基础的具有专门结构与功 能的细胞器和细胞核膜。 ⒊主要代表:支原体 (last)是;细菌;蓝藻 又称蓝细菌(cyanobacteria)。
厦门大学进化生物学第3章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厦门大学进化生物学第3章细胞的起源与进化](https://img.taocdn.com/s3/m/b44595b951e79b8968022656.png)
阶梯式过度模型:由原始的化学结构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到原始细 胞的过程包括6个阶梯式步骤,该过程的各主要阶段 都受到内部的动力学稳定和对外环境的适应等因素的 选择。
能量危机 基因型与表型区分 信息危机 适应危机 复杂性危机 3
多核苷酸 细胞生命
6 糖酵解 光合作用
5
超循环组织
分隔结构
4
分子准种
原始细胞分裂
功能组织分化
19
蓝藻又称蓝细菌,能进行与高等植物类似的光合作用, 与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的机制不一样。蓝藻没有叶绿体, 仅有十分简单的光合作用结构装置(含叶绿素a、藻胆素、 数种叶黄素和胡萝卜素)。蓝藻细胞遗传信息载体与其它 原核细胞一样,是一个环状DNA分子,但遗传信息量很 大,可与高等植物相比。蓝藻细胞的体积比其它原核细 胞大得多,直径一般在10μm左右,甚至可达70μm。
emergence of collectively autocatalytic sets of polymers, specifically peptides,
for the origin of molecular reproduction.
9
在超循环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一个综合的 过渡理论:由原始的化学结构过渡到原始细胞的 过程包括6个阶梯式步骤,该过程的各主要阶段都 受到内部的动力学稳定和对外环境的适应等因素 的选择。 • 第一步:从小分子到形成杂聚合物,进化系统面 临着“组织化危机”(即分散的、无组织的小分 子如果不能初步组织起来,就不能进入下一步进 化),克服这个危机是通过聚合作用。 • 第二步:从无序的杂聚合物到多核苷酸,分子之 间的选择作用,有助于度过“复杂性危机”。
Fig: 海底 烟筒附近 有古细菌
细胞因子 原理
![细胞因子 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200a400e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cf.png)
细胞因子原理细胞因子(cytokine)是指主要由免疫细胞分泌的、能调节细胞功能的小分子多肽。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细胞因子对于细胞间相互作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有重要调节作用。
细胞因子包括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单核因子等。
目前已知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干扰素(interferon,IFN)、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octor,TGF-β)等均是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在异常情况下也会导致病理反应。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研究的飞速发展,不仅克隆了早先发现的生物活性肽的cDNA,而且发现了许多新的细胞因子,并对各种细胞因子产生来源、分子结构和基因、相应的受体、生物学功能以及与临床的关系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成为当今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研究中一个活跃的领域。
细胞因子原理 1(一)根据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种类不同分类1.淋巴因子(lymphokine) 于60年代开始命名,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
重要的淋巴因子有IL-2、IL-3、IL-4、IL-5、IL-6、IL-9、IL-10、IL-12、IL-13、IL-14、IFN-γ、TNF-β、GM-CSF和神经白细胞素等。
2.单核因子(monokine)主要由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如IL-1、IL-6、IL-8、TNF-α、G-CSF和M-CSF等。
3.非淋巴细胞、非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由骨髓和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产生,如EPO、IL-7、IL-11、SCF、内皮细胞源性IL-8和IFN-β等。
(二)根据细胞因子主要的功能不同分类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1979年开始命名。
细胞因子的种类与功能
![细胞因子的种类与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3db23c7576eeaeaad1f330f3.png)
3、IL-6:
细胞来源: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 Th2
内皮细胞、成纤
细胞、血管
维细胞产生。
主要功能:
(1)刺激活化B细胞增殖,分泌 抗体;
(2)刺激T细胞增殖及CTL活化;
(3)刺激肝细胞合成急性期蛋白, 参
精品课件
4、IL-10:
细胞来源: Th2细胞和单核巨噬细 胞
(主要); 上皮细胞。
作用方式: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发挥效 应。
主要生物学功能:
(1)活化T细胞,促细胞因子产生;
(2)刺激NK细胞增殖,增强NK杀伤活
胞产
性及产生细胞因子,诱导LAK细
生;
精品课件
2. IL-4
细胞来源:主要由Th2细胞、肥大细胞及 嗜
碱性粒细胞产生。 主要功能:
(1)促B细胞增殖、分化; (2)诱导IgG1 和IgE产生; (3)促进Th0细胞向Th2细胞分化; (4)抑制Th1细胞活化、分泌细胞 因子;
细胞来源:活化的T细胞。
主要功能:趋化并活化单个核细
胞
精品课件
(3)C亚族(γ亚族):
--- 氨基端只含有一个半 胱氨酸。
成员:lymphotactin-α和
lymphotactin-β 主要功能:趋化淋巴细胞。
精品课件
(4)CX3C亚族(δ亚族):
--- 两个半胱氨酸被三个氨基酸 隔开。
成员:Fractalkine 主要功能:趋化淋巴细胞和巨噬 细
主要功能: (1)抑制前炎症细胞因子产生; (2)抑制MHC -II类分子和B-7
分子 的表达;
(3)抑制T细胞合成IL-2、 精品课件
5. IL-12:
细胞来源: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 B细
细胞的起源和进化
![细胞的起源和进化](https://img.taocdn.com/s3/m/76a8107d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fe.png)
细胞的起源和进化刘百里(湖南教育出版社长沙410007)现代地球上绝大部分的生命都是以单个细胞或多个细胞的形式存在的。
生命起源后细胞基本结构的形成和细胞结构在进化过程中的发展都是一些重大的生物进化事件。
因此对细胞本身的起源和进化的研究是探索生物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最原始的细胞细胞是如何产生的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知道最原始的细胞是什么样子的。
最原始的细胞十分脆弱,留下的地质记录的可能性很少,即使找到有关的化石,也可能只是一些它们活动的痕迹,所以对它们的结构仍然是不清楚的。
在现代各类细胞中,有可能保留了一些原始细胞的遗迹,而且还可能有某些细胞与原始的细胞比较相似。
因此,通过综合分析与比较的途径,我们可以对细胞起源这一重大问题作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现在已有大量的分子生物学和古微生物学方面的事实表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有共同的起源,即有共同的祖先,而且,原核细胞比真核细胞在生物进化史上先出现。
因此,真核细胞是源于远古的原核细胞,从而可以把原核细胞看作是一类比较原始的细胞。
这样,细胞起源问题首先就是原核细胞起源的问题。
不过,原核细胞的毕竟已经是一类结构相当精密的细胞,很难想象它们能一下子在生命起源时形成或一下子从非细胞的生命形式产生。
有没有比典型的原核细胞更原始、更简单的细胞或生物结构呢?病毒无疑是一类更简单的生物结构,它们主要由核酸包以蛋白质外壳而构成,过去一度认为病毒是从非生物到生物的过渡形式,生物大分子首先形成了病毒的结构后,再由此产生原始细胞的结构。
但随着对病毒研究的深入,发现不能用这种观点去解释。
例如,病毒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它们只有在细胞内才能表现出生命现象,脱离细胞后就不能繁殖,因此,病毒是不可能在细胞之前起源的。
病毒的基因组与其寄主的基因组在结构特点上十分相似,有些甚至在核苷酸序列上与寄主基因组的某些区域无太大差异;此外,病毒的结构与现代细胞内的核酸和蛋白质的复合体——核蛋白的结构也有相似之处。
4细胞的起源1
![4细胞的起源1](https://img.taocdn.com/s3/m/8f0bb1ee998fcc22bcd10d28.png)
1.古菌 1.古菌
定义:古菌(或原细菌,Archaeobacteria)是独 (或原细菌,Archaeobacteria) 立于细菌和真核生物以外的另一大生物类群 发现:产甲烷菌类(詹氏甲烷球菌) 詹氏甲烷球菌) 分类:产甲烷菌类、极端嗜盐菌、嗜热的硫 还原菌类和极端嗜热菌类 古菌的特征: 古菌的特征:复制、转录、翻译似真核生物, 而细胞形态、代谢似细菌,膜结构又有自己 独特的一面
提出:尤泽尔(Uzzell,1974)等 提出:尤泽尔(Uzzell,1974)等 主要观点:细胞内细胞器和细胞核的形成是由原 细胞内细胞器和细胞核的形成是由原
始的原核细胞通过一系列DNA复制和质膜的内陷, 始的原核细胞通过一系列DNA复制和质膜的内陷, 形成了双层膜的结构。即用内胞形成(endocytosis) 形成了双层膜的结构。即用内胞形成(endocytosis) 和细胞内间隔作用的渐进发展来解释细胞核与细胞 器的起源
分子自我组织阶段,通过生物大分子的自我组织建 立起超循环组织并过渡到有细胞结构的生命
•
超循环组织:由自催化或自我复制的单元组织起
来的超级循环系统,它能够进行达尔文式的进化
超循环组织模式基本原理
保持和积累遗传信息
超循环组织
变 异
达尔文进化模式 (遗传、变异和选择) 遗传、变异和选择)
阶梯式过渡模式
肽聚糖和壁酸组成 吸收、光合作用 无丝分裂(二分裂或出芽)
二
细胞的起源与演化过程
主要阶段 主要标志
原始生命到原始细胞
原始细胞膜的形成
原始细胞到前原核细胞
细胞质分化,原始 细胞质分化, 染色质形成
前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
原始细胞器的形成
1.原始细胞的起源 1.原始细胞的起源
皮肤性病学名词解释
![皮肤性病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819153a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8.png)
皮肤性病学名词解释整理一.总论1.角质形成细胞:是表皮的主要细胞,可产生角蛋白.胞内含有张力原纤维,有桥粒结构.角质形成细胞分为5层: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2.表皮基膜带:①基底细胞与真皮交界面呈波浪状,由向真皮伸入的表皮角和向表皮突入的真皮乳头相互镶嵌而成②PAS染色呈紫红色染色带③可分为四层:胞膜层、透明层、基板层、网状层④功能:使表皮真皮紧密连接、渗透屏障、营养物质交换.3.黑素细胞:来源于神经嵴,有合成黑素的功能.分散在基底层细胞间、毛发、真皮结缔组织中.硝酸银染色阳性.黑素细胞有细长树枝状突起.每个黑素细胞通过树状突起可与大约36个角质形成细胞接触,形成表皮黑素单位.无桥粒,含黑素颗粒.黑素颗粒以胞吐形式释放,再被临近细胞吞噬,吸收紫外线.4.朗格汉斯细胞:来源于骨髓,功能是摄取、处理和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及免疫监视.主要分布于表皮中上部、真皮、口腔黏膜等.氯化金染色显示树枝状突起.细胞表面有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抗原.胞内有特征性的Birbeck颗粒.5.斑疹:局限性的颜色改变,不隆起也不凹陷,直径<1cm,包括红斑、瘀点、瘀斑及色素异常.斑疹密集融合成大片叫斑片.6.丘疹:高出皮面的实质性隆起,直径<1cm,形态可呈扁平、半球形、多角形.由皮肤炎症浸润、皮表增生、代谢产物沉积引起.丘疹密集融合成大片叫斑块.7.水疱:高出皮面内含液体的腔隙性损害,若直径>0.5cm称为大疱,多为炎性反应所致,也可因棘细胞间粘合质溶解破坏或基底膜病变等引起.有表皮内和表皮下两类.愈后无瘢痕.8.脓疱:含脓液的疱,周围红晕,多由化脓性细菌感染所致,位置深浅不一,愈后无瘢痕.9.风团:真皮浅层的急性、局限性、水肿性、隆起性损害,淡红或苍白色伴周围红晕,边缘不规则,可呈伪足状.较快消退,不留痕迹,常伴剧痒.10.结节:真皮或皮下组织局限性、实质性损害,大小不一、触之较硬,可由1皮下组织炎症、2血管性炎症、3代谢产物沉积、4寄生虫、5肿瘤等引起.11.囊肿:真皮或皮下组织内有一定囊壁结构的内含液体或粘稠物及细胞成分的囊状损害.可隆起或仅可触及,触诊有弹性感.12.鳞屑:皮肤炎症或干燥异常时,表皮因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或水疱吸收干燥而发生角质层的脱落,肉眼可见,可大可小.13.痂:皮肤损害渗出的浆液、脓液或血液与坏死脱落的组织及微生物等混合干涸而结成的附着物,可有脓痂、浆液痂及血痂等.14.浸渍:皮肤因浸水过久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角层吸收较多水分使表皮松软变白、起皱,称为浸渍.易发于指趾缝等皱折部位,摩擦后可形成糜烂.15.糜烂:水疱、丘疹、浸渍等因机械摩擦等因素而形成的表皮或粘膜浅表性缺损,露出大小形态不一的红色浸润面,愈合较快不留瘢痕.16.溃疡:皮肤粘膜局限性缺损,病变累及真皮或皮下组织,形状大小深浅不一,愈后留有瘢痕.17.抓痕:常由于瘙痒而搔抓引起的线条状表皮损伤仅伤及表皮,其上可有血痂,愈后不留瘢痕.18.裂隙:线形裂口与皮纹一致,常深达真皮,疼痛出血,多掌跖指关节处,多由于长期接触碱、脂溶性化学物质或手足湿疹等导致.19.瘢痕:溃疡愈合后填补的新生结缔组织构成.表面平滑无皮纹、毛发等,无弹性,分增生性及萎缩性两类.20.苔藓样变:局限性皮肤增厚、粗糙.表面纹理加深加宽,将患处皮肤分成菱形或多角形的分格.主要由经常搔抓、不断摩擦使角质层、棘层增厚所致.常见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 21.糊剂:又称泥膏,基质为“软膏+粉剂氧化锌、滑石粉+药物”.可消炎、干燥、保护.渗透皮肤比软膏弱,刺激性低.用于亚急性皮炎略有少量渗液.毛发不宜应用.二.生物源性皮肤病1.皮肤癣菌病:1皮肤癣菌病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皮肤角质层、毛发和甲板的感染.2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头/体/股/手/足/甲/须癣等,偶累及深部组织引起真菌性蜂窝组织炎等.3皮肤癣菌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血液循环引起病灶外皮肤的变态反应称为癣菌疹.4皮肤癣菌病最常见的病原体为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和羊毛状小孢子菌.2.体癣:指除掌、跖外光滑皮肤的皮肤癣菌感染.典型损害开始为针头至绿豆大小,环形扩展.瘙痒明显.3.股癣:腹股沟外生殖器部位及肛周的体癣称为股癣.4.脓癣: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头皮局部过敏反应.皮损为无脓液的脓肿,边缘整齐,有波动感.愈后可形成瘢痕和永久性脱发.切忌切开引流.5.脓疱疮:又称传染性脓疱疮、黄水疮.接触传染,是常见的暴露部位皮肤的细菌性脓皮病.皮损为红斑→小疱→脓疱→糜烂→厚痂→湿疹样变.分为寻常型、大疱型、新生儿型.6.麻风: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黏膜、神经.只有人可能患麻风病.皮损多样化、皮肤干燥,浅感觉障碍.受累神经粗大、疼痛.分5型,为结核样型、界线类偏结核样型、中间界线类、界线类偏瘤型、瘤型.7.麻风反应:麻风病程中突然突然发生急性或亚急性症状,称麻风反应.Ⅰ型为迟发变态反应,表现为皮损红肿、浸渍、发热.Ⅱ型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表现为结节性、多形性、坏死性红斑,发热、头痛等.8.麻风菌素试验:粗制麻风菌素在前臂屈侧皮内注射0.1ml.48h后观察早期反应,出现>10mm的浸润性红斑为阳性.3周后观察晚起反应,出现>3mm的浸润结节为阳性.麻风患者或者流行区接触者若阳性,则对麻风杆菌有抵抗力,预后好;阴性则抵抗力差、预后差.9.丹毒:①由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俗称“流火”.②皮肤、皮下组织的淋巴管及其周围软组织急性炎症.③局部红肿热痛.有头痛、发热的全身症状.10.Ramsey-Hunt综合征: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累及膝状神经节,产生外耳道疱疹、耳痛、面瘫、眩晕等症状.11.疣:由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皮肤黏膜引起的一组良性赘生物.常见的有4种类型:寻常疣瘊子、扁平疣、跖疣、尖锐湿疣.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可刮除、物理化学法破坏、中药治疗.12.扁平疣:由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引起.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皮损为针头至绿豆大小的扁平丘疹,表面光滑.多发,可沿抓痕排列成条状,偶微痒.消退前有炎症反应,异常瘙痒.病程长,消退后可复发.13.传染性软疣:一种由软疣病毒感染引起的丘疹性皮肤病,其特点为在皮肤上发生蜡样光泽的丘疹,顶端凹陷,能挤出乳酪状软疣小体.14.疥疮:由疥螨引起的接触传染性皮肤病,其特征为在惯发部位皮肤薄嫩处如手指缝、腹股沟等发生剧烈瘙痒的丘疹、水疱或隧道,伴奇痒,常引起家庭、集体的传染流行.三.非生物源性皮肤病1.接触性皮炎:是皮肤、黏膜因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而发生的炎症反应.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大疱甚至坏死,边界清楚伴以瘙痒或烧灼感.发病机制包括原发性刺激和变态反应.通常急性起病,需与急性湿疹鉴别.病程短,预后好,不易复发.2.药疹:又称药物皮炎,为各种药物通过不同途径口服、注射、吸入、栓塞、灌肠、外用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反应.分为发疹型、荨麻疹型、固定红斑型、中毒性表皮松解型、剥脱性皮炎型.后两种为重型药疹.发病突然、全身性、对称性、泛发性固定型除外.应立即停用致敏药物,促进其排泄,抗炎治疗.3.固定性药疹:①即固定红斑型药疹.皮损为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紫红色色素沉着斑.②再次致敏后皮损在同一部位,也可累及其它部位.③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口鼻、外生殖器、肛周.④致敏药物包括解热镇痛药、碘胺药、苯巴比妥.4.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特点是阵发性瘙痒和局限性苔藓样变.反复搔抓、摩擦是发病原因,可由精神因素、局部皮肤受刺激、饮食、胃肠道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引起.夏天重.5.同形反应:银屑病的进行期,在外伤处机械性损伤、日晒、虫咬、冻伤发生新的皮疹.如可与手术切口一致.提示病情的活动.6.薄膜现象:银屑病刮擦表面可出现多层银白色疏松鳞屑,刮除鳞屑后,露出红色光亮的薄膜,称为薄膜现象.7.玫瑰糠疹:常见的轻度炎症性皮肤病.可能是病毒感染后的变态反应,不复发.皮损为橙红色、卵圆形的斑疹或丘疹,可互相融合.表面有细皱纹、糠状鳞屑.起初有母斑,母斑消退时皮疹迅速播散.斑疹的长轴与皮纹平行,全身泛发.中度瘙痒.分为丘疹型、紫癜型、反常型.8.母斑:玫瑰糠疹起病初期的皮损称为母斑.通常比后出现的皮疹大,可持续1周.母斑消退时,皮疹迅速播散,经过3~8周后自行消退.9.多形红斑:为急性炎症性综合征,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等两种以上皮损同时存在.重症又称Stevens-Johnson综合征.由感染、用药后引起,本质为皮肤小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自限性,复发性.皮损为“虹膜状损害”,包括3层,中央为紫癜,外围是隆起水肿的苍白环,周边是红斑.10.天疱疮:由于表皮棘层细胞间抗体沉积引起棘层细胞松解、表皮内水疱形成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皮肤黏膜大疱病.分为4型,寻常型、增殖型棘层下层、落叶型、红斑型棘层浅层.多有早期口腔黏膜损害、尼氏征阳性.直接免疫荧光IgG沉积于表皮细胞间,血清学检查天疱疮抗体阳性,滴度与临床表现平行可行免疫抑制治疗.11.尼氏征:①由棘层细胞松解引起.②在疱顶施加压力,疱液向周围表皮内渗透.③牵拉破疱残壁,周围表皮进一步剥脱.④皮损周围外观正常皮肤也一擦即破.是天疱疮极有诊断价值的体征.12.大疱性类天疱疮:7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的表皮下水疱形成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不伴表皮松解、尼氏征阴性与天疱疮鉴别,与谷胶饮食无关,无小肠黏膜损害与疱疹样皮炎鉴别.肢体屈面发病为主,口腔黏膜损害少见.直接免疫荧光C3或IgG线状沉积于表皮基底膜带,血清学检查抗表皮基膜带抗体阳性,滴度不与临床表现平行.可行免疫抑制治疗.13.疱疹样皮炎:在遗传素质个体中,由于谷胶过敏而引起皮肤和小肠损害的自身免疫性大疱病.对称分布于肢体伸面,口腔黏膜损害少见.剧烈瘙痒、烧灼、疼痛.三种皮疹小水疱、丘疹、风团样斑块成簇分布.直接免疫荧光IgA颗粒状沉积于真皮乳头,病变部位反而没有,少数人IgA线状沉积于表皮基底膜带.血清学无抗表皮基膜带抗体,若有IgA线状沉积则阳性.治疗首选氨苯砜.14.线状IgA大疱型皮病:临床表现类似于疱疹性皮炎、类天疱疮.无谷胶过敏.直接免疫荧光IgA或C3线状沉积于表皮基底膜带.治疗首选氨苯砜.分为儿童型、成人型.血清学可能抗表皮基膜带抗体阳性.15.抗核抗体ANA:是一组将细胞核内三大类抗原物质DNA、组蛋白、非组蛋白的各种自身抗体的总称,主要存在于血清中.通常血清中ANA滴度在1:80以上有临床意义.分为均质型染色均匀、周边型染色在膜部、斑点型染色为斑点状.16.狼疮细胞: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存在的抗核抗体,作用于受损的白细胞核,使其均匀变性并排出体外,形成均匀体,称狼疮小体.狼疮小体具化学趋化性,被粒细胞吞噬,形成狼疮细胞.是病情活动期的标志.四.性病1.性传播疾病:①以性行为为主要传播途径的疾病;②我国现阶段将梅毒梅毒螺旋体、淋病淋病奈瑟菌、非淋菌性尿道炎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尖锐湿疣人类乳头瘤病毒、生殖器疱疹单纯疱疹病毒、软下疳杜克雷嗜血杆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沙眼衣原体L1、L2、L3型和艾滋病HIV8种疾病列为重点防治的性病.2.硬下疳:一期梅毒主要症状,最常发生在生殖器部位,梅毒螺旋体侵入2~4周后发生.常为单个,不痛不痒,边缘清楚,蚕豆大小结节,表面糜烂,有少量渗出物,呈牛肉色,触之硬似软骨.3.前带现象:①指临床上符合梅毒体征,但原倍血清的RPR试验却为弱阳性或阴性,但若将此血清进一步稀释后再做RPR试验,便出现了阳性结果;②其原因是此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量过多,抑制了阳性反应的出现.4.扁平湿疣:二期梅毒发生于肛门或外生殖器潮湿部位的丘疹.增殖融合成肥厚片块,触之坚实,较平滑.与“扁平疣”概念相差甚远5.尖锐湿疣:①由人乳头状瘤病毒引起的增生性疾病,好发于外生殖器及肛门附近的皮肤、黏膜.②起初细小丘疹,逐渐增大至肉质乳头状赘生物.性生活时易出血,继发感染则可有糜烂、溃疡,恶臭.③病理特征为棘层肥厚、表皮浅层可见灶性分布空泡化细胞.可癌变.④药物治疗或激光、高频电刀烧灼切割疣体.⑤判愈标准为疣体消失,3个月不复发.6.非淋菌性尿道炎:①通过性交传染的一种尿道炎,病原体为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也有阴道毛滴虫、单纯疱疹病毒.②是西方国家最常见性传播疾病.男性症状可有尿道刺痒,烧灼感,尿痛.女性尿道炎症状不明显或无症状,可同时有宫颈炎症.少数可出现附睾炎、前列腺炎等合并症.③治疗首选阿奇霉素、强力霉素、红霉素.④判愈标准为症状消失、尿道图片油镜下多形核白细胞≤4个,病原检查阴性.7.生殖器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多位于生殖器及附近的皮肤黏膜.表现为水疱、糜烂、疼痛.患者和携带者为传染源.治疗首选阿昔洛韦.。
细胞学说——精选推荐
![细胞学说——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b223561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b4.png)
细胞学说它是由德国⽣是关于细胞是动物和植物结构和⽣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学说。
它是由德国⽣细胞学说是关于细胞是动物和植物结构和⽣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学说。
细胞学说物学家施来登和施旺在1838年和1839年提出的。
在18世纪的德国,⾃然哲学⾮常盛⾏。
这个体系的内容之⼀是描述他们认为是组成有机世界多样性的典型单位。
歌德认为叶⼦是各种不同植物的典型单位结构,⽽奥肯则主张脊椎节是⼀般动物原型结构的基本单位。
奥肯还进⼀步认为有机体由粘液囊泡或活的单位所组成,并在它们暂时所属的有机体死亡后继续⽣存着,形成另⼀个⽣物的⼀部分。
在19世纪早期,这样⼀种观点相当流⾏,并且同对动植物结构的显微镜观察结合在⼀起,导致了细胞学说的发展。
在17世纪初虎克,曾⽤显微镜看到了植物细胞,但是并没有被认为是植物世界的独⽴的、活的结构单位。
在19世纪初期,植物解剖的研究复活了,德国植物学家特雷维拉努斯和冯·莫尔认识到细胞是植物的结构单位。
19世纪20年代,意⼤利的亚⽶齐和其他⼈制成了改进的消⾊差显微镜,使⼈们得以观察到有机细胞的详细情况。
⼀个伦敦医⽣布朗于1831年观察到植物细胞⼀般具有⼀个核,不过他对⾃⼰的发现并不怎样重视。
捷克⼈浦肯野⽤显微镜观察了⼀个母鸡卵中的胚核,并指出动物的组织,在胚胎中是由紧密裹在⼀起的细胞质块所组成,这些细胞质块与植物的组织很类似。
这些观察导致耶拿⼤学的植物学教授施莱登于1838年宣布,细胞是⼀切植物结构的基本的活的单位和⼀切植物借以发展的根本实体的学说。
卢万⼤学的解剖学教授施旺于1839年把细胞说扩⼤到动物界。
19世纪40年代许多研究者纠正了他们其中的⼀些错误观点,特别是植物学家冯·莫尔,耐格⾥和霍夫迈斯特以及动物学家克⾥克尔、莱迪希和雷马克,他们证明新细胞是靠分裂形成的,细胞核先在母细胞内分裂为⼆,然后是母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
细胞学说论证了整个⽣物界在结构上的统⼀性,以及在进化上的共同起源。
毒理简答
![毒理简答](https://img.taocdn.com/s3/m/d9cd65104431b90d6c85c7dc.png)
进行重复染毒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作用和慢性毒性作用的目的为:1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的毒性效应普、毒作用特点和毒作用靶器官,了解其毒性机制;2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毒性作用的可逆性;3研究重复接触受试物毒性作用的剂量-反应关系,从初步了解到确定NOAEL和LOAEL,为制定人类接触的安全限量提供参考值;4确定不同动物对受试物的毒效应差异,为将研究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
安全性评价的基本内容:1.毒理学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收集受试样品的相关资料2.不同阶段试验项目:I阶段为急性毒性试验和局部毒性试验;II阶段为重复剂量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与发育毒性试验;III阶段为亚慢性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与毒动学实验;IV阶段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3。人群暴露试验
毒物引起细胞维持功能改变:细胞内部维持的损害 中毒性细胞死亡,ATP耗竭、Ca2+积蓄、ROS/RNS生成情况。原发性代谢紊乱之间互相影响。线粒体渗透性转变及其后果。细胞外部维持的损害。
毒作用影响因素:化学物因素:1.化学结构2.理化性质3.不纯物和外源化学物的稳定性;机体因素:1.物种、品系及个体的遗传学差异2.宿主其他因素对于毒性作用敏感性的影响;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所处的环境条件1.气体条件2.季节和昼夜节律3.动物笼养形式4.外源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物的接触特征和赋形剂;化学物的联合作用:1.非交互作用2.交互作用。
解毒过程失效原因:1解毒能力耗竭;2解毒酶失活;3某些结合反应可被逆转;4解毒过程有时产生潜在有害副产物。
毒物对靶分子的影响:1引起靶分子功能失调(活化靶蛋白分子,抑制靶分子的功能;与靶分子结合致使蛋白质功能发生损害;可干扰DNA的模版功能);2引起靶分子结构损坏(与内源性分子形成加合物、发生交联和断裂而改变内源性分子的一级结构;某些靶分子在外源化学物作用下引起自发性降解;可引起几种形式的DNA断裂)。
2024年医师定考试题及答案
![2024年医师定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643e8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83.png)
2024年医师定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250题,每题 1分,合计 250分)1 皮肤狼疮带试验是指:A、真皮下层补体沉积的免疫荧光带B、真皮下层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带C、表皮上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带D、SLE患者皮肤破损区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带E、表皮和真皮交界处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的荧光带答案答案:E解析:无2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胞浆型(c—ANCA)阳性者,对下列哪一种疾病的诊断有很高特异性:A、系统性红斑狼疮B、结节性多动脉炎C、干燥综合征D、Wegener肉芽肿E、Takayasu动脉炎答案答案:D解析:无3 患者男,26岁,有腰骶部疼痛6个月,夜间症状明显,伴晨僵,活动后好转,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
无外伤史。
查类风湿因子阴性。
首先应考虑诊断为:A、类风湿关节炎B、感染反应性关节炎C、脊柱关节病D、腰椎间盘脱出E、腰肌劳损答案答案:C解析:无4 下列病理改变对AS的诊断最有意义的是:A、附着点炎B、滑膜炎C、虹膜炎D、皮下结节E、软骨破坏答案答案:A解析:无5 下列关于风湿病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系统性血管炎属弥漫性结缔组织病B、RA不属弥漫性结缔组织病C、风湿热与RA均属弥漫性结缔组织病D、AS与RA属同一类别E、银屑病关节炎与HLAB27无关,与AS不属同类答案答案:B解析:无6 动脉炎经常累及的动脉不包括:A、颈动脉B、锁骨下动脉C、肾动脉D、肋间动脉E、髂动脉答案答案:D解析:无7 下列临床表现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无关的是:A、抗磷脂抗体阳性B、动静脉血栓形成C、习惯性流产D、血小板减少E、抗核抗体阳性答案答案:E解析:无8 女,38岁,四肢大小关节肿痛10年,X线示双手指关节及腕关节有多处骨质破坏,关节检查仍有多处关节肿痛,脾肋下2cm,质地中等,查WBC:2×109/L,血小板:60×109/L,ESR:70mm/h,尿常规(-),10年来一直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细菌与真细菌及真核生物的进化 关系
古细菌是与真核生物有更密切亲缘关系
的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的直接祖先应该是远古的古细
菌,而不是远古的真细菌。
线粒体和叶绿体则是与真细菌有较密切
的进化关系。
古细菌、真细菌与真核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
真核细胞起源的内共生学说 马古利(Margulis) (endosymbiotic theory)。 认为,约在十几亿年前,一些大型的具 有吞噬能力的细胞,先后吞并了几种原核 细胞(细菌和蓝藻)。由于后者没有被吞噬 细胞所分解消化,反而从寄生过渡到共生, 并成为宿主细胞的细胞器。如好氧细菌成 为线粒体,蓝藻成为叶绿体。
内 共 生 学 说
现代生物学新证据: 1)首先,从形态结构上说 线粒体、叶绿体在很多方面类似于细菌和蓝藻。 如:前者的个体大小与后者类似;
线粒体的内膜与细菌的质膜一样,都是 纡曲的。 线粒体嵴上的基本颗粒也类似于某些需 氧细菌质膜上的颗粒,都含有作为它们结 构的整合部分的捕光色素。
原核细胞
原 始 细 胞
? ?
真核细胞
随着DNA大分子的进化,原始的染色质体 也逐渐形成。 这些染色质体相对集中于细胞中央区, 并进一步形成细胞的控制中心—核区。 这时期所形成细胞的特点: 类似于原核细胞前身,称为“前原核细 胞”, 代表:前细菌和前蓝藻。
5.3.2 从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 德迪韦提出了具有吸引力的综合性假说 (图5-2) 要点 : ①第一批细胞出现时大气中没有氧。 约20亿年前氧气含量显着增加,大量原 核细胞失去生命,其中某些类型除去了细 胞壁,成为具有双层质膜的细胞,其内膜 附有核糖体。
古细菌(原细菌)的发现及有关研究
1977年,C. R. Woese等人在用各种原核生物 的16S rRNA进行分子进化研究时,发现一 类能利用CO2和H2产生甲烷的厌氧细菌(产 甲烷菌Methanococcus)的rRNA序列与一般 细菌的十分不同,不同的程度比一般细菌 的rRNA序列与真核生物的rRNA序列的差异 还要大。
⑥生存于20亿年前的具有吞噬和内共生能力 的原核生物,由于它们演变出能使氧从有 害变为有利的细胞器,而成后来所有真核 细胞的祖先。
5.3.3 原细菌在细胞起源中的地位 原细菌(Achaeobacteria) 又译为古细菌或古生菌。 是一群与一般原核生物真细菌不同的独 立类群。 认识到它们在细胞起源中的进化地位。 即是人们一直在寻找的真核细胞的原核祖 先。 原细菌包括:产甲烷细菌类、极端嗜盐的 盐细菌类、嗜热的硫还原细菌类和极端嗜 热细菌类等。
5.4
整个过程,按照马古利斯的设想(1971), 可用P74 图5-4表示。 关于内共生起源的假说,在20世纪初就有 人提出: 认为叶绿体是内共生体,起源于胞内共 生的蓝藻;线粒体也是内共生体,它起源 于胞内共生的细菌。
或者:内共生学说:
指一种较大的细胞把另一种较 小的细胞“吞吃”到细胞里面,但 并不把小细胞消化掉,而是与其建 立起一种互惠的共生关系。
3.通过以往的研究表明, 原始性细胞核应是一种双滴虫核模型。 原始性的细胞核已有真核生物的染色质、 核小体和5种组蛋白,没有核仁和核孔复合 体。
总之,认为上述几点是探索细胞核的起 源问题切实可行的途径。 古今结合,并将分子古生物学、分子 细胞学等学科综合性地进行研究;也吸取 行为学研究的成果,把握生物的不平衡性 特点,从既定形态的比较中 推出历史形态 的变化,不失为一项颇有见地的研究模式。
线粒体、叶绿体和原核生物在功能上也 有许多相似之处, 它们的核糖体对某些抗菌素有相似的反应。 某些能抑制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抗 菌素(如氯霉素)能抑制线粒体、叶绿体的 核糖体的蛋白质合成, 而对真核生物细胞质核糖体中的蛋白质 合成却无抑制作用。
相反,某些对真核生物细胞核糖体中的 蛋白质合成有抑制作用的抗菌素(如放线菌 酮等),却对线粒体、叶绿体和原核生物中 的核糖体的蛋白质合成无抑制作用。 真核生物细胞的转移核糖核酸 (tRNA),与线粒体、叶绿体以及原核生物 细胞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
这类细胞已经广泛分布于不同的小生境, 并以不同的方式适应这些小生境。 在生活方式上:它们通过吞噬、内共生 逐渐形成过氧化物酶体、溶酶体、线粒体、 叶绿体等细胞器;
有的胞内囊演变为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过氧化物酶体可能来源于在线粒体之前 的原始需氧细胞,它保护着自己的寄生细 胞,后来又使早期的真核生物克服氧的破 坏。 过氧化物酶体和线粒体的发育允许接纳 叶绿体的前体,后者是光合作用产生氧的 中心。
原始细胞的模式
原始的基因、基因组
+ 膜系统 ( ?)
原始细胞的进化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膜系统和合成蛋白质的核糖 体。 基因组相对集中,形成类核,就进化为原始的 细菌类。 再建立光合作用系统,就进化为原始的光合细 菌,成为现代蓝菌的祖先。
真核细胞
有真正的细胞核。 细胞器种类多,结构复杂。
如果把生物进化的历史按无性与有性划分为 两个时期,那么在这30多亿年中,将近2/3的时 间属于无性生物时代。 在这段时期,生命长期处在单细胞阶段,进 化极其缓慢。 直到近10亿年前,随着有性生殖的出现,提 高了物种的变异性,因而大大推进了进化的速度。 现今地球上200多万种生物中,有性种类占绝 对多数,原始的无性生物少到仅占1%-2%。 这一简单的事实,有力地表明了真核细胞,特 别是有性机制的产生对加速进化的作用。
2.现存的原生生物的多样性为探寻原始性 细胞核的特性提供了基础。 现存原生生物,眼虫、涡鞭毛虫、多鞭 毛虫、毛滴虫、双滴虫类的细胞核全部与 典型的细胞核有或大或小的差异。
关键在于要弄清楚哪些是属于原始性的特 点。 为此先要找到较为原始的原生生物类群, 即可对它们的细胞核进行尽可能的深入考 察,并根据所得的结果提出一个具体的原 始性的细胞核模型。 此后,进 一步推论出原始性细胞核向 典型细胞核演变以及原始核从原细菌祖先 体内产生 的过程,井将两方面的推论予以 检验。
生物引起人们的兴趣。 粘菌——有分有合
团藻——代表多细胞简单聚集并开始有分工。
从聚集到分工——单细胞生物向多细胞生物的进化
从聚集到分工——单细胞生物向 多细胞生物的进化
5.5
细胞核起源的研究途径(略)
1.按照以往研究表明,真核细胞起源于古代的某 种原细菌,细胞核和细胞质也都起源于真核细胞 的原细菌祖先。 首先要抓住最原始的真核细胞体内的原始性细 胞核这一环节。只要明确了原始性细胞核的基本 特征,细胞核起源的整个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 1)原始性细胞核形成以前的阶段、 2)形成阶段 3)形成后的阶段。 通过对这些阶段的分别研究,再综合起来,构 成整体。
5 细胞的起源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非细胞的形态。 非细胞生命如何进化为原核生物细胞, 再进化为真核生物细胞,细胞起源要阐述 的问题。
细胞的起源和进化
非细胞结构 原 始 生 命
?
原核细胞
?
原 始 细 胞
?
真核细胞
5.1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绝大部分物(除病毒等外)都由细胞组成。 两类: 原核细胞(procaryotic cell) 真核细胞(eucaryotic cell) 两者区别,细分约有30多项,详见表 5—1。P69
在上述整合过程中,宿主在DNA吸附处 的膜发生内陷,逐渐形成一种包围在宿主 染色体组外的双层膜。 这种膜和其中的染色体组就是最早的真 核细胞的细胞核。 在核膜的形成过程中,也伴随着染色 体、核仁等一系列的变化。 可见,这一进化阶段一般是以大量的膜 褶迭活动为标志的,以后又出现细胞内的 分室化。
5.2
原始细胞膜结构模型
从原始生命到原始细胞的演变过程中, 细胞膜的形成是最关键的因素。 原始生命具有一个原始界膜,它能自成 体系的生活于海水中。 但这种界膜是极其简单的,它的物质交 换机制主要是依靠渗透作用。
原始界膜的选择性和稳定性较差,这是原 始生命生存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由原始界膜向细胞膜的过渡,是原始生命进 化的首要环节。
因此有人认为在真核细胞起源过程中, 前真核生物不仅吞噬过好氧呼吸细菌,也 吞噬过一些其它对象,这些对象作为前者 的共生物。 在不断的进化过程中,共生物的某一部 分膜被宿主溶解,释放出其中的DNA,使共 生物与宿主发生遗传物质交换。 最终的结果: 共生物的部分DNA与游离基因同样的方式 被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组中。
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假说,3种:
1.丹尼尔—戴维森膜模型 1953年由丹尼尔、戴维森所提出。 该模型有两层类脂分子的疏水端在膜中 彼此相对地排列着,亲水的头部各向外侧, 它们的表面各有一层球蛋白覆盖。
2.罗伯逊膜模型 1959年,美国物理学家罗伯逊提出单位 膜模型。 认为双层类脂分子的内、外表面覆盖着 蛋白质分子平展的单质,而不是球蛋白。 膜呈蛋白质—磷脂—蛋白质3层夹心式结构。
3.流动镶嵌模型
1972年,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图5—1)。 该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 对称性。例如,膜蛋白有的镶在膜表面, 有的嵌入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 1976年,尼科尔森又从细胞内的微丝与膜 蛋白的关系出发补充了流动镶嵌模型,称 膜复合体模型。
原始细胞膜的形成标志着原始细胞的诞生。
②质膜不断内陷,增加了吸收营养和分泌废 物的表面,也扩大了细胞的体积。 ③质膜进一步内陷,逐渐与细胞膜脱离。进 入细胞质后,形成众多的“胞内小泡”, 它们的外膜附有核糖体。 ④有些“胞内小泡”表面带有染色体,这种 结构很可是真桉细胞核的种子。当它演变 为带孔的核膜时,就出现了细胞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