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春望》
《春望》原文及赏析
《春望》原文及赏析《春望》原文及赏析《春望》原文及赏析1【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出处】唐·杜甫《春望》。
【译注1】国家残破,人事全非,只有山河依然如故,春天又来到长安城,但见草木幽深,人迹稀少。
国破:指安禄山起兵反叛,攻破长安城,也兼指国家遭战火破坏。
山河在:极言战争破坏的严重,除山河之外更无余物。
草木深:是说人烟稀少而致草木横生,形容荒凉。
【译注2】“国破”表明物是人非,盛唐王朝时辉煌的景象都已消失,“山河在”指自然景物依旧,“城春”指长安的春天本是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生机盎然。
但“草木深”显示出杂草丛生,树木苍苍,一片凋敝荒凉的景象,与“春”形成鲜明的对比,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战乱后城池残破,人迹稀少的荒凉萧条景象。
[例]“炼狱火花”是“孤岛”写生,当时日寇侵华,上海沦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孤城落日,敌忾同仇,表达的多是激楚苍凉的兴亡之感。
(柯灵《〈柯灵散文选〉序》)二、后一句用以形容春天城里草木茂盛的景色。
[例]我没有“感时花溅泪”的多情,但有“城春草木深”的感慨。
这城,肯定是带城墙的。
不带城墙的城,即使春天深了,草木未必就深。
(车前子《带城墙的家园》)【全诗】《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1.国破:国家残破,指安禄山叛军蹂躏黄河南北,潼关东西,并占领长安。
草木深:草木横生,喻人迹稀少,景色荒凉。
2.感时:感慨时局。
恨别:深恨离别。
花溅泪:对花溅泪。
一说:花似有知,亦感时而溅泪。
下“鸟惊”句同。
3.烽火:战火。
至德二年的正月到三月,潼关、睢阳一线,太原、河东一带,官兵与叛军反复激战。
抵万金:值万金,极言家信珍贵难得。
4.搔:《诗·邶风·静女》:“搔首踟蹰。
”搔头,显示了惶急无奈之情。
浑:简直。
簪:古人用以束发于冠的饰具。
《春望》全文及分析
《春望》全文及分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悲愤之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就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反差。
国家已经破碎,然而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长安城,本该是繁华热闹的,但如今却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一个“破”字,让人触目惊心,直接点明了国家遭受战乱的惨状。
“在”字则凸显出山河的永恒,即使国家动荡,山河依旧。
而“草木深”则进一步描绘出了城市的荒凉,无人打理,杂草肆意生长。
这两句诗通过对山河和草木的描写,展现出了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破坏。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赋予了花和鸟。
因为感慨时事的艰难,看到盛开的花朵反而落泪;因为与亲人离别,听到鸟鸣声也感到心惊。
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忧愁。
花本应是美好的象征,但在此时却让诗人落泪;鸟声通常是悦耳的,此刻却让诗人惊心。
这种反常的感受,恰恰反映了诗人在战乱中的不安和伤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争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烽火不断。
在这样的动荡时期,一封来自家人的书信显得无比珍贵,价值万金。
这一句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隔绝和思念之苦。
人们渴望得到亲人的消息,渴望知道他们是否平安,而一封家书就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安慰和希望。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因为忧愁而不断地挠头,以至于头发越来越少,短到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愁苦和焦虑。
他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为亲人的安危牵挂,内心的煎熬让他身心俱疲。
整首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烘托出了诗人沉重的心情。
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亲人的思念。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仅在韵律上和谐优美,而且在意义上相互呼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017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春望》
2017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春望》【参考译文1】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
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
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幺宝贵。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参考译文2】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杜甫《春望》原文及译文
杜甫《春望》原文及译文《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下面小编整理的杜甫《春望》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收藏。
杜甫《春望》原文及译文出自:春望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拓展阅读【韵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初中素材杜甫《春望》注释及赏析
杜甫《春望》注释及赏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杜甫《春望》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春望》原文国破山河在1,城春草木深2。
感时花溅泪3,恨别鸟惊心4。
烽火连三月5,家书抵万金6。
白头搔更短7,浑欲不胜簪8。
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春望》翻译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春望》赏析一首名作能传诵千古,必定是因为它能高度概括时人和后人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感受和体会。
《春望》就是如此。
国破是一朝一代的悲哀,而山河是永恒的存在;破城遇到春天,草木照样生长,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
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受着内心的荒凉落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旷。
但是山河草木虽然无情,诗人即使它们都变成了有情之物,花鸟会同诗人一样因感时而溅泪,因恨别而伤心。
足见人间深重的苦难也能惊动造化。
花儿带露、鸟儿啼鸣不过是自然现象,而所溅之泪所惊之心实出自诗人。
因此花和鸟的溅泪和惊心只是人的移情。
历来称赞此诗人移情于景的手法新颖,但它能够感人还是得力于开头两句的深刻含蕴。
一春三月,烽火不息,所以家书难得,可邸万金。
两句是因果关系的流水对,这一年的正月,李光弼正与史思明战于太原,郭子仪进击河东,叛将安守忠自长安向武功出兵,长安、鄜州都卷入战事,自然音问难通。
中考古诗春望知识点整理
中考古诗春望知识点整理《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诗作,也是中考古诗常考的篇目之一。
下面我们来对这首诗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整理。
一、作者简介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影响深远。
二、诗歌原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诗歌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安史之乱。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未被囚禁。
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四、诗歌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五、重点字词1、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2、破:陷落。
3、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4、城:长安城。
5、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6、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7、溅泪:流泪。
8、恨别:怅恨离别。
9、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10、连三月:连续多个月。
11、抵万金:家书可值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12、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13、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14、浑:简直。
15、胜:能承受。
16、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六、诗句赏析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诗歌鉴赏
《春望》诗歌鉴赏《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原文如下原文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赏析: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断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了,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望》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春望》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经受,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古今异义国破山河在古义:国都今义:国家浑欲不胜簪古义:简直今义:浑浊;糊涂家书抵万金古义:信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春望》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春望》鉴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古诗春望知识点
古诗春望知识点
《春望》知识点汇总如下:
1.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丛生、一片荒芜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3.赏析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示例一:(抒情方式)诗人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感。
示例二:(修辞角度)诗人移情于景,运用拟人手法,将花鸟人格化,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从而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4.赏析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运用借代手法,表现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
“抵万金”运用夸张,表现家书的珍贵。
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5.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是抓、挠的意思,表现心烦意乱,是对诗人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解的忧国思家之情。
6.描述尾联所展现的画面,并分析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面对山河的沦陷,满头白发的诗人因焦虑忧愁,不停挠头叹
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稀少的无法梳髻插簪。
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怀。
杜甫《春望》原文及译文
杜甫《春望》原文及译文《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下面小编整理的杜甫《春望》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收藏。
杜甫《春望》原文及译文出自:春望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拓展阅读【韵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唐代-杜甫《春望》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杜甫《春望》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原文: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选自《杜诗详注》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
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杜甫将家小安置在鄜(fū)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
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这里借指战事。
〔浑〕简直。
〔不胜簪(zān)〕插不住簪子。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春望译文及赏析
今天,为大家带来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春望》《春望》的作者【杜甫】,作者简介:杜甫(712年2月12日[1] ~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一、原文重现01.原文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02.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故事背景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初中语文杜甫的《春望》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杜甫的《春望》原文及翻译原文:《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原文翻译:国家已经破碎,但山河依旧存在。
城市里的春天,草木长得茂盛。
感受到时光的流转,花儿都溅出了泪水;恨别的鸟儿惊动了心灵。
战火连续三个月不曾停歇,家书珍贵如同万金。
白发搔得更短了,简直快要承受不了这么沉重的簪子。
解析: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分裂、战争频仍的忧国忧民之情。
诗中“国破山河在”展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即便国家遭受破坏,但自然景观依旧,这可能是诗人在困境中对未来的隐隐希望。
而“城春草木深”则描绘了战乱后城市的荒凉景象,春天的生机与城市的破败形成鲜明对比。
诗人通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来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春天到来而国家未能恢复的感伤,以及与亲人别离的痛苦。
这两句也体现了杜甫的感性和细腻,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来映射人的情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反映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战火持续不断,家人之间的联系艰难,收到家书无比珍贵。
最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描绘了诗人焦虑忧愁的形象,白发渐多,连搔发都感到烦恼,说明诗人对时局的担忧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提问:1.杜甫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主题广泛,其中包括对战争的描写和反思。
除了《春望》,他还创作了哪些反映战争和时局动荡的诗作?2.杜甫的诗歌在历史上被怎样评价?他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哪些影响?3.结合杜甫的生平,你认为《春望》中的哪些情感和思想与他个人经历有关?。
【初中文言文】《春望》翻译
【初中文言文】《春望》翻译内容简介: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春望》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早木深。
感时花掉飞溅泪,恨别鹤还珠格格。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痒更长,浑欲不败簪。
【创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有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见唐肃宗在灵武继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回去投靠肃宗。
途中叛军俘虏,带回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软禁。
《春盼》作于次年三月。
【内容讲解】:诗的前四句写下都城败象,蕴含感慨;后四句写下心念亲人境况,饱含离情。
全诗沉著文辞,真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
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
”《唐音癸签》卷九“感时花掉飞溅泪,恨别鹤还珠格格。
”这两句通常表述就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并使诗人见到了反而黎贞还珠格格。
另一种表述为,以花鸟拟人,感时受伤别,花掉也飞溅泪,鸟也还珠格格。
两说道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够相连,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到不好诗含蕴之多样。
【初中文言文】《春望》翻译
【初中文言文】《春望》翻译内容简介: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春天的希望作者:杜甫这个国家有破碎的山脉和河流,这个城市有早春和茂密的树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持续了三个月,家书达到一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创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内容说明]: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乡村山川起伏,城市春意盎然。
”一开始,我写下了我在春旺看到的:首都被占领,城市被摧毁。
尽管山川依旧,但到处都是混乱和青草,树木也是绿色的。
“破碎”这个词很可怕。
然后出现了“深沉”这个词,它让人们感到悲伤。
司马光说:“有山有河,明朝一无所有;植物深,明朝一无所有。
”(文公续诗)明代诗人在这里写景。
事实上,他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感受放在事物上,把自己的感受托付给风景。
它为整首诗营造了气氛。
这副对联技巧娴熟,醇厚自然,富有诗意。
“国宝”与“成春”的意思相反。
“破碎的国家”的腐朽墙壁与生意兴隆的“城市之春”形成强烈对比。
“国家毁灭”之后是“山川”,意思是相反的、意想不到的;“澄春”本应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而后缀“深植”则描述了一片荒凉,这是相互矛盾的。
明代,胡振恒对这副对联赞不绝口,他说:“对联不是精致的,而是纵横变化的。
它更刻板、厚实、轻盈,动作要抓住天空的灵巧。
”《唐英贵签名》第九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中考古诗春望知识点整理
中考古诗春望知识点整理《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诗作,也是中考古诗考查的重点篇目之一。
下面我们来对这首诗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全面整理。
一、作者简介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二、诗歌原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诗歌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安史之乱。
安禄山起兵反叛后,唐玄宗逃往四川,唐肃宗在灵武即位。
杜甫闻讯,将妻儿安置在鄜州,只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获,押至长安。
他身处沦陷区,亲眼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之下,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四、诗歌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五、重点字词1、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2、破:陷落。
3、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4、城:长安城。
5、草木深:指人烟稀少,草木茂密。
6、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7、溅泪:流泪。
8、恨别:怅恨离别。
9、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10、抵:值,相当。
11、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12、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13、浑:简直。
14、不胜簪:插不住簪子。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六、诗句赏析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描绘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虽然山河依旧,但国都已经沦陷,春天的长安城却杂草丛生,一片荒芜,透露出诗人的忧国之情。
中考古诗知识点:春望知识点整理
中考古诗知识点:春望知识点整理《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诗作之一,在中考中经常作为重点考查内容。
下面我们来对这首诗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整理。
一、诗歌背景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当时长安沦陷,杜甫被困城中。
国家动荡,百姓流离失所,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于是写下了这首《春望》。
二、诗歌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重点字词解释1、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2、破:陷落。
3、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4、城:长安城。
5、草木深:指人烟稀少,草木茂密。
6、感时:为时事而感伤。
7、溅泪:流泪。
8、恨别:怅恨离别。
9、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10、连三月:连续多个月。
11、抵万金: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12、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13、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14、浑:简直。
15、不胜簪:插不住簪子。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四、诗句翻译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文: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译文: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五、诗歌赏析1、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2、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绘景,借景抒情。
“国破”“城春”对比强烈,“草木深”描绘出荒凉破败的景象,饱含着诗人的无限感慨。
“花溅泪”“鸟惊心”则将人的情感赋予花和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悲伤之情。
(2)细节描写“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通过描写诗人抓头的细节,进一步表现出他内心的愁苦和忧思。
【初中文言文】《春望》翻译
【初中文言文】《春望》翻译内容简介: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春望》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早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创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内容讲解】: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
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
”《唐音癸签》卷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春望》导读: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高学习能力,由编辑老师为您提供的2017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希望给您带来启发!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知识点归纳:
1、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作者思念家乡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破”、“深”写出了怎样凄惨的景象?
答:“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残垣断壁、杂草丛生、人烟稀少的冷寂荒芜的景象。
6、杜甫诗有诗史之称,本诗折射出怎样的历史事件?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安史之乱,表现了忧国思家、感时伤坏之情。
7、情景交融在颔联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试加以赏析。
答:花鸟本是怡人之景,而诗人见之而泣,闻之愈悲,可见时局的不幸,这里诗人将悲情融于乐景,更加重了悲的抒情色彩。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知道为什么吗?
答:这两句真切地表现了战乱中人们思念亲人、盼望得到亲人消息的心情,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连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的。
9、末句“不胜簪”这一细节有怎样的作用?
答: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亲之情。
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恨”字中;后四句抒怀,一个“搔”的动作(细节)将一位白发稀疏、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篇2017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的内容,希望会对各位同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