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技术的演进模式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社会与技术的互动科技社会学的研究
社会与技术的互动科技社会学的研究社会与技术的互动——科技社会学的研究科技的快速发展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社会与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成为了科技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社会与技术的互动关系,分析科技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一、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与文化观念。
首先,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例如,工业革命的到来使得手工业生产向机械化生产转变,推动了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其次,技术的进步也影响着社会的组织结构。
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社交方式。
此外,技术的发展还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比如移动支付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社会对技术的塑造虽然技术对社会产生着深远影响,但社会同样也对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塑造作用。
社会的需求和问题往往驱动着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例如,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导致了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社会对于便捷出行的需求推动了共享经济和出行平台的崛起。
此外,社会也通过法律、伦理等规范对技术的应用进行限制和引导,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三、科技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科技社会学旨在研究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了深入了解这一关系,科技社会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首先,社会与技术的互动可以通过定量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如统计数据、问卷调查等,通过大样本的数据分析,可以揭示技术与社会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和影响程度。
其次,科技社会学也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案例研究等,通过对个体经验和具体案例的探讨,可以深入理解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塑造。
此外,科技社会学还借鉴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与哲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学科进行对话,以形成多视角的研究成果。
四、科技社会学的意义科技社会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和引导科技发展的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科技社会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技术的影响和局限,避免盲目追求技术进步而对社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媒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媒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现代社会中,媒体是一种强大而不可忽视的力量。
它不仅能够传递信息,塑造舆论,还能够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而与此同时,媒体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反馈。
因此,媒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日益紧密。
本文将探讨媒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媒体通过传递信息与社会进行互动。
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通过新闻报道、电视节目、电影等形式,将最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传递给社会大众。
媒体的报道不仅是向社会传递事实,还能够塑造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和态度。
例如,当媒体将某个事件大肆报道时,公众往往会对该事件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在社会中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这种互动关系使得媒体成为了舆论的制造者和引导者,而社会则是媒体信息的接受者和反馈者。
其次,媒体通过引导和影响社会舆论而对社会产生影响。
媒体报道的内容往往会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议论,进一步形成社会舆论。
例如,一个重要的新闻事件,通过媒体的报道和解读,往往会在社交网络上引起广泛的传播和讨论。
社会舆论的形成和传播,不仅能够影响公众对事件的立场和态度,还能够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重大影响。
媒体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同时也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行为。
然而,社会也对媒体的发展和运营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媒体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生存和发展必然依赖于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社会大众对媒体的需求和支持,直接影响着媒体的内容和形式。
例如,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和普及,公众对于信息获取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媒体机构为了迎合公众的需求,积极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提供更加便捷和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同时,媒体也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反馈,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只有与社会保持良好的互动,媒体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媒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媒体的传播往往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偏见,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
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新闻传播和社会发展始终密不可分。
新闻传播作为社会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工具,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载体,同时也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塑造。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互动的影响和意义。
一、新闻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 提供信息和知识新闻传播为社会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和丰富的知识。
通过新闻媒体,人们可以了解到国内外的时事动态、科技进展、社会问题等方方面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和知识对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推动社会的进步。
2. 影响公众舆论新闻传播在塑造和影响公众舆论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媒体报道的方式和角度往往能够引导公众对特定事件和议题的关注和态度。
媒体的选择、报道和评论都会对公众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力可以推动社会议程的制定和推动,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3. 促进社会变革新闻传播常常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催化剂。
通过报道社会问题、揭露腐败和不公正行为,新闻媒体能够激发公众的关注和参与,促使相关部门采取行动,推动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新闻传播的曝光作用和监督功能对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二、社会发展对新闻传播的影响1. 信息需求的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过去,人们更多依赖传统媒体获取信息,但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开始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取新闻资讯。
这对新闻传播形式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媒体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公众的需求和习惯。
2. 媒体多元化的发展社会发展推动了媒体的多元化和发展。
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新的媒体形式如网络新闻、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也开始兴起。
这种多元化的媒体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多的传播途径和手段,也促使新闻传播更加便捷和及时。
3. 公众参与的增加社会发展增加了公众的参与程度,在新闻传播中体现强烈的互动性。
公众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对象,而是积极参与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同时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密的互动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首先,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科技的日新月异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
比如,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这大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另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的应用也在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社会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其次,社会发展也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社会的需求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只有真正了解社会的需求,把握社会的变化,科技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举个例子,人们对能源、环境、医疗等问题日益关注,这些社会问题也促使科技研究人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同时,科技的创新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和认可,只有大众对科技的认同和接纳,科技才能真正实现应用。
此外,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还相互交织、相互促进。
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变革。
比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传播更加自由、平等,推动了社会信息化与网络化的进程。
同时,社会的发展也对科技的进步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的需求呼唤着更高效、更环保、更智能的科技产品和服务,这就迫使科技工作者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满足社会的需求。
然而,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科技进步的速度可能会超过社会的适应能力,导致某些群体被边缘化,产生新的社会问题。
此外,科技的应用也可能存在一定的伦理和法律方面的问题,如个人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这就需要社会与科技共同思考和解决。
总的来说,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科技的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而社会的发展也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试论述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
试论述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传播活动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巨大的演变。
从最初的传统媒体传播到现在的社交媒体时代,传播活动的方式和效果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传统媒体传播、互联网传播和社交媒体传播三个方面来论述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
一、传统媒体传播传统媒体传播是传播活动的最早形式。
在这个阶段,人们主要通过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来获取信息。
传统媒体传播的主要特点是信息的单向传播,即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之间没有直接的互动。
传统媒体传播的优点是覆盖面广,可以迅速传达信息,但缺点是信息传播速度慢,传播效果不易评估。
二、互联网传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播活动进入了互联网传播时代。
互联网传播以其高效、便捷和互动性成为主流。
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网站和博客等方式快速传播信息,并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和交流。
互联网传播的特点是信息的多向传播,即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之间可以进行实时的互动。
互联网传播的优点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传播效果易于评估,但缺点是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信息过载问题突出。
三、社交媒体传播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传播活动进入了社交媒体传播时代。
社交媒体传播以其强大的互动性和个性化定制成为主流。
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Facebook和Instagram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和获取信息,并与其他用户进行实时的互动和交流。
社交媒体传播的特点是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快速传播,用户可以通过分享、评论和点赞等方式参与到信息的传播和塑造中。
社交媒体传播的优点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用户参与度高,但缺点是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难以保证,信息过滤和隐私保护等问题亟待解决。
传播活动经历了从传统媒体传播到互联网传播再到社交媒体传播的演变过程。
这一演变过程既反映了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传播活动方式和效果的巨大变化。
传统媒体传播的单向性逐渐被互联网传播的多向性所取代,而互联网传播的便捷性和互动性则被社交媒体传播的个性化和社交性所超越。
传播学的发展历程
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现象的一门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
然而,正式的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是在20世纪初。
以下是传播学发展的主要历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形式也开始多样化,传播方式也变得更加复杂。
传播问题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最早的传播学研究聚焦于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
此时的传播学主要是从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中发展起来的。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传播学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开始关注群体传播和文化传播。
随着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传播学的理论也变得更加系统和深入。
互动式的传播模式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强调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仅要关注信息的发送,还要关注接收者的反馈。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传播学开始关注媒介效果研究和媒体内容分析。
学者们运用统计学和实验研究方法,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例如广告对购买行为的影响等。
同时,传播学开始注重对媒体内容的分析和批评,关注其对社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传播学进入了新的阶段。
新媒体的出现使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传播学开始重视新媒体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网络传播和社交媒体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学者们开始探讨信息社会和网络社会对传播模式和传播理论的挑战。
21世纪以来,传播学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
从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到环境传播,学者们开始关注跨国和跨文化的传播问题,探讨全球化时代的传播现象。
此外,数字化和移动化的发展使传播学与科技、数据分析等学科相结合,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也逐渐向定量化和大数据分析转变。
总的来说,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关注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到关注传播过程的互动性,再到关注媒介对受众的影响以及新媒体和全球化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科技的进步,传播学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人类学对于人类技术与创新的观察与解读
人类学对于人类技术与创新的观察与解读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技术与创新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
然而,在传统的科学研究中,技术与创新往往被局限在技术本身的层面上,而忽略了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影响。
人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专注于对人类文化和社会行为的观察与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人类技术与创新的本质。
一、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技术是一种实践行为,其本质是人类对于自然力量和资源的驾驭与利用。
然而,技术的发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
人类学家通过对于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中的技术应用进行观察和研究,揭示了技术与社会互动的多重维度。
从工艺技术的转移和传承,到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性技术展示,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被揭示得更加复杂而丰富。
二、文化视角下的创新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它源于人类对于现实世界的不断审视与思考。
然而,创新并非仅仅是技术的推动力,它还受到文化背景和社会认知的影响。
人类学家通过考察不同社会中的创新实践,发现创新具有文化特异性。
不同社会和文化中的创新方式和动机各异,从而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技术与创新的理解与期待。
三、技术实践与社会动力技术的实践过程往往被社会动力所驱动。
人类学家通过研究技术实践的社会背景和动力,揭示了技术创新的深层次驱动因素。
社会需求、经济利益、政治权力等方面的因素都对于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借助人类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技术实践与社会动力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解读。
四、技术传播与文化变迁技术的传播是技术演进和创新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文化变迁的关键因素。
人类学家通过对技术传播的观察和研究,发现技术的传播往往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流动,而是包含了大量的社会和文化元素。
技术的传播受到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制约和塑造,同时也对于接受技术的文化群体产生着重要影响。
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技术的传播路径和传播过程,为技术创新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新闻传播学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与互动
新闻传播学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与互动在当今社会,新闻传播学与社会变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与互动。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新闻传播的规律与机制,而社会变迁则是不断演化的社会形态与价值观念的变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闻传播学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与互动。
第一部分:传媒与社会变迁传媒是新闻传播学的核心研究对象,它在社会变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过去,传媒主要是由少数人掌控,并且信息传播相对受限。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传媒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传媒的门槛降低,普通人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传播信息,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新闻传播学对社会变迁的影响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对社会变迁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新闻媒体的报道和舆论引导可以影响社会的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其次,新闻传播学在研究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对社会变迁的规律和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为社会决策提供参考和指导。
最后,新闻传播学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在积极应对社会变迁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传媒人才。
第三部分:社会变迁对新闻传播学的影响与此同时,社会变迁也对新闻传播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社会变迁不断改变媒体环境,传媒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变,使新闻传播学不得不适应新的媒介特性和传播方式。
其次,社会变迁也引发了公众对新闻传播学的关注和需求的变化,传媒不再只是信息的传递者,还承担着舆论监督、公共参与和社会负责等多重角色。
结论部分:新闻传播学与社会变迁密不可分,二者在相互作用中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新闻传播学通过研究社会传媒的规律和机制,为社会变迁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而社会变迁则不断挑战和推动着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与创新。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新闻传播学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与互动,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闻传播学的发展方向,为社会变迁提供更好的服务。
总结:在新闻传播学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与互动中,传媒与社会变迁相互影响,新闻传播学对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社会变迁也对新闻传播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社会文化与技术传播的关系
社会文化与技术传播的关系在当今社会,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同时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技术的传播作为一个关键环节,扮演着连接社会与文化的桥梁。
本文将探讨社会文化与技术传播之间的关系,并探索技术传播对社会文化的塑造。
一、技术传播的作用技术传播是指信息、知识和技术的传递与流通。
在现代社会,技术传播通过媒体、网络和社交平台等多种渠道进行。
这些传播方式的快速便捷性使得技术能够快速地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技术传播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技术传播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新技术的推出和传播,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
例如,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轻松获取海量信息,加快了社会知识的积累和传播。
其次,技术传播增加了社会中的交流与互动。
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方便地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扩大了社交圈子。
此外,技术传播也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化和艺术,促进了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二、技术传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技术传播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技术传播改变了社会文化的传统形态。
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传统的社会文化媒介逐渐被取代。
例如,纸质报纸与电子新闻的崛起,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音乐、电影等娱乐业也逐渐从实体形式转变为数字化和在线形式,使得人们享受文化娱乐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另一方面,技术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文化的内涵。
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还创造了新的文化形态。
例如,社交媒体的兴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网红文化”,许多年轻人通过网络平台展示自己的才艺和个性,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三、社会文化与技术传播的互动关系社会文化与技术传播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社会文化是技术传播的基础,同时技术传播也对社会文化进行塑造和创新。
首先,社会文化影响着技术传播的内容和方式。
新媒体时代下媒体与社会的互动模式
新媒体时代下媒体与社会的互动模式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与社会的互动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媒体主导的信息传播方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互动、多元化和用户参与的新模式。
新媒体时代下,媒体与社会的互动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单向传播阶段、双向互动阶段和多元化互动阶段。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是单向的,媒体是统治者,社会是被动接受者。
新闻、杂志和电视等传统媒体通过报章、广播、电视等渠道向公众传递信息。
媒体对于信息的选择和传播有着绝对的权威和控制,社会个体只能被动地接受媒体提供的信息。
这种单向传播模式使得媒体在舆论引导和意识形态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加大了信息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统媒体的垄断被打破,传播渠道变得多元化,使得媒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是媒体与社会互动模式的第二个阶段,即双向互动阶段。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自由、开放和多样化。
媒体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微博等平台与社会进行互动和交流,而不再是简单地传递信息。
社会个体也有了更多参与和表达的机会,可以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方式对媒体的信息进行反馈和互动。
这种双向互动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使得媒体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个人和社会群体也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媒体开始更多地关注公众的需求和意见,而公众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声音和观点的重要性。
这种双向互动的模式促进了媒体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加强了舆论的多样性和公众参与的程度。
然而,在双向互动的基础上,新媒体时代下媒体与社会的互动模式进一步发展为多元化互动的阶段。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使得媒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便捷和多样化。
公众可以通过在线论坛、社交网络、在线直播等各种平台与媒体进行实时的互动和交流。
媒体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提供观点的引导、专题的讨论、问题的解答等服务。
在这种多元化互动的模式下,媒体不再是从上而下的传递者,而是与社会共同构建信息生态系统的参与者。
传播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与作用
传播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与作用社会变革是指社会在不同阶段经历的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对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播作为社会交流的重要方式,既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变革产生积极作用。
本文将探讨传播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传播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一、传播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传播具有信息传递、观念传播和价值观影响等功能,这些功能对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传播扩大了信息的传递范围,促进了社会变革。
在信息传递方面,传媒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可以广泛传播各类信息。
当社会遭遇到重大变革时,传媒机构能够迅速传递相关信息,唤起社会的关注与思考,推动社会变革的发生和推进。
其次,传播能够传递观念和价值观,引导社会变革。
观念和价值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而传播在传递这些观念和价值观时具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媒体通过报道和宣传新理念、新观念,能够影响公众的思维方式和态度,进而推动社会的变革。
同时,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个人更加容易获取信息并表达观点,这进一步推动了社会观念的传播和演变。
二、传播受社会变革影响的方式社会变革对传播产生影响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传播途径和传播内容的改变上。
首先,社会变革带来了传播途径的革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传播渠道日新月异,传媒机构和个人传播者拥有了更多更便捷的传播方式。
这些新途径的出现使得传播更加高效和多样化,为社会的变革提供了更为广泛和便利的交流平台。
其次,社会变革改变了传播内容的特点。
社会的发展进步催生了新的话题和新的需求,传播内容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例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新闻和跨文化交流成为传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环境保护、人权、性别平等等议题也在传播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宣传,引导了社会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和思考。
三、传播与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传播与社会变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彼此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首先,社会变革推动了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的创新。
新闻传播学媒体与社会关系梳理
新闻传播学媒体与社会关系梳理在现代社会中,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发挥着关键作用。
新闻传播学研究着媒体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本文将梳理新闻传播学领域中媒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期深入了解媒体如何塑造社会,并探讨社会如何反过来影响媒体。
一、媒体对社会的影响1.1 信息传递与意识形态媒体通过传递信息起到塑造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
媒体向公众报道的信息可以影响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乃至行为方式。
例如,政府通过媒体传递政策信息,引导公众对政策的理解与认同。
此外,媒体还可以通过报道特定事件或问题,引发社会的关注,形成共识,推动社会进步。
1.2 公共舆论的形成媒体是公众舆论形成的重要驱动力。
当媒体报道关于社会问题的信息时,会引起公众对这些问题的广泛讨论和关注。
媒体的报道可以引导公众对话的方向,形成一定的共识并推动公众行动。
此外,媒体还可以对社会中的权力机构和组织进行监督,促进政府、企业等相关方面的改革和进步。
1.3 媒体内容的塑造媒体通过选择和呈现特定的新闻内容来塑造社会的认知和态度。
媒体对于哪些事件和话题进行报道,以及如何报道,都会对公众产生重要的影响。
媒体选择呈现给公众的新闻内容可能存在偏见或利益驱动,从而影响公众的观点和看法。
二、社会对媒体的影响2.1 经济压力与广告主导媒体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压力导致媒体经营的商业化倾向。
媒体需要从广告商和赞助商那里获得足够的资金来维持运营,因此可能会受到广告主导的影响,选择报道那些能够吸引广告投放和带来商业利益的新闻内容。
2.2 政治压力与宣传导向政治压力也会对媒体产生影响,政府可能通过宣传导向来控制媒体报道。
政府可以利用媒体来推广自己的政策和理念,策划舆论以实现政治目的。
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可能会对一些敏感话题进行限制和审查,限制了媒体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2.3 新科技与媒体变革社会的科技进步和新技术的引入对媒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播学视角下的科技交流与社会认知的互动与转变
传播学视角下的科技交流与社会认知的互动与转变科技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仅表现在技术本身的革新上,更体现在科技交流与社会认知之间的互动与转变上。
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科技交流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推动社会认知变革的关键因素。
首先,科技交流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手段,它改变了信息的获取方式和速度。
以前,人们获取信息主要依靠书籍、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但是这些依然存在信息滞后、传播效率低等问题。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科技交流媒介得到了迅猛发展,人们只需轻轻一点,就能获取海量的信息。
科技交流的快速和便捷使得信息获取变得更容易,这也对人们的社会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次,科技交流推动了社会认知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在传统的信息传播中,信息的选择和传播主要由少数媒体机构掌控,独大媒体的话语权对社会认知有着巨大的影响。
然而,科技交流的兴起打破了信息垄断,无数的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涌现出来,个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声音在网络上传播和分享信息。
这种去中心化的特点使得人们接触到更多来源多样的信息,扩大了认知的范围和深度,促进了社会认知的多元化与个性化。
此外,科技交流也改变了社会认知的形式和内容。
过去,人们相对封闭的信息获取渠道限制了他们对事物的了解与认知。
而科技交流的广泛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科技工具实时了解并参与到各种社会事件和话题中去。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自己的观点、分享自身的经验,同时也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公共性与开放性的交流形式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也丰富了社会认知的形式和内容。
然而,科技交流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信息的过度传播和虚假信息的泛滥,使得人们在获取信息时更需要具备辨别的能力和思考的能力。
此外,人们在科技交流的过程中,也常常遭遇到网络暴力和言论压制等问题,这对个体的社会认知和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传播学视角下的科技交流与社会认知的互动与转变可以看作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传播与演化机制
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传播与演化机制一、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概述社会网络是指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包括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中的各种联系。
信息传播是社会网络中的重要功能,通过信息传播,人们可以获取、分享和传递各种信息。
二、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机制在社会网络中,信息的传播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实现:1.面对面传播:人们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传递信息。
这种传播方式最早、最直接、最有效,但传播范围有限。
2.媒介传播: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广播等可以将信息传递给大众,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
而与此相对应的,新兴媒体如互联网、移动端应用等也成为了信息传播新的途径。
3.社交网络传播: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交网络成为了信息传播的热门场所。
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主要依靠社交平台的传播功能,通过用户自发的分享、点赞、评论等方式扩散信息。
三、社会网络中的信息演化机制在社会网络中,信息的演化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实现:1.原始信息:原始信息是指人们最初发出的信息,无论是真实还是虚假。
原始信息通过媒介、社交网络等传播途径传递给大众。
2.筛选机制:筛选机制是指人们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只保留有用、可信的信息。
这种机制可以避免谣言、误导的信息传播,促进正能量的合理发挥。
3.反馈机制:反馈机制是指人们在阅读、分享、评论等活动中,对信息的反馈。
反馈可以促进信息演化,使信息更加丰富、完整、真实。
4.记忆机制:记忆机制是指信息在社会网络中的长期保存。
经过演化后的信息可以成为虚拟记忆,持续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四、信息传播与演化机制的应用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传播与演化机制在很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1.政治领域:政治领域中的信息传播和演化机制可以影响选举结果,引发社会事件。
政治人物和团体可以通过社交网络扩大影响力,推动政策实施。
2.商业领域:商业领域中的信息传播和演化机制可以影响市场环境,促进产品推广。
商家可以通过社交网络等方式扩大影响力,提高品牌知名度。
媒体传播与社会互动
媒体传播与社会互动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与社会互动密切相关。
过去,媒体传播主要是单向的,信息由少数的媒体机构主导,而大众只是被动接受。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媒体传播与社会互动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现代媒体传播与社会互动的演变,以及这种互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多样化。
过去,媒体传播主要有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而社交媒体的出现为个人提供了传播平台,使得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不仅提供各类信息的分享,还让用户能够发布自己的观点、意见和个人经历。
这种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更加丰富,同时也让每个人的声音都有机会被听到。
其次,社交媒体的互动性让人们更容易参与到公共话题中。
借助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评论、分享、点赞或回复别人的信息。
这种即时的互动让信息传播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实现了多向、群体化的交流与互动。
例如,当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或社会事件时,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了解到最新消息,同时也能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关切和观点。
社交媒体互动的特点让人们的声音更有可能被听到,也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第三,媒体传播与社会互动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频繁、快捷,人们的生活因此也更加多元化。
在过去,人们获取信息主要依赖于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而现在,他们可以随时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获取新闻、娱乐等各类信息。
这种便捷的获取方式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提高了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和选择性。
然而,媒体传播与社会互动的变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成为了一个新的挑战。
由于社交媒体平台的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发布信息,这就给虚假信息和谣言提供了传播的渠道。
因此,人们在接收信息时需要进行辨别和判断,并不盲目相信。
媒体传播与社会互动性
媒体传播与社会互动性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媒体传播已经从以前的单向传递信息转变为与用户互动的形式。
社会互动性成为了媒体传播的新特点,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媒体互动性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深度。
传统媒体仅能通过报纸、电视和广播等形式进行信息传播,这种单向的传递方式限制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和深度。
而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这种互动模式极大地扩展了信息来源,使得信息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传播。
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的信息选择,而是通过社交媒体获得更多的信息,进一步拓宽了知识面和视野。
其次,媒体的社会互动性促进了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行动。
传统媒体通常是由媒体从业者制定和传播信息,民众只能作为被动接受者。
而互动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格局,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评论和评价,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中。
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公众愈发关注社会问题,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发组织和行动,如“公益慈善”、“环保运动”等社会活动层出不穷。
媒体的互动性成为了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途径,促进了社会的公正发展和民主治理。
此外,媒体互动性的提升也加强了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在过去,社交媒体的出现让人们在虚拟空间中建立了自己的社交圈子,通过好友关系和兴趣相投的群体聚集在一起。
这样的社交网络使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扩大了人们的社交范围。
无论是远程的互助行动还是虚拟的组织活动,都能够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迅速传播,吸引更多的参与者。
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推动社会团结、引领时尚潮流和实现价值观交流的重要工具。
然而,媒体互动性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难以保障。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自由发表观点,分享信息,而对于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监管难度较大。
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成为社交媒体的一大问题,给用户带来了困扰和误导。
传播技术对社会交往形式的改变的分析
如何理解传播技术对社会交往形式的改变从社会发展历程来看,传播技术的发展史和社会交往形式的变化,可以称作是相辅相成的,技术的发展不断充实传播的作用,从而不断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告别了原始的口口相传的传播阶段,改变了“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方式,在文字没有发明以前,人们的社交是使用肢体姿态、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进入了文字传播阶段,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再是基于单音节的喊叫和身体动作,而是可以通过单词、数字和其他代码,进行沟通和社交,语言的出现也增强了人们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和创作能力,这样传播技术的发展不仅避免了沟通产生的误会和传播带来的隔阂,还基本统一了交流方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加强,文化得到了保留和传承。
十八和十九世纪,基于中国传统印刷术对于传播技术的改变,欧洲的工业革命带动了印刷机械化和工业化生产,带动了传播技术的又一次升级,改变了人们社交空间的地域和认知的局限性,因为传播技术的升级,效率得到了提升,印刷机使得人们有对文本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复制的能力。
这样的传播效率作用于人们社交范围的改变,通过图书、期刊、公报等大众传播媒介,知识和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普通民众中传播,改变了由于消息不对等而使得贸易垄断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级的流动性,在社会工农业生产和贸易中,社交的空间得到了扩充。
20世纪,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实现了远距离上的社交,通过点对点信息传输进行联系。
电话、广播、电视、电子印刷等以用电为主的媒体技术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这些新生的传播技术所产生的媒介的出现促进了信息的流通,人们的沟通和交往方式打破时空上的限制,即便是身处异地的人们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无线传输设备进行沟通,消息的传递从文字传输到了数据传送,人们社交的方式也从交换家庭地址变成了交换电话号码,沟通方式更加便捷,提高了人们社交的热情。
互联网诞生后,大众传播的功能也更加丰富,从信息的交流和春波,进一步扩大。
“传播技术与社会”笔谈——传播技术的演进模式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作者: 吴廷俊[1];韦路[2]
作者机构: [1]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美国罗德岛大学传播学系,罗德岛州
出版物刊名: 河南社会科学
页码: 140-143页
主题词: 传播技术;社会;互动
摘要:无论是强技术决定论,还是弱技术决定论,都过分强调了技术的核心与主导作用,而忽略了社会政治文化因素对技术扩散的影响。
媒介进化史表明,传播技术与社会之间是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社会需要导致了对过时技术的排斥和对新技术的刺激;另一方面,与过时技术有关的社会压制因素会延缓新技术的扩散。
另外,传播技术对社会塑造力量的发挥,亦无法脱离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作为决定论的一种替代性范式,“技术-社会互动”论可以更好地解释传播技术的演进模式及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传播技术革新与社会建构的关系
进行着互相的协调与建构。 为了维持公共 的社会生活,传播媒介很大程度上起着形 成社会现实、控制社会常态的作用;同时, 它们也提供各种标准、模式和规范。 传播 媒介和社会文化模式之间并非单向的影 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两者更多的是相互构 建、互为因果。 当今的社会模式是通过各 种媒介技术来实现的,同时它也借助媒体 来完成对社会形象和社会记忆的控制。 技 术的日新月异将在人们的知识方式和信 息来源方面引起一场变革,这自然会影响 到整个社会观念的调整。 技术作为一种既 具有硬件性质又具有软件性质的制度,其 创新的动力孕育社会又对社会有着极大 的影响,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建构是一个双 向的关系,两者互为补充,并行前进,这种 相互构建的过程在未来的新的传播技术 背景下将持续存在。
24
XINWEN AIHAOZHE 2009·7(下半月)
理论探讨
式的限定作用。 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的共存
诚 如 麦 克 卢 汉 所 说 — ——“ 媒 介 即 讯 息”, 新的媒介技术将改变人类自身及其 生存的社会结构,人类从印刷媒介进入电 子媒介阶段是以电子传播术的应用为前 提 的 ,19世 纪 的 电 报 和 电 话 、20世 纪 的 广 播和电视以及20世纪末的国际互联网 ,都 使信息及时、全面的传播成为可能,也极 大地改变了社会关系。
在互联网技术模式下, 个人对于网 络信息控制的力量大大增加, 人们可以 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 把海量的信息进 行筛选, 这样可以只接触他们所愿意接 触的信息。 在传统传播模式下,公民可以 接触到自己不太愿意看到的或听到的信 息, 这样会让他们知道在自己关注的事 情之外还有其他的问题, 一个异质的社 会 才 能 够 很 好 地 处 理 社 会 问 题 。 輥輰訛互 联 网 模式下的网络化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 使得重要议题琐碎化来消解公民对公共 议题的关注, 从而降低其参与民主决策 的能力。 因此,各种媒介对社会的建构源 自其提供的对人获得和发布信息的各种 能力, 但是即便是因特网这种大大提高 大众参与信息传播能力的媒介技术也难 免有其自身的缺陷。 它并不能必然地带 来民主大同, 社会力量以其自身逻辑反 向建构着传播技术, 两者之间的互动最 终影响着传播者和传播技术以及社会结 构之间的最后形态。
传媒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
传媒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传媒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传媒与现代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和演变,对我们的生活、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传媒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传媒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探讨传媒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
一.传媒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传媒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传媒通过不同的形式,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向公众传递新闻、信息、娱乐等内容,既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传媒作为社会的第四权力,承担着舆论监督的重要职责,它的报道往往会影响到公众对事件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从而对政府的治理产生影响。
此外,传媒在商业、文化、教育等领域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传媒与现代社会密不可分,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不断变化。
传媒不仅为现代社会提供大量的信息和新闻,而且也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例如,电视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地了解全球的新闻、文化、娱乐等信息,使得全球化成为了一个现实。
再比如,互联网的兴起让人们可以自主地获取和传播信息,使得知识变得更加开放和自由,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传媒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是双向的,传媒通过报道现代社会的各种现象、问题和事件,反过来也受到现代社会的影响。
例如,传媒对社会问题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往往受到公众的反应和评论的影响。
社交媒体上热门话题的讨论,也常常成为传媒转载和报道的焦点。
总的来说,传媒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如舆论引导、文化传承、市场推动、政治宣传等。
三.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传媒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将会朝着更加紧密、多样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新技术将不断地推动传媒的发展,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这些技术将使传媒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能够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技术的发展看成纯粹是技术性的而不是社会性的。针对技术决定论的困惑,吴廷俊提出“技术—社会互
动”论,认为技术的扩散会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产生深刻影响,并引发社会结构层面的变革;在
这一过程中,同时伴随着社会因素对技术扩散与应用的反作用。郑素侠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以电
视、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技术对以信任、规范和交际网络为特征的社会资本的影响。陈志强则从发展传
terminism]。作为一种极端的技术决定论,该观点认为技术是 决定社会组织和发展的充分且唯一条件。强技术决定论有几 个特点:(1)技术是导致社会变迁的唯一因素,多种因素的复 杂作用被简化为技术这一单一因素的结果,这也是所谓的 “单因说”(mono- causality) 或 “简化论”(reductionism)。 (2)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是单向的。“自治”的技术塑造社会结 构和人类行为,而不会被社会所塑造。(3)由技术所引发的社 会变迁是一种机械化的变迁,是一种“变迁的机制”(mecha- nism of change)。在这种机制下,原因是明确而意图明显的, 结果则是完全可以预测的,就像钟表,一旦开始运作,就会严 格地按照预定的模式独立工作很长一段时间,而不受外界的 影响。(4)技术是中立的,没有价值偏向,其本身无所谓好坏。
二、互动论的提出 本文认为,技术与社会、文化 (或技术与社会和人 )之 间客观上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单一的谁决定谁的 关系;对于任何技术的完整历史分析都必须研究社会因素和 技术因素之间的互动,而社会因素则包括经济、政治、法律和 文化等诸因素。 本文认为,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在某种特定技术的纵 向发展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诞生期、成熟期和过 时期。不同的阶段,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不同的强弱关 系,表现为不同的决定形式。三个阶段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一 个完整的互动过程。(见图 1)
第二,弱技术决定论[Weak (or soft) technological de- terminism]。这一观点认为技术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多重因 素的包围下对社会变迁产生影响的。某种特定的传播技术的 出现为特定社会或特定时期内人们的某种行为提供了潜在机 会与可能,但它并不导致某种必然的结果。如历史学家李·怀 特所言,“一种新的技术仅仅只是为人们打开了一扇门,但它 并不强迫人们必须要进入”[1]。因此,这种观点是一种“社会制 约的技术决定论”,它承认技术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 用,但并不认为它是决定社会的唯一因素。作为经济状况的组 成部分,技术不会自动发生作用,它是在社会诸因素的制约下 对人们自己创造历史的活动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然而,技术对 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或原始意义上的、最重 要的决定性作用,社会其他因素对技术的发展起巨大的制约 作用,但这种作用只是能动的反作用[2]。相对于极端的强技术 决定论来说,弱技术决定论较为温和,也比较符合现存的关于 技术发展的某些事实和证据,因此也更容易受到社会科学家 们的接受和欢迎。
于是,对于技术决定论无法解决的一系列问题,答案似乎 已经摆在面前:社会需要和社会压制。正是这两种社会力量, 决定了媒介技术在诞生、发展和运作方面的不同情况。然而, 社会或文化决定论也会面临新的困惑,那就是,既然技术处于 社会诸因素的严密掌控之下,那么,为什么有的技术会超出预 定的发展轨迹,进而产生预料之外的结果?例如,工业革命初 期,英国统治阶级训练劳工阶级的阅读技能,以使他们能够了 解有关的各种新指令,并能通过读《圣经》来提升他们的道德 修养。然而,一旦工人有了读《圣经》的能力,也就不能阻止他 们以这种能力去阅读激进报纸的新闻[4]。这种意向虽在控制之 中,效果却在控制之外的情况,在传播技术的发展历程中比比 皆是。对此,一种区别于单向决定论的新的分析框架似乎能够 提供解答。
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强技术决定论,还是弱技术决定 论,它们的一个共同点便是,技术永远都是核心、主导的决定 因素。
对立于技术决定论,一部分学者采取了社会或文化决定 论(social or cultural determinism)的立场。这一观点认为技 术的产生、发展和使用完全被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因素所决 定,社会的特征在决定何种技术被采用的过程中扮演主要角 色。与技术本身的特征相比,社会政治文化因素的作用更为明 显。
对于社会诸因素究竟如何决定媒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媒介组的创始成员之一布里恩·温斯顿作 出了显著的贡献。在其力作《媒介技术与社会》中,他提出了 一个颇为重要的“加速器”—“制动器”模式,对于我们解答 前述的一系列技术决定论面临的难题极具参考价值。该模式 认为,进步的实现就像站在向上的电扶梯里往下走,或者如乐 观主义者所谓的站在向下的电扶梯里往上走。这种急动的、抽 搐式的进步在传播史上不断重复,正好体现了媒介技术的演 变过程。在这一模式中,加速器就是社会需要,它将“原型”转 化为“发明”,并将发明推向世界— ——导致发明的扩散。温斯 顿将这种社会需要称为 “并发的社会必然性”(supervening social necessity)。同时,这里也存在制动器,就是一般的社会 制约因素联合起来,对发明装置所具有的从根本上瓦解既存 社会形态的潜力进行限制。这种矛盾体现在技术进步上便是 “先加速,后刹车”。技术史似乎包含这两种过程,有时处于快 速的连续状态:它将人类的生活向前推进,逐渐在一个比以前 更高的层次达到一种新的平衡[3]。
2008 年 1 月 第 16 卷 第 1 期
河南社会科学 HENAN SOCIAL SCIENCES
Jan.,2008 Vol.16 No.1
“传播技术与社会”笔谈
编者按:近年,传播技术的扩散及其引发的社会变革,以及传播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成为学界与业
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多注重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而忽略了社会对技术的影响,或者
在传播技术的演进历程中,传播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一直是传播学者、社会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技术—社会互 动论的观点出发,探讨了媒介技术演进模式,以及媒介技术与 社会的互动关系,从而为考察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提供了新 的研究视角。
一、决定论的困惑 “技术决定论”(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最初由美国 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韦伯伦(Thorstein Veblen)于 1929 年在 其《工程师和价格系统》(The Engineers and the Price Sys- tem)一书中提出。目前,对技术决定论这个名词还没有一个 公认的权威界定,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对它也有不同的理解
播学的视角,探讨了互联网这一新传播技术对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观念革 Nhomakorabea的社会意义。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905X(2008)01- 0140- 09
传播技术的演进模式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吴廷俊 1,韦 路 2 (1.华中科技大学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社会决定
技术决定
社会决定
社会 社会需要
▲
▲
社会压制
▲
新的社会需要
▲
▲
技术 原 型
▲
发明
▲
过时装置
诞生期
▲
成熟期
过时期
图 1 技术与社会的互动过程
·141·
(一)诞生期 如图 1 所示,在诞生期,社会需要作用于技术原型,决定 了原型向发明的转化。在这一阶段,社会因素对技术的影响 (用粗箭头表示)大于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用细箭头表示), 二者的关系主要体现为社会决定。技术由于还处于实验阶段 未经采用和扩散,因而对社会的影响处于隐性状态。 (二)成熟期 当原型转化为发明并在社会扩散之后,这一技术便进入 成熟期。尽管进入成熟期之后,媒介技术仍然要受到社会权力 因素的制约,但此时,媒介技术的内在能量得到了大幅度的释 放,其对社会的作用也从隐性转为显性,并逐渐在与社会的互 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阶段,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大于社会 对技术的影响,二者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技术决定社会。此时, 社会对技术的影响仍然存在,只不过相对于技术的主导作用 而言,社会的影响成为一种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社 会压制因素对技术的激进潜力进行限制。这一阶段,技术成为 社会变迁的主要推动力,在两个层面上导致社会变迁。在社会 结构的宏观层面上,技术是社会历史变化的主要原因,如贝 尔、增田米二等学者提出的“信息社会”(information society) 的理论,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使社会结构发生改变,使人类 社会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在特定工具的日常应用的微 观层面上,技术是细微而又深刻的社会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如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认为媒介技术是对 人类心理和感官的塑造和延伸。 (三)过时期 当某种技术逐渐过时,无法满足新的社会需要的时候,社 会的力量又一次超过技术的力量,迫使过时技术做出改进,否 则便将其淘汰。这一阶段,社会对技术的影响占据上风,二者 的关系又回归到社会决定。某项技术因为逐渐过时而转向社 会边缘,对社会的影响也大大减弱。新的社会需要则又促使新 的技术原型浮出水面,被社会采纳、接受并广为扩散,于是开 始了新一轮的技术演变。需要指出的是,过时技术的淘汰或蜕 变并非一夜之间的事情。尽管新的社会需要已经开始对旧技 术施加压力,然而经过成熟期后的旧技术通过与社会诸因素 的充分互动,已经深植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与社会融为一体, 而社会系统自身的惯性和发展的连续性,使得过时技术的蜕 变和新技术的引入要以保存现有商业实体和其他机构的基本 社会形态为前提,因而新旧技术的交替更多地表现为“进化” (evolution),而远非疾风突进式的“革命”(revolution)。 社会的决定力量在这一阶段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的 社会需要对过时技术的排斥和对新技术的刺激,二是与旧技 术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社会诸因素对潜在新技术采用的延缓。 在这种情况下,技术是在社会力量的制衡中以一种逐渐的方 式被淘汰或蜕变的。 三、技术演进的例证 在媒介进化史中,所有媒介技术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几乎 都可以用这种模式加以解释。以作为人类电信传播开端的标 志而现在却逐渐处于边缘地位的电报技术为例,其产生和发 展过程就是这种互动的典型代表。 早在 19 世纪初,电报的技术原型就已出现。然而,由于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