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技术的演进模式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美国罗德岛大学 传播学系,罗德岛州)
摘 要:无论是强技术决定论,还是弱技术决定论,都过分强调了技术的核心与主导作用,而忽略了社 会政治文化因素对技术扩散的影响。媒介进化史表明,传播技术与社会之间是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一方 面,社会需要导致了对过时技术的排斥和对新技术的刺激;另一方面,与过时技术有关的社会压制因素会延 缓新技术的扩散。另外,传播技术对社会塑造力量的发挥,亦无法脱离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作为决定论 的一种替代性范式,“技术—社会互动” 论可以更好地解释传播技术的演进模式及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 用关系。
第二,弱技术决定论[Weak (or soft) technological de- terminism]。这一观点认为技术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多重因 素的包围下对社会变迁产生影响的。某种特定的传播技术的 出现为特定社会或特定时期内人们的某种行为提供了潜在机 会与可能,但它并不导致某种必然的结果。如历史学家李·怀 特所言,“一种新的技术仅仅只是为人们打开了一扇门,但它 并不强迫人们必须要进入”[1]。因此,这种观点是一种“社会制 约的技术决定论”,它承认技术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 用,但并不认为它是决定社会的唯一因素。作为经济状况的组 成部分,技术不会自动发生作用,它是在社会诸因素的制约下 对人们自己创造历史的活动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然而,技术对 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或原始意义上的、最重 要的决定性作用,社会其他因素对技术的发展起巨大的制约 作用,但这种作用只是能动的反作用[2]。相对于极端的强技术 决定论来说,弱技术决定论较为温和,也比较符合现存的关于 技术发展的某些事实和证据,因此也更容易受到社会科学家 们的接受和欢迎。
播学的视角,探讨了互联网这一新传播技术对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观念革新的社会意义。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905X(2008)01- 0140- 09
传播技术的演进模式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吴廷俊 1,韦 路 2 (1.华中科技大学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社会决定
技术决定
社会决定
社会 社会需要


社会压制

新的社会需要


技术 原 型

发明

过时装置
诞生期

成熟期
过时期
图 1 技术与社会的互动过程
·141·
(一)诞生期 如图 1 所示,在诞生期,社会需要作用于技术原型,决定 了原型向发明的转化。在这一阶段,社会因素对技术的影响 (用粗箭头表示)大于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用细箭头表示), 二者的关系主要体现为社会决定。技术由于还处于实验阶段 未经采用和扩散,因而对社会的影响处于隐性状态。 (二)成熟期 当原型转化为发明并在社会扩散之后,这一技术便进入 成熟期。尽管进入成熟期之后,媒介技术仍然要受到社会权力 因素的制约,但此时,媒介技术的内在能量得到了大幅度的释 放,其对社会的作用也从隐性转为显性,并逐渐在与社会的互 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阶段,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大于社会 对技术的影响,二者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技术决定社会。此时, 社会对技术的影响仍然存在,只不过相对于技术的主导作用 而言,社会的影响成为一种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社 会压制因素对技术的激进潜力进行限制。这一阶段,技术成为 社会变迁的主要推动力,在两个层面上导致社会变迁。在社会 结构的宏观层面上,技术是社会历史变化的主要原因,如贝 尔、增田米二等学者提出的“信息社会”(information society) 的理论,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使社会结构发生改变,使人类 社会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在特定工具的日常应用的微 观层面上,技术是细微而又深刻的社会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如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认为媒介技术是对 人类心理和感官的塑造和延伸。 (三)过时期 当某种技术逐渐过时,无法满足新的社会需要的时候,社 会的力量又一次超过技术的力量,迫使过时技术做出改进,否 则便将其淘汰。这一阶段,社会对技术的影响占据上风,二者 的关系又回归到社会决定。某项技术因为逐渐过时而转向社 会边缘,对社会的影响也大大减弱。新的社会需要则又促使新 的技术原型浮出水面,被社会采纳、接受并广为扩散,于是开 始了新一轮的技术演变。需要指出的是,过时技术的淘汰或蜕 变并非一夜之间的事情。尽管新的社会需要已经开始对旧技 术施加压力,然而经过成熟期后的旧技术通过与社会诸因素 的充分互动,已经深植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与社会融为一体, 而社会系统自身的惯性和发展的连续性,使得过时技术的蜕 变和新技术的引入要以保存现有商业实体和其他机构的基本 社会形态为前提,因而新旧技术的交替更多地表现为“进化” (evolution),而远非疾风突进式的“革命”(revolution)。 社会的决定力量在这一阶段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的 社会需要对过时技术的排斥和对新技术的刺激,二是与旧技 术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社会诸因素对潜在新技术采用的延缓。 在这种情况下,技术是在社会力量的制衡中以一种逐渐的方 式被淘汰或蜕变的。 三、技术演进的例证 在媒介进化史中,所有媒介技术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几乎 都可以用这种模式加以解释。以作为人类电信传播开端的标 志而现在却逐渐处于边缘地位的电报技术为例,其产生和发 展过程就是这种互动的典型代表。 早在 19 世纪初,电报的技术原型就已出现。然而,由于当
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强技术决定论,还是弱技术决定 论,它们的一个共同点便是,技术永远都是核心、主导的决定 因素。
对立于技术决定论,一部分学者采取了社会或文化决定 论(social or cultural determinism)的立场。这一观点认为技 术的产生、发展和使用完全被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因素所决 定,社会的特征在决定何种技术被采用的过程中扮演主要角 色。与技术本身的特征相比,社会政治文化因素的作用更为明 显。
把技术的发展看成纯粹是技术性的而不是社会性的。针对技术决定论的困惑,吴廷俊提出“技术—社会互
动”论,认为技术的扩散会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产生深刻影响,并引发社会结构层面的变革;在
这一过程中,同时伴随着社会因素对技术扩散与应用的反作用。郑素侠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以电
视、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技术对以信任、规范和交际网络为特征的社会资本的影响。陈志强则从发展传
在传播技术的演进历程中,传播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一直是传播学者、社会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技术—社会互 动论的观点出发,探讨了媒介技术演进模式,以及媒介技术与 社会的互动关系,从而为考察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提供了新 的研究视角。
一、决定论的困惑 “技术决定论”(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最初由美国 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韦伯伦(Thorstein Veblen)于 1929 年在 其《工程师和价格系统》(The Engineers and the Price Sys- tem)一书中提出。目前,对技术决定论这个名词还没有一个 公认的权威界定,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对它也有不同的理解
强技术决定论的上述要点既是它在众多理论中独树一帜 的鲜明特点,同时也是其弱点所在,几乎每一点都受到了学术 界的批评。虽然在计算机和因特网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不少 热情的研究者纷纷义无反顾地投向了技术决定论的怀抱,但 是,这种极端的技术决定论却使人类自身感到极端无助。作为 一种维护既定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工具,强技术决定论最终 服务的还是那些真正拥有权力的人。由于这一派观点过于偏 激,且毫无批判性,不少学者支持另一种形式的技术决定 论— ——弱技术决定论。
收稿日期:2007- 11- 10 作者简介:1.吴廷俊(1945— ),男,湖北天门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韦路(1975— ),
男,湖北武汉人,美国罗德岛大学传播学系助理教授,博士。
·140·
与描述。一般来说,技术决定论可以分为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强技术决定论[Strong (or hard) technological de-
2008 年 1 月 第 16 卷 第 1 期
河南社会科学 HENAN SOCIAL SCIENCES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Jan.,2008 Vol.16 No.1
“传播技术与社会”笔谈
编者按:近年,传播技术的扩散及其引发的社会变革,以及传播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成为学界与业
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多注重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而忽略了社会对技术的影响,或者
terminism]。作为一种极端的技术决定论,该观点认为技术是 决定社会组织和发展的充分且唯一条件。强技术决定论有几 个特点:(1)技术是导致社会变迁的唯一因素,多种因素的复 杂作用被简化为技术这一单一因素的结果,这也是所谓的 “单因说”(mono- causality) 或 “简化论”(reductionism)。 (2)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是单向的。“自治”的技术塑造社会结 构和人类行为,而不会被社会所塑造。(3)由技术所引发的社 会变迁是一种机械化的变迁,是一种“变迁的机制”(mecha- nism of change)。在这种机制下,原因是明确而意图明显的, 结果则是完全可以预测的,就像钟表,一旦开始运作,就会严 格地按照预定的模式独立工作很长一段时间,而不受外界的 影响。(4)技术是中立的,没有价值偏向,其本身无所谓好坏。
二、互动论的提出 本文认为,技术与社会、文化 (或技术与社会和人 )之 间客观上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单一的谁决定谁的 关系;对于任何技术的完整历史分析都必须研究社会因素和 技术因素之间的互动,而社会因素则包括经济、政治、法律和 文化等诸因素。 本文认为,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在某种特定技术的纵 向发展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诞生期、成熟期和过 时期。不同的阶段,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不同的强弱关 系,表现为不同的决定形式。三个阶段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一 个完整的互动过程。(见图 1)
关键词:传播技术;社会;互动
19 世纪中后期到 20 世纪 40 年代,以电子技术、信息技 术为代表的现代传播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借助于现代传播技 术,大众媒介机构和组织大量涌现并迅速兴起,使得人类自古 就有的传播活动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人类传播活动的深度 和广度发生了质的飞跃,其影响不仅触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还深入到社会发展与变迁的核心层面。传播组织和机构成为 现代社会系统中的一个主要部门,其功能不仅影响到整个社 会系统的协调运转,而且其本身也构成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 核心动力。
对于社会诸因素究竟如何决定媒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媒介组的创始成员之一布里恩·温斯顿作 出了显著的贡献。在其力作《媒介技术与社会》中,他提出了 一个颇为重要的“加速器”—“制动器”模式,对于我们解答 前述的一系列技术决定论面临的难题极具参考价值。该模式 认为,进步的实现就像站在向上的电扶梯里往下走,或者如乐 观主义者所谓的站在向下的电扶梯里往上走。这种急动的、抽 搐式的进步在传播史上不断重复,正好体现了媒介技术的演 变过程。在这一模式中,加速器就是社会需要,它将“原型”转 化为“发明”,并将发明推向世界— ——导致发明的扩散。温斯 顿将这种社会需要称为 “并发的社会必然性”(supervening social necessity)。同时,这里也存在制动器,就是一般的社会 制约因素联合起来,对发明装置所具有的从根本上瓦解既存 社会形态的潜力进行限制。这种矛盾体现在技术进步上便是 “先加速,后刹车”。技术史似乎包含这两种过程,有时处于快 速的连续状态:它将人类的生活向前推进,逐渐在一个比以前 更高的层次达到一种新的平衡[3]。
于是,对于技术决定论无法解决的一系列问题,答案似乎 已经摆在面前:社会需要和社会压制。正是这两种社会力量, 决定了媒介技术在诞生、发展和运作方面的不同情况。然而, 社会或文化决定论也会面临新的困惑,那就是,既然技术处于 社会诸因素的严密掌控之下,那么,为什么有的技术会超出预 定的发展轨迹,进而产生预料之外的结果?例如,工业革命初 期,英国统治阶级训练劳工阶级的阅读技能,以使他们能够了 解有关的各种新指令,并能通过读《圣经》来提升他们的道德 修养。然而,一旦工人有了读《圣经》的能力,也就不能阻止他 们以这种能力去阅读激进报纸的新闻[4]。这种意向虽在控制之 中,效果却在控制之外的情况,在传播技术的发展历程中比比 皆是。对此,一种区别于单向决定论的新的分析框架似乎能够 提供解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