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活动的设计
课堂互动设计初中数学课堂互动设计
课堂互动设计初中数学课堂互动设计一、引言在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课堂互动被广泛认可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设计初中数学课堂的互动环节,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入理解。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通过课堂互动设计,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原则(1)贴近生活: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习的意义感。
(2)适度挑战: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设计恰当难度的互动活动。
(3)多样化形式:采用多种互动形式,如小组讨论、游戏、竞赛、实验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互动设计实例1. 数学思维导图在引入新知识前,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思维导图,呈现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例如,针对关于面积的知识,学生可以将房间、花园、体育馆等不同场景进行分类和归纳,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和归纳能力。
2. 四则运算卡片游戏将不同的四则运算题目制作成卡片,分发给学生。
学生之间互相配对,每对学生依次出一道题目,对方回答后再出题。
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进行口算,并在竞争中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探究问题解决步骤选择一个真实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步骤。
例如,给出一幅地图,要求学生利用比例尺和边长等信息计算出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并思考如何应对误差等问题。
通过实践探究,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4. 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由小组成员协作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或进行一个实际测量实验。
例如,让学生使用比例尺、线段等工具,测量同一校园内的不同建筑物的高度,并分析原因。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评估和反馈对于课堂互动活动,及时进行评估和反馈是必要的。
可以采用以下方式:(1)小组展示: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思维导图、解题过程和结论,共同探讨优缺点。
(2)个人总结: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一份对互动环节的个人总结,评价自己在互动中的表现,并提出改进意见。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教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3篇)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教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3篇)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教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篇一1、使学生熟悉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了解字母表示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2、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使学生能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3、通过对用字母表示数的。
讲解,初步培育学生观看和抽象思维的力量;4、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体会从特别到一般的的数学思想方法。
1、学问构造:本小节先回忆了小学学过的字母表示的两种实例,一是运算律,二是公式,从中看出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进而引出代数式的概念。
2、教学重点分析:教科书,介绍了小学用字母表示数的实例,一个是运算律,一个是常用公式,上述两种例子应用广泛,且能很好地表达用字母表示数所具有的简明、普遍的优越性,用字母表示是数学从算术到代数的一大进步,是代数的显著特点。
运用算术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小学学生的思维方法,现在,从详细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渗透了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在熟悉上是一个质的飞跃。
对代数式的概念课文没有直接给出,而是用实例形象地说明白代数式的概念。
对代数式的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1)从详细的数到用字母表示数,是抽象思维的开头,表达了特别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用字母表示数具有简明、普遍的优越性。
(2)代数式中并不要求数和表示数的字母同时消失,单独的一个数和字母也是代数式。
如:2,m都是代数式。
等都不是代数式。
3、教学难点分析:能正确说出一个代数式的数量关系,即用语言表达代数式的意义,肯定要理清代数式中含有的各种运算及其挨次。
用语言表达代数式的意义,详细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引起误会为动身点。
如:说出代数式7(a-3)的意义。
分析 7(a-3)读成7乘a减3,这样就产生歧义,毕竟是7a-3呢?还是7(a-3)呢?有模棱两可之感。
代数式7(a-3)的最终运算是积,应把a-3作为一个整体。
所以,7(a-3)的意义是7与(a-3)的积。
4、书写代数式的留意事项:(1)代数式中数字与字母或者字母与字母相乘时,通常把乘号简写作“·”或省略不写,同时要求数字应写在字母前面。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情境创设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情境创设1. 引言1.1 教学背景教学背景是指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条件。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背景通常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学习需求等因素。
初中是学生从小学阶段到高中阶段的过渡期,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一个特殊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兴趣特点各异,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和理解也有着不同的方式和程度。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更新和改进,现代数学教学已经逐渐转向生活化情境创设的教学模式。
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化情境,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程度。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情境创设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1.2 生活化情境创设的重要性生活化情境创设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境中,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感知方式。
生活化情境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生活化情境创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抽象的数学概念,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生活化情境创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生活化情境创设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2. 正文2.1 教学案例分享教学案例分享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我经常使用生活化情境创设来设计案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初中数学组活动教案设计
初中数学组活动教案设计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初中数学组计划开展一次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思考探索的过程中,提高数学素养,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活动内容1. 活动主题:数学与生活2. 活动形式: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展示分享3. 活动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2)分组讨论: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动手操作: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动手操作,解决选择的数学问题。
(4)成果展示:各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交流。
(5)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中的不足。
四、活动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活动所需的教学资源,如生活实例、数学问题等。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了解活动主题,准备好活动中可能用到的生活实例和数学问题。
五、活动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问题解决能力:评估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问题、动手操作等。
3. 团队协作: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团队协作情况,了解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4. 活动成果:评估学生活动的成果,包括问题的解决程度、创新性等。
六、活动注意事项1. 注重学生的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2.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活动方向。
初中数学精品课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例案分析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具体在 “单元”或“课”中的落实, 因此既有结果性的目标,也有体验性或表现性的目标。
●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转变课程的功能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是否可以这样处理?
▪ 方程ax2+bx+c=0(a、b、c为常数,a≠0) 叫做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与一个方程是否可以 化为一元二次方程,这两件事情能否分开 来处理?
案例: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2)模式化的定理教学
▪ 复习性质定理、给出判定命题
等腰三角形的两 个底角相等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 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初步获得动手制作的乐趣及制作成功后的成就感; 2、在制作实验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立体图形的数学美。
案例 “有理数加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准确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并知道哪些问题适用有理
数的加法。 (2)能按法则把有理数的加法分解成两个步骤完成:①确定
符号;②确定绝对值。 (3)熟练、准确地利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 归纳过程是分类过程 ▪ 分类要有标准 ▪ 标准是分类讨论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 按两圆交点个数分类就不会混乱
两圆位置关系(2)
▪ 该内容还蕴涵着什么思想方法?
类比点与圆位置关系探索直线与圆位置关系
点与圆位置关系
关系
图形描述
数量描述
1 点在圆外
d>r
OA
2 点在圆上
d=r
OA
3 点在圆内
OA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课堂互动活动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课堂互动活动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常常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然而,通过课堂互动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本文将探讨一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常用的课堂互动活动。
一、数学游戏数学游戏是一种常见的课堂互动活动,它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老师可以设计一个数学迷宫游戏,学生需要通过解答数学题目来找到正确的路径。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数学竞赛数学竞赛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组织小组竞赛,让学生们在限定时间内解答一系列的数学题目。
通过竞赛,学生们能够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三、数学实验数学实验是一种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例如,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测量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面积和体积。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并且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四、数学探究数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数学规律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们自由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探究,学生们能够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逻辑和创新能力。
五、数学角色扮演数学角色扮演是一种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的教学方法。
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们扮演商店老板、顾客或者银行家,通过模拟购物、计算找零或者利息计算等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能够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增强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总之,课堂互动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数学游戏、数学竞赛、数学实验、数学探究和数学角色扮演等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积极创造丰富多样的课堂互动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7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7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2、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灵活应用;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5、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二次根的意义;(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二)引入新课新课:二次根式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呢?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
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
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
例1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例2 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
例3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
(3),且x≠0,∴x0,当x0时,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2。
当x2时,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
初中数学以新课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主题的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以新课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主题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初中数学新课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课程概述本课程以初中数学新课标为指导,旨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思维,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以初中数学教材为基础,结合生活实例,注重知识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2. 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或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2. 新课讲解:结合实例,讲解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3. 课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共同解决问题。
5. 总结归纳: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双重考核。
2. 反馈机制: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指导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与环境1.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材、教辅、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必要的教学设施和工具,保障教学质量。
浅谈初中课堂教学中数学实验的设计
1 ... _ J .. .. _ . ... L. 。._ J ... . _ .. .. I ... ... _ J ... ... _ .. ... .. 1 ... . .-_ .. .... . J . .... .. 1.. ... . J . ... ... ... ..-_
— —
B
图1
图2
图3
图4
第 一步 : 操作
① 画 AA C, 条 中线 D ( 图 1 。 B 一 E如 )
②剪 拼方法 1 :先让学 生剪 出如 图 1的 AA C纸 片两 B
张 , 后 按 图 2那 样 拼 接 。 然
的倍数 。
剪拼方法 2 :先剪 出如 图 1中的 AA E aA C纸 片各 D 、 B 3通过实验得 出结论后 , . 教师不要急 于去评 判哪个结论 是正确的 , 哪个错误的。可以让不同实验小组的学生上讲 台 进行擂台赛 。 4在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得 出规律 后 , 师可以把这个 实 . 教 验再深入 :
一
张 , 后按 图 3 样拼接 。 然 那 第 二步 : 察 观
观察 图 2中的 四边 形 A B C C’的形 状 ,图 3中四边形 D C 的形状 ( BD 平行 四边形 ) ;
第 三步 : 小组猜想 , 得出结论( 出定理 ) 引
・
2 " 61 -
饺 ㈦ 理 澎版
X¨m,lI f i j 王 ( jl 摊 X Y8j …
对于定理 中 D = B E C的 证 明 , 提 出 疑 问 , 我 引导 学 生
教学 实践
动、 操作便利的特 点。 它不是原数学问题解法 的翻版, 而应关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20篇)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20篇)初中数学教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能力与过程目标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要点: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
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学生:……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2、小组探索、归纳法则(1)教师展示以下问题,学生分组探究。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① 2 ×3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2 ×3=② -2 ×3-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2 ×3=③ 2 ×(-3)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2 ×(-3)=④ (-2)×(-3)-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2)×(-3)=(2)学生归纳法则①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同号得(-)×(+)=()异号得(+)×(-)=()异号得(-)×(-)=()同号得②积的绝对值等于。
③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 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初中数学的活动教案模板
初中数学的活动教案模板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数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 培养学生运用有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 有理数乘法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复习小学学过的整数乘法,引导学生进入初中数学的有理数乘法学习。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整数乘法的法则吗?那么有理数的乘法又是怎样的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总结出有理数乘法的规律。
2. 教师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方法。
三、课堂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有理数乘法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讲解,其他组成员评价,教师总结。
四、应用拓展(15分钟)1. 教师提出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有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讲解,总结解题思路。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提醒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作业,检查掌握情况。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有理数乘法的课堂测试,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应用拓展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意识较强,但部分学生对有理数乘法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辅导和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初中数学常见活动教案模板
初中数学常见活动教案模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理解勾股定理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勾股定理的定义及证明。
2. 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和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
2. 提问:什么是勾股定理?它能解决哪些问题?二、探索勾股定理(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用木棒或纸牌搭建直角三角形,测量其边长,记录数据。
2. 学生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探讨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关系。
3. 引导学生发现并证明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三、应用勾股定理(15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3cm和4cm,求斜边长。
2. 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展示解题过程。
3. 教师点评,总结解题方法。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学生总结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阐述自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2. 教师出示拓展问题:如何证明勾股定理的其他形式?3. 学生自由探讨,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布置作业(5分钟)1. 请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道家庭实际问题,如测量房屋的斜边长。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勾股定理的含义,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但在时间安排上,可能需要进一步调整,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探索和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课堂实践活动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课堂实践活动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与应用数学知识常常存在困难。
为了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课堂实践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几种课堂实践活动,并分析它们对学生的学习成效。
实践活动一:数学游戏数学游戏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课堂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有趣的数学游戏,比如数独、数学竞赛等,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这种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数独游戏中,学生需要通过推理和推断填写空白格子,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还培养了他们的耐心和细致观察力。
实践活动二:数学实验数学实验是另一种推动数学教学的实践活动。
通过进行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观察现象,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数学原理。
例如,在教学三角函数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测量与计算,通过实验数据来验证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
这种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证思维和科学精神。
实践活动三: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一种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建模与求解。
例如,通过测量学校附近的交通流量,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应用统计与概率知识来分析交通拥堵的原因以及提出改善方案。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还培养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实践活动四:数学探究数学探究是一种通过提出问题、进行观察与实验、发现规律并进行推理与验证的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指导他们进行探究活动。
例如,在教学平面几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不同几何图形的属性来总结和发现定理。
这种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对数学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总结起来,课堂实践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数学游戏、数学实验、数学建模和数学探究等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计划(精选20篇)
初中数学教学计划(精选20篇)初中数学教学计划初中数学教学计划(精选20篇)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将带着新的期许奔赴下一个挑战,不如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个教学计划吧。
怎样写教学计划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数学教学计划(精选2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数学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本学期担任七年级四班的数学教学工作,班级学生的人数在50人左右。
根据小学升初中考试的情况来分析,数学成绩并不理想,总体的水平一般,高分段学生少,低分段的学生较多,说明学生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学习的自觉性不高,学习习惯不够好。
根据上述情况本期的工作重点放在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上,强调学生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重视知识的运用。
二、教学设想(具体措施)1、教学理念——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究更好的教育方法。
2、日常教学——认真做好个人日常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提高成绩的主阵地。
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记录好教学反思笔记。
认真批改学生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在日常教学中,和学生一起讨论研究体验他们接受知识的方式,与同事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取人长,补己短,共同进步。
3、学生工作——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布置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设计好的开头尽量以引趣的形式引入课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以“练”为主,纠正他们解答题目的不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教学具体措施——教学上开展分层教学。
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严格要求,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抑制他们产生骄傲情绪;差生,掌握一些关键知识,为他们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扭转他们的厌学现象,利用空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在平时的课堂中多给予提问,给后进生树立信心。
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案例(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案例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案例1. 背景介绍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课堂互动成为了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尤其在数学学科中,有效的互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文以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为例,展示一个真实的课堂互动案例。
2.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的定义及证明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 课堂互动设计3.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直角三角形的性质、Pythagorean theorem等。
同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建筑物、家具摆放等,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3.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勾股定理的发现历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探索勾股定理。
在此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勾股定理的定义和证明过程。
3.3 互动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需运用勾股定理计算一个给定的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度。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完成后,各组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并相互评价、讨论。
3.4 应用环节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房屋面积、计算篮球架的高度等,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协助学生完成解答。
3.5 总结环节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互动中的收获和感悟,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
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的互动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在互动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然而,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给予针对性的辅导,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初中数学课堂的情景化教学设计(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钟祥莫愁村写景作文哎呀,说到钟祥的莫愁村,我真的是满心欢喜呀!这地方真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小宝地。
刚踏进莫愁村,就仿佛进了一个宁静的桃花源,满眼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简直让人觉得自己是走进了梦里。
那些古老的房子,一排排的青瓦,灰墙,仿佛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路边的小溪哗哗地流,像是在跟你聊天一样,你可以听到水流的声音,听到它对你的悄悄话。
小桥流水人家,听起来多美,实际走起来才知道,真的是太有感觉了。
有时候,我就在小溪边坐下来,看着水中的鱼儿游来游去,哎呀,那可真是个宁静的画面。
我还发现,村里的房子大多都是一层的,低矮却特别有味道。
屋前的小院子里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花草,有的是艳丽的牡丹,有的是清新的野花,每一朵都在争着展示它们的美丽。
尤其是那些挂在墙上的葡萄,哇,真是看了让人眼馋啊。
每次经过,都忍不住多看几眼,心里想,这些葡萄长得这么好,不知道味道会不会也特别棒呢!最有意思的是,那里的村民们,真是特别热情好客。
他们脸上总是挂着笑容,见到你,仿佛见到了老朋友一样。
说起话来,特别有趣,就像讲故事一样,把村里的点滴都娓娓道来。
我跟他们聊过,才知道原来这里的历史可悠久了。
那几棵百年老树,每棵树下都有一个故事。
村里的老人说,那些树见证了多少风风雨雨,可谓是大自然的见证者。
每当讲起这些历史,老人们的脸上都会露出自豪的笑容,看得出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莫愁村不仅风景如画,人文历史也特别丰富。
那儿还有很多传统的手工艺,像是织布、刺绣等,都有着悠久的传统。
那些手艺人一边工作,一边和你聊着天,仿佛是把整个村子的文化都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中。
比如说,一位老奶奶在编织时,就会一边编织,一边告诉你这些花纹的由来和寓意。
有时候,听着听着,你都会觉得自己仿佛被拉入了一个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着那些古老的智慧。
总之,莫愁村真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如果你也想体验一下那种古朴的乡村生活,感受一下那种悠闲的氛围,那一定要来这里看看。
这里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人,都能让你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温暖。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设计初探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设计初探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其要求改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灌输”的被动学习的地位,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创新、自主发展、自主实践的能力,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程序性知识而非单纯的陈述性知识。
针对新课程所提出的精神和理念,笔者结合自身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进行学生活动的设计,切实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活动;自主性;主体;合作;评价针对新课标所提倡的精神,笔者认为在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课题为依托,设计活动环节教师在活动当中是起着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虽然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并不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不重要。
此外,一个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一个完整的初中数学课题活动计划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个计划的组织必须由教师来做。
笔者的设计思路为:课前预习→自主提问→探究问题。
课堂上出示问题→提出质疑→解决问题→达成共识→生成新的知识点以苏教版数学教材初中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二节为例,本节的教学是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的动手实践、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在课文中提供了四种情境。
教师在进行学生活动设计的时候,应该结合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现实需求进行设计。
例如在通过剪纸活动感受图形性质和通过搭火柴棒活动发现图形与数字规律这两个活动中,教师应该将这个活动分为设计为三个过程。
三个时间的具体工作设计如下:在前期,教师应该事先准备好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和牙签若干,并告知整个活动的设计流程。
在活动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设计,教师在过程中进行引导,将如下图的长方形纸片按照图示折叠、裁剪、展开。
其次,在第二个活动中,也是让学生进行如下图的操作。
在每个活动活动学生操作实践完毕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思考,如在第二个活动中,提出:如果让你搭1个、2个、3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牙签。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一、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策略(一)创设游戏化情境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热情。
初中数学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学生构建游戏化数学课堂,遵循趣味性、教育性、纪律性原则,开展游戏教学活动,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养成主动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学习“绝对值”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趣味性的游戏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组进行游戏。
让学生排成一排,并在学生的对面放置一排椅子,要求椅子比学生数少一个。
教师发出开始指令时,学生向前奔跑抢夺椅子,没有抢到椅子的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
如教师提问:“有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原本的数值是大还是小?一个负数减小时,它的绝对值是增加还是减小?绝对值小于6的所有整数都有哪些?”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数学应用问题,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并要求学生到黑板进行题目解答。
这种游戏化教学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了解和把握数学概念、定理,分析和思考数学应用题目,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联系真实生活场景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与生活场景息息相关。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数学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创设生活化情境能够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对实际生活的作用,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重要性,深化学生对数学科目的重视,使学生能够运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并将内化的知识迁移运用到生活场景中。
例如,在讲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一章内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收集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据。
有的学生开展以“我最喜欢的电影”为主题的调查活动,搜集班级内学生的信息数据,可以采取抽样调查和普查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并用条形统计图进行表示,用直条的高低来表示相应的人数,条形统计图具有直观方便的特点,能够清晰明了地观察到人数的多少。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三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三篇】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典型的问题大事。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同学的类比的思想方法;通过"合作学习',使同学熟悉数学是依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进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新闻链接:x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2、新课教学:引导同学观看方程80a+150b=902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1)依据题意列出方程:①小明去探望奶奶,买了5kg苹果和3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梨的单价y元/kg;②在高速大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假如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2)课本P80练习2、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与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团支书拟支配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为什么?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由同学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的设计摘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恰当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探究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探究活动设计
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多年,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
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单纯的讲授与模仿不能帮助学生形成真正有效的基本活动经验。
有效经验一定是在自主活动过程中才能够获得的,教师要努力创设适当的情境,以利于学生开展相应的自主探究活动,要经常采用探究式教学,提供给学生参与数学探究活动的机会,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
下面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探究活动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设计探究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恰当的情境,可以引发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愿意积极思考,交流相关的学习主题内容。
可以借助有趣味的背景、有挑战性的问题、与思维惯性相悖的奇异结果方式等。
例如:我们班
级有52名同学,那么有生日相同(指出生的月、日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一个人在得知某个小秘密后,都会在1分钟内告知2个不知道此秘密的朋友,那么经过多少时间,这个小秘密就会传遍一个100万人口的城市?现在有一个破碎的镜片,你能破镜重圆吗?……不过,引例要恰当,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水平相当,而且要与所学的数学知识密切相关。
二、探究活动的设计,要能反映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
在呈现新知识时,设计探究活动,提供“知识产生—知识形成—揭示联系”的过程,反映知识的形成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加深理解数学实质,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
例如,负数概念的引入:天气预报我市去年元旦的气温为-10℃~3℃,你知道“-10”表示什么意思吗?上海的气温为-1℃~9℃,“-1”表示什么意思吗?哪个城市更冷呢?地图册上:吐鲁番盆地海拔-155m,“-155”表示什么意思?同学新买的饭盒上标注:-20℃~120℃,“-20”表示什么意思?你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数吗?学生1:我家的冰箱上显示-5℃,它表示冷冻室的温度比0℃低5℃。
学生2:我们教室墙上的积分表:我昨天迟到扣了0.2分,班长给我记了
-0.2……由大量的贴近生活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以往学的数不够用了,负数就在我们周围,它确实存在,有着实在的意义。
设计的用意在于,帮助学生感受数的作用,了解数的含义(不仅仅是一种符号),以利于以后提高运用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发展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这样的探究设计,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三、设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展现知识的应用过程,有利于学生应用与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仅仅模仿与记忆是不行的。
应当设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展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模式。
比如:这里有一根长2.2米的铁丝,王老师准备用它做一个长方形的窗框。
(1)能不能围成一个面积是3㎡的窗框?你打算怎样解决?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
(2)王老师想使窗户的采光更好些,能不能围成面积是3.2㎡的窗框呢?请你帮他解决一下。
学生已有(1)的解题经验,很快得列出方程,但是发现此时方程无解,说明不能围成。
(3)这时王老师会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呢?学生马上会提出:窗户的最大采光面积是多少?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发现还需设一个未知数,进而由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讨论得出面积的最大值,这里已经探索出了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为以后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由易到难,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地探索、思考、质疑、交流、合作。
从变化多端的问题情境中抓住问题的实质,寻求不同问题解决中共同的内涵,让学生领悟隐藏于数学问题背后的数学模型,并主动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显然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
和能力。
四、设计利于学生动手操作、实验验证、推理证明的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基本的作图技能,借助图形有利于他们描述和分析问题,增加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
可以设计有效的问题串,引导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地归纳总结,并进行推理反思等。
例如:请你画一个圆,圆心为o 点,任意画一条直径ab,你能画一个直径ab所对的圆周角∠acb 吗?可以画出多少个?先观察,它是特殊的角吗?验证一下;大家的结论都相同,能说明理由吗?你能对刚才的发现用一句话来概括吗?你还能提出一个怎样的猜想?你打算如何解决?把教材上的
内容设计成有效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归纳、总结等学习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不能以“接受、模仿、记忆、练习”等被动方式为主,而应当以观察实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猜想验证、反思质疑等主动方式为主。
五、探究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
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素材,不仅能引发学生学习欲望的作用,还将学生生活经验、学习背景与学习主题相连接,促进学生加深理解相关知识的作用,具有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等能力的作用。
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从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学习准备出发,设计合适的活动环节,引出一元二次方程模型和求
解思路:(1)我们班在明年六月份将初中毕业了,大家将要互相赠送照片留作纪念,现有52名同学,你要准备多少张照片?那么全班一共要送多少张照片?若一个班有x名学生呢?(2)若改为握手告别,你要握手多少次?全班同学一共握手多少次?x名同学呢?(3)下周将有全区中学生排球赛在我校举行,比赛采用循环赛的方式,共有10场比赛,问有几个排球队参赛?提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尝试类比、归纳、猜测、修正等活动,在交流和比较的过程中,获得对一般性方法的认识,并最终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依据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马复,凌晓牧.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数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马复.初中数学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