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14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圣才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1.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有何辩证关系?

答: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辩证关系:

(1)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

“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主要表现在:

①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即文学产品

文学消费作为一种对文学产品的阅读欣赏活动,必须有一定的文学产品为对象。没有消费对象的“消费”是不存在的。因此,文学消费对象受文学生产规定。并且,文学消费者究竟消费到何种类型的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还是现代主义文学,是高雅文学还是大众文学,是手抄本读物还是印刷本读物,是纸质文学图书还是电子文学图书,是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优秀作品还是粗制滥造出来的文学赝品,等等,无一不受到作家的文学生产的规定。

②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

传统意义上的文学阅读通常是一种文字阅读,但在文学生产的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和电子传播媒介普及的今天,文学消费不仅指文字阅读和纸质文学消费,而且也包括对广播影视文学的视听阅读和电子网络文学的视屏阅读,出现了读图时代的文化消费方式。又如,创作说唱故事和剧场演出的时代是群体围坐在一块共同消费的时代,生产文学书籍的时代则是个人阅读的时代。随着电影生产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又必须聚集到一块。而在电视文学和网络文学问世之后,消费者则可坐在家里进行文学消费。

③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或者说,生产着新的消费者

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一个社会或一个民

族的文学消费者的文化层次、艺术修养、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往往是通过文学产品自身创造出来的。扶持和生产优秀的严肃文学作品往往能“创造”出高品位、高境界的文学读者,而任由低劣庸俗的文学作品的泛滥则可能“创造”出趣味庸俗的读者。

(2)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

文学消费反作用于文学生产,对文学生产起着重大的制约作用。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文学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实现

一部作品,无论写得如何精彩,倘若未能出版,或印出来了却未被读者购买和阅读,它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将无法得到实现,其认识、审美、交流等文化属性也不能得到体现。只有经过读者大众的消费,文学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产品,文学生产才真正完成。在这个意义上讲,文学消费是文学生产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缺少这个环节,文学生产就还未真正完结。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现代接受美学家们才强调,文学作品有赖于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

②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

文学消费者的文字阅读的消费方式,决定着文学作品的作者对语言文字技巧的重视,以及对文学形象、典型和情节等的关注;而读者大众对视听文学的消费,则决定了其作者不仅仅注意语言文字的运用,同时还要考虑到如何与表演、色彩、音响等因素配合。读者大众的审美要求、审美品位也是有层次的,这就决定了高雅文学生产和通俗文学生产的生产规模有所区别。一般说来,不同层次的文学产品的生产规模与不同层次的文学读者在数量上呈现着相互对应的比例关系。

③文学消费体现了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这是文学消费对文学生产的制约作用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正是读者大众的文学消费需求决定和刺激着文学生产。文学是人学。满足人的情感需求,是文学生产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自从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我国人民在物质生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由此刺激了我国新时期以来文学生产的繁荣和高涨。并且,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准、精神需求和审美能力也不断提高,因而又激励作家艺术家努力进行艺术创新,不断提高艺术质量,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文艺作品。

2.简述文学传播媒介的演进及其美学意义。

答:文学的主要媒介先后有口头媒介、笔头媒介(或文字媒介、纸质媒介,其中又细分为手抄本媒介、机械印刷本媒介)和电子媒介(如电视、电脑、电子光盘、互联网等媒介)。

(1)口头媒介

在原始社会时期,文学活动往往以诗乐舞浑然一体的综合形式出现。

(2)笔头媒介

进入有文字的文明时代以后,文学活动才主要付诸文字形式,依次经历了手抄、石印、铜铸印刷和木刻印刷技术等形式,形成早期文学书籍。近代以来,随着大机器工业的发展,文学作品成为一种可以大量机械复制的消费品,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商品经济和技术社会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观念和审美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高雅文学和大众文学的分化与互渗现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显著。

(3)电子媒介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人类从机械化时代进入所谓电子化时代。l9世纪末,电影诞生;20世纪初,广播和电视诞生;20世纪中期,计算机诞生;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诞生。进入电子化时代之后,文学媒介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大众文艺传播媒介如广播、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的出现使文学消费呈现出新的特色。

3.文学传播方式对文学的生产与消费有何深刻影响?

答:文学传播方式对文学的生产与消费的深刻影响:

(1)文学传播方式是作家创作与读者消费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使文学欣赏成为广大平民阶层精神生活需要,也使读者迅猛增加,使依附于作家的观念形态的文学之本取得了物质外壳。

(2)文化市场促使文学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联系,艺术生产者要按文化市场的需求安排生产,有助于艺术生产力的大解放,使艺术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促进艺术的多文化市场的竞争机制推动艺术家对文艺观念和写作方法的探索。

4.为什么说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答:之所以说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原因在于:

(1)文学消费具有商品消费的一般性质

由于文学产品的创造不仅凝聚了作家的智慧和心血,而且作为物态化生产过程的产品,还凝聚了其他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消耗,因而具有一定的交换价值或价格。文学消费者为取得对文学产品的消费权,就必须以购买或租借的方式,付出一定的货币,使文学再生产得以维持。

(2)文学作品是特殊的精神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学艺术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具有认识和审美等精神属性。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承认文学产品属于一般商品消费,同时又注意到文学消费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消费,即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文学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只能与凝聚在文学产品的物质化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相等价,文学作品具有超时代性,具有再创造的性质。

5.如何阐释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

答:对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的阐释:

(1)文学消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