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童庆炳版文学理论教程读后感
童庆炳版文学理论教程读后感篇一童庆炳版文学理论教程读后感读了童庆炳版的《文学理论教程》,我这心里呀,真像是开了锅的水,翻腾个不停!说实在的,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心里直犯嘀咕:“这能有意思吗?”可随着一页页读下去,我发现自己还真小瞧它了。
这本书就像一个知识的百宝箱,里面啥宝贝都有。
它把那些复杂的文学概念、理论啥的,讲得还算清楚。
也许对于一些专业大神来说,这不算啥,但对于我这个半吊子文学爱好者,那可真是帮了大忙。
我觉得吧,童庆炳老师在书中讲的那些关于文学本质、文学类型的内容,有时候让我感觉像是在迷雾中找到了方向标。
但有时候又觉得,哎呀,怎么还是有点迷糊呢?可能是我自己脑子不够灵光吧。
比如说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这谁不知道啊?但书里深入地分析了语言咋在文学里发挥作用,这就让我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可再仔细想想,又会问自己:“真的就这么简单?”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会儿兴奋得像发现了新大陆,一会儿又沮丧得觉得自己啥也没搞懂。
我就在这起起伏伏的情绪里,慢慢啃着这块“硬骨头”。
你们说,文学理论这东西,到底是让人更明白文学呢,还是让人更糊涂了?反正我现在是又明白又糊涂,也许这就是成长的烦恼?哈哈!篇二童庆炳版文学理论教程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童庆炳版的《文学理论教程》,我这脑子都快炸了!一开始,我抱着雄心壮志,想着:“不就是本理论书嘛,能难到哪儿去?”结果呢,现实给了我一个大大的耳光。
这本书里的各种概念、流派,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我眼前蹦来蹦去,我想抓住它们,可它们总是从我指缝间溜走。
我一边读一边想:“这都是啥跟啥呀?”不过,读着读着,我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地方。
比如说讲到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我就忍不住琢磨:“难道社会真的能决定文学的走向?那作家的个性又算啥呢?” 也许,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像懂了,兴奋得不行,可再往后看几页,又会怀疑自己之前的理解是不是错的。
(完整)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打印版
文学理论教程文学理论教程文学理论教程基本观点: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或世界的摹仿。
文艺摹仿说起初是在人对动物行为的摹仿上来立论的。
如德谟克利特。
西方传统:柏拉图:宇宙间的三类事物:理式;感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镜子、艺术等艺术与理念世界隔了三层,是“影子的影子”“摹仿的摹仿”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
《诗学》:“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了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中国传统:《周易•系辞下》“观物取象”: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荆浩:五代大画家荆浩说:“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叶燮:《原诗》中说:“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二、作者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1、中国传统“诗言志”说《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白居易《与元九书》:诗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感伤诗”是“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2、西方传统★表现说: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文学表现与日常表现的区别:文学表现要经过深思熟虑苏珊·朗格:“一个艺术家表现的是情感,但并不是像一个大发牢骚的政治家或是像一个正在大哭或大笑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艺术家将那些正常人看来混乱不整和隐蔽的现实变成了可见的形式,这就是将主观领域客观化的过程。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读后感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有点打鼓的。
毕竟一看到“理论”这俩字,就感觉好像有个严肃的小老头在板着脸给你讲道理。
但是,读着读着就发现,童先生讲理论就像是在讲故事一样,特别吸引人。
书中对文学本质的探讨就像在揭开一个神秘宝藏的层层封印。
以前我对文学的理解就是那些写得很美的文字,读了才知道原来文学的本质涉及到这么多复杂又有趣的东西。
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还跟社会、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像一个大蜘蛛网,每一根丝线都互相牵扯,少了哪一根都不行。
这让我突然觉得自己以前看文学作品就像个走马观花的游客,只看到了表面的美景,却没探究到背后那片更深更广的天地。
在讲到文学创作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个偷偷溜进作家工作室的小好奇。
童先生详细地讲了创作的过程,从构思到灵感闪现,再到把那些零散的想法变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这就像是看魔术师变魔术一样,以前只知道最后出来一个神奇的结果,现在却知道了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小秘密。
比如说灵感这东西,我以前觉得它就像天上掉馅饼,砸到谁谁就突然变得才华横溢。
但其实灵感也是有来源的,它可能是作家在生活中积累的各种小细节、小感悟,突然有一天像化学反应一样爆发出来。
这让我不禁想起自己有时候也会突然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原来我也离“作家”不远嘛,当然啦,只是开个小玩笑。
还有文学作品的类型,什么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我以前觉得区分它们很简单,不就是长短不一样,格式不一样嘛。
可是这本书告诉我,每种类型背后都有着独特的规则和灵魂。
诗歌就像是文学里的精灵,它短小精悍却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组合在一起就是一片璀璨的星空。
小说就像是一个大舞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
戏剧则更像是一场热闹的派对,演员们在舞台上现场直播那些精彩的情节,观众们就在下面跟着又哭又笑。
散文呢,就像是一位老朋友在跟你娓娓道来他的生活感悟,亲切又自然。
童先生讲文学接受的时候也特别有意思。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作者:————————————————————————————————日期:《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文学史则是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
(2)这里所说的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的。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
因此,文艺学的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
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的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看: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的一般性的普遍规律的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的揭示。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分析
概念1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2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包括五个方面: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3 文学四要素:美国当代文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文学理论所把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
4 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把文学艺术看成人的生活活动,并且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动物的生命活动纯粹是为了维持生命的本能活动,而人的活动是以“自由自觉”为基本特性的。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一种“人学’。
5 艺术交往论:马克思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他说: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
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只是中间存在着中介运动。
当代德国理论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
在他看来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整理]
教程辅导This is my personal work summary and plan,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and support!来历网络·汇编收拾《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榜首编导论榜首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状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现在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判和文学史。
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中以为,文学是一个与年代一同呈现的次第,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领域和判别标准等类问题的研讨,文学批判(其批判办法底子上是静态的)或文学史则是研讨详细的文学艺术著作。
(2)这儿所说的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互相联络、互相浸透和互相效果的。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供给的许多材料和文学批判实践所取得的效果为根底。
①假如文学理论不根植于详细文学著作的剖析和文学开展前史的研讨,文学理论所归纳的文学根来历理、概念、领域和办法,也就成了“海市蜃楼”,失掉了存在的根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判又有必要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根来历理、概念、领域和办法为辅导,脱离这种辅导,文学史、文学批判就失掉了活的魂灵,成为一堆紊乱的材料和为所欲为的感触的凑集。
(3)已然文学作为“与年代一同呈现的次第”,有一个前史开展进程,然后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判相同作为“与年代一同呈现的次第”,也有一个前史开展的进程,然后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判史”这两个分支。
因而,文艺学的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判、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判史。
这五个分支树立在一般与特别、共时与历时这两根穿插的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别这个竖轴线看: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而这两个分支偏重于对文学的一般性的遍及规矩的讨论,首要不以单个详细的文学著作、作家和文学现象为研讨方针;文学批判、文学批判史、文学史处在“特别”这一端,因而这三个分支偏重于对单个详细的文学著作、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解说、剖析和点评,着眼于特别规矩的提醒。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共时← —————————————→历时↓特殊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2、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
兴者,托事于物。
……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读后感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读后感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闯进了一个知识的大杂烩,各种概念、理论一股脑儿地涌过来。
那些术语就像是一群穿着奇装异服的小精灵,在我眼前蹦来跳去,还没等我认清这个,那个又冒出来了。
比如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哇,这词儿可真够拗口的。
我当时就想,这是啥呀?是文学戴着审美面具在意识形态的舞台上表演吗?随着一点点深入阅读,我开始有点理解这个概念背后的深意了。
就像是在一堆乱麻里慢慢找到了线头,发现文学原来就像一个多面手,它既是美的展现者,又有着意识形态的烙印,这两者还相互交融,难解难分。
书中讲到文学创作的时候特别有趣。
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小间谍,偷偷窥视着作家们创作的小秘密。
原来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不是凭空瞎想的,他们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什么生活经历啦、文化传统啦,还有他们的个人喜好。
就像一个厨师做菜,他得根据自己手头的食材(生活素材),再加上自己的拿手菜谱(文化传统和个人风格),才能做出一道独特的菜肴(文学作品)。
而且创作过程还充满了各种曲折,有时候灵感像个调皮的小鬼,怎么找都找不到;有时候又像洪水一样,一下子涌出来,让作家手忙脚乱地赶紧记录。
读这本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那些理论分析就像一团浓雾,让我迷失其中。
我得反复读好几遍才能明白个大概。
有时候我都忍不住跟书“对话”,说:“你能不能说得简单点呀?”但是当我终于理解了那些难懂的部分时,那种成就感就像打游戏通关了一样,特别爽。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得性质与形态1、文学理论得学科归属(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
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得《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就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得秩序,文学理论就是对文学得原理、文学得范畴与判断标准等类问题得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就是静态得)或文学史则就是研究具体得文学艺术作品。
(2)这里所说得文艺学得三个分支就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作用得。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得大量材料与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得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得分析与文学发展历史得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得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与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得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得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与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得灵魂,成为一堆混乱得材料与随心所欲得感想得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得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得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得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
因此,文艺学得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
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得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瞧: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得一般性得普遍规律得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得文学作品、作家与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得文学作品、作家与文学现象得解释、分析与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得揭示。
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瞧: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得审视,对文学得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得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得具体对象上就是不同得,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得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得演进过程与规律。
童庆炳版文学理论教程读后感
童庆炳版文学理论教程读后感这本教程就像是一个无所不知的文学老管家,把文学这个大家庭里的方方面面都给安排得明明白白。
从文学的本质开始讲起,以前我总是模模糊糊地觉得文学嘛,就是那些优美的文字、感人的故事。
但这本书却像个严谨的科学家一样,对文学的本质进行了层层剖析。
它告诉我文学不仅仅是表面的那些东西,还和社会、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好比一个人,你不能只看他的外表,还得了解他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一样。
说到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那可真是像一场奇妙的魔法之旅。
作者就像是魔法师,从积累素材开始,就像在收集魔法原料。
有时候这些原料来自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像在大街上看到的一个奇怪的人,或者是听到的一段有趣的对话,都可能被作者偷偷地放进他的素材口袋里。
然后就是构思,这就像是魔法师在脑海里绘制魔法阵一样,要考虑故事的结构、人物的关系等等。
等到真正下笔的时候,那就是魔法生效的时刻,一个个文字从笔尖流淌出来,组合成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
书中对文学作品的类型也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什么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之类的。
这就像是给文学世界里的居民们分了不同的房子住。
诗歌像是住在云端的精灵,充满了灵动和跳跃感,寥寥几句就能营造出一种很美妙的意境。
小说呢,就像是一个热闹的大家庭,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物,情节也是跌宕起伏。
戏剧就更有趣了,就像一场现场直播的真人秀,人物在舞台上直接对话、冲突,充满了紧张感和戏剧性。
散文则像是一个温暖的午后聊天,轻松自在,娓娓道来。
在文学接受这个部分,我感觉就像是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宝藏。
原来读者也不是那么被动的,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其实也在参与创造这个作品的意义。
就好比不同的人看同一幅画,有人看到的是宁静的田园风光,有人却看到了背后隐藏的孤独感。
我们读者就像一群探险家,在文学作品这个神秘的岛屿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宝藏,每个人找到的都可能不一样。
这本书也有一些让我有点小烦恼的地方。
有时候它太过于理论化了,就像一个老学究在那里滔滔不绝地讲着一些高深的道理,让我这个脑袋有时候有点转不过弯来。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精编范文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共时←—————————————→历时↓特殊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2、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
兴者,托事于物。
……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读后感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读后感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有点打鼓的。
毕竟一提到“理论”这俩字,就感觉像是在面对一座高耸入云、云雾缭绕的大山,不知道从哪儿开始爬。
但是,童庆炳先生就像是一位特别贴心的导游,带着我这个有点迷糊的游客,一步一步地走进文学理论这个神秘又有趣的地方。
书中对文学的本质那部分的阐述特别吸引我。
以前我看文学作品,就单纯觉得这个故事好看,那个人物很有意思。
可读完才知道,原来文学背后还有这么多的“小心思”。
就像那些看似简单的文字,其实是作家精心构建的一个世界,每个字都像是一块小砖头,最后砌成了一座充满各种意义的大厦。
而且文学不是简单地反映现实,它还像是一面哈哈镜,会对现实进行变形、加工,然后再展现给我们看,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生活。
这就好比我们平时看的喜剧,它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我们在欢笑中也能有所感悟。
再说说文学作品的体裁,小说、诗歌、戏剧等等。
以前我就知道它们是不同的文学类型,可具体区别在哪儿,我也说不太清楚。
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放大镜,把每个体裁的特点都放大到我能看清楚的程度。
比如说诗歌,它就像是文学世界里的精灵,短小精悍却充满了无限的韵味。
每一行诗就像一颗跳动的音符,组合在一起就奏响了一曲美妙的乐章。
而且诗歌的意象就像是密码,需要读者自己去破解,这种感觉就像在玩一场特别神秘又有趣的猜谜游戏。
这本书也不是那种让你一路轻松到底的读物。
有些地方确实很有挑战性,就像走在布满荆棘的小路上。
像那些关于文学批评的方法之类的内容,各种流派和理论,就像一群不同风格的武林高手,各有各的绝招。
什么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这些概念在我脑袋里刚开始就像是一团乱麻。
但是呢,随着阅读的深入,就像是慢慢把这团乱麻一点点解开,突然发现每个流派都有它独特的魅力。
就好比每个武林高手都有自己独特的成名绝技一样,这些文学批评流派也都有自己看待文学作品的独特视角。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共时←—————————————→历时↓特殊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2、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
兴者,托事于物。
……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文学理论教程_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笔记)1、文学概念“三义”——三种不同概念,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2、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原始意象——按容格的解释,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时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所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
4、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6、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7种)都属于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此后在《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多次出现7、文学创造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8、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
它是指作家将在构思过程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学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9、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童庆炳版文学理论教程读后感
童庆炳版文学理论教程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直犯嘀咕呢。
想着文学理论嘛,肯定是那种干巴巴、充满了各种高深莫测术语的东西,就像面对一座云雾缭绕的高山,不知道从哪儿爬起。
可是读着读着,就发现它像是一个装满了宝藏的神秘盒子,每打开一层都有惊喜。
这本书把文学理论像拼图一样,一块一块地给咱拼起来了。
从文学的本质开始说起,以前我就模模糊糊觉得文学就是写故事、抒发感情呗。
但是这本书告诉我,没那么简单呢。
文学就像一个多面手,它既反映社会现实,又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还跟作者的创作意图、读者的接受情况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好比一个复杂的机器,每个零件都有它的作用,缺了哪一个,这文学的运转都不会那么顺畅。
说到文学作品的类型,那可真是五花八门。
小说、诗歌、戏剧,各有各的精彩。
小说像是一个充满细节的大画卷,诗歌就像精美的绝句,戏剧呢,那是一场热闹的现场秀。
书中对这些类型的分析就像是拿着放大镜,把它们的特点、结构、表现手法都给剖析得清清楚楚。
我以前读小说就只看情节,看人物命运。
读了这书才知道,原来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都是大有讲究的。
就像盖房子,不同的架构决定了房子的风格和功能。
再讲讲文学创作这一块吧。
以前总觉得作家那都是灵感一来,文思泉涌,就像被神仙点了笔似的。
但这本书告诉我,创作背后也有很多理性的因素。
作家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艺术技巧的掌握等等,都在影响着作品的诞生。
这就好像做菜,不是光有食材就能做出美味佳肴的,还得有厨师的厨艺,调料的搭配,烹饪的火候等。
书中关于文学接受的部分也很有趣。
原来读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作品的,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还会根据自己的经历、知识储备去解读作品。
就像同一道菜,不同的人吃会有不同的感受。
有时候我们还会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比如说续写故事、改编成影视作品之类的。
这就像是给作品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让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读者手中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不过呢,这本书也有一些让我“头疼”的地方。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第一编导论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文艺学, 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 广义的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 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 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文艺学在中西方早期被称为“诗论”“诗学", 如中国的《诗品》《原诗》, 西方的《诗学》《诗艺》等,中国主要是研究诗歌,西方则侧重戏剧,都有以偏概全的倾向。
直到20世纪初, 俄国形式主义崛起,文艺学才形成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关系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及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 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诸如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过程等问题), 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具体地说, 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内容。
虽也涉及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 但一般是作为例证出现的。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研究个别的文学作品和现象。
文学史: 文学史研究时间过程中的文学作品系列.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如果文学理论不植根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 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 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反过来, 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释的基本原理、概念、方法和范畴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材料的堆砌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 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教程_童庆炳0204192321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笔记)1、文学概念“三义”——三种不同概念,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2、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原始意象——按容格的解释,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时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所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
4、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6、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7种)都属于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此后在《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多次出现7、文学创造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8、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
它是指作家将在构思过程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学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9、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童庆炳版文学理论教程读后感
童庆炳版文学理论教程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有点打鼓的。
毕竟“理论”这俩字,听起来就有点高大上又有点枯燥。
但是读着读着,就发现童庆炳爷爷(感觉就像一位亲切的文学大家在跟你聊天)特别擅长把那些高深的文学理论掰碎了、揉烂了,再用很通俗易懂的方式讲给你听。
就说文学的本质这个部分吧。
以前我就模模糊糊地觉得文学就是写故事、抒情感呗。
但这本书告诉我,文学的本质那可是多面的,像社会生活的反映啦,又有审美意识形态的特点啦。
这就好比是文学这个多面体,每个面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文学就像一个超级复杂又超级迷人的小宇宙,里面有着各种各样的奥秘等待我去发现。
书中对于文学创作过程的描述也特别有趣。
从生活积累到艺术构思,再到最后的写作和修改,这就像是看着一个厨师把食材慢慢变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
那些作家们原来不是靠凭空想象,而是像辛勤的小蜜蜂一样,在生活的大花园里采集各种各样的素材,然后再用自己神奇的大脑进行加工创作。
这让我对那些伟大的作品背后的创作历程充满了敬意,同时也觉得自己好像也能试着像他们一样去挖掘生活中的点滴,说不定也能捣鼓出一点有意义的文字来呢。
这本书也有让我挠头的地方。
有些理论真的是太抽象了,比如什么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之类的。
感觉就像是在雾里看花,怎么看都有点朦胧。
但是呢,这也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就像面对一道很难解开的谜题,越是搞不懂就越想搞懂。
我就会反复地去读那几页,还会去网上找一些例子来辅助理解。
虽然有时候还是一知半解,但这种努力去理解的过程就像是在和知识拔河,特别有成就感。
而且呀,这本书让我对文学批评也有了新的看法。
以前看文学批评,就觉得那些评论家是在挑刺儿或者是在拼命夸某个作品。
现在才知道,文学批评就像是文学世界里的导航仪,它能引导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作品,挖掘出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
这就好比我们去看一个魔术表演,文学批评就是那个揭秘的人,让我们看到魔术师背后的那些巧妙手法,从而更加惊叹于这个表演的神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文学史则是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
(2)这里所说的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的。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
因此,文艺学的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
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的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看: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的一般性的普遍规律的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的揭示。
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的审视,对文学的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的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的具体对象上是不同的,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的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和规律。
(4)总的概念: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五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指导、制约着其它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它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其研究对象。
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
它以哲学方法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3、文学理论的任务(1)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四个方面,即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观点,即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2)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但社会生活本身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作品,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作论。
(3)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中像文本、语言、结构、风格等都是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4)文学作品作为本文如果被束之高阁,不跟读者见面,那还是死的东西,还不是活的审美对象,本文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体,才能变成审美对象,而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接受论。
(5)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必然与人类的其它活动不同,在性质上必然有其独特之处,而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它活动的特殊性质,这就形成了文学本质论。
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理论形态的科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个别理论家杜撰出来的,而是从长期的、多种多样的文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换言之,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它的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
而且它必须经得起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
所以,文学理论总是随着文学运动、文学创作、文学接受的发展而发展,它永远是生动的、变化的,而不是僵化的、静止的。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文学理论也是一种意识形态。
某种文学理论肯定或否定什么作品,赞扬或批判什么文学现象,提倡或反对什么文艺趣味,都不能不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就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而言,它作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就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即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它公开宣布为繁荣和发展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文学服务。
因此,对于过去时代和西方各国的文学理论,要采取批判地继承和有分析的借鉴态度。
5、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即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和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
这样一来,文学理论研究虽然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同一认识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
文学理论的认识客体是指文学活动的整体,不同的对象则是研究者凭借独特的视角与方法窥视到的整体中的有限的部分、方面、侧面、层次、因素、阶段、关系等,换言之,同一认识客体是多对象的。
正是由于同一客体可以形成多对象,并运用多视角、多方法加以研究,文学理论就形成了多样化形态。
6、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以反映论为基础,即文学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也就是作家作为主体反映作为客体的生活。
(2)文学社会学:从文学创造到文学消费是一个组织起来的社会文化过程,这一过程不能不受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侵润着社会思潮,反映着社会风貌,直接或间接地回答社会问题。
(3)文学心理学:创作——作品——接受过程,是一个心理转换过程,是特殊的心理行为。
(4)文学符号学:创作——作品——接受过程,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创作必须运用语言符号,作品则是语言符号的结晶,文学接受首先要破译语言符号。
(5)文学价值学:文学创造到文学消费的过程,又是文学的艺术价值产生、确立和确证的过程。
文学作品显然对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它具有价值。
(6)文学信息学:创作——作品——接受过程又是特殊的信息系统,从创作到作品发表,是特殊信息的传播,文学接受则是特殊信息的接受,从文学接受再到文学创作则是信息的反馈。
(7)文学文化学:面对创作——作品——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艺术消费这统一的文学活动系统,还可以确立一种把各种视角和方法融合在一起的理论。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1)康德:他强调审美活动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形式的巨大力量。
受此影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充分肯定客体和内容的制约作用的同时,也明确指出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和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
(2)黑格尔:他把艺术看成是人的创造物,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艺术既是人类意识发展史上一个特定阶段,受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制约,又是其自身逻辑运动的产物,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受此影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种种关联,强调文学的变化与发展。
(3)费尔巴哈:他强调艺术只是真正的人的本质的现象或显示。
受此影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1)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论说明文学艺术是人的主体力量的充分实现,强调文学艺术是人的自由的创造。
(2)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论说明文学艺术依存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
(3)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艺术生产”论就是把依存性具体地落实于生产操作和产品消费问题上。
3、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2)具有中国特色;(3)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第二编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1、文学活动的构成及整体观照(1)构成:①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由于文学活动总是涉及到一种意识反映行为,这一点往往成为艺术摹仿论和再现论的立论依据。
②作者: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③作品:文学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同时,文学表达的情感也多不同于作者内心的实际感受,这两种不同终究要在作品种显现出来。
④读者:文学活动不只是作者的创作活动,它还应包括文学读者进行阅读鉴赏的活动。
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作者创作的本文才能实现其价值。
(2)整体观照:文学活动中的四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①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物质基础;②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③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活生生的人,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④作品作为显示世界的“镜子”,作为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作品既是作者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
⑤没有世界,文学活动不会存在。
没有作者,就没有作品,就没有文学接受和消费。
反之,没有作品,作家也就不成其为作者。
没有文学接受和消费,作家的文学创造就失去了意义。
在这个整体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对象化,另一方面又是对象主体化,正是在这二者的交互运动的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2、摹仿说与表现说的区别(1)在文学本质上表现说突出了作者的决定作用。
摹仿说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说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2)在文学批评论上表现说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
以往的摹仿说虽不否认这一点,但它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它看重考据式的批评;而表现说的文艺观则认为世界经过了作者的筛选才进入作品,关键是考察作者如何而不应是世界如何,因此它看重传记式的批评。
(3)在文学创作上表现说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