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21《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21《风的形成》教案风的形成引言:《小学科学21:风的形成》是一节针对小学生的科学课程,旨在向小学生介绍风的形成原理和相关知识。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风的形成,并能够在平时生活中观察和感受到风的存在。
一、目标:- 了解风的定义和形成机制。
- 学习如何观察和感受风。
- 掌握风的不同形式和特点。
-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风?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是空气在地球表面上水平流动的现象。
由于气压差异和地球自转等原因,空气会在不同地方形成水平流动的运动,从而产生风。
2. 风的形成机制(1)气压差异气压是空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
当某一地区的气压高于周围地区时,空气会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流动,形成风。
(2)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导致地表上不同经度的地方速度不同。
因此,在地球表面形成了气流的流动,即风。
3. 观察和感受风教师利用风速计或者纸带风筝等小道具,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风的存在。
学生可以观察树叶、旗帜等在风中摇摆的情况,也可以用手指或者脸颊感受到风的流动。
4. 风的不同形式和特点(1)风的分类根据风的速度和方向,我们可以将风分为软风、微风、清风、强风和暴风等不同形式。
(2)风的特点风是气体,所以无色无味;风是可见的,因为它可以带动树叶、云朵和沙子等物体;风的速度是不固定的,有时缓慢,有时猛烈,取决于气压差异和地形等因素。
三、教学实践1. 观察风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或户外的开阔地区观察风的存在。
学生可以仔细观察树叶、旗帜、花朵等在风中的摆动情况,体验风的力量。
2. 制作简易风速计教师分发纸杯、剪刀和扇形纸等材料,引导学生制作简易风速计。
学生首先将纸杯剪成漏斗形状,然后将扇形纸插入漏斗的一侧,确保其能自由旋转。
最后,学生可以拿着这个简易风速计在不同地方感受到风的速度和方向。
3. 进行风的模拟实验教师准备一杯温水和一杯冷水,并用蜡烛等工具加热温水,使得温水蒸发形成水蒸气。
小学科学冀人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冀人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风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风,风的形成原因;2.能够描述、模拟和感受风的运动;3.发现风的作用及其对生活的影响;4.了解与风相关的安全知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风的形成原因、特点及作用;2.安全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什么是风?课前活动教师播放一段风的视频,激发学生对风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导入教师让学生描述看到过的风以及经历过的有关风的事情,引导学生感受风的存在。
操作过程1.教师通过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风的特点,并用简单的语言解释风起来的原因。
2.学生分小组模拟风的运动过程,模拟不同强度的风对物体的影响。
3.学生进行风的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风的形成原因。
4.教师让学生进入室外体验自然的风。
学生们感受风的吹拂,通过结合自己亲身感受知道风的存在与形式。
总结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对风的认识和体验,总结学生的体验和认识成果。
第二课时:风的作用导入教师通过图片、小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了解风的作用及对生活的影响。
操作过程1.学生小组合作,收集不同地方的风的测量数据,进而了解不同地方风的情况,以及对不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2.教师以图形、口头的形式,让学生体会风的力量,并了解风对人的影响和防护措施、安全知识等。
总结教师让学生进行口头总结,巩固内容。
第三课时:安全环保知识导入教师通过材料、图片、音视频等几种形式,引导学生认识风对环境和人的安全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环境和安全。
操作过程1.学生小组合作,收集风对环境和人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环境和安全的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总结教师让学生进行口头总结,查漏补缺。
四、教学设计理念本教案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性,以体验为主要教学形式,配合视频材料,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风的相关知识及安全知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个人与小组合作活动来展示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2.评价风实验报告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3.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共5篇)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篇一:《风的形成》优秀教学设计《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方法:引导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
3、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香等。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提出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出一个,你猜猜:“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是什么?(风)师生谈话: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都非常熟悉。
生活中哪里有风?小组先讨论一下。
学生谈论、交流。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教师引出科学问题:原来,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课件出示)彩旗飘扬,帆船疾驶,林涛怒吼,波浪汹涌――这些都是风的作用,它高兴时,悠闲漫步,轻摇柳枝;发怒时,则狂奔乱舞,拔树倒屋。
那么,你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风的形成(出示课题)二、科学探究:通过猜测和实验,发现风形成的原因。
1、学生制造风,并研究风形成的原因。
探究引导:我们教室里有风吗?现在,请同学们试试,你能不能制造风?学生自己活动。
(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造风:用嘴吹,用书扇、开窗等。
继续引导: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材料,你能利用它制造出风吗?谁来试试?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造风:扇子、气球、风车深入引导: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风是借助器械来制造的?学生回想:生活中的造风现象(风扇、吹风机、飞机螺旋桨、空调)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风,领会风的形成和变化。
2.能够自己动手制作风筝,感受风的力量。
3.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积累对风的基本知识和认知。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风,原理和形成。
2.风的分类和特点。
3.制作风筝,通过动手实践感受风的力量。
三、教学方法1.PBL学习法(问题式学习法)。
2.师生互动探究法。
3.问答法。
4.实践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回归主题,引入学生对空气的认知,简单谈论一下大风和微风在我们生活中的表现,使学生了解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引入风的原理和形成,让学生通过互动的方式了解风的形成原理。
第二步:知识探究(20分钟)1.以风车为例,向学生讲解什么是风,引导学生探究风的分类和特点。
2.联系生活,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各种原因引发的风。
3.通过PBL学习法,学生讨论和解决问题,加深风的认知。
第三步:齐动手实践(30分钟)1.学生分组制作风筝,学习手工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制作风筝时,由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出各种形状的风筝,并且与学生分享不同形状的风筝的使用场景,以及不同的风会对不同形状风筝产生怎样的影响。
3.记录制作风筝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风的力量。
第四步:实验探究(20分钟)1.申请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小型实验,学生观察物体受到风力的形状变化。
2.学生讨论和总结实验结果,了解风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五步:课堂总结(5分钟)1.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梳理课程要点。
2.直接提出课程重点,让学生在老师辅导和鼓励下,培养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1.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教师评价和同学互相评价,让评价建立在实践基础上。
(15分)2.提供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教材内容的服务,让学生情感投入。
(5分)六、教学后记1.学生听课和思考参与度很高。
2.学生在制作风筝和实验探究中,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了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小学科学第10课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第10课风的形成教案教案标题:风的形成与特征一、教学目标1. 理解风是由气压差引起的空气流动,并能解释风的形成原因。
2. 掌握风的形成特点和风向、风速的测定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录制好相关风的形成的视频素材。
2. 收集关于风和气象的图片或示意图。
3. 准备实验材料:气压计、气球、风筝、线、风速计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段风的形成的视频素材,并讨论学生对风的认识。
2. 引导学生思考:风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特点?2. 概念解释与讲解(10分钟)1. 讲解风的定义和含义:风是一种气体的大规模流动,是由气压差引起的空气流动。
2. 讲解风的形成原因:当地区的气压高于其他地区时,空气会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气流,形成风。
3. 分组展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常见的风的形成情景,比如:海风、山风、地面顺风等。
2.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选择的风的形成情景,并解释形成原因。
4. 实验探究(30分钟)1. 准备气球和气压计,让学生观察气球充气时的现象。
2. 让学生用气压计测量气球内外的气压差,并观察气球的充气和放气过程。
3. 引导学生思考:气球充气时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气球放气时呢?4. 让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并与之前学到的风的形成原因进行对比。
5. 探究风向、风速的测定方法(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风的方向和强度?2. 让学生用自制的风筝,利用线和风速计来测量风向和风速。
3.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并讨论如何准确地测量风向和风速。
6. 结束与总结(10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课学到的知识点,总结风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风向、风速的测量方法。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风的现象,并思考更多关于风的问题。
四、课后延伸1. 让学生在家中观察风的特征和变化,记录观察结果,并写下自己的思考。
2. 组织学生小组进行气象观测活动,记录每天的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等变化情况,形成气象日志。
风的形成科学教案
风的形成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2.掌握风的分类和特点;3.理解风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1.风的形成原因;2.风的分类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风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法;3.互动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播放视频或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风景,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地区因为气候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景色,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景色背后的原因是什么?2.知识讲解(1)什么是风?根据气体运动规律,当气体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时,就会产生一种运动状态,这种运动状态就是“风”。
(2)风的形成原因①温度差异:由于地球各地阳光照射时间和强度不同,所以地球各地温度也不同。
温度高的空气会上升,形成低压区;温度低的空气则下沉形成高压区。
由于高压区和低压区之间存在压差,因此空气会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
②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会让地球上的物体产生离心力,使得赤道附近的空气向两极流动,形成经向风。
同时,地球自转也会使得大气层产生科里奥利力,使得北半球的气流偏向右侧,南半球的气流偏向左侧,形成纬向风。
(3)风的分类和特点①按照产生原因分类:地形风、季节风、暴风、台风等。
②按照吹来方向分类: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等。
③按照吹来速度分类:微风、轻风、清风、强风等。
(4)风的作用和影响①气候调节作用:通过将温暖空气和寒冷空气混合在一起,调节了全球范围内的温度。
②水循环作用:通过将水蒸气从海洋或湖泊带到陆地上,并将水分散到不同地区。
③搬运颗粒物质作用:通过将沙尘、水滴、花粉等物质搬运到不同地区。
④影响人类活动:风可以驱动风车、帆船等设备,也可以影响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
3.实验演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风的形成原理,可以进行以下实验演示:材料:两个玻璃瓶、两个小塑料球、热水和冷水。
步骤:(1)将一个玻璃瓶里倒入热水,另一个玻璃瓶里倒入冷水;(2)在每个玻璃瓶中放入一个小塑料球;(3)用盖子盖住两个玻璃瓶,在盖子上钻一小孔;(4)将两个小孔对着,观察两个塑料球的运动方向。
小学科学414《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414《风的形成》(教案)【教案】小学科学414《风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风的形成原因和风的作用与分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感。
二、教学内容1. 风的形成原因:地球的自转和太阳的辐射。
2. 风的作用与分类:风的作用包括传播种子、调节气温和气候、形成沙丘等;风根据风向和风力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发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观察现象向学生提问:“你们曾感受过风吗?风是什么?风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有的时候很大,有的时候很小呢?”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2. 学习内容呈现a. 呈现风的形成原因:通过图片或PPT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太阳的辐射,解释地球不停转动形成风的原因。
强调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
b. 呈现风的作用与分类:通过图片展示风的作用,如传播种子、调节气温和气候、形成沙丘等。
再介绍根据风向和风力可将风分为不同类型,如微风、大风、台风等。
3. 实验观察a. 实验一:影响风的因素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以下实验:用吹风机(或电扇)和香水(或烟雾)进行模拟,通过改变吹风机(或电扇)的角度和距离,观察风的产生和传播。
让学生记录自己的观察和结论。
b. 实验二:利用风传播种子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以下实验:准备一些带有便携式风扇的小卡片,上面贴有一颗桃子或樱桃的种子。
教师在教室中放置一些植物,然后让学生利用风扇将卡片吹向植物。
观察种子传播的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风对种子传播的重要性。
4. 拓展延伸通过观察和实验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引导他们思考关于风的问题,如“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风的作用?”、“如何利用风的能量?”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创意。
5. 总结归纳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风的形成原因和作用,以及风的分类。
小学科学21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21风的形成(教案)小学科学教案:风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 理解风是由空气运动形成的,并能辨认风的迹象。
2. 描述风的特征和风带来的影响。
3. 探索风的形成原因,并了解不同地区风的名称和特点。
二、教学准备:1. 教具:世界地图、风速计(可自制)、玻璃容器、风筝。
2. 材料:风的形成原因的图片、风的影响的图片。
三、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 通过展示风的照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风,并询问他们对风的了解,引发学生对风的思考。
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的特征和他们观察到的风的影响。
探究(30分钟):1. 展示世界地图,指出一些地区的名称(例如:赤道、南极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区的风有什么特点。
2. 以学生感兴趣的风为例,如台风、龙卷风等,展示它们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风的名称和特点。
3. 自制风速计,或展示已制作好的风速计,向学生解释它的作用和测量风速的方法。
4. 分为小组,进行实地观察风的迹象。
学生观察周围的树叶、旗帜、云等,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的迹象,并使用风速计进行风速测量。
总结(15分钟):1. 指导学生总结风的形成原因,并给予正确的解释。
可能的原因包括温度差异、地形、气压差异等。
2. 向学生展示风的形成原因的图片,帮助他们理解。
应用(20分钟):1. 学生分组制作风筝,并在操场或开敞的地方放飞风筝。
2. 在飞风筝的过程中观察风的强度和方向,学生尝试用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解释它们。
拓展(10分钟):1. 鼓励学生进一步地调查风的影响。
例如,风的作用力如何改变海浪的形状、风对植物传播花粉的影响等。
2. 引导学生思考风的安全问题,并教导他们如何在风大的情况下保持安全。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风是由空气运动形成的,能够描述风的特征和风带来的影响。
他们也了解到不同地区风的名称和特点,并能够用风速计测量风速。
通过制作风筝,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风的强度和方向,并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风的形成》优秀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优秀教学设计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发生了改变。
那么,自然界中的风呢?它是怎样形成的呢?2、学生进行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探究引导: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风的成因。
现在,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教师展示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香等。
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在可乐瓶上打一个小洞,点燃蜡烛,将烛火放进可乐瓶里,然后用香或手指轻轻地捏住可乐瓶的另一端,观察烛火的情况。
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烛火为什么会熄灭?(因为可乐瓶里的空气被挤压,空气压力增大,烛火缺乏氧气而熄灭。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可乐瓶里的空气被挤压,而外面的空气则顺着洞口流进去,形成了风。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风的形成是由于气压差异所引起的。
三、知识讲解:讲解风的成因。
教师讲解:通过前面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风的形成是由于气压差异所引起的。
那么,气压是什么呢?(教师出示图片)大气是由各种气体组成的,它们在地球表面上受到重力作用而被压缩,形成了大气压力。
而气压差异则是由于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和气温变化所引起的。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那么,你们知道哪些地形和气温变化会引起气压差异呢?学生回答:山谷、海洋、高温、低温等。
教师总结:风的形成是由于气压差异所引起的,而气压差异则是由于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和气温变化所引起的。
四、归纳总结:总结风的成因及其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风,风的形成是由于气压差异所引起的,而气压差异则是由于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和气温变化所引起的。
那么,风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风可以推动帆船、风车等,可以控制气候、传播花粉等。
教师总结: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风也是我们探究自然界的重要课题之一。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使用蜡烛和香来验证他们的猜想。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并注意实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能够区分几种风的名称及其特点。
3.知道风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理解风的形成。
2.能够搜集和整理相关的风信息,并进行口头介绍和书面记录。
3.能够在实验中应用基本的体验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现象、爱护自然环境,尊重生命和感恩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能够区分几种风的名称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1.通过问题推导和观察实验,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
2.学习风的多种变化,如何进行分类和归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师生问答,让学生讲一下自己对风的认知。
2.展示风车,并问学生风车是如何转的,介绍风车名称,引导学生由简入深了解风的形成。
2.讲解1.简要介绍不同的气温和气压,然后讲解地球的自转对风向的影响,根据地球气象图形象化地帮助学生了解风的分布情况。
2.讲解不同的风的名称及其特点,如微风、大风等。
3.通过图片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当暖气体和冷气体遇到之后会发生什么,从而理解风产生的过程。
3.体验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风的实验。
2.让学生自己制作风筝,学生在户外飞起,领略到风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巩固1.让学生自己搜集和整理关于风的信息,并进行口头介绍和书面记录。
2.问答环节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5.展示学生对于风的相关信息进行汇报,展示自己的风筝。
四、教学方法1.问题导入法问答环节,让学生讲述自己对风的认识。
2.讲授法采用幻灯片讲解风的形成、种类及其特点。
3.实验法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风的实验,让学生参与其中。
4.体验法学生自己制作风筝,感受风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5.展示法学生对于风的相关信息进行汇报,自主展示制作的风筝。
五、教学资源1.教学媒具1.幻灯片2.风车2.实验仪器1.气球2.风扇3.日光灯泡3.食材白糖、小麦粉、食用油六、作业1.自己搜集和记录与风有关的信息。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风的形成》教案
《风的形成》教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风有力量。
2.了解风力的应用。
3.培养动手能力与想象能力。
4.随时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多看多想,进一步培养探究精神。
二、学习重点认识风有力量,了解风力的应用。
三、学习难点从纸风车转,得出风有力量。
四、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制作纸风车(1)了解纸风车的制作方法。
(2)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制作。
(3)作品展示。
2.认识风有力量。
(1)问:纸风车制好了,怎样才能使纸风车转起来呢?(2)分组讨论:使纸风车转起来的方法。
答案:有用嘴吹、用风扇吹、迎风举起、迎风跑等方法。
(3)分别在室内和室外进行实验。
(4)问:刚才分别用嘴吹、用风扇吹、迎风举起、迎风跑等方法进行了实验,纸风车都能转动,想一想,这些方法都没有离开什么?说明风有什么?答案:风。
风有力量。
(5)小结:实验说明风有力量,正是风的力量,推动纸风车转动。
3.了解风车的应用。
(1)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利用风车做事情,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2)出示几张利用风车做事情的幻灯片。
(利用风车发电、磨面、提水等)(3)小结:风力是一种能源,风车是利用风的力量工作的,它是利用风力能源的好方法。
4.了解风力的其它应用。
(风力的利用:出示帆船、帆板的图片)(二)小结1.风是___的自然现象。
2.风向是风___的方向。
风力指风的___。
风通常用___和___表示。
3.当两地___不同时,空气压力也就不同,压力___的空气会向压力___的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
4.风力歌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轻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三级叶动红旗展,四级枝摇飞纸片,五级带叶小树摇,六级举伞步行艰,七级迎风走不便,八级风吹树枝断,九级屋顶飞瓦片,十级拔树又倒屋,十一、十二陆上很少见。
答案:1.常见2.吹来风的力量风向风力3.气温大小五、同步练习1.平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___、___等物体在空中飘动的方向判断风向。
解析:平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旗子、烟等物体在空中飘动的方向判断风向。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精选7篇)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篇1【理论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建构新的科学概念,纠正错误的前概念,丰富有待完善的概念。
在建构科学概念的同时,思维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理想的状态是:在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与科学概念的建构协调发展。
【教学内容】《风的形成》选自河北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本课的教学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通过探究自然界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观察上升的空气” 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
“风的形成”活动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对流知识解释暖气片使室内变热的原因和对空调安装位置的思考,尝试用科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已经知道了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们明白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的原理。
本堂课就是让学生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地进行猜测、验证风的形成。
【教学目标】1、能从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用简单易得的器材做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并通过演示实验、对比模拟实验,运用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归纳风的成因。
3、运用知识迁移,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尝试探究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思路】观察——质疑——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小结——运用【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实验材料:铁架台、细线、羽毛、硬质透明塑料罐(风箱)、蜡烛、打火机、檀香、等。
风的形成小学科学教案
风的形成小学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风的形成原理和基本概念;2.了解风的分类和风的特征;3.了解风的作用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1.风的形成原理和概念;2.风的分类和特征;3.风的作用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风与其他天气现象的区别;2.风的形成原理的讲解。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法;2.图片、动画演示法;3.游戏体验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风。
(2)展示多种类型的风的视频和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风的形成原理和概念(1)以图解形式,讲解风的形成原理。
(2)引导学生查找资料、阅读文章,了解风的概念和特征。
3.学习风的分类和特征(1)以图解形式,讲解风的分类。
(2)让学生比较不同种类的风的特征,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学习风的作用和应用(1)让学生了解风的作用和应用,例如:风车、帆船、风力发电等。
(2)运用游戏体验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风铃、风车等,体验风的作用。
5.巩固和拓展(1)布置主题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风的知识。
(2)展示有关风的作品,例如风筝、风铃等,加深对风的印象。
六、教具、材料和手段1.教具:视频、图片、动画、图表等。
2.材料:纸张、塑料杯、纸片、铜线、风铃、大阳伞、风筝等。
3.手段: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小组合作、班级展示、网上搜索等。
七、教学评价1.在学习风的形成原理和概念时,学生是否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2.学习风的分类和特征时,学生是否有观察和抽象分析的能力?3.学习风的作用和应用时,学生是否参与了制作和操作,并理解了风的实用价值?4.课后测验,检测学生对于风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八、课堂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初步了解了风这一自然现象的形成、特性、分类以及作用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启发、引导、互动、实践”的原则,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获得了一次多元化而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同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需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与教材紧密结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课程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质,做出更好更全面的准备。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篇: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本课是在热空气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空气流动的原理。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使学生在认识空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空气流动产生风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能运用已有的的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
3、能初步用实验产生的结果来验证某种假设的结论,并运用类比探讨风的成因。
4、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空气流动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气流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流动是风的形成原因。
难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师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启迪思维师:夏天,我们用扇子扇,有没有风?学生回答:有。
你有没有想过方式怎样形成的?学生猜测。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猜测。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师: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对不对,如何做?生:做实验。
师:下面我们设计实验一起验证我们的猜测。
(师出示实验提示卡)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小组讨论: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流动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师: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塑料瓶内,使得里面的温度升高空气变轻,瓶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形成风,我们就看到蚊香的烟飘起来,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形成风的。
小学科学10《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10《风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风是空气在地球表面上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的现象;2. 学会解释风的形成过程,并能够描述风的特征;3. 掌握测量风速和风向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观测实验;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风的形成过程;2. 风的特征;3. 风的测量方法和简单观测实验。
三、教学难点:1. 怎样解释风是如何形成的;2. 如何进行风速和风向的测量。
四、教学准备:1. 运动的风车模型;2. 风速计和风向标。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约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了解空气的存在和运动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提问学生,对于冬天的寒冷原因有何解释?Step 2:呈现现象(约10分钟)在课堂上展示一个小型的风车模型,手持模型并利用风扇吹风,让学生观察模型在风的作用下的旋转。
询问他们有什么发现。
Step 3:探究风的形成(约15分钟)1. 让学生自由探究风的形成。
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为什么树叶会随风飘动?为什么风车会在风中旋转?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风是空气流动产生的结果。
2. 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太阳的照射。
解释由于地球表面受到太阳的不均匀加热,气压也不均匀分布,从而形成了低气压和高气压区域。
3. 解释风的形成过程。
在地球表面,高压空气会流向低压空气,形成风。
请学生思考风是从哪个方向吹过来的,并让他们理解风是由地面向上垂直升起的空气被上层空气所替代。
Step 4:风的特征(约10分钟)讲解风的特征,如风的强度、风的方向、风的温度等。
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Step 5:测量风速和风向(约15分钟)1. 介绍风速计和风向标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2. 组织学生进行风速和风向的测量实验。
把风速计举高一点,让学生确定合适的位置进行实验观测。
3.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位置和时间的风速和风向可能会有何不同。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风的形成 教案
《风的成因》教案授课者谢长廷一、教材所在的位置《风的形成》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的第七课, 是上一节课《我们来做“热气球”》的延续。
本课只要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
不需要更深入的解释。
二、教学目标1、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就会形成风。
2、能够借助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3、乐于在情景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4、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带来的便利。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大自然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难点:通过实验模拟风的形成,认识到风的形成与空气温度之间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蜡烛、纸条、羽毛、小风车、火柴、蚊香、温度计、实验记录表,各12份。
教师准备:蜡烛、纸条、羽毛、小风车、火柴、蚊香、扇子、电子温度计、风的形成演示仪(玻璃的)。
五、教学过程1、通过扇动纸条活动,进入课题。
师:同学们,在教室内,在现有的这些条件下,你有哪些办法制造风?生:用嘴吹、开电风扇、拍手、用书扇动。
师:这些办法真好。
来,请这个同学用扇子来制造风,让纸条飘动起来。
现在,不准用以上办法,你还能让纸条飘动起来吗?师:同学们在大自然,风千变万化。
有时狂风大作,有时清风拂fu面。
这些风难道也是人们制造的吗?是大力士在高空中吹的吗?(不是)。
那大自然的风又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在教室内该怎样做才能制造出自然风?你们想探究这个问题吗?(板书课题一一风的成因),2、大胆猜测,拟定实验方案。
(1)生:猜测一:猜测二:师:提示:白天、晚上是怎么形成的?(与自转、太阳照射有关)那风的形成与太阳也有关系吗?你为什么要这样认为?在自然界,有的地方被太阳照着,温度就高;有的地方没有被太阳照着,温度就低。
风的形成与太阳的照射有没有关系呢。
①用什么来代替太阳发热?(蜡烛。
不可能把太阳搬来)②用什么物体来代表迎风的物体?(纸条。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共5篇)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科学《风的形成》实验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2.能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3.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利用所学的热传递(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1、能解释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课前准备:1.线香、蜡烛、火柴、空气流动实验箱。
2.投影:海陆风向示意图。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师谈话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以及学校周一升国旗随风飘动,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实验探究、启迪思维(1)师出示实验提示内容。
(2)学生以小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
(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思考:热气球是怎样升空的?(4)小组讨论:根据科学在线解释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解释冬天门缝下部的纸片往里飘,上部的纸片往外飘的原因?3、深入探索、认识建构(1)观察实验箱,介绍实验箱的构造和实验方法。
(2)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线香的烟流动的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出如下要点: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箱)(3)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4)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5)小结: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右箱,使右箱内的温升高空气变轻,左箱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右箱形成风。
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成风的。
三、联系生活、应用实践(1)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例子。
(2)师课件演示搜集的资料。
四、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1)你有什么收获?(2)教师小结五、布置作业(1)室外活动,到教室外吹泡泡,看泡泡是怎么随风向的变化飘动的。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节课程主要围绕“风的形成”这个主题展开,涵盖的内容包括:风的形成原理、风向和风速的测量方法、风的分类等方面,通俗易懂、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程度。
2. 教材重难点本节课中,风的形成原理是教学的重点,学生需要掌握风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风向和风速的测量方法。
风的分类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需要理解三种不同类型的风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2.掌握风向和风速的测量方法;3.理解三种不同类型的风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环境、勇于探索的精神;3.引导学生了解风的重要作用及其应用价值。
三、教具准备1.PPT课件;2.风力计、风向计等测风仪器、实验室数据;3.相关教具图片、视频。
四、教学过程设计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好教具、测量仪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具;2.教师将教案和PPT课件制作好并备份。
2. 导入教师播放风的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风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风是如何形成的。
3. 提纲挈领教师通过PPT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目标和重点,布置本节课的任务。
4. 自主探究1.学生通过学习教师提供的实验室数据,从实验室数据中发现风的规律和特点;2.学生使用风力计、风向计等测风仪器,自行测量风的速度和方向;3.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室图片和视频,深入了解风的分类和形成原理;4.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进一步巩固并掌握本节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
5. 整合输出1.在自主探究后,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分组展示所掌握的知识;2.学生进行展示和分享,并给予同学提问和分享经验。
6. 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总结和归纳的方式,再次巩固并加深学生的理解,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7.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巩固并拓展学生所学知识,如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写一篇小论文等内容。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风的成因,知道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
3.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风的成因,掌握空气流动的基本原理。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风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实验材料:气球、扇子、蜡烛、火柴3.教学视频:风的形成过程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空气流动现象,提问:你们知道风是怎么形成的吗?(二)新课教学1.讲解风的成因(1)讲解空气流动的基本原理: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2)讲解地球自转对风的影响:地球自转使得空气流动方向发生偏转。
(3)讲解地形对风的影响:山脉、海洋、陆地等地形因素会影响风的流向和强度。
2.实验探究(1)实验一:气球实验让学生将气球吹满气,然后放开,观察气球在空气中的运动。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起来?(2)实验二:扇子实验让学生用扇子扇风,观察风的流向。
引导学生思考:风是怎么形成的?(3)实验三:蜡烛实验点燃蜡烛,让学生用扇子扇风,观察蜡烛火焰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风对火焰有什么影响?(三)巩固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风能为人类服务?(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风的成因。
2.强调观察、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结合教材,绘制风的成因示意图。
2.收集有关风能利用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过程,掌握空气流动的基本原理。
难点: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风的形成过程,并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观察。
二、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感受过风的存在呢?谁能告诉我风是什么?生1:风就是吹在脸上的那种感觉。
生2:风会让树叶摇动。
师:很好,那你们知道风是怎么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风的成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案例
【摘要】让学生以探究为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通过两个活动进行探究:螺旋纸圈和风的形成实验。
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探究,经历科学家曾经走过的道路,从而促进其科学态度的发展。
【关键词】小组合作;动手实验;观察;交流;汇报;总结;拓展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标》强调: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
学生要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
在活动中学习科学,既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也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小学科学课程的活动性表现在强调通过儿童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态度的发展。
所以本节课设计了两个活动:螺旋纸圈和风的形成实验。
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探究,经历科学家曾经走过的道路,从而促进其科学态度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上进行,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观察上升的空气”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
“风的形成”活动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对这一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学生通过猜想、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并能在本课最后,运用所学解释暖
气片使室内变热的原因,以及判断白天和黑夜陆地海面的风向。
从而联系了生活实际。
三、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热空气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空气流动的原理。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使学生在认识空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解决问题。
四、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能推测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用模拟、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目标:
愿意利用所学的热对流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解释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理解风的成因。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象。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
谈话: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下面我给大家出一个谜语,看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教师出示课件
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师:好,同学们真聪明,都猜对了。
那么谁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活动:
学生猜谜语:风
猜测风的成因:空气的流动
二、师生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一)活动一:观察上升的空气
1、下面我么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叫做“纸螺旋圈转起来”,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进行操作。
(学生先了解教材提示,教师出示课件提示:①剪一个纸螺旋圈,圈中间系住一根线;②将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高度,使螺旋圈自然下垂;③点燃蜡烛,放在螺旋圈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④移走蜡烛,过一会儿再放回原
处,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2、谈话:刚才很多小组已完成了这个实验,哪个小组能把你们小组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3、谈话:现在我们再返回来,看看刚上课时的那个问题:门缝上部和底部的纸片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运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过来补充)
4、关于热空气上升的实例你还知道哪些?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了解人们对热空气上升的利用等。
学生活动:
1、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研究。
根据观察小组内推测纸螺旋圈转动可能与什么有关。
2、学生谈出热空气上升带动纸螺旋圈转动起来。
(二)活动二:风的形成
教师活动:
1、谈话: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需要用到风的演示实验箱,(为了进行分组实验,教师自制了6个)请大家观察自己面前的试验箱是怎样的。
2、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先来看实验要求。
出示课件。
教师强调三点:
①前后对比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和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
②实验过程风箱要不透风;
③蜡烛燃烧会产蜡油,请大家注意安全。
学生活动:
学生自读实验要求,小组长进行任务分配。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期间学生小组之内可以用图画、文字进行实验现象的记录。
学生按照“我们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汇报实验结果。
师生梳理,重点汇报以下几个问题:
a.实验中蚊香的烟流动的方向一样吗?为什么?
b.为什么点燃蜡烛后,在洞口附近有风?
学生在汇报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三、本课小结
谈话总结:通过本节课几个活动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风的形成的原因:(学生一块说)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四、拓展延伸
1、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释暖气是怎样使室内的空气变热的?能用草图标出室内空气流动的方向。
(小组讨论,部分学生谈一谈)
2、判断白天和黑夜海面和陆地的风向。
(教师出示课件图片)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设计:
←热空气→
风的形成
↑受热
冷空气→冷空气←冷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