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物理八下-传说与现实的差距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教案:7.2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教案:7.2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https://img.taocdn.com/s3/m/92cdf6a7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2a.png)
教案: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7.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第7章第2节2. 详细内容:a. 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b.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c. 速度单位及换算d. 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理解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物理计算,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计时器。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学校操场上的运动员跑步,思考如何比较他们的运动快慢。
2. 讲解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a. 相同路程比时间b. 相同时间比路程c. 直接比较路程或时间3. 讲解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a. 速度 = 路程÷时间b. 速度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等4. 举例讲解速度计算及单位换算:a. 例1:一个物体行驶了100米,用时5秒,求速度。
解答:速度= 100 ÷ 5 = 20(m/s)b. 例2:一辆汽车行驶了60千米,用时2小时,求速度。
解答:速度= 60 ÷ 2 = 30(km/h)5. 练习:让学生运用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a. 判断车辆行驶速度b. 计算运动时间c. 设计合理运动计划六、板书设计1. 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a. 相同路程比时间b. 相同时间比路程c. 直接比较路程或时间2.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a. 速度 = 路程÷ 时间b. 速度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等3. 速度计算及单位换算示例a. 例1:100米÷ 5秒 = 20(m/s)b. 例2:60千米÷ 2小时 = 30(km/h)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辆自行车行驶了800米,用时4分钟,求速度。
粤教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粤教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e1d891360cba1aa811dad0.png)
力可以让学生首先观察教科书上的图片,也可以播放与图片内容相同或相似的生活和自然界中一些“用力”事例的视频,如马拉车,人推车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素材,同时也隐含有“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力能够产生作用效果”等信息,这样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感悟和理解“力”。
这里的图片、视频只是个引子,是抛砖引玉的“砖”,目的是启发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用力”的事例。
在学生读图后,可以设计一个学生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列举力的实例,并填写在课本第2页下面相应的空白处。
在学生感悟到力的存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力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那么你是怎样知道这些事例中物体受到了力的,或者说,你是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力的呢?让学生明确物体是否受力可以从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如果学生对上面提出的问题不很明确,回答不出,教师可以予以引导:我们之所以能判断出物体受不受力,肯定是因为物体受力时和不受力时产生的效果不同,那么力对物体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由此引出力的作用效果部分内容的教学。
这个框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更充分地感受力的存在,感悟力的普遍性,重要的是学生的观察、思考,是学生从“力”的角度来审视他们习以为常的许多现象。
因此,学生列举的事例要尽量丰富一些,让学生的交流讨论更充分一些,让学生的感悟过程更充分一些,教师不要过早对“力”作定义式的判断和总结。
力的作用效果对于“活动1”,教材利用图片作了明确的展示,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阅读图6-2、6-3及相关问题和课文内容,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多列举有关的实例,然后进行全班汇报交流,使学生明确图6-2及类似实例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图6-3及类似实例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对于“想一想”中“你是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的”这个问题,可以作为对力的作用效果部分教学的总结,使学生明确我们常常是通过力对物体所产生的作用效果来判断物体是否受力的。
如果具备多媒体播放条件,教师可以查找一些有趣的动画片,如《猫和老鼠》中打网球或其他类似的片段,所选择的片段要能够比较典型而且夸张地显示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下册实验专题总结
![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下册实验专题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d08debb482fb4daa58d4bef.png)
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总结(一)、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二)探究滑动摩擦力(三)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考查内容:1、操作要领;2、对力臂的理解;3、表格设计与数据分析、结论表达;[示例]小强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经历了如下的实验步骤:A、实验前没挂钩码时,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__________位置平衡;如果杠杆的左端下倾,应将杠杆右端的螺母向______(左或右)调节B、在杠杆的两边挂上钩码,并移动悬挂位置,使杠杆重新平衡;C、改变动力或动力臂的大小,并重新调节,再次使杠杆平衡;D、如此多次测量,得到多组数据。
(四)探究牛顿第一定律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同一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牛顿第一定律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五)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小明选择了如图甲装置,把小卡片两端细线绕过滑轮,并挂上钩码.(1)实验中选择小卡片的目的是(填“考虑”、“不考虑”)小卡片的重力;探究两个力大小关系时,应该观察细线两端所挂钩码的个数.(2)为了探究两个平衡力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接下来应如何操作:(3)在卡片平衡时,用剪刀将卡片从中间剪开,并观察随之发生的现象.由此可以得到二力平衡的又一个条件是(4)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代替图中的钩码进行了探究,发现两个力的大小还有较小的差距.你认为形成差距的原因是(答出一条即可)(5)小华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来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此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该实验操作的目的是根据这个实验数据___ (选填“能”或“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 ______________ 小明的实验更趋于合理,请说出一点(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七)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八)探究大气压强的大小—托里拆利实验(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怎样描述运动教案与反思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怎样描述运动教案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777c103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3c.png)
第七章运动和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第1节怎样描述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2.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取参照物,会根据参照物科学地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3.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4.了解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大量生活事例的观察、讨论和分析,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学习从具体现象中归纳抽象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方法.2.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难点】运动的相对性.教学过程知识点一什么是运动和静止【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8-39,完成以下问题:1.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自然界中一切物质都在做机械运动.2.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先要选一个物体作参照,这个物体叫做参照物.3.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就说它是静止的.【合作探究】探究一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如图甲所示,几个孩子在草地上做游戏.当站在大树旁的小女孩转过身来时,各个人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甲乙1.比较图甲和图乙,哪些小朋友运动了?哪些小朋友没有运动?答:1号和2号小孩运动了;3号和4号小孩没有运动.2.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答:1、2号小孩相对于大树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因此说1、2号小孩运动了.而3、4号小孩相对于大树的位置未发生改变,故3、4号小孩保持不动.3.你能否总结出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答: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先要选一个物体作参照,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就说它是止的.【教师点拨】物体位置的变化包括两种情况:(1)物体间距离发生变化.(2)物体的方位发生变化.【跟进训练】关于机械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机械运动是指各种机械的运动B.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做机械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不同C.只有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选作机械运动的参照物D.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我们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知识点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9-40,完成以下问题:1.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的参照物.2.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论可以不相同.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做运动的相对性.【合作探究】演示一“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对接示意图我国发射的“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时,它们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答:“神舟八号”相对于“天宫一号”处于静止状态,而它们相对于地球是处于运动状态.探究二选择参照物如图所示是机场机楼中的旅客自动人行道,它能把站在上面的旅客自动输送一段距离.1.站在自动人行道上的旅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为什么?答:站在自动人行道上的旅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自动人行道为参照物是静止的.2.坐在候机楼里的旅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为什么?答:坐在候机楼里的旅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自动人行道为参照物是动的.知识拓展地同步通信卫星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是怎样实现“动中求静”的?答:同步通信卫星在空中与地球“同步转动”.即卫星绕地心转动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卫星绕地球一周所用的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周期相同,所以地球上的人觉得同步通信卫星是静止的.【教师点拨】1.参照物应根据需要和方便选择.例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发射宇宙飞船,研究它离开地球的运动时,选地球为参照物;研究它进入轨道绕太阳运行时,选太阳为参照物.2.同一物体以不同的参照物作判断,其结果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3.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即被研究的物体).(2)根据题意确定参照物,并把它当成静止的.(3)把自己放到这个参照物上去观察被研究的物体,观察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自己是否发生变化,从而得出物体的运动情况.【跟进训练】1.对于参照物而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B.所谓参照物就是我们假设不动的物体,以它作为参考研究其他物体运动情况C.选取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以是不同的D.研究物体运动,选择地面作参照物最适宜,因为地面是真正不动的物体2.下列说法中各是以什么作参照物的.(1)坐在船上的乘客是静止的.——参照物是船.(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竹排在江中游——参照物是青山.青山两岸走——参照物是竹排.(3)月亮从云中钻了出来——参照物是云.知识点三自然界中运动的多样性【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0-41,完成以下问题:1.自然界的万物每时每刻都在运动,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现象.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2.机械运动只是其中最简单、最基本的一种运动形式.【合作探究】演示二自然界中的运动你知道自然界中的哪些运动?答:江河湖海的水流不断,现代都市的车水马龙,浩瀚太空的天体运动,微观世界的分子、原子运动,肉眼看不见的电磁运动……课堂小结1.机械运动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3.自然界中运动的多样性练习设计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素材积累】阿达尔切夫说过:“生活如同一根燃烧的火柴,当你四处巡视以确定自己的位置时,它已经燃完了。
(完整版)八年级下册粤沪版物理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八年级下册粤沪版物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61b81c9bceb19e8b9f6ba18.png)
6.1 怎样认识力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形变指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运动快慢的改变、运动方向的改变或两者同时改变。
例如:匀速匀速圆周运动,运动状态就改变了(理由运动方向改变了);苹果从树上下落,运动状态改变了(运动快慢改变了)。
注意:匀速直线运动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
3、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受到力,是看该物体是否形变或运动动态改变或同时变化,而不是看两个物体是否接触,两物体接触不一定有力,不接触不一定没有力(如:两磁铁因排斥力而悬起来,就是不接触也可以有力)4、什么是力(F):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前面物体施加力是施力物体和后面物体受到了力是受力物体)。
(1)要会找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两种方法:○1关键弄清谁对谁,第一个是施力物体,第二个谁是受力物体。
○2找出主谓宾,主语是施力物体,宾语是受力物体。
(2)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3)受力分析时,我们选取受力物体作为研究对象,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力情况就行了,不要找少或找多了施力物体。
(3)力分类:○1接触力(一定要接触):弹力,压力,支持力(举力、托力),摩擦力,拉力,推力,浮力。
○2非接触力(也可以接触):磁铁间排斥力、吸引力,重力,分子间的引力、斥力,天体间的万有引力。
注意: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必须两个物体。
例如:踢出去的足球不再受推力作用,而是足球具有惯性,此时运动状态改变,因为只受到重力作用(若不考虑空气阻力)。
5、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1N大约是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相互作用力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
相互作用力的例子:(1)用手拍篮球,手对篮球施力,篮球对手也施力,手会感到疼;(2)用手拍打桌子,手也会疼痛(3)溜冰面对墙,用手推墙,人会向后滑 (4)使火箭升空时向下喷气,火箭就腾空而起,这一现象说明了(物体间的力的作用相互的)喷出的气体对火箭有向上的反作用力。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八下10.4飞出地球课件1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八下10.4飞出地球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de26fd24102de2bd960588d9.png)
茶余饭后:
看完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 史,写一写,并谈一下自 己的看法和感受。并收集 我国“神州六号”成功发 射的有关资料,更好的了 解我国的航天事业。
1、万有引力定律:英国伟大的科学家( )发
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着一种
相互( )的力,太阳靠它对地球和其他行星之间
芒芒宇宙,浩瀚星空, 诱人猎奇,发人深思! 宇宙有多大呢? 人们能不能飞出地球去? 从古至今, 人们一直在观察着,探索着….
说一说:
根据大家已有的知识,你 能说一下你所了解的宇宙是 什么样子的吗?
中国古人观察天象
英 国 古 代 用 于 观 察 天 象 的 巨 石 阵
印度、埃及古人描绘的宇宙图景
当卫星的速度等于或大于
11。2km/s的时候,卫星就可以 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成为绕太 阳运动的人造卫星,这个速度叫 第二宇宙速度,也叫脱离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 16.7Km/s 逃逸速度
当速度大于16.7km/s时,卫星就会挣脱太 阳的束缚,飞到太阳系以外的空间去, 这个速度叫第三宇宙速度,也叫逃逸速 度。
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提 出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 结构学说,简称“地 心说”
托勒玫
托勒玫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月亮、 水星、太阳及其他行星都绕着地球转;恒星 都镶嵌在最外边的天球上。
地心说模型
1534年,波兰天文 学家哥白尼通过长 期的观察和研究, 提出了太阳中心说, 简称“日心说”
哥白尼
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 其他行星都绕着太阳旋转,月球是地球的 一颗问心卫星,它绕着地球旋转.
人类社会经过了几千年的努力, 使航天变成了现实。终于踏上 迈向宇宙深处的征途。
沪粤版八年级下册初中物理教学课件 10.4 飞出地球
![沪粤版八年级下册初中物理教学课件 10.4 飞出地球](https://img.taocdn.com/s3/m/361bdabe7f1922791688e86d.png)
C.地球乖乖地绕太阳转,是因为太阳对地球有巨
大的吸引力
D.人造卫星能够“上天”,是因为它运动的速度
大于7.9 km/min
1 长期以来,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一天,牛顿在 树下沉思,突然看见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于是, 他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你知道这个故事吗?你 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解:知道;启示是:对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情不要 “熟视无睹”,要养成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敢于 攀登科学高峰。
7 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一种__相__互__吸__引__力__, 太阳依靠__它__对__周__围__各__个__行__星__之__间__的__巨__大__吸__引__力___ 使地球和各个行星乖乖地绕它旋转。
8 第一宇宙速度指的是_人__造__地__球__卫__星__在__地__面__环__绕__地__ _球__做__匀__速__圆__周__运__动__必__须__具__有__的__速__度___,其大小为 7_._9_k__m_/_s_,也叫环绕速度。第二宇宙速度指的是 _人__造__地__球__卫__星__挣__脱__地__球__引__力__的__束__缚__,__成__为__人__造____ _行__星__的__最__小__速__度__,其大小为__11_._2_k__m_/_s_,也叫脱 离速度。第三宇宙速度指的是_物__体__挣__脱__太__阳__的__束__ _缚__,__飞__到__太__阳__系__以__外__的__宇__宙__空__间__去__必__须__具__有__的__最__ _小__速__度____,其大小为__1_6_.7__k_m_/_s_,也叫逃逸速度。
知1-讲
【例1】在天文学领域,人们总结了日月运动的许多
规律,请在下列科学家与研究成果间用线正确连接。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54921a1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88.png)
-教学中鼓励学生提问、分享观点,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知识拓展,提升能力
-结合课本内容,引入与速度相关的实际应用,如交通法规、运动训练等,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解决拓展性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探究物体运动快慢的活动中,体验物理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学生在进行实验和数据分析时,学会尊重客观事实,避免主观臆断。
-学生通过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人格品质。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合作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如何设计实验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在实验过程中,如何准确测量物体的路程和时间?
3.如何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物体的速度?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3.反馈与评价: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检查,家长和教师对作业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找到不足之处并改进。
接着,我会展示几个简单的实例,如运动员百米赛跑、不同速度行驶的汽车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物体运动的快慢。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中,运动快慢的衡量标准是什么?从而引出速度这一物理概念。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速度的定义:我会向学生介绍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课本知识点整理
![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课本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ce8723c6f1aff00bfd51ee4.png)
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间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间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第二章光现象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V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V,玻璃中为2/3V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5、光线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理解: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8、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光滑平面)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粗糙平面或曲面)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2)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即平面镜是物像连线的中垂线。
新编八年级物理教案(粤沪版)下
![新编八年级物理教案(粤沪版)下](https://img.taocdn.com/s3/m/841ffecd76a20029bd642dbb.png)
6.1 怎样认识力教材分析无论是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生产中,还是在尖端的科学研究中,各种各样的"力"无处不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离开力,整个世界,整个宇宙都将不复存在.因此,认识"力",研究"力",运用"力"显得十分必要.力学知识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初中阶段,我们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力,辨别力.而这一章,主要学习力的初步概念,同时对重力,摩擦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力和运动等概念由一个粗略的了解.而这一节则要让学生认识物理中力的概念,明白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是什么,为以后逐步深化力的概念作必要的铺垫.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根据日常生活中学生较为熟悉的"推,拉,提,压"等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实例,让学生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并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2)通过观察实验结合实例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实验现象,让学生体会物>概念的建立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力的学习,鼓励学生立志科学研究,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通过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学习,教育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教学重,难点重点:1、力的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力的三要素难点:1、力的概念;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用具:溜冰鞋两双.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引入: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的实例,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课题.(多媒体投影): 力的作用二、新课教学(一)生活中常见的力现象1分析书本几张图片的情况,并在教师的指引下加以分析:蚂蚁拉物体运动员举杠铃起重机提重物水流推物体磁体推磁体(补充在物理学中推,拉,提,压等都称之为”作用”)2.请学生回答:(1)力是什么(2)力的存在要有几个物体教师总结并进行多媒体投影(结论):(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力的存在必须要两个物体,施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受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
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范文(通用3篇)
![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范文(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cade466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e2.png)
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范文(通用3篇)范文一:在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重要的知识点。
以下是我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1. 镜中映像:凸透镜和凹透镜会分别形成实像和虚像。
实像位于透镜的同侧,而虚像位于透镜的异侧。
我们可以通过光线追迹法和镜公式来确定镜中映像的位置和大小。
2. 光的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时速度是常数,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光通过空气到水或者从水到空气时,会发生折射。
光的折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斯涅尔定律来确定。
3. 电流电压:电流是电荷在电路中流动的现象,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欧姆定律来计算。
电压是电势差,表示单位正电荷沿电路的移动方向所做的功。
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欧姆定律来描述。
4. 磁场力和电磁感应:当电荷或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会受到磁场力的影响。
根据洛伦兹力定律,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与电荷的速度和磁场的强度有关。
电磁感应是指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与导体运动的速度和磁场的强度有关。
以上是我在学习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时学到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这些知识点不仅帮助我理解物理世界的现象和规律,还培养了我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我非常喜欢物理学科,并希望将来能在这个领域有所贡献。
范文二:在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的物理学习中,我学到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1. 电磁感应: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与导体的运动速度、磁场的强度和导体与磁场的夹角都有关系。
电磁感应是电力发电、电磁铁等技术的基础。
2. 光的折射: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光的折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斯涅尔定律来描述。
斯涅尔定律指出,光线通过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折射率较大的介质中光的速度减小,而折射率较小的介质中光的速度增加。
3. 电流与电阻:电流是电荷在电路中流动的现象,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欧姆定律来计算。
泸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10.4 飞出地球
![泸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10.4 飞出地球](https://img.taocdn.com/s3/m/be984722336c1eb91b375d49.png)
10.4 飞出地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提出“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托勒玫,了解地心说的基本观点。
(2)知道提出“日心说”的代表人物哥白尼,了解日心说的基本观点。
(3)通过实验感受物体绕中心旋转需要拉力,知道万有引力是使行星绕太阳旋转、月亮绕地球旋转的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体验人类探索太阳系结构的过程,知道人们建立宇宙模型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数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程,体会人类对宇宙探索中经历的艰辛和曲折,感受人类不懈的探索精神,形成学无止境的意识。
从科学家身上学习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知道哥白尼“日心说”在天文学乃至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教学重点:地心说和日心说的提出者和基本观点,万有引力。
教学难点:太阳系图景的想象,万有引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请同学们说一下自己的生日。
设疑:同学们的生日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说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二)新课教学:1、古人富有想象的宇宙图景[学生阅读]:课本118页。
[提问]:古人探索宇宙的方法是什么?建立了哪两种典型的宇宙模型。
(渗透研究方法的教育)2、托勒玫精心构柞地心说[学生阅读]:教材119页。
[提问]: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你是怎么认为的?(学生讨论回答)3、哥白尼吹响了科学革命的号角[学生阅读]:教材119页。
[提问]: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回答)[小结]: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由错误向正确靠近,并不断深化。
哥白尼的日心说,有力推动人类文明进程。
人类如何才能实现飞天的梦想?4、万有引力定律[讲述]:“苹果落地”的科学发现的故事。
[学生阅读]:课本120-121页万有引力及信息链接,然后回答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5、飞出地球[学生活动]:感受拉力[学生讨论]:小球如何才能飞出去?这个实验对你有什么启发?[课件演示]:宇宙速度。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22页信息链接:了解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了解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总结5篇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总结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2cd7d2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3b.png)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总结5篇回首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
每一次具体实践,都有成绩与失误、经验与教训,及时总结教学计划就会及时取得经验教训,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总结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总结1一、实验教学中过程学生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1、基本工具使用得不正确,其主要表现为:(1) 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有的学生没有进行校零就直接使用;测拉力时没有作匀速直线运动就读数;校零时不在使用位置上。
(2) 用量筒测水的体积时拿在手里读数,而且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凹形水面相平,甚至量筒都没放平就读数。
(3) 在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时,没有试触就直接使用;不注意接合适的量程。
(4) 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连接滑动变阻器及判断阻值的变化情况。
2、操作不规范:(1) 学生操作不按实验要求,操作过程中对器材的使用不够规范。
(2)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不是移动光屏呈接像,而是移动透镜去找像。
(3) 连接电路的方法不正确;表的刻度盘没有正对观察者;没有排除电路故障的一般经验,有的甚至根本不会连接电路。
3、背实验和数据,违背实验事实。
很多学生一开始就马上在实验册上填写有关内容,根本没有看器材,甚至是先填出实验结论、数据,再做实验。
其实验数据与填写数据根本不符:(1) 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根本没有呈接到清晰的像就在题单上填写了结论。
、(2) 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部分学生先在记录中把数据、结论都填好后再动手做实验;有的学生把两边的力臂始终调得一样大。
(3) 在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学生背数据、结论的现象尤为突出。
另外在测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测电阻、测小灯泡的功率、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等实验中,背实验数据和结论的现象也较为普遍。
4、对自己的设计方案不去推敲其合理性,如探究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不是严格按要求把高度作为控制变量;在其他问题上也是不注意让“别的量保持不变”。
沪科粤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4. 飞出地球
![沪科粤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4. 飞出地球](https://img.taocdn.com/s3/m/85d8e920dd3383c4ba4cd24d.png)
嫦娥三号中国第一个月球 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
火星探测器 萤火一号 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
课堂小结
你都学了什么?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课堂测评
1.关于“地心说”与“日心说”,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D )
A.“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 B.“日心说”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的 C.“地心说”认为地球时宇宙的中心 D.“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经科学探究被证明是正确的
从月球到太阳系更远的其它星球
火星2号于1971年5月28日15时 26分20秒发射,并于1971年12 月2日成功登陆火星表面,成为 人类第一个在火星表面成功软着 陆的探测器。
在火星上着陆的“勇气”号探测器
飞出太阳系——踏上迈向宇宙深处的征程
2013年9月13日凌晨,飞出 太阳系,正式进入恒星际空间, 人类首次进入星系空间。
神学桎梏下解脱出来,使人类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1473——1543)
想一想
你认为哪种模型更接近实际?
你的宇宙模型又是怎样的呢?
想一想 四、飞出地球去
你能飞出地球吗? 在地球上,我们跳起后会落到地面上,你知道为 什么吗? 哥白尼的“日心说”对天体的位置作了安排,但没有告诉 我们地球及其他行星为什么会依依不舍地绕着太阳旋转。
2.下列关于宇宙的认识错误的是( A )
A.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B. 宇宙是无边的、膨胀的 C.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行星之一 D. 宇宙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
作业布置
1.收集我国“神舟”飞船成功发射的有关资料; 2.召开一次科学讨论会,并畅谈你的飞天梦想
初中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四节
万有引力
初中物理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
![初中物理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https://img.taocdn.com/s3/m/494585b5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dc.png)
10.1 认识分子
世界世是界由有物多质大小构成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德谟克里特的猜想
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从古至今,人 们一直在探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 古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由水、火、 水、火、土组成,称为“五行说” 土、气组成,称为“四元素说”
德谟克里特的猜想
分子的大小
通常,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这些又小又轻
的分子是不是一个挨一个地挤在一起不动呢?
分子很小。大多数分子直径的尺度,其数量级为10-10 m(0.1
nm),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 一亿个分子紧密排成一列
长度大约只有1cm
信息窗
氢分子是最小的分子,其尺度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十万 分之一,质量只有10-27 kg左右。
每 个 组 成 生 命 的 基 本 组 元 DNA 分 子 都 含 有 几 百 万 个 原 子 。 1cm电3子的显水微中镜就下含的有苯3.3分4×子1022个水D分N子A;生分物子大的分质子结量构也的很示小意,图一个 水分子的质量只有3× 10-26 kg。
嘿!
哈!
嘿嘿哈嘿!
原子
在德谟克里特看来,随便一个什么东西都是可以切的,切到最后, 不能再切了的就是“原子”(意为“不可再分割的颗粒”)。他认为原 子是不可再分的,它们在虚空中运动着一起构成了万物。
德谟克里特的猜想
不连续的,存在不可分割的颗粒
古代思想家认为的
古希腊 德谟克里特
物质由“原子”构成
物质结构
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化学家阿伏伽德罗 首先把这种微粒叫做“分子”。我们常见的物体, 例如固体、液体或气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说与现实的差距
江苏王梅军
牛郎、织女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鹊桥渡河相会的神话
故事在我国恐怕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了。
牛郎星和
织女星正好位于天河的两边,在夏夜特别显眼。
牛郎星
和织女星真能一年一度相会吗?
牛郎星和织女星是两颗象太阳那样的恒星,它们也
是能够自己发光发热的。
牛郎星正式的中国名称是河鼓
二;它和其他几颗星合成一个星座,叫天鹰星座。
织女
星正式的中国名称是织女一;它和其他几颗星合成一个
星座,叫天琴星座。
星座的名字和划分都是从西方引进
的。
牛郎星和织女星是两颗像太阳那样能够自己发光
发热的恒星,牛郎星的表面温度达到8000℃,而织女星高达11000℃。
论个儿大小,也是织女星比牛郎星大,织女星的直径是太阳的3倍。
牛郎星离我们有16光年,织女星离我们有27光年。
它们之间的距离是16.4光年,也就是说,走得最快的光和电,从牛郎星到织女星也得一刻不停地跑16.4年。
如果牛郎想打个电话给织女,织女要在16.4年后才听到这个长途电话!可见,天空中的牛郎织女两颗星是不可能“相会”的。
阅读上面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1)茫茫宇宙,浩瀚无限,要描述宇宙天体间的距离,最方便的单位是()
A.米 B.千米 C.年 D.光年
(2)夜晚我们仰望太空,可以看到许多闪烁的星星,其中看到的织女星的光产生于()A.过去 B.当时 C.将来 D.都有可能
(3)民间俗称“牛郎、织女分隔在天河两侧”;如果牛郎乘上光速的飞船,飞过天河,想在“七七”相会,他至少要提前()
A.16.4小时 B.16.4天 C.16.4月 D.16.4年
参考答案(1)D (2)A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