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理论解析
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的社会语言学解析
三、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的后果
3、影响人们的交流方式网络流行语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如今,在 互联网上交流时,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这些简短、幽默、创新的词语,使得交流更 加便捷高效。
四、对策建议
四、对策建议
1、引导媒体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应该正确使 用网络流行语,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同时,媒体应肩负起规范语言使用的责任, 弘扬积极向上、健康的网络文化。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元宇宙”、“硬核防疫”、“雨女无瓜”这些词?如果 大家在网络上冲浪,那么这些热门网络流行语可能已经深深映入大家的眼帘。本 次演示将对网络流行语现象进行深入解析,带大家领略这一现象的魅力。
内容摘要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是在网络环境中广泛传播、流行的语言。它们通常 以简洁、幽默、讽刺等特点吸引广大网友的和传播。如今,网络流行语已经渗透 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我们沟通交流的一部分。
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的社 会语言学解析
目录
01 一、网络流行语语言 变异现象的原因
02
二、网络流行语语言 变异现象的机制
03 三、网络流行语语言 变异现象的后果
04 四、对策建议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迅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一种独特的 语言现象。这些流行语不仅丰富了语言体系,还反映了社会现象和人们的心态。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是一种值得的现象。本次演 示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进行解析。
品南宋词人乱世心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 是他对生活的感慨,对未来的希望。他的词中充满了柔情与坚韧。他深深热爱着 生活,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他也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理论解析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理论解析网络流行语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一种语言现象,它被广泛应用于网络社区、社交媒体、论坛等场合,从而引发语言学家的重视和研究。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网络流行语的概况,包括它的特点、背景、形成机制及使用范围;然后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分析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理论框架,分别对它的语法特征、语义特征、认知特征和语篇特征进行阐述;最后就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功能及影响进行一定的评价与讨论。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大量流行的、自发出现的、特殊构词和表述形式,旨在减少文字数量、简化思维表达方式而产生的一种网络文化现象。
即使将它们归为一定的语言系统,也需要识别它们的形式特征和义性特征,因此网络流行语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极具特色的口语、文化特色显现的语言体系。
从宏观上看,网络流行语的形式特征是其核心特点之一,它诞生于网络空间的信息特性所决定的特殊文化环境中,具有极强的快捷性和简洁性,以及突出的网络社区氛围的表达特点。
以中文网络流行语为例,它的语法特征可以从虚词、缩略语、缩写词等多个方面结构解析,具有现代汉语典型变异现象,从而使语料简洁明了,可以更加有效快捷地进行网络表达。
从中观上看,网络流行语的语义特征是丰富多样的,它涉及到互联网文化中的神话图像、未来技术感、科技文化、技术智能、跨文化传播和跨语言交流等等,表达出特定的社会观念、价值取向。
例如,一些网络流行语的词义中包含“互联网新技术与信息共享”的理念,从而构建起网络文化的基本概念;而另一些词义中包含“互联网文化艺术”的理念,从而构筑起网络文化的审美观念。
从微观上看,网络流行语的认知特征也是丰富多样的,它涉及到网络信息传递的心理过程,其特征是能够触及传达者的多种认知模式,形成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心理跨越,进而唤起听者对这种跨越的认知反应。
在语义的表达方面,网络流行语的词义运用、重组、转换和拓展等手段,极具包容性,可以以三个层次结构:即本体层、抽象层及应用层来解释它的认知特点。
从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终稿]
从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
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甫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
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版本是“浮云水版”。
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
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
词素的组成是以字词为主,越来越多的英文字母和数字还有少量图形加入其中。
除了汉语中原有的词语外,大量的新兴字词参与其中。
同时网络也演变了一些词义,或扩大或转移,或变化其情感色彩。
这些词语都是新兴网络语言中的重要生力军,若不懂得这些词语,那就成了网络中的文盲——网盲了。
如“这样子”被说成“酱紫”,不说“版主”说“斑竹”;“555”是哭的意思,“886”代表再见(拜拜喽),这些大多都是与汉语的发音相似引申而来的;还有BBS、BLOG、PK(VS的升级版,即player killing)等大量的英文缩写或音译词;除此之外还有用:-)表示微笑,用*()*表示脸红等。
这类语言的出现与传播主要寄生于网络人群,还有为数不少的手机用户。
Chat里经常能出现“恐龙、美眉、霉女、青蛙、菌男、东东”等网络语言,BBS里也常从他们的帖子里冒出些“隔壁、楼上、楼下、楼主、潜水、灌水”等“专业”词汇。
QQ聊天中有丰富生动的表情图表,如一个挥动的手代表“再见”,冒气的杯子表示“喝茶”;手机短信中也越来越多的使用“近方言词”,如“冷松”(西北方言,音lěngsóng,意为“竭尽”),等等。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语言的语言形式。
由于网友偏爱、传播高速和其充满时尚、新潮、个性、另类等意味,一段时间就会诞生一些众多网民认同的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理论解析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理论解析
随着当今社会的信息爆炸,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新形式语言,已经深深地融入到现代社会的语言文化当中。
针对这种特殊语言,语言学家们纷纷展开研究,力求总结相关的理论,以便更好地揭示网络流行语始终如一的语义本质。
网络流行语主要通过创新性的拼写或发音形式来表达,这些创新性的形式突出网络流行语的特殊性,并体现了语言发展的方向。
在语言的形式层面,网络流行语的创新性形式以及表达准确性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语言形式。
在语言的意义层面,利用拼音、英文等形式的表达,使语言更加富有弹性,可以较好地表达所有的网络流行语。
此外,语言还是一种文化的反映,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也给古老的汉语文化增添了新的灵活性。
科学家分析发现,网络流行语大多是沿袭古老文化词汇规范,而这也是网络流行语在传播速度上能够超越传统文化的原因所在。
还有一个重要的语言学理论是关于地域性的解析,许多网络流行语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根据这种地域特征,语言学家们得以更加深入地探讨语言特征。
根据分析,网络流行语的地域性思维特征主要是因为社交媒体的分布是以地域性为基础的。
所以,媒体上最流行的网络语言可能在一个国家或地域流行,却不一定在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域流行。
综上所述,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其形式与内涵的发展都会受到语言学家们的关注。
从形式层面上看,网络流行语的拼
写或发音形式使其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从意义层面上看,网络流行语突出古老文化词汇规范;从地域性角度上看,网络流行语也是基于地域性思维特征。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网络流行语的本质,为现代社会的语言文化提供更为完善的理论框架。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的怎么写,为你提供一篇范文参考,希望您喜欢!0 引言窗体底端所谓社会语言学,“它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语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
”①从一门语言诞生之日起,它就不再是孤立着的,而是同社会密切相关的,并随着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变化发展。
而我国是一个拥有4.2亿网民的国家,由网络所构成的虚拟社会日渐庞大,在这个网络社会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也自然而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仅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不同于现实语言的一些区别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
1 特征(1)从语言全民性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体现了汉语普通话里的谐音现象。
“语言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属于社会的所有成员。
语言既不是由社会的某些集团或个人创造的,也不由某些集团和个人所专用;语言对于社会的全体成员来说是共同的,是各种社会集团通用的交流沟通的工具。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语言的全民性。
”②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每个汉族人都有使用普通话的权利。
在网络社会同样如此,网络社会也是一个巨大的统一的语言社群。
只有使用普通话才不会引起交际障碍。
有些网络流行语甚至直接利用普通话中相谐音的词汇。
例如“豆你玩”“蒜你狠”等词,都是利用谐音的方式反映了菜价普遍上涨的客观事实,也反映了这种现象对老百姓正常生活的不良影响。
这种故意改变“能指”与“所指”对应关系的方式,既生动形象又不乏力度,最重要的是这种谐音所有人都听得懂,这也是它能够快速传播和流行的基本条件,反映了语言的全民性。
(2)从语言地域变体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直接受方言的影响。
所谓地域变体,简单说就是指不同地区的方言。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流是通过有声语言,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读音不同,但书面文字还是相同的,例如“鞋子”在有的方言中读成“孩子”,但书面语写出来都是“鞋子”这两个字。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学院:文学院班级:0905班姓名:李莉学号09501275摘要: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能敏锐地反映出时代社会心理的变迁,是人们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的反映。
网络流行语则是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本文正是对其进行浅要的了解和分析。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社会语言学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大众传播者,网民创造一个新词汇,甚至简单的一言一语,都可能引起民众的共鸣,成为焦点热头,在网络上大肆流行。
近年来由于网民人数的增加,使网络流行语更加迅速发展。
一、网络流行语的分类网络流行语近年来非常的火爆,不仅是在网络上,甚至在电视节目和平常的生活中都常常用到,而网络流行语的类型也有很多种:1.称呼语:GG 是“哥哥” 全拼的缩写;GF 是“女朋友”的英文girl friend 的缩写;JMS是“姐妹们”的缩写2.问候语:白白是“再见”;886是“拜拜咯”;LG是“老公”3.别称类:SL是色狼;兰州是楼主;腹黑指黑心肝,或是表里不一4.发泄类:切:口气,常在聊天中对对方的回答不满或怀疑,不服气;有木有:有没有;虾米:闽南语“什么”的意思;神马:什么5.动作类:灌水:发无聊的帖子;闪:离开;抛砖:跟贴;路过:随便看了一下帖子而已6.其他类:给力:作为形容词,意思为“很带劲”;作为动词,意思为“给予力量”。
二、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形式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流行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和发展,反映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特点。
它的主要构词形式有:(一)旧词赋新义部分网络流行词语并不是新创词,而是在原有词语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语义,这也是现代汉语词汇语义不断增加的一个形式。
例如:“路过”一词本是很常用的一个普通词汇,但在网络上指随便看一下帖子。
还有同类型的“灌水”指发无聊的帖子,“沙发”指第一个回帖的人等等。
(二) 谐音构词谐音构词主要是用同音或近音的字来代替本字,形成新的带有幽默性的网络流行语。
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探析
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探析语言学中的社会语言学,能够将语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探求出来。
由于网络流行语是基于社会发展背景条件所产生的,所以需要探求语言发展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探究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的变化形式。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虚拟网络社会范围逐渐拓宽。
正因如此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已经越来越受到民众广泛关注,针对其语言特征与形成原因本文将展开归纳总结。
一、语言学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
(一)网络流行语受到外文影响。
从语言学中的语言接触层面上来讲,不同的民族与社群在社会生活中经过互相接触而产生的语言接触关系。
而纵观全球不同国家的语言,都是在互相影响、互相接触中所产生的语言形式,任何国家语言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从临近语言或临近文化层面上来看,具备语言优势的人经过社会交际就会形成语言接触。
我国的汉语在于外语接触之时,也会在深层次的语言结合粗之中在语言结构或语言功能方面产生相应的吧变化。
在网络社会中不同的民族文化不用面对面,也会产生基础。
所以在各个国家或民族文化融合的虚拟环境之中,网络流行语也会受到诸多外语影响而产生。
(二)网络流行语本身的全民性。
网络流行语中很多应用形式,有效仿我国古文中的“通假字”之意,由于网络流行语常见谐音出现,所以该语言深受全民爱戴并具备趣味性。
语言作为社交中必要的用具,其所属是全体社会成员,而并不是某种组织或社会团体的专用。
所以由此看来网络流行语有全民性的特征。
从网络社会层面上来看也是如此,网络社交中人们通过语言来建立一种社交群体,使用社会语言也就是普通话才不会引起过度的语言沟通障碍。
所以纵观现阶段的很多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利用普通话谐音直接创造新的词汇,如“鸭梨山大”“鸡冻”等词汇都是利用谐音将社会现状反应出来,这种可以直接表述但又具备趣味性的对应事物的表达形式,能够将网络语言的全民性展现出来。
(三)网络流行语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网络流行语的形式来看,很多网络流行语都是对社会热点现象的一种表述。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网络语言,需要从网络语言的特点、影响、形成原因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网络语言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研究对象,对于了解当代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趋势,对语言使用者的影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语言的特点是非常显著的。
网络语言通常是在网络环境中产生和传播的一种语言形式,它与传统的书面语言和口语语言都有所不同。
网络语言的产生渠道广泛,传播速度快,适应性强。
网络语言往往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征,如打字速度快、表情符号丰富、词语简洁等,这些都是传统语言形式所不具备的特点。
网络语言的根源是多元化的文化,它吸纳了各种不同文化的元素,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语言形式。
网络语言对社会语言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网络语言的产生和传播方式为社会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种新兴的语言形式为语言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网络语言的快速传播也对语言规范和语言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传统的语言规范和规则可能会随着网络语言的普及和发展而发生改变,这也为社会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和方向。
网络语言的呈现形式丰富多样,如文字、图片、表情符号等,这也为社会语言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和途径。
网络语言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网络语言的形成源于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互联网的特点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言交流和分享。
网络语言的形成也与文化的多元化和信息的快速传播密切相关,不同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为网络语言的形成提供了土壤,而信息的快速传播又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网络语言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新兴研究对象,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它不仅对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对语言使用者的语言意识和语言习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我们应该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网络语言,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这种新的语言形式,更好地适应和应用它。
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毕业论文
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毕业论文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摘要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产生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语言现象,是现实语言在网络媒体上的一种变异形式。
它的发展在当代语言生活中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折射着网络环境的存在状态、网络时代的思维特征以及网民的心理。
分析和研究网络流行语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网络语汇发展的内在和外在规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本文从网络流行词语和网络流行句式两方面出发,研究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结构方式、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语言学;形成原因;发展趋势;语言规范。
AbstractsNetwork catchword i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network of the widespread use of appear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It is the real language on the network media. As an unprecedented new communication mode,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atchword in life in contemporary language gradually got more attention. It with the existence of refraction network environment of network times stat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netizens thinking. Analysis and research network catchword helps people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vocabulary internal and external rule,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effects of network vulgar. Based on network popular words and network popular sentence, studies the two sides of the catchword of the formation, network structure, development trend and countermeasures.Keywords:network catchword; Linguistics; Formation reasons; Developmenttendency; Language specification目录引言 (1)一网络流行语的典型案例 (1) 1.1 给力 (1)1.2 神马都是浮云 (2)1.3 羡慕嫉妒恨 (2)1.4 我爸是李刚 (2)1.5 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3) 1.6 你懂的 (3)1.7 “蒜你狠”系列 (3)1.8 鸭梨山大 (3)1.9 凡客体 (4)1.10 闹太套 (4)二网络流行语形成的原因 (4) 2.1 重大社会事件催生 (4)2.2网络助推 (5)2.3 语言自身因素 (5)2.3.1 符合语言经济原则 (6) 2.3.2 符合语法规则 (6)三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分析 (7) 3.1 网络流行词语 (7)3.1.1 谐音类 (7)3.1.2 象形类 (7)3.1.3 简缩类 (8)3.1.4 其他 (8)3.2 网络流行句式 (9)3.2.1 语域分析 (9)3.2.2 辞格分析 (9)四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 (10) 4.1 语言内在因素 (10)4.1.1 构成规则 (10)4.1.2 语言经济原则 (10)4.1.3语言的时效性和流行性 (10)4.2 语言之外的因素 (11)4.2.1 语境依赖度 (11)结语 (11)参考文献 (13)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从社会语言学看网络用语的发展
从社会语言学看网络用语的发展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含义网络用语的特点和网络用语的发展三方面,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网络用语进行研究和讨论。
一、社会语言学的含义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分支,是探讨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领域包括语言与地域、语言与群体、语言与时间、语言与文化等方面。
社会语言学对网络用语的研究,就是将网络用语当成一种社会方言,研究它的语言特色、形成条件、变化过程、发展趋势等。
二、网络用语的特点(一)简洁化网络用语追求高效率、大容量、简洁化,用最少的符号或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例如,用不明觉厉表示虽然不明所以,但是仍然觉得很厉害,用四个字表达复杂的感情和内涵。
(二)平民化与规范化汉语相比,网络用语更加倾向于平民化和口语化。
例如,网络上用蹿红来表达规范汉语中一夜走红的含义,显得更加随性和亲民。
(三)符号化在网络用语中经常用符号来代替语言,表达一些特定的含义。
例如,用88代替再见、用94代替就是等等。
(四)创意化相比于规范汉语的传承性而言,网络用语更富创意性。
网络用语创意或来源于对规范汉语的演变,或来源于社会热点事件,或来源于网民的新的思想观念,与时代进步和文化发展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例如,神马都是浮云不做死就不会死等网络流行语就充分体现了网络用语的创意性。
(五)普及化随着网络交流的盛行和新闻媒体的传播,网络用语已经越来越呈现普及化趋势,对汉语言发展和人们日常交流都有着广泛影响。
例如,当年给力一词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就预示着网络用语普及化时代的到来。
三、网络用语的发展(一)网络用语的形成条件语言的发展始终脱离不开社会性,网络用语的产生也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般来说,网络用语是在以下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始形成的: 1.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网络交流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社会语言学中,认为不同的语言群体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习惯。
网络交流促使网民作为独立的语言群体而存在,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化网络语言。
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
品南宋词人乱世心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是她对过去 生活的怀念,对战争的无奈。她的词中充满了哀怨与渴望。她怀念过去的生活, 但面对现实,她只能无奈地感叹。
品南宋词人乱世心
南宋词人,他们的词表达了他们的心声,他们的情感。他们的词中充满了对 生活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对未来的希望。他们的词是他们的情感的真实反映, 是他们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他们的词是他们生活的写照,是他们心灵的印记。
内容摘要
此外,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也受到地域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例如南方地区的流 行语往往带有幽默和趣味性,而北方地区的流行语则更加注重实效性和功能性。
内容摘要
总之,传播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研究为我们理解互联网时代的语言发展 趋势和社会文化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构成要素、特 点、传播机制以及语言学层面的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 分析当代社会的语言现象和文化内涵。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语言学的不断发 展,我们相信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结论
结论
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emo”的使用与解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 社会文化因素、社交媒体的影响、语境的影响、心理认同和社会符号系统等方面 进行探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emo”作为一种网络流行语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 和语言学特征。随着网络流行语的不断发展,“emo”在未来可能会继续演变和 流行,值得进一步和研究。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emo”
4、心理认同:“emo”作为网络流行语,往往与年轻人追求个性和独特性的 心理认同有关。通过使用“emo”,年轻人可以展示自己的独特性和个性化风格, 寻求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emo”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理论解析
口孙冬惠 曹 波
摘
要:本文归纳总结 了最近几年 国内学者从语言学视 角解读 网络 流行语的研究概 况,重点从生态语 言学、认知语 言
学、社会语言 学三个角度展 开论 述。并对 网络 流行语 的发展进行 了展 望,以期进一步丰富 网络流行语 的研究 内容,完善语
的 多样 文化及其 发展情况等方面 出发 ,论证 网络 流行语具
这 些 科 研 文 献 不 论 从 数 量 还 是 质 量 来 看 , 绝 大 多 数 有 多 样 性 和 动 态 性 的特 点 , 进 一 步 证 实 了其 符 合 语 言 发 展
一
,
通 过 对 网络 流 行 语 的 研 究 , 探 究 语 言 内部 系 统 之 间 的 及对待 网络语言 的态度 问题 ,逐 步拓展到 网络语 言与语文
关 系 , 从 而 掌 握 语 言 内部 的发 展 规 律 、 语 言 变 迁 规 律 和 语 教 学 、 网 络 语 言 与 当代 社 会 文 化 、 网 络 语 言 与 网 民 的 心 理
三、从生态语言学视 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生 态 语 言 学 视 角 , 是 将 网 络 流 行 语 看 作 语 言 生 态 系 统 的 新 成 员 , 或 探 究 其 在 语 言 环 境 中 是 如 何 促 生 和 变 化 的 , 或 探 究 其 是 如 何 反 过 来 影 响 语 言 生 态 系 统 的环 境 的 :
言发展动 态 ,进一 步丰富语言 本体 的研 究;第二 ,追 踪时 特 征 、 网 络 词 语 及 其 意 义 生 成 的 认 知 机 制 等 领 域 , 学 者 们
代 前 沿 , 掌 握 最 新 的 语 言 文 化 动 态 , 为 网 络 语 言 学 的 发 展 奠 定 重 要 基 础 ,也 有 利 于 语 言 学 相 关 理 论 的 补 充 、 拓 展 和 完善。 在 我 国 ,语 言 学 界 主 要 从 语 义 、句 法 、 功 能 、 认 知 、 研 究 。 然 而 , 关 于 网 络 流 行 语 的 研 究仍 存 在 不 少 问 题 。本 文 归 纳 整 理 了最 近 几 年 语 言 学 界 对 网络 流 行 语 的研 究 , 指 出 目前 研 究 中存 在 的缺 口和 问 题 , 以 期 对 完 善 网 络 流 行 语 的研 究 提 供 一些 帮 助 。 二 、 从语 言 学 视 角解 读 网络 流 行 语 现 了语 言 学 界 对 网 络 流 行 语 研 究 的进 一 步 深 化 和 拓 展 。 但 心 理 、社 会 、 文 化 等 角 度 ,就 网 络 流 行 语 展 开 较 为 系 统 的 也 不 乏 从应 用 语 言 学 、 社 会 语 言 学 以 及 语 言 本 体 等 视 角 出 近 几 年 , 尤 其 是 最 近 两 年 , 从语 言 学 视 角 分 析 网 络 流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受社会因素影响的。
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络交流。
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语言应运而生。
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交流的方式与传统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有所不同,出现了一些新的语言现象,比如表情符号、网络流行语、缩略语等。
这些新的语言现象反映了人们在网络交流中的语言需求和语言习惯,同时也受到了网络使用环境、社交关系、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网络语言的使用是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的表达。
在网络语言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个人特征和社会身份选择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特征。
比如在网络聊天中,年轻人可能更倾向于使用网络流行语和表情符号,以展示自己的时尚和个性;而在专业的网络讨论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专业术语和正式的语言风格,以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学识水平。
网络语言还可以用来表达社会关系。
在群聊中,人们可能会使用特定的称呼和语言风格来展现彼此之间的社交关系,比如亲密的朋友之间可能会使用亲昵的语言,而陌生人之间可能更倾向于使用礼貌和谨慎的语言。
网络语言的发展和变化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由于网络的全球化特性,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在网络上进行交流。
在这样的环境下,各种不同的语言和语言习惯相互交融,形成了网络语言的多样性。
比如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中,会有一些与当地文化和风俗有关的词汇和表达,这些词汇和表达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才能被理解和接受。
网络语言的发展不仅受到了当地文化的影响,也受到了全球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特点。
网络语言的使用对社会语言的传播和规范产生了影响。
随着网络语言的流行,一些新的语言现象和语言习惯被引入到了传统的语言环境中。
比如一些网络流行语和网络用语逐渐被人们接受并使用到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中,扩大了这些语言现象的传播范围。
一些网络语言的使用也受到了一定的规范和限制,比如在一些正式的场合和传统的语言环境中,可能不太适合使用网络流行语和网络用语。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解读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解读摘要与互联网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网络流行语,是社会和时代飞速发展的产物。
由于它的特殊性,导致了它不具备长远的时效性。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为生命力强、流行速度快、较容易理解、传播速度快等。
网络流行语是大众化的词语,它来源于大家的日常生活,用极其简单和形象的词语组合而成。
它简单易懂,意思滑稽,风靡于网络内外。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抢镜放射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引言网络流行词语是伴随着网络而发展起来的,并于近年风靡一时。
网络雷语和网络热词是和它类似的流行语,也是它的别称。
在目前的网络流行语中,例如,“做人不能太cnn”、“肿么办”、“很x很xx”等等,这些用语在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普遍,越来越让人们所熟知和铭记。
网络的发展和被人们所掌握和应用,使它也在短时间成为了一个崭新的产物和载体,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语言之新变体的产生——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成为了网络语言的代表产物,无论是在报纸、书刊还是电视媒体,无处不在的网络流行语冲击着我们的现实生活。
它存在于生活,又贴近生活,同时也高于生活,它涉及的方面广泛,影响强大。
与传统的语言相比,它简单易懂,而且又带有幽默色彩,易于被大家所熟知和记忆。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流行语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引起了国内外专业人士的关注。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一举例和描述首先,本文列举了近期网络上流传广泛且影响力大的几个词语进行分析。
例1 :“做人不能太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报道在某个事件当中,误导中国群众,歪曲事实,对中国人民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荣誉和尊严,危害了中国人民的安定与团结。
美国主播杰克·卡弗蒂和美国有线网,一时间成为了我国人民谴责的对象,并引发全球华人大签名,要求cnn及杰克立即给全中国人民道歉,并决定起诉cnn的无耻行径。
甚至有中国网友原创了一首脍炙人口的rap风格的歌谣——《做人不能太cnn》,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理论解析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理论解析随着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断普及,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一种实用的表达方式,其语言特征及其理论研究也受到了语言学家们的各个角度的关注。
本文主要围绕网络流行语中实用性语言的理论解析,从多个方面探讨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理论。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征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征包括简洁性、开放性、灵活性和视觉效果等。
它是一种简短而富有含义的表达方式,通常不带有任何贬义,有利于交流的迅速深入。
同时,它的表达形式也更加开放,由于其视觉效果,它也可以传达更多的情感,而且这种语言也可以更好地满足青少年群体的表达需求。
网络流行语的结构特征由于其有效的简洁性,网络流行语的结构特征更加灵活多样。
它使用的结构包括:单词搭配、语义转换、音韵搭配、组合拼写、拼音表示和文字表情等。
例如,“加油”可以用双词单词表示,“GG”可以表示“灌篮高手”,“爱你”可以用文字表情表示,“88”可以表示“发发发”等。
语义特征网络流行语主要是一种实用性语言,因此它的语义表达也更加直接而可靠,可以快速传达信息。
这种实用性语言会使用文字和语义的转换,以及灵活的语句搭配,以最简短的词语达成最大的语义效果。
例如,“YOYO”就可以表达“You only you only”的意思,“太棒了”可以用“TB”表达,“编程”也可以表达为“码神”等。
社群文化特征网络流行语不仅可以用于传达简单的信息,它还可以反映某个社群的文化特征和生活习惯。
例如,“小伙伴”这个词的出现,可以反映出人们的友谊观念;“WTF”可以表达人们对某种行为的惊讶,而“TMD”则可以表达人们的不耐烦之情等。
语用特征网络流行语的语用特征更加灵活,它可以应用在不同的语用场合中,例如,青少年可以使用“ABB”来表达自己的兴奋,而老年人则可以使用“会会”来表达他们的感受。
使用网络流行语能够让深度的语言表达得以更快更高效的实现。
回顾性结论本文对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从语言特征、结构特征、语义特征、社群文化特征和语用特征五个方面来探讨网络流行语的实用性语言理论。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成因探析论文5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成因探析论文5篇第一篇: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成因探析论文一、引言随着网络和聊天工具的普及,网络语言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变体。
网络流行词凭借其生动有趣的内容和方便快捷的聊天方式,快速地在网上蔓延开来,成为网络语言中最活跃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分支对网络语言进行了研究,认知语言学也不例外。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是人们交际需求的产物,一定有其认知理据。
本文试图从意象图示和隐喻角度来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成因及其所反映出的人类认知特点。
二、网络流行词的特点词汇是网络语言最直观的特点,网络流行词这种语言变体因交流媒介的特殊性而表现出与常规人际交流相异的特点。
(一)形象传神,诙谐有趣网络的自由決定了语言的自由,网络的语言就是网民灵动的思绪,借助于丰富的原材料,轻舞飞扬,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蔓延扩散[1]。
网络流行语张扬个性,形象生动,创意丰富,幽默风趣。
如2016年网络流行词“吃瓜群众”“套路”“蓝瘦香菇”“也是醉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等。
这些表达形象有趣,通俗易懂,一旦产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各大网络迅速蔓延,营造出轻松、随意的交际氛围,令人耳目一新,更容易被广大年轻网民所青睐。
(二)使用叠词、儿语较多儿童语言比较可爱,一般在微信等聊天工具中使用较多,儿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词语的重叠,达到撒娇耍赖的效果。
如“萌萌哒”“美美哒”“么么哒”“棒棒哒”这些表达在年轻情侣或女性中较多地使用,显示了交际过程中人们对单纯本真的回归和渴望。
好多成年人也喜欢用“宝宝心里苦”来表达自己的委屈,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在虚拟的网络聊天世界,人们渴望被关注和被关爱的心理需求。
(三)谐音构词,语码混搭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2]。
在网络流行词中,谐音构词很常见,可能是由于拼音输入法造成的,也因为其简短、新奇,更方便快捷。
在网络谐音词中,有汉字谐音、外语谐音、数字谐音等。
2023流行语中所包含的语言学知识
2023流行语中所包含的语言学知识一、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流行语、热词也随之涌现。
流行语作为当下语言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仅是口头语言的体现,还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学知识。
2019年,流行语评选活动“2019年度流行语”揭晓,其中“996”、“996.ICU”、“脱单”、“996是有幸福生活”的入选,展示了当时社会热点话题。
而到了2023年,我们可以预见,一些与时代相关的新流行语又会层出不穷。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2023流行语中所包含的语言学知识。
二、语言学中的语言学习1. 语义学在2023流行语中,“猫奴”、“佛系青年”等词汇被广泛使用。
这些词汇所反映的是当下社会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词汇来理解当下人们对于生活、工作、情感等方面的态度和追求。
2. 语音学一些流行语如“咸鱼翻身”、“东北人的坚强”中的方言词汇,反映了地方文化的特色。
随着网络语言的兴起,“666”、“skr”等表情符号在流行语中被广泛使用。
这些在语音方面的特征体现了当下年轻人对于网络文化、地方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3. 语用学一些流行语如“我养你”、“我爬”等词汇的使用场景和语境多种多样,反映了年轻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语言应用和交际方式。
这些流行语的使用离不开当代社会特定的文化和社会情境。
三、语言学知识与流行语的深度挖掘1. 流行语与时代背景在分析2023年度流行语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到其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2023年流行语中可能会包含社会热点事件、网络热词、新兴行业的术语等。
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与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变革、文化交流等方方面面有着密切的通联。
2. 流行语与文化传承一些流行语如“中华街舞”、“中华老字号”等表达了当下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回归和保护。
这些流行语既是语言文化的变化,也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一种传承。
3. 流行语与语言跨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日语、法语等外语流行语在我国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
而一些汉语拼音和外来语混搭的创新方式,也呈现出了语言跨界的特点。
简析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模块化
简析⽹络流⾏语的语⾔模块化简析⽹络流⾏语的语⾔模块化 【摘要】以⽹络流⾏语为例,本⽂旨在研究语⾔模块理论中各模块之间输⼊输出关系的位移性,以及各个模块内部特性在⽹络语⾔特殊环境下的变化。
其中着重研究了语⾔理论模型的外模块系统中“语法系统”与“认知信念系统”的输⼊输出关系及位移特性。
以⽹络流⾏语作为⼀种特定的语⾔事实将抽象的模块间输⼊输出关系形象化,其表现为时下⽹络语⾔的⼴泛流⾏及随之产⽣的众多全新的语⾔习惯。
【关键词】⽹络语⾔语⾔模块语法系统信念系统 本⽂⾸先介绍了西⽅现代语⾔学中抽象理论中的模块式理论模型,并简述了其“外模块”系统的基本原理。
其中着重阐述了认知系统中语法系统与信念系统之间的输⼊输出关系以及各个系统的基本特性和功能。
随后介绍了时下新出现的⼀种全新的语⾔现象——⽹络流⾏语,并介绍了它的显著特点。
最后利⽤语⾔学中的模块化理论策略对⽹络流⾏语进⾏了初步的研究,进⼀步研究了模块理论中“语法系统”、“信念系统”的固有特性。
⼀、西⽅现代语⾔学理论策略中的模块式理论模型 在西⽅现代语⾔学理论是以研究⼈脑语⾔认知属性为⽬的的⼀门学科。
由于⼈脑的语⾔认知属性是⽆法通过直接的⽣物或化学⼿段进⾏研究,于是⼈们提出了⼀种建⽴理论模型的策略来研究暂时⽆法直接研究的事物。
[1]所谓的语⾔学理论模型就是以⼤量的语⾔事实为基础,总结其中规律,分析其中特性,从⽽推导出理论模型即旨在研究⼈的语⾔认知属性。
此种策略不同于以往的语法研究等策略单纯对于个别语⾔的研究,⽽是忽略语⾔的差异以及语⾔使⽤者的个体差异,从⼤量的语⾔现象中得出语⾔与⼈脑语⾔属性的普遍关系。
研究者往往并没有直接研究⼈脑的语⾔属性,⽽是针对语⾔现象的研究,从语⾔现象中提取出理论模型,再以理论模型为基础深⼊分析⼈脑有关语⾔的意识思维活动的根本属性。
⽽这种所要建⽴的语⾔理论模型是⼀种典型的模块理论,每⼀个模块系统都是由其内部的⼦模块构成,⽽其内部的⼦模块之间⼜不是简单的并联关系,⽽是⼀种“输出——输⼊”的推导关系,⽽每个⼦模块能够输出什么、需要输⼊什么、输出的形式等都是由特定规则和原理约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理论解析
本文归纳总结了最近几年国内学者从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概况,重点从生态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并对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进一步丰富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内容,完善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为国内学者今后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借鉴。
标签:网络流行语生态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
一、引言
作为语言系统中的新兴成员,而且是当下最能体现时代特征以及当代人生活状态和精神诉求的语言形式,网络流行语成为了当今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
从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探究语言内部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语言内部的发展规律、语言变迁规律和语言发展动态,进一步丰富语言本体的研究;第二,追踪时代前沿,掌握最新的语言文化动态,为网络语言学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也有利于语言学相关理论的补充、拓展和完善。
在我国,语言学界主要从语义、句法、功能、认知、心理、社会、文化等角度,就网络流行语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
然而,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归纳整理了最近几年语言学界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缺口和问题,以期对完善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二、从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在文献方面,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资料为文献来源,以“篇名”为检索项,以“网络流行语”为检索词,选择全部文献,不限年限,共检索到1334条。
从论文发表时间和数量特征来看,最早的研究始于2001年,前期研究成果比较少,在2008年以前,每年发表的论文数不超过10篇,在2008~2010年期间,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几乎每年都成倍增长,之后速度放缓但仍处上升趋势,2015年达到顶峰,有233篇,2016年降到188篇。
这些科研文献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绝大多数都是从语言学视角进行研究的,截止到2016年,知网上收录的从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流行语的资料有1228条,由此可见,语言学是网络话语分析领域的主力军。
赵乐平(2015)指出:“语言学的探索已经深入到网络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修辞、语义、语用、语境、语体等多个层面。
”面对1994~2010年间中文CSSCI来源期刊中关于网络语言的大量研究成果,陈敏哲、白解红(2012)指出:“在近二十年来汉语网络语言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学者们逐步将研究的范围从网络语言本体(包括网络语言的性质、词汇、句法、修辞特征等)、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以及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问题,逐步拓展到网络语言与语文教学、网络语言与当代社会文化、网络语言与网民的心理特征、网络词语及其意义生成的认知机制等领域,学者们对网络语
言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
近几年,尤其是最近两年,从语言学视角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文献来看,以生态和认知语言学视角居多,这也体现了语言学界对网络流行语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但也不乏从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以及语言本体等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分析的科研文献。
三、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生态语言学视角,是将网络流行语看作语言生态系统的新成员,或探究其在语言环境中是如何促生和变化的,或探究其是如何反过来影响语言生态系统的环境的:邹春燕(2015)在《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网络流行语研究》中,利用生态性的全息论和生态位理论对网络流行语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动态变化作了定性和一定程度上的量化研究,并首次构建了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词汇研究模式,既观察了语言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又重视了语言和环境的关系;或运用生态语言学中的语言的多样性与动态性探究网络流行语:石杰(2016)在《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看网络流行语》一文中从网络流行语的来源、特征、带来的多样文化及其发展情况等方面出发,论证网络流行语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进一步证实了其符合语言发展的生态原则,应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积极促进其成为汉语体系的一部分;或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趋势以及应持有的态度:毕会英(2013)在《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谈网络流行语》中指出,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语言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发音和结构上的变异,而网络流行语幽默、诙谐的生动表达往往通过此变异实现其效果,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语言规律,反而增强了网络流行语的幽默效果,因此人们应该乐观、宽容地对待网络流行语。
从保护弱势语言的角度出发,人们应该公正地对待新兴语言,容许新兴语言在语言生态环境中存在,进而保持语言生态的多样性。
也有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直面探究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和治理问题的学者,如杨勇、张泉(2015)在《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和治理探究》中指出:“网络流行语对现代汉语已经构成大面积污染,需要多方合作,加强网络跟踪、评估和监管,才能提升网络语言的规范度,捍卫母语的纯洁性,保障现代汉语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
四、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有学者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认知機制、概念隐喻、转喻以及概念整合等相关理论,探究当今网络流行语的意义建构,如王婷(2016)在《流行语的认知机制分析》一文中,以《咬文嚼字》2012~2015年发布的“十大流行语”为研究语料,按照汉语构词法对其进行分类,并探究各类流行语意义建构的机制。
王婷的研究结果为:旧形新义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为重新分析,如“任性”一词本义是由着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而现在的意思则是敢作敢为、天真率性,这种从贬义到褒义的词义色彩的变化中涉及重新分析;缩合式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为概念转喻,如“网红”是“网络红人”的缩略语,两者存在于同一
认知域中,在具体的语境中,源域(前者)为目标域(后者)提供心理可及性,“网红”形式简洁,作为认知参照点,为“网络红人”这个整体提供心理可及性,用部分代整体,进而引导识解者获得整体意义。
有的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原则出发进行研究。
王寅在《论语言符号象似性》一文中将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定义为: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
李燕芳(2016)在《象似性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认知探析》中,从影像、图示和隐喻三种象似性视角出发研究网络语言的象似性,认为象似性现象也有一定的认知理据,并从省力原则、情感交流需求以及心理需求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形成的认知理据。
五、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有的学者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流行语,认为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同时期的语言不仅反映了其自身的语言特点,还从侧面体现了社会的发展状况,并将网络流行语看作是特定网络群体使用的一种方言。
如徐先梅、马东(2013)指出:“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
方言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地域方言是依据地域范围的分布界定的,它在这一地域内具有全民性的特征。
社会方言是具有某种社会特征的人(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阶级、阶层、原居住地等)在某些场合所使用的语言。
网络流行语是网民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在网络这个交际平台上使用的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方式。
”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问题,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资料中几乎都有涉及。
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给语言带来了活力,如徐先梅、马冬(2013)在《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研究》一文中指出:“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变异的一个体现,在时代的发展中是一种新鲜血液,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语言的发展,受到广大网民的喜爱。
”语言学家陈原指出:“语言因为有了变异,才能够把不适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成分淘汰掉,才能够使自己丰富起来,换句话说,语言的变异使语言本身经常有活力,不至于僵化。
”在2015年1月召开的第十届青年语言学者沙龙上,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2015)指出:“新媒体时代曾有一种观念很盛行,就是‘语言纯洁论’。
”李宇明认为,“纯洁论”是五十年前甚至更早时代的看法,语言是不可能纯洁的,语言一旦纯洁,那么这个语言就死亡了,语言一定是在每个人心上想的、键盘上跳动的,绝对纯洁的语言并不存在。
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这种语言形式是对现代汉语规范性的挑战,一些不问出处和真正内涵只为追求娱乐的流行语所折射出的大众文化趋势和社会心理,正在冲击着网络流行语文化的积极意义。
网络流行语简单地“复制”和“粘贴”,正在让汉语变得干瘪、乏味,这种思考不无道理。
在语言学界,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的新成员、新的语言形式,充满朝气和活力,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以知网上检索到的文献为资料源,归纳整理了有关从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的研究。
可以看到,相关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且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深化。
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问题在于对网络流行语的定义不统一、对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治理看法不一以及研究語料单一等。
希望本文可以为国内学者今后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为2016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项目“传播语言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研究”[项目编号:2016XJJS27]阶段性成果。
)
参考文献:
[1]毕会英.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谈网络流行语[J].学术交流,2013,
(12).
[2]王婷.流行语的认知机制分析——以《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
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6,(9).
[3]石杰.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看网络流行语[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16,(2).
[4]赵乐平.从语言学视角看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概况[J].新媒体研
究,2015,(1).
[5]杨勇,张泉.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及治理探
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5,(3).
[6]徐先梅,马冬.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
化,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