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职业接触防治指南

合集下载

埃博拉防护措施

埃博拉防护措施

埃博拉防护措施简介埃博拉病毒疾病(Ebola Virus Disease, EVD)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严重病毒性感染疾病。

该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血液或受污染的物体传播。

因其高致死率和传染性,埃博拉病毒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为了预防和控制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埃博拉防护的主要措施,包括个人防护、环境防护和社区防护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是预防埃博拉病毒传播的第一道防线。

个人应注意以下防护措施:1.勤洗手:经常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洗手是预防埃博拉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

应当特别注意在接触感染者或有可能受到感染物体污染后洗手。

2.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在与可能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接触时,应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

这些装备能够有效隔离感染源,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3.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体液和血液: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和血液传播,因此,避免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和血液是重要的防护措施。

4.正确使用医疗废弃物处理设施: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医疗废弃物需要经过专门的处理。

个人应当正确使用医疗废弃物处理设施,并避免直接接触废弃物。

环境防护措施埃博拉病毒在环境中也能存活一段时间,采取适当的环境防护措施可以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1.定期消毒:对可能受到污染的表面、物体和设备进行定期的消毒,以减少病毒的存活和传播。

2.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洁净的环境、通风良好的空气、清洁的水源等,能够有效减少病毒在环境中存活和传播的可能性。

3.合理使用防护设施:医疗机构应当按照相应的防护要求配备和使用合适的防护设施,包括隔离区域、生物安全柜等,以确保病毒不会在环境中传播。

社区防护措施埃博拉病毒的传播不仅限于医疗机构,社区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来控制疫情。

1.加强社会宣传教育:加强对埃博拉病毒的宣传,提高公众对该病毒的认识和了解,帮助公众正确识别症状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医疗设施内埃博拉病毒预防与治疗技术指南(第一版)

医疗设施内埃博拉病毒预防与治疗技术指南(第一版)

医疗设施内埃博拉病毒预防与治疗技术指南(第一版)1. 概述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是一种急性、严重的出血热病,由埃博拉病毒引起,具有高病死率。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设施内的工作人员提供关于埃博拉病毒预防与治疗的专业建议。

2. 预防措施2.1 一般预防措施1. 培训:确保所有工作人员接受关于埃博拉病毒病及其预防措施的培训。

2. 个人防护用品(PPE):工作人员在接触患者或处理患者样本时,应穿戴适当的PPE,包括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口罩和帽子。

3. 手卫生:使用肥皂和水或酒精消毒剂,定期清洁双手。

4. 消毒: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定期清洁和消毒医疗设备和环境。

2.2 接触预防措施1. 分类:将患者分为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隔离:将疑似和确诊病例置于单独的房间,避免与其他患者接触。

3. 血液和体液: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使用安全的操作技术。

4. 废弃物:妥善处理废弃物,包括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

2.3 呼吸道预防措施1. 呼吸道防护:在近距离接触患者时,工作人员应佩戴N95口罩或等效口罩。

2. 通风:确保医疗设施内具有良好的通风系统,以减少气溶胶传播的风险。

3. 治疗措施3.1 支持性治疗1.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患者的水和电解质,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2. 抗病毒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可用性,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

3. 抗感染治疗:针对合并感染,使用适当的抗生素。

3.2 特定治疗1. 抗埃博拉病毒药物:根据药物可用性和患者病情,考虑使用抗埃博拉病毒药物,如瑞德西韦(Remdesivir)等。

2. 血浆治疗:对于严重病例,可以考虑使用康复者血浆治疗,以提供被动免疫。

4. 监测与报告4.1 病情监测1. 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率等生命体征。

2. 监测患者的症状,如出血、发热、乏力等。

4.2 实验室检测1. 对疑似和确诊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认埃博拉病毒感染。

埃博拉防护措施

埃博拉防护措施

二、消毒方法



5.进入疫点时,应先用喷雾消毒的方法在地 面消毒出一条1.5m 左右宽的通道,供消毒 前的测量、采样和其他处理用。 6.测算房屋、家具及地面需消毒的面积和体 积。必要时,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 进行消毒前采样。 7.消毒前应关闭门窗,将未被污染的贵重衣 物、饮食、名贵字画及陈列物品收藏好。
二、消毒方法

9.运输工具 车、船内外表面和空间可用移动式紫外线 灯照射至少30min或0.1%~0.2%过氧乙酸 溶液或500mg/L~700mg/L 有效氯消毒剂 溶液喷洒至表面湿润,作用60min。
二、消毒方法

10.垃圾 可燃物质尽量焚烧,也可喷洒10000mg/L 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至表面湿润保持4h 以上,消毒后深埋。
二、消毒方法

消毒工作应由经过专业培训且有现场消毒 经验的人员进行,掌握消毒剂的配制使用 和消毒器械的操作方法,根据不同的消毒 对象采取相应的消毒方法。进行疫点消毒 时应首选物理消毒的方法,采用化学消毒 的方法时,要注意选择合格的消毒剂,在 有效期内使用。
二、消毒方法


(一)消毒程序 1.在出发前,应检查所需消毒用具、消毒剂 和防护用品,做好准备工作。 2.消毒人员到达疫点,首先确认消毒地址是 否正确,做好防病知识宣传,禁止无关人 员进入消毒区域内。
二、消毒方法

5.食物 生吃的瓜果、蔬菜类可用0.1%过氧乙酸溶 液浸泡10min。病人的剩余饭菜不可再食用, 煮沸30min,或用20%漂白粉乳剂浸泡2h, 也可焚烧处理。
二、消毒方法

6.纺织品 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min,或 用250mg/L 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不耐热的纺织品可采取过氧乙酸薰蒸消毒。 消毒时,将欲消毒衣物悬挂在密闭空间, 按每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7ml(1g/m3), 放置瓷或玻璃容器中,加热薰蒸2h。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埃博拉出血热个人防护技术方案指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埃博拉出血热个人防护技术方案指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埃博拉出血热个人防护技术方案指南(第一版)根据《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埃博拉出血热实验室检测方案(第二版)》工作要求,为了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的防护工作,防止工作人员感染埃博拉病毒和发生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特制定本方案。

一、流行病学调查防护流行学调查对象包括密切接触者、留观、疑似和确诊病例,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根据调查对象不同,流调人员应根据病原体暴露风险不同,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1、密切接触者1.1 调查人员应穿戴的防护用品包括:一次性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或一次性隔离衣、一次性乳胶手套。

1.2 穿戴顺序:步骤1:手卫生步骤2:工作服或一次性隔离衣步骤3:一次性工作帽步骤4:医用外科口罩步骤5:一次性乳胶手套1.3 脱摘顺序:步骤1:一次性乳胶手套步骤2:工作服或一次性隔离衣步骤3:手卫生步骤4:医用外科口罩步骤5:一次性工作帽步骤6:手卫生2. 留观、疑似和确诊病例2.1调查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品包括:一次性工作帽(如需要)、防护眼罩或防护面屏、医用防护口罩(N95与以上)、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双层一次性乳胶手套、防水靴(或者密闭式防穿刺防水的鞋加穿一次性防水靴套)。

根据风险评估,必要时,可加穿防水围裙、全面型自吸过滤式呼吸器等。

2.2 穿戴顺序:步骤1:手卫生步骤2:一次性工作帽(如需要)步骤3:医用防护口罩(N95与以上)步骤4:防护眼罩步骤5:里层一次性乳胶手套步骤6: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如使用防护面屏,则戴在防护服外)步骤7:防水靴(或密闭式、防穿刺防水的鞋加穿一次性防水靴套)步骤8:外层一次性乳胶手套。

2.3 脱摘顺序:步骤1:更换外层一次性乳胶手套步骤2:脱防水靴或松开防水靴套步骤3: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如使用防护面屏,则先行摘掉;需要时,先脱防水围裙)步骤4:脱去外层一次性乳胶手套步骤5:防护眼罩步骤6:医用防护口罩(N95与以上)步骤7:一次性工作帽(如需要)步骤8:里层一次性乳胶手套步骤9:手卫生3. 注意事项3.1 进入污染区之前应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进入清洁区之前脱下个人防护装备。

相关区域清洁人员埃博拉出血热防控个人防护指引

相关区域清洁人员埃博拉出血热防控个人防护指引

相关区域清洁人员个人防护指引(第一版)一、基本防护装备适合场景:日常工作(未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的防护。

清洁人员在日常工作时,采用基本防护措施。

需穿工作服、防水工作鞋、帽子和一次性口罩,做好手卫生。

工作期间,严禁用戴手套的手接听手机或触摸裸露的皮肤粘膜。

工作结束,进入清洁环境前摘脱个人防护装备。

工作服应每天更换清洗。

二、加强防护装备适合场景:在出现疑似病例或确认病例,可能直接接触患者或可能接触患者少量血液、体液及其污染物品的人员时,由属地疾控中心现场指导处理,必须加强个人防护措施。

在基本防护措施基础上,应穿防水防护服,全面型自吸过滤式呼吸器或动力送风呼吸器、手套、鞋套或水鞋等防护用品。

严禁用戴手套的手接听手机或触摸裸露的皮肤粘膜。

工作结束,进入清洁环境前摘脱个人防护装备(详见附件1和2)。

工作服应每次处理完相应事情后更换清洗。

三、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相关区域清洁人员均应加强手卫生,建立个人基本信息档案及工作记录。

附件1 个人防护用品穿脱顺序上鞋套或水鞋。

步骤5:戴由属地疾控中心直接对有关清洁人员进行培训或在经过培训的人员指导下穿脱个人防护用品,工作结束后,脱去防护用品的顺序原则上是先脱污染较重和体积较大的物品,后脱呼吸道、眼部等最关键防护部位的防护用品。

(一)穿戴顺序:步骤1:穿工作服。

步骤2:戴一次性帽子。

步骤:3:戴口罩,检查密合性。

步骤4:穿上手套,将手套套在工作服或防护服袖口外面。

(二)脱摘顺序:步骤1:脱下鞋套或水鞋,带手套将鞋套里面朝外,放入医疗废物袋中,将水鞋放入消毒液中。

步骤2:脱掉防护服和手套,从里面往外翻卷,将里面朝外,放入医疗废物袋中。

步骤3:摘下口罩,放入医疗废物袋中,注意双手不接触口罩表面和面部。

步骤4:将手指反掏进帽子,将帽子轻轻摘下,里面朝外,放入医疗废物袋中。

步骤5:洗手、消毒。

(三)佩戴密合性检查防护口罩和自吸过滤式呼吸器戴上后,在进入污染区域前,应进行密合性检查。

疫情(埃博拉病毒)防控方案

疫情(埃博拉病毒)防控方案

疫情(埃博拉病毒)防控方案
背景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高致死率的病毒,可以引起严重的出血热症状。

为了防止埃博拉病毒在社区传播,需要制定一份有效的防控方案,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防控策略
1.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埃博拉病毒的认知,包括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等。

提醒公众避免与受感染者接触,并加强个人卫生惯,如勤洗手、使用洗手液等。

2. 强化监测与报告机制:建立埃博拉病毒的监测与报告机制,确保及时掌握疫情情况。

相关工作人员应进行培训,掌握识别病例和报告流程的能力,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3. 加强卫生设施和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卫生设施的清洁,加强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特别是对医疗机构、学校等易发传染病的场所进行定期消毒,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4. 提供必要的医疗资源和支持:增加埃博拉病毒的病例诊断和治疗能力,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医疗支持。

同时,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疫情防控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5. 国际合作与信息分享:加强与国际疾病控制机构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分享疫情信息和防控经验,共同应对埃博拉病毒的挑战。

总结
埃博拉病毒的防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通过加强公众意识、建立监测报告机制、强化卫生管理、提供医疗资源和加强国际合作,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埃博拉病毒的传播,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病,病毒主要通过与感染者的体液接触传播,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和疫苗可用于治疗和预防。

因此,制订和严格执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对于减少疫情传播和管理疫情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的一些建议:1.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媒体、社区宣传以及医疗机构的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于埃博拉病毒的认识和理解,传播疫情防控知识,包括病毒传播途径、症状和急救措施等。

2.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并完善疫情监测系统,包括早期发现和报告疑似病例,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及时收集、分析和报告疫情数据。

3.加强医疗机构能力:培训医务人员,提高他们对埃博拉病毒的识别和管理能力。

确保医疗机构具备足够的防护装备、隔离设施和处理工具,并制订相关的感染控制措施。

4.提高个人保护措施:向医务人员和疫情高风险人群宣传个人保护措施,如正确佩戴口罩、手套、防护服和护目镜等防护装备。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定期洗手,不触摸面部和开放性伤口,避免与有病症的人密切接触。

5.隔离措施:对于疑似或确诊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患者,应立即进行隔离,并采取相应的传染病防控措施。

隔离设施应具备良好的通风和隔离条件,医务人员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进行接触。

6.加强安全措施:加强安全操作规程,包括正确处理和储存患者体液和样品。

建立高效的废物处理系统,确保所有与埃博拉病毒相关的废弃物得到适当的处理。

7.旅行健康建议:向旅行者提供有关埃博拉疫情的信息和建议,尤其是前往疫情暴发地区的人群。

建议旅行者避免与疑似或确诊感染的病例接触,注意个人卫生和食品卫生,尽量避免前往疫情高风险地区。

8.国际合作与支持:加强国际合作与支持,包括分享疫情信息、药物研发和疫苗研制等方面的合作。

同时,国际社会应提供支持和援助,加强疫情监测和防控能力的建设。

总之,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防控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埃博拉出血热个人防护技术方案指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埃博拉出血热个人防护技术方案指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埃博拉出血热个人防护技术方案指南一、埃博拉出血热(EVD)概述埃博拉出血热(EVD)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严重烈性传染病,病死率高达90%。

该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患者或动物的体液、分泌物以及受污染的物体传播,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

为了有效防止EVD的传播,个人防护技术方案成为必要。

二、个人防护技术方案1.个人保护装备(1)防护服: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医用防护服,防护服应具备防渗漏、防尘、防雾、防液体喷溅的功能。

穿戴防护服时,应拉亮护目镜和手套,确保无破损。

(2)护目镜:选择无反应的护目镜,具备抗震击、抗撞击的功能,并能完全遮挡眼睛。

在佩戴护目镜时应将护目镜与防护服密封,以保证眼部不受污染。

(3)手套:选择没有穿孔、耐酸碱的手套,并确保手套与防护服无间隙连结。

(4)口罩:佩戴医用防护口罩(N95级别以上),确保口鼻部位被覆盖,并紧密贴合面部以防止空气污染物的进入。

2.个人防护技术措施(1)正确穿戴防护装备:在穿戴防护服前,应进行手卫生。

穿戴时应注意防护服背部的绑带不要过于紧绷,以免造成脱落。

穿好防护服后,再佩戴护目镜和手套。

(2)防护装备脱除:脱去防护服应在专门区域进行,脱下过程中要避免与身体部位接触,应有同行人员指导,并进行相应的手卫生。

(3)手卫生:在病毒暴露后,应立即进行手卫生,使用洗手液或含酒精的免洗手消毒剂洗手,至少进行20秒的洗手程序。

每日使用肥皂和水洗手5次,避免触碰眼睛、鼻子和嘴巴。

(4)避免接触体液:切忌接触可能被污染的体液,如患者和疑似患者的尿液、血液、呕吐物等。

(5)食品和水源安全:避免食用动物肉类,尤其是野生动物,减少生食摄入,避免饮用未经消毒的水源。

3.个人防护环境管理(1)建立临时隔离区:在出现EVD疫情时,应及时建立临时隔离区,加强病毒感染的控制与治理。

(2)强化环境消毒:定期对临时隔离区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使用有效的消毒药剂,确保病毒灭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博拉病毒职业接触防治指南
编译:戴宇飞郑玉新
2014年8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发布了对埃博拉病毒病的预防指导和建议。

该建议主要包括埃博拉病毒病的基本状况、职业卫生与安全风险、雇主的职责、工作人员的权利和责任等内容。

特编译该指南,供参考。

一、埃博拉病毒病
埃博拉病毒病(EVD),也称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类疾病,感染者如治疗和护理不当将会死亡。

该病主要暴发于非洲中部和西部的几个热带国家。

埃博拉病毒病典型症状是突然发烧、全身无力、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

继之会出现呕吐、腹泻、皮疹、肝肾功能受损,有些病例还会有出血等症状。

其发病的埋伏期是2-21天。

病人一旦出现症状则具有传染性,在埋伏期不具传染性。

其诊断需要进行试验室的病原体检测。

由于其他疾病可能会有类似症状,如疟疾、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钩端螺旋体病、鼠疫、立克次体病、回归热,脑膜炎,肝炎和其他病毒性出血热,应留意鉴别诊断。

二、传播途径
埃博拉病毒的起源未知,认为果蝠是其天然宿主。

病毒可从野生动物传播给人并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人通过直接接触患者、尸体/或感染动物的血液和分泌物或其他体液而感染。

人也可通过非直接接触的方式感染,例如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与被血液、分泌物或体液污染的材料或器具接触,或与其他被污染的物品接触(如用过的手套,口罩,护目镜,
其他医疗废物,脏衣服,床单,用过的针头和医疗器械)而感染。

三、职业卫生与安全风险
医护人员在护理埃博拉病毒病患者时,假如没有配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或者不严格遵守预防和掌握感染的措施,就有被感染的风险。

医疗护理及应急响应流行病学的工作人员所面临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和风险还包括心理紧急、暴力、长时间工作、热应激,以及由于使用PPE和处理尸体和担架过程中的人体工效学问题。

埃博拉病毒感染者需要在配备相应装备或者防护装置的医院中由具资质的医生与护士进行处置。

假如在其他地方或家里进行处置,会给家庭成员、以及相关人员带来高的埃博拉病毒感染风险。

更重要的是,在葬礼和安葬仪式上,殡葬人员以及参与葬礼的亲友成员可能因接触到死于埃博拉病毒病的死者尸体和体液而导致直接接触传播。

在狩猎和肉类贸易活动中,以及在林区可能与野生动物接触的工作中,可能因接触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动物而感染引起疾病的传播和暴发。

旅行者在疾病流行地区旅行期间感染埃博拉病毒的风险极低。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前提条件是直接与感染者或感染动物的血,分泌物,或其他体液接触,对于旅行者来说,这类接触的可能性都很小。

接触过埃博拉病毒并且已有症状的人搭乘飞机或其他交通工具时,同行的旅客、机场人员和工人、港口或地口岸工作人员都具有被传染的风险。

四、对工作场所中接触埃博拉病毒病的预防掌握建议
在全部的状况下,基本预防和掌握传染病的措施都可以
防止埃博拉病毒病的传染。

在各级卫生系统的工作人员(如医院,诊所,试验室,卫生室,洗衣房,交通部门)都应了解该疾病的性质和传播方式,并严格执行感染掌握措施。

全部人员在处理疑似或确诊病例或受污染的样品和材料时,应使用特地的用于生物危害防护的个人防护设备,并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做好手部卫生防护措施。

假如建议的预防措施都落实,疾病的传播就可以掌握。

其他传染病也具有与埃博拉病毒病相似的特性,因此在全部的医疗卫生气构采取标准的预防措施非常重要,如针刺和锐器伤的预防,安全采血,手部卫生,个人防护用品的合理使用,及定期和严格的环境清洁,表面和设备消毒,污染物及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

全部出现上述埃博拉病毒病症状的工作人员应准时就医。

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在非医疗机构处置疑似埃博拉病毒病感染的个体。

处理死于埃博拉病毒病患的尸体和相关体液物品需要有专业培训的殡葬机构,要有适当的装备并使用防护设备来埋葬死者的尸体,且要敬重当地的风俗。

在有动物携带埃博拉病毒的地区,工人处理动物应当戴手套和其他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从疫区返回的旅行者,假如在旅行中没有使用必需的传染防控措施,在返回后的21天内需要关注如发热,乏力,肌肉疼痛,头痛,喉咙痛,呕吐,腹泻,皮疹,或出血等症状。

假如怀疑在疫区接触过埃博拉病毒(如志愿者在医疗队工作),他们应当准时进行医疗观看。

要求疫区国家在国际机场、港口和主要的陆路口岸对全部人进行出境检查是否有不明原因的发热性疾病。

具有上述
症状的任何人都不应被允许出国旅行。

但是因医疗原因转运除外。

在极少数状况下,假如有人在船上或飞机上发病,必需进行隔离,并采取特别的措施保护工作人员和其他旅行者的健康。

五、雇主的职责、工作人员的权利和责任
雇主、工作人员和他们的组织应与疫情处理机构合作。

雇主必需确保全部可行的预防和保护措施的执行以削减职业风险。

雇主有责任供应足够的信息、全面的指导和必要的职业安全卫生培训,并向职业卫生安全专业人员咨询相关技术要求,准时向监察部门报告职业病病例。

职业卫生保健工作人员负责执行职业安全计划,以及卫生措施的落实,避免其他人暴露于健康和安全风险,参与雇主供应的职业健康安全培训。

雇主需要为医护人员和其他从事护理病例或疑似病例或处理动物的人员供应足够的防护服和防护设备。

工作人员不支付任何实施职业健康安全措施的费用。

假如医疗护理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合理的理由认为目前他们从事的工作对生命或健康产生威逼,他们有权拒绝从事目前正在执行的工作,并离开作业环境。

当工作人员行使这一权利时,他们应受到保护,免于担当任何不必要的后果。

工作人员假如因职业暴露感染罹患埃博拉病毒病以及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应被认定职业病。

他们有权要求赔偿,康复与治疗服务。

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和/或他们的代表之间的合作是工作场所相关防治措施的重要要素,例如通过职工安全代表、安全和健康委员会的多方合作供应信息和培训。

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为应对在埃博拉病
毒病流行的应急响应过程中的全部职业卫生与安全风险供应信息材料,技术指导和操作建议。

转自:中国疾病预防掌握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掌握所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