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语文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学习的动机的概念、作用、心理机制及其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现状,重点阐述里如何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
【关键词】动机中学语文教学培养激发
在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今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已经日益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其中动机更有其特殊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如:有些同学在学习中为避免过多的失败,不愿去主动尝试;有些同学虽然智商不低,但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另外一些同学由于焦虑过度,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习动机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能对学习动机的方方面面都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是难于有效地组织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研究学习动机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动机对个体行为的作用,犹如发动机、油门和方向盘所组成的动力操作系统对车辆的运行,其意义重大不言而喻。主要表现在: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动,称为个体行为的潜在可能性;能使个体的行为趋向一定的目标,使行为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能调节个体行为的强度、时间和方向等等。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推动作用同样会有上述的几种表现,但正如
奥苏贝尔所说:“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决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这就是说,动机可以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
一般说,动机的产生和发生作用是内驱力和外在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内在推动力,需要往往以人内部的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表现出其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
的依赖性,当个体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相应的动机,并且促使他去从事满足需要的行为活动。但内驱力并不能直接推动个体的动机行为,只是使个体的机体处于更易反应、准备反应的状态,诱因才能使个体真正产生动机,导致行为。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当一个已经饱食的人看到异常精美的点心,仍会忍不住再品尝一下,这就是由于诱因的刺激。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动机,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从必要性方面看:首先,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动机教育,它的基础性、思想性、综合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它在中学学习阶段的重要地位,中学生也必须要重视这一门学科的学习,而作为教师理所当然要进行动机教育;其次,从学生的综合成长来看,语文学习动机并不单一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作用,它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同样具有积极影响,甚至对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也有好处;再次,从语文与心理学的关系说,语文学科的内容是最接近人的心灵的事物,它对心灵的塑造、抚慰和感动作用是其他学科所
无法媲美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语文的学习可以满足学生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最后,中国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需要我们培养激发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动机,以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振兴母语教学。
从可能性方面看,首先,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很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转化为学习动机。其次,语文是祖国的文化载体,学生可以由对祖国、对文化的热爱转化为学习语文的动机,而学习语文又可以促进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再次,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习语文有充分的、有利的社会学习环境,有利于我们进行良好的学习动机教育。
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是两个不同的定义。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把社会和教育本身向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转化为学习者内在的学习需要,使他们从没有学习学需要或很少有学习需要到产生学习需要。根据动机心理机制的理论和语文学科的有关特性,笔者提出以下培养和激发的措施:
一、经常的学习目的性教育
这是促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动机的基础。学习目的包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确立明确而具体的近期学习目标。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但很容易脱离实际。而且遇到挫折就容易放弃。因此,既要帮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又要确立具体的目标。教师可结合语文课本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语
文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树立远大的理想。
在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时,要尽量避免空洞说教,可以要从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的特性出发,在了解学生心理的基础上,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一)教师可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知道汉字中所包含的文化质素,了解汉语词汇的无限丰富、汉语语法的意合特性,理解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产生学习、掌握这门语言的强烈动机。同时,利用语文课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受到思想的熏陶,情感的共鸣,也就能自觉地产生要学习语文的观念。
(二)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有明显的工具性,教师要让学生清楚,学好语文,对我们平常的生活、交际大有用处,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掌握这一工具。而要学好语文,需要相当多的实践活动使一些抽象的知识、规律变为实际运用的熟练准确,因此我们需要确立一些具体的目标如“每星期写一篇周记”、“每两天阅读一篇佳作”等等,这是由语文的工具性决定的。
二、良好的学习兴趣的培养
动机与兴趣是有区别的,有一个好的动机去学习某一门功课,并不一定对这门功课有兴趣。但如果对某一门功课很感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的可能性会更大,兴趣能产生专注的、比较稳定的
注意力,出现积极的振奋的精神状态,对学习孜孜以求。有了兴趣,就很容易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因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培养激发良好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语文学科中,很多课文生动形象,语言优美,风格多样,情感真挚感人,与生活的联系紧密……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优势。
三、科学的学习反馈的进行
要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长久发生作用,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结果,加强其进一步的学习的需要。因为学生知道结果,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的热情,增强努力程度;又能发
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争取好的成绩。由于语文学科的模糊性,学生并不容易清楚自己的语文学习状况,有时即使学习状况有了一定的波动,在短时间也不一定能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四、科学的结果归因的指导
要保证动机的正确性,使学生的学习需要向好的方向发展,教师有时不仅要科学地进行学习反馈,让学生知道结果,还应适时地帮助学生进行结果归因。成败归因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是解释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五、适当的竞赛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