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七、加与减(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七、加与减(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七、加与减(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七、加与减(二)》这一节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概念,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交流中发现,在探索中体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加减法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但是对于加减法的实际应用,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概念,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加减法的应用,如何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加减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加减法的规律。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加减法的操作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小明的苹果比小红的多2个,如果小红再拿一个给小明,那么他们的苹果数量就一样多了。

”让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图片,每组图片中有若干个物品,让学生数一数,比一比,发生了什么。

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感知到加减法的存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例,用实际的操作,验证加减法的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罗湖区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教学设计

罗湖区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教学设计

罗湖区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加与减(二)》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是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和接受能力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操作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概念。

同时,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较大,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学习材料和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将加减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加减法;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动手动脑,体验和理解加减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交流和分享,培养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景图片,如水果、动物等。

2.教学工具:准备实物、教具、学具等。

3.教学环境: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或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一幅水果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物操作,呈现加减法的概念。

如,拿出一些苹果,让学生观察,然后拿出更多的苹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的概念。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 加与减(二) 教案2 搭积木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  加与减(二) 教案2 搭积木

搭积木(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教材第77~78页)1. 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2. 学习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重点:掌握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即只计算个位,十位不动。

小正方体木块,计数器,挂图。

1. 师:看,老师带来了什么?生:积木。

师:想不想玩?生:想。

师:老师给同学们每桌两人20块积木,尽情地玩。

设计意图:教学时先让学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玩积木,两人20块积木,学生最想玩的是积木增减游戏,可以用石头剪子布或其他方法,让学生尽情地玩,一边玩一边说“再放几块”或“拿走几块”。

2. 师:看,老师摆的这一摞是几块?生:10块。

师:对,这一摞表示10。

现在请你们摆出13块。

再增加2块,现在有几块?我们可以写成13+2=?13表示先摆的,2表示后摆的,这里的问号就表示摆好以后有几块。

师:现在一共有几块?生:15块。

师:写出式子就是13+2=15(块)。

那么,在计数器上该怎样表示出来呢?教师演示,然后学生操作。

3. 同学们先摆18块,然后拿走2块,该怎样列式呢?生:18-2师:看一看还剩多少块积木。

生:16块。

师:把式子完整地说出来?生:18-2=16设计意图:在开始玩时,学生是没目的的,只是简单的仿造,遇到困难后学生才发现其中也有数学问题。

第二次玩积木是学生对加减法认识的巩固,但其计算能力及技巧是原有知识的再现,而其中的同伴进步是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1. 现在请同桌合作,边摆边写出式子。

小组动手操作。

2. 开展交流。

设计意图: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摆法,写出的算式也各不相同,所以让学生拿着记录的算式进行交流,就会呈现各种各样的算式,这也便于师生共同进行小结。

3. 现在请同学们看算式、摆木块。

(1)14+5=(2)17-6=师:谁先说一说14+5=?是怎么算的?生1:先拨14颗珠子,再拔5颗,数一数是19颗珠子,列式为14+5=19。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加与减(二|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加与减(二|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加与减(二|北师大版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加与减(二)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深知教案的重要性。

在本教案中,我将详细介绍一年级上册数学第7单元加与减(二)的教学内容、目标、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第7单元加与减(二)的相关知识。

具体包括:1.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2. 能够运用数数、实物操作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加减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2. 学生能够运用数数、实物操作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加减问题;3. 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数数、实物操作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加减问题;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等;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分食物等,引出加减法的概念;2. 知识讲解:讲解加减法的含义,并通过实物操作、数数等方法进行演示;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律;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计算等方式,巩固所学的加减法知识;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六、板书设计:1. 加法:将两个数用加号连接,写在上方,结果写在下方;2.减法:将被减数和减数用减号连接,写在上方,差写在下方。

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大部分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但在解决复杂问题时,部分学生仍需要借助实物操作等方法。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加与减(二)》|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加与减(二)》|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加与减(二)》|北师大版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加与减(二)》|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第7单元,主要包括了加与减(二)的相关知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学习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2. 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律;3.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2. 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加减法运算;3.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两位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以及如何快速准确地进行运算;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加减法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挂图、教学卡片;2. 学具:练习本、笔、学习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做饭等,引出加减法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知识讲解:讲解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掌握运算规律;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行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巩固所学知识;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六、板书设计1. 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数 + 加数 = 和;2. 两位数的减法运算:被减数减数 = 差;3. 加减法的运算规律: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计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2 + 35 =24 + 56 =37 + 48 =79 32 =58 27 =80 54 =2. 作业答案:12 + 35 = 4724 + 56 = 8037 + 48 = 8579 32 = 4758 27 = 3180 54 = 26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7单元-加与减(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7单元-加与减(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7单元-加与减(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7单元“加与减(二)”的内容,主要包括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对数学进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是一年级的新生,他们对数学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加减法的理解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另外,学生的个体差异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考虑,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律,以及如何正确进行计算。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加减法运算,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采用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教学卡片、数学游戏等。

2.准备相应的学习工具,如计算器、笔、纸等。

3.准备教学环境,确保教学场所的安静和舒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小猫买鱼”的故事,引入加减法运算。

让学生思考:小猫买了3条鱼,又买了2条鱼,一共有几条鱼?通过这个实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者教学卡片,呈现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运算题目。

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尝试找出运算的规律。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第七单元 加与减(二) 基础训练2(含答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第七单元 加与减(二) 基础训练2(含答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加与减(二)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7+4-3=()A. 5B. 8C. 11D. 32.这些同学选坐一辆车去动物园,用哪一辆车最合适?()A. B. C.3.看图列式计算,正确的是()。

A. 7-4=3B. 11-7=4C. 7+4=114.3+4+7=()A.10B.14C.11D.125.下面的算式正确的是( )。

A.9+3=12B.9-3=6C.6+3=9D.6-3=36.8+6=()A.5B.6C.14二.判断题1.9+3=12,所以12-9=3。

()2.8+9和9+8结果相等。

()3.6+□=11,□里填5。

()4.下图是否正确?()5.6+8的结果小于7+8的结果。

( )6.6、2、7、5、8中最大两个数的和是15,最大两个数的差是1。

( )三.填空题1.两个最大一位数的和是_____,两个最大的一位数的差是_____。

2.在括号内填上>、=或<。

16+2()14 15+3()183.按中、下、上的顺序填写。

4.填一填。

5+□=134+□=133+□=125+□=114+□=122+□=115.填空。

9+()=11 8+()=14 ()+7=11 ()+5=13 ()+9=12 5+()=14 6.在横线上填上“+”或“-”。

(1)8______7=1 (2)9______5=14 (3)16______4=12四.计算题1.看图列式计算。

2.算一算,填一填。

3.夺红旗比赛。

4.列式计算。

五.解答题1.动物运动会,小动物们排队,从左边数,小猫排第7,从右边数,小猫排第6,这队一共有几人?2.两个花坛一共有多少朵花?□○□=□ (朵)3.天上有6只红风筝,又来了8只花风筝,现在一共有几只风筝?4.5.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请提出并算一算。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A3.C4.D5.A6.C二.判断题1.√2.√3.√4.×5.√6.√三.填空题1.18;02.(1)>(2)=3.3,2,10,124.8;9;9;6;8;95.2;6;4;8;3;96.(1)- (2)+ (3)-四.计算题1.14-3=11;9+6=152.9;11;13;15;17;10;12;14;16;183.8;6;10;13;20;8;1;9;14;204.4+8=12;15-5=10;3+9=12五.解答题1.解:7+5=12(人)答:这队一共有12人。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教案

七加与减(二)单元目标:1、结合数数、操作直观模型等活动,认识11-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认识个位和十位,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在教师指导下,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4、经历与同伴交流算法的过程,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活动的兴趣。

单元重点:结合数数、操作直观模型等活动,认识11-20各数。

单元难点: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课时安排8课时法课前准备课件、计数器、小棒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是怎么计数的吗?二、新授1、用小棒代表山羊,摆一摆,数一数。

(课件出示情境图)每出现1只羊,学生对应摆1根小棒。

牧羊人到底有多少只羊?引导学生数一数,并交流数小棒的方法。

比10多1的数是多少?比10多2、比10多3的数是多少?2、捆一捆,认一认。

(1)把10根小棒捆成1捆,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演示,学生用小棒一一对应地记录羊的只数。

学生数小棒的个数,也就是羊的只数。

学生把10根小棒捆成1捆。

经历吧10根小棒捆成1捆的过程。

1捆代表1个十,1根代表1个一,合起来就是11。

算式:10 + 1 =11(2)介绍计数器。

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1吗?思考:这两个珠子表示的意义一样吗?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在个位上拨1个珠子代表一,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代表十。

3、做一做,说一说。

你能用小棒摆出19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你能把19拨在计数器上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拨的。

说一说19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并写出算式。

用同样的方法,摆、拨、写17,20等数。

学生试着拨计数器。

讨论、交流。

学生结合自己摆的情况进行交流。

10 + 9 =19小组讨论汇报。

帮助学生理解2个十就是20。

读一读尺上的数,顺着读,倒着读。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订正。

20这个数你是怎么拨的?为什么个位上要写0?三、巩固练习1、读一读。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加与减(二)PPT课件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加与减(二)PPT课件

先算6-2=( 4 ),
再算10+( 4 )=( 14 )。
3.看一看,填一填。 (1)
13+ 4 = 17 (2)
19- 4 = 15
37
归纳总结:
计算十几加几(不进位)时,先算几加几,再把 得数加十,计算十几减几(不退位)时,先算几 减几,再算10加得数。
(讲解源于《典中点》)
夯实基础(教材P78练一练)
• 做一做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二级
• 三级
– 四级 » 五级
1 0
2018/4/8
1 2
1
5
2 0
13
探究点
数的组成及写法
读一读。
大 小
比一比,谁大?谁小?
14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三级
– 四级 » 五级
古人这样表示 12 ,你能用这样的方式表示 13 吗? – 二级
– 二级
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有几个一就在个 • 三级 位上写几,一个也没有就写 0。第二位是十位,有 – 四级
» 五级 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一个也没有则为一位数,
十位上省略不写。
(讲解源于《点拨》)
2018/4/8
11
夯实基础(教材P75练一练)
看图写数
14
15
13
16
12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6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做一做,说一说。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二级
• 三级
– 四级 » 五级
1个十, 9个一,是 2个十,是 20。 19。 10 + 920 =19 10+ 10 =

第七单元 加与减(二)整单元(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第七单元  加与减(二)整单元(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整单元(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整数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能正确计算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意识。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2. 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习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定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定律,理解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挂图、计算器、实物投影仪。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一些与加法和减法相关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加法和减法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3. 案例分析:通过PPT展示一些与加法和减法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意识。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第七单元加与减(二)2. 板书内容:- 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定律- 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一些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加法和减法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课件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课件

易错提醒
列式计算。
课件PPT
9﹢6=( 16 )
?个 9﹢6=( 15 )
学以致用
课件PPT
11
18
13
提示:用凑十法更简单一些。
学以致用
课件PPT
提示:求一共用加法,计算用凑十 法更简单一些。
学以致用
课件PPT
9 + 8 17
学以致用
课件PPT
4 + 9 13
学以致用
3. 计算9+3=
探索新知

课件PPT

探索新知
课件PPT
典题精讲
课件PPT
1.请摆出11根小棒 解题思路: 可以一个一个的数,也可以看出是10 加1。
典题精讲
1.请摆出11根小棒。
第一种
第二种
课件PPT
第三种
典题精讲
2. 2个十是多少? 解题思路:
2个十合在一起是20。
课件PPT
典题精讲
课件PPT
2个十是二十
课件PPT
提示:凑十法。
学以致用
3. 计算9+3= 12
课件PPT
学以致用
课件PPT
提示:先算9加1等于10
学以致用
15
课件PPT
17
学以致用
9
3
12
课件PPT
7
9
16
9 + 3 12
7 + 9 16
课堂小结
大家有什么 收获?
课件PPT
1.在算9加几时候,先算9加1等于10,再 算10加几。
②5可以分成(1)和(4)。
③10加4等于(14)。
典题精讲
2.列式计算。
?个
9﹢5=( 14 )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 加与减(二)教案及教学反思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 加与减(二)教案及教学反思

本单元包括古人计数(11~20各数的认识)、搭积木(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有几瓶牛奶(9加几)、有几棵树(8加几)、有几只小鸟(7,6,5加几)、练习三、做个加法表等内容。

其主要知识点:1. 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2. 认识个位和十位,了解数位的意义;正确计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

3. 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数法或用个位相减再加十位的方法计算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

4. 利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本单元学习以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掌握了10以内各数的顺序及大小,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对于20以内的数,大多数学生会数,但对于建立数位概念、数的组成却不清楚,所以本节课重点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及个位、十位上各数的意义,难点是建立数位概念。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等差异较大,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活动中,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要特别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他们认真倾听、大胆尝试操作、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及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1.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写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

2. 认识数位,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3. 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并能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4. 让学生体会计算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1. 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操作活动。

2. 教学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倡算法多样化。

3. 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学到的加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1 古人计数1课时2 搭积木 1课时3 有几瓶牛奶1课时4 有几棵树1课时5 有几只小鸟1课时6 练习三 1课时7 做个加法表1课时古人计数。

(教材第74~76页)1. 结合现实情境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写;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及数位“个位”和“十位”;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其主要知识点:1. 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2. 认识个位和十位,了解数位的意义;正确计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

3. 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数法或用个位相减再加十位的方法计算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

4. 利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本单元学习以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掌握了10以内各数的顺序及大小,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对于20以内的数,大多数学生会数,但对于建立数位概念、数的组成却不清楚,所以本节课重点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及个位、十位上各数的意义,难点是建立数位概念。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等差异较大,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活动中,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要特别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他们认真倾听、大胆尝试操作、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及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1.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写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

2. 认识数位,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3. 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并能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4. 让学生体会计算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1. 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操作活动。

2. 教学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倡算法多样化。

3. 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学到的加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1 古人计数1课时2 搭积木1课时3 有几瓶牛奶1课时4 有几棵树1课时5 有几只小鸟1课时6 练习三1课时7 做个加法表1课时古人计数。

(教材第74~76页)1. 结合现实情境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写;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及数位“个位”和“十位”;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

2. 经历计数单位“十”的建构过程和11~20各数的形成过程,建立正确的数概念,培养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通过观察与操作、比较与分析、抽象与概括等数学活动,初步感知替代思想、数形结合、位值制原则等思想方法的价值。

3. 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小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

重点:认识数位“十位”和“个位”,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了解每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难点:知道两位数中各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及对数位的理解。

课件,40~50根小棒,计数器,10个皮球装一盒,10支铅笔装一盒,10颗珠子串为一串等。

师: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靠打猎为生,他们有时候也会将捕到的幼小动物圈养起来。

有一天,有几只小山羊跑到了圈外,一位猎人正在琢磨着怎样记录圈外的只数呢!(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情境图)提问:一共有几只小山羊?师:我们一眼就看出来了。

猎人为了把小山羊的数量记录下来,就用3个小石子来代表3只小山羊。

师:圈外有3只小山羊,圈内还有呢,猎人也进行了记录。

看看猎人现在摆出的石子,你能看出这次他捉到了几只小山羊吗?你是怎么数出来的?(一个一个地数或两个两个地数)师:刚才猎人用石子分别记录了圈内和圈外的小山羊的只数,如果要一次记录小山羊的总只数,猎人就有点为难了,快来帮帮他吧。

(一个一个地数)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故事情境,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摆出11个石子时,一眼看出是多少非常困难,这时让学生先估一估,再认真数一数。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感受到当物体的数量较大时,不能一眼看出是多少,一个一个地数又比较麻烦,为后面引出新的计数方法作铺垫。

1. 圈一圈。

体会10个一是1个十。

师:猎人只会用自己的十个手指头数数,这么多石子他有点儿数不过来了,请你帮帮他。

我们现在手上没有石子,只有小棒,用小棒代替石子(小山羊)可以吗?师:怎么摆小棒,就能让猎人一下数出来呢?生:先数出10根小棒放一边,再数剩下的1个。

(如果学生没有想出此办法,可由教师给出。

)教师说明:这时候来了一个聪明人,他数出10根小棒放在一堆,还捆成了一捆。

(课件动画演示)提问:他捆了几根小棒?为什么这么捆?生:因为猎人只会用10个手指数数,只能数到10,把10个放一起,剩下的再从1开始数。

师:你太聪明了!这样能帮助猎人很快地数出了小山羊的数量。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怎样帮助只会用手指数数的猎人数出石子的数量”引发学生思考,学生能够想到每个人有10个手指,用手指数数只能数到10,进而想到把10根小棒放一起。

这时通过聪明人的方法引发部分学生共鸣:可以把10根小棒放在一起,并通过圈一圈突出10根小棒是一个整体。

这一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在数数时可以把10个作为一个整体,感受以这样数数的方便,初步感受十进制。

2. 捆一捆。

师:把这10根小棒一根一根地放在手里,边放边数。

不多不少正好10根,这10根小棒叫作10个一。

(板书:)这10个兄弟现在就是一家人了,我们用皮筋把它们捆成1捆,这1捆小棒就是1个十。

(板书:1个十)够10根捆1捆,10个一是1个十。

(板书:10个一是1个十)(观看课件动画演示:10个一是1个十)师:我们刚才数出了10根小棒,把它们捆成了1捆,10个一是1个十,多一根、少一根都不行。

设计意图:通过“捆一捆”这个操作,让学生体会到10个一是一个整体,接受并认可“10个一是1个十”。

通过这个活动也使学生再次感受了十进制,明确了在操作中够10根小棒就可以捆成1捆,为以后计算进位加法中的“满十进一”作铺垫。

3. 学习11~20各数的组成。

(1)介绍计数器。

(出示:计数器)上面都有什么呀?通常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个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1个十。

同理,个位上有几个珠子就表示几个一,十位上有几个珠子就表示几个十。

(2)11的组成。

师:请同学们摆出11根小棒,想一想怎样摆又快又清楚。

全班交流汇报。

(出示课件:教材第74页第四个情境图)师:1捆表示1个十,1根表示1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

(板书: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3)19的组成。

请大家快速摆出19根小棒。

提问:你是怎么摆的?又添上了几根?几个十、几个一合起来是19?19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第五个情境图)(4)20的组成。

提问:老师再添上1根是……(老师指平台上的1捆)提问:这不只有1个十吗?你们怎么说是20呢?师:又够10根了,又要捆1捆。

提问:现在是几个十了?教师说明:2个十合起来是20。

(板书:2个十合起来是20)(5)拓展延伸。

提问:3个十是多少?6个十呢?以后我们会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11的组成是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数的组成,并能用规范语言说出11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同时边摆边拨边在计数器上表示,经历了“摆一摆—数一数—拨一拨—说一说—写一写”的过程;然后一根一根地添小棒到19根,让学生直接摆出19根小棒,为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作铺垫;最后通过老师添小棒这一动作引导学生思考“另一个十在哪儿”,让学生体会够10根又要捆一捆,再次深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为教学20的组成作铺垫。

4. 数数游戏。

(1)一个一个地数,从1数到20。

(2)一个一个地数,从8数到12。

(3)一个一个地数,从19倒着数到14。

(4)两个两个地数,从2数到20。

(5)五个五个地数,从5数到20。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复习20以内的数,并练习正数、倒数、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等数数的方法。

5. 试一试。

(1)读一读。

拿出直尺,照上面的数字数一数。

从10读到20,从20读回到10。

教师:尺子上越往右数越大,越往左数越小。

(2)比一比:谁大?谁小?①点名。

(学生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卡片上的号码为0~20中任意一个数。

)教师点名:比14小的数起立;比14小1的数起立;比15大的数起立。

②猜数。

师:老师手中的数,在10和20之间,离10比较近。

提问:你们猜猜是多少?猜15行吗?能是18、19吗?教师:再给大家一个信息,我这个数比10大2。

设计意图:通过看尺子图重点认识11~20各数的顺序,同时感受尺子上越往右数越大,渗透数轴的直观模型。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20以内数的大小。

在点名、猜数的游戏中,通过给定的条件和信息,逐步缩小范围,逼近目标。

在游戏中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8. 重回故事,首尾呼应。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知识,猎人也受到了启发,他又想到了一个新办法。

你看,他这样表示12只兔子。

课件出示图片:提问:你能看懂它的意思吗?1块大石头表示什么意思?你能用这样的方式表示13吗?这节课你们有没有收获?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收获,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11~20各数的认识1. 是创造还是仿造?关于“捆”,即十根,是让学生自主“创造”出来还是“仿造”出来?值得思考。

本课时这个知识点不是创造出来的,理由是作为一个定论性的知识(数学约定以“十”为计数单位),不宜开展探究发现,理应采用接受学习的方式加以开展,当然,这是需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2.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操作、交流、讨论,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开发的能力,通过动手摆小棒让学生认识11~20各数,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受到自主学习新知的乐趣,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

3. 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通过一系列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养成与他人沟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体现生活数学化。

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数学,帮助学生养成注意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A类看图写数。

( ) ( ) ( )(考查知识点:认识20以内的数;能力要求:会读写20以内的数。

)B类写一写,画一画。

(考查知识点:读写并在计数器上表示20以内的数;能力要求:会读写并在计数器上表示20以内的数。

)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14 16 12B类:教材习题教材第75页“练一练”:1. 14 15 13 162.3. 12 13 14 17 19 204. < > > <5. 13 176. 13 16 10 13 15 207. 15 14 13 12 14 12 108、9. 略搭积木(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教材第77~78页)1. 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2. 学习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重点:掌握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即只计算个位,十位不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