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建筑中拱券结构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从斗拱的演变看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

从斗拱的演变看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建筑和城市空间的粗放设计和工业化生产造成千城一面、城乡风貌趋同、特色缺失、文化断层等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和智慧,并在现代科学和艺术语境下传承发扬其魅力成了亟须思考的问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文脉传承、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关注在建筑设计和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

中国传统建筑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套自我完善的结构和形式体,而在结构稳定和形式美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正是斗拱。

可以说,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具魅力又最为智慧且深奥的部分。

现有的研究在斗拱的力学和结构性能[1-5]、结构演变[6,7]、美学表达[8]、生态属性[9-11]探讨等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但对其发展内在逻辑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科学和艺术的动态视角的分析,以及在当代科学和艺术语境下对传统建筑的传承研究。

1斗拱的组成及功能斗拱在宋代《营造法式》中被称为“铺作”,在清代《工程做法则例》中被称为“斗科”,在民国时期之后才被称作“斗拱”[12]。

关于斗拱的定义,梁思成和刘敦祯两位前辈提出:“在梁檩和立柱之间,为减少剪应力,顾遂有一种过渡部分之施用,以许多斗形木块,与肘形曲木,层层垫托,向外伸张,在梁下可以增加梁身在同一净跨下的荷载力,在檐下可以使出檐加远,这便是中国建筑数千年所特有的斗拱部分。

”[13]“所谓斗拱,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方形的拱层叠装配而成。

”[14]摘要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城市风貌趋同、文化认同感缺失等问题日益突出,亟须回归本源寻找本质,找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美与智慧背后的生成逻辑,探索传统建筑的传承路径。

斗拱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要素,本文总结回顾其演变历程,并对其各阶段的形态特征、科学性与艺术性,以及发展演变逻辑进行分析,挖掘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总结了在当代科学和艺术语境下探索中国传统建筑传承的几种方式,为探索立足当代科学与艺术、从人的需求出发的空间营造和传统建筑文化传承路径提供思路借鉴。

斗拱的演变

斗拱的演变

斗拱的演变摘要:本文概述了从商朝至明清时期时期的斗拱演变过程。

宋以前,斗拱的形制和功能还没有统一的规范,自宋以后,斗拱的结构、形制开始规范化,明代以后,斗拱逐渐成为装饰的构件,纯粹成为封建等级制的标识。

关键词:斗拱结构空间结构:1、斗拱定义、结构2、商朝时期开始出现斗拱——汉朝斗拱——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斗拱的结构和空间变化)为什么3、斗拱文化的变化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体系的重要结构构件,是联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的托架。

其最初是满足建筑梁柱承托功能的需要,即将屋顶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子上,使屋架在承受水平外力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能抵御地震、和台风等灾害。

明以后,斗拱的发展逐渐演变成由简到繁的纯装饰性活动。

从结构上看,斗拱由方形的栌斗、矩形的拱和斜的昂组成。

从形象上看,斗拱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商周青铜器“令簋”(如图所示1-1)的四足即与斗拱之栌斗形象相似。

此时的“斗拱”只起简单的承托作用。

但从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铜方案上看(如图所示),已经有45度转角放置的、用于悬挑的斗拱形象。

这个方案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最接近斗拱形象的例证,当然此时期建筑中是否存在起悬挑作用的斗拱,目前尚无实例可考。

不过,在汉代明器中,这种起悬挑作用的出跳斗拱已很普及了,且出挑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大致可以推测早在汉以前斗拱便已运用于建筑营造之中,很有可能在先秦时的建筑中便已有斗拱存在。

汉朝时期斗拱的结构、形态更加丰富。

其多样化多表现于栌斗,起形态至少有五种:1、一斗二升(如图所示)2、一斗三升(如图所示)3、一斗二升两侧附加支点承托(如图所示)4、重叠多重横拱(如图所示)5、横拱形状有平直形的“枅”、弓形的“栾”(曲枅)、折线形、曲线形的异形枅。

此时的斗拱还增加了减少弯矩和剪力的作用。

柱头斗拱在发挥承托作用、悬挑作用的同时,由于扩大了支座,增添了支点,改善了节点构造,“可以增加梁身在同一净跨下的荷载力。

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雕刻艺术
石拱桥上的雕刻精美绝伦,包括 动物、人物、花卉等不同题材, 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精湛
技艺。
文化象征
石拱桥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象征意 义,代表着坚韧、顽强和永恒, 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03
中国著名的石拱桥介绍
赵州桥
历史悠久
赵州桥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拱桥之一。
中国石拱桥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中国石拱桥的起源和演变 •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和优势 • 中国著名的石拱桥介绍 • 中国石拱桥的建筑技术和文化
内涵 • 中国石拱桥的保护和传承 • 中国石拱桥在现代的应用和发

01
中国石拱桥的起源和演变
石拱桥的起源
天然石拱
利用天然石块堆砌形成拱形结构 ,用于跨越小溪或沟壑。
传承技艺:通过开展传统建筑修缮工 程,让年轻一代学习和掌握石拱桥的 建造技艺,将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
加强学校教育:将传统建筑文化纳入 学校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对传统建筑 的兴趣和认知,为传承工作提供人才 保障。
保护和传承的意义
01
02
03
04
保护和传承中国石拱桥具有 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维护历史遗产:石拱桥是中 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具 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有助于 维护中华文化的完整性。
米,可通行大型车辆。
文化价值
03
卢沟桥不仅具有交通功能,还是北京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其精美的石雕和历史背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洛阳桥
地理位置
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中国南方地区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之一。

宋代建筑斗拱标准化的发展

宋代建筑斗拱标准化的发展

宋代建筑斗拱标准化的发展【摘要】宋代手工业与科学技术有了较大发展,其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都是个不可忽视的朝代,因此宋建筑水平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而且以政府的名义颁布了建筑规范《营造法式》,所以在宋代的大社会背景下,斗拱发展的标准化与结构风格是不容小视的。

【关键词】宋代,斗拱,社会背景,标准化一、有关宋代斗拱的发展现状(一)截止到宋代斗拱发展的大略形式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

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

宋代名称:柱头斗拱,柱头辅作,柱头科,柱间斗拱,补间辅作,平身科,转角斗拱,角辅作,角科。

按斗拱在建筑物中所处的位置分类:处于建筑物外檐部位,称外檐斗拱;处于建筑物内檐部位,称内檐斗拱。

外檐斗拱又分为柱头科、平身科、角科斗拱、溜金斗拱、平座斗拱;内檐斗拱又分为品字科斗拱、隔架斗拱等。

(二)宋代斗拱标准化的研究现状本课题结合梁思成著的《中国建筑史》中“至宋代而发达至于成熟,其各件之部位大小已高度标准化,但其组成又极富变化。

”这句话中思考到宋代时期的斗拱较为成熟,新式较为繁琐。

在张驭寰,陶世安著的《走进中国古建筑》中“越是规模大,越是豪华的建筑,越是运用斗拱。

”中思考到社会经济和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后,才有财力和人力来支撑豪华建筑的设计。

在李诫的《营造法式》中规定“各以材高发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厚,以六分为契,斗拱各件之比例,均以比材契分为度量单位。

”中思考到在宋代材料的明确标准化,各有定度。

目前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著作主要有:“著作《中国建筑史》(梁思成,百花文艺出版社,230-233)主要对宋代斗拱之结构与权衡的研究;著作《营造法式》(北宋/李诫,人民出版社,8-23)对斗拱的由来与标注化规定的研究;《走进中国古建筑》(张驭寰,陶世安,机械工业出版社,190-191)对古代建筑斗拱在大环境中的大致影响的阐述;《古建筑名家谈》(张驭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23-336)中对典型斗拱的详细解释。

斗拱的演变

斗拱的演变

斗拱的演变1/ 5略谈中国斗拱的演变摘要:斗拱,是我国古代大型木构架建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斗拱的发展演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

本文从现存最早木构架遗构的斗拱入手,上溯其源,下究其变,对斗拱的起源和斗拱在不同朝代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探讨。

文章的最后对斗拱对于当代建筑的意义进行了初步思考。

关键词:斗拱;演变;发展正文:一概述斗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等[1] ,是我国古代大型木结构建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斗拱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五个部分:拱、翘(宋称华拱)、昂、升、斗。

如图所示。

探讨斗拱的演变意义何在?这不得不提到斗拱之于中国古建筑的重要地位。

梁思成先生在他的《中国建筑史》的绪论中提到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一大特点便是“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2],可见斗拱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

作为区分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官式建筑和民用建筑的关键构件,斗拱主要反映大式建筑、官式建筑的发展,反映的是我国较高水平的木构技术的发展。

通常认为,中国斗拱的演变有三个阶段:从西周至南北朝时期,为斗拱初始形成的发展阶段;唐代至元代,是一个相当务实的、“斗拱结构力学”与建筑造型艺术完美结合的成熟阶段;明代至清代,为斗拱结构趋向装饰化的阶段。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但猜测必须要基于现实的依据。

本文从现存木构建筑出发,结合斗拱发展的三个阶段探讨斗拱的演变。

图1斗拱的组成图2 斗拱示意图二斗拱之前溯现存最早的大木构当属唐代遗构五台山南禅寺,南禅寺的柱头斗栱五铺作,双抄单栱偷心造,前后檐华栱两跳皆足材。

略后建造的佛光寺东大殿—檐柱柱头铺作外跳为双杪双下昂七铺作重栱偷心造。

所谓偷心造,即横拱的设置少于斗拱出踩,如斗拱各向内外两侧挑出三拽架称为七踩,应列有七列横拱,但在制作时却省去一列或数列横拱。

中国古代拱桥鉴赏

中国古代拱桥鉴赏

中国古代石拱桥鉴赏班级:建0902-4摘要:石拱桥是一种古老的桥梁形式,从对文献的归纳总结中,探讨了我国古代石拱桥的起源、发展历程、结构分类与特点。

关键词:石拱桥中国古代起源发展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的祖先在桥梁建设方面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据现在文字记载和实物佐证,最早的的拱形结构已有约三千年的历史。

我国拱桥始建于东汉中期,历时约一千八百余年。

桥是架空的道路。

建桥最主要的目的, 就是为了解决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 以便运输工具或行人在桥上畅通无阻。

若从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来说, 桥应该是专指跨水行空的道路。

故《说文解字》段玉裁的注释为: “梁之字, 用木跨水, 今之桥也。

”说明桥的最初含义是指架木于水面上的通道, 以后方有引申为架于悬崖峭壁上的“栈道”和架于楼阁宫殿间的“飞阁”等天桥形式。

现代的桥又在城市交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平地起桥( 立交桥) , 贯通东西南北, 不仅有助于缓解交通堵塞, 还成为现代化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中国是桥的故乡, 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 发展于隋朝, 兴盛于宋朝。

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 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

我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 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我国建造拱桥的历史虽然比古罗马稍晚,但却独具一格,形式之多、造型之美,世界少有。

开敞肩拱桥先河的河北赵州桥“奇巧固护,甲于天下”,“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长达320m的苏州宝带桥,53孔联拱趋势薄墩结构,当推世界之首创,朝拜清乾隆的英使误噶尔尼深叹“奇观也,英国摆劳在他的《中国旅游记》中更称此桥为“不可思议之建筑物”;卢沟桥五百雄狮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是“各处桥梁之美鲜有及之者”;近代考古发现较赵州桥早15年的先古灞河联拱桥长400m,何等宏伟壮观又绚丽多彩。

一、石拱桥的起源与发展我国现存的古石拱桥多分布在浙江、江苏一带,且多为三至七边形的折边石拱桥。

斗拱的结构、起源

斗拱的结构、起源

木斗拱的结构、起源斗拱是中国术结构建筑一个优越的中坚要素,它的演变历程中是中国建筑小可或缺的一页作为中国术建筑中一个独特且重要的构件,斗拱小仅有着与术建筑如影随形的兴衰史,而且含蕴着中国精神生活的一个侧面。

关于斗拱的作用,中国建筑教育界的先行者曾有过较为确切的解释,即:“在梁檩与立柱之间,为了减少剪应力故,遂有一种过度部分之施用:以许多斗形木块,与肘形曲木,层层垫托,向外伸张;在梁下可以增加梁身在同一净跨下的荷载力,在檐下可以使出檐加远”斗拱的发展定型,是中国建筑木构架结构体系完善演进的重要标志;也是专家学者们鉴定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标志;也是专家学者们签定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依据之一。

即使是用现代工程学的技术观点来审视斗拱,它也是一个设计与组合得十分严谨、精巧与合理的空间结构闪耀着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智慧光芒。

一、斗拱结构的组织特征在中国传统建筑学中,有关斗拱的技术资料,比任何部分都介绍得更为详尽。

宗徽宗崇宁二年官方刊行的《营造法式》,清雍正十二年所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均对斗拱结构有着十分严格的规限而成为“中国建筑模数”制度。

足见斗拱技术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古语有云:“桁梧复叠,势合形离”,讲的就是斗拱结构的组织特征。

说白了就是指“斗”上托“拱”、“拱”上垫“斗”地重复着,一层压一层向上叠垛的扩展挑出。

组成斗拱的“拱件”,通常有纵、横两类。

对于转角位置的斗拱说来,还多出了与纵横两向呈45度角位的拱件组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斗拱的组织中,或为加强最上层纵向挑出的“抗剪强度”,往往还要在其上附加或“垫托”一层“不增加挑出长度”、只起“升层作用”的条型垫木,与之同时“并挑”称为“爵头”或“耍头”,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名为“蚂蚱头”。

组成斗拱的“斗件”,分布在各类拱件的中位和端部,或拱与拱的交互,承托节点位置之上,起着“垫托”拱件、绞支升层,或“累铺”的榫卯作用。

通常的认识:“耍头”类似拱件或“类拱件”。

拱券的分类及其在中原建筑中的应用

拱券的分类及其在中原建筑中的应用

拱券的分类及其在中原建筑中的应用拱券是一种建筑结构,是拱和券的合称,又称券洞、法圈或法券,是用块状料(例如土坯、石、砖)砌筑而成的跨空砌体,利用块状料之间的相互挤压所产生的侧向压力形成的跨空结构体系。

拱券技术早在公元前第4世纪已在两河流域出现,以后在巴比伦、亚述、印度、罗马应用并有所发展.半圆形的拱券为古罗马建筑的重要特征,尖形拱券则为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征,而伊斯兰建筑的拱券则有尖形、马蹄形、弓形、三叶形、复叶形和钟乳形等多种. 拱券结构在中国出现比较晚,经历了空心砖梁板、尖拱、折拱几个发展步骤,代表性建筑有北方窑洞、拱桥等。

1 结构力学中拱的特点1.1 拱券结构的特点从结构力学角度看,拱券结构将拱上部的竖向荷载转化为一部分水平推力,拱圈截面的弯矩与相应简支梁相比大大减小。

不仅如此,拱券结构还有用料省、自重轻、跨度大等优点。

但是,拱券结构构造复杂,施工费用相对较高。

拱主要承受压力,因此可用受压能力强的砖石材料砌筑。

1.2 拱与曲梁的区别由上图可知,拱结构受竖向荷载作用时会产生水平推力,曲梁结构则不会产生水平推力。

2 拱券结构的分类拱券结构按结构体系分类,可分为简单体系(有推力)、组合体系、拱片桥(上缘与桥面纵向平行,下缘为拱形的结构)。

其中最常见的简单体系又分为三铰拱、两铰拱、单铰拱、无铰拱;组合体系又分为无推力拱(有系杆)和有推力拱(无系杆)。

按主拱圈截面形式分,拱券结构又可分为实腹式拱、格构式拱、等截面拱和变截面拱等。

按拱轴线形式又可分为圆弧类、变形圆弧类、尖头类、变形尖头类、马蹄类和叶形类六大类。

按拱身材料分,可分为钢结构拱、钢筋混凝土拱、砖石砌体拱等;按空间形态分类可分为筒拱、十字拱、丁字拱、穹窿(顶)等。

2.1 不同拱轴线形式的拱券结构2.1.1圆弧拱圆弧拱是取某圆周的一部分构成巷道拱部的形状。

拱形圆滑一致,在巷道周围压力作用下不易产生应力集中,支护结构受力状态好。

圆弧拱的利用率较高,可减少开挖工程量,施工技术亦较简单,是采用较多的一种拱券形式。

古建筑拱券结构初探

古建筑拱券结构初探

古建筑拱券结构初探陈守育我第一次见“无梁殿”是在五台山的显通寺,当时还不知道为啥要叫无梁殿。

那是2007年5月,山西省古建所联合河北、陕西、河南古建所奔赴五台山,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我有幸参与了这项神圣的使命。

工作之余,我们一行去久负盛名的显通寺游览,在宗教局领导的陪同下,一边听着讲解,一边欣赏显通寺的恢宏规模。

站在无量殿前,我被这座宏伟庄严的殿宇震撼了。

虽然,之前也见过很多各类型的古建筑,但是,眼前这座殿宇让我惊叹不已的不仅是肃穆庄严的气势,而是更有一种探奇神秘的感觉。

该殿重檐灰筒板瓦歇山顶,等进无量殿内,我恍然大悟,原来此殿全用青砖砌筑而成,殿内拱券交错叠起,没有任何木构架支撑和承托,这便是真正的“无梁殿”。

由于各单位工作分工不同,加上时间紧、任务重,想对这座奇特结构的殿宇做详细了解和探究,却无缘的匆忙离开了。

这次工作,我们在五台山勘察调研了十多天,便各回单位忙碌自己的工作。

但是,有好长一段时间,显通寺无梁殿的印象在我的脑海却挥之不去。

也许是出于我对古建筑神奇魅力的热爱和追求,我只知道木结构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支撑,所以,我想弄明白,为什么这样大体量的建筑,没有木构架承托,却不坍塌的道理。

如果下次再去显通寺,我定要对其探个究竟。

2008年9月,我有幸接到了子州县南丰寨祖师殿(中共陕北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的保护修缮方案编制任务。

初到南丰寨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河流蜿蜒,三面环水,奇峰独秀;峭壁玲珑,风景奇特,神秘峻险;晨钟暮鼓,梵音萦绕,庄严肃穆。

针对本次的主要工作内容,我对祖师殿的建筑形式和格局便展开了解。

立面(图一):殿外表效果简朴,单檐灰筒板瓦硬山屋面,前廊(钢筋混凝土结构,八十年代增加)八根立柱,根据当地一八十岁老者回忆,原前廊为木结构,有“猪嘴狼牙”(他们对斗拱的叫法)三四层,文革时期被拆毁。

前后檐及山墙外墙面均为青砖砌筑淌白墙;前檐开圆拱形门洞三个,每个门洞安二隔扇门,后檐无门窗。

浅析中国建筑中拱券结构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建筑中拱券结构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建筑中拱券结构的发展历程1 拱券结构简介拱券指的是建筑中成弧形状的结构部分,一般用砖石等块状材料砌筑而成,通过块状材料之间相互挤压而形成的侧压力来建成的具有一定跨度的承重结构体系。

拱券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建筑结构,不但对屋顶结构起到重要的承托作用,而且能够与周围环境完美洽和起到美化的作用[1]。

拱券技术于两河流域最早出现,随后在巴比伦、印度、罗马的建筑结构中兴起应用同时得到一定的发展。

因为建筑类型及文化的差异,拱券在其形式上也略有不同,例如:古罗马的建筑以半圆形的拱券为主;哥特式建筑则具有尖形拱券的特点;伊斯兰建筑中的拱券丰富多样,如尖形、三叶形、弓形、钟乳形和马蹄形等多种形式。

2 拱券结构在中国建筑中的发展历程2.1 拱券结构于地下建筑中的使用拱券结构在中国建筑中最早于西汉时期的墓葬建筑出现并得以应用。

西汉的陵墓用筒拱或拱壳穹窿建墓室,用券建墓门。

最初的筒拱由多道券并列构成,以后发展为各道券间砖石相互交错,连成一体,称纵联筒拱。

后者整体性强,应用较多[2]。

此外,在汉代的排水涵洞中也有拱券结构的应用,据刘叙杰《中国古代建筑史》介绍在1957年对汉代的长安城直城门以及西安门的挖掘结果显示,“其下有高1.4米,宽1.2米与1.6米之巨大排水涵洞,顶部有二层砖券,下用石块砌造。

”由此可见,这些早期的排水涵洞其跨度并不大,均不大于2米,其实可以用梁板式结构,但是拱券结构的采用表明人们对于此结构的承载力已经有初步的认识――可以将跨空结构中的拉弯力变换成压力,有利于结构材料的性能发挥,同时说明拱券结构的施工技术也较为成熟。

2.2 拱券结构于地上建筑中的使用及不断发展拱券结构在我国古代的建筑应用中是由地下逐步发展到地上的,最早始于西汉时期的墓室营造,过渡到魏晋时期的砖砌佛塔,东汉时期的拱桥,宋代修建城墙、水门,南宋用于城门洞口,明初开始采用筒拱建造房屋,清朝以后普遍应用于官式建筑。

魏晋时期开始,佛塔内的拱券结构应用广泛,例如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建于五代时期)的塔门及塔的各层走道均采用拱券结构。

拱券的分类及其在中原建筑中的应用

拱券的分类及其在中原建筑中的应用

拱券的分类及其在中原建筑中的应用拱券是一种建筑结构,是拱和券的合称,又称券洞、法圈或法券,是用块状料(例如土坯、石、砖)砌筑而成的跨空砌体,利用块状料之间的相互挤压所产生的侧向压力形成的跨空结构体系。

拱券技术早在公元前第4世纪已在两河流域消失,以后在巴比伦、亚述、印度、罗马应用并有所进展.半圆形的拱券为古罗马建筑的重要特征,尖形拱券则为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征,而伊斯兰建筑的拱券则有尖形、马蹄形、弓形、三叶形、复叶形和钟乳形等多种. 拱券结构在中国消失比较晚,经受了空心砖梁板、尖拱、折拱几个进展步骤,代表性建筑有北方窑洞、拱桥等。

1 结构力学中拱的特点1.1 拱券结构的特点从结构力学角度看,拱券结构将拱上部的竖向荷载转化为一部分水平推力,拱圈截面的弯矩与相应简支梁相比大大减小。

不仅如此,拱券结构还有用料省、自重轻、跨度大等优点。

但是,拱券结构构造简单,施工费用相对较高。

拱主要承受压力,因此可用受压力量强的砖石材料砌筑。

1.2 拱与曲梁的区分由上图可知,拱结构受竖向荷载作用时会产生水平推力,曲梁结构则不会产生水平推力。

2 拱券结构的分类拱券结构按结构体系分类,可分为简洁体系(有推力)、组合体系、拱片桥(上缘与桥面纵向平行,下缘为拱形的结构)。

其中最常见的简洁体系又分为三铰拱、两铰拱、单铰拱、无铰拱;组合体系又分为无推力拱(有系杆)和有推力拱(无系杆)。

按主拱圈截面形式分,拱券结构又可分为实腹式拱、格构式拱、等截面拱和变截面拱等。

按拱轴线形式又可分为圆弧类、变形圆弧类、尖头类、变形尖头类、马蹄类和叶形类六大类。

按拱身材料分,可分为钢结构拱、钢筋混凝土拱、砖石砌体拱等;按空间形态分类可分为筒拱、十字拱、丁字拱、穹窿(顶)等。

2.1 不同拱轴线形式的拱券结构2.1.1圆弧拱圆弧拱是取某圆周的一部分构成巷道拱部的外形。

拱形圆滑全都,在巷道四周压力作用下不易产生应力集中,支护结构受力状态好。

圆弧拱的利用率较高,可削减开挖工程量,施工技术亦较简洁,是采纳较多的一种拱券形式。

拱券的分类及其在中原建筑中的应用

拱券的分类及其在中原建筑中的应用

拱券的分类及其在中原建筑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拱券的分类及其在中原建筑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拱券的基本概念,然后详细讨论了不同类型的拱券分类,包括圆拱、扇拱等。

接着分析了在中原建筑中拱券的广泛应用,探讨了其在传统建筑中的重要性和独特魅力。

随后阐述了拱券的建造工艺,包括选材、施工技巧等方面。

最后探讨了拱券的装饰艺术,解释了如何通过装饰来增强建筑的美感和历史文化价值。

结论部分总结了拱券在中原建筑中的重要性,强调了设计与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展望了拱券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整体文章涵盖了拱券的定义、分类、应用、工艺和装饰,旨在呈现拱券在中原建筑中的独特魅力和意义。

【关键词】拱券,中原建筑,分类,应用,建造工艺,装饰艺术,重要性,设计与实践,未来发展1. 引言1.1 拱券的分类及其在中原建筑中的应用拱券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重要的结构构件,广泛应用于中原地区的建筑中。

根据形状和结构特点,拱券可以分为圆拱券、扁拱券、高拱券等不同类型。

在中原建筑中,拱券通常被用于支撑大跨度的屋顶和墙体,起到分担荷载、加固结构的作用。

拱券的应用丰富多样,不仅可以用于搭建大型宫殿、庙宇等建筑,也常常用于民居、园林等小型建筑中。

在中原地区,拱券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古代,历经千年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拱券不仅在结构上具有独特优势,也在装饰上展现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通过精美雕刻和彩绘等手法,拱券在中原建筑中不仅起到了实用的功能性作用,也成为建筑的重要装饰元素,增添了建筑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拱券的应用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工艺的精湛技艺,也体现了中原文化对建筑的独特追求和创造。

在今后的发展中,拱券将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中原建筑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2. 正文2.1 拱券的基本概念拱券是一种古老而精巧的建筑结构,通常用于支撑建筑物的顶部,起到分担和传递荷载的作用。

拱券由多个拱形构件组成,构成一个整体的结构。

拱券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拱形结构的特性,将荷载通过拱形转移到支撑墙壁或柱子上,从而实现建筑物的稳定和牢固。

浅析中国建筑中拱券结构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建筑中拱券结构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建筑中拱券结构的发展历程【摘要】中国建筑历史悠久,拱券结构在中国建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古代建筑时期开始,拱券结构就被广泛运用,如秦始皇陵和故宫等建筑便采用了这种结构。

唐宋时期的拱券结构发展更加精致,例如大佛殿和开封府等建筑展现了高超的技术水平。

明清时期的建筑则突出了拱券结构的特色,如颐和园和故宫的斗拱和拱券相互配合,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

现代中国建筑中,拱券结构的应用仍然广泛,如国家大剧院和水立方都是拱券结构的代表作。

拱券结构在中国建筑中的传承与发展,为建筑之美贡献巨大,反映了中国建筑技术的进步。

展望未来,中国建筑中拱券结构有望继续发展,融合现代技术与传统美学,为建筑界带来更多的惊喜与创新。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建筑、拱券结构、发展历程、古代建筑、唐宋时期、明清时期、现代建筑、传承、发展、建筑之美、技术进步、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中国建筑历史悠久中国建筑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术特点,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智慧和文化水平。

在中国建筑史上,可以找到许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如中国四大古建筑之一的古建筑群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透露千年前的建筑智慧。

古代建筑中的许多精湛技术和工艺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和推崇。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镜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

在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中,拱券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支撑建筑物的重要构件,也是中国建筑特色的重要体现。

通过对拱券结构在中国建筑中的应用和发展历程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1.2 拱券结构在中国建筑中的重要性拱券结构在中国建筑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拱券结构能够有效分担建筑物的重力,使得建筑更加稳固耐用。

拱券结构还可以实现大跨度的覆盖,从而为中国建筑带来更多的空间和设计可能性。

拱券结构在建筑造型上具有独特的美学效果,能够赋予建筑动感和优雅的气质。

“以砖仿木”观念与封建礼制思想的双重推动中国历代拱券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演变路径

“以砖仿木”观念与封建礼制思想的双重推动中国历代拱券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演变路径

“以砖仿木”观念对拱券技术发展的推动机制
解决材料短缺
通过使用砖来模仿木材的形状 和结构,可以解决木材资源短 缺的问题,从而促进拱券技术
的发展。
提高结构性能
相较于木材,砖结构具有更好 的耐久性和稳定性,这使得拱 券技术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不
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
推动建筑创新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以 砖仿木”的观念激发了建筑师 的创造力,推动了建筑技术的
双重推动下拱券技术的发展阶段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技术进步、多样化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礼制思想与“以砖仿木”观念的 双重推动下,拱券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一阶段 ,拱券的形式和功能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例如,出现 了各种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拱券门洞、窗洞,以及用于装 饰和加固的拱券梁、拱券柱等。此外,为了满足建筑多 样化的需求,人们开始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术来制 作拱券。
展望
未来的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和完善。首 先,可以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涵盖更多的历史时期和 地区,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历代拱券技术的发展演变 路径。其次,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他因素对拱券技术 发展的影响,如经济、文化、技术等。最后,可以进一 步深入研究具体的工艺和技术方面的问题,以便更好地 理解中国建筑技术的历史和未来发展。
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功能和空间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拱券 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从而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 善。
03
“以砖仿木”观念对拱券技术的推动 作用
“以砖仿木”观念的起源及其演变
起源
在古代中国,由于木材资源相对匮乏,“以砖仿木”的观念开始兴起,人们开始 尝试使用砖来模仿木材的形状和结构,以此来解决材料短缺的问题。

浅析中国建筑中拱券结构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建筑中拱券结构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建筑中拱券结构的发展历程1 拱券结构简介拱券指的是建筑中成弧形状的结构部分,一般用砖石等块状材料砌筑而成,通过块状材料之间相互挤压而形成的侧压力来建成的具有一定跨度的承重结构体系。

拱券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建筑结构,不但对屋顶结构起到重要的承托作用,而且能够与周围环境完美洽和起到美化的作用[1]。

拱券技术于两河流域最早出现,随后在巴比伦、印度、罗马的建筑结构中兴起应用同时得到一定的发展。

因为建筑类型及文化的差异,拱券在其形式上也略有不同,例如:古罗马的建筑以半圆形的拱券为主;哥特式建筑则具有尖形拱券的特点;伊斯兰建筑中的拱券丰富多样,如尖形、三叶形、弓形、钟乳形和马蹄形等多种形式。

2 拱券结构在中国建筑中的发展历程2.1 拱券结构于地下建筑中的使用拱券结构在中国建筑中最早于西汉时期的墓葬建筑出现并得以应用。

西汉的陵墓用筒拱或拱壳穹窿建墓室,用券建墓门。

最初的筒拱由多道券并列构成,以后发展为各道券间砖石相互交错,连成一体,称纵联筒拱。

后者整体性强,应用较多[2]。

此外,在汉代的排水涵洞中也有拱券结构的应用,据刘叙杰《中国古代建筑史》介绍在1957 年对汉代的长安城直城门以及西安门的挖掘结果显示,“其下有高1.4 米,宽1.2 米与1.6 米之巨大排水涵洞,顶部有二层砖券,下用石块砌造。

”由此可见,这些早期的排水涵洞其跨度并不大,均不大于2 米,其实可以用梁板式结构,但是拱券结构的采用表明人们对于此结构的承载力已经有初步的认识――可以将跨空结构中的拉弯力变换成压力,有利于结构材料的性能发挥,同时说明拱券结构的施工技术也较为成熟。

2.2 拱券结构于地上建筑中的使用及不断发展拱券结构在我国古代的建筑应用中是由地下逐步发展到地上的,最早始于西汉时期的墓室营造,过渡到魏晋时期的砖砌佛塔,东汉时期的拱桥,宋代修建城墙、水门,南宋用于城门洞口,明初开始采用筒拱建造房屋,清朝以后普遍应用于官式建筑。

魏晋时期开始,佛塔内的拱券结构应用广泛,例如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建于五代时期)的塔门及塔的各层走道均采用拱券结构。

浅析拱券结构的技术演变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浅析拱券结构的技术演变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浅析拱券结构的技术演变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杨天宇从古至今,人类对于建筑技术的探索从未停止过。

而作为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结构,更是在劳动人民的长期实践中年复一年地不断变革。

建筑结构是指在建筑物(包括构筑物)中,由建筑材料做成用来承受各种荷载或者作用,以起骨架作用的空间受力体系(注1)。

它是整个建筑的支撑体系,也是建筑的安全保障。

所以自“建筑”诞生起,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结构的创新与发展,这种发展几乎主导了之后的建筑形式和功能的变化。

由于建筑技术的限制,建筑结构的合理性以及成熟度都在不断深化。

原始社会的建筑形式简单,建筑功能单一,其建筑结构也仅停留在石材与木材的简单堆砌或拼接。

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的结构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室内空间更加宽敞高耸,同时丰富的柱式还增添了建筑的美感,从而使建筑结构拥有艺术性。

这种艺术性甚至影响后世几千年,直至今日。

到了古罗马,建筑结构的成就更是空前,拱券结构技术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建筑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其更加适应各种功能需求。

而当建筑技术发展到今天,建筑结构更加安全可靠,复杂多样。

数字技术的应用也催生了许多结构奇特的建筑,诸如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中国国家体育馆等等。

本文就将通过抽取建筑结构中较为典型的一种类型——拱券结构,并就其发展与应用进行分析,来更好地体味建筑结构,从而加深对建筑技术这一课题的认识。

拱券结构的发展历程拱券结构,简称拱,或券,又称券洞、法圈、法券。

其外形呈圆弧状,是利用块状材料间的侧压力建成跨空结构而构成的承重体系。

拱券的发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纪的两河流域,之后的巴比伦,亚述,印度等时期都有一定的发展,而使拱券技术发展到一个全新高度的,则是古罗马时期。

光辉的拱券技术是古罗马建筑的最大特色和成就,使拱券在古罗马能得到巨大发展则大致源于几大原因。

首先就是古罗马相对同时期先进的生产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首先催生了建筑技术的进步。

古罗马人最先发明了混凝土技术。

《拱券的发展》

《拱券的发展》

整理课件
3
拱券技术发展小史
1. 古爱琴海文明时期 (前 3000-前 1400)
2.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前 1 世纪到公元 4 世纪)
3. 中世纪时期
(公元5世纪到14世纪)
4.文艺复兴时期 (15-19 世纪)
整理课件
4
古爱琴海文明时期
公元前 2000 左右,爱琴海地区鼎盛繁荣,先后出现克里克, 迈西尼为中心的克里克-迈西尼文化。从建筑遗迹和考古发现中可 以得出克里特人的克诺索斯米诺斯王宫(前1500 年) 已经使用 漏斗形柱头,这是早期共的雏形具有减轻梁对柱子的压强增大柱 距的作用。
整理课件
29
中世纪拱券技术的发展
中世纪是指欧洲四世纪开始的封建社会直至14--15世纪欧洲资
本主义萌芽的漫长一千年的封建时期。
拜占庭建筑由于它所跨越的地理位置,虽然受到罗马建筑的影响 ,但也形成了独特的体系。拜占庭建筑最大的进步是穹顶与帆拱的 完美结合,所谓帆拱的形式是一个穹顶切去四个半球,再在上方挖 一个圆洞,在圆洞上加个底座,最终在底座上加上穹顶,经过这样 一个过程,全新的结构形式在拜占庭建筑中诞生了。这种结构的重 量全落在了四个券上,再通过券与券之间的交叉点把力量传递给四 个墩柱上,这种方式也完成了圆形穹顶月正方形平面的自然过渡。 由于承重方式的改进,穹顶下的空间变得更加自由多变,此结构对 建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罗马时期拱券技术的形成
只有拱券这单一的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古罗马人将梁柱与拱券相结合, 形成了券柱式,在古罗马的标志性建筑中,都能发现这些经典的结构。 古罗马的建筑师在一系列伟大的建筑中,如万神庙、凯旋门、角斗场、 浴场,均采用了大量拱券结构,这些建筑对后世的建筑也产生了巨大而 影响。

中国古建筑---斗拱的演变史

中国古建筑---斗拱的演变史

中国古建筑---斗拱的演变史对斗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一种认为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拱。

斗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

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

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

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

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

宋《营造法式》中所载各种殿堂构架的斗拱与梁架结合,已不如唐代紧密,但仍类似。

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

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

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

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

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

在柱子与梁枋上因为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需要有一种构件支托住屋檐下的枋子和橼子,古代工匠用弓形的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方形木称为“拱”。

在两层拱之间用方木块垫,小方木形如斗,所以这种用多层拱与斗结合成的构件称为“斗拱”。

从斗拱的形状与名称来看,是象天法地的。

古代先民在长期观测天象变化中,看见天空上有组星座计七颗,就是所谓“北斗七星”,若用一根假想的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像生活中用的匙,匙的端部就像古人用来量米的斗一样。

斗转星移,四时更替,就如中国古代民谣所唱:”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拱券的沿用-工程

拱券的沿用-工程

拱券的沿用-工程
拱券技术早在公元前第4千纪已在两河流域出现,以后在巴比伦、亚述、印度、罗马应用并有所发展,。

拱券在中国出现较晚,经历了空心砖梁板、尖拱、折拱几个发展步骤,到西汉前期形成。

当时用筒拱或拱壳穹窿建墓室,用券建墓门。

最初的筒拱由多道券并列构成,以后发展为各道券间砖石互相交错,连成一体,称纵联筒拱。

后者整体性强,应用较多。

五代十国时的王建墓所用筒拱已很高大,
工程
《拱券的沿用》(https://www.)。

为了加强券的整体性,往往在券上随形平砌一层砖或石,宋《营造法式》中称缴背,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伏。

承重大的券或筒拱可叠砌几层券和伏。

北魏建造的登封嵩岳寺塔的塔门已用二券二伏。

到明清时,券、伏数已成为券门规模等级的标志,最高等级用五券五伏。

清工部《工程做法》所载也是五券五伏做法。

拱券曲率初期较平缓,矢高与拱跨之比小于0.5,以后采用半圆拱,即高跨比为0.5,到明代多数为高跨比大于0.5的“三心拱”。

清工部《工程做法》规定券高为跨度的0.5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建筑中拱券结构的发展历程
1 拱券结构简介
拱券指的是建筑中成弧形状的结构部分,一般用砖石等块状材料砌筑而成,通过块状材料之间相互挤压而形成的侧压力来建成的具有一定跨度的承重结构体系。

拱券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建筑结构,不但对屋顶结构起到重要的承托作用,而且能够与周围环境完美洽和起到美化的作用[1]。

拱券技术于两河流域最早出现,随后在巴比伦、印度、罗马的建筑结构中兴起应用同时得到一定的发展。

因为建筑类型及文化的差异,拱券在其形式上也略有不同,例如:古罗马的建筑以半圆形的拱券为主;哥特式建筑则具有尖形拱券的特点;伊斯兰建筑中的拱券丰富多样,如尖形、三叶形、弓形、钟乳形和马蹄形等多种形式。

2 拱券结构在中国建筑中的发展历程
2.1 拱券结构于地下建筑中的使用
拱券结构在中国建筑中最早于西汉时期的墓葬建筑出现并得以应用。

西汉的陵墓用筒拱或拱壳穹窿建墓室,用券建墓门。

最初的筒拱由多道券并列构成,以后发展为各道券间砖石相互交错,连成一体,称纵联筒拱。

后者整体性强,应用较多[2]。

此外,在汉代的排水涵洞
中也有拱券结构的应用,据刘叙杰《中国古代建筑史》介绍在1957年对汉代的长安城直城门以及西安门的挖掘结果显示,“其下有高1.4米,宽1.2米与1.6米之巨大排水涵洞,顶部有二层砖券,下用石块砌造。

”由此可见,这些早期的排水涵洞其跨度并不大,均不大于2米,其实可以用梁板式结构,但是拱券结构的采用表明人们对于此结构的承载力已经有初步的认识――可以将跨空结构中的拉弯力变换成压力,有利于结构材料的性能发挥,同时说明拱券结构的施工技术也较为成熟。

2.2 拱券结构于地上建筑中的使用及不断发展
拱券结构在我国古代的建筑应用中是由地下逐步发展到地上的,最早始于西汉时期的墓室营造,过渡到魏晋时期的砖砌佛塔,东汉时期的拱桥,宋代修建城墙、水门,南宋用于城门洞口,明初开始采用筒拱建造房屋,清朝以后普遍应用于官式建筑。

魏晋时期开始,佛塔内的拱券结构应用广泛,例如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建于五代时期)的塔门及塔的各层走道均采用拱券结构。

拱桥结构在东汉时期出现,并且发展迅猛,是古桥中最具生命力的桥型,即便在今时今日,其发展前景仍然相当广阔。

拱桥按照材料组成的不同分为石拱、砖拱和木拱,砖拱桥仅在庙宇和园林中偶尔采
用,常用的都是石拱桥。

河北赵县安济桥、北京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和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都是拱券结构用于桥梁建筑的光辉实例。

此外,拱桥具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如圆弧、半圆、抛物线和折边等拱券。

北宋及之前的城门洞口多采用木结构,但南宋时期随着火药在战争中的使用,木构架已不再可靠,因此坚固耐火的砖石砌筑而成的拱券得到广泛应用。

明清时期拱券结构在宫殿中得到应用,“无梁殿”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无梁殿全以砖为基本材料,以拱券技术营建券洞和穹窿顶。

由于整座建筑没有使用一根木梁,其防火作用非常好。

南京灵谷寺无梁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无梁殿。

拱券结构在黄土高原的民居中使用广泛,主要应用于窑洞中。

由于环境、文化和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各个地区拱券结构的使用也各不相同,有筒拱、十字拱、丁字拱和扶壁拱等形式。

2.3 拱券结构在中国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拱券结构因其独特的结构形式能够产生多种颇具美感的弧形,打破普通建筑结构中单调生硬的直线型,带给人们更多的情感,这或许就是它能够获得人们的喜爱并不断流行的重要原因。

传统拱券结构的
多种多样的样式,深入体现着其不同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将其合理地融入于建筑结构中能够使建筑的设计品质得以提升。

同时,在现代社会,基于成本与建设周期的要求,拱券结构的一些繁琐的装饰有时候会被舍弃,只是应用其主要结构,即让拱券的文化得到彰显,又符合现代人的习惯。

中国国家大剧院便是拱券结构在现代中国中应用的代表,其整个结构重达6475吨,东西长轴跨度达到212.2米,是目前世界上较大的穹顶。

该建筑结构体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3 小结
拱券结构在中国建筑结构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象征着我国古代文化的历程,同时对现代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

现代建筑蕴含着人们更多的精神追求,拱券标志着多种建筑文化和审美,两者之间正好可以得到完美的契合。

因此,对于拱券合理的应用将非常有利于提升建筑的设计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