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现状与原因
浅析中国分配不公问题的现象及原因
浅析中国分配不公问题的现象及原因众所周知,自1978年来,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无论是宏观上的综合国力,还是微观上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可喜得变化,这让我们喜悦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其中,社会收入不公就是一件极其典型的问题。
中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传统。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现分配公平奠定了根本制度前提。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曾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人们之间收入差距不大,但趋于绝对的平均主义,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改革开放后,逐步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实践证明,这一制度适合现阶段国情,激发了社会创造活力,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极大增加。
但也要看到,在人们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分配不公的现象,许多群众对此反映比较强烈。
比如,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
数据显示,2007年,居民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为57.5%,比1992年下降10.8个百分点,而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却呈快速上升趋势。
比如,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
尽管有统计口径变化的影响,但总体而言,我国劳动报酬占比是呈逐年下降趋势。
有学者认为,当前初次分配中“强资本、弱劳动”趋势不断强化,劳动在各种生产要素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比如,垄断行业收入畸高。
一些行业凭借国家赋予的垄断地位轻而易举获取高额利润,并将其转化为员工的收入和福利。
而这些过高收入与员工的劳动贡献和企业的真实业绩并不相符。
再比如,一些不合理收入没有得到有效规范。
如一些单位私设“小金库”,巧立名目滥发津贴补贴、非货币性福利等;一些行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涨价;一些行业人员收受红包、回扣、出场费等。
这些被称之为“灰色收入”、“隐性收入”的部分,往往难以统计,也难以纳入收入调节范围。
还比如,违反分配政策的现象大量存在。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及对策(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根据库茨涅茨的倒U曲线,中国目前的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似乎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必然的现象,但是我国的较发达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却低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
但是我国的城乡收入总体差距已经达到发展中国家的高水平,而且这还只是货币收入的比较,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位于世界最高水平的。
本文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现状出发,指出其历史因素、经济体制转型、政府的投入与支持不够等原因,厘清了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并对今后政府的政策与改革方向提出建议。
我国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一、城乡居民收入总体差距的沿革(纵向比较)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及其收入差距变化趋势如下表。
表1:1978-2003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收入差以及收入比年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城乡居民收入差(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978316.0133.6182.41980 439.4 191.3 248.1 2.30 1981 458.04 223.44 234.61982 494.52 270.11 224.4 1.83 1983 525.96 309.77 216.21984 607.56 355.33 252.2 1.71 1985 739.1 397.6 341.51986 899.6 423.8 475.8 2.12 1987 1002.2 462.6 539.61988 1181.4 544.9 636.5 2.17 1989 1375.7 601.5 774.21990 1510.2 686.3 823.9 2.20 1991 1700.6 708.6 992.01992 2026.6 784.0 1242.6 2.59 1993 2577.4 921.6 1655.81994 3496.2 1221.0 2275.2 2.87 1995 4283.0 1577.7 2705.31996 4838.9 1926.1 2912.8 2.51 1997 5160.3 2090.1 3070.21998 5425.1 2162.0 3263.1 2.51 1999 5854.0 2210.3 3644.02000 6279.9 2253.4 4026.5 2.79 2001 6859.6 2366.4 4493.22002 7702.8 2475.6 5227.2 3.11 2003 8472.0 2622.0 5850.03.2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4)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1984年数据用“人均生活费收入”代替。
城市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城市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城市二元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存在着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即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
一方面是富裕的商业中心区,高档住宅区,高科技产业园区等,另一方面是贫困的城中村,工业废弃区,人口密集的老旧住宅区等。
这种城市二元结构的存在,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
城市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1. 土地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城市中富裕的商业中心区,高档住宅区等往往占有着大面积的优质土地资源,而贫困的城中村,工业废弃区等则被边缘化,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导致了城市的二元结构。
2. 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城市中富裕区域的人口往往拥有更多的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资源,而贫困区域的人口则面临着资源匮乏的困境。
这种不均衡的社会资源分配导致了城市内部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3. 政策扶持的不相对应政府在城市发展中的政策扶持不相对应,往往更偏向于支持富裕区域的发展,而忽略了贫困区域的发展需要。
这导致了城市中的二元结构日益严重。
对策:1. 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政府应该加大对城市土地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力度,推动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打破富裕区域和贫困区域的土地资源差距,实现土地资源的公平分配。
2. 调整产业结构政府应该引导和扶持贫困区域的产业发展,实施产业转移和调整,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和技术含量高的产业来提升贫困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3. 增加对贫困区域的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提高贫困区域的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资源水平,缩小城市内部资源分配的差距。
4.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政府应该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管理,遏制城市发展中的区域不均衡现象,鼓励城市内部的均衡发展,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城市二元结构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城市内部的均衡发展。
5.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政府应该加强对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工作,确保城市内部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权益,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促进城市内部的社会公平与稳定。
中国的两极分化
而貧困家庭、貧困地區的學生由于客觀條件的“先天不足” 而貧困家庭、貧困地區的學生由于客觀條件的“先天不足”, 加之“後天”得不到良好的補給, 加之“後天”得不到良好的補給,就很容易被遺弃在教育大門之 外。踏上社會之後,他們同樣受到各方面的歧視,心理受傷害, 踏上社會之後,他們同樣受到各方面的歧視,心理受傷害, 釀成了惡性循環。 釀成了惡性循環。
5.41 8.66
23.11 21.94 11.85 23.09
在农村,一个家庭中一旦有人生大病,就很可能把整个家庭拖进贫困的深渊, 在农村,一个家庭中一旦有人生大病,就很可能把整个家庭拖进贫困的深渊,对 于很多农民来说, 大病挨、小病抗”是常事,一般头痛感冒,大部分是不去看病的。 于很多农民来说,“大病挨、小病抗”是常事,一般头痛感冒,大部分是不去看病的。 调查显示, %的人头痛感冒就自己买点药吃,有近20% 调查显示,52%的人头痛感冒就自己买点药吃,有近 %的人是自我治疗或者硬挺着 等病好。当遇到医生建议病人住院的情况时,只有57%的人会听从医生的建议, % 等病好。当遇到医生建议病人住院的情况时,只有 %的人会听从医生的建议,43% 的人不愿意住院。 %的人是因为“价格太贵”不愿住院, %的人是因为“ 的人不愿意住院。51%的人是因为“价格太贵”不愿住院,32%的人是因为“经济困 不愿意住院,也就是说, %的人是因为经济原因不愿意住院治疗。 难”不愿意住院,也就是说,83%的人是因为经济原因不愿意住院治疗。
所处区 域 东部地 区 中部地 区 西部地 区 全部 20012003年 出生人 数 30.15 34.33 55.52 39.16 在家 出生 在医 院 出生 24.15 23.02 在其 2001- 在家 他地 2003年 死亡 方出 死亡人 数 生 0.34 0.98 1.71 0.97 25.82 27.05 44.47 31.68 20.54 19.44 36.49 24.92 在医 院 死亡 2.68 3.59 1.57 2.67 在其 他地 方 死亡 0.80 0.73 0.83 0.79
城市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城市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城市二元结构指的是城市内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内部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即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一现象在我国许多城市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从城市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城市二元结构的现状城市二元结构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配置不均衡。
个别发达地区集中了大量资源和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而欠发达地区则面临严重的资源匮乏和公共服务水平低下的问题。
2.经济发展不平衡。
发达地区拥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单一,就业机会有限。
3.居民收入差距悬殊。
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高,生活水平较好,而欠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生活条件较差。
4.社会服务设施不平衡。
发达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比较完善,而欠发达地区的社会服务设施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居民基本需求。
由于城市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了城市内部的不平衡发展,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城市二元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政策导向不当。
一些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存在发展重心偏移、优势资源过度集中等问题,导致了城市内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2.市场机制失灵。
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市场失灵现象,导致了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3.城市规划不科学。
部分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忽视质量和节奏的问题,导致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不合理。
4.区域间竞争激烈。
城市之间的竞争导致了发达地区优势地位的进一步巩固,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以上种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城市二元结构的形成和继续存在。
要解决城市二元结构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措施:1.加强政府引导。
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市发展的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市内部均衡发展。
3.科学规划城市发展。
我国推进城市改革以来城乡两极分化的演化——基于居民收入的实证分析
大 ; 度不 平等 的指 标值 较大 时 , 而测 与之 对应 的两极分化 可 能并不严重。
两极分化是就 一个 统 一的群 体 的分化 而言 的 , 只要 有分化 , 我们就可以讨论 两极 分化 。其次 , 一个统 一的群体 开始 分裂 成两个群体时, 不仅这两个 群体 之间有差异 , 而且这 两个 群体
我国推进 城市改革以来城乡两极分化的演化
— —
基 于居 民收入 的 实证 分析
张 陶新
( 湖南工业大学 , 湖南 株洲 420 ) 10 8
摘
要: 通过对我 国城 乡居 民收入 的两极分化演化及发展 趋势进行 实证 分析 ,90~ 0 6年期 间 , 国居 民收入 两 19 2 0 我
极分化与这一 时期 的改革历程是基本吻合 的, 并且总体 上在震 荡中上升 , 上升速度低 于收入 差距扩 大的速度 ; 但 当
后利用较长时期的统计 数据 来试 图分 析我 国居 民收入 两极
分化 的演化过程和发展趋势 。
一
只有两个不 同的收入水平 , 图 2所示 。从 图 1 如 和图 2可 以
两极 分化 及其 测度
看出, 经过收入再分配 以后 , 总的收入不平 等程度降低 了, 但 中间 阶层消失 , 会更加 聚集 , 社 两极分 化变得 更加严 重。因
和每一类 内部的聚合程度来判 断两极分化的程度。
示第 i 组的人 口占总体人 口 的份额( 百分 比) 。
收稿 日期 :o8一l 0 20 2— 9
基金项 目: 湖南省统计科研 课题(0 83 ) 20C 3 作者简 介: 陶新 , 湖南 华客人 , 张 男, 湖南工 业大 学研 究员, 士, 硕 研究方 向为数理经济 。
城市发展与社会分化
城市发展与社会分化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而城市的发展就是这个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然而,与此同时,城市中的社会分化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分化是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
一方面,城市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城市中聚集了更多的人才和资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居住条件。
与此同时,城市还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这些都使得城市成为一个动态和活力的地方。
然而,城市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社会分化。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中的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显。
一方面,一些人得以从城市的发展中获益,他们成为了城市的中流砥柱,享受着高薪工作、高品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过着舒适的生活。
而另一方面,一些人却被边缘化,他们面临着就业困难、低收入、低居住质量等问题,生活在城市的边缘社区中。
这种社会不平等的现象使城市中的富裕和贫困两极分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城市发展背后的社会分化问题有多重原因。
首先,城市发展速度过快导致了资源的高度集中。
由于城市规划和资源分配不合理,一些地区拥有更多的经济、教育、医疗等资源,而其他地区则相对贫乏。
这种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使得社会分化问题更加严重。
其次,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土地和房地产开发加剧了社会分化。
在城市的快速扩张中,一些土地和房地产成为了少数人的投资工具,而普通市民却难以承担高昂的房价和租金。
这导致了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条件差,从而加剧了社会分化。
此外,城市发展还带来了职业结构的改变。
一些传统产业的消亡和新兴产业的涌现,使得一些人的技能和能力无法适应新的职业需求,进而导致了职业的不平等和社会分化。
面对城市发展背后的社会分化问题,我们不能坐视不管。
首先,应该加强城市规划和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注重公共设施的均衡布局,让每个地区都能够享受到公共服务的便利。
城市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城市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一、城市化的现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在我国日益加速。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60.6%,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
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好处,如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发展等。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二、城市化的问题分析1、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增大城市化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建设房屋、道路、城市基础设施等,消耗了大量的土地和能源资源,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加剧了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消耗。
2、城市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城市之间、城市内部的发展差距愈发明显。
一些发达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领先于其他城市,这种不平衡发展,将进一步加剧城市之间的“两极分化”。
3、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一些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高耗能、高污染、高密度的建筑分布不合理,形成了大量的城市热岛效应区域,城市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在城乡结构方面,当前一些城市匆忙规划建设,导致城市人口拥挤,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
4、大量人口聚集带来的社会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重返城市的农民工和移民,使得城市人口、车辆、建筑物等多种城市设施得不到适当的应对措施,导致资源短缺、住房危机、出行拥堵等问题。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城市中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城市治理难度逐渐加大,包括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安全、环保、文化等问题。
5、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加速推进目前,大部分中国城市的经济结构仍以重工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这种传统的产业结构已经遭遇到了严峻挑战,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正在不断加大。
需要加速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创新,从而更好地适应国家新的经济发展趋势。
三、城市化的对策措施1、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控,推动城市功能扩大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控,优化城市布局,推动城市功能扩展,使城市更好地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创新、稳健的开发模式有助于缓解城市土地和资源消耗的压力,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当代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改革思路
当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改革思路江苏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王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传统部门(如农业)比重过大、现代经济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在当前,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及成因,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改革思路,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经济体制改革中诸多矛盾的瓶颈问题,而制度性缺陷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主要原因。
文章分析了形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因素,提出了深化改革,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思路。
一、当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及危害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二元结构存在的问题正在逐渐显露出来。
一是人口的流动难以管理,人户分离现象越来越严重,二是加剧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具体归纳起来,二元结构的危害表现如下:第一是分散发展。
由于严格的户籍限制,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出现了独特的特征,这就是80年代乡镇企业的兴起,导致中国工业发展的分散化。
这种村村点火式的“点”污染,不仅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也不能形成集中和规模效益,并且严重影响了中国城市化正常发展的进程。
第二是人才流失和不均衡的分布。
80年代为什么乡镇企业蓬勃兴起,主要是当时农村积攒了一批人才和底气。
从此之后,农村的人才不断外流,导致乡镇企业人力资源接济不上,创造精神和创业资源缺乏和枯竭,这也是最近几年乡镇企业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
城乡差别的实质,是一个国家的财富资源在城市高度集中,而财富资源不仅包括实物资产,更包括人力资源。
也就是说农村的贫穷还有知识和人才的贫穷。
第三是迟滞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工业化进程。
由于计划经济和户籍制度障碍,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比其他国家慢了许多少了许多。
第四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浅谈我国的社会分层现状
浅谈我国的社会分层现状内容提要:本文从社会分层概述谈起,介绍了两种基本的社会分层理论,然后分析了中国社会分层存在的必然性,分析了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分层的转变过程,分别以不同的学者标准和国际通用的各项指标分析了中国社会分层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得出了中国社会分层结构正在经历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的结论。
关键词:社会分层转变金字塔型橄榄型社会分层概述社会分层是将社会中的人们按一定标准,划分成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社会分层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只要有社会存在,就有社会阶层存在。
一般来说,社会分层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每一层次内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相同的地位或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的特征。
(2)分层要求各层次之间应具有高低有序的关系,体现出社会的纵向结构关系。
1社会分层的实质,使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既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人占有那些在社会中有价值的事物,例如财富、收入、声望、教育机会等等,在社会分层理论中,一般认为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从两个市郊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即人们熟悉的阶级理论和多元分层理论,前者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为依据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例如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对我国各阶层的划分就是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作为标准的,并使这个划分标准一直影响我国该方面的研究。
后者的多元分层理论则强调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是由收入、权力、声望、职业、教育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是一种以多元因素为依据的分析方法。
这个理论模式在西方有广大的影响,并在近年内也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国很多社会学家所接受。
当然,国际上也常常会用诸如不平等指数2、吉尼系数3、五等分法4、恩格1景跃军张景荣《社会分层研究和中国社会分层现状》人口学刊,1999年第5期(总第117期)2不平等指数所谓不平等指数是用最高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例加上最低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例,即用两者的尔系数5等一系列指标作为划分的依据。
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现象探要:问题与应对-最新年精选文档
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现象探要:问题与应对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观之,人类社会是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历史架构中向前发展的。
在宏阔的历史境遇中,社会整体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断接榫、磨合、调适的进程中向前推进的。
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期间也伴随着社会转型。
一般而言,社会转型,是社会由传统发展模式逐渐向现代发展模式裂变、分化、转换、跃升的历史进程。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快速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流动现象凸显――社会呈现分层化和断裂化趋向。
在学理意义上,“分层的历史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发达工业社会里阶级、地位和声望层级轮廓争论的历史。
”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随着人类实践范围的扩大和自身认知能力的提高及其整体知识总量的积聚,映射在社会或人类整体的发展中,社会发展并非在整齐划一的态势下运行――在实然意义上,社会存在着诸多不平等、不同步发展的现象――在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
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Parsons)称“社会分层”是从社会角度的某些重要方面,把组成一定社会体系的人类个体及他们之间在待遇上的相对优劣分成不同等级。
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降,我国社会面临的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的全面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转型与社会结构转型同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着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就处在一个不断分化的转变之中,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尤甚――中国的社会分化日益呈现为一种不断加剧的态势。
当前,我国贫富分化较为明显,财富的集中化程度较高,分化的形势和由此造成的社会结构紧张局面开始严峻;阶层结构出现“固化”倾向,社会中间阶层比例较小,阶层利益呈现“多元化”、“碎片化”之特点。
据此,在唯物史观视阈下,立足于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宏阔的时代境遇,对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的现状进行深度探究,并相应地提出解决社会分层问题的对策,以期对分析和有效应对当前的社会分层问题有所助益。
论两级分化
论中国两极分化现状中国目前贫富差距之大,已经达到了一个很危险的地步。
经济学上经常用一个名词叫“基尼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
按照国际惯例,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状态,在0.3至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 0.4为警戒状态,达到0.6则属于社会动乱随时会发生的危险状态。
据有关资料统计,这个系数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是:1978年为0.18,1988年为0.382, 1994年为 0.467,而目前个人年收入和人均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分别达到了0.529和0.561,这么短的时间内,社会公众的收入达到一种严重不均的状态。
这就表明,中国的贫富差别已大大越过了警戒线,达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目前中国的现象是:富人暴富,穷人日穷。
中国的富人已经不逊于世界任何国家的富翁。
这些富人的数量虽然很少,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但财富量可观,约占全部个人资产的百分之八十。
这些人的收入来源不一,形式各异,有很大一部分有偷漏税现象。
目前中国最底层的劳动者肯定是最穷苦的人。
首先是农民:农民占中国国民总数的75%,按照中国社科院的调查,城乡财富拥有比例是 96: 4;农民财富拥有额仅为城市人口的1/72,用百分比显示是1.388%。
相比城市人,农民构成了我国穷人的主体。
其次是城市中的贫困人口: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数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对生活状况不满者近2亿人,占城镇总人口的45%,非常不满意者约3200—3600万人,占城镇总人口的7%—8%。
原因是他们没有任何生存资源(农民尚有土地),一旦失业下岗必将面临生存危机。
据不完全的统计:中国过去几年有约4000万国有及集体企业的职工下岗。
他们中年轻一点的下岗职工还有办法去再就业或自己创业,而那些女四十男五十岁的人一旦下岗,面临着最艰难的局面。
还有一部分放长假和“内退”的职工,生活费用和各种保险也有很大一部分没有保障。
贫富差距已经大大地超过警戒线了,这是很危险的潜在不安定因素,当政者应重视这个问题,采取必要措施,把基尼系数降到安全线以下,以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当代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改革思路
当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改革思路江苏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王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传统部门(如农业)比重过大、现代经济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在当前,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及成因,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改革思路,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经济体制改革中诸多矛盾的瓶颈问题,而制度性缺陷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主要原因。
文章分析了形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因素,提出了深化改革,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思路。
一、当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及危害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二元结构存在的问题正在逐渐显露出来。
一是人口的流动难以管理,人户分离现象越来越严重,二是加剧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具体归纳起来,二元结构的危害表现如下:第一是分散发展。
由于严格的户籍限制,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出现了独特的特征,这就是80年代乡镇企业的兴起,导致中国工业发展的分散化。
这种村村点火式的“点”污染,不仅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也不能形成集中和规模效益,并且严重影响了中国城市化正常发展的进程。
第二是人才流失和不均衡的分布。
80年代为什么乡镇企业蓬勃兴起,主要是当时农村积攒了一批人才和底气。
从此之后,农村的人才不断外流,导致乡镇企业人力资源接济不上,创造精神和创业资源缺乏和枯竭,这也是最近几年乡镇企业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
城乡差别的实质,是一个国家的财富资源在城市高度1集中,而财富资源不仅包括实物资产,更包括人力资源。
也就是说农村的贫穷还有知识和人才的贫穷。
第三是迟滞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工业化进程。
由于计划经济和户籍制度障碍,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比其他国家慢了许多少了许多。
第四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我国经济贫富两极分化
二、贫富两极分化之原因——社会原因
• 1、教育上,义务制教育落实不彻底,各省 各地教育水平存在差距,高等教育费用过 高。 • 2、医疗上,医疗体系不健全。农村仍存在 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 3、住房上,住房保障不健全,房地产行业 监管不利。 • 4、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没有一个覆盖全 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Image Holders
Insert text Insert text Insert text
贵族学校的苹果教学
一、贫富两极分化的表现——城乡收入对比
这种居民贫富差距、城乡 差距、区域差距等不断扩 大的趋势是如何形成的呢? 表现出的两级分化的主要 原因在哪里呢?
二、贫富两极分化之原因分析
社会 原因
经济 原因
二、贫富两极分化之原因——经济原因
经济原因:
• 1、行业收入差距过大。 • 2、“穷人”收入渠道单一,增值速 度慢,“富人”收入渠道多样,且增值 速度快。 • 3、社会福利不健全。 • 4、税收政策不合理,城乡税制分割。
我国经济贫富两极分化 ----现状与分析
目录
一、贫富两极分化的表现
二、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 三、贫富两极分化的解决对策
我国贫富差距超过了国际警戒线,元芳你怎么看? 共同 富裕
危言耸听
夸大其词
杞人忧天
高枕无忧
让我们来看一组贫富差距的图片
一、贫富两极分化的表现—第一村”—华西村
三、控制解决我国贫富差距的对策
1、国家: (1)完善财富分配机制,既要讲效率,又要讲公平同时要讲社 会责任。 (2)完善税收政策,各省根据实际情况调节个税起征点,征收 比较重的遗产税,以及高奢侈品消费税,加强税收监管,防止企 业、个人偷税漏税。 (3)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 。 这一体系应当覆盖城市和农村,覆盖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 意外事故四个方面 。 (4)规范市场竞争机制,打击假冒伪劣,市场垄断等不法行为, 实现法律约束下的机会平等。 (5)完善我国教育体系,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建立教育监督体 系,将“师德”放入教师绩效考核中。 (6)规范房地产行业,打击哄抬楼价行为,完善住房保障机制, 并加强对住房保障体系的监管。 (7)建立客观有效的政绩考察机制,加强对各省政绩考察的 监督。优化干部队伍,严厉打击贪污腐败。 (8)政府在扶贫过程中不仅要“输血”,更重要的是“造血”。
我国当前两极分化的现状
对策
• 总体思想:“限高,扩中,提低” 。 • 具体措施: • A政策倾斜中低产者,例如解决三农,完善 税收制度,健全全民社会保障制度等; • B政策倾向中西部,增加人才培养投入,来 完善产业结构、拉伸产业链,从根本上解 决行业、地区间的不均衡发展和收入上的 差异问题 ; • C对国有垄断行业工资性收入实施限制 ; • D加强反腐力度
• 在主张二元基尼系数的学者看来,无论是 城市或农村内部,基尼系数都没有超过0.4 的警戒线,因此可以解释中国社会仍然非 常稳定。 • 如果将城乡一体考虑计算,学界的估算值 基本都在介于0.45-0.50之间,提醒着决策 层保持警惕 。
如何看待贫富差距呢?
• 贫富差距普遍存在 •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两极分化明显,而贫困 国家(例如朝鲜),和发达国家中则较不 明显。 • 原因广而杂,有政策,历史,人文,教育 等多方面原因。
结束语
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解决居民收 入差距问题,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但全民的努力才是大善
我国两极分化现象及其对策浅 析
——10禁六1班
李双江之子开车打人
郭美美炫富
• 官 质疑贪腐现象的声音在网络上不绝 于耳,这种态势足以令我们警醒!
基尼指数变化
图表分析
• 基尼指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某国居民 内部收入分配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 超过0.4即为警戒水平。 • 但是,中国是个二元经济的国家,城市和 农村的经济结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别很 大,不能笼统地用基尼系数来说明问题。
成因分析
• 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开始,80,90年代 诸多人下海,抓住机遇,成功致富。
• 地理上,东部沿海地区区位优势明显,人 口稠密,开发先于西部,总体上东富西贫.
• 但各地均有贫富差距,在各地内部体现更 明显,例如北京的“蚁族”聚居地与CBD, 重庆的棚户区与城区。
【差距】浅析中国城乡差距成因及对策
【关键字】差距浅析中国城乡差距成因及对策姓名:付铠学号:22 专业:环境管理与经济摘要: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以增长为导向的一系列城市偏向政策,中国经济总量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
可是结构调整缓慢,城乡差异不断扩大,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尤其是城乡收入差异不断扩大,多项研究表明中国的贫富差异存在继续扩大的趋势[1, 2]。
本文在分析中国城乡差异成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和自身经历,提出缩小城乡差异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建议及应对措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城乡差异;二元结构;应对措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我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令世界瞩目。
城镇和农村居民是构成中国社会的两大基本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中国城乡差异,尤其是居民收入差异也日趋扩大,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城乡差异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又有政策的原因[3]。
有研究表明,中国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异对整体居民收入差异的贡献度最大,达到50%以上[4]。
过大的城乡收入差异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影响社会公正与稳定,不利于经济发展,更不利于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针对此种情况,国家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试图遏制不断扩大的城乡差异,虽取得一定成效,但要想真正缩小甚至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差异,任重而道远。
1中国城乡差异成因城乡差异问题在解放前就存在。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提出了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奋斗目标。
但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及在西方国家的封锁下,实现工业化的途径和手段,似乎只能是从农业中取得资本的原始积累。
于是,政府通过政策和制度手段,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
有专家学者认为“剪刀差”的长期存在,是造成我国城乡差异持续拉大的最直接的原因。
但是,对于导致中国城乡差异不断扩大的原因,专家学者们的解释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剪刀差”之外,可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种理论[4]:(1)二元经济结构论(2)比较生产力差别论(3)传统发展战略论(4)对外开放论(5)改革不平衡论(6)政策倾向论虽然目前理论较多,但可以发现,城乡差异的产生不是某一因素独立造成的,而是在历史和政策的大背景下,各种因素相互叠加经过近百年的沉淀形成的。
我国当前两极分化的现状
二、教育上的两极分化
1、 教育经费 2、 收入群体享受教育资源不均 3、 人口学历
1、 教育经费
在教育经费方面, 在教育经费方面,东部基础教育的各 项教育经费指标平均是中西部的一到两倍 一到两倍。 项教育经费指标平均是中西部的一到两倍。 在各项指标中,教育公用经费差距最大。 在各项指标中,教育公用经费差距最大。 长期以来,教育投入毫无例外地“ 长期以来,教育投入毫无例外地“以城市 为中心”。我国的教育投入本来就少,始 为中心” 我国的教育投入本来就少, 终徘徊在国民生产总值的4 之下, 终徘徊在国民生产总值的4%之下,远远低 于世界各国5.1 的平均水平。 5.1% 于世界各国5.1%的平均水平。而有限的投 入在分配上又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 入在分配上又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 占全国总人口60 60% 如2006 年,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 农村只获得全部教育投入的23%。 农村只获得全部教育投入的23%。 23
3、 人口学历
低学历人口的比例农村远远高于 城市, 城市,高学历人口的比例则是城市 明显高于农村。在城市,高中、 明显高于农村。在城市,高中、中 大专、本科、 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 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 3.5倍 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 55.5倍 281.55倍 323倍 倍、55.5倍、281.55倍、323倍。
据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据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10倍之间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
毛 概 作业
10禁毒六区队一班
中国两级分化 —现状
现状分两方面叙述: 现状分两方面叙述: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实证分析,本文旨在揭示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演变趋势,分析两极分化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理解,也有助于为政府制定更加合理和有效的收入分配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对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的总体情况进行概述,包括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
通过对这些差距的量化分析,本文将揭示出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本文将深入探讨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的成因。
这些成因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发展阶段、市场化改革、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些成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提出针对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的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但不限于加强教育公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税收制度改革、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
本文希望通过这些建议为政府制定更加合理和有效的收入分配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更加准确和全面的信息支持,推动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分析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还体现在不同行业、不同职位之间。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同时也伴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是明显的。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居民。
城市居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就业困难和收入水平低的问题。
这种城乡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
城市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城市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城市二元结构是指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即城市中心区域经济、文化和人口的高度集中,而城市边缘地区则呈现发展滞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问题。
这种二元结构的现象不仅存在于我国的大中城市,也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过程中。
那么,城市二元结构的成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一、城市二元结构的成因1. 历史原因城市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城市发展的历史演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历史上,由于一些城市中心地区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积淀、政治中心、商贸中心等地位,吸引了大量资源集中于此,形成了城市中心与边缘地区之间的巨大差距。
2. 政策原因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政策的不合理导致了城市资源的过度集中在中心地区。
而且对城市中心区域的拉动和支持力度大于对边缘地区的支持力度,使得城市二元结构更加突出。
3. 经济发展原因城市中心区域往往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而边缘地区的发展滞后、缺乏引导和支持,导致了城市发展的不均衡性。
4. 社会资源配置原因城市中心地区拥有更好的社会资源,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资源,而边缘地区缺乏这些资源的支持和保障,使得居民在享受社会资源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 调整城市规划对城市规划进行调整,合理分配城市资源,推动城市中心区域和边缘地区的平衡发展。
建设多中心城市,使得城市不再以单一中心地带为核心,而是构建多中心、多核心的城市结构模式,让城市发展更加均衡。
2. 政策引导政府应该制定更加有利于城市边缘地区的政策,鼓励产业转移、项目引进等,吸引更多力量和资源向边缘地区倾斜,增加城市中心区域与边缘地区的经济联系与协调。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城市边缘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水利、供电等方面,提高边缘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城市二元结构的缓解。
4. 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对边缘地区的公共服务资金投入,建设边缘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设施,提供和改善其相关公共服务,缩小城市中心区域和边缘地区的社会资源差距。
我国城乡教育资源投入不平衡的研究
我国城乡教育资源投入不平衡的研究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实行了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制度,但在教育资源的投入上,城乡之间仍存在巨大的差距。
城乡教育资源投入不平衡的现状,既是社会差距扩大的一个表现,也会给我国未来人才培养带来严重的隐患。
因此,研究城乡教育资源投入不平衡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推进我国教育公平化进程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政策背景1. 历史背景在我国的近代史中,一直存在着城乡教育的“两极分化”现象。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这种现象仍在持续,并且愈演愈烈。
这种情况在1986年实施义务教育以后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城乡教育资源的投入依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2. 政策文件为了改善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我国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意见》等。
这些文件都明确要求对城乡教育资源进行重点投入,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三、城乡教育资源的投入现状1. 教育投入总量近年来,城乡教育资源的投入总量不断增加。
据统计,2018年我国全社会教育经费总额达 4.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4.2%。
其中,城市地区每生教育经费投入为10950元,而农村地区每生教育经费投入仅为6360元,两者相差近42%。
2. 教育基础设施城乡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在这一方面,城乡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
城市地区的教育设施普遍新建、改扩建,而许多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教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3. 教育人才城乡教育人才的分布格局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状态。
据2018年统计,城乡地区的在职教师总数分别为651.5万人和497.1万人,城市地区教师拥有本科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为81.1%,而农村地区仅为57.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现状与原因刘爱梅2011-05-19摘要: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的分布与资源配置状况对我国经济能否平稳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运用城市成本一收益、住序一规模分布、网络城市等理论,通过分析我国不同规模城市的人口、经济总量、资源配置等数据,对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特征性事实做了概括总结,并从市场选择、政治制度、自然历史因素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原因,认为城市化的均衡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据此提出引导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向中小城市流动,促进不同规模城市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规模,两极分化,协调发展,城市发展一、引言城市化与我国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有两件大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
他认为,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
截至2009年底,我国城镇人口达到6.22亿,城镇化率为46.6%,我国城市化处于加速阶段,也即所谓的诺瑟姆“S”型曲线的中期阶段。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各种发展资源快速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的扩大直接拉动了人们的住房需求,带来了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并通过城市的“规模经济”推动着城市的快速膨胀和经济的增长。
国内许多学者认为城市化是未来驱动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
然而,如果依照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趋势,大城市将拥有更优质的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等资源,将对迁移人口形成更强的吸引力,而随着大量人口的涌入,将造成房价等资源要素价格高涨,大城市的城市化成本将不断增长;而中小城市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少,难以吸引到真正的优秀人才和企业项目,导致规模集聚效应难以发挥,这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状况最终将损害经济的平稳运行。
目前,一线大城市房价高涨已经引起了国民的关注,也给我们提出了巨大的警示,但遗憾的是部分学者仅仅认为,房价高涨是因为快速的城市化产生的刚性需求所致,而没有认识到房价高涨与目前城市规模的“两极分化”状况以及城市化的非均衡发展相关。
如何促进不同层级城市之间的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经济协调发展,进而降低大城市的城市化成本,推动经济由非均衡增长转向均衡增长,是目前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道难题。
本文试图分析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现状和原因,为我国城市的协调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二、城市规模理论与评述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最优城市规模的理论有以下三种:城市成本一收益理论、城市位序一规模理论和网络城市理论。
(一)城市成本一收益理论阿隆索提出了一个城市总成本一收益模型,认为城市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会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加,但前者呈递减趋势,后者呈递增趋势,两条边际曲线的交点即为最优城市规模点。
埃德尔(Edel)、安东尼和罗伯特(Anthony&Robert)、哈维(Harvey)等学者进一步发展了阿隆索的收益模型。
他们认为,城市的实际规模(城市均衡规模)是由平均收益曲线和平均成本曲线的交点决定,而最优规模是由边际收益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决定。
由于边际收益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分别处在平均收益曲线和平均成本曲线的上方,这说明,城市(特别是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城市)存在一个内在的驱动力,使得城市的实际规模要大于它的最优规模。
亨德森(Henderson)认为,这个内在驱动力的实质是城市聚集经济。
迪朗东和普加(Duranton&Pu-ga)将迪克西特一斯蒂格利茨(Dixit -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引入单中心城市增长模型,得出了最优城市规模与城市聚集经济关系表达式:N*=e/(1+2e)t,它表明最优城市规模N*与反映城市聚集成本的参数t(单位交通成本)成反比,与反映城市聚集收益的参数e(中间产品不变替代弹性的值)成正比。
因此,最优城市规模与城市聚集效应呈倒U字型关系。
(二)城市位序一规模分布理论城市位序一规模分布理论解释大城市的规模是不是过大,并反映城市体系等级结构的内在规律。
如果将城市从大到小按其规模排序,“位序一规模”法则的表达式为:R*P i q=K,式中R为城市位序,Pi为位序为R 的城市人口规模,K为首位城市人口数,q为分布指数。
q=1时,城市规模分布满足齐普夫定律;如果q>l,说明城市人口比较分散,高位次城市规模不很突出,中小城市相对来说比较发达;如果q<l,说明人口规模分布比较集中,大城市很突出,而中小规模城市不够发达。
q变小时,说明城市人口规模分布集中的力量大于分散的力量;q变大时,则说明人口分散的力量大于集中的力量。
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多位经济学家对城市规模分布进行了实证研究。
严永涛、冯长春选择1994 -2004年中国城市规模位于前200位的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借助于分形理论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城市规模的分布符合“位序一规模”法则,2000年之后城市规模的加速增长使城市发展表现出向高位次城市集聚的倾向。
近两年来,部分经济学者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城市规模集中度加强。
李震、杨永春根据齐普夫定律通过分析指数a值的大小发现:不同于当代发达国家的城市等级扁平化的趋势,中国城市体系的等级性仍处于逐年加强的趋势中,但这种加强的趋势有减弱的势头。
(三)网络城市理论成本一收益理论往往从单个城市的成本、收益来分析城市的最佳规模。
目前经济学者已经认识到分析城市规模不仅要从单个城市来看,更要从整个城市群、城市网络来看。
1990年代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藤田昌久等著名经济学家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将空间纳人了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藤田和克鲁格曼等人通过对1830 -1870年间美国城市的研究,发现美国的人口增加了3倍,城市形成了3个级别,并指出城市层级体系的形成,是复杂体系自行组织的结果,并没有经过什么策划。
杨小凯和霍格宾在一个分权的分层网络框架中探讨了最优城市规模和城市层级问题,他们认为最优的城市层级是生产分工水平的增函数,是城市规模和交易效率的递减函数;分工水平提升将增加城市数量,城市规模越大,交易效率越高,城市数量就越少。
以上理论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和对影响城市规模因素的分析都颇具洞察力。
但是,不同经济学者对最优城市规模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却十分迥异,城市规模的“理论解”与“实际解”也相去甚远。
克拉克(Clark)研究表明,最佳城市规模的人口在20万人左右;邓肯(Duncan)认为50万-100万的城市人口是最佳人口规模;1977年美国系统工程学家吉布森提出城市的最佳人口规模是80万-120万。
国内经济学家也对最佳城市规模进行了分析,王小鲁和夏小林以C-D生产函数为基础,参考了新古典和内生增长模型,构造出了城市的规模成本一收益函数,得出人口100万-400万人的城市的净规模收益最大。
金相郁利用聚集经济方法与最小成本方法度量并比较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三个超大城市的最佳城市规模,得出三大直辖市的北京、天津、上海的最佳城市规模为1251. 714万人、951. 311万人、1795.516万人。
事实上,首先,城市规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城市规模可以随着技术进步、交通设施改进、城市处理环境污染能力的增强,其城市规模的边界也在逐渐增大。
其次,城市规模往往受到历史、地理、经济、技术条件的影响,具有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其城市规模也会不同,比如我国北方地区普遍缺水,城市承载人口数量也少,城市规模普遍要小一些。
最佳城市规模至今难以“求解”,然而,人们并不能因此放弃对最佳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探究,在一定时期,城市规模的增长是有限度的,城市规模并不能“无限”地扩大。
三、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现状(一)城市人口规模“过大化”与“过小化”并存从我国城市人口规模来看,城市等级性逐步加强,“过大化”与“过小化”并存。
如表1所示,到2008年底,全国城市总数为655个(包括县级市但不包括县城),其中人口在20万以下的城市数为264个,20万-50万的城市数为151个,50万-100万的城市数为118个,100万-200万的城市数为81个,200万-400万的城市数为28个,400万以上的城市数为13个。
另外,全国1580个县城人口为1. 16亿人,县城建成区面积为1.4万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县城人口不足10万,县城人口规模相对较小。
在图1中可以看到,在我国金字塔型的城市规模结构中,位于塔底的城市数量多,人口规模小,塔腰部分即20万-4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数量较少,大部分县城城区人口不足20万;另一方面,部分一线城市人口规模近几年来迅速扩展,大城市人口规模目标屡设屡破。
2003年,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2020)》,其中明确提出北京2020年人口控制在1800万。
而实际上,2009年底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已达1972万,其中户籍人口为1246万,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为726万。
目前,广州市人口已超过1400万,离该市1500万的人口控制目标只有一步之遥,已迫近“临界点”。
根据王小鲁、夏小林等国内部分学者的实证研究,发现城市人口100万-400万的净规模收益最大。
我国部分城市人口规模小,不利于发挥城市规模集聚经济效益,而部分一线大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展又带来城市交通拥挤、地价、房价飙升等问题。
表1:全国城市人口规模比较单位:个图1:不同人口规模城市的数量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
(二)城市间经济水平差距巨大从城市经济规模来看,一线城市的经济规模巨大,而广大中小城市的GDP总量不高。
截至2008年底,我国有13个城市市辖区人口超过400万(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杭州、深圳、沈阳、广州、西安、武汉、哈尔滨、成都),这13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76995.5亿元,占同期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强,全国36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人口(包括市辖县)为2. 4357亿人,约占当年全国城镇人口总数的40%,GDP为120657亿元,占全国GDP总规模的五分之二强。
可以看出全国省会城市聚集了近一半的人口和财力。
从区域经济规模分布来看,全国经济发展又集中在东部三大城市群区域内。
2008年三大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 51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38.2%。
其中,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 5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0.0%;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9.1%;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9.1%。
(三)城市资源分布不均一是城市人口地域分布不平衡。
我国东南部人口密集,西北部人口稀少。
以我国东北的黑河和西南的腾冲为落点划线,“黑河一腾冲线”东南部面积占43%,人口占94.3%,西北部总面积占57%,人口占5.7%。